- 相關推薦
加茲達諾夫審美意識中的存在主義及烏托邦情結
加茲達諾夫審美意識中的存在主義及烏托邦情結
杜榮
加,伊·加茲達諾夫(r.M.ra3uaHOB,1903-1971)是俄羅斯僑民文學第一浪潮中的杰出作家。在加茲達諾夫的小說中,處處閃爍著存在主義美學思想的光輝,體現了作者對人、自然、社會等關系的存在主題的理性思考。同時,作品展現了他審美意識的存在主義和濃厚的烏托邦情結,這與他的生活經歷、所接受的俄羅斯及法國的文化、文學、宗教、哲學等有著緊密地聯系。
一、俄羅斯的文學和哲學對加茲達諾夫
審美意識的存在主義及烏托邦情結的影響
俄羅斯文化和哲學的關系,是影響和形成加茲達諾夫世界觀的源泉之所在。我們讀加茲達諾夫的作品時,會立刻在腦海中閃現出有關布寧作品的風格特征:人物性格刻畫異常細微,語言極具可塑性。1934年,G.阿達莫維奇稱加茲達諾夫為“布寧的追隨者”,是布寧唯一的學生。布寧也曾贊揚加茲達諾夫對文體技巧的掌握,易流動的語言,意想不到的準確的修飾語。加茲達諾夫認為:雖然自己的文學創作與布寧有聯系,更多的還是來自對陀斯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等人文藝美學思想和創作手法的繼承和發展。生于俄羅斯的加茲達諾夫深受俄羅斯的經典作家的作品熏陶,從中汲取了自己所需的文學素養,同時,他是一個親自參加過國內戰爭和世界大戰的20世紀的作家,在法國接受的大學教育,因此,他的世界觀、詩學、生活信條、寫作的手法技巧等都是20世紀的產物,也是俄法兩國社會文化熏陶的產物。
俄羅斯存在主義哲學對加茲達諾夫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因為對加茲達諾夫來說,有機統一的生活和生活的哲學,生活和倫理的審美態度,它們是統一的,即是由20世紀俄羅斯哲學家看做是理想的人類團結。加茲達諾夫的創作經受了生活嚴峻的考驗,與其說它是生活的磨難,還不如說它是加茲達諾夫的文藝、理論和哲學來源。
存在主義可以說是一種每個時代的人都有的感受, (論文范文 www.fwsir.com) 在加茲達諾夫的創作中,也存在主義文化哲學的精髓,通過作家親身的經歷、俄羅斯古典文學傳統、文化與民族基質、倫理道德、哲學以及共濟會等影響而變體,這些看似如此不同的向量卻在加茲達諾夫的審美意識中完美地結合。這體現在加茲達諾夫創作的獨創性是對生活中某些殘酷的東西的揭示,是對某些令人陶醉的生活的抒情寫照:存在一烏托邦原則,這可以在作家的個人經歷,在作家的個性,在他的文化和民族基質在他對共濟會的熱情中尋找答案。“烏托邦”一詞最早是由空想社會主義理論家托馬斯·莫爾(1478-1535)提出的,它為人類社會描述了一個美好而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圖景。加茲達諾夫無淪在何種生活環境下,總是保持著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他崇尚美好的精神生活,并將這一存在理念寄托在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并在作品中對各種存在的現象進行自己的哲理性思考和分析。
加茲達諾夫在作品中獨特地、審美地表達了許多自身當時的感受和存在認識,還有當時現實本身所產生的東西——殘酷的俄國革命的經驗、內戰、移民等。加茲達諾夫熟知哲學家別爾嘉耶夫和舍斯托夫等人以某種哲學形式對俄羅斯的闡述以及他們的哲學思想,他也像別爾嘉耶夫那樣尋求生活的宗教意義,尋求永恒的含義。
加茲達諾夫文學創作中的審美意識和哲學思想不僅受到俄羅斯文化和哲學的影響,更是從法國及歐洲的文學和哲學中汲取了創作源泉。
二、存在主義哲學和共濟會對加茲達諾夫
審美意識存在主義及烏托邦情結的影響
加茲達諾夫在法國生活的時期正處于20世紀法國存在主義哲學盛行的時期,這種影響在他的作品中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加茲達諾夫的創作中,有許多與歐洲所有經典哲學家的存在主義哲學和美學方面的聯系,如克爾凱郭爾、胡塞爾、海德格爾等。可以說,加茲達諾夫的創作是20世紀中歐洲的文化、哲學與文學的混合物。在加茲達諾夫的作品中,可以找到許多典型的存在主義的特征,其中的重點可能是人在世界的可能性和這些可能性的極限。到20世紀40年代,加茲達諾夫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有著存在主義和烏托邦意識的俄僑作家,已是《在克萊爾身旁的一個夜晚》《夜路》《一次旅行的故事》以及很多短篇小說的作者。可以說,這一時期他的美學和哲學原則已經確立。
在1932年春天,應米哈伊爾,奧索爾金的邀請,加茲達諾夫參加了在巴黎的俄羅斯共濟會分會“北方之星”,成為共濟會會員,這一長達39年的經歷對他的日常行為和創作思想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在巴黎的俄羅斯共濟會是有著普世目標和神秘啟示方向的秘密組織,共濟會追求道德完美的精神層次,這是一個準宗教的博愛組織,“博愛”對加茲達諾夫至關重要。吸引加茲達諾夫參加共濟會的原因是:戰爭初期的“俄羅斯反烏托邦”的痛苦經歷教導他在生活中不抱有社會烏托邦形式方面的幻想,而后,至少在法國民主的痛苦經驗給他展示了“底層的生活”,加茲達諾夫按照自己的存在主義的狀況,在非傳統形式的共濟會協會中來尋求孤獨的出路。他生存狀況的獨特性使他屬于所謂的“被忽視的一代”,是社會使命被剝奪的一代。共濟會成員稱他“加茲達諾夫兄弟”。這讓身居異國的加茲達諾夫在精神上感到了溫暖,這種體悟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三、加茲達諾夫審美意識中的存在主義
及烏托邦情結在其作品中的體現
加茲達諾夫的自傳式長篇小說《在克萊爾身旁的一個夜晚》(иCTopHииOДHoronyTeшeCTBия)《夜路》(HOчHыeДoporи)中的敘述者都可以被視為典型的“存在主義英雄”。《在克萊爾身旁的一個夜晚》中的主人公在童年時,他爸爸給他講的永遠沒有結局的童話故事正是發生在一個猶如“烏托邦”的島上。而女主人公的名字“克萊爾”在法語中的意思就是“光明”。在這部小說中,加茲達諾夫提出并求索著關于生活存在之意義,主人公幻想在贏得克萊爾的過程中獲得生活的意義,并將普希金詩句“必然能夠與你相見,我整個生命就是見證”作為小說的題記,極富哲理性和預示性。加茲達諾夫作為一個存在主義作家,在自己后來的幾乎所有小說中
更多內容請訪問:中國大學網 salifelink.com 《加茲達諾夫審美意識中的存在主義及烏托邦情結》【加茲達諾夫審美意識中的存在主義及烏托邦情結】相關文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審美意識中的山水情結04-27
論審美文化中的當代情結05-01
伽達默爾的審美意識批判及其啟示04-28
男權審美意識在現代廣告中的顯現04-27
論審美文化中的當代情結論文05-01
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審美意識04-26
審美意識與道德意識向藝術生成05-02
魏晉審美意識的嬗變05-02
學報審美價值與學報編輯的審美意識04-30
淺談裝幀設計的審美意識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