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高等農林院校特色發展研究與探索論文

時間:2023-05-04 20:24:23 農林牧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等農林院校特色發展研究與探索論文

  高等農林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發展中最重要的一環,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各方面為我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特別是在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

高等農林院校特色發展研究與探索論文

  農村的發展機遇中,在解決“三農”問題等方面發揮著其他類型高校所不可取代的作用[1]。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對我國“三農”建設與發展作出了科學論斷。《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

  高等教育中就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辦學結構與特色等內容提出了新的建設與發展思路。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創新和教育科技培訓,把新型高等農林院校綜合能力的發揮放在重要的位置。然而,在新的歷史時期,高等農林院校如何繼承優良傳統,保持自身特點,充分發揮獨特優勢,搶抓機遇,迎接挑戰,成為高等農林院校特色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高等農林院校發展現狀

  (一)具有農林類特色優勢的專業學科

  在我國高等教育系統中,普通本科院校的組成可分為理工、綜合、文法、師范、醫藥、農林、藝體和民族類型[2]。按照2012年教育部統計結果,全國普通高校(不含獨立學院)共計2138所,農林類本科院校只有33所,占1.5%;同時,按照學科門類來分,開設農學類專業的高等院校只有172所。在全國33所普通本科層次獨立設置農林院校中,2010年全國本科院校的本科專業招生數、在校生人數和畢業生人數分別為351萬人、1265萬人和286萬人,而農林類院校的本科專業招生數、在校生人數和畢業班人數分別為19.2萬人、70.6萬人和16.7萬人,所占比例分別為5.4%、5.5%和5.8%。

  在學科建設上,獨具特色與優勢的農林類學科是高等農林院校的旗幟,這是其他類院校無法效仿的[3]。從2006年全國重點學科評審結果看,8所農林院校獲得了17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所有這些學科除農業工程、林業工程(在原科目錄時,屬于農林類學科)外都分布在農學類領域。在33所農林類本科院校中,從獨立設置的一級博士點數看,基本集中在農、林類學科領域。

  (二)面向服務“三農”的意識和能力

  面向行業、面向“三農”是農林院校的神圣職責和使命。恪守為服務“三農”的辦學宗旨,把農業作為科研的主題,把農村作為服務的對象,把農民作為真誠的朋友,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作出自己的貢獻[4]。在服務“三農”中凸顯農林院校的社會責任與使命,彰顯了農大人的時代精神,探索了一條特色強校之路,探明了地方農業院校的發展方向,這是安徽農業大學走“大別山道路”30年的經驗和啟示[5]。據統計,近三年來應屆本科畢業生中,每年都有60%以上的學生主動選擇到基層就業創業,并與所學專業密切相關。同時,農林行業70%以上的高層次人才是由農林院校培養的。

  (三)傳承特色鮮明的農林文化

  經過百年發展的農林院校,已逐步形成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和獻身“三農”的獨具魅力的農林院校特色文化與優良品質[6]。如華中農業大學的“勤讀力耕、立己達人”、東北農業大學的“博學篤行、明德親民”、南京農業大學的“誠、樸、勤、仁”、北京林業大學的“知山知水、樹木樹人”和安徽農業大學的“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辦學傳統、辦學理念和與優良校訓等,都很好地闡釋了農林院校的特色和鮮明的文化內涵,更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高等農林院校特色發展面臨的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林院校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其自身的學科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招生就業和社會服務等方面仍然面臨著問題[7]。長期以來,農林院校在學科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都具有較強的行業特點和特色。隨著行政隸屬關系、學科專業整合、人才市場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農林院校如何定位辦學方向、調整學科專業課程結構、培養優秀專業人才和順應行業發展需求,已成為急需思考和解決的課題。特別是農林院校的學科專業設置集中在優勢農林學科,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對高等農林教育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見,外部競爭環境發生變化,學科的核心競爭力不強,原有的行業格局分散,涉農專業的招生明顯存在劣勢,優秀生源明顯不足等。

  三、高等農林院校特色發展的路徑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人才培養新體系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卓越農林教育培養計劃,振興發展農業教育”。培養卓越農林人才是高等農林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中心目標。其目標是培養一大批有服務國家和人民社會責任感、有獻身國家農林事業志向、有解決農林業生產實際問題能力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

  高等農林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服務于“三農”的高級專業人才,結合精英化教育和大眾化教育兩個方面,努力培養適應農業發展需要的具有競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專業人才,并形成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現階段,高等農林院校結合自身特色與優勢,積極開展“卓越農藝師”、“卓越工程師”、創新實驗班等形式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與國外大學合作,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開展“2+2”、“3+1”等人才培養模式試點工作,突顯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環節。因此,高等農林院校要進一步構建創新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三農”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二)強化特色優勢學科,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

  積極發揮高等農林院校的學科特色與優勢,這不僅是農林院校區別于其他綜合型院校的特點,更是自身發展的動力所在,是核心競爭力的充分體現,是其存在與發展的核心標志[8]。高等農林院校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加快優勢特色學科建設與發展,構建“學科點—學科平臺—學科創新團隊”為一體的學科建設體系,積極發展新型與交叉應用型學科,將所有學科都圍繞優勢學科建設與發展做文章,推動“學科發展一行業需求”的緊密結合,形成特色學科體系,實現單一學科項特色鮮明的多學科協調發展。

  (三)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提高服務“三農”能力

  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以科技隊伍建設為重點,以重大項目為載體,以平臺建設為支撐,以產學研合作為紐帶,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包裝,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創新[9]。以建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為契機,以農業科技綜合示范基地、特色產業基地、示范企業、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村為載體,以合作共建為主線,構建政產學研緊密結合、教科推多位一體、運行順暢高效、富有安徽特色的新型農業推廣模式,從而實現從“科技扶貧”到“科技支撐”再到“科技引領”的轉變,提升服務“三農”的能力和影響力[10]。在首批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名單中,全部來自農林類院校,他們將成為帶動和引領區域農業科技創新、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力量。

  (四)把握省部共建契機,推動農林院校改革與發展

  省部共建大學是指國務院部委與相關省、直轄市、自治區(包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建的高校,是為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兼顧各方利益,推進新時期高等教育創新,加強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同促進地方高等教育發展的重大舉措,旨在突破政策壁壘,扶持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逐步縮小發展差異,實現全國高等教育的全面協調持續發展[11]。共建計劃的實施,對于發揮中央和地方兩方面的積極性,扶持地方龍頭高校,帶動地方和區域高等教育實現科學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大學、河南農業大學和安徽農業大學等院校,以省部共建為依托,通過政策引導,機制創新,實現實質上的共建,同時,高等農業院校也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方面進一步向“三農”聚焦,從而有力促進高等農業院校的更快更好地發展。

  同時,積極參與“2011計劃”和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等重大項目,都將為農林院校改革與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五)凝練大學精神,構建精神文化體系

  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頂層理念與核心內容,是大學生在發展過程中長期積淀、反復凝練而成,為師生員工所認同并對其行為起引導、熏陶、激勵和規范作用的價值觀念體制[12]。作為高等農林院校,建設具有農林特色的校園文化,是建設特色鮮明的先進水平大學的重要目標[13]。如安徽農業大學的“大別山道路”精神,是安農人致力于科教興農、科教興皖戰略,走出來的一條享譽全國的富民、興校、創新、育人的“大別山道路”,形成了“服務“三農”、獻身“三農”,“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大別山道路”精神,為安徽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業現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六)優化辦學資源,推動農業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高等農林院校必須構建其發展生態的內外部有利環境,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激活潛能,形成優勢,挖掘潛在資源并科學利用[14]。在現階段,高等農林院校與其他院校及其相互的關系正在發生著變化,其相互之間的發展競爭越來越激烈。這就要求高等農林院校重新定位與行業部門和政府之間的關系,主動加強與行業部門和政府間的聯系,在更高層面上建立全新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積極推動“五個對接”,幫助解決“三農”共性技術研發、關鍵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轉化等實際問題,進一步拓展辦學空間,從而支持高等農林院校的改革、建設和發展。

【高等農林院校特色發展研究與探索論文】相關文章:

探索河南高等教育特色化發展之路04-29

高等院校體育教學發展對策論文04-30

優化海南高職院校特色專業路徑研究論文04-27

地方性高等院校學風建設研究論文05-03

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策略論文05-02

關于高等師范院校人才培養的研究論文05-02

高等林業院校大學物理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論文05-03

高等中醫藥院校國際教育模式及發展對策研究04-29

高職院校合作模式探索的論文04-27

獨立學院的辦學特色研究與探索05-02

高等農林院校特色發展研究與探索論文

  高等農林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發展中最重要的一環,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各方面為我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特別是在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

高等農林院校特色發展研究與探索論文

  農村的發展機遇中,在解決“三農”問題等方面發揮著其他類型高校所不可取代的作用[1]。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對我國“三農”建設與發展作出了科學論斷。《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

  高等教育中就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辦學結構與特色等內容提出了新的建設與發展思路。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業科技創新和教育科技培訓,把新型高等農林院校綜合能力的發揮放在重要的位置。然而,在新的歷史時期,高等農林院校如何繼承優良傳統,保持自身特點,充分發揮獨特優勢,搶抓機遇,迎接挑戰,成為高等農林院校特色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高等農林院校發展現狀

  (一)具有農林類特色優勢的專業學科

  在我國高等教育系統中,普通本科院校的組成可分為理工、綜合、文法、師范、醫藥、農林、藝體和民族類型[2]。按照2012年教育部統計結果,全國普通高校(不含獨立學院)共計2138所,農林類本科院校只有33所,占1.5%;同時,按照學科門類來分,開設農學類專業的高等院校只有172所。在全國33所普通本科層次獨立設置農林院校中,2010年全國本科院校的本科專業招生數、在校生人數和畢業生人數分別為351萬人、1265萬人和286萬人,而農林類院校的本科專業招生數、在校生人數和畢業班人數分別為19.2萬人、70.6萬人和16.7萬人,所占比例分別為5.4%、5.5%和5.8%。

  在學科建設上,獨具特色與優勢的農林類學科是高等農林院校的旗幟,這是其他類院校無法效仿的[3]。從2006年全國重點學科評審結果看,8所農林院校獲得了17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所有這些學科除農業工程、林業工程(在原科目錄時,屬于農林類學科)外都分布在農學類領域。在33所農林類本科院校中,從獨立設置的一級博士點數看,基本集中在農、林類學科領域。

  (二)面向服務“三農”的意識和能力

  面向行業、面向“三農”是農林院校的神圣職責和使命。恪守為服務“三農”的辦學宗旨,把農業作為科研的主題,把農村作為服務的對象,把農民作為真誠的朋友,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作出自己的貢獻[4]。在服務“三農”中凸顯農林院校的社會責任與使命,彰顯了農大人的時代精神,探索了一條特色強校之路,探明了地方農業院校的發展方向,這是安徽農業大學走“大別山道路”30年的經驗和啟示[5]。據統計,近三年來應屆本科畢業生中,每年都有60%以上的學生主動選擇到基層就業創業,并與所學專業密切相關。同時,農林行業70%以上的高層次人才是由農林院校培養的。

  (三)傳承特色鮮明的農林文化

  經過百年發展的農林院校,已逐步形成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和獻身“三農”的獨具魅力的農林院校特色文化與優良品質[6]。如華中農業大學的“勤讀力耕、立己達人”、東北農業大學的“博學篤行、明德親民”、南京農業大學的“誠、樸、勤、仁”、北京林業大學的“知山知水、樹木樹人”和安徽農業大學的“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辦學傳統、辦學理念和與優良校訓等,都很好地闡釋了農林院校的特色和鮮明的文化內涵,更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高等農林院校特色發展面臨的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林院校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其自身的學科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招生就業和社會服務等方面仍然面臨著問題[7]。長期以來,農林院校在學科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都具有較強的行業特點和特色。隨著行政隸屬關系、學科專業整合、人才市場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農林院校如何定位辦學方向、調整學科專業課程結構、培養優秀專業人才和順應行業發展需求,已成為急需思考和解決的課題。特別是農林院校的學科專業設置集中在優勢農林學科,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對高等農林教育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見,外部競爭環境發生變化,學科的核心競爭力不強,原有的行業格局分散,涉農專業的招生明顯存在劣勢,優秀生源明顯不足等。

  三、高等農林院校特色發展的路徑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人才培養新體系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卓越農林教育培養計劃,振興發展農業教育”。培養卓越農林人才是高等農林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中心目標。其目標是培養一大批有服務國家和人民社會責任感、有獻身國家農林事業志向、有解決農林業生產實際問題能力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

  高等農林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服務于“三農”的高級專業人才,結合精英化教育和大眾化教育兩個方面,努力培養適應農業發展需要的具有競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專業人才,并形成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現階段,高等農林院校結合自身特色與優勢,積極開展“卓越農藝師”、“卓越工程師”、創新實驗班等形式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與國外大學合作,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開展“2+2”、“3+1”等人才培養模式試點工作,突顯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環節。因此,高等農林院校要進一步構建創新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三農”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二)強化特色優勢學科,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

  積極發揮高等農林院校的學科特色與優勢,這不僅是農林院校區別于其他綜合型院校的特點,更是自身發展的動力所在,是核心競爭力的充分體現,是其存在與發展的核心標志[8]。高等農林院校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加快優勢特色學科建設與發展,構建“學科點—學科平臺—學科創新團隊”為一體的學科建設體系,積極發展新型與交叉應用型學科,將所有學科都圍繞優勢學科建設與發展做文章,推動“學科發展一行業需求”的緊密結合,形成特色學科體系,實現單一學科項特色鮮明的多學科協調發展。

  (三)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提高服務“三農”能力

  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以科技隊伍建設為重點,以重大項目為載體,以平臺建設為支撐,以產學研合作為紐帶,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包裝,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創新[9]。以建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為契機,以農業科技綜合示范基地、特色產業基地、示范企業、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村為載體,以合作共建為主線,構建政產學研緊密結合、教科推多位一體、運行順暢高效、富有安徽特色的新型農業推廣模式,從而實現從“科技扶貧”到“科技支撐”再到“科技引領”的轉變,提升服務“三農”的能力和影響力[10]。在首批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名單中,全部來自農林類院校,他們將成為帶動和引領區域農業科技創新、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力量。

  (四)把握省部共建契機,推動農林院校改革與發展

  省部共建大學是指國務院部委與相關省、直轄市、自治區(包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建的高校,是為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兼顧各方利益,推進新時期高等教育創新,加強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同促進地方高等教育發展的重大舉措,旨在突破政策壁壘,扶持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逐步縮小發展差異,實現全國高等教育的全面協調持續發展[11]。共建計劃的實施,對于發揮中央和地方兩方面的積極性,扶持地方龍頭高校,帶動地方和區域高等教育實現科學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大學、河南農業大學和安徽農業大學等院校,以省部共建為依托,通過政策引導,機制創新,實現實質上的共建,同時,高等農業院校也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方面進一步向“三農”聚焦,從而有力促進高等農業院校的更快更好地發展。

  同時,積極參與“2011計劃”和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等重大項目,都將為農林院校改革與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五)凝練大學精神,構建精神文化體系

  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頂層理念與核心內容,是大學生在發展過程中長期積淀、反復凝練而成,為師生員工所認同并對其行為起引導、熏陶、激勵和規范作用的價值觀念體制[12]。作為高等農林院校,建設具有農林特色的校園文化,是建設特色鮮明的先進水平大學的重要目標[13]。如安徽農業大學的“大別山道路”精神,是安農人致力于科教興農、科教興皖戰略,走出來的一條享譽全國的富民、興校、創新、育人的“大別山道路”,形成了“服務“三農”、獻身“三農”,“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大別山道路”精神,為安徽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業現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六)優化辦學資源,推動農業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高等農林院校必須構建其發展生態的內外部有利環境,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激活潛能,形成優勢,挖掘潛在資源并科學利用[14]。在現階段,高等農林院校與其他院校及其相互的關系正在發生著變化,其相互之間的發展競爭越來越激烈。這就要求高等農林院校重新定位與行業部門和政府之間的關系,主動加強與行業部門和政府間的聯系,在更高層面上建立全新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積極推動“五個對接”,幫助解決“三農”共性技術研發、關鍵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轉化等實際問題,進一步拓展辦學空間,從而支持高等農林院校的改革、建設和發展。

【高等農林院校特色發展研究與探索論文】相關文章:

探索河南高等教育特色化發展之路04-29

高等院校體育教學發展對策論文04-30

優化海南高職院校特色專業路徑研究論文04-27

地方性高等院校學風建設研究論文05-03

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策略論文05-02

關于高等師范院校人才培養的研究論文05-02

高等林業院校大學物理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論文05-03

高等中醫藥院校國際教育模式及發展對策研究04-29

高職院校合作模式探索的論文04-27

獨立學院的辦學特色研究與探索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