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交叉結構筆記”教學實踐淺論
隨著考試改革的推進,教學改革的步伐已向著更深的領域拓進著,而教學藝術的探索如同教改領域里初綻 的花蕾正是這一新開拓的重要方向之一。
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教學藝術的多功能性、交錯性、復雜性和延續性。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有 機結合,才可謂真正意義的教學藝術。課堂教學,除語言、體態、備課、書寫等藝術運用外,“交叉結構筆記 ”是我在教學中藝術地再現教學改革思想的一個嘗試。因為“交叉結構筆記”將知識教學與開發智力和培養創 造性思維巧妙地結合,有利于啟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創造性思維,形成一個強化知識、培養能力以至再激發動 機的良性循環過程。這就使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基本要求落到實處了。
何謂“交叉結構筆記”?第一,從形式上看,是將黑板的筆記劃分成兩部分,其板面左邊1尺寬部分被稱為 “交叉知識欄”,其板面右邊剩余部分被稱為“主體結構知識欄”。第二,從內容上看,“主體結構知識欄” 是將課本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主體組織成科學的筆記,或用標題式、或用表格式、或用示意圖等方式表現出來 。而“交叉知識欄”則隨著教學主體內容的變化,“掃描”出本節知識與全課本整體知識間存在的必然的支撐 點,隨機把握住知識的內在規律性,篩選出重要的知識,以觸類旁通的題目形式列在這一欄目中。第三,從“ 交叉結構筆記”的實踐和實質意義來看,“主體”部分筆記組成中,首先要選擇好符合知識內容特征的筆記形 式。例如,當知識內容抽象或具有空間特征時,則考慮用圖示法來展示;若內容具有推理性,則通過標題的層 次變化或括號類推式筆記表現之;若內容所含頭緒多,并且具有同類交錯性時,可運用表格式筆記,等等。其 次,“主體”部分的組成,必須在熟悉本節內容及其與前后兩節內容的關系的同時,明確教學重點、難點(指 在本節的重點問題和本節在全課本內容中的重要地位),打破課本所給的黑體標題限制,重新設計和組織筆記 。要設法使學生學會著眼于問題的方式、方法,懂得不是標題和內容要求我們按一定的順序去記憶知識內容, 而是我們按照內容的內在關系、難易程度、主次規律去組織問題,去理解問題和消化問題。這樣方可使師生在 教授、學習知識時,由被動變主動,時時感到有新意,并借此而不斷創新,直接起到激發學習動機的作用。
“交叉知識欄”的意義就更豐富了。它是通過基本題型所表現出的具有內在聯系知識的和具有同類性知識 的總結。所謂知識的內在聯系是指知識間不可分割的因果關系、基礎與發展的關系、表象與內涵的關系、點線 面的關系等。所謂同類性知識是指,知識點內在的、外顯的所屬特征的共性。例如,知識點在時間上的共性, 在性質上的共性,在空間上的共性,在作用上的共性等。設計一種基本題型去表現它們時,還要注意把它們與 現實中同類問題聯系中可能派生出的問題一同考慮設計進去,形成完整的知識總系統。以下舉例說明。
例一,歷史教學中中國近代史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問題。縱觀,前有“革命統一戰線”的經驗,后 有新形勢下建立愛國統一戰線的必要,更有對祖國統一大業的期盼(再一次實現國共合作)。而“抗日民族統 一戰線”,便像一個紐帶,不僅在當時發揮著作用,更重要的是對現實也有啟迪。細嚼,從這一問題反映在時 間、空間、人物、實質、形成過程和作用等方面為輻射角度看,觸及的問題可多達25個左右。當我們利用每一 個輻射角度去探究問題時,不僅學會了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問題、掌握問題的思維方法,而且還提 高了全方位地去審視問題的判斷力、洞察力,同時也奠定了牢記知識和靈活運用知識的基礎。
例二,世界歷史關于“日本1868年明治維新”問題。追前,日本歷史上646年的大化改新,使日本社會性質 由奴隸制轉變
[1] [2] [3]
【“交叉結構筆記”教學實踐淺論】相關文章:
信號控制交叉口抽象結構分析05-03
交叉剪切混合層中擬序結構的數值研究04-30
高級鉗工的復合教學與交叉教學04-28
交叉04-30
“以實踐為主線”中學語文教學模式淺論04-30
淺論對外漢字教學04-27
論實踐結構的優化04-28
淺論閱讀教學04-30
數據結構課程雙語教學的模式和實踐04-30
建筑結構與選型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