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史論結合初探
歷史學是在一定的歷史觀指導下,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一門社會科學,歷史觀是歷史學的靈魂,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根本特點是運用唯物主義史觀研究歷史。現行的中學歷史教材就是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通過對具體生動的歷史現象的敘述,分析揭示社會發展規律,作出了正確的判斷和結論,這就是觀點和材料的辯證統一,史與論的有機結合。因此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的基本特點,它決定了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堅持史與論的結合,重視理論教學,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高度分析具體歷史現象,揭示其本質和規律,而不能滿足于表面,滿足于就事論事,首先,要深刻認識史與論的關系。歷史理論是歷史現象中抽象出來的,是歷史現象本質的、規律性的東西。只有全面系統地了解掌握歷史現象,才能得出正確的理論結論,故稱“論從史出”,只有在充分占有史實的前提下觀察歷史現象,才能揭示歷史現象的本質,體現史論結合。就當前中學歷史教學而言,史論結合的關鍵是強化理論教學,具體操作,本人有下面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加強歷史概念教學
正確理解歷史概念內涵,是理解和掌握史實,閱讀歷史教材的前提條件,教學中對教材尚無明顯注釋的概念要先作一般性解釋。
大部分歷史概念是可以隨課堂教學憑借歷史教材理解的。如“勢力范圍”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強行劃定直接進行殖民統治的地區。課文中雖然無這樣完整概括,但有帝國主義“直接進行殖民統治”一句,已經畫龍點睛了。當然,有些歷史概念不是一、二句活可以說清,如“門戶開放”政策,要知道這一 政策的目的是美國要分享侵略權益,美國向六國提出照會的內容是“機會均等”、“利益均沾”,其影響是美國侵華政策新階段的標志,使帝國主義宰割中國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把目的、內容、結果、影響完整地結合起來,形成正確概念。
有些概念忌表面解釋。如“1991年是辛亥年,這一年的革命是辛亥革命”。
這樣解釋缺乏概念內涵,無法形成真實意義的歷史概念,必須在《辛亥革命》一 章教學完成后,進行歸納概括,形成完整正確概念。
二、重視歷史的因果分析
歷史發展的困果性是歷史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歷史條件是相互聯系的。
波蘭史學家托波爾斯基指出“社會中每一種變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結果……因果論原理因而也成立了論述世界規律性的基幢。故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都不會是偶然的,一定受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諸因素的影響,“諸因素”是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歷史事件就是“諸因素”的結果。
18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傳播,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路易十六的揮霍無度,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