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理教學“四結合”教法初探
(松溪一中 黃家忠)
地理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逐步掌握地理知識和技能,并在此基礎上發展智力和能力的過程。 受傳統教材羅列知識、陳述式體例的束縛,以往我們在教學中往往偏重采用“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只能 在教師的灌輸下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嚴重地妨礙了他們智力和能力 的發展,影響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地理教材(以下簡稱新教材)在編寫上一改傳統的“注入式”為“探討式”,很好地 體現了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為了建立與新教材相適應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在新教材的教學 過程中,筆者著力在課堂教學上進行改革和探索,初步改變了教師“一言堂”,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局面, 形成了一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四結合”教學模式。下面就“四結合”教學談談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
一、實施“四結合”教學的主要途徑
1.講、讀結合:即教師的啟發引導、歸納總結等指導性的教學活動與學生自學性的閱讀活動相結合。新教 材內容的可讀性和趣味性以及“讀一讀”這一欄目的設置為實施這一教學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例如,在講 到“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一內容時,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國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考察時,發現山中的巖 石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及“讀一讀”欄目中“滄海桑田”的成語故事等內容,然后 教師再總結出“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一結論。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一地理知識的印 象,又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探索地形變化原因的興趣,為下文的學習創造良 好的學習動機。
在教學過程中,是先講后讀,還是先讀后講,可視教學內容的深淺及學生的知識水平靈活掌握。對于比較 通俗易懂的內容一般可以先讀后講,如上述“地形是變化的”這一內容。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教學內容,如“ 褶皺和斷層”,可先講后讀。即先由教師分析講解,(包括必要的演示),然后再由學生閱讀課文中的有關文 字內容及插圖,以加深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的理解。
2.問、答結合:這是教師們在上課時經常用到的一種教學方式。充分利用新教材“想一想”這一欄目中設 置的問題及一些教師自擬的問題進行課堂提問,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 回答,可以及時檢測和了解教學的效果,以便教師做出相應的教學調整,同時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并且活躍課堂氣氛。
例如,在講究“褶皺和斷層的形成及其對地形的影響”這一內容后,以學生回答課文P41“想一想”中的兩 個問題,就能較好地檢測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的掌握情況。當然,課堂提問的內容不必局限于課文中現有的題 目,教師在上課時可根據教學需要靈活地設疑提問,以增加學生的練習機會。
3.圖、文結合: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任何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都無法代替地圖在學習地理中的作 用。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地圖冊及課本中的插圖,把課文內容與有關的圖表有機地結合 起來,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讀圖、填圖、分析圖或繪圖,是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圖象數量眾 多、形式多樣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在上課時,注意利用這些圖象和課文中的“讀圖”要求或者是一些教師自 擬的讀圖提綱,引導學生積極開動筋,認真查閱地圖、分析地圖,將課文中用文字表述的地理知識與地圖形象 語言緊密結合起來,既可加深學生對地理事物空間分布規律的認識,又可幫助學生掌握有關地理知識的內在聯 系。
例如,為了讓學生認識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的規律及其與六大板塊的關系,可
[1] [2]
【地理教學“四結合”教法初探】相關文章:
初中化學用語教法初探04-30
中學信息技術教法初探論文04-27
對《新編實用英語》教材與教法的初探05-01
中學英語新教教法初探04-30
高校英語閱讀之教法改革初探04-28
道教法術與嶺南巫俗初探04-27
識字教學四法初探04-30
新教師激活學生思維的教法初探04-30
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英語教法初探04-28
校企結合-工學交替實踐教學模式初探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