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基于學生易接受性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初探論文
針對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學生接受性難題,本文從教師“教”的角度探討了提高學生對理論的易接受性建議。
西方經濟學是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及其不斷發展對經濟理論指導的急迫需要而引入我國大學講堂的。雖然它源自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但其是對市場經濟運行一般規律的總結,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普遍的實踐指導意義。由于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對西方經濟學教育和研習的中斷,該門課程在國內高校開課時間不長,在20世紀90年代才被確定為我國高校經管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教育教學方法還比較落后,教學效果不理想;加之其較強的理論性和邏輯性,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教師難教、學生難學”成為當前普通本科院校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的一個普遍現象和難題[1,2]。筆者根據近年來的教學實踐,就提高學生對西方經濟學知識的接受性做一簡單的教學方法經驗之談,以供同仁討論。
一、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學生接受性難題分析
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學生接受性難題,實質上就是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的接受性不高,從而教學效果不夠理想。這既有理論本身的固有特點,也有學生自身的問題,還包括教師和教材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1.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固有特點。一方面,西方經濟學理論是對復雜經濟現象的一種簡單抽象;但將其與現實經濟問題進行比較時,往往可能會因理論的簡單抽象而與現實脫節。極其抽象的理論與復雜的經濟現實之間的直接關聯性較低,又采用了大量的圖表、數學推演等表述手段而顯得枯燥乏味,往往無法引起學生足夠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西方經濟學理論也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數百年的市場經濟運行一般規律的經驗總結,涉及的理論數量眾多、學派林立。理論復雜性和綜合性極高,令初學者望而生畏。
2.學生自身的問題。伴隨著教育體制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和高校擴招,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動力明顯下降,學生受不良社會風氣影響而使學習懈怠、投機取巧的現象普遍[1]。此外,經管類專業一般文理兼收,學生基礎知識參差不齊;特別是許多文科生的數學基礎相對薄弱,數理分析能力不強,對于涉及較多定量分析和數學邏輯推理的經濟理論難以理解。再者,目前相當一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以往在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慣性使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不強,缺乏一定的吃苦耐勞和刻苦學習的精神。
3.教師和教材方面的不足。當前高校的許多師資力量源自非師范院校,并且剛碩士或博士畢業不久就直接走上講臺,缺乏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等方面的系統培訓;教學經驗不足、對教學內容把握不準、以及教學方法和技巧運用不熟練,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與此同時,國內主流的西方經濟學教材大多帶有應試教育的烙印,過多注重邏輯層次性和純理論闡述,缺乏與中國現實經濟問題緊密聯系的案例,內容單調、枯燥,難以引起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
二、提高西方經濟學教學的學生易接受性建議
教師的職責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學什么和怎么學,使其能夠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具有自主學習和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2],并有效提高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效果。涉及教材選擇、教案編寫、教學手段應用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創新,由于能力有限,筆者僅根據自己的實踐從“教”的角度探討提高學生對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易接受性措施。
1.充分利用導論課的綱領性引導作用。導論或引言是一門學科的知識架構。教師要充分利用第一堂課,通過問題導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其形成的主要理論,使學生初步掌握該學科的基本知識結構。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由資源配置與資源利用兩大主干構成。資源配置即微觀經濟學,側重于單個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分析,主要包括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費者行為分析(消費理論)、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者行為分析(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市場理論、生產要素理論)和消費者與生產者相互作用決定產品價格的供求理論(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等主要知識點;資源利用即宏觀經濟學側重于經濟總體的經濟行為及運行規律分析,主要以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中心,圍繞總需求、總供給及其構成展開。各個理論及其發展構成該門學科的枝葉,與主干一起構成了繁茂的樹形結構。
2.采用多種語言邏輯演繹經濟學理論。經濟理論也稱為經濟模型,可以采用文字、幾何、數學公式三種符號語言進行表述[3]。比如“均衡價格決定理論”,其文字表述(即語義模型)為“需求量和供給量相等時所決定的價格”,幾何表述(即幾何模型)為“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與向左下方傾斜的供給曲線相交決定的價格”,數學公式表述(即數學模型)為“需求函數Qd=a-bP、供給函數Qs=c+dP與均衡條件Qd=Qs的聯立求解”。事實上,經濟學中的每一個理論(或模型)均可以通過這三種方式進行描繪,教師在課堂講授時如能充分把握這三種邏輯演繹方式,則可以實現具有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學生對理論的有效把握(文科生比較容易接受文字邏輯,而理科生更容易接受幾何和數學邏輯)。
3.案例教學和學生互動有效結合。提高學生對課程的重視度和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4]。案例是連接經濟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引入當前熱點經濟問題為案例,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辯論等課堂互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思考積極性,達到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最終教學目的。當然,在案例討論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中,一定要善于總結和發現有關經濟理論在所討論問題中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使學生體會到西方經濟學理論并非只是枯燥乏味的純理論邏輯,而是與我們的經濟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知識。
4.精心準備教案,熱情飽滿講課。任課教師的知識積累與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學效果[5]。“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堂精彩的課程是以教師扎實的理論功底和熱情飽滿的積極態度為基礎的。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時刻把握經濟學的理論前沿,關心并研究現實熱點問題,做到每堂課前準備好科學的教案和需要引用的教學案例,從而在課堂上做到游刃有余并感染學生。
此外,適當安排一些課后習題和經濟學調研、實踐活動,也有助于學生對課堂理論的熟悉和把握。
【基于學生易接受性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初探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04-29
詞匯教學方法的初探論文05-01
佛教在西方的接受04-27
西方族性與多元文化主義原理初探04-27
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方法初探論文05-01
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模式初探04-30
關于西方經濟學的論文(精選10篇)12-28
語感教學方法初探04-29
案例教學方法初探04-26
西方科學的文化基因初探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