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經濟學視域下農民工教育培訓論文論文
一、經濟學視域下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意義
。ㄒ唬┯欣谛纬尚律r民工的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生產技術的相對差異會引起生產成本的不同,從而致使交易雙方具有各自的比較優勢。由于勞動者生產技能提升而引起的生產成本下降形成企業比較優勢的關鍵,因此對于降低生產成本追求經濟效益的企業來說,它們往往愿意選擇文化素養和職業素養較高的新生代農民工。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參加教育培訓是一種生產性投資,通過接受教育培訓,他們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習得一定的專業技能,成為技能型人才,并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書。這樣,當外在條件相同時,與未接受過教育培訓的新生代農民工相比,他們會由于自身素質的提升而具有一種比較優勢,因此在就業中就能擁有相對的優勢。
。ǘ┯欣诖龠M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流動
職業流動是指新生代農民工在不同職業群體之間的流動,是他們不斷變換勞動角色的過程。在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突飛猛進,社會從業人員的利益導向和價值趨向改變的今天,“從一而終”的傳統職業觀念受到挑戰,職業流動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并且呈現速度不斷增加、頻率不斷提高的趨勢。對新生代農民工開展系統的教育培訓,可以使他們“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具備職業流動的必備素質;可以使他們通過自身職業素養的不斷提升由“新手”成為“專家”,由此增強自信力,職業流動意愿也隨之增加;可以使他們掌握新技術和適應崗位新要求,獲得更高水平的教育和資格,從而使職業流動成為可能和持續。這樣,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流動才能夠不斷得以實現。
。ㄈ┯欣谠黾有律r民工的經濟收入
2012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家庭收入不平等報告》指出,農村家庭受教育程度與家庭收入呈正相關。戶主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下的,家庭年收入15880元;戶主受教育程度為初、高中的,家庭年收入29470元;戶主受教育程度為中專、大專的,家庭年收入55780元;戶主受教育程度為本科及以上的,家庭年收入125213元。教育培訓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內容之一,不但有利于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而且還有利于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水平。有研究者對廣東省東莞市電子產業、手袋加工業、鞋材加工業等企業的新生代農民工調查表明,新生代農民工是否接受教育培訓與他們的收入水平呈正向關系。
(四)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轉型
作為一個由許多系統構成的多層次、多因素的復合體,經濟結構是生產要素流動配置的狀態和結果,它是由各個產業部門的發展狀況決定的。作為主要生產要素的新生代農民工,在接受一定的教育培訓后,以發展性因素為流動動因,流動的意愿增強,主要由農村流向城市。由于新生代農民工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大規模的流動既改變了社會勞動力的結構,又改變了社會總需求的空間分布,特別是農產品的中間需求與最終需求。因此,在新生代農民工社會流動變化的影響下,傳統的農村經濟結構格局逐漸被打破,不斷優化升級,農村各種生產要素被釋放出來。農村的勞動力、資本、土地等資源重新進行組合,農村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關系也不斷發生變化,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轉型。
二、經濟學視域下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策略
。ㄒ唬┘訌娝枷虢逃,引導轉變擇業觀念
思想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和動力,正確的擇業觀念是新生代農民工順利實現就業和融入城市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加強思想教育,引導形成新的擇業觀念,是有效開展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第一要務。如前所述,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具有一定的優勢,如學歷層次和文化素養較高,維權意識強,視野開闊,易于融入城市,但是他們的職業期望值較高,擇業觀容易出現偏差,對工作崗位比較挑剔,怕吃苦,一味追求既舒適且收入又高的工作崗位。為此,他們在選擇工作崗位時往往“高不成低不就”,處于兩難境地。鑒于此,對新生代農民工開展教育培訓時,首先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引導他們轉變就業觀念,及時調整心態,通過小組討論、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等靈活多樣的方式,使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合理的職業定位,從而最終找到符合自身知識和能力的工作崗位。
(二)注重技能培訓,提升職業素養
注重技能培訓,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素養,對于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率、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收入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同時對提升人力資本水平,滿足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對勞動力素質提升的需求具有積極的作用。一項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需求調查表明,需要職業技能方面培訓的新生代農民工比例為25.7%,需要創業技能方面的培訓的新生代農民工比例為17.3%,需要管理技能方面培訓的新生代農民工比例為15.8%。由此不難看出,新生代農民工對教育培訓的需求是以滿足他們職業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出他們對于較高職業崗位的追求。鑒于此,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要把職業技能培訓作為重點,主要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對不同類型的新生代農民工因材施教,對于已經在城市就業的新生代農民工,主要開展技能提升培訓,增強他們的就業穩定性;對于還沒有就業的新生代農民工主要開展引導性培訓和就業前培訓,提高他們的轉移就業能力和外出適應能力。另一方面,圍繞產業發展需要,以相應的國家職業標準為依據,以培養處于生產、服務一線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為目標,按照不同職業或工種崗位要求,開展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能培訓,突出操作技能,增強就業能力。此外,加強職業資格證書和專項職業能力證書培訓,使新生代農民工經過培訓獲得一定的職業資格證書和專項職業能力證書,增強在謀職、供職過程中的競爭力。
。ㄈ嫿ǘ嘣逃嘤柸谫Y體系,提供經費保障
由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經濟收入水平較低,并且教育培訓支出的首要來源是自費,這是導致新生代農民工參與教育培訓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長期以往,不利于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健康有序地發展。為促進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發展,在教育成本分擔理論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導向下,要創造有利條件,吸引利益相關者參與新生代教育培訓,建立政府主導、企業資助、社會參與和個人負擔相結合的多元化融資體系。其一,各級政府應切實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民工培訓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在大幅度增加對農民工教育培訓資金投入的基礎上,規范資金管理模式,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對積極參與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用工單位和培訓單位的稅費減免力度,擴大減免范圍,增加減免比例;加大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中央供給、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其二,企業要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注重對農民工的教育培訓,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如果企業從業人員技術要求高、培訓任務重和經濟效益較好,可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2.5%足額提取。其三,制定多種優惠政策,調動社會團體、個人等參與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積極性,加大在農民工教育培訓領域的投入。其四,新生代農民工作為教育培訓的最直接獲益者,要增強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意識,積極主動地承擔部分培訓費用。
。ㄋ模┡嘤栃问蕉鄻踊,適合新生代農民工學習特點
正如美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學者達肯沃德和梅里安所說:“成人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已經離開了全日制學生的責任(童年和青年的主要社會責任)而承擔了勞動者、配偶、或父母的責任!毙律r民工承擔著多種責任和義務,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工學矛盾突出,這是影響他們參加教育培訓的一大障礙因素。為進一步提升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效率和質量,實現投入的最小化和產出的最大化的目標,要根據新生代農民工的學習特點和需求,采取多樣化的教育培訓形式。在授課形式上,既可以把課堂設在學校,進行集中授課,也可以把課堂設在工地、車間等方便新生代農民工學習的場所,進行現場參觀和實地觀摩。在培訓手段上,既可以運用傳統的面授教學手段,也可以運用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如網絡教學視頻、慕課、基于在線實時信息交互的教學等。在培訓時間上,既可以采取長期培訓和短期培訓,也可以采取脫產、半脫產和業余相結合。
。ㄎ澹┡嘤嘣逃嘤栔黧w,增加培訓機構供給量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深刻指出,“技術訓練的責任不應單單落在或基本上落在學校體系身上。這個責任應由學校、商業與其他企業、校外活動,同積極合作的教育家、工商業的領導者、工人和政府一起,共同擔負”。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具有準公共產品性質,這決定了由學校單獨供給是不可能達到社會最佳需求量的,需要政府、社會中介組織、企業、培訓機構等教育培訓主體的積極參與。政府部門下設的培訓機構應主要以促進城市融入為主要目標,側重于文化教育類、法律知識類和自我管理類培訓;成人高校應側重于文化教育類、專業技能類、創業類培訓;企業或行業協會的培訓機構應以提升職業崗位技能為首要任務,側重于專業技能類、勞動安全衛生類培訓;社會培訓機構應根據市場需求,開設與就業相關的培訓項目,做到培訓與就業指導、咨詢服務相結合,增強培訓的實效性,使新生代農民工學以致用。只有不斷增加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機構的供給量,發揮它們自身的優勢,才能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不同需求。
【經濟學視域下農民工教育培訓論文論文】相關文章:
農民工教育培訓論文04-29
管理視域下農村鄉鎮成人教育論文04-30
人文關懷視域下高校管理論文04-30
就業視域下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構建論文05-02
兒童文學視域下的童年書寫 畢業論文04-28
教育管理下的中學教育論文04-30
新媒體視域下高職體育教學發展研究論文04-30
地稅教育培訓論文04-29
地稅教育培訓論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