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美學教育的基本特征論文
一、關于美學
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起始于德國。鮑姆嘉通的〈美學》第一卷于1750年問世以來,美學界對美學的定義和美學研究對象等問題一直在進行著熱烈的討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現實生活中,美是無所不在的,美也和其他事物一樣,有著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人們只有按照美的規律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才能正確地欣賞美、創造美。美學是一門研究美、美感、美的創造規律的科學。也就是說:美學要研究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和技術美,以及其他與人類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一切美學問題。美感是一種審美意識,是對客體的反映與認識,研究人的審美感受、美感與審美對象的關系,是美學研究的根本問題。
二、關于美學教育
在現實生活和教育中,審美教育則主要涉及審美能力、審美理想的培養問題即建造審美心理結構的問題,它關系到內在人性、心靈的塑造,形成了有關審美教育的某些思想。至近代,隨著“美學”學科的建立,美育才有了獨立的體系和理論。
1.古希臘的美育思想
古希臘的思想家們對審美教育極為重視。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教育制度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關于身體的教育,即體育;二是關于心靈的教育,即藝術教育。他主張用體育鍛煉身體用音樂陶冶心靈。他把文學和音樂作為教育的起始和基礎。柏拉圖特點重視音樂教育,認為“音樂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因為“音樂是求心靈的美善的”。音樂的“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受過這種良好的音樂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感地看出一切藝術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確地加以厭惡,但是一看到很美的東西,他就會贊賞他們,很快樂地把它們吸收到心靈里,作為滋養,因此自己性格也變成高尚優美”。
古希臘的另一位思想家亞里士多德也非常重視審美教育,他把人分成肉體和靈魂兩大部分,而靈魂又分為理性靈魂和非理性靈魂兩種。理性靈魂主要表現在思維、理解、判斷等方面;非理性靈魂主要表現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人的發育過程應該首先是身體的發育,繼之為情感的培養,最后是理智的鍛煉。他認為要使這三部分都得到充分的完滿的發展,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教育和訓練,這就是要進行體育、德育、智育和美育的教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發展人的理智,這是人的活動能力的最高級的活動。為了培養人的這種能力,亞里士多德主張實施和諧教育,和諧教育的內容包括:閱讀和書寫、體育鍛煉、音樂和繪畫以及道德品質的培養等。在和諧教育中,音樂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和諧教育的核心部分。他認為音樂具有以下的功能:教育、凈化和精神享受。也就是說,音樂不僅是進行道德教育的有力手段,而且是陶冶人的情感和性格的重要力量。
2.中國的美育思想
我國古代美育思想和美育實踐也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教育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就包含著美育的內容。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都非常強調“禮”、“樂”的教育作用,他們把‘禮,,和“樂,,放到了教育的首位,認為“禮,,能以“修外”,“樂,,能以“修內”,把“禮,,和“樂”作為修身齊家、興邦治國的工具。孔子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詩”和“樂”是君子修身成人的重要途徑,君子修身應從學詩開始,最后完成還在于樂。因為“樂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
荀子在〈樂記》中對樂的作用作了比較深刻和系統的論述。這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論述音樂問題的著作,它是儒家美學思想的重要經典。在這部著作中,對音樂的道德化作用,作了系統、生動和具體的描述,認為音樂能厚人論、美教化、移風俗,從上所敘述的歷史事實說明,在古代,無論是西方還是我國,美育實踐和美育思想早已盛行,只不過還沒有提出美育概念也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到了近代,西方美學思想和教育思想也影響到了我國。以王國維、蔡元培、魯迅等人在引進西方美學思想的過程中,也先后提育的主張。王國維在1906年發表的《論教育之宗旨〉〉中,他把教育分為體育和心育兩大部分。而心育中,又包括智育、德育和美育。他認為“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發達,以達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此又為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王國維的主要功績不在于他提出了全面發展的方針,而在于他明確地提出了要把美育列入全面發展的教育宗旨之中。蔡元培對美育的理論,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和發揮,并且還提出了一整套的美育實施方案。他為倡導和實施美育呼號奔走了二、三十年為我國近代美育體系的建立和美育思想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三、美學教育的基本特點
1.啟迪性
審美教育具有啟迪性特點,通過審美教育能啟迪人的智慧,增長知識,發展思維能力。客觀世界的事物是豐富多彩、千變萬化的,它有無數的奧秘等待著人們去探索和發現。人們要揭開這些奧秘,首先需要有一種強烈的情感作為推動力。歷史上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之所以能夠在科學事業上做出更大的貢獻,有著杰出的發明和創造,首先在于他們有著探求真理的激情,有一種不可遏止的創造沖動。這種激情和沖動是靠美育的培養和熏陶。美育可以激發科學家求知的渴望和熱情,推動著他去探索、去追求、去發現。客觀自然界的美以及由審美活動特別是藝術美的審美活動而哺育起來的美感,成了科學家進行探索的智慧源泉之一。由美的事物所產生的美感啟迪激發了科學家強烈的探索真理的動機,給他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探索力量和智慧。愛因斯坦曾說:我的科學成就,有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愛迪生之所以能在科學上有著杰出的發明和創造,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他母親所給予他的審美教育。在美育教育過程中訓練了愛迪生的思維能力,啟發了他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對于他后來成為一個偉大的發明家無疑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審美教育是激發人們追求真理、發現真理、并按照美的規律去發明創造重要途徑和手段。美育總是以積淀著理性的感性形式進行教育,它啟迪人柯們的智慧、發展人們的思維能九它培養人們敏哈爾濱學院學報銳的感知力、深刻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巧妙的創造力,從而使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使人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的發揮。
2.道德性
美學教育又具有道德性,通過審美教育,培養人們高尚的道德情操,促使人們心靈趨向善,走向人格完美。人們的任何道德行為,都是發源于人們的內心指令,一切道德條文和道德規范,只有當它成為人們自己的內心信仰和要求之后,才能在實踐中付諸行動,也就是說,要使人們不僅從理性上認識應該這么做,而且還要從內心情感上甘心情愿地這么做,只有這樣,人們的道德信念才能是堅定的、穩固的。審美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情感基礎和有力手段。通過審美教育,可以使外在的他律(社會規范)轉他為內在的“自律,(自覺的命令),使主體的目的性符合于最高的善,即符合人類總體的具體存在和發展,從而顯示出理性凝集的力量和主體性的本體價值。一個人如果能自覺地審視自己內心和行動,那么,他在道德上也就一定會日趨完善。他的審美情感和道德情感的形成是完全一致的。高爾基曾預言:美學是未來倫理學。
3.情感性
美學教育又具情感性,通過審美教育,可以凈化人們的情感,愉悅人們的精神,美化人們的心靈。人生來就有“七情六欲”的本能沖動,這些情感和本能沖動需要得到正常的發泄和引導,使它升華到一個高尚、純潔的境界,使本能和情感理性化。黑格爾說:“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感覺、沖動和情緒養成為本身就是理性的。”席勒也說:只有美才能使全世界幸福,誰要受到美的魅力的誘惑,他就會忘掉自己的局限。”由此可見,美育可以凈化人的情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們認識人生的價值,使人們生活得更充實、更豐富、更有樂趣、更有意義。
4.個體性
美育還能夠提供娛樂和消遣,使人們在緊張的學習和工作之后,轉換一下興奮中心,解除由于緊張而引起的疲勞,使身體和心理得到舒暢。同時,美育還有助于促進人的身體機能的諧調。悅耳的音樂、動人的繪畫、優美的舞蹈、奇妙的書法,都能激發人們愉快的情感從而使血液中分泌出一種有益于健康的化學物質,它能調節人體的節律、引起中樞神經的興奮,還能加強消化功能,活動筋骨,舒心通氣。因此,參加美育活動,能使人協調精神,延年益壽。促進個性的和諧發展,激發個體的創造潛力,建構審美的心理,塑造心靈,充分發揮審美教育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總之,美學教育總是以積淀著理性的感性形式進行教育。它可以培養人們敏銳的感知力,深刻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巧妙的創造力,從而使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促進,協調發展,使人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的發揮,使心靈豐富充實,人性和諧完善,民族興旺發達,社會文明進步。
【淺談美學教育的基本特征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現代美術的發展與基本特征論文05-03
淺談武術美學研究的反思論文05-03
美學淺談04-29
淺談設計美學04-30
淺談設計美學04-30
美學教育下幼兒教育論文04-27
淺談美學蘊意在美教中的滲入論文05-04
淺談電視紀錄片的音樂美學特征論文05-06
淺談《閑情偶寄》中李漁的美學思想論文05-03
淺談數學的美學意義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