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網絡對繼續教育的影響論文
論文關鍵詞:網絡;網絡技術;繼續教育;成人學習
論文摘要:互聯網的出現給人類的教育活動、特別是面向成人的繼續教育活動帶來了全新的改變。分析了網絡出現給繼續教育帶來的發展機遇,并指出了網絡背景下繼續教育發展面臨的挑戰。
人類社會發展的腳步已經邁入了以互聯網為特征的信息時代。互聯網正在改變著世界,正在變革著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們的生存方式。互聯網在給人類生存方式帶來巨大變化的同時,也給人類的教育活動,特別是面向成人的繼續教育活動帶來了全新的改變。
一、網絡對繼續教育的促進作用
1.改變了繼續教育的時間觀。網絡技術在繼續教育中的運用,沖破了傳統教育中的時間藩籬,使隨時學習成為現實。靈活的時間安排是在職成人參加繼續教育的一個必要條件,也是成人學員對繼續教育技術進步的理想與期盼,但是傳統的繼續教育難以滿足這樣的條件。網絡的出現打破了這樣的局面,全球網絡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時間觀念,把時間的限制縮減到無窮小。網絡的數字化不僅拓展了信息傳播的渠道,使網絡日益成為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于一體的多媒體,而且縮小了信息儲存的空間,使信息的儲存變得簡單、方便、易行,特別是隨著各類u盤的使用,大量信息已經達到了隨身可帶的地步。通過網絡借助計算機多媒體,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空閑時間隨時安排自己的學習。隨時學習再也不是夢想,已經成為活生生的現實。
2.改變了繼續教育的空間觀。網絡技術在繼續教育中的運用,沖破了傳統教育中的空間限制,使隨地學習成為現實。全球網絡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地域觀念,把距離的限制縮減到無窮小。在傳統教育下,教室是最基本的空間單位,要學習、要求知必須到教室中來,不管這個教室處于什么方位,離你有多遠。網絡的發展則突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極大地延展了教育空間。不管你身處何地,只要身邊有一臺電腦,一根電話線(或安裝了無限網卡),就可以通過網絡選擇自己喜歡或應該學習的內容,遇到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足不出戶向千里之外的老師請教,向自己的同學尋求幫助。網絡技術的發展將使教育超越空間的限制和文化的隔膜,走進一個相對獨立的發展空間,成為沒有國界的全人類的教育。
3.緩解了繼續教育師資緊張的矛盾。由于以班級授課制為基礎的傳統課堂教學客觀上需要大量的主講教師,而高校在辦學指導思想上又往往把繼續教育定位于利用校內富裕資源層面,導致繼續教育的師資隊伍長期處于一種緊張與不穩定狀態。網絡技術在教育上的運用,則有效地解決了繼續教育師資緊張的矛盾。一個課件制作完成后投放到網上,可供數百乃至數千名學生同時使用,這不僅規范了講課標準,提高了講課效率,而且在客觀上節約了大量的師資。而隨著所需聘用主講教師人數的大量減少,在繼續教育教學中對教師的選擇就可以做到優中選優。讓最優秀的教師來做主講教師,讓最優秀的主講教師按照繼續教育的特點和培養目標制作出適合成人學習的課件,從而保證了繼續教育的授課質量和學員的學習效果。
4.解決了繼續教育中的“工學矛盾”。工作和學習的矛盾是在職成人學習中由來已久的矛盾,從繼續教育這種教育形式誕生的那天起,工學矛盾就出現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職工的學習一般由單位根據工作需要統一作出安排,由此帶來的工學矛盾雖有但不突出。然而,在目前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職工學習已不再由單位安排,而是由職工個人根據自己的發展需要自行安排,由此產生的工學矛盾十分突出。在傳統的繼續教育模式下,不少學員常常因為工作繁忙而無法按時參加面授階段的學習,且一旦缺課很難再向老師請教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極個別學員因為多次缺課而最終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學業。在網絡教育模式下,學員既可以通過網絡視頻點播系統學習,又可以用電子郵件向老師請教,還可以通過論壇或聊天室向同學請求幫助,從而使工學矛盾帶來的學習障礙化解于無形之中,工學矛盾名存而實亡。
二、網絡給繼續教育帶來的挑戰
1.要求變革傳統的繼續教育思想觀念。長期以來,我們秉持并加以運用的教育思想與觀念,包括據此所形成的教育理論,無一不以工業文明為背景,無一不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在培養目標上,總是局限于“知識主義”舊觀念,不能培養出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科技人才;在教學內容上,以書本知識為中心,不能反映信息社會發展的需要和體現網絡時代精神,在教學方法上,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會講授”為重點,忽視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在教學形式上,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強調傳授知識標準化,忽視因材施教和學生個性的發展;在教學手段的使用上,一般采用教科書、粉筆、黑板、圖表、模型等靜態設備進行,滯后于時代的發展的要求。計算機多媒體及網絡技術的發展,將徹底沖擊現代教育的理論基石,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在工業文明背景下形成的教育理論,重新考察工業革命以來的教育觀念與實踐,對教師的概念和職能進行反思,并對教師和學生的關系進行重新定位。
2.要求改變傳統的繼續教育形態。教育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在其產生、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始終受到科學技術的影響和制約。在人類的教育歷史進程中,圍繞著傳播媒體和技術工具的變革,教育形態曾發生過兩次重大的改變:其一,文字的出現改變了原始的口耳相傳的教育形態,不僅使“眼看”、自學成為了現實,而且極大地拓展了受教育對象的范圍,加速了人才的培養;其二,印刷術的產生改變了教學內容的載體,不僅提高了印刷書籍的速度和質量,加速了文化和知識的傳播,而且為近代班級授課制的誕生奠定了教材基礎。如今,作為一種新型傳播媒體的網絡的出現,對現代教育的影響將是巨大而深遠的。因此,繼續教育應作如下方面的轉變:一是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化;二是從課堂教育向網絡教育轉化;三是從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轉化;四是從學歷層次教育向淡化學歷層次轉化。
3.要求變革傳統的繼續教育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與普通高教一樣,長期以來繼續教育實行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即由教師通過講授、板書及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或者灌輸給學生。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即灌輸對象,媒體是輔助教師向學生灌輸的工具,教材則是灌輸的內容。這種建立在主客二分、主體控制客體哲學基礎上的教學方式,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對學生一方來說,是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可以想象,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如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肯定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更不可能培養出創造型人才,這就是傳統教學模式的最大弊端。伴隨著網絡技術的出現,學生獲取信息手段的豐富,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占有者、先知者、權威者,原先那種以教師、課堂、教材為中心的“靜”式教學模式將被徹底打破,代之以重體驗、感悟、探究和創新的主動式教學模式。
4.要求革新傳統的繼續教育內容。傳統教育以傳授知識和記憶知識為主要內容,特別重視陳述性知識的教學,卻忽視了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識的教學,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低下。在網絡技術背景下,人類科技知識的增長速度進一步加快。根據有關專家統計和預測,20世紀70年代知識積累速度為二十年增長1倍,20世紀90年代減為十年,21世紀初降到三至五年,今天互聯網上的數字化信息每一年就會翻一番,未來三十年人類科技知識總量將在現有基礎上增加100倍。而與此相反,知識的半衰期卻在日益縮短,工程知識的半衰期由原來的五年縮短為二年,社會科學由十年縮短為五年,而計算機信息的半衰期僅有半年。知識總量的迅猛增加和知識半衰期的疾速下降,給更新教育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網絡的繼續教育,要走出傳統教育中以傳授陳述性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模式,要更加重視程序性知識,特別是策略性知識在教育中的傳授與運用,不僅要教給學生必備的知識,還要教給學生必要的技能,更要教給學生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的方法。
5.對繼續教育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自古以來,教師就是知識的化身,就是文化的代表。在傳統教育中,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是教學雙邊活動中的主導者,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傳授者和解釋者,而網絡背景下,教師已不再是知識和文化的權威擁有者和為學生提供信息的唯一來源,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質的變化,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遞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由教學雙邊活動的控制者成為教育和學習的參與者。網絡背景下,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教師要完成角色的轉變:從知識的傳授者向知識獲取體系的建構者轉變,從知識的領路人向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者轉變,從教材教學的執行者向教學資源的設計者轉變。第二,教師應該了解和熟悉計算機基本理論知識,并具備對計算機進行實際操作的能力。第三,教師應該熟悉與網絡相關的知識,切實掌握在網絡上進行教學的方法,并能夠利用網絡進行教學、通訊與查詢。第四,教師應該具備與計算機多媒體課件相關的知識,并能夠運用多媒體工具進行課件制作與開發。第五,教師還應該具有教學設計的知識和技能。教師要能夠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特征,采用有效的教學模式,選擇適當的教學媒體和方法,實施既定的教學方案,保證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
參考文獻:
[1]譚萍.論網絡對終身教育的影響[d].南寧:廣西大學,2002.
[3]馬松庭.論網絡技術引起的教育形態進化[j].中國成人教育,2004,(5).
[4]孫建明.略論信息化社會的教育選擇[j].浙江社會科學,2001,(6).
【網絡對繼續教育的影響論文】相關文章:
影響網絡環境的化學教育論文05-05
網絡應用對德育的影響透視的論文05-04
網絡教學互動對教與學的影響論文05-03
網絡對中學德育工作的影響論文05-02
網絡對校園體育文化傳播的影響論文05-03
師生網絡交流對教學質量的影響論文05-03
網絡銀行對傳統貨幣理論的影響的論文05-03
試論網絡對校園體育文化傳播的影響論文05-03
網絡對職業學校德育環境的影響論文05-03
網絡新聞敘述時間的特征及其影響論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