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研究性學習若干問題的思考
"研究性學習"有廣義和狹義的兩種理解。廣義的理解,它泛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狹義的理解,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教育部采用的是狹義上的"研究性學習"概念,并已將這一學習活動與社會服務和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一起作為綜合實踐活動列入課程。作為上海市中小學課程教材第二期工程中構建的新型課程--"研究型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稱為"探究型課程"),是指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通過提出問題、材料收集、信息處理、實驗比較、解決問題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的嶄新課程。其內涵與教育部采用的"研究性學習"概念完全一致。
本文是在狹義上使用"研究性學習"概念的。
一、關于"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目標問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中列出了六條,即"1.獲得親身參與探究探索的體驗;2.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學會分享與合作;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這其中非常突出地強調情意目標,強調經驗、興趣、情感和意志的培養。我們的教育固然要讓學生擁有一定的知識,也需要生成一系列的智慧能力和生存能力,然而,現代社會,人不僅要適應社會、服務社會,還要不斷提高生存的質量。《變革的力量》一書中指出,你不可能從僅僅改變外部的生活條件中找到幸福,正是人們學會控制內心的經歷,他們將能夠決定他們生存的質量。正因為如此,至今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是把教人做事的教育發展成為教人做人與做事相結合的教育,越來越引導人們從關注人在外在的物質生活走向關注人的內在的精神世界。
"研究性學習"要求我們突破傳統的認知性單一的課程目標,把情意目標提到與認知目標、能力目標并列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特別強調"體驗"這一心理過程,特別關注學生情感體驗和積累,其目的在于通過實踐體驗,在改變學生的心理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些人的發展最深層的指標上有所長進。
我們通常見到的學生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藝術的美;對事物缺乏興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對成就感、自尊心的體驗,缺乏對親情、人性的體驗,某種程度上都與忽視情意目標有關。
如果這一目標得以確認,那么,"研究性學習"就不能像其它課程那樣,以老師講授為主要形式,以學生記憶、背誦知識、提高認知為目標,不是"教書",也無法用傳統的教學目標去衡量它的全部價值。有人說過:終身受益的東西從來是看不見的,是學生內在的情感、態度和人格。因此,實施"研究性學習",傳統的課堂教學思維方式及其操作模式就必須有一個革命性的變化。
二、關于"研究
[1] [2] [3] [4]
【研究性學習若干問題的思考】相關文章:
對聲樂教學若干問題的思考04-27
農藥管理若干問題的思考與建議04-27
電改后若干問題的思考04-27
關子依法行政若干問題的思考04-26
對幼兒園管理若干問題的思考04-29
關于科技名詞規范若干問題的思考04-28
校園網安全若干問題的思考04-29
大學通識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05-02
農村稅費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05-02
飛機數字化裝配若干問題的思考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