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模式研究論文
摘要:張家川縣借國家實施人飲解困和飲水安全項目投資機遇,充分利用自然地理優勢和有限的水資源,建成和開建了劉堡梁"渠子梁等6處跨流域"跨鄉鎮的規模較大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為充分發揮工程效益,管好"用好工程,縣水務部門在管理中實踐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并在管理中不斷完善,現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飲水安全工程管理體制。
關鍵詞:飲水安全工程;管理模式;實踐;應用
張家川縣屬隴東黃土丘陵溝壑區,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僅為240立方米,分別是全國和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10和1/5。山大溝深,十年九旱,水資源比較匱乏;自然條件嚴酷,尤其是山區群眾吃水歷來十分困難。從2004年開始,縣上搶抓國家飲水安全項目投資機遇,建成了六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到“十二五”末,全縣20.1萬人的農村飲水不安全問題將全部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通村率達100”,自來水入戶率達90”以上。在加快工程建設的同時,始終堅持“建管并重,以管為主”的原則,在全縣統一實行“建卡到戶"計量到戶"維修到戶"服務到戶”的管理服務模式,工程供水保證率達到90”以上,水費到位率達到95”以上。
一是運行管理制度化。建立健全了縣有管理站"工程有管理所"服務有鄉站的三級管理運行模式。在整個人飲工程的運行管理上,縣人飲總站牽頭抓總,各人飲管理所和鄉鎮服務站負責水廠運行"鄉鎮供水服務和收費維修,服務半徑不超過10公里。實行人員統一管理"工資統一發放"績效統一考核"材料(維修用)統一采購"收入統一上解"支出統一報賬的“六統一”管理制度,對所有工程管理人員由管理總站統一調配,量才使用。根據出勤考核和水費收繳核定工資,月底統一發放。年終按照各個管理所收入上解"供水保證天數"安全生產和群眾投訴等主要考核指標,量化兌現目標管理責任書。工程維修材料由縣總站集中采購保管"配發使用和審核報賬。
二是便民服務效益化。全縣提實行“計量到戶"收費到戶"管理到戶”的方式,各管理所對管理人員劃片包干,責任到人,每個管理人員平均負責8~10個村1400戶的管理服務。做到戶有故障在半天"村級管網在一天"主管道在兩天排除,使供水戶有故障不停村,村網故障不停片,片有故障不停網,防止大面積"長時間斷水停水。管理人員電話24小時開機,群眾隨叫隨到,上門服務,配件只收成本,免收人工費。優質服務提高了管理效益,近兩年水費收入在180萬元以上,回收率達到95”以上。管理人員月工資在3000元左右,養老"失業保險金也得到落實。
三是工程監控信息化。全縣建成了集水情監測"視頻監控"調度控制"管道流量等功能于一體的農村飲水安全信息監控中心。在水資源周邊"取水口"水處理車間"水廠"高位水池等重點防控區安裝攝像頭,24小時實時監控。利用液位傳感"電動閥控制等技術,對機電設備進行遠程控制和調度,在主干管道安裝電子流量壓力計,即時顯示管道流量"壓力變化,動態掌握運行狀況,既降低了管理成本,又破解了人工管理費時費力"誤時誤事的困局。
四是水質檢測達標化。按照國家有關農村飲水水質安全標準,全縣建成了水質安全檢測中心,定期對每個出廠水源水"戶用水"末梢水取樣,進行大腸桿菌"游離余氯等21項常規指標的檢測化驗,同時接受縣疾控中心和衛生監督所的監督指導,實現了水質安全“零事故”目標。
五是管理方式創新化。不斷創新管理方式,有效破解“三難”問題。在人員使用上,實行聘任制。所有管理人員都屬不占編制的臨時工身份,由人飲總站統一管理"統一調配。因季節性供水需求,由各管理所再雇臨工,按天付酬,解決了管理人員能進不能出"干好干壞一個樣的“用人難”問題。在水費收繳上,實行“水價"水量"水費”三公開,用智能水表更換替代普通水表,建成了龍山鎮和縣城便民收費大廳,解決了由進戶收費到自覺繳費的“收費難”問題。在管護維修上,供水主干管道一律埋設醒目的界牌界樁,防止人為破壞,便于常規巡查。建立管道維護分級負責制,主干管道由管理單位維修管護,村級管網由受益村投工維修,管理單位只提供維修材料,解決了受益戶只用水,不參與管理的“管護難”問題。
參考文獻
[1]甘肅省水利廳編(甘肅省農村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2006年12月)
[2]甘肅省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建設管理辦法)(甘水發[2006]291號文件)
[3]張家川縣人畜飲水工程群眾參與式管理辦法)
[4]張家川縣人飲工程管理使用暫行辦法)
[5]張家川縣人飲工程水源保護與污染防治暫行辦法)
[6]張家川縣飲水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模式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的論文05-02
國家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研究論文04-30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與管理論文04-30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及管理論文04-30
淺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與管理05-01
臨渭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技術及分析04-29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施工的難點及管理措施04-27
農村電力管理模式優化研究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