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勞動力就業問題:某縣勞動力就業的現狀、問題與出路
就業問題,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在當前我國改革開放正向縱深發展的重要時期,如何有效解決日益嚴重的就業問題,關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我國的改革、發展與穩定。因此,這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對于我國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至關重要。 一、當前就業的國際國內形勢 國際方面,世界經濟在進入21世紀后,逐漸開始衰退,GDP由1999年的5.0%降至2000年的4.0%。特別是美國的“9.11”事件后,全球經濟更是大幅下滑,世界GDP2001年降至2.2%,目前一直在3%以下波動。伴隨著全球經濟的衰退,世界各國的失業率也日益上升。如總量占世界GDP達65%的三個主要經濟體:美國、歐盟和日本,其2002年的失業率已分別達到6%、7.6%和5.3%,均創九十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美國的失業率較2000年上升了2個百分點,日本的失業率比1997年上升了1.9個百分點。據2002年6月第九屆國際勞工組織年度報告提供的數字,目前全球已有約10億多人失業或就業不足。就業問題已成為當前全球最突出的發展問題。 國內方面,我國目前有約1.5億農村剩余勞動力和1460萬城鎮下崗職工,城鄉每年還有約800—1200萬新增勞動力進入勞動大軍。再考慮目前的國有經濟結構戰略調整與深化改革,以及加入WTO后國外的沖擊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我國的勞動力大軍將會越來越大。目前,我國的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比1996年上升了整整1個百分點,且城鎮登記失業率上升的速度在逐年加快。排除城鎮登記失業率在年齡、戶口以及不包括下崗職工等方面的限制,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測算,目前我國的城鎮實際失業率大約為8.3%,其中男性為7.7%,女性為9.0%。而隨著全球經濟的衰退,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也在放緩,GDP增長速度由1995年的17.4%下降到2002年的8%,預計今年的GDP增長速度大概只有7%左右,在目前我國的就業增長彈性系數約為0.1的情況下,預計今年新增的就業崗位最多只有800萬個左右,還不能完全滿足新增勞動力的需求,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二、目前##縣勞動力就業的現狀與問題 (一)人口情況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資料,##縣戶籍人口71.8萬人,占全市戶籍總人口的10.27%,在邵陽市九縣(市)三區中居第5位,比1990年“四普”增加35304人,平均每年增加3418人,年平均增長率為4.9‰。戶籍人口中,常住本鄉鎮半年以上人口67.2萬人,占總人口的93.64%;外出本鄉鎮半年以上人口4.5萬人,占總人口的6.29%,其中:離開本縣半年以上人口3.5萬人,占總人口的4.93%;常住本地戶口待定人口491人,占總人口的0.07%。##縣常住人口68.7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9.86%,在邵陽市九縣(市)三區中居第6位,其中非農人口6.7萬人,占總人口的9.79%。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17.2萬人,在全市各縣(市)中居第5位,占總人口的25.01%,比重超出全市1.11個百分點,在邵陽市九縣(市)三區中居第2位,僅次于邵陽縣;15—64歲的勞動適齡人口46.2萬人,在全市各縣(市)中居第6位,占總人口的67.27%,比重低于全市1.47個百分點,比相鄰縣邵陽縣高0.93個百分點,低于邵東、隆回1.6和1.87個百分點,在邵陽市九縣(市)三區中排在倒數第2位;65歲及以上的人口5.3萬人,在全市各縣(市)中居第6位,占總人口的7.72%,比重超出全市0.36個百分點,在邵陽市九縣(市)三區中居第3位,僅次于武岡市和新寧縣。人口總撫養比(即0—14歲以及65歲以上的人口占勞動適齡人口比重)居全市第二位,僅次于邵陽縣,勞動適齡人口生活負擔重。 (二)就業現狀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縣現有各類從業人員391241人,占總人口的56.96%,比全市58.66%低1.7個百分點,在邵陽市九縣(市)三區中列第9位,在各縣(市)中排在倒數第1位。各類從業人員中,男性211150人,占54%,女性180091人,占46%。按行業分組,農林牧漁業320177人,采掘業3327人,制造業19475人,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704人,建筑業10379人,地質勘查和水利管理業114人,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5598人,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13116人,金融保險業954人,房地產業125人,社會服務業2646人,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2862人,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6450人,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45人,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3747人,其他行業1522人。其中,第一產業320177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81.84%;第二產業33885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8.66%;第三產業37179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9.50%。從業人員中,15—19歲的22087人,占5.65%;20—24歲的29332人,占7.50%;25—29歲的45616人,占11.66%;30—34歲的57903人,占14.80%;35—39歲的52146人,占13.33%;40—44歲的36668人,占9.37%;45—49歲的44288人,占11.32%;50—54歲的34828人,占8.90%;55—59歲的23472人,占6.0%;60—64歲的20770人,占5.31%;65歲及以上的24131人,占6.16%。未工作人口11.16萬人,占15歲及以上人口的22.19%,占15—64歲勞動適齡人口的24.15%。未工作人口中,從未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人口5485人,占5%,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人口3225人,占3%。 據2002年度統計,2002年末##縣城鎮國有和集體單位從業人員共計20036人。其中:企業7744人,事業8763人,機關3529人,分別占38.65%、43.74%和17.61%。第一產業634人,占3.17%,第二產業4761人,占23.76%,第三產業14641人,占73.07%。2002年末農村勞動者33.11萬人,其中農業勞動者22.29萬人,占67.32%,非農業勞動者10.82萬人,占32.68%。 (三)主要問題 1、就業水平低。從上述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我縣雖然人口多,勞動力資源豐富,但實際就業水平很低。 首先,人口就業率不高。據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縣總人口就業率僅為56.96%,比全市58.66%低1.7個百分點,居邵陽市九縣(市)中倒數第1位。 其次,勞動力資源實際利用率較低。根據2002年度統計資料,2002年末我縣從業人員為35.41萬人,勞動力資源實際利用率(即從業人員占勞動力資源總量比例)為68.76%,而國家、省、市勞動力資源實際利用率分別為74.82%、73.22%和76.80%,高出我縣6.06、4.46和8.04個百分點。 再次,未工作人口比重高。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縣未工作人口有11.2萬人,占勞動力資源總數的22%,比全市高0.3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我縣每5個勞動力資源中就有1個未工作。另外,根據2002年的最新統計結果,我縣2002年末城鎮人口有100684人,而城鎮從業人員只有23016人,城鎮未工作人口比重高達77.14%,這就是說,##縣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城鎮人口處于無業或待業狀態。這個比例超出全市水平6.39個百分點,比相鄰縣邵東、邵陽和隆回分別高27.1、9.34和26.73個百分點,居全市九縣(市)首位,參見表二。超出2001年全國50.19%的比例26.95個百分點和全省63.02%的比例14.12個百分點。 2、就業結構嚴重落后。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我縣一、二、三產業的就業結構比為81.84:8.66:9.50,就業結構嚴重落后,仍停留在農業經濟時代。不僅遠遠落后于國家50.1:23.0:26.9的產業就業結構,與我省60.4:14.6:25.0的就業結構仍有相當差距。就業結構的落后,一方面與我縣作為一個農業大縣,農業經濟仍是主導經濟有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縣近年來工業萎縮,工業化和城鎮化進展緩慢,二、三產業發展的嚴重滯后。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世界經濟是一個不斷由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轉換,由農業為主導、農業的產值和就業占很大比重,逐漸向非農業為主導、非農業的產值和就業占很大比重的發展過程。也就是說,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產業的比重將會越來越小,二、三產業的比重將會越來越大,最終成為經濟增長與就業的主導產業。譬如,根據國際勞工組織1999年《勞工統計年鑒》提供的數字,美國1998年一、二、三產業的就業結構比為2.67:23.86:73.47,日本為5.27:32.04:62.69,德國為2.86:33.83:63.31,經濟與就業結構都處于發達的高級階段。國內,我國沿海經濟發達的縣市如江蘇江陰和常熟,其三產業就業結構比分別為19.31:52.19:28.50和24.6:47.3:28.1,也已進入經濟發展與就業的中級階段。比較之下,我縣的就業結構顯然還處在相當落后的初級階段。 3、農村剩余勞動力與下崗職工日趨增多。2002年末我縣實有耕地面積411704畝,鄉村勞動力人均耕地面積僅1.24畝,相當于湖南平均水平1.41畝的87.9%和全國平均水平2.77畝的44.8%,人多地少的矛盾已十分突出。如果按全國通用標準,農村勞動力人均耕作4畝地,我縣只需農業勞動力10.29萬人。這樣,我縣農村約有22.82萬人需轉移就業,除去已經轉移到非農行業的10.82萬人,還有12萬人將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6%。而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退耕還林力度的加大,以及加入WTO后國外農產品的沖擊,農村剩余勞動力將越來越多。這些剩余勞動力繼續留在土地上的邊際收益為零,唯一的出路就是離開土地去非農行業就業,另謀生路。與此同時,隨著近年國家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以及其他各項改革措施的推進,城鎮國有和集體單位的下崗職工也日益增多。2002年末我縣城鎮國有和集體單位離開本單位仍保留勞動關系的職工達到9195人,其中下崗職工8410人,分別比1998年增加1614人和1838人,增長21.29%和27.97%。下崗職工和內退職工與在崗職工之比達到1:2.07,就是說,我縣已累計有三分之一的職工下崗。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調查顯示,2002年全國下崗職工再就業率只有26.2%,且繼續呈下降趨勢。因此,絕大部分下崗職工仍將處于失業狀態。 4、勞動力人口素質偏低。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我縣6歲及6歲以上的人口中,接受大專以上教育的占1.28%,接受中專和高中教育的占9.69%,接受初中教育的占36.08%,接受小學教育的占44.83%。其中,受大專以上教育、高中(中專)教育和初中教育的比例比全市低0.57、1.06和2.15個百分點,比全省低1.84、2.15和1.87個百分點。與我省經濟最發達的長沙縣比,我縣受大專以上教育的比例比其低1.89個百分點,受高中【勞動力就業問題:某縣勞動力就業的現狀、問題與出路】相關文章:
河南農村勞動力的出路何在04-30
哈密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問題及對策04-30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何在04-30
試論再就業問題04-30
淺談農村就業問題04-27
就業問題的倫理思考04-28
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的思考04-28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特征、問題及路徑04-30
勞動力05-04
勞動力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