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特征、問題及路徑

時間:2023-04-30 18:22:33 資料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特征、問題及路徑

摘要: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幫助少數民族農民增收已成為當前加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突破的難點和重點。基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的特殊性,從思想意識、個體素質、經濟及制度因素四方面剖析了影響其勞動力轉移的深層次原因及存在的問題,探討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基本路徑。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特征、問題及路徑

關鍵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

中圖分類號:F127.8;F2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9-4823-04

新時期“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增收問題,怎樣把農村中潛在的大量剩余勞動力轉化為生產力是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據相關統計,截至2010年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下簡稱新疆)擁有農村剩余勞動力219.74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83.77%,喀什噶爾、和田、阿克蘇、克州等南疆四地州占90%以上[1]。新疆少數民族地區“三農”問題突出表現為:一是農民增收困難,轉移就業渠道狹窄;二是城鄉收入差別較大,2011年達到2.85∶1,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尚有一定差距;三是農村勞動力就業不充分。

當前,新疆正處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根據地區資源稟賦、文化特征、勞動力素質等特點,尋找適合新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方向與途徑,積極引導少數民族農村剩余勞動力充分就業,幫助少數民族農(牧)民增收,對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新疆農村少數民族剩余勞動力轉移基本特點分析

“十一五”期間,新疆共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800萬人次,勞務創收190億元,完成農村剩余勞動力技能培訓211.46萬人次,全區人均增收416元,勞務創收占人均收入的39%,增加了農民收入,顯著改善了其生活質量[1]。與此同時,還存在新疆現有農村剩余勞動力總量依然較大,少數民族農業勞動力比例較高,少數民族剩余勞動力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比例偏低,就業觀念陳舊,勞動力素質偏低等問題。此外,新疆大部分鄉鎮沒有建立人力資源市場,勞動力就業環境也比較差。新疆少數民族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與一般的農民工問題有共性但也有其特性,受歷史文化和人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新疆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具有其獨特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烙印[2]。

1.1 以區內轉移為主,呈現區內轉移與區外輸出并重的發展趨勢

2002年以后新疆開始出現大規模勞動力轉移,呈現出由疆內轉移向疆外轉移轉變,就業形式多樣化的格局。由于語言和風俗習慣及自身素質的限制,少數民族勞動力90%選擇在新疆內就業,跨區流動比較少。區內轉移就業多數集中在農業、建筑、運輸和服務等行業;跨區轉移就業則主要集中在服務業。與此同時,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內地對口援疆工作的開展,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了新疆,區外勞動力則大量流入新疆大中城市服務行業,其較強的競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

1.2 人力資本狀況普遍較低

目前,參與轉移就業的務工人員主流是年齡在20~30歲的人員,以歷屆初中和高中畢業生居多,女性占轉移人員總數的80%以上,其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新思想的能力也較快,相對比較容易轉移和就業。但由于受文化素質、工作技能和城市就業制度等因素的影響,其工作主要集中在技術含量低、工資待遇低的服裝、紡織、零售、餐飲等勞動密集型行業。行業屬性決定了其工資收入水平較低。同時,以簡單體力型勞動和勞動服務業為主要特征,以體力、青春乃至健康為籌碼的就業形式決定了其就業年限極其有限,雙重原因使得其轉移具有不穩定性和回流性[3]。而那些40~50歲的年齡較大的人員,因面臨子女教育、父母贍養等問題,且文化水平偏低,所以外出轉移就業難度較大。

1.3 城鎮的“拉力”不足

剩余勞動力轉移存在著“推”、“拉”效應。一方面,隨著農業產業化的推進,農業對勞動力的“擠出”推動了剩余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生產部門轉移,與此同時,南疆地區普遍自然條件較差,農業生產較為落后,維吾爾族農(牧)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迫使維吾爾族農(牧)民外出打工來改善家庭經濟狀況。由此可以看出,經濟壓力是勞動力外出務工的主要驅動力。另一方面,目前新疆干旱區綠洲城鎮發展水平較低,尤其是南疆農村第二、三產業不發達,工業化程度低,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不強,轉移到縣內者僅占勞動力轉移總數的10%。總體來看,來自城鎮的“拉”力遠遠不夠。

1.4 勞動力轉移與就業培訓并駕齊驅

新疆少數民族農民工由于語言障礙而缺少崗位技能培訓,勞動技能非常欠缺。因此,政府和相關中介組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點從漢語語言、就業技能等方面開展培訓工作,通過培訓開發人力資源,旨在為企業提供合格產業工人。據新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新疆各類培訓機構共培訓學員126.50萬人,少數民族學員占總數的54.9%。其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65.90萬人,實現轉移就業40.70萬人,培訓后轉移就業率為61.8%;勞動預備制培訓7.70萬人;創業培訓3.50萬人,創業成功1.95萬人,創業成功率為55.7%。

1.5 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社會效應凸顯

一方面少數民族勞動力轉移使農(牧)民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外出務工者大多獲得了比在家鄉務農更高的經濟收入、更好的生活條件和更高的生活質量。據調查,新疆貧困地區的人均年收入為2 000元左右,而從業于內地城市制衣廠的外出女工大多1個月就可掙到1 000元。另一方面少數民族勞動力轉移使得新疆人開闊了視野,解放了思想,轉變了觀念,學到了生產、經營、管理技能,增強了國家和民族認同感。由于政府有序的引導、組織,新疆組織型勞務轉移群體總體上實現了良性流動。

1.6 就業“軟環境”有待完善   大多數外出務工的維吾爾族農村剩余勞動力文化素質較低,其合法權益很容易受到侵害。對新疆維吾爾族農(牧)民外出打工的滿意程度的調查顯示,有近50%的農(牧)民表示在外打工滿意度一般或不太滿意,主要表現為工作時間與工資的比例不對稱,缺少社會福利待遇等。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相應的區域社會扶助制度和體系。

2 制約新疆農村少數民族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因素及障礙

對于新疆農村少數民族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必須認識其特殊性和復雜性,要綜合考慮區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宗教等各種因素對其的影響。

2.1 思想意識因素

首先,閉塞的環境和封閉的社會經濟文化體系造成了農(牧)民思想保守、觀念滯后。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統計,南疆三地州具有大專文化程度的人口僅占總人口的2.4%;不識字和很少識字的人口卻占總人口的13.8%。不識字和很少識字的人口數量巨大,人口總體文化素質構成明顯偏低。文化程度低的勞動人口受傳統觀念的束縛,使其難以形成先進的勞動觀和人生觀。其次,新疆維吾爾族群眾信仰伊斯蘭教,穆斯林在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語言文化等方面與疆外的大部分省份居民有很大的差別。受特殊的飲食生活習慣和宗教文化因素制約,使得其對不同社會文化的適應能力較差,很大程度限制了穆斯林群體的外出務工。此外,農民們在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中,在一定程度上會遭受當地市民的偏見和歧視,使他們難以真正融入當地的“主流”社會群體,進一步阻礙了其由“農(牧)民”向“市民”身份的轉變。

2.2 個體素質因素

新疆少數民族農村勞動力的科技素質及文化素質整體偏低,導致其就業和擇業能力較差。據全國人口普查,新疆農村中的文盲、半文盲及小學文化程度的比重高達49.4%,比全國高12.7個百分點,導致其就業空間較窄,適應能力差。隨著經濟發達地區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的轉變,人才供需矛盾升級,結構性失業風險加大,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削弱了少數民族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并進而影響了其向非農產業和城市轉移的規模和層次,影響了新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速度。

2.3 經濟因素

新疆農村城鎮化處于起步階段,鄉鎮企業數量太少,城鎮聚集功能差,勞動力就地流動缺乏載體,導致縣域經濟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較差,使得剩余勞動力向非農就業轉移進程緩慢。以南疆三地州為例,其鄉鎮企業總產值僅占新疆鄉鎮企業總產值的9.0%。新疆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農村第二、三產業不發達,同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差較大,使得新疆農村勞動力從事非農產業的從業人員嚴重偏少。

2.4 制度因素

首先,由于土地流轉機制不活,使部分務工農(牧)民農閑離鄉,農忙回鄉,形成了“季節型”務工群體,影響了轉移就業的穩定性。其次,由于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等制度的不健全,使農(牧)民不能分享國家的就業資源和就業政策,時常受到歧視性待遇,外出務工缺乏保障。

3 新疆農村少數民族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基本路徑

新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基本思路:立足區域特色,以轉變觀念為前提,以區內城鎮和第二、三產業為主要方向,采取轉移就業與職業技能培訓、產業園區建設、對口援疆、創業促就業、發展家庭服務業等多種形式,構建以南疆三地州為重心的產業對接、社會對接和素質勞務對接平臺,打造新疆區域特色勞務品牌,構建“務工富民”的現代工農業新格局[4]。

3.1 奠定思想基礎,引導少數民族農(牧)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就業觀

首先要挖掘宗教的積極作用,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樹立正確的宗教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信教群眾建立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尤其是從文化的角度合理挖掘伊斯蘭文化中的積極因素,突出伊斯蘭教中尊重知識、提倡勤勞、勤勉工作等價值觀,大力發展宗教有益于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功能。其次要發揮典型作用,營造氛圍,鼓勵農(牧)民轉變就業觀念。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勞務輸出對農(牧)民增收的顯著作用和勞務輸出的先進典型事跡,以農(牧)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導廣大群眾克服陳舊觀念,轉變“小富即安”的“小農”思想。

3.2 創新培訓方式,實現以“培”促“輸”的就業新格局

根據“學以致用、市場需求、確保實效、創立品牌”的總體思路,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逐步形成“市場引導培訓、培訓帶動鑒定、鑒定促進就業”的轉移就業新格局。以漢語培訓為基礎,以轉移就業前的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提升為重點,大力推行市場需求與“訂單式”培訓對接的模式。在培訓對象上突出抓好應屆初中和高中畢業生以及農村16~35歲有就業意向的青壯年農民培訓。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對農村“兩后生”開展勞動預備制培訓。在培訓專業上重點放在市場需求量大、易于就業的焊工、車工為主的制造業,以木瓦工為主的建筑業,以美容、餐飲、家電維修為主的服務業上。深度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將其轉化為城市、工業需要的人才資源,增強其就業競爭能力。

3.3 消除制度壁壘,創造寬松的政策“軟環境”

首先,要盡快消除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制度障礙。要加快完善農村的土地流轉制度,深化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取消地域、身份、戶籍、行業對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就業的限制政策,消除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就業上的不平等待遇,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村勞動力在城鄉間的有序流動與合理配置。其次,要大力發展勞動服務中介組織,加強市場信息服務,建立和健全勞動力的社會調節機制,提高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效率。要加快建設城鄉一體的城鄉統籌就業信息網絡及就業管理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政府在勞動力轉移中的中介服務作用。此外,還要建立培育勞務輸出經紀人和大戶長效機制,對其帶領輸出的農民進行公司化管理。

3.4 推進產業對接,促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擴大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空間   以“工業化致富農牧民,城鎮化帶動農村,產業化提升農牧業”的發展思路,調整農業經濟結構,發展非農產業,依靠第一、二、三產業的全面發展來增加農村就地就業機會,提高勞動力就業率。

3.4.1 發展優勢產業,挖掘第一產業內部就業 一方面新疆特色產品眾多,可以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利用農產品加工技術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產品的商業價值,開辟就業新領域。另一方面要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植和發展一批與農副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密切相關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促進農(牧)民就近就業。

3.4.2 加快城鎮化步伐,拓寬第二產業吸納能力 按照“企業集聚-產業集群規模效應-第二、三產業發展-產業結構優化-農村勞動力二次轉移”的發展思路,實現農村勞動力的進一步轉移,從而進一步推進農村城鎮化。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和傳統民族工業,特別是要制定優惠政策,建立良好的投資環境,采取政府主導、本地企業與援疆企業聯合的方式,吸引經濟實力強、發展潛力大的疆內外企業入駐鄉鎮工業園區。此外,可以通過發揮大項目、大企業的帶動作用,促進本地經濟發展和農(牧)民轉移就業。

3.4.3 發展新興產業,開拓第三產業就業渠道 大力推進農村信息業、咨詢業、旅游觀光業及休閑農業等,進而帶動餐飲、住宿等行業的發展,扶持縣(市)內林果、園藝、養殖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從而擴展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渠道。

3.5 立足區域特色,打造新疆區域特色勞務品牌

立足區域特色,鼓勵轉移就業與就近就業相結合,提高區內勞務市場的知名度。同時結合新疆人擅長編織、能歌善舞等特長,充分發揮其比較優勢,通過勞務輸出,塑造勤勞智慧、誠實守信的新疆務工人員形象,擴大新疆勞務的疆外影響力。此外,南疆地區的維吾爾族民族手工業、建筑業、裝飾業、飲食業、服裝業比較發達且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在中亞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可以充分發揮其作用,努力開拓國內外勞務市場。通過打造具有新疆區域特色的勞務品牌,不斷推動勞動力轉移就業質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6 加大專項資金和補助基金投入,保障少數民族勞動力創業和就業

一是加大技能培訓投入。增加各級財政投入,特別是專項技能培訓資金,整合各部門資源,通過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農民勞動力培訓體系,全面提高勞動力整體素質。二是建立支持農民創業的專項資金。勞動、金融部門應給予少數民族農民工相應的支持,為其提供小額貸款擔保基金、創業培訓補貼和貸款貼息等。三是設立政府補助基金,補貼那些能接納少數民族勞動力的用工單位,幫助和引導新疆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持續有序地轉移就業。

4 結束語

為引導少數民族農村剩余勞動力充分就業,幫助少數民族農(牧)民增收,本文剖析了新疆少數民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區內城鎮和第二、三產業為主要方向,以南疆三地州、阿克蘇地區和伊犁州為核心,突出培訓和服務“兩個重點”,實現產業對接、社會對接和素質對接,打造民族特色勞務品牌的基本對策。

參考文獻:

[1] 劉 兵.新疆十二五期間將實現千萬人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N].兵團日報,2011-02-12(1).

[2] 明擁軍,陳 彤.新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點及政策導向探析[J].農業經濟問題, 2008(4):44-47.

[3] 唐茂華.成本收益雙重約束下的勞動力轉移[J].中國農村經濟,2007(10):30-39.

[4] 朱巧玲.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思路與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3(1):46-50.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特征、問題及路徑】相關文章:

環境因素與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路徑選擇04-30

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對策05-02

關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思考04-27

對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思考04-29

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的思考04-28

搞好生態建設,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04-28

淺談農村就業問題04-27

安徽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和思考05-02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影響04-26

對渭南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情況的調查與思考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