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建筑藝術中的法律精神論文
這是一個燈火闌珊的夜晚,喧鬧、迷離、躁動與激情充斥著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閃爍的霓虹映在城市路人的臉上,伴著幾許郁悶憂郁的神情,夾雜著幾許發泄欲望的沖動。我也是這樣一個城市人,但卻偏偏選擇了寂靜與孤獨。駐足湘江之畔,徜徉岳麓之顛,靜靜地看著城市的燈火,感受著現代城市建筑的藝術魅力,并不知不覺由此伸發開去,將混亂的思緒游走于建筑的藝術與法律的精神之間,試圖在感性與理性間找到一個契合點,將其二者融合。在此種比較的視野中,妄圖在法學研習之路上另辟蹊徑,尋找一種新的視角來審視法律內在的邏輯平衡和結構價值。
一、凝固中的運動
說到建筑的美,人們常常以“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一語冠之。的確建筑的形式語言和音樂十分的相似,他們在時空上都強調對稱性。建筑立面上的門和窗是音樂的節奏和音符,建筑的形式語言和音樂的語言一樣,在表意上都強調一種朦朧的狀態,而非直露的表白。但是建筑本身卻并非凝固之狀態,建筑的存在,建筑的功能,以及建筑的審美,在更高的層次上具有自身的精神向度,呈現出一種四維空間復變的態勢,一種拓撲結構。建筑藝術隨著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不斷地獲得新的生命。在人類對藝術的鑒賞和詮釋下,看似凝固的建筑重新被激活,古老的巴提農神殿、精美的黃鶴樓也在此種激活中具有了新的時代的意義和價值。這種凝固中的運動價值與法律的價值有著驚人的相似。篆刻在黑色玄武巖上的《漢謨拉比法典》距今已有2700多年,但是如今的法學教育和研究中我們依然對于這部人類早期的行為規范贊賞有佳。《法國民法典》頒布已有200年,但是其基本的原則和精神并沒有因為凝固的法典文字而被禁錮,而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在法律的實踐與研究中獲得了新的生命,不斷地更新、超越和創造自身的價值之維。
二、在開放與閉塞之間
建筑作為一門藝術和工程相結合的學科,其自身內部是無法達到一種自給自足的完滿狀態的,其必須有結構力學和人文精神雙重支柱的支撐才能不斷的深入發展。隨著人類科技的突飛猛進,近年來誕生了一些新的建筑學名詞,諸如建筑經濟學、建筑生態學、建筑論理學、綠色建筑等。其中美國設計室奈特設計的流水別墅和美國皇家女子學院教學樓鋼架與山坡融合的設計堪稱新時代生態與綠色建筑的代表之作。反觀法學又何嘗不是此番景象呢?法學研究在開放與閉塞之間徘徊。有的法學家認為法學自身的方法論和價值取向就完全可以解決法學研究中的一切問題。這種思想在法學的歷史發展中長期以來都占有極其顯赫的地位。隨著近代科技的發展與更新,人類的思想意識形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交流與融合的思想觀念融入每一個現代人的大腦。隨著經濟學、社會學、生物學等等學科的興旺發展,法學本身正在一步一步地被這些學科所介入,由此便誕生了法經濟學、法社會學、法人類學等等分支學科,以及這些學科所具有的獨特的研究方法。其間的代表人物有美國的法經濟學專家理查德A波斯納法官、法社會學者龐德教授,德國的柯茨教授等。
三、民族與地域的差異
德國文學家歌德認為:“凡是把許多靈魂團結在一起的就是神圣的。”自古以來,每一個民族都有他們的精神支柱使人們團結在一起。中國是文明古國,建筑經歷了幾千年的改革和發展,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具有獨特文化的傳統。在秦帝國時期修建的萬里長城,蜿蜒于峻嶺之上,千百年來抵御著異族對中華民族的入侵,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在遙遠的北歐,一些傳統的建筑多為尖頂,這與冬天當地積雪有關。受當地建筑材料的制約,用木材構筑的屋頂承受不了積雪的重壓。所以屋頂有大坡度使得積雪不至于在房頂較越積越多。雖然今天在建筑材料領域早已經有了堅實的新材料,但是北歐人依然保留著他們建筑的這種固有風格。
但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國家之間在經濟、文化、藝術、法律、科技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將有可能導致世界范圍內的趨同。后現代主義的建筑思潮強調國際型(International style)建筑。但是俗話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法學領域中,德國歷史法學派代表人薩維尼認為:“一個國家的法律與其語言、文化、民俗和習慣一樣具有民族特征,并隨此民族的存在而存在,消亡而消亡。”法學的發展經歷了由習慣
[1] [2] [3]
【建筑藝術中的法律精神論文】相關文章:
論文化視野中的科學精神04-27
我國法律精神與道德精神的整合04-28
在實踐中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的論文04-27
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的論文04-27
淺談國際私法中的法律規避的探析論文12-16
論文山精神04-27
法律邏輯學論文04-30
法律課教學中對法律規范定位的思考05-02
女排精神的議論文05-16
淺談創新精神的培養的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