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選修課論文

時間:2024-10-30 17:37:35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熱門]選修課論文15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論文了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怎么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選修課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選修課論文15篇

選修課論文1

  摘要:《企業管理》作為高職機械制造類專業的一門選修課程,應結合高等職業教育目標及特點,從企業管理課程教學的實際出發,在總結過去企業管理課程教學的工作實踐的初步經驗基礎上,對企業管理教學進行創新,并探討了企業管理課程整合創新等內容,提出了一些該門課程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企業管理 機械制造類專業 創新

  0 引言

  人才是現代企業發展與競爭的關鍵,而工業機械制造類企業更需要具有管理能力的專業人才,因此,掌握企業管理知識及本專業技術能力是高職機械制造類專業學生被社會認可的必要條件。目前,傳統的《企業管理》教學已不能滿足當前社會對機械制造類專業人才的需求,不利于培養面向生產第一線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因此,高職機械制造類專業的《企業管理》選修課程改革成為管理教學的研究重點。必須對傳統的企業管理教學內容進行改革,按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實施課程建設,使高職的教學更加適應企業的需求,為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奠定基礎。

  1 企業管理課程整合的創新

  課程建設的創新應從培養對象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分析開始。從經驗觀察和信息反饋資料看,高職高專機械制造類專業學生畢業后的主要就業趨向是到生產一線做基層管理人員,也有些企業把學生安排到市場第一線做銷售員。企業要求高職畢業生在具備一定的專業特長基礎上,還要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識,以便迅速適應企業管理環境,在工作中能夠正確理解管理意圖,有效貫徹實施。因此要以機械制造企業相關職業的崗位能力需要為依據,結合企業管理課程內容進行職業或專業活動分析、學科體系分析、教學對象分析。在課時總量有限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取舍、組合,注重知識的實用性,不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擴大相關管理學科知識,舍棄那些并非職業能力培養必需的內容,讓學生能全面了解企業管理的內容和一些簡單適用的方法,便于學生就業后,對自己所在的工作崗位和整個企業的管理狀況有一個比較和思考。

  1.1 簡要介紹管理學理論知識。《企業管理》應以管理學原理課程為先導,機械制造類專業不可能專門學習先導課程,因此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及時將有關管理概念和理論言簡意賅地介紹給學生,保證教學過程的邏輯合理性。

  1.2 適當增加經濟法相關內容。機械制造類專業的學生在開設企業管理課程以前大都沒有經濟法方面的知識。所以,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應增加與企業管理相關的法律知識,如:企業法、公司法等內容,使學生了解企業的設立程序、組織機構的設置等。但由于學時數的限制,這些內容不可能深入地討論下去。所以,該內容的設置應該系統而淺顯,說理簡明扼要。

  1.3 加大市場營銷學的比重。企業的`生存發展需要研究市場營銷活動及其規律性,尤其是在買方市場條件下,企業要研究如何從顧客的需求出發,制定企業發展戰略,組織企業市場營銷活動,從而使企業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中獲得生存和發展。因此,必須加大市場營銷在機械制造類專業企業管理選修課程中的比重,使學生牢固樹立以顧客需求為中心的市場營銷觀念,在此基礎上系統掌握市場營銷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從而在實踐中有效地運用市場營銷理論組織企業的經營活動,使企業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產品開發、生產、定價、分銷、促銷等市場營銷活動,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從而樹立企業自身的品牌形象,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1.4 引入機械制造企業車間管理的內容。高職教育必須堅持以就業為導向,課程開發應該圍繞畢業生的就業來展開,機械制造類專業畢業生去向一般以企業車間為主,需要掌握車間管理相關的綜合知識,這就需要按照生產過程空間組織和時間組織的方式,將有關原理介紹給學生,其中,車間布置、生產過程的時間組織、流水線生產組織、庫存管理和設備管理側重于對物的管理;工作設計側重于對人的管理;生產和生產作業計劃的編制和控制、企業資源計劃(ERP)、生產現場管理、作業排序和質量管理側重于人和物的結合。通過車間管理的學習,以滿足高職機械制造類專業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提高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2 企業管理教學模式的創新

  《企業管理》是一門理論與實踐聯系十分緊密的課程,空洞的理論往往顯得枯燥而不易讓人接受,缺少實踐的教學方式往往容易使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很難把學生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不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在教學模式上進行改革,以職業活動和就業崗位要求為導向,采取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1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教師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把課程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教給學生之后,更多地是鼓勵學生自學,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管理書籍與管理雜志,收集企業管理案例,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意識。例如,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收集管理故事及管理哲理,在課堂上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以達到開闊學生眼界的目的。

  2.2 課堂播放企業管理錄像。在課堂上播放介紹著名機械制造企業運作管理情況的錄像,一是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功能;二是帶給學生“真實感”,讓學生了解先進企業的管理經驗,懂得所學管理知識在實際運用中的重要性,由此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信心。

  2.3 案例分析與討論。教師選取與課程內容相近的實際企業案例,通過課堂案例分析與討論,剖析企業的實際做法,總結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使學生在討論中靈活應用管理原理和理論,提高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4 去企業實地參觀。組織學生到一些大的機械制造企業去參觀訪問,通過實地參觀,讓學生感受到真正要管理好一個企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充分認識企業管理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性。尤其是生產車間的參觀,使學生增加感性認識,了解自己將來的工作場所。

  2.5 請企業人員座談或講座。把企業的基層管理人員或企業的部門負責人請到學校里給學生作講座,介紹企業的實際做法。當然最好是與學生座談,氣氛更融洽。通過座談或講座,學生既會理解到企業管理的重要性,也會覺得企業管理并不那么高不可攀,而是企業生存和發展中必然要接觸到的事物。

  2.6 模擬情景訓練。為了提高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也使學生在就業之前能夠了解企業的經營活動,在《企業管理》課程的教學環節中實施模擬訓練。模擬訓練教學就是結合專業背景與行業特色,按實際的工作內容設計場景,讓學生模擬職業崗位角色,根據實際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具體做事,使學生在模擬操作過程中領略到管理中各部門職能的內涵,了解、熟悉各職能崗位所需要的各種理論知識,掌握管理技巧,提高管理素質。

  總之,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和培養目標就是培養適應企業需要的、適應生產、服務第一線的技能型應用人才,而企業管理的課程整合與教學模式對于機械制造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高職院校的管理教師必須在課程整合與教學模式方面進行改革,這將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行為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促進學生就業、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汪彤彤.高職院校企業管理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探析[J].社科縱橫.20xx(12).

  [2]江激宇,郡高翔.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管理學的改革與發展[J].高等農業教育.20xx(5).

  [3]劉永安.企業管理學教學改革初探[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xx(4).

選修課論文2

  【摘 要】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是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能力,文章結合粘土手工藝教學的特點,對現代教育技術在粘土手工藝選修課中的運用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粘土手工藝選修課;運用

  選修課不是必修課的陪襯,更不是必修課的附庸,它是一個獨立的課程領域,有自獨特的目標、任務、優勢和作用,是現代學校課程制度的重要支柱,不可或缺。粘土手工藝課程作為高校選修課開設,可以使必修課與選修課優勢互補、動態平衡,充分釋放各種課程的潛在功能,發揮每一個學生的聰明才智,為現代社會輸送各級各類高素質人才。

  一、粘土手工藝選修課簡介

  現代生理學表明,人手、腦與智力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人手不僅是勞動操作器官,而且具有認識功能。人手在勞動操作的影響下,通過抓舉和觸摸的感覺,形成一種技能復雜的運動分析能力,從而達到對事物的認識目的。粘土無味、不油膩、色彩炫麗、色澤純正、易造型,粘性強,拉伸強度大,可做精細物品、手感細膩,不污染及環境,且有較好的附著性捏塑起來更容易更舒適,更適合造型,且作品很可愛,粘土手工藝課程在高校作為選修課開設具有一些積極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學校教育中手工藝課程在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勞動觀念、審美情趣等方面,也有著許多積極的意義。如設計制作英雄人物的粘土人物會激發學生對人類崇高行為竟相仿效的愿望;設計梅、蘭、竹的粘土平面畫,能陶冶學生的品行,使他們寄予自己的節操,促進某些優秀品質的形成;設計制作家鄉的建筑,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啟發他們對家鄉未來的憧憬,進而激發建設家鄉的熱情;設計各種生活飾物,能勾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二)培養耐心細致有序的工作習慣

  手工藝課程課作為一種積極的造型力量和自由的形式力量,給學生以自由的感受和愉快,其創造成果,還會使他們得到一種在自己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的'審美愉悅。通過手工藝課程,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的天然好奇心,使他們初步懂得什么是材質美、和諧美、結構美、工藝美等技術美學的基本特征。在手工活動過程中,能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耐心細致、和諧有序的工作習慣。集體合作的手工藝課程活動還能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群體合作以及守紀律、愛集體的美好品質。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大學生通過粘土手工課程,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大學生也可以通過粘土手工藝課程宣泄自己的情感,隨意捏出困擾了他們的事件和問題,也表達他們快樂的心緒和事物,通過宣泄使學生心理得到成長,促進他們身心的和諧發展。粘土手工藝課程可以使我們通過選修課這一窗口了解學生的情感、心緒、性格、興趣和愛好,從而進一步關心和教育學生健康成長。

  現代教育技術,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與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與現代實踐。現代教育技術將現代科技與教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其先進的理念、方法和便捷性及所顯示在教學中的良好效果,已成為當今教育發展特別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工具。在粘土手工藝選修課的教學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提高課程的開發水平和教學能力。

  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粘土手工藝選修課中的運用

  中國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起始于本世紀20年代,稱之為電化教育。當時電化教育活動中使用的幻燈、電影等媒體比原始口耳之學以及后來的印刷媒體用于教學,其傳播方式躍進了一大步,已屬現代教育技術的范疇,但這還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現代教育技術,只是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初級階段。發展到今天隨著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及應用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全面應用成為現實,也為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機會,同時給教育教學領域改革的突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一)課堂多媒體教學方式

  課堂多媒體教學方式是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方式。課堂多媒體技術可以實現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的展示功能,在被學方面,可以提供一個便于學生學習的理想的教育教學環境,對粘土手工藝教學過程而言有積極的意義。在粘土手工藝選修課的工具介紹部分,如果我們帶了工具的實物,實物都比較小,在同學之間傳看需要較多的時間。如果我們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來就工具部分進行講述,不僅節約課堂講授的時間,而且非常醒目,一目了然。

  (二)課堂視聽媒體教學方式

  視聽媒體是現代教育技術的核心技術,視聽媒體的運用可以使教學內容形象化、視覺化,使之更好地表現所需講授的內容。在粘土手工藝的教學中,有一部分是需要學生觀看教師手工操作示范的,由于教師有限,無法進行分組操作,教學效果不能保障。如果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手工示范,學生過多,教學效果也無法保障。運用視聽媒體教學方式,可以將教師的手工操作進行錄播,將錄播內容進播放,播放到關鍵環節教師可就其中內容進行講解。這樣,既可以保證教學效果,又不會耽誤教學進度。

  (三)與網絡技術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多媒體技術是指把文字、圖形、聲音、動畫、視頻、圖像等多種媒體的形式結合在一起,并通過計算機進行編輯、加工、處理、輸出,將多種媒體的各個要素進行有機組合,并完成一系列隨機交互操作的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相結合的多媒體教學系統還可以使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跨越時空的限制進行互相交流,實現自由討論式的協同學習,這顯然是傳統教學模式無法與之相提并論的。現代社會,知識無處不在,運用網絡技術與多媒體相結合,可以充分發揮對視覺、聽覺的刺激,能夠把抽象枯燥的學習內容直觀的向學生進行展示,更有利于學生進行理解和記憶。教師也可以將所講授課程的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通過多媒體,呈現為文字、圖形、動畫、視音頻等教學信息,按照教學思路逐步呈現,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選修課論文3

  [摘要]職場英語是筆者所在院校開設的一門選修課,本文以需求分析理論為基礎,闡述了如何優化這門選修課的課程體系,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以滿足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

  [關鍵詞]選修課 職場英語 社會需求 個人需求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xx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要求》)明確指出:各高等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按照《要求》和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設計出各自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有機結合,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應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訓練和提高。隨著全球化步伐的加速,對學生外語水平的要求越來越專業化,學生本身對外語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大學課程的設置合理與否就在于是否可以滿足學生的特定需求。無論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都應該建立在馬斯洛的需求分析理論基礎之上。我校為理工科院校,經過多年公共外語的教學發現,學生英語基礎薄弱,經過兩年――四個學期的大學英語學習,聽、說、讀、寫的技能中,只有“讀”能達到一般水平,聽、說、寫都差強人意。幾年以來,觀察與調查用人單位顯示:傾向于選擇復合型人才,尤其是可以涉外交流的人才。選修課職場英語是大學英語的延續和補充,可以彌補在大學英語課程中教與學的不足,滿足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

  一、社會需求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需求是客觀存在,大學生擇業必須以社會需求為客觀前提。對用人單位和學生個人對英語需求的調查研究顯示,很多學生反映聽、說、寫都是其薄弱的技能,從而反映出大學英語教學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大學英語作為必修課程,顯然對社會需求的反應是相對遲緩的。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展,在國際化的過程中,用人單位不僅對具有海外開拓能力的高級人才有高標準的英語水平要求,對中低層工作人員也要求具備職業相關的英語應用能力。由于對必修課程內容的設置和調整是非常復雜而又受多方制約的過程,所以實用性較高的選修課職場英語是一個非常必要且有益的補充。

  二、個人需求

  選修課的課程勢必要為了滿足社會需求而設立,然而選修課面對的主體是學生,既滿足社會需求又滿足學生個人需求的選修課才能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喜愛,最終達到服務社會的目的。結合需求理論和對學生的調查,學生在選擇選修課時會遵循本身興趣的需求,職業的需求和人文素質的需求。大學生都將要面臨就業的挑戰,在選擇選修課時,其職業需求就成為了重中之重。學生期待在選修課上可以補充大學英語學習,尤其是習得與職業能力相關的英語知識,提高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

  三、課程設置

  (一)教學大綱

  職場英語選修課面對的是有一定英語基礎的大二、大三和大四學生,以Jeremy Harmer提出的課堂語言教學的三個基本要素,即投入、學習、運用為原則,為學生提供在交際中創造性地運用知識的機會。教學目的和任務是在其原有的英語基礎之上,培養學生在求職、就業領域的英語綜合素養;提高聽說讀寫譯多方面的英語能力,以滿足學生在未來擇業之時、就業之后對英語語言的實用性需求。教學最終要達到的要求是學生熟悉并掌握求職過程中的常用英語表達,書寫英文求職信和個人簡歷,并掌握英語面試的禮儀,技巧及相關表達;能進行日常工作,同事之間的交流;掌握一般的商務用途英語,如預訂酒店,書寫英文商務信函等。

  (二)教學內容

  考慮到所面對的學生英語基礎以及教學目標,教師有機地結合了課程學習與社會、個人的需求,結合兩本書的內容作為該門選修課的'教材,它們分別是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的《職場英語,看這本就夠了》,以及齊魯電子音像出版社的《職場英語――口語話題王》。課時內容安排精心,由淺入深,涵蓋了職場求職、日常工作、同事相處、職場禮儀、商務旅行、商業信函以及職業規劃的話題。每一部分都設定經典場景,常用表達句型,詳細介紹了職場英語文化背景,剖析職場英語文化。內容難易適中,實用性強,能滿足用人單位對職員英語水平的要求和學生學習英語的個人需求。

  (三)教學方法

  針對不同的教學版塊,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可以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如角色扮演、情境教學、小組討論等,尤其推崇角色扮演型任務教學。職場中多出現會議討論、商務談判、客戶服務這樣的場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模擬操練才能達到理想效果。這樣,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效果。

  四、結束語

  作為大學選修課的職場英語是在大學公共英語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語言應用能力的一門課程,符合用人單位的需求和學生個人的需求。職場英語這門選修課的課程設置還在不斷探索和實踐中,仍有許多問題值得繼續探討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陳冰冰.大學英語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論構建[J].外語學刊,20xx.

  [2]文波.基于需求理論下的大學英語選修課課程設置的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xx.

選修課論文4

  1.企業管理創新的理念提出

  企業管理創新的理念的提出是經濟發展產物,企業管理創新是以企業的管理者為主體,革新其管理職能,為企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保證企業管理工作的可協調性。上世紀90年代,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市場成為經濟發展的導向,傳統的企業管理制度無法滿足企業制度化、日常化的需求,創新企業管理的概念隨之提出。企業管理創新的內容包括人才、資源、技術等要素的創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調整企業要素的重新配置,從而實現企業的發展效益和社會責任。

  2.市場經濟下企業管理創新的內涵

  企業管理創新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其主要的工作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①生產和經營管理理念的創新,企業發展的關鍵在于創造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下,這一目標更加明確,因此企業要側重于消費者需求的研究,調整企業的管理理念,迎合消費市場的變化,改變粗放化的生產和經營理念;②經營戰略的創新,市場經濟主導下的市場更趨于激烈,為了應對同行之間的競爭,企業要保證其戰略決策的合理性和全面性,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戰略決策管理要求管理者具備敏感的市場把握能力,在危機中尋求商機,在發展中防控危機;③組織結構的管理創新,良好的組織結構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因此組織結構的管理創新要實現集權和分權的結合,減少層級機構設置,采用高效的扁平化結構流程,提高市場的可控性;④業務管理創新,企業根據市場變化調整業務類型,并結合經營戰略對業務管理創新工作進行補充和更新。

  3.當前企業管理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3.1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不強

  企業創新要形成高層管理者帶動,下級員工全面參與的管理創新格局,這就要求整個企業都具備先進的創新理念和創新能力,但是當前部分企業的創新主體缺乏靈敏的市場把握能力,尤其是對于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高層管理者局限于現有的管理模式,難以擺脫原有的管理工作理念,從而不能提出先進的創新操作方案。再者企業內部創新主體不受到企業的重視,其創新策略的推行不能形成良好的執行力,創新空間狹窄,良好的創新意識和工作理念不能暢通執行,從而造成整個企業的創新活力低下。

  3.2管理創新工作環境不佳

  企業管理創新工作需要良好的保障體系以及輕松的創新空間,但是原有的企業管理體系則嚴重束縛了人員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活力,從而造成了企業創新熱情不足,人們往往只局限于個人工作中,跳不出陳舊管理制度的思維局限性。再者部分企業也開展了相應的管理創新工作,但是沒有緊隨著提出相應的操作流程和執行規章,管理創新工作的執行力度不足,同時企業內部存在著人情關系制約了管理工作的開展,從而影響了管理創新工作的成效性。

  3.3管理主體的創新目標不明確

  管理創新要有的放矢,才能實現設定的管理創新目標,這就需要企業的管理主體和客體明確創新目標,在實際的工作中凸顯目標,從而理清管理創新的思路和方向。但是部分企業由于缺乏專業人才的領導,再加上企業內部和外部咨詢工作有限,從而造成管理創新工作漫無目的,缺乏自主的目標設計能力,影響了管理創新工作的針對性和合理性。

  4.市場經濟下企業管理創新的相關思考

  市場經濟下企業管理創新要求企業改變經營策略,創新思維模式和工作方法,打破傳統管理理念的束縛,最終實現企業管理制度和現代化管理制度的吻合,從而避免企業陷入到經營危機中,保證自身的競爭實力。

  4.1強化企業制度創新

  強化企業制度創新工作要逐步推進產權主體多元化,實行產權分明的企業制度,逐步分散企業的產權結構,使企業股東的權利形成相互制衡的權利機構,從而解放更多的產權主體,為企業的管理創新注入新的活力。再者在管理創新工作中把握工作重點和要點,為企業內部人才提供良好的氛圍,并完善人才的任用和晉升機制,打破人力資源管理的弊端,強化人才在企業中的重要地位。

  4.2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法人治理結構是指在公司法人聯結并規范所有者股東、支配者董事、經理、監督者監事等相互權力和利益關系的制度安排,法人治理結構能否完善的關鍵在于產權結構是否合理,因此要逐步完善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提升治理機構的決策前瞻性。再者要建設強有力的管理層,高層領導是企業前進的導向,管理者的管理思維和管理模式決定了企業的發展上限,同時一個不具備前瞻性的.領導階層是無法帶領企業走向壯大,因此市場經濟下要重點強化管理層的建設,保證企業管理創新工作始終在健康的軌道上發展。

  4.3增加管理組織的工作彈性

  通常而言,企業的組織機構可以分為剛性結構和柔性結構兩種,柔性結構靈活性更強,其制定的管理創新策略在規范化的基礎上更加靈活,對企業職工的控制程度適中,從而營造了靈活的工作環境,為管理創新提供保障,雖然彈性更強的柔性組織機構容易造成工作效率有所降低,但是在緊迫的市場環境下,其增強了對外部環境的靈活性和高效性,從而激發了企業管理創新的活力。

  4.4扁平化組織機構的設置

  扁平化的組織機構相對于高層結構形式,其管理層次較少,同時其管理創新的信息反饋速度加快,管理費用節約,為上下級之間的交流創造了寬松的環境,易于團隊建設。因此企業要根據自身的管理體系,適當調整管理機構的靈活性,擴展管理幅度,建立扁平化的組織機構,打破傳統部門之間的界限,是企業內大的團隊和小組之間的交流和信息共享暢通無阻,從而為管理創新提供機構保障。

  4.5創新企業的薪酬管理制度

  管理創新對企業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和長期性,因此要加強企業薪酬管理制度的創新,激勵員工積極參與到企業管理創新工作中,通常而言,企業可以采用員工持股和股票期權制度來提高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對非上市公司而言,要規范持股的相應政策,經營者期權的執行價格可參照每元注冊資本凈資產和凈資產收益率折價回購,從而解決期權持有者的變現問題。

  5.結語

  總之,在市場經濟下,企業要加強管理創新,正確認識到管理創新的重要性,以及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制約因素,從而結合企業的狀況制定針對性的管理創新策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選修課論文5

  自19世紀德國選修課經驗傳入美國大學后,選修課由大學移植到中學開啟了中等學校開設選修課的序幕。我國雖曾于20世紀多次提議在中學開設選修課,但并未能全面的確立展開。直至新一輪課程改革高中選修課才得以確立并開展,高中語文選修課也應運而生。在其開設之初,選修課呈現出許多相較必修課而言的優勢。但隨著對高中語文選修課的實施,問題也凸顯了出來。要從根本上為高中語文選修課的實施困境尋找出路,就必須重新厘清其意義,從而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并對癥下藥。

  一、高中語文選修課設置的意義再解讀

  (一)必修與選修:高中語文課程體系中的兩基

  選修課進入高中語文課程以來,至今仍有不少學者和教師持“必修課是打基礎,選修課是發展個性”的觀點,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存在認知上的誤區。誠然,現今是知識大爆炸的社會,知識在不斷地走向分化、深化、細化的同時又不斷地交叉、滲透、融合,知識的不斷分化與整合使得傳統的追求知識與技能的基礎性、全面性、系統性、完整性的必修課程中知識的數量和內容、深度和廣度都難以反應當代人類知識的成就。因而,選修課作為課程的另一種形式進入高中語文課堂,對必修課的知識內容進行拓展深化,同時擴展了學校課程的種類與范圍,為學生發展興趣特長培養個性提供了路徑。然而,必修課與選修課是整個高中語文課程體系中的兩個不可或缺的基礎面。即所有的課程都是為學生的將來打基礎的,其中必修課打的是核心基礎,而選修課則是擴展延伸性基礎。

  (二)選修課是學生自由的“選”

  傳統的課程把學生的時間擠得滿滿的,似乎都是教師為高考生準備的“營養餐”每_種“營養”都有所兼顧,同時也不可或缺。但學生卻不認為可口,適合個人胃口的東西太少了,即可供學生個人選擇或適合個人興趣的課程太少了。因此,“選修課”其意義精華就在于“選”“選”并不是指教師根據學校的要求、班級課程安排與進度進行有目的的“選”,而是學生在基于對自己興趣愛好認知的情況下所進行的“選”。有人曾指出:“沒有‘選擇’的教育,是不講‘個性’的教育,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訓練'而不是真正的教育。”]選修課的開展就是為學生提供一種可自由自主“選擇”的、講求“個性化”的、非“訓練”的一種教育。高中語文新課程的生命力并不在于又向課程清單里添加了什么新的內容,而是在于為學生的主動發展提供了多大的空間,能為學生的選擇和興趣提供多大的余地,從而使學生學會選擇、學會人生規劃。

  (三)選修課與教師的專業成長

  無論是作為核心基礎的必修課,還是作為擴展延伸基礎的選修課,其課程成功實施的關鍵都在于:是否有_支結構穩定、專業化程度較高的語文教師隊伍。“在必修課_統天下的課程體制中,教師被排除在課程編制活動之外,他們僅是既有課程的實施者,忠實地、不折不扣地執行教科書編者的意圖,嚴格按照統一的教科書、教參甚至是教法進行教學。”]導致許多年長的教師長年累月只念“一本經”,隨之自己的教學模式和知識也就成了一輩子誦讀的“老皇歷”。高中語文選修課的開設,對語文教師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為具有職業倦怠的教師的生活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選修課程的設計、實施、評價,使得教師必須主動參與適應、變化發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獲得專業的自主成長和持續發展。與其說課程變革,不如說是教師主動適應、變化發展、角色轉變的_場變革。

  二、意義的消解:高中語文選修課實施的困境

  (一)教師過于實際或理想化的選修課定位

  盡管選修課的開展也有好幾個年頭了,一線教師對選修課的定位仍然存在認識上的誤區,且都一_反應在其教學實踐中。其表現有以下幾方面:

  其一,部分語文教師對選修課抱持唯高考馬首是瞻、亦步亦趨態度。在高考升學壓力下,教師將選修課扭曲為高考的復習課。即選修課中涉及高考部分就教,如何考就如何教,反之則置之不理。其二,對選修課報以過于理想化的認識,抱持大學式選修課態度。這類教師罔顧教材的規定性及其學生的基礎實際,就某個自己熟知的系列發表“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信手拈來”的講演,將知識的基礎性、工具性、實踐性不顧。其三,部分教師認為選修課可有可無,持放任自流的態度。這類教師將選修課定位為類似語文第二課堂的活動,課前未制定明確的課程目標、缺乏對教材的深入專研、未設計教學方式。往往是課堂上教師隨意談談,學生隨便說說,或是放上幾張光碟。看似選修課開展的有“聲”有“色”實際上根本無法實現選修課的課程目標,學生也得不到實實在在的發展。

  (二)學生選課的片面性、盲目性、功利性

  在高中語文選修課的實施過程中,大多學生能夠基本領會選課的目的,但由于各種原因學生參與選課的機會是少之又少。然而,大多數學生仍在選課時帶有一定的片面性、盲目性和功利性,“浪費”了_次學會獨立選擇和進行人生規劃的`機會,從而也消解了“選修課”的意義。例如:部分學生帶著從眾心理選課,意識到在現實情況中不是每個學生所選擇的課都會開設,所以干脆看別的同學選什么就選什么;部分實行“走班制”開設選修課的學校,學生并不考慮自己的現有能力和未來發展,僅僅依據上課教師的嚴厲程度、作業量、是否需要考試等進行選課;部分學生一切以高考為中心,強迫或變相說服自己放棄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與高考相關的系列模塊。甚至部分學生認為開設語文選修是浪費時間,學不到真正實際的東西,希望將語文選修課時間改為高考復習課。

  (三)學校未建立起健全的選修課規章制度

  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多樣化、模塊化、層次化給學校課程管理帶來極大的挑戰,關于選修課的開設、實施、管理等方面規章制度的不健全,導致很多新情況新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凸顯。研究指出“不少學校的選修課并無專人負責管理,教師很少參加學校的選課規劃活動;同時很多學校并未建立選課指導制度,_般由教師代替學生進行選課。”目前,選修課由于缺少健全的規章制度作為支撐,選修課只能是整班實施,仍然是學生沒有自由選擇余地的選修課,教師仍是自己的教師,教室也都是自己的教室,選修的科目也只能是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大家普遍認可的核心科目相關的系列。即,必修與選修知識相對而言,并未真正地做到必修強調“共同基礎”,選修強調“個性的選擇”。

  三、意義的還原:高中語文選修課的出路

  (一)端正選修課的定位是首要

  要從根本上開好選修課,各學校管理人員及其教師端正選修課的定位是首要。高中語文選修課是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讓學生在必修課的公共基礎上通過多樣的選擇來提高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以促進他們均衡而有個性發展的課程4]。因此,選修課應肩負起進一步提高、發展學生的責任,是必修課繼承、鞏固、拓展、提高。此外,選修課與必修課之間既有發展繼承性,又有相對獨立性。發展繼承性要求正視選修課和必修課都是基礎課程;相對獨立性就要求選修課要更加注重拓展、探究,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與提高。“選修課就如同一座橋梁,既將學生從課堂內的有限視野引向課堂外的無限空間,又將學生課外學習的興趣引向課內更深入的探究學習。”]因此,只有將選修課程融入整個高中語文課程體系并契合為_個整體,才能使其發揮功用以實現學生的全面和個性化發展。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觀念轉變是關鍵

  教師是課程實施的生力軍,沒有廣大教師的參與和創造,選修課的有效開展與實施就會舉步維艱。選修課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加強教師師資隊伍建設和轉變陳舊教學觀念就變得尤為重要。首先,應關注教師素質提高,采取多種培養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議從完善高中語文教師繼續教育制度入手,鼓勵和支持一線語文教師參加國培、省培、校培活動。此外,教師要積極參與具體的、實用性強的、探究式的、案例分析式的、小型研討與深度交流式的培訓活動。其次,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應得到及時的轉變。教師要避免打著“為你好”的旗號,越俎代庖替學生_手包辦,將學生自由自主的“選擇”變成了教師獨裁專制。因此教師應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積極參與各項教研活動、將理論的學習行動化、進行師生關系再解讀。

  (三)完善選修課管理制度是保障

  健全的選修制度是高中語文選修課成功運行的必要保障,目前大多學校都沒有_套完善的選修制度,以規范選修課教學提高其質量。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完善:首先,學校應完善選修規章制度,將語文選修課管理的職責直接賦予教導處專任負責管理,教師參與選課規劃活動和決策;其次,學校應建立相應的語文選修課指導制度與學生修習制度,有必要的情況下應印發高中語文選修課手冊;最后,學校應組織語文組全體教師組成教研小組,將選修課的課程內容、課程目標、教學要求、教學時間和形式等進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加強研討交流做到資源共享,發揮集體的力量。

  在十年的高中語文選修課實施進程中,究竟如何在當前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的壓力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對于學者、教育者、一線教師而言仍然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同時也是_種光榮的使命;對于語文學科發展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任重道遠,需繼續不斷努力。

選修課論文6

  1. 引言

  歷次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員在乒乓球項目上幾乎包攬所有的金牌,因而奧委會為了增加乒乓球的競爭性將二十多分制改成了11 分制,大球也改成了小球,但是由于我國乒乓球土壤雄厚,因而實力很強。目前高校選修課程中都會有乒乓球這一項目,但由于不是主要課程,因而教師也不夠專業,對課程訓練重視度不高,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2. 乒乓球教學與訓練現狀探析

  乒乓球由于其工具簡單、步伐簡單等特點因而普及程度很高,一些中學體育課程中也會設置乒乓球項目,高校的選修課程中也會有乒乓球,與其余運動項目相比,乒乓球對體力的要求沒有那么高,而且運動相對比較柔和,因而很多人會選擇進行這項運動,雖然乒乓球的受眾很廣,但在其教學與訓練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2.1 乒乓球教學師資力量不夠雄厚

  學生能夠遇到一個好老師將會對自己的未來有很好的引導作用,教師的個人素養以及專業能力也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高低,高校的乒乓球教師一般都是正規體育大學畢業,專業能力和身體素質相對很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生能夠受到專業的訓練,但是在大學中,乒乓球一般是作為選修課程,因而教師雖然是專業院校畢業,但由于學校課程的設置,會導致教師本身在主觀上不太重視教學過程,而且學校領導也不太重視這種課程,這樣就導致了學校在招收老師的時候不一定會優先選擇素質高的教師,而且教師一般授課方法比較單一,缺少自主創新的精神,因此導致教學質量不高,不利于高校乒乓球的發展。

  2.2 學生主動學習意識不強

  教師在乒乓球教學過程中起到一個主導的作用,但教學質量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還要看學生這一主體的學習熱情性,但在大學中,乒乓球一般是作為選修課程出現在學生的選擇中,由于其學分不低,因此就出現了一些學生為了湊夠學分而選擇這門課程的現象,其實從學生自身來說他們不一定是基于自身的興趣來選擇,再加上大學選修課程一般管理比較松,因而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和動作訓練學習方面積極性就不高,主體如果缺乏積極的學習態度,那么教師再認真授課效果也不會很好,因而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授課效果不佳,同時也阻礙了高校乒乓球運動的傳播與開展。

  2.3 學校領導對乒乓球運動支持力度不大

  良好的硬件設施是乒乓球運動開展的前提,由于高校中乒乓球項目主要是作為選修課程,因而在學校經費的投入上對該項目的投資偏低,經費投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硬件場地設施的投入,另一方面是對教師資金的支持力度。國家雖然有法律規定幾個班級就要至少配備一臺專業的乒乓球桌,但隨著近幾年來學校的擴招,大學資金數量有限,因而不一定能夠完全滿足國家的要求,高校經費投入不足會使得學校資源設施缺乏,無法從根本上保證乒乓球運動的有效開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影響了教師的授課積極性,同時也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阻礙了乒乓球運動的開展。

  3. 乒乓球教學與訓練發展探析

  針對我國乒乓球教學與訓練的現狀來看,雖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但總體上我國的乒乓球運動水平是遙遙領先于世界上其他國家,但我們不可驕傲自滿,對現實教學和訓練中存在的不足我們必須尋求解決措施,提高乒乓球教學與訓練質量。

  3.1 學校應努力提高師資力量

  教師是乒乓球運動項目的引領者,學校師資力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學水平的高低,因而學校首先應該提高教師的師資力量,一方面通過競爭機制引進一批高質量的乒乓球教師,他們不僅理論知識豐富,而且訓練技能也必須豐富,另一方面要對乒乓球教師定期進行培訓,既包括專業知識的培訓,也包括綜合素質的培訓,這樣不斷強化學校的師資力量,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

  在招收一批優秀教師并且對其進行定期培訓的同時,還要有相應的考核機制來反饋教師的教學質量,對教師進行評優考核,并建立相應的.績效考核制度,這樣一方面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隨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改進,同時也督促教師主動提高自身專業能力,進而提高整體的教學水平。

  3.2 學生應樹立主動學習意識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屬于引導的作用,而教學質量的結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由學生的學習結果決定,乒乓球與一些大球相比,其對學生的體力要求不高,更多的是要求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以及步伐移動能力,因此很多大學生看中了其對體力的要求不高進而選修該門課程,不規范的動機必然導致不好的結果,因而會導致學生在上課過程中主動意識不足,而且對課程的態度不端正,在動作訓練中也不會積極跟著教師的思路走,進而導致授課結果不佳。為了提高授課質量,學生必須首先端正態度,不要以為它是一門非主科而不重視,因為只有有了一個好的身體才可以進行其余的工作,因此作為該運動項目的主要參與者,學生必須樹立主動學習的意識。

  3.3 學校應加大資金投入

  硬件質量的高低也直接關系到該項運動效果的高低,由于我國現在的教育主要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因而學校會將大筆的資金投入到主科的建設中,而對乒乓球這種項目缺乏必要的重視,因而對其建設投入的資金不多,硬件設施不夠先進,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乒乓球這種運動一部分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同時更重要的是進行訓練,在實踐中掌握該項運動的精髓。要想提高乒乓球教學與訓練水平,學校必須加大硬件運動設施的投入,首先從基礎上保證該項運動有一個基本的硬件保障,其次師資力量等才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學校領導只有從戰略上重視了乒乓球教學,該項運動才能大規模的普及開來,學校才能成為推動乒乓球運動發展的基地,更好的促進該項運動的發展。

  4. 結語

  乒乓球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其社會普及程度高,群眾接受范圍廣,乒乓球運動要想有更進一步的發展,首先需要領導階層的重視,其次教師本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改進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其次學生也要樹立積極參與的意識,對乒乓球運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它的學習不僅可以鍛煉自身的身體素質,同時腦力和反應能力都會得到相應的鍛煉。雖然目前乒乓球教學與訓練中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但總體上其發展勢頭向好,其所擁有的雄厚的群眾基礎是別的項目無法比較的。因此我們在分析了乒乓球教學與訓練現狀的同時,對其發展前景也是充滿了信心,相信其教學與訓練之路會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1]姚淑平。對上海市普通高校乒乓球選項課的開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2]許淑萍。優化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乒乓球任意選修課教學內容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3.

  [3]宗新友“.合作學習”在體育教學中的嘗試和應用[J].體育研究,2006.

  [4]劉建,高荻。乒乓球課為例淺談高校體育教學的現狀及改革對策[J].科技信息,2012.

  [5]巫文佳。福建省高校乒乓球選項課教學效果的探析[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

  [6] 王人成、楊年峰等:《人體下肢擺動相冗余肌力分析》,《清華大學學報》,1999.

  [7] 黃謙、張曉麗:《中國運動員社會網絡及社會支持的理論探析》,《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2.

  [8]劉建坤、王桂欣。我國普通高校開展體育教學俱樂部研究文獻的綜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

選修課論文7

  摘要:新課標的實施使高中語文選修課受到社會極大關注,選修課在各地高校被廣泛開設,這不僅提高了學生文化素質和閱讀能力也利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但高中語文選修課的實施被陳舊的教學方式,低效的課程等所限制,出現了教學方式與教學資源和課程三者不平衡的問題,與此同時,當前教師也沒有充分的認識當前選修課,對課程的評價與目標還存在較大疑問,本文以課程改革為背景簡要分析高中語文選修課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提供相應對策,尋求方法解決,提供給教育工作者學習借鑒,也便于提高學生興趣,使新課改體制更加完善。

  關鍵詞:高中語文;選修課;問題與對策

  1.高中語文選修課的基本情況

  1.1課程設置不合理與課程資源缺乏

  部分學校重視結合選修課與必修課,進行聯系與互補,以必修課為基礎,通過選修課提高學生語文知識水平,拓展視野,增強文學積淀。而一些小規模學校因為不具備完整恰當的教學研究形式,學生只能學習一小部分選修課程,不利于實現教學目標。教師資源也很稀缺,一些學校因為師資力量的限制,要同時承擔起自己必修和其他教學任務,對于選修課程的教學就有些力不從心,難以保證教學質量。由于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篇目差異較小,教師往往將必修課中篇目加以整合到選修課程中,然而選修課程應該是以必修課為基礎的拓展和提高,而不應該使兩者的簡單組合。這樣做法使學生選擇選修課程資料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1.2課時安排不平衡

  目前的高中語文選修課課時安排還不夠平衡,課時與任務量相矛盾,教師為了完成獨立選修課規定學時,就根據教學內容對眾多的內容進行了篩選,很容易使教學內容減少,學生無法擁有充足時間了解教學內容所以學生很難學習到重點的內容,因此也只是簡單了解老師的講授內容而無法充分的掌握。選修課作為必修課的`拓展與提高,促進了教學的發展。然而當前高中選修課開設課程過少,教學時長不夠。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老師過于重視學生的成績以及升學率。只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沒有全面綜合的考慮到課程設置,從而過于片面的認識選修課,甚至以為選修課是為必修課服務的,在教學中也常常擠壓選修課授課時間,使選修課教學時間嚴重不足,教學的內容也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安排,選修課的課程作用也因此大打折扣。

  1.3沒有形成一定的教學特色

  新課改使課程被分成為了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體現的使課程的均衡性與基礎性,而選修課則主要體現了選擇性。新課改的教學理念較為超前,明確的定位了選修課,然而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總是忽略選修課與必修課的區別,擠壓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錯誤的將選修課看成必修課的延伸,影響了選修課學習的效果與質量。在新課改實施過程中體現了選修課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和選擇多樣性。教師教學過程中受到教學內容和時間的限制,之時簡單的處理教學資料,沒有深入的研究,增大了學生學習難度,使學生更容易感到厭倦,影響了選修課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制定利于發展學生個性的目標與規劃,更加靈活的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而不應該限制學生個性。

  2.針對當前語文選修課問題的完善對策

  2.1改進課程設置,精細選修內容。

  語文選修課科目多,教材繁雜,占用課時多,與我國現階段教育情況相不符。應該精簡學習模塊,縮減課時,使語文選修課成為必修課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根據學習目標和學生水平,篩選文本,選用最合適的材料進行教學,也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地方教育本門也要加強監督,防止選修課被想敷衍了事,同時選修課程的設置和選修的內容不能影響到必修課的教學。教師也要尊重學生主觀意愿,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篇目進行教學,補充符合學生需求的內容完成教學任務。

  2.2協調處理好選修與必修課程之間的關系

  選修課作為必修課的拓展和延伸,是建立在必修課基礎之上的,有利于實現對學生個性的發展需求,我們要區別選修課與必修課的關系,教師應該區分兩種課程的教學形式,例如可以將更多的精力用于處理教材。必修課知識結構完整,教師應當按照一定順序進行教學,而選修課教學框架大,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著重點。必修課是教學的基礎,為了讓學生都能很好的學習到語文知識,提高文學素養,選修課的開設就顯得十分必要,選修課的開設能夠激發學生特長與興趣。應該用不同的設計和教學的思路來設定教學的策略,使必修課與選修課能夠更加協調的輔助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令學生能真正的學到知識,發揚個性。

  2.3探索獨特的教學特色

  選修課對于語文老師的教學方式形成了考驗,選修課應當具有一定的自身特色,教師要根據語文的特點和學生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教師應該不斷整合教材,結合實際設置教學情景,由淺入深的為學生講解,先從最基礎簡單的面目開始教學,經過一定的文化積淀后,再開展內涵更深的文言文類篇目教學,最后再選取專業性較強的內容教學,結合各種教學方式,使學生樂在其中,自覺接受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要創設更多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結語

  伴隨著新課標的實施,選修課獲取了很多人的關注與期待,但是因為是初次施行,選修課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還有很多地方有待完善,也使得很多教師心中產生了懷疑,阻礙了改革的前進,要想解決這些問題,使學生發展更加全面,只有不斷改進教學理念,將選修課程的整體構架構建好,教師作為選修課教學的主體,要不斷地創新鉆研,積極探索出現的各種問題,認真學習理解新課程標準,老師與學生都應該認識到選修課的重要意義,調節好選修課與必修課之間的關系,使選修課成為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良好平臺。

  參考文獻

  [1]丁芳:高中語文選修課開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課外語文(教研版),20xx(02).

  [2]張金潤:高中語文選修課實施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新課程學習(上旬),20xx(09):178-180.

  [3]許紀友:論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的課程意識[J],學語文,20xx,(1).

選修課論文8

  研究職業技術教育公共選修課程與研究型普通高校公共選修課程的區別,職業技術教育高校的公共選修課程內容突出素質與技術教育,注重課堂組織形式及課程內容研究,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突出應用性和趣味性,用好課堂教學的前言后語,形成良好學風,實現公共選修課程教學目的。

  公共選修課程是為通才教育而設置,旨在培養適應未來變化的、個性和共性兩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的人才,目的明確為達到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實現不同學科交叉,在研究性大學這點表現較突出。但對應用技術大學層次的學生,公共選修課程考慮實用性與趣味性要比學科的交叉性及全面性顯得更實際。應用技術大學,尤其是民辦職業技術大學的學生,文化基礎相對差,自律能力較弱,學習公共選修課程目標模糊,只求完成畢業學分。因此,公共選修課程逃課的現象嚴重,原因:1)公共選修課程內容與實際應用相距甚遠,面對自律能力差的學生學習動力不足;2)學生人數多考勤難度大,教學組織管理很難到位,提供了學生逃課的機會:3)學生與任課教師不在一個學院,教師很難了解和認識所教學生,逃課不會給老師留下壞印象。也成為學生逃課的又一因素。這樣導致選修課程從滿足學生拓展知識、開闊眼界的需要,實際成為不良學風的滋生土壤,改變這種現狀對職業技術高校公共選修課程的教學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重點研究應用技術大學公共選修課程的課堂教學組織管理方式,以廣東白云學院的公共選修課程《形象設計》為例。

  1.科學安排課程內容,改變課堂教學組織形式

  教師在授課時間學生能夠專心聽講,沒有遲到早退的現象,下課后學生圍著教師不肯離去,這是大學正常的學習狀況,說明教師課堂教學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對比專業課程這一愿望不難實現。而公共選修課,學生來自全校不同專業、不同班級,基礎差的學生選課不是為了獲取知識技能,只是為了一個學分,能夠不上課又能夠獲取這個學分,是很多普通高校公共選修課程的普遍現象。

  如何讓學生對公共選修課程從只求學分不求學習,從完成學分到實際需要的學習態度發生轉變,必須對不同學校、不同培養目標的學生,開設不同的公共選修課程。對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的學生,開設應用性強的公共選修課程,是重要的改革途徑。如《形象設計》課程,從提高學生的素養角度,選擇實用性強與學生的實際需要相適應的課程,可以普及非藝術生的美學修養,使《形象設計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改革》成果受益于更多的學生。白云學院把這門課程列為公共選修課程后,出現難得的蹭課現象,選課的學生很多,不少學生為自己能夠選上這個課程備感幸運,沒有選上的感到遺憾,證明了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對學生產生了吸引力。在應用技術大學層次的學生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開設應用性強、學以致用的教學內容,突出培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起到立竿見影的教學效果。

  課堂組織管理加強考勤是值得研究的方式。傳統的點名方式占用課堂教學時間太多,改變課堂教學組織管理形式是關鍵,教師督導作用顯得特別必要,考勤是重要手段。但一般公共選修課程是大班上課,如何改變課堂教學組織管理方式是關鍵。如《形象設計》課程面對120多人的教學班級,采用以小組為學習單位,成績考核小組共享。即減輕了學生購買(化妝用品)學習用具的經濟負擔,又形成了團隊合作意識,便于學生互相監督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便于考勤。每六人組成一個小組,第一堂課宣布小組名單,以組號重新安排座位,幫助學生加強聯系記住組號,后面上課老師只叫組號不點名,小組同學舉手示到,發現人數不齊,在點名冊上做個記號,下課后要求缺到的小組與老師聯系,缺課的學生很快就能找到。這樣即使是上百號人的班級,每次考勤不到一分鐘就完成,縮短了考勤時間,提高了考勤效率,杜絕了以往老師抽檢學生僥幸不被查的心理。看上去第一次上課考勤所占時間較多,但是學生的僥幸機會沒有了,后面學生有效學習時間增多,教師在課堂教學組織管理中有效教學時間增加,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在高校的公共選修課程里充分體現出來,為良好的學風建設起到積極作用。實踐證明這種方式學生每次上課的出勤率有了很大改觀。

  最后并舉過程考核,考勤分納入平時成績,明確缺課三分之一不給成績。平時成績占考評成績一半以上,最后的隨堂考核只占一半,改變以往公共選修課程有的學生一頭一尾露面,只拿學分不上課的不良風氣。

  2.注重課堂數學設計,做好課堂數學前言后語

  課程教學的前言后語是教學管理的又一具體方式。精確簡明,針對性強的前言后語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教學效果,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所謂前言,就是課程開講的第一堂課,也包括每次上課前幾分鐘的教學組織管理。在一個學期的課堂教學時間里所占比重不大,但處理得好對學生整個課程的學習能起到提綱挈領的引航作用。學習動機學理論告訴我們,動機是一個人發動和維持活動的個性傾向性,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是需要的表現形式。學習動機就是推動學習活動、確定學習方向以及引導、維持、調節、強化學習活動的一種內部機制或內在歷程。《前言》的內容準備到位,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可以幫助學生:一是對正在進行的活動起到推動作用;二是對未來活動起到準備作用;三是對活動的創造性態度起到促進作用。以往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為內部和外部兩大類。其中內在因素起決定作用,是維持學生對學習孜孜不倦進行的原動力,如學生對學習的需要、興趣、情感、以及自尊心、自信心、責任感、義務感、榮譽感、愿望、信念、理想等。外部條件對激發學習動機也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前言》是教師作為外部條件,把課程的學習目的,要求,考核方式闡述清楚,提出非常明確的學習要求,指導具體的學習方法,成績考核突出過程以比分顯示,達到加強學習目的教育,激發學生內在因素的作用。正如前蘇聯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說的那樣“偉大的力量來自于偉大的目的”。正確而又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學習動機的.必要條件。“教學過程不但要依靠認識興趣的動機,而且要依靠一系列其他的動機,如缺課三分之一就沒有成績,這是讓學生克服上課與其他事物發生矛盾時的動機,其中啟發把學習看成自己的義務和責任的動機是特別起作用的。這些動機使學生克服學習上不可避免的困難,體驗由于克服困難而產生的愉快心情。在這種情況下義務感和責任心迫使學生努力去掌握知識、技能和技藝,以便盡管對該作業沒有興趣,但仍然堅持獲得必要的結果”。所以,只有學生明確地認識到自己當前的學習與將來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密切關系,體會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發展自己的智力、才能是未來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本領,才能確立遠大的、高尚的、強有力的學習動機,才能產生強烈的而又持久的學習熱情。這是課程《前言》的重要任務,相反,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為選修課程只是為了一個學分,上課是混日子,常常是學生學習被動、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注重藝術的講解,形象的演示,根據學生的專業、年齡特點,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課程目標教育,是前言的主要內容。

  課堂教學的后語是指課結束時教師簡短的小結。當代大學生一個共同的心理特征是表現自我、張揚個性。因此,開展多種形式的競賽是激發這一心理特征最有效形式之一。組織管理有效納入競賽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努力向上的需要發展得更為強烈,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奮發進取、勇于探索、團結合作等優秀品質的形成。每堂課結束時,從出勤人數、課堂發言、小組配合等方面進行課堂教學小結,教師對學生過程中的整體表現,給予種種正確客觀的評價,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起著重要的激勵和強化作用,它不僅使學生從反饋的信息中看到自己的進步與成功,還能體驗到成功之后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興趣得到加強,激起更進一步深入學習的強烈愿望;同時又能通過這種信息反饋了解學習的不足或弱點,從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去克服缺點,戰勝困難,為取得更好的成績而拼搏努力。對個體表現突出的學生也要重點鼓勵。同時不夠好的方面也要及時批評,引起學生重視,爭取克服和糾正。

  總之,課堂教學組織管理中的前言后語是非常關鍵環節,所占時間不用多三言兩語即可,但一定要客觀、正確。不僅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學習知識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目的都應以激勵學生學習、促進學習發展為目的,這樣才能不斷強化學習動機。雖然看上去“前言”、“后語”與專業知識內容關系不大,但同樣體現了磨刀不誤砍柴工的古理。

  3.多媒體輔助數學,提升情趣共享社會資源

  公共選修課程大班教學,教師講課的內涵和形式對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像《形象設計》,讓學生掌握形象設計中的化妝技巧,提高形象的審美水平,使學生掌握不同服飾裝扮的妝容表現技巧,讓學生得到美的熏陶。以往這樣的課程,只重技能忽視美育,通過師傅帶徒弟的形式手把手地示范教學,不適合公共選修課程的教學形式,現代多媒體為這一本課程的學習,提供了擴大示范視覺效果的媒介,利用化妝視頻錄像教學光盤,借助化妝名師的技藝,解決大班課程時空教學的限制,即便是上百號人的大班教學,學生也能清晰地看到化妝技能的示范教學,而且在學生實踐練習時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示范,使學生能夠突破難點,克服影像與實際操作脫節的遠程教學缺點,配合視頻錄像講解化妝造型課程的概念及基本理論,通過實踐操作,掌握化妝和頭發造型與服裝整體搭配的基本方法及技巧,全面提高學生美學素養、提升審美能力的教學目的。

  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實現了藝術設計理論中的美學知識在化妝技術中的應用,配合技能教學作為一體,按小組以項目帶動整個教學。改變傳統的技能課程照葫蘆畫瓢的師傅帶徒弟的教學形式,克服了學生人數多,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弊端。多媒體輔助教學模式兼顧了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教學組織管理的需求,保證大班的教學質量。及時購置時尚流行的化妝錄像視頻光碟,利用社會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在多媒體示范技術下,可視面增加,教師的精力放到課堂管理,幫助學生解惑疑難環節,抓住重點提示學生,克服了單純放視頻學生無人管理的以多媒體為主的單一教學方式的缺點及局限。利用現代多媒體集成技術的特點,充分發揮其輔助教學的優勢,超越課堂空間,形象直觀的演示化妝技巧,能夠突出重點排除難點。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應用技術大學公共選修課程中,從課程內容到教學組織形式,及課堂教學設計,都要與研究性大學甚至普通高校的本科有所區別。從學生實際要求基礎出發,圍繞以學生為中心這個理念,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以科學合理的組織管理方式為主展開教學活動,使課程內容豐富,學用結合;將課堂教學組織管理成為一種快樂的事情,納入項目開展競賽,為學生與教師創建愉悅的氛圍,使公共選修課程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實現教學組織管理研究的終極目標。

選修課論文9

  為了使學生朝個性化和多樣化發展,新課改推動選修課程的開設,為學生提供更具伸縮性和選擇性的課程,以利于學生獲得更多的選擇和發展機會,為學生的升學或就業創造條件。選修課程是依據不同學生的特點與發展方向,允許個人選擇修習的課程,是為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而開發的課程。[1]外語選修課程是選修課程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是外語必修課程的延伸和補充,而非外語必修課程的附庸或陪襯。它與外語必修課程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外語學科課程體系。由于教育體制、文化與歷史等原因,外語必修課程建設相對較成熟,而外語選修課程開發與建設則相對落后。在新課改的推動下,普通高中已經開發了一些外語選修課程,但外語選修課程開發經驗不足,開發質量低下。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英語選修課程的開發成了選修課程開設的最主要的障礙。

  一、普通高中外語選修課程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目標不清

  在新課改理念下,除了完成必修的國家課程外,學校可以結合地區,尤其是學校的特點設置特色的選修課程,建立學校獨特的課程體系,實現學校的自我培養目標。然而,學校特色的培養目標不清,課程體系設計不夠科學合理。外語選修課程及其他課程開設不能充分體現學校特色培養目標,整體性不強。另外,外語選修課程目標定位不準,表述不清。學校沒有很好地定位學生的未來選擇與需要,為他們開發適合其發展的、廣泛的外語系列課程。在課程開發中,學校和教師沒有清楚、合理地設計與表述每門選修課程的目標和學習結果。

  (二)沒有完整的體系與層次

  目前,開發的外語選修課程比較零散、孤立,橫向的寬度和縱向的深度不夠。在寬度上,外語選修課程不能涵蓋外語在升學與就業兩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說,選修課程沒有使學生了解和學習在將來學習與工作中所涉及的內容,如文學、語言學、商務英語、法律英語、旅游英語等。

  (三)開發的渠道單一,開發的數量不足

  目前,學校將英語選修課程開發的壓力單一地轉嫁在英語教師身上。然而,英語教師課程開發時間與能力有限,不能保質保量地開發課程,導致陷入應付了事的泥潭。外語作為“語言與文學”領域的一個科目,其目的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而提高應對信息化社會環境的能力。然而,除了英語作為最主要外語語種以外,很多學校并不開設其他外語,更談不上開設相關的選修課程。這樣,學生不能根據個人愛好與需要自主選擇需要的語種學習。另外,學校針對現有語種開發的課程數量少,且沒有層次性。因此,學生的可選擇性很小。

  二、普通高中外語選修課程開發問題的解決對策

  為了提高普通高中外語選修課程開發的質量,建立科學合理的外語選修課程體系,可通過明確目標、優化結構、豐富渠道、增加選擇等措施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明確課程開設的目標

  為了改變千校一面的現狀,每所學校都應該結合自己的歷史、文化、環境、師生狀況等因素提出自己的特色培養目標,建立獨特的課程體系,使外語選修課程有機地融入該體系,成為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部分。另外,為了能夠準確定位需開發的外語選修課程及外語選修課程的目標,達成外語選修課程開設的整體目標,在選修課程的開發前必須進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決定外語課程設計科學性的首要因素。[2]需求分析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即當前情況分析、學習需求分析、職業需要分析。當前情況分析大體上從三個方面進行:第一,分析學生情況,包括學生的年齡、教育背景、學習動機、學習水平、學習目的與期望、語言技能的弱項、學習方法,等等;第二,分析教師情況,包括任課教師的專業基礎、語言水平、教學經驗、語言技能的強項、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的期望,等等;第三,分析環境,包括學校所處地區的基本環境、學校環境、班級環境,等等。學習需求分析就是對學習外語的目的進行分析,包括學生需要的語域、文體、語言技能、語言功能、語言水平等。職業需要分析就是分析社會對人才在外語方面的需求。需求分析時,首先確定調查對象,如省教育廳和市教育局等政策制定人、教師、學生、專家學者、雇主、職業培訓專家家長及區域內重要機構等。然后,對調查對象進行定性與定量研究,包括訪談、觀察、討論會、問卷調查、測試等,了解需開設的外語選修課程。確定需開設的外語選修課程后,要完成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首要問題就是確定課程的目標,詳細地列出修習課程后的學習結果。這些學習結果既包括語言方面目標,也包括非語言方面的目標和過程性目標。對于語言方面的目標,可以使用行為性目標表述。行為性目標包含四個要素:第一,以學生為主體;第二,用行為動詞描述學習后的表現和行為;第三,說明學生展現獲得所學的條件;第四,說明教學后所要求的最低表現水平。[3]非語言方面和過程性目標涉及學生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方式方法等方面。高中外語新課程倡導學生參與、體驗、合作、探究,拓寬國際視野,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與能力。

  (二)優化課程結構,增加學生選擇寬度與學習深度

  優化外語選修課程應首先考慮它與必修課程的銜接。必修課程的修習是學生畢業的基本條件,為學生的升學和就業提供一個基本的平臺。選修課程開設是建立在該基礎之上,以在必修課程中所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能力為基礎。因此,選修課程的設置首先要羅列學生已經獲得的基本語言知識與能力,在此基礎之上,遵循大綱的要求,選擇詞匯、語法,分層定級。

  鎖定學生的起點能力后,方可設計與構建一個相對獨立的外語選修課程體系。外語選修課程是必修課程的延續與拓展,是一體的,都是為了兩個中心任務的完成,即為升學與就業做準備。因此,外語選修課程體系的構建應以這兩個任務為中心,可以從橫縱兩個維度來構建。從橫向上看,關注外語選修課程的并列關系,解決其并列的寬度范圍。為了升學,學生須在高中畢業要求的.基礎上繼續提升語言水平。目前,對于英語語言來說,設置了英語(6)到英語(11)六個模塊的順序選修課程,以幫助有升學需求的高中生提高英語語言水平,以滿足高考的需要。為了滿足學生個性需要,除此之外,還可以設置英語分項知識與能力方面的短期課程,以幫助語言知識與技能發展不平衡的學生快速提高。并為學有余力的、對外語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開設文學、語言學、翻譯等課程,助他們順利完成大學學習,并在專業領域內取得更高學術成就奠定基礎。對于有就業需要的學生,可以根據社會需要的外語職業進行開發與設置。例如,英語語言方面可以設置商務英語、法律英語、旅游英語、酒店英語等。須注意的是,要以職業和工作為中心設置,以其需要的知識與能力為核心,可以將牽涉的知識與能力分散到相關學科中。因此,在學生選擇修習時,生涯指導教師要給予具體指導,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獲得和形成基本的、必備的知識與技能。

  從縱向上看,首先是課程的連續性,也就是說,課程是否成系列,使課程能夠滿足不同水平的學生選擇修習。在開發課程時,不僅要詳細說明每門課程的目標、主要教學內容、評價標準等,還要詳細地說明每門課程修習的條件。對于一門課程來說,要描述課程性質,明確起點與終點水平,選擇與組織教學內容,設計課程結構,為有效教學做準備。[4]在描述課程性質時,需說明課程名稱、課程針對的對象、主要的教學內容與形式等。開發一門課程,確定課程的起始水平與學生修習該課程后的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明確了兩個水平體系,才能夠更有效地組織不同課程的銜接,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制訂與考核、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組織等。教學內容的選擇是課程開發的一個最基本問題。材料的選擇能夠反映課程開發人員的語言觀、學習觀、教學觀。材料選擇的廣度與深度以及材料的排列順序也是課程開發中必須解決的問題。教學材料可以按照難易度、時間順序、社會的需要程度、整體到部分或部分到整體、螺旋式等方式組織安排。設計課程結構的目的是為教學建立一個合適的形式與順序,也就是說,選擇教學大綱并建立教學單位。現有的語言教學大綱有語法教學大綱、詞匯教學大綱、功能教學大綱、情境教學大綱、主題教學大綱、技能教學大綱、內容教學大綱、能力教學大綱、任務型教學大綱、綜合教學大綱等。為了使課程更具可教性、可學性、連續性,需建立一個合理的教學單位。目前,模塊和單元是兩個常用的教學組織結構。模塊是一個獨立的教學單位,其有自己的教學目標,是一種靈活的課程組織形式。通常,一門課程可以均分成幾個模塊,每個模塊結束后進行評價。因此,學生感覺目標達成感更強、更直接、更具體,學生獲得成就感更強。單元是一種最常用的課程和教學材料的組織形式。它通常比模塊短,但比課時長。它通常圍繞一個教學焦點,如話題,將一些課組織在一起。單元是通過一套結構式程序將學習活動組織起來達成學習目標的。

  (三)拓展開發的渠道,增加外語語種與選修課程數量

  基于目前的現狀,學校應該調整策略,實現學校外語教師自主開發與利用社會資源開發相結合。外語選修課程的開發要充分利用地區資源,引進國內外精品教育資源。在外語選修課程開發時,要充分挖掘本縣、市的外語特色資源。一個地區內可能潛在的外語特色資源包括外國語學校、職業學校、高等院校,等等。外國語學校是外語特色學校,具有較鮮明的外語特色,一般已有建設較好的外語特色課程。有些職業學校也發展了一些與就業密切相關的外語課程,如旅游英語等。高等院校是一個重要資源庫,它不但具有豐富的資源,并且具有一定的課程開發能力。高等院校可以提供外語方面的大學預備課程和大學課程,如文學、語言學、商務及各語種外語等,還可以根據學校要求為高中生量身定做課程。另外,國內外精品外語教育資源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力量。這些課程的引入能夠滿足部分學生的升學需求,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水平,提升國際理解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外語培訓機構將在此類課程的設置與教學中提供支持。通過上述描述不難看出,這些渠道的資源能夠滿足高中生外語方面升學與就業的需求。但是,資源的有效利用是基于雙方雙贏的合作。這就需要普通高中學校校長及相關的領導用智慧,探索一套合適的辦法,從而達成合作。

  在學生課程菜單上應該提供多種外語,包括英語、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日語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種外語進行修習,而不是讓學生只限一種選擇。學生通過學習不同語言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培養國際視野,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當然,對于我國高中來說開設多門外語存在多方面的限制,如師資、經費問題等。但是,可以以英語為主,適當增加一門或兩門外語作為選擇,如日語或俄語,然后隨著條件的改善,增加更多語種。其他外語語種的增加,除了需要師資、經費等條件外,還需要課程與招考制度的匹配等條件。增設更多外語語種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如大專院校、社會外語培訓機構等。由相關高校和社會機構等按照高中生的需要設計與開發課程,并提供師資走校授課。這樣既可以節省成本,又可以保證課程的質量。除了增加語種外,目前急需解決的就是增加現有語種選修課程的數量與質量。

選修課論文10

  【摘要】漢語言文學選修課是漢語言類專業的基礎公共課程,是融匯了審美、人文等多方面,以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的公共基礎課程。針對目前課程性質認識不清、設置定位與目標偏頗、開設缺乏科學合理的論證及缺乏理論研究等現狀,應從轉變教育觀念、加強課程開設調研與學生選課指導等方面提高課程建設水平。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選修課; 課程建設; 高職高專院校

  一、緒論

  漢語言文學選修課程的開設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并同時致力于建設和豐富校園文化。因漢語言文學選修課的開設時間之長,漢語言文學選修課已經積累了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內涵,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分為漢語言文字和文學兩個主要方面,是高職高專院校里的通識教育課程之一。而在當下,漢語言文學類選修課程因其定位模糊,教學方法單一,課程設置缺乏合理性等諸多弊病,而使得漢語言文學類選修課喪失其魅力,并且難以發揮這門課程的最大教育價值。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應給予重視的同時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革新。

  二、漢語言文學選修課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漢語言文學選修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哪些是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問題?以下提出的問題是基于我國高職高專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現狀入手,加以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本部分主要從課程目標認識不清、課程內容缺乏實踐性、課程結構缺乏合理性、課程設置與地域性、課程評價與提高教學水平等著五個方面的內容展開,提出完善該專業課程體系的對策。為了深入研究漢語言文學選修課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將從高職高專院校的漢語言文學選修課的課程目標、內容、結構、設置與評價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基于對于漢語言文學選修課程的客觀認識,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法進行研究和分析。

  (一)課程目標認識不清

  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通常被認為是一門難以理解學透但又非常重要的學科,究其原因,就與高職高專院校老師的教學方式方法以及對于專業文化課程的定位有著密切聯系。首先是在教學模式上采用的是學校和老師的單方面強制灌輸的學習模式,因我國的高職高專院校過多地把重心側重于教學的社會政治本位上,從而造成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定位模糊、抑制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深厚文化魅力的展現。由此可見,當務之急是通過明確漢語言文學的課程定位,以使學生獲得技能知識的提升為目標,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除此之外,這一舉措不僅能夠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對漢語言文學課程首先給予明確的定位是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

  (二)課程內容缺乏實踐性

  我們首先要認識到是,無論是漢語言文學課程還是其他別的課程,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高職高專院校的課程內容革新已急不可待,首先就是要注入實踐性強的課程,以改變原先課程的陳舊繁重的傾向。高職高專院校和老師應該認識到只有將課程設置貼近社會和現實生活,才能更好地培養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通過學習課程來掌握到真正實用的社會技能。因此高職高專院校應該在注重知識理論學習的同時,加入實踐性強的課程,通過改變老師單方面強制灌輸的學習模式來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三)課程結構缺乏合理性

  許多大學生將漢語言文學的選修課視為干巴巴毫無營養的雞肋,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呢?其主要原因是高職高專院校過多地強調學歷和考試,就漢語言文學這門課來說,設置了過多紛繁復雜毫無目標的學科,造成漢語言文學選修課程較之其他專業的課程來說缺乏課程安排的合理性,各個選修課之前無法整合起來,課程內容淺顯缺乏長性。課程的設置應該根據各地學生的自身情況來選擇,只是為了賺學分、湊課時數的目的是無法幫助學生深入地學習和掌握漢語言文學這個專業的。因此,為了改變選修課程單一這一現狀,以及選修課程的對于學生來說毫無吸引力這一現狀,應該改變側重點,將重心放到課程設置上。課程革新應該從課程的均衡性和合理性出發,來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水平。

  (四)課程設置與地域性

  基于我國幅員遼闊的基礎上,各個地區的不同高職高專院校也應該由于根據自身城市的不同特色來制定符合當地特色和文化的課程,這一措施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的多樣化發展需求顯示出因地域不同而展現的不同文化魅力,而且還能滿足我國各地區的不同城市對于該地區的人才需求。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因地制宜對于教學上的重要性。全國范圍內的統一課程設置是不僅不能培養出個性發展的人才的,而且對于各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有所影響。課程革新不能不注意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課程革新應在以地方高職高專院校的特點而靈活且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設置,這樣才能適應我國各個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需求。

  (五)課程評價與提高教學水平

  在中考高考這兩門影響了巨大的考試,出現了學校老師和家長過多地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和考試分數以及學歷。因此造成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的惡循環中,高職高專院校對于學生的要求不能僅停留于對于學生成績的評價上,我們應該更多地把視線聚焦到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培養學生構建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文化水平。因此應該改變高職高專院校老師對學生的單一教學模式,學生也應該對老師的教學質量、教學模式提出建議和看法。只有在老師和學生的雙向作用下,才能從整體上提高我國的教學水平質量。由此不難看出,在教學內容中增加課程評價這一環節,能夠非常有效地提高教學水平。通過學生的`客觀評價發現教學中和課程中的問題,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時發現文化課程中的弊病,還有助于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三、高職漢語言文學選修課建設探索

  綜上所述,針對高職高專學院對于課程目標定位模糊、課程結構缺乏內合理性、課程內容缺乏實踐性等諸多弊病,如何就出現的問題做出革新是當前我們所面臨的難題。

  (一)全方面多層次的革新

  隨著科技的發展,各行各業都有著新面貌新方向,我國的各類高等院校都緊跟時代步伐,在人才培養方式方面和教學目標方面不斷做出調整。對于漢語言文學選修課的改革,我們不應該僅僅停留于課程內容設置或是課程評價單方面,而應該用全局性的眼光來看待革新的問題,而且全局性的革新應該包括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水平和培養更高水平的漢語言文學教師這兩個方面。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有著深厚的漢語言文學素養,而且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還要有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循循善誘地帶領學生學習積累文學鑒賞能力,這就體現出時代中對于課程革新的“三維目標”。在課程革新方面,應該以“三維目標”為前進目標,重視“三維目標”對于高職高專院校漢語言文學選修課的改革的重要性。從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水平和培養更高水平的漢語言文學教師兩個方面出發,展現出“三維目標”的活力,為高職高專漢語言文學革新做出努力。

  (二)課程內容應貼近學生生活

  我們應該看到高職高專院校里的所有課程都是為學生踏入社會做的準備。所有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只是單純的理論知識是完全不夠的,只有將理論知識和實踐內容相結合,才能做出課程的創造性革新。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基于此,高職高專學院應該在漢語言文學的基礎文化課程基礎上,融入適合學生社會發展的實踐性課程。只有這樣,才能把理論和實踐完美地融合,改變大學生畢業找工作難,無競爭力的境況。

  (三)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主體性的重視

  課程的革新還應該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不應該只是停留于老師對學生的單向教學上。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并給予重視,學生也應該對老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模式提出建議和看法。只有在老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作用下,才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打破陳舊的師生館和教學觀,師生角色的轉換對于提高我國的教學水平質量,構建新型的高職高專院校漢語言文化課程教學模式有著重要的作用。(四)對于漢語言教師專業文化素養的要求導師之于學生扮演的是一個“啟蒙先生”的角色,這就要求這位“啟蒙先生”自身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素養。這時教師不僅要擔負起文化傳播的重任,更重要的是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的縱深面的挖掘,既要革新課程內容,還要言傳身教地把學術專業知識傳達給學生。因此,高職高專院校的老師不應該只有書本知識,還應該在書本知識之外給學生傳達更多的文化知識,還要是一名緊跟社會大方向做出革新的復合型的新時代老師。

  四、結論

  漢語言文學課程作為一門蘊含深厚中國文化歷史的學科,其表現出的各種弊病都應該受到我們的重視,針對各類問題,做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如“三維目標”的全方位的革新、加入實踐性課程和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師的文化素養等方面來改變漢語言文學專業被視為“雞肋”這一事實。漢語言文學選修課程作為漢語言類專業的基礎公共課程,是融匯了審美、人文等多方面,以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為目的的公共基礎課程。漢語言文學專業選修課程的革新已急不可待。

  參考文獻:

  [1]李國英.關于高職漢語言文學類選修課建設的思考.教育與職業,20xx

  [2]王玲玲,沙登閣.對于高職漢語言文學類選修課建設的思考.成功(教育版),20xx

  [3]曾麗華.加強文學類選修課建設與管理的思考.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xx(6)

  [4]梁娟.對開設文學選修課的淺見.現代語文,20xx(6)

  [5]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xx

選修課論文11

  盡管隨著舞蹈教育的發展,教師的學歷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專科學歷教師比例在逐年下降。但是碩士和博士比例相比與其他學科而言仍然是非常低的。其次,硬件建設有待提高。舞蹈教學需要有專門的場地作為教學基礎,盡管很多學校都設有專門的舞蹈教室。但是專業的舞蹈教室的設置要遠遠高出普通的教室,這就導致了部分學校為了節省學校建設資金,僅僅將舞蹈教室建設維持在一個低水平的程度上,不能滿足舞蹈教學的需要。再次,由于舞蹈教學發展起步晚,其在教學策略方面還存一些不足。這些問題也和教師的舞蹈教育認識理念有誤有關系。對很多的教師而言,舞蹈等同于跳舞。因此,一些老師就認為在教學中只要示范到位,學生能夠學會跳舞的動作即可。這就造成所謂舞蹈教學就是教師舞蹈動作示范,這樣的結果就是教師累的滿頭大汗,學生學到的只是動作的模范,而沒有學到舞蹈的`精髓。

  究其原因就是沒有能夠靈活的運用舞蹈專業語言對學生進行講授,同時忽略了舞蹈理論講授的重要性。當然這其中有教師理論欠缺的原因,更多的原因是沒有能夠掌握科學的舞蹈教學理念。所以從舞蹈教學的整體而言,我國高校舞蹈教學存在很大的不足。但是不可否認近年來,我國舞蹈教學還是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這主要體現在課程的設置方面。我們以音樂選修課“音樂與舞蹈”為例,在教學中很好的將音樂和舞蹈結合起來,這可以說是舞蹈教學進步的一個重要體現。音樂和舞蹈有著天然的聯系。《禮記樂記》:“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和音樂都是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專業開設之初是附屬于音樂之下的。而我們所見到舞蹈表演,無不是和音樂相伴而進行的。而我們在以往的舞蹈教學中,舞蹈就是單純的舞蹈。音樂與舞蹈課就是要將音樂和舞蹈的配合的方式講授給學生。

  音樂和舞蹈盡管有著天然的聯系,但是兩者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音樂之美在于利用聲樂震撼人們的心靈,展現音樂的美。舞蹈則是通過形體表演演示美,進而震撼人的心靈。基于這種區別,音樂與舞蹈就是顯得非常的困難了。因為這是一門課程,而不是一個節目。對一個節目而言則是非常簡單,我們只要能夠將音樂和舞蹈恰當的配合起來就可以了。但是作為課程,我要教學生如何將音樂與舞蹈結合起來。要想更好地開設好音樂與舞蹈課程,我們不僅要給學生做好示范,同時要給學生做好理論講解,使其能夠真正認識到音樂和舞蹈結合的精髓。通過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看出音樂與舞蹈課的設置本身就是舞蹈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但是就現狀而言,這一課程的設置還存在一些問題。針對舞蹈教育中的問題,在舞蹈教育中應該如何做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提高師資力量。舞蹈教育的改進必然是以教師的實力為基礎。

  我國舞蹈教育中的很多問題,都是基于教師自身問題造成的。舞蹈教師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理論知識的缺乏。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舞蹈教師招聘的過程中要注重教師的舞蹈理論修養。對已有的教師而言,要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理論修養。也可以將舞蹈修養的提高和教師的自身待遇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促使舞蹈教師提高自身舞蹈修養。再次,要有充足的硬件設施保證。良好的硬件設施是舞蹈教學得以進行和改善的保證。尤其是在音樂和舞蹈的結合中,不僅需要舞蹈的硬件設施也需要配套的音樂設施。基于這種情況,以往的舞蹈室可能就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所以我們要完善舞蹈室設施,為舞蹈教育的發展提供硬件設施支撐。也只有為舞蹈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硬件設施保障,我們的高校舞蹈教育才能夠取得更好的發展。

選修課論文12

  【論文關鍵詞】大學物理;選修課;素質教育

  【論文摘要】大學物理課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傳統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課過于強調“理論性”、“系統性”、“邏輯性”、“應用性”,使物理學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發揮。因此有必要針對非理工科學生開設大學物理選修課來彌補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本文對開設大學物理選修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進行了分析和探索,有利于高等院校非理工科專業大學物理教學的實施。

  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類已步入知識爆炸、高科技和信息時代的今天,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市場的繁榮,高等教育面臨著如何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這一問題,首先是一個轉變觀念的問題。過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長期形成的一種潛意識的觀念,現在已經基本得到澄清,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大學本科要立足于培養復合型人才,而不是培養專家,本科教育主要是打好科學文化素質基礎,尤其是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和自我發展的能力。[1]

  物理學是各門自然科學的基礎,其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適用于一切科學研究。正如偉大的物理學家費曼所言:學習物理學,就是要學習怎樣由未知進到已知的科學求知方法,就是要學習如何嘗試和糾錯,就是要學習一種普遍的自由探索的創造精神。大學物理課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傳統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課為了培養研究和應用型人才,是為理工科學生后續課程學習打基礎,所以很強調“理論性”、“系統性”、“邏輯性”、“應用性”,并且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和采用統一閉卷考試。受此制約,物理學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發揮。因此有必要針對非理工科學生開設大學物理選修課來彌補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大學物理選修課對體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特別對提高非理工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起著重要作用。

  一、大學物理選修課教學目標

  大學物理選修課程教學內容并不是理工科物理教學內容的縮減,不能把大學物理選修課程體系當作理工科物理體系的縮影。大學物理選修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力圖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了解物理學的基本內容,即物理學研究的是什么;培養學生獨立探求知識的探索精神;提供當代大學生必不可少的現代觀念和思維方式;開拓視野,讓學生了解物理學前沿;了解現代科學技術的物理基礎;了解物理學與社會、環境、能源等方面的關系,物理對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有什么貢獻與影響;了解科學家創造性的工作特點和研究方法,獲得科學方法論的教益與啟迪。

  二、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

  針對這一目標,大學物理選修課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應通過身邊的物理、生活中的物理以及工程技術中的物理直到最新科學動向(如高溫超導、納米材料、反物質世界等)導入物理基礎知識,應強調:

  1、定性與半定量,對計算能力要求不高[2]

  由于非理工科學生的數學基礎普遍不高,因此為了讓此類學生對表現物質世界的運動規律有明確直認識,應采取定性、半定量及適度的定量方法來闡述物理學的概念、理論和規律。注重教學內容中的語言描述,降低物理學科中的定量要求,給出清晰的和較寬闊的物理圖像、科學觀點和思維方法,并注意將研究方法、思維方法滲透其中,以使學生既學到知識又領會了方法。[1]

  2、增加物理學史的講授,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物理原理和物理概念

  每一個物理概念、每一條物理定律的形成都離不開當時的歷史條件,都少不了物理學家的科學思想的邏輯發展和歷史行程。回顧這些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的逐漸建立的歷史過程,可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概念的內涵,正確運用物理定律來解決實際問題。

  3、從哲學角度考察物理學的思想根基古代物理學的理論形態實質上是自然哲學,它是未分化的包羅萬象的知識體系,把自然界當做一個整體而從總的方面來認識它。從16世紀起,自然科學開始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物理學開始了它的近代發展時期。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在物理學研究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辨證唯物論認為,世界上一切客觀的東西都是永恒的運動和變化的,它從不把自身的理論當做一部不變結論的匯集,而看做是同樣必然地要不斷發展變化的斗爭。這樣的思想貫穿在物理學里,如:物理規律是普適的、場是運動變化著的、物質具有波粒二象性、能流是有方向的`等等。

  4、物理學方法論

  在物理學的發展過程中,無數物理學家對物質世界的物理現象和事實進行科學實驗和科學思維,在建立物理概念、揭示物理規律的同時,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研究物理學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從而產生了物理學方法論的科學。物理學的方法論是介于哲學原理和物理學理論之間,對物理學探索和物理學理論的建立和發展起指導作用的普適原理。課程中應向學生介紹研究物理學的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如觀察和實驗、科學的抽象、理想實驗的方法、類比的方法、假說和模型的方法、歸納和演繹相結合的方法、數學公理化的方法等等,培養學生多維化、系統化和信息化的科學思維方式。

  5、內容廣而新

  覆蓋面要廣,除了介紹物理現象、物理規律的產生、發展、應用,更要闡明物理規律之間的相互聯系、物理學與其它學科的交叉發展和物理規律在生產實踐、生活實際和科技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信息量擴大,知識更新速度快。物理學在近代發生了重大革命,出現了許多新的技術科學,并在實踐中獲得了重要應用。因此課程要充分體現近代物理學的內容以及當今某些物理前沿內容及其重大應用,以便學生對最新的物理學理論、應用及科技發展動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學方式與考核方式

  1、教學方式

  大學物理選修課不是進行系統的物理學理論知識學習與研究,而是從欣賞的角度,以科普的形式,力求輕松、有趣,側重身邊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及趣味物理,以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這樣學生漸入狀態,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會被激發和調動起來。在教學安排上,可以不強求系統性,不嚴格遵循物理學發展的順序,而是根據一些起源于物理學、現在已滲透到各學科甚至人文學科的概念、方法和技術開設若干專題講座,如航天技術、能源技術、信息技術、材料科學、物理學在醫學中的應用、地球系統、環境科學等。[3]

  大學物理選修課的主要對象是非理工科學生,不需要講授繁瑣的理論推導過程,故傳統的“邊板書、邊講授”的方法不適用,而應盡量多地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4]。教師要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和閱讀文獻,收集和制作課件、圖片、flash動畫、音像影視資料,做到音像圖文并茂、生動直觀、引人入勝地傳遞教學信息,以便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考核方式

  與強調“理論性”、“系統性”、“邏輯性”的理工科物理不同,大學物理選修課可以不采用解題、統一閉卷考試的方式來考核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讓學生查找文獻撰寫專題論文;撰寫讀書報告、課程心得體會;由學生獨立完成演示實驗或自我設計探索性實驗;甚至分組研討某些物理問題或口試答辯等等[5]。

  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規律的科學和最成熟的自然科學。當今世界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不同學科、不同專業領域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的趨勢更加明顯。這要求課程結構要趨向綜合化,文理要相互滲透。開設大學物理選修課可以彌補普通理工科物理教育的不足,對非理工科學生融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知識結構具有啟迪思維、萌生感悟、提供思想方法、樹立創新精神和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徐婕,詹士昌,楊建宋。加強文科專業學生的科學素質教育[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4(2):180—184。

  [2]周雨青。東南大學文科物理教學改革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xx(2):89—92。

  [3]何曉燕,陳小鳳,李俠。大學文科學生物理通識教育問題探析[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14(4):95—97。

  [4]薛建國,黃黎紅,鄭志霞。物理通選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xx,19(5):70—71。

  [5]高志華,盧常芳。開設大學物理選修課程的探索與實踐[J]。高師理科學刊,20xx,27(3):101。

選修課論文13

  上海海洋大學綜合教育選修課是面向全校不同學科背景學生開設的綜合素質教育課程。設置綜合教育選修課程,除了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外,更著力于引導學生廣泛涉獵不同的學科領域,拓寬知識面,學習不同學科的思想和方法,促進學生精神成長、能力提高和知識結構優化。隨著上海海洋大學課程建設工作的不斷深入,特別是20xx年實施新一輪本科教學改革以來,我校綜合教育選修課程有了明顯的增長。但是這種增長還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多樣化的需求,還不能滿足我校深化內涵發展,建設高水平特色大學本科教育的需要。為了提高綜合教育選修課程的質量,上海海洋大學從全校綜合教育選修課程中遴選了一批作為重點建設課程。《中國哲學與人生》于20xx年被遴選為校重點建設課程,我們在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學網站、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一、《中國哲學與人生》課程建設的意義和基礎

  在上海海洋大學開設《中國哲學與人生》這門綜合教育選修課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該課程在眾多綜合教育選修課程中被遴選為重點建設進一步表明了本課程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在各方面已經為建設本課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課程建設的意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中國哲學可謂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之精華。博大精深的中國哲學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寶藏。人生問題是中國哲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人生矛盾包括人與自然、社會的矛盾,生命的短暫與永恒的矛盾,靈與肉的矛盾,生存與死亡的矛盾,人生現實與理想的矛盾等等。中國哲學是中國思想家探索、處理和解決上述種種矛盾的方式和答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古代先人留給后人的巨大精神財富。通過本課程的修習,使學生對中國哲學內涵線索、思維特征等有較系統的了解和把握,對中國傳統知識、思想與信仰等諸領域有更加深入合理的認識,訓練學生運用中國哲學的智慧分析知識、人生和社會現象,從而培養學生自由探索的心靈習慣和獨立優異的道德人格,啟迪人生智慧,升華心靈境界。

  2.課程建設的基礎。學生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對中國哲學有了深入的了解,智慧得到了開啟,人生境界得到了提升,本門深受學生的喜愛。與本門課程相近的是《中國政治思想史》這門課程,這一課程已經具備一支高素質的主講教師隊伍,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和豐富的教學經驗,針對新形勢下教學觀念改革、教學內容深化、教法和手段改進、科學評估等方面的新要求,教師隊伍積極進行探索和改革,本門課程深受學生的喜愛,已列為上海海洋大學重點建設課程。上海海洋大學是以理工科為主的大學,要加強我校的內涵建設,離不開文科的支持,對學生的培養更離不開傳統文化的熏陶和人生智慧的開啟。本課程可以讓大學生通過對中國哲學的學習而獲取人生智慧,提高心靈境界,提升人文素養。本門課程負責人攻讀的碩士、博士學位都是中國哲學專業,主攻的方向是人生哲學。對中國哲學中的人生哲學深有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在課堂教學方面,課程負責人講課條理清晰,內容豐富,節奏緊湊,能很好地吸引學生;教態自然,聲音明亮有感染力,善于用典,生動具體,講課認真投入;對所教授的內容有自己的理解,觀點深刻獨到,知識含量大,能引導學生進行對應的學術思考;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除課堂教學外還能推薦相關書目給學生以進行進一步的了解和研究,受到學生的一致好評。目前,《中國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已經積累了一套比較完備的教學經驗,教學計劃、課件制作、課程大綱、閱讀文獻都趨于成熟。課程組成員在年齡結構上趨于合理,在知識結構、師資配備方面有相當優勢,總體學術水平較高,是一個具有相當發展潛力的群體。

  二、《中國哲學與人生》課程建設的`途徑

  課程組在學校教務處的指導下,圍繞“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的建設方針和要求,開展了積極的建設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建立結構合理、人員組成相對固定的課程師資隊伍。教師是課程教學的組織者與實施者,教師的素質決定課程教學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課程建設的核心。以教學改革為切入點,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全面提高團隊整體素質為目標,全面帶動師資隊伍建設。我們課程組一直狠抓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廣泛開展各項政治學習,深切領會黨和國家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的核心實質,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武裝自己,不斷完善自己;圍繞《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深入討論教育教學改革的認識和實踐問題,統一了師資隊伍的思想認識,從而保證了各項教學改革措施的實施和貫徹。課程組確定有豐富教學經驗和科研成果的教師作為課程負責人,課程負責人須具有高級職稱,年輕教師須具有博士學位,初步建成了一支知識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較為合理,政治素質、業務素質較高的課程教師梯隊。目前課程組主要有6名教師組成。職稱結構副教授3人,講師3人;學歷結構為博士5人;年齡結構為35歲以上兩人,35歲以下4人。課程主講教師以副教授為主體,以老帶新,相互促進,具備了良好的可持續發展機制。課程負責人碩博攻讀學位的專業都是中國哲學,在中國哲學方面有深厚的研究,在此領域已發表了二十多篇學術論文,主持了五項課題,并且積累了豐富的資料。課程組成員通過到重點大學進修、與重點大學開展教學與科研合作、參加國內國際學術會議或教學研討會等措施進行中青年教師的培養,這一年參加重點大學進修班有6人次、國際學術會議3次、國內學術會議8次。通過“青年教師導師制”,形成“傳、幫、帶、促、導”等,促使青年教師盡快成長起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資隊伍建設是一個長期而又艱巨的、必須常抓不懈的任務。我們必須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以重點課程建設為龍頭,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人為本,才能為中國的衛生事業培養出基礎扎實、知識面廣、有創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2.選用一套好的教材和參考書,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按教學大綱的指導性要求,制定以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教學訓練和要求的“三基方案”,列出教材中需掌握的知識點。教師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進行集體教學研討,針對教學對象的知識水平編寫難度系數不同的重點、難點及學習指導參考材料,讓學生全面了解課程的學習要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按“三基方案”的要求學有所思、學有所得,在學習和實踐上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一本適合學生學習的好教材是對教學質量的保證。課程選用了郭齊勇編著的《中國哲學史》作為教材,該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內容全面,體系完整,重點突出,邏輯清晰,文字流暢,深入淺出。此外,該書注重學理上的分析,又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一些新穎且立論堅實的學術觀點,因此適合作為教學的主要教材。除了這本教材以外,教師還應該列出參考書目。這方面好的參考書目有:馮契的《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李澤厚和《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xx年版。在教學手段上,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網絡技術,增強直觀教學,以提高教學效果。在進行電影播放和電視錄像等直觀教學時,注意使學生觀看和教師講解結合起來。在課程網站上,不僅將教學大綱、授課計劃、課程教案、電子教案、及參考文獻等教學資源上了網,同時還進行在線檢測,也將開展學習論壇,力爭做到相關問題能在網上解決。

  3.形成一套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本課程教學主要采用課堂授課形式進行,輔以課堂討論、布置思考題、指導課外閱讀等。一般內容可由學生自學,重點內容在課堂上講授,并配以多媒體教學演示方法教學。對每一時期的哲學思想作總體的介紹,提示其中的學派特征、各派思想間的內在聯系、相互影響及同異比較等方面,對其中所涉及的一些基礎概念以提示參考材料等方式加以解決。這樣能夠較充分地利用授課的有效時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從而獲得對這門知識的更為深入的了解。同時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運用博大精深的中國哲學智慧去解決現實中人生困惑。為了優化課程設計,本課程進一步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式和改革考試方式,反對死記硬背,加大了讀書報告、讀書筆記、論文寫作等開放性作業和考試在課程考察中的比重,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因材施教,鼓勵創新思維。考核方法: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成績評定:總評成績=平時考核(40%)+期末考核(60%)。其中,平時成績40分=平時考勤20分+小組發言10分+平時作業10分。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我們采取學生小組報告和教師點評相結合的形式來開展教學。比如把一個班級的60人分成10個興趣小組,每組6人,選舉一個同學做小組長。每個小組關注一個流派,選取一個視角自擬題目,撰寫一篇20xx字左右的論文。然后小組選舉一個代表在課堂上匯報小組撰寫的論文,匯報完畢后,其他同學可以進行評價和提問,使學生之間充分的互動,最后是教師點評,并作補充。

  三、建立切實有效的保障機制和評價機制

  學校制定了高水平綜合教育選修課程建設的的規劃,頒布了相關的文件,在課程遴選、政策導向、建設過程管理、課程評價等方面建立起課程建設的有效保障機制,使課程建設在管理機制暢通,措施上得力,以確保質量,體現出課程的特色。高水平綜合教育選修重點課程的建設目標為綜合教育類精品課程,應由具有較豐富教學經驗的骨干教師承擔,課程負責人至少已擔任講師及以上技術職務。通過1~2個開課周期的建設,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應符合如下要求:課程內容要貫徹“少而精”的教學原則,每門課程不超過兩個學分。教學重在啟發思想、傳授方法,而非灌輸知識的細節,旨在向學生介紹獲得知識的主要方法,讓學生了解和剖析不同學術領域和文化的研究層面、研究方法和思想體系,從而為能力和經驗各異的大學生提供日后長遠學習所必須的方法和眼界;教學環節應包括課堂講授、課外閱讀、作業練習及課堂討論等幾個部分。應為學生提供參考資料目錄,并對學生提出必要的課外閱讀量要求。還應通過討論和撰寫讀書報告等辦法,檢測學生讀書的質和量;合理使用先進教學手段,積極運用課堂模擬、項目參與、社會實踐、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大課的討論可以分組進行,聘請助教協助組織和主持;課程最終成績的評定應由考勤、討論、作業、考試等多種檢測指標來決定。每課的作業不少于兩次,考試內容及形式應能檢測學生讀書和自主學習的情況;開課時應向學生提供教學大綱,內容包括教學目的、教學要求、大致的進度、基本參考資料目錄、成績考核辦法以及上課時間、地點、課程編號、教師姓名、聯系辦法等依托學校網絡平臺建立課程網站,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輔教輔學。所建成的網站至少提供有本課程的教學大綱、授課教案、習題、指導、參考文獻目錄等材料。除此之外,為了加強對教學工作的過程管理,保證課堂教學質量,我院除了對重點建設的課程定期進行評估檢查外,還聘請了部分有較高學術水平和豐富教學經驗的退休教授組成學校教學督導小組,擔任教學督導工作,對課堂教學質量進行檢查和分析。同時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學生班級中設立教學信息員,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對課程設置、教師的授課質量、教學內容與教材選用等提出建議,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增添了新的內容。

  四、結語

  總之,本課程以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為對象與范圍,介紹中國人精神創造領域的文化現象之發展演變歷程,以儒釋道的人生智慧為重點,兼顧其他各流派思想家的人生智慧的介紹。課程難點在于時間跨度大,內容涉及面廣,文言文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篇幅。針對以上難點似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輔導學生加強對文言文的學習,掌握古漢語的相關知識,閱讀原著;加強中西哲學中的人生智慧的比較,凸顯中國人生智慧的特色;在教學過程中,把握好廣度和深度二者的關系,避免平分秋色,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通過課程的建設,能夠初步建立《中國哲學與人生》課程的參考資料文庫,實現部分授課錄像上網,建立一套高質量的課件,形成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和完備的學生考核指標體系,最終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學效果,努力使得該課程成為名副其實的高水平選修課程。

選修課論文14

  食品安全選修課程論文結構中,應包含如下內容:

  – 題目、摘要和關鍵詞

  – 引言

  – 正文

  – 結論和致謝(結束語)

  – 參考文獻

  食品安全課程論文排版格式如下:

  – A4打印紙, 雙倍行距

  論食品安全學的理論基礎與技術體系

  (二號宋體加黑,居中)

  張xx(四號仿宋,居中)

  (XXXXXX學院 學號:XXXXXXX)(五號宋體,居中)

  [摘要] (五黑)食品安全學 (foodsafetiology) 是研究食物對人體健康危害的風險和保障食物無危害風險的學問 , 是食品科學的一個分支 , 也是近30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討論、交流和理解食品安全學的理論基礎與技術體系將有助于促進食品安全學的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 有助于加強國家食品安全管理和監管能力建設。在研究大量有關國際組織文件、學術報告、會議文集 , 以及作者親自考察、學術研究、自身理解的基礎上 ,提出了食品安全學的概念 , 歸納了食品安全學的理論基礎和技術體系 , 探討了食品安全學的學科構架。(五仿宋)(英文用Times New Roman體10.5磅),兩端對齊書寫,段落首行左縮進2個漢字字符。

  [關鍵詞] (五黑) 食品;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學(五仿,各關鍵字分號隔開)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公眾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 , 新的有毒有害物質的發現 , 以及食品科技的發展 , 食品安全日益成為公眾和政府關注的焦點。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 監督管理成[1~5]為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工作重點。如瑞典王國在1973 年設立了食品安全管理局; 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在 1976年就出版了《發展有[6]效的國家食品控制體系指南》 。在過去 30 年間 ,有關食品質量管理的理論和技術體系得到了迅速發展 , 已被科學界和食品工業界及政府管理部門所接受 , 并在生產、加工、貯藏和銷售領域發揮了較大的作用。而食品安全的概念在 21 世紀初才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廣為流傳 , 逐步被一些與食品科學、食[6~9]品工程和質量控制有關的學者所接受 。......

  ………………(正文(五宋)(英文用Times New Roman體10.5磅),兩端對齊書寫,段落首行左縮進2個漢字符。)

  1 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一級子標題小四宋體加黑)

  1.1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 (food safety) 是指食物是否有損于消費者健康的急性或慢性危害 (hazards)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 , 新的致奇、致病、致突變危害物有可能不斷被發現 , 這些潛在的慢性危害和環境危害有可能對人們的健康構成新的威脅。

  1.2 食品質量

  食品質量 (food quality) 涉及針對消費者而言的其他性狀 , 即食品的使用價值 , 有正面的性狀 ,如風味、顏色、質地、營養等; 也有負面的性狀 ,如腐敗性、變色、變味等。

  …… ……(正文(五宋)(英文用Times New Roman體10.5磅),兩端對齊書寫,段落首行左縮進2個漢字符。)

  參考文獻(五黑不加粗,居中)

  注意:文中出現的參考文獻在此處應有體現,英文參考文獻在前,中文在后.英文參考文獻的順序依次為作者,年份,題名,刊名,卷數,頁碼

  (專著M,論文集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報告R,專利P)

  [1] Akerlof,George,1970, “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89(3),pp.488-500(times new roman,小五,行間距固定值20磅,英文參考文獻的順序依次為作者,年份,題名,刊名,卷數,頁碼,刊名用斜體表示。)

  ……

  [3]李京文著.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選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人名后不加“著”、“編”、“主編”、“合編”)

  [4]路風,張宏音,王鐵民.尋求加入WTO后中國企業競爭力的源泉[J].管理世界,20xx,(2).

  [5][日]矢田俊文.產業的結構型衰退與區域政策[J].產業學會研究學報,1994,(10).

  [6]鐘文發.非線形規劃的應用[A].趙威.中國運籌學會論文集[C].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

  [8]謝希德.創造學習的新思路.

  (小五,宋體,行間距固定值20磅,段前0磅,段后0磅)

選修課論文15

  摘要:闡述開設通識選修課“茶與茶文化”課程的重要意義,并結合教學實踐,通過對課程定位、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設計與改革,注重培養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高,以期探討一種適合高校通識選修課的教學模式,為加強高校通識選修課的建設提供參考,從而全面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質量。

  關鍵詞:高等教育;通識選修課;茶與茶文化;教學探索

  通識選修課的目的在于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1],目前已逐漸成為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識選修課能滿足學生廣泛的興趣需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在優化學生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方面是必修課無法替代的。同時,通識選修課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和辨別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符合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要[2]。為滿足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實現通識教育目標,國內外的各個高校都自主開設了涵蓋文理綜合等各個領域的通識選修課,使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有機會學習其他專業課程與知識。重慶師范大學順應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需求,也開設了通識必修課和通識選修課。其中,通識選修課分為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經濟管理、藝術體育和外語五大類。但是,目前在教學過程中通識選修課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師和學生對通識選修課的定位不清;通識選修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缺乏有效性等。通過3年的教學改革實踐,筆者就高校開設通識選修課“茶與茶文化”教學實踐過程進行改革與實踐,并已初見成效。

  1教學內容體現通識選修課的特性

  與專業選修課需要講授精深的專業知識不同,開設通識選修課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筆者在選擇和講授通識選修課“茶與茶文化”教學內容時把專業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嘗試通過主題講座的形式來講解各部分內容,把培養學生掌握茶的基本知識和茶文化的內涵,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作為重點,同時兼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課程的組織體系和各個教學環節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努力尋找學生知識、素質、能力的增長點。把課程與學生的知識、素質、能力的提升聯系起來,而不是滿堂灌授專業知識。

  2綜合利用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

  采用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的課題理論教學,可以使教學方式多樣、教學內容豐富,提高教學效果[3]。例如,在講授“六大茶類”時,可以通過現場沖泡茶葉的形式,讓學生更直觀的觀察各類茶的干茶、葉底和茶湯的外形、香氣、湯色等品質特征,教會學生如何利用感官鑒別和選購各類名茶;通過播放視頻的形式,講授茶葉從采摘到制作加工的工藝流程及方法;通過故事講授的方式,講解各類名茶的名字來源與歷史傳說,加深學生的印象;通過圖片展示的方式,講解各類名茶的茶區分布,讓學生對課本知識有更為直觀和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可以通過制作動畫等多媒體課件,動態地演示茶葉中特性成分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另外,為了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教學過程中不斷搜集當前與茶及茶文化相關的新聞、法律和國標變化等內容。例如,引入王老吉與加多寶之爭、新的食品安全法的公布對茶飲料的影響等內容,鼓勵學生課后查閱、課堂討論,將課堂講授和課后自學相結合。

  3采用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豐富教學內容

  通識選修課是各個專業的學生自由選課,學生來源復雜,相關專業基礎知識掌握參差不齊,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顧及大多數人的實際情況。另外,很多學生對通識選修課不夠重視,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整合教學內容,摒棄了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將“茶與茶文化”教學內容以講座的形式進行教學。同時,設計豐富多彩的非課堂教學形式服務于課堂教學,讓學生參與課堂、課外實踐活動和開放實驗等環節,各環節相互補充,形成有機的整體。教學內容消化吸收了若干相關教材和圖書資料,分為“茶史漫話”“茶葉的分類及加工”“茶與健康”“茶葉的鑒賞與評定”“茶藝與茶道”和“各民族茶文化”六大主題講座,基本涵蓋了茶葉基礎知識和茶文化的各個方面。每個專題講座都圍繞茶與茶文化,但相對獨立,前后的關聯性弱化,學生即便因故耽誤某次課也不會影響對后續課程的理解。另外,引入PBL教學法、微課教學法等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參與課堂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在PBL教學中,教師先給出題目,學生自由結合組成學習小組,通過查找文獻,在充分研究某一與茶及茶文化相關具體問題的基礎上,做大約10~15min有針對性的講座。其他組的學生進行提問和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教師進行點評和補充,幫助學生總結提高[4]。這種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方式,將視頻、新聞和討論相互穿插,教師、學生充分互動,不斷有新鮮的東西沖擊學生的視聽神經,課堂的互動環節也不斷調動他們的大腦去思考、總結和表達。

  4實施多元化的考試方式

  通識選修課一般的考試方式多分為論文形式和開卷考試。論文形式的考試方式通常是由任課教師給出1個或幾個與課程內容相關的題目,學生在課堂學習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課后查閱一定量的資料之后寫出論文作為課程結課試卷。主要是考核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查閱文獻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而開卷考試重在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題目類型主要以簡答題和論述題為主。這2種考試方式雖然都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空間,有利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己的能力、發揮自己的水平。但是,這2種考核方式都是主觀題,需要任課教師根據自身對論點的理解給出分數,沒有統一的標準,難免出現不公平的現象。在“茶與茶文化”課程考試改革探索中,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課程自身的特點,筆者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具體來說,改變過去比較重期末輕平時的狀況,采取形成性考試與終結性考試相結合的方式,突出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首先,豐富期末考試內容,強調綜合與應用。課程按照百分制進行考核,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各占50%。期末考試實行開卷考試,主要考察學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創新能力。其中,填空題占10%,選擇題占10%,名詞解釋題占10%,判斷題占10%,簡述客觀性題占10%,綜合分析與案例等主觀性試題占50%。其次,提高平時成績比例,強調創新與實踐。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50%,由小組討論、課后作業和考勤3部分組成,提高學生對平時考核的重視。

  5結語

  通識選修課“茶與茶文化”課程是一門講授傳統中華茶文化和現代茶科學研究的課程,教學對象多為大一以上各個專業的大學生。課程制定了教學大綱、課程簡介、授課計劃并詳細編寫了該通識選修課的教案,授課20學時,計1分。經過教學改革后,從學生網上選課的情況來看,從20xx—20xx學年第一學期到20xx—20xx學年第一學期,每學期的選課學生都在90人(只開設了1個班,每個班最多只能報90人),課程好評率在95%以上,說明課程教學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希望本課程的改革能輻射影響其他通識選修課,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以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黃坤錦.大學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課程規劃[J].北京大學教育論壇,20xx(3):31-33.

  [2]張旋,姜洪雷,孫立芹.基于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通識選修課教學模式的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20xx(4):75-77.

  [3]張磊,柳紅東.食品原料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J].農產品加工,20xx(2):78-79.

  [4]張磊,柳紅東.PBL教學法在食品原料學教學中的應用[J].農產品加工,20xx(3):79-80.◇

【選修課論文】相關文章:

選修課論文10-30

影視英語選修課教學模式論文05-04

高中選修課程實施的論文05-01

選修課教學高中語文論文05-06

美國中學選修課概覽及啟示的論文04-27

選修課教學中的高中語文論文05-06

關于開設生活與化學選修課的探討論文05-03

素質選修課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論文05-03

高中語文選修課的實施策略論文05-02

音樂教育古箏選修課革新闡述論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