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現如今,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借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1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的目的因為家庭所處的環境和家長水平的不同而差別凸顯,教育有法而無定法就是這個道理,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過程中,作為老師,我們所接觸了解的家庭教育情況,大部分所體現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總體素質是可取的,因為家庭在培養學生優良品德、做人處事方面,地位功不可沒,但是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家庭和學生在出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時,所表現出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現象,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認真反思。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基礎教育體系與高等教育體系對接過程中的差異性在我國這樣一個大部分依然以“考分定前途”的情況下,家長在子女的基礎教育階段總是表現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期望孩子成績優秀,給孩子報各種學習輔導班;期望孩子多才多藝,又給孩子報各種藝術班;期望孩子將來成為各種成功人士等等,這也會導致教育目的的單一化,過分重視學習的過程而忽略了子女在思想品德、待人接物、獨立自主等方面的培養。有數據顯示,在子女的基礎教育階段,80%以上的家長能夠主動與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師聯系,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在家庭中也會非常關注孩子的言行,以防孩子放松學習而落后于其他同學。總體來說,在中小學階段,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文化知識,與之對應的家庭教育也是主要圍繞子女如何提高智力來展開,重心在于培養健康成長、團結有愛、活潑快樂的三好學生;高中階段,學習壓力增加,大部分家庭都是在圍繞升學展開家庭教育,重點在于提高學習成績、如何提高升學幾率,如何進入大學學習為主。但是高等教育階段與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相比,所面對的問題和任務更為復雜,差異性也更為突出,不僅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發展自己的專業能力以及人際溝通和協調,心理適應等能力,還會面對很多以往沒有遇到過的有關職業規劃、戀愛、成長等方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入大學,社會和學校對于家庭教育的要求在不斷增加,但是每個家庭對子女教育的關注度卻有所失衡。子女進入高校后,大部分家長認為培養多年,教育任務已經完成,因此子女可以獨立學習和生活,管理責任應該由高校來承擔;還有些家長,覺得由于高中階段,孩子學業負擔過重,管理過嚴而本著“彌補”之心,對孩子在大學階段只注重于物質條件的支持,其余則放手不問;還有一些家庭由于自身原因,父母外出打工、自身因素等問題而無法顧及子女的大學生活,或者原本就不關心。大部分的學生都是遠離家鄉外出求學,與父母的溝通上,沒有了原先每天面對面的交流,更多的只是一種遠程式的溝通,主要通過電話、短信以及各種新媒介,因此,雖然大學生有強烈的獨立愿望,渴望獨立處理問題,但是離開了父母的管束,但很大程度上面對問題和困難時,卻又非常渴望與父母感情上的交流,希望能夠給予自己鼓勵和勇氣。但是在多數學生身上,高校期間的家庭教育目前基本上處于停滯或失衡的狀態。不同家庭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在問題和困難面前,多少顯現出家庭教育不同程度、不同層面的缺失,這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帶來的不僅僅是工作上的困難和挑戰,更多的是對于工作的思考和教育方法上需要改革的強大推動力。
2.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性從上世紀末開始,國家高等教育經歷重大改革,經過新世紀十五年的發展與變化,高等教育已經逐漸成為大眾化教育,但也引發了各方面發展的不平衡:學校擴招后學生數量的增長、教學質量的下降、就業困難的窘境等問題日益凸顯,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與學生切身利益之間產生矛盾;社會大環境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在接受新時期的各種新興思想的沖擊與挑戰,一直所傳承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與大學生復雜的思想實際產生矛盾;校舍的不斷擴建、專業設置的增多、人數的增長,使得學校急劇擴張的背后與教育資源緊缺之間產生矛盾;新思想、新問題、新困難的不斷涌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有體系與大學生思想實際結合不緊,從而產生偏差和矛盾;學生日益變化的自我意識和心理困惑與輔導員老師多年的工作經驗之間產生矛盾;全社會層面,共同關心支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之間產生矛盾。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性,擴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家庭教育之間的距離,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與高校教育的滯后。
3.不同家庭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上的缺失和不足我們根據日常工作中接觸到的不同類型的家長,將其簡單分為:
1)專制型。專制型家庭教育是指家長要求孩子絕對遵循父母所制定的規則,較少對孩子表現出肯定態度,并嚴格執行對孩子的處罰。這一部分家長經濟情況、社會地位較好,受教育程度中等偏上,綜合素質較高,但對子女的管制非常嚴格,必須按照他們的意愿去做事,所以時常會有“虎媽”或者“狼爸”這樣的稱呼。這種觀念來源于中國傳統的“子不教,父之過”的影響,將子女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對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攬,而且尤其是對子女的人生規劃、工作、婚姻橫加干涉與限制,又往往以子女年紀小,缺乏社會經驗等為借口,要求子女絕對服從他們的一切計劃。總體來說,這樣的教育模式伴隨著孩子的成長過程,在一定時間之后,他們教育方式的短板之處就會開始逐漸顯現,但他們始終堅信只有自己的教育方式才是最正確的。這一類的子女經常表現為依賴、無主見、缺乏獨立性、不懂得恰當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在人際交往中和處事能力上也容易出現障礙,這樣不僅耽誤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更掩耳盜鈴地使之錯失了健康的成長機會。
2)溺愛型。溺愛型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對孩子無原則的過分寵愛、姑息遷就,一味地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當前“95后”的學生家庭,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人物,這類家庭一般生活富裕,經濟優越感強,為人處事高調張揚,社會地位較高,權傾一方,高官厚祿,孩子前途無憂。同時,家中隔代溺愛,孩子由祖輩培養長大,各種復雜環境造成祖輩的過度溺愛,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這種家庭教育中培養出的孩子普遍性情高傲、任性、缺乏責任感,容易脫離群體。每年的高校報道日,總能看到全家出動,大包小包陪伴孩子報道,家長忙前忙后,而孩子卻在一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景象。
3)無為型。無為型是指家長對于子女的教育無能為力或者無所作為,孩子享有很大的盲目自主權。這類家庭因為父母文化素質較低,家庭經濟狀況以貧困居多,對于子女的家庭教育方面,除了樸素的情感付出,能夠吃飽穿暖,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之外,對于其他方面則顯得無能為力。在學生的初高中階段尚可交流,進入高校后,因子女離開家鄉赴外地求學,家長更加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遇到問題,不僅雙方無法溝通,反而會形成嚴重的代溝,心理封閉狀況時有發生。久而久之,把對父母的不滿遷怒于他人,嚴重的還會對社會產生報復的心理。這樣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是非觀念淡薄,社會經驗匱乏,容易走上極端的犯罪道路。綜上所述,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一個嚴肅又意義深遠的話題,每個家庭因其環境、教育方法的不同而培養、造就完全個性不同的孩子,正所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雖說教育有法但無定法,但是巨大的差異表現在教育理念和行為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效果缺失,只有加強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各個方面的共同協力,才能共同承擔起培養優秀社會人才的重任。
二、家庭教育缺失現象的解決對策和措施
家庭教育在學生大學階段的缺失讓我們學會反思:在新時期,如何利用好現有的資源與能力,將傳統的教育方法與新時期的變化有效結合起來,同時推動進一步的改進?筆者從高校、家庭以及學生層面提出思考,以尋求解決的對策和措施。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社會正行著偉大的變革,在鞏固提高學校教育的基礎之上,必須對家庭教育足夠的重視,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的基礎得到鞏固和加強,進而提高整體教育水平和質量。家庭作為大學生生活成長的社會組織,其教育是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在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高校層面:主動密切同大學生家庭的關系,構建有效的溝通機制。筆者所在的單位,就有一套完備的與學生、家長、教師之間溝通的有效機制:《知心工程工作手冊》,學院嚴格規定了班主任的“十必談、十聯系”的談話制度,尤其指出,學生在出現夜不歸宿、無故曠課、受紀律處分、心理異常、學業困難等等情況下,必須與家長進行情況通報,并做好相應的談話記錄。這樣有效地打通了家校之間溝通不暢的癥結所在,更好地落實了以學生為本、以成長為重的理念。定期召開由輔導員、學生家長代表參加的座談會,努力建立一個以高校為核心,以學生為紐帶,以家庭為網結的龐大的網絡系統,利用新媒體的有效傳播機制,向各位家長通報學校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征求家長對學校的教學和教育工作的建議和設想。逐步在這個網絡系統之下,完善學校、家庭、社會、大眾媒體四個因素融為一體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的有效整體。
2)家庭層面:家長要在社會的大環境中提升自我,與時俱進,努力建立教育子女的現代意識,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家長與子女之間多溝通,多接觸新事物、新思想,更多地參與集體活動。有著現代教育理念的家長培養出來的子女往往健康活潑、性格開朗、融入社會適應能力強,能夠通過自己的探索而成長。而家長也通常是用鼓勵、談心等方式讓孩子自己意識到自己的成長過程。家長努力營造的民主、和諧和溫暖的家庭環境會有助于子女積極陽光的面對人生,有助于培養從容向上的健康人格,也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有所成就。前幾年,遼寧省教育廳就開展過“千名輔導員進萬家”的社會實踐活動,有效地打開了家長與老師溝通的新渠道,架起了雙方互通的橋梁,從而更好地在實際工作中彌補了不足;近日,江蘇省無錫市幾位家長在大山中辦“私塾”,家長自己當老師,用獨特方式探索孩子成才之路。這些現象都在表明,新的社會呼喚教育理念的更新,雖然處在探索階段,但終是已經邁出了改革的一大步。
3)學生層面:應該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只有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與學生自我教育結合起來,才是完整的、成功的教育。自我教育的含義是指教育的客體在其主體意識的基礎上把自己作為教育的對象,根據教育主體規范和自身發展的要求,以主體的自主性通過自我選擇、自我內化、自我控制等過程有意識地改造和提高個體主體性,使自己成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的一種高度內省和自律的活動,是個體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和自我發展的重要能力。
三、結語
為此,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因其具有雙向性,一方面家長的觀念在提升和轉變中得到升華,另一方面,不斷激發學生的自我發展意識,由被動接受教育轉變為主動尋求成長和進步,最終形成較高的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成長的能力,才能確保家庭教育目標的實現。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2
摘要:當前,我國已經全面進入信息化社會,網絡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覆蓋面也越來越廣。網絡在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正前所未有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基于此,應抓住網絡傳播對大學生受眾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建立網絡管理機制。
關鍵詞:網絡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當前,我國已經全面進入信息化社會,網絡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覆蓋面也越來越廣。越來越多的網絡終端,使得人們可以很方便、隨意地接入互聯網,與全球的網民適時信息互動交流,從而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而對于網絡的主力軍—以大學生群體為代表的青年學生而言,網絡在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正前所未有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可以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這是因為如果網絡用的好,那么將極大地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更加有效地開展相關教育工作,而另一方面,也需要正視,網絡上充斥著大量負面、消極的思想言論,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勢必影響到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一、網絡傳播的內涵
網絡傳播有別于過去的傳統傳播方式,其主要特點是:基于Internet的信息技術輔助下,通過計算機、平板電腦、手機等網絡終端,與在網絡不同客戶端的群體展開語音、視頻、文字等的多渠道、多途徑溝通,由于其渠道更寬,覆蓋面更廣,并且能夠以多種方式展開實時而生動的全方位信息溝通交流,極大地提高了傳播效率。而近年來尤其是信息網絡技術的更加平民化發展,其接入成本非常低廉,已經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類最重要的傳播手段之一。
二、網絡傳播對大學生受眾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兩面性
(一)網絡傳播對大學生受眾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
1.能夠增進教育者與學生群體的互動交流
相比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必須面對面進行正面的強制性灌輸教育,將網絡傳播技術應用到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主要得益于網絡傳播教育,并不需要教育者和學生群體的直接碰撞,網絡資源是以虛擬共享的存在形式而被接收和傳播。并且雙向溝通互動的人員在網絡中都是虛擬的,因而更容易實現平等地位,從而能夠避免面對面交流時的心理代溝,使溝通交流更順暢。另一方面,網絡信息的開源性,使得各種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得以充分共享,在共享的過程中,每個人既可能是信息、思想的施教者和傳播者,也可能是信息、思想的受教育者、接收者。而這種學習主體的平等關系,是傳統教育中老師—學生關系所不可能存在的關系,因而更容易獲得學生的認可和情感共鳴,從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1]。網絡傳播技術的應用,大大增加了大學生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得過去強制性的灌輸變為大學生有意的接觸吸收,從而使得大學生不僅僅是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更是以雙向溝通互動的形式主動學習。比如,大學生可以很方便地借助于網絡聊天、電子郵件、論壇等網絡虛擬形式,展開開放性的'多元性溝通互動。而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討人厭的教育者,而是以一個更加親和的形象,關注并引導同學們的思想碰撞和互動,有利于教育的實施。
2.拓展教育方式
網絡對大學生受眾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大突出貢獻,就是大大改變和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拓展了過去傳統灌輸式教育的局限性。互聯網的信息是以多源共享而存在的,大學生可以通過很多終端、以很方便的形式獲取所學的信息。這就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便利的工作方式,只要把需要進行施教的信息制作成網絡信息報道、鏈接等放到互聯網上,大學生就可以隨時獲取進行查閱和學習。這樣的好處還在于網絡信息是24小時存在的,并且在不停地傳播,不受任何限制,增強了學習的便利性和時效性。大學生可以通過獲取的這些信息,與全球范圍內的互聯網用戶進行碰撞交流。這樣就能拓展課堂教育的范圍和廣度,與課堂教材相得益彰。利用網絡教學和學習,不僅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范圍,而且擺脫了課堂教育的局限,使得終身學習成為可能.
(二)網絡傳播對大學生受眾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響
1.社會競爭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國內范圍
伴隨經濟全球化和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當前西方發達國家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伴隨著他們的強勢科技、文化輸出,不斷侵蝕著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大學生作為身心正在發育的青年群體,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還未完全正確地養成,辨別是非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還都不強,很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干擾。當前,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達,全球網民可以很容易地實時交流,網絡文化的興起,使得西方價值觀的入侵更加容易。西方發達國家不斷利用精妙偽裝的反動信息,向我們滲透。而一旦大學生在網絡上頻繁地接受到這些反動文化信息的不斷沖擊,就會在他們的頭腦中留下印記,與中國傳統的文化形成強烈的沖突和顛覆,從而影響他們正確三觀的培養,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不小的阻力。
2.網絡導致大學生道德水平遭受挑戰
網絡的開放性、隱匿性和自由性,在為人際交流提供極大的便利性和自由度的同時,也會使個人對自己的定位認識出現模糊,放松對自己的約束,從而在網絡中肆意放縱自己的行為。網絡上固然有很多有益的信息資料,但同時也充斥著大量的暴力、色情等消極思想,大學生很容易受到這些不健康思想的侵蝕,從而導致道德水平的下滑,甚至導致犯罪發生。
三、新形勢下大學生受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策研究
(一)立足于網絡傳播現狀,創新工作思路
當前,相對于飛速發展的互聯網,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論是在教育方法還是在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已經表現出嚴重的滯后性,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對此,應立足于網絡傳播現狀,正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從思想政治教育網站數量的擴充和質量提高上下大工夫,提高網站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充實度,保持及時更新,贏得學生的喜愛。借助于大學生所喜聞樂見、更容易接受的特色思想教育內容,提高網站的影響力和吸引力。該項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全體師生和學校、國家、社會等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促進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到網絡中。
(二)網絡與課堂教育相結合形成教育合力
不可否認,網絡技術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所帶來的變革是革命性的,擴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范圍和方法渠道,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擴展、覆蓋能力。然而應當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靈魂來自于課堂,來自于傳統。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相關教育工作時,應該充分發揮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的主宣傳陣地作用,加強理論引導和思想感染,培養他們正確的思考能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并適時地引導他們正確利用網絡,從網絡中搜集所需要的健康的、積極的信息和觀點。通過網絡與課堂教育的相結合,多渠道、多途徑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
(三)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素質,培育良好的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與否,其相關教育工作者素質的高低是關鍵。這要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強化自身能力,提高對網絡的操作和利用能力,強化自身作風建設,占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陣地。從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開始,做好教育的向導,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良好的教育主陣地,這樣才能使相關工作的開展更加有保障,也才能保證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效果。
四、結語
互聯網技術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帶來的影響,可以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這要求我們相關工作者,應該積極正視現實狀況,創新思想、敢于面對并善于利用網絡新技術,更加有效地開展相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而培養出思想立場過硬、綜合素質過強的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丁小龍.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重慶工學院學報,20xx(1).
[2]宋元林.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導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xx:56..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3
校園歷史文化是學校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一所學校在自己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會逐漸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文化系統。這種文化是獨特的、傳承的,但至今仍然發揮作用的教育資源,表現在一所學校的生態、習俗、風氣、習慣、傳統等各個方面。校史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影響。它對學校所有成員及相關人員的身心發展、外在行為有著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功能。因此我們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取得教育的最大成功。
一、校史文化是學校新課程改革中的重要課程資源
基礎教育的新課程改革,一個最突出的變化就是改變了過去國家統一課程模式,變成了國家、地方和學校的課程三級管理,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校課程的重點。就其內容而言,校本課程就要強調以學校為主,適合本校學生實際,能夠促進學生發展,充分尊重和滿足學校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特別是要使學生在國家和地方課程難以滿足的那部分發展需要得到更好滿足。而學校的歷史文化恰好能滿足這一需要,從內容上講,學校歷史文化是一所學校的文化總和,歷經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融匯而成,它包含了學校歷史、文化形態、生活習慣、學校風氣、學校制度、學校傳統等諸多內容,雖然有些并不十分科學,但其先進部分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對學生了解自己學校的優良傳統、優秀文化、先進制度和理念,激發學生內心的光榮感和自豪感,從而為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打下良好基礎。由此可見,校史文化是學校重要的課程資源和教育資源,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育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強化校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高了學生對教育的需求,促進了教育的發展
教育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就和水漲船高的`道理一樣,全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會提高人們對教育的需求,當人們把這種關系放到一所學校的時候,學校的歷史文化積淀就會越深厚,氛圍越濃烈,學生置身其中就會越有自豪感、成就感和使命感,就越能提高學生的自我控制、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的能力,就越能夠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動力,從而擴大了學生對教育的需求。反過來,就會使學校不斷進行自我提高和完善,有力促進了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學校的辦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強化校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并將校史文化的教育經常融入學生的日常教育和生活中,比如我們可以讓學生唱校歌,分析校訓的含義,參觀校史陳列館,學習學校杰出校友的學習生活經歷等,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感受、同化、追求,從被動到自發,再到自覺,完成質的轉變,從而促進學校的整體發展。
三、校史文化能有力促進學生道德行為的完善
記得有位先賢說過,法律是規范公民的行為,而風俗規范的是人的行為。在學校,校風和學生的生活習慣就是一種特定區域的“風俗習慣”,是一股對學生學習、生活、行為具有規范作用的無形力量,同時也是一股讓人無法逃避的力量,一個學生可以逃避學習,可以逃避錯誤的懲罰,但是他逃不過“風俗”的懲罰,而且是一種來自良心的譴責。這種“風俗習慣”就是一股無形的文化力量和道德感召。
四、校史文化能促進學校的和諧發展
學校的歷史文化對學校師生的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一旦形成就會世代延續不斷,只要置身其中,就會產生一種天然的親近,就會有一種趨同的渴望,只有自覺融入其中,才會有一種歸屬感,才能安安心心地學習、生活。同樣,學校歷史文化對家長和學校周邊居民(環境)也是一種強大的輻射力量,家長因為學生,周邊居民(環境)因為有這所學校,在長期的交往中,受到學校歷史文化的影響,對學校了解越深刻就越有親近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情感聯系,就會對這所學校的歷史文化產生一種認同,而且是來自心底的認同,從而自覺維護學校的權利、形象和聲譽,關心學校的發展,最終走上與學校共同發展、和諧發展的道路。
五、校史文化能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對師生起到行為規范作用
集體是一個熔爐,能把生鐵煉成鋼,集體也是一個染缸,能影響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因此,我們要重視校園歷史文化的作用,強化文化中的輿論監督作用,做到能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首先,學校就應該有自己的價值觀,師生共同的奮斗目標,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學、趕、幫的熱潮,在全校形成積極向上的氛圍。其次,就是加強“校風”建設。“校風”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良好風氣,對學校每一位成員都有著激勵和制約作用,是校園歷史文化的一種。良好的“校風”能源源不斷地傳遞出正能量,一所學校的“校風”好壞就是學校辦學是否成功的標志。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4
摘要:隨著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不斷成熟,社會主義社會改造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也給了每個中國家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每位抱有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大學生,都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革新、壯大的巨大推動力。
關鍵詞:大學生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塑造
最遙遠的夢想,最樸素的生活。這是當代大學生所共同追求的生活理念所在,也是我國在未來建設大同社會、全面小康社會的精神支持所在。在極度缺乏大師級人才的當今中國社會,大學生的科學發展,與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價值觀樹立,都是如今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所面臨的大山之一。無可否認地是,如今的大學生的政治信仰嚴重淡薄,對黨、對政府的認知意識形態淡漠。當代大學生們對于整個社會的發展的主導價值所確立的方向似乎偏移過大。
1.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發展坎坷之路
1.1當代社會下的價值觀確立障礙
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形成于整個社會的文明氛圍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在中國曾經的一段動蕩、黑暗的時期內,成長于這個時代的中國青年學生們,其身上所具有的文化氣息多少的沾染著社會中的躁動,浮夸。隨著西方文明與中國文化交流的不斷增多,西方文化不斷深入至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當代的大學生所具有的理想選擇性也越來越高。當代的大學生的自主性意識,獨立性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強。在這樣一個更加民主,更加自由的中國社會里,缺乏社會經驗的大學生在樹立自身的理想、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及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方面所需要面臨的迷茫會更多,所需要經歷的彎路也更曲折。而現在的互聯網的技術,使得每位學生都能夠從網絡之中獲取或真或假的信息。這些營養不良的信息勢必給大學生價值觀的樹立之路籠罩上更加濃密、撩繞的煙云,導致了大學生與我們的黨脫軌,與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脫軌。
1.2浮夸社會下的角色確立障礙
互聯網背景下的中國社會呈現著多樣性、復雜性、多變性的特點。同樣地,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環境壓力下,大學生,這樣一個具有著較高素質、較高素養的知識人群,其所面臨的就業壓力一絲也不比那些非大學生們要來的輕松。特別是在這樣一個浮夸的社會之中,大學生之間的功利性、名利性似乎也在加重。大學生因為自身年齡、自身社會經驗上的缺陷,導致了他們各種復雜、尖銳的社會矛盾看法理解有限,對于生命的詮釋也很狹隘、無知。大學生們長時間的找不到人生意義、找不到人生方向、找不到自己的社會角色,會加重他們的迷茫感、無意義感、脆弱性,促使他們逼近生命的邊緣。大學生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那股躊躇、悵然,正是他們對于浮夸社會的鄙視,對于躁動社會的抵制。大學生們也極易對于理想中社會主義建設的構建,對于未來自己人生的`規劃,走上空談的錯道。對于馬克思主義的認識、理解,更顯得更膚淺、更幼稚。
1.3焦慮社會下的愛國主義情操樹立
成長于計算機社會之下,對于權威敢于挑戰、對于公理敢于質疑的當代大學生們,在其身上所洋溢出來的愛國熱情依舊不減。但是現在中國時代發展的主題是改革開放。在這樣一個文化兼容性高的社會之中,大學生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愛國情操的培養問題,以及大學生在自己表現愛國情操的行動上,都不能夠打破了理性化的理念界限。在相對平穩、和平的中國社會先進,仍舊出現了一幕幕的恐怖襲擊、暴力不友好的社會現象。廣大大學生在自己憤慨暴力、惋惜生命之余,更多地需要理性地、成熟地去表達自己對國家的熱愛。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破荊之路
2.1重在共同政治價值認可的培養
如今,在中國所實行的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經過前人們的反復實踐總結出來的。同樣地,也是實踐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拯救了當年病入膏肓、搖搖欲墜的中國。要想當代大學生們能夠良好地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那么對其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培養、認同是核心所在。高校的政治教育要因循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教育理念,將正確的政治價值觀理念漸漸的根植于大學生的內心深處。通過幫助他們找到自身理想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理想之間的契合點,使其得以認識到大國與小我之間的密不可分的聯系,從而來解決大學生的科學發展問題,進而推動整個社會主義的科學發展。
2.2重在學生社會基礎能力的培養
大學生要能夠實現科學發展,其生活于社會之中的基本技能的培養是保證其人格健全的前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不求培養出一位位都是名留青史的奇才,但求培養出一位位能夠謹言、慎行的安分守己社會平凡公民。社會人才總是表現得多樣性。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時,要保證大學生的社會生活基本技能。使得大學生對于自己溫飽問題,有著獨立解決的能力。中國現在的市場就業壓力大,相反,學生所遇到的社會就業機遇也很多。所以,專注于學生基礎社會能力的培養,是使得學生更加全面發展的首要基礎。大學生們能夠安得其所,能夠找到自己存在于社會之中的意義,是保證整個社會穩定的前提,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前提。只有下層的基礎建筑扎實之后,我們才能夠去追求上層建筑的建筑問題。
3.結語
能夠讓大學生的得以更加全面的科學發展、更加扎扎實實做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在大學生這樣一個青年時期,是大學生的整個人格重塑的關鍵階段,也是大學生去詮釋生活、生存之間意義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重要的階段中,高校政治思想教育,這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擺渡者,若沒能及時地找到與大學生科學發展的完美契合點,對于整個中國而言,對于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而言,其所帶來巨大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參考文獻:
[1]編輯部.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2]鄭永廷.主導德育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導與多樣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比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5
一、提高教育內容的層次性,做到理想化與現實性相結合
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共產主義為方向,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品德,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激勵人們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這一根本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方向,激勵人們為實現這一共同目標而努力奮斗。但同時,我們不要忘了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與現實情況相結合,如果離開我們社會中出現的一些實際情況而空談實現共產主義,空談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像烏托邦一樣,永遠無法實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結合新的現實情況不斷充實教育內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大學生的不同思想狀況出發,從大學生的不同認識和接受能力出發,著眼于大學生的實際需要,著眼于大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將教育內容的先進性與廣泛性相結合,真正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結合社會中出現的一些與書本上所講的理論相違背的實際情況,如前面所說的貧富差距擴大,及時幫助學生答疑解惑,解決學生思想上的矛盾,使學生在解決矛盾中提高自身素質,堅定共產主義信念,以此來克服教學中“教非所需,解非所惑”的缺陷。
二、加強教育過程的雙向性,把教師講解與學生自我發展相結合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師的傳授解惑、學校與社會環境都相當于是外部因素,學生的自我接受、自我反思、自我發展相當于內部因素。如果只重視教師的傳授解惑而忽視學生內在的自我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一方面,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不要只是照本宣科的讀課本,而是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采取多種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師應該讓學生說出他們思想上存在的困惑,或者他們所關心的問題,組織他們開展辯論,使學生能夠主動的`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克服對某些社會現象的膚淺或錯誤認識,全面深刻認識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
三、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方式,把考試成績與平時的表現結合起來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考試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說明某一個人掌握的理論知識如何,并不代表這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就很高。因此,我們有必要結合大學生的平時表現來評判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一方面,我們可以根據班主任或者輔導員的觀察,或者通過學生的反映來評價一個人。這就需要通過教師與學生的談話來展開。當然教師不要事先讓學生察覺出這是在考核他們,否則學生可能產生某種抵觸情緒或隱瞞。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布置一個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任務,讓他們以小組的方式完成。這樣既能間接考察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又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四、加強教育環境的協調性,把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結合起來
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學校往往承擔了過多的責任和壓力。殊不知,學校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如果學校的教育臟了,那么一定是社會不太干凈。我們要想減少社會負面現象對大學生的影響,必須加強學校與社會環境的協調性。一方面,學校應與社會進行有效溝通和協調,利用各種社會資源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比如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廣泛參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實踐活動。這一點,我們可以借鑒美國高校的服務學習理論。另一方面,社會應該自覺地承擔起某些責任和義務,抵制不正之風和丑惡現象對大學生的影響,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對大學生的侵害,凈化社會環境,形成積極健康的社會風氣。使學生在良好的社會風氣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堅定信念,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6
摘要:要想解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種種問題,高校必須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通過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協同運行機制和建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網絡,建立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機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機制;合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變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由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的大學生數量的不斷增長和質量的參差不齊,也給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帶來了嚴峻挑戰。當前,應仔細梳理正面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各種問題,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努力建立全面、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構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怎樣培養人才”“培養什么人才”是高等教育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學校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要位置。”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夠重視,仍是當前存在各種問題的根本原因。因為不重視,所以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認識存在偏差;因為不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很多時候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狀況。由此導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建設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組織領導機構不健全。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統籌規劃和統一指導,各部門之間缺乏協調配合。第二,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建設不足。存在課程開設不夠、課程與時代需要和學生實情脫節、教育教學方法落后等問題。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科分離。思想政治教育與各專業教育分離,缺乏相互滲透,齊抓共管難以落實。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與行政分離。行政系統不能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教育教學部門之間脫節,分屬不同主管,缺乏溝通協調機制,工作難以落實;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狀況的把握和考核常常被限制在思想政治課課堂考核中。第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不完善,不穩定。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廣泛,工作量大,政治責任大;但由于缺乏重視,現實中常常出現人員缺乏或人員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如果過分弱化思想政治工作者地位以及缺乏激勵機制,將會導致思想政治工作者動力不足,隊伍不穩定。第六,缺乏投入。思想政治工作是改造精神世界的長期工作,需要人力、物力和精力多方面的投入,但由于其周期長、成果不易量化、成績不易衡量等原因,導致很多高校對此投入不足。
二、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機制建設思路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其本身帶有全方位、多角度的特點,必然滲透到各個方面,而不能單靠領導、專職政工人員做工作。我們必須齊抓共管,形成合力。[1]面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性特征,通過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機制以突破困境。第一,必須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認識的偏差,主要在于沒有理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與學校各專業教育(智育)之間的關系。高校德育與智育是內在統一的關系。德育不單指政治教育,還有更加豐富的思想教育范疇;智育負責傳授專業知識,但同時也是傳授德育的主要途徑。德育應該滲透于學校的全部教育、教學活動中去,[2]因此,應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和突出專業教育的教育體系。第二,必須認識到落實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是改善領導體制。系統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統一標準、統一思想、統一步調,相互配合。只有在完善的領導體制下,才能打破條塊分割的舊格局,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通過各項制度的有效貫徹執行,充分發揮各部門主動性,讓各部門積極配合、各施所長,建構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機制。第三,必須構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機制。“協同創新”強調整合并有效運用全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種資源,通過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組織架構與管理體制,實現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切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3]
三、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機制
根據以上思路,構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機制應該做好兩個層次的工作:一是建設資源緊密聯系、目標統一、工作聯動、內外有序的協同運行機制,保證整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實與有序進行;二是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全面改革,創新教育內容、教學評價方法、網絡教育等,充分發揮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力量,建立立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1.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協同運行機制
(1)完善領導體制。要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加強和改進其方式方法,關鍵在于各級黨政領導,特別是領導體制的`健全與完善。[4]因此,高校應實行由黨委統一領導、校長負責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領導體制,并根據黨委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方法和統一部署,研究制訂思想政治工作的總體規劃和實施計劃,統一組織、協調、指導、檢查、督促、考評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具體而言,高校可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黨委書記、教務處處長、思想政治課部主任等擔任要職,成立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工作委員會,由校黨委書記或分管校領導擔任主任,各職能部門的主要領導擔任副主任,各系分管學生工作的負責人擔任委員,將原學生處、團委、招生就業處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等整合為下設的職能部門。這兩個校級機構統一領導和協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從領導體制機制上形成齊抓共管的育人格局。(2)強化管理機制。有效的管理是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實施的基礎。嚴格的管理有賴于建立全面的思想政治工作業務機構和相關制度。一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組織建設。二是完善考核激勵機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著眼于長期效應,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評估考核標準時,要有更科學合理的標準和方法。[5]因此,應該建立系統的督導部門和評估機制,做到有效激勵,賞罰分明。三是建立流暢的溝通協調機制,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各個環節,暢通全員育人渠道,形成整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四是建設完善相關制度,包括常態活動制度、科研制度、激勵制度、學科建設問責制度等,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制度支持。通過強化管理機制的建設,明確各級組織、各部門、各類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職責和要求,落實分工,充分調動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積極性,才能形成橫向各部門相互支持理解,縱向各環節層層貫徹、落實、資源最佳配置的思想政治工作組織網絡,才能確實提高工作效率,實現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統一目標。(3)建立保障機制。第一,應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經費投入并提供物質保證。學校應建立相關制度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經費,將思想政治教育經費確立科目,列入預算,保證思想政治教學、管理、科研活動、隊伍培訓和表彰獎勵等所需經費。第二,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隊伍建設,保證人力投入。一是優化隊伍結構,根據校情建立一支完備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包括思想政治專職教師、黨政干部、輔導員、網絡思想政治隊伍等。二是提升隊伍水平,通過在職進修,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引進博士、教授、教學名師等途徑,提升隊伍整體水平;通過鼓勵科研創新,提升教師科研水平;通過鼓勵教學創新,提升教師教學水平。三是建立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激勵機制,保證思想政治隊伍的穩定性。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網絡
在思想重視、組織領導完善、有保障和機制建設的基礎上,努力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風,使之成為覆蓋全校的立體網絡。第一,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堂主渠道作用。深入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模塊化教學改革,挖掘多樣化、多功效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理論教育、以理服人、情感投入等多種教育方式方法,保證教師育人職責。第二,優化課程體系。把人文教育、職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拓展課程以選修課、講座、主題活動等形式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通過不同職能部門分工合作,突出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課堂教學與日常教學相結合,思想政治課堂主渠道教育與課外主題活動及黨團、社團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解決思想政治課堂課外“兩張皮”現象。第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各專業教育的結合滲透。在專業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理論,指導學生認識技術與社會、他人的關系,體驗技術中的人文精神。專業課教師應自覺承擔教書育人的職責,自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中。第四,促進思想政治教學工作與行政工作相結合,重點促進思想政治教師與輔導員優勢互補。一方面,根據校情創新思想政治教師參與學生日常管理的方式方法,使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動態把握更準確,課堂教學更貼近學生實際,更具針對性和說服力。另一方面,強化輔導員的崗位培養,通過制度建設,促使輔導員承擔部分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以此提升輔導員的綜合能力,提高輔導員在日常管理中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業務水平,促進輔導員自身發展,穩定輔導員隊伍。第五,完善實踐工作機制。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各相關部門的有效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的最佳例證。完善實踐工作機制有以下要點:一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構建完整的實踐工作體系,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在各類實踐活動得到有效的貫徹,防止各自脫節。二是將思想政治課實踐環節與黨團活動、社團活動相結合,進行整體設計。并建立由思想政治課教師和相關部門共同指導實踐教學的體制,使全校學生管理工作、學生活動和思想政治課的實踐教學有機聯合起來。三是建立有效的實踐考核機制,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實踐指導和監督,防止學生應付了事,提升實踐活動的教育實效。四是學校應根據校情,開展豐富實踐活動,努力打造有特色、系統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平臺。第六,改革思想政治成績評價體系。“要突破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效性和針對性的瓶頸,就應當積極探索并重新構建對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考核的新模式和新辦法,形成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進行科學合理評估的考評機制。”思想政治教育是全方位教育,不能只關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成績,應該不斷創新考核方式,適應學生發展需要。可將考核劃分為課堂、課外、社會實踐三個環節:課堂理論知識考查應采用傳統的、嚴格的百分制閉卷考試方式,保證對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重視。課外重點考核學生的思想認識,即是非辨識、“三觀”立場等方面的考查。社會實踐考核應注重教育實效,全方位考查實踐活動的目標、過程及其中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法、心得體會等方面。第七,建立日常的思想交流機制,幫助學生隨時解決思想及其他實際問題。如建立心理咨詢室,為有心理困惑的學生提供指導;鼓勵思想政治教師和輔導員利用QQ、微信等網絡工具與學生進行更深入的交流等,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日常生活中。第八,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建設。一是打造集合思想政治資源的網絡建設平臺。在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平臺的組織建設的同時,建設校內網絡互通平臺。如把黨委、團委、就業指導中心等各自完善的網絡平臺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網上資源相聯通,從整體上優化整合校園網內容。二是堅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通過校園網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傳播正能量。可以由宣傳部牽頭,聯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團委等部門,結合國家重大節日、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動,開展網絡思想教育,引導學生就熱點問題展開討論,積極與學生開展網絡對話,結合學生網絡動態,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第九,整合教育資源,積極建設校園文化。除了課堂這一顯性教育資源外,要善于發掘和整合校園內的隱性資源,如網絡資源、校園廣播電視、小報刊、黑板報、公告欄作品展等,應充分利用這些校園文化資源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水平,營造濃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讓思想政治知識更加深入人心,引導學生在校園環境中提高自身綜合素養。
四、總結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機制的構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的、長期的工作,我們必須不斷研究、改革和創新,從構建有效的運行機制和不斷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環節兩方面大力推進,才能建成大范圍人員參與、高滲透思想政治活動、針對性強、重方法引導模式的協同創新思想政治體系,才能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劉社欣.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20xx.
[2]馬博.試論高校德育與智育的辯證關系[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xx,(2).
[3]蔣強軍,王華兵.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協同創新研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xx,(5).
[4]馮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
[5]楊澤宇,李維昌.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模式及其改革問題解析——兼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評價辦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xx,(2).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7
摘要: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新媒體普遍應用到實踐中。新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顛覆了傳統的教育模式,以生動的新媒體形象取代了枯躁乏味的教學內容。新媒體創新了教育內容,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學水平。此外,國家日漸重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體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方向。
關鍵詞:思想政治;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641;G20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20xx-9052(20xx)0003-000137-01
一、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從某種層面上說,新媒體充當了信息世界的媒介,可定性為一個平臺,這也表明,新媒體可應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拓寬上。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單一化,是在教室的小環境中,師生之間的傳遞交流和溝通。然而,新媒體時代下,可將新媒體應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將思想癥狀教育工作融入新媒體中。通俗地說,在新媒體時代,教師可將傳統課程搬到網絡新媒體中。學生利用新媒體平臺,收集、查閱和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知識及態掌握時事政治,同時,學生可借助新媒體,更加便捷地開展學術交流和學習總結。新媒體時代拓寬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轉變了單一的教學形式。
二、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一)貼近社會、專業、生活,完善內容結構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論和實踐結合不充分,無論是內容結構安排,還是語言結構描述均存在生搬硬套、晦澀難懂的地方,脫離實際。所以,后續內容優化一定要貼近社會現實。以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嚴重問題就是教育內容和經濟發展體制相背離,遠遠落后于國內外形式變化。新媒體時代下,網絡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人們之間不再有障礙,人和經濟發展的距離日益縮小,人和世界間的距離也越來越近。在上述基礎之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需要創新,緊密關注網絡熱點及社會現實問題,短期內找尋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符的內容,更好地促使大學生將注意力投放到現實中,以正確的世界觀及方法論,理性客觀地審視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的各類問題,憑借自身聰明才智找尋問題的答案。其次,滿足專業要求。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知識的泛化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同專業知識及技能等同起來,割裂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其余學科,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地位低。新媒體時代下,新媒體傳播大量的信息,其中,多數信息和學生專業有關,也即這些信息對學生學習有益。所以,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密切關注學科和專業教育間的互融關系,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緊密結合專業理論及技能,對大學生擇業有益,提升學習及素養。再次,貼近學生實際。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學生實際。新媒體時代下,學生信息采集十分全面,脫離實際的教學內容只會讓學生感到反感,為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僅有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等知識,學科內容還應涉及有關人們身心健康、道德文化養成,風俗習慣傳承及社會焦點熱點等,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接受知識,開展創新思想教育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教育內容,以新的知識武裝學生,讓學生切實獲得幫助。還需結合學生生活,學生一半是社會人,處于人生成長最為重要的時期,成長過程必要經過質的變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提升學生現實能力,還可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關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為他們提供指導,幫助他們解決困難;鼓勵他們探究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強化人文意識及全球意識;關注虛擬世界生活質量及現實世界生活質量,捍衛人類尊嚴,逐步完善道德問題及社會發展問題,同時培養高校學生的國際觀念及意識,服務全球,具備融入國際合作及參與國際競爭的知識、能力。只有盡可能貼近學生實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可得到學生認可及接受,方能于實踐中獲得實效。
(二)提高媒介素養,建設集復合型和專家型為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媒介素養包含公眾接觸及使用媒介的素質、修養,涵蓋了三個過程:接觸媒介、信息的獲取、媒介的解讀及媒介信息的批判、接受,以媒介生活工作和學習,利用媒介發表自己的心聲,維護自己的權益。在新媒體時代,信息資源混亂,價值朝向多元發展,媒介素養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單單是信息“說服”及“傳遞”能力的提升,最為突出的是分析、篩選及評價能力的提升。以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滿足新的工作要求。首先,不斷學習及提升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堅定自己人生信念,把握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的規律。第二,熟練掌握傳播學,接觸不斷學習計算機技術及新知識媒體的有關應用知識,抓住新媒體特征,合理使用新媒體。再者,嫻熟地使用新媒體,采用實時天系統、電子郵件,開辟社交板塊,如“微信”、“微博”等,和大學生展開思想上的溝通及交流,逐步向復合型及專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轉變。
三、結語
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涵蓋了多種教育資源,使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更加廣闊、增強了師生間的彼此信任,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質量提升有益。滿足時代發展前提需要,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高校教師轉變教育意識,一分為二看待機遇和挑戰,不僅要把握機遇,而且要敢于挑戰,科學合理借助新媒體開展教學工作。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8
一、優秀傳統文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
(一)有利于大學生樹立積極昂揚的人生態度
優秀傳統文學作品中有許多鼓勵人積極向上的語句和章節,例如,《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倡導,主張人們應當發憤圖強、勁健剛強。孟子“舍生取義”的人生主張則啟發我們要有犧牲精神,做人應當為正義事業奮斗不息且不懼犧牲。同時他還提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提醒人們在順境中應當有憂患意識,逆境之中應當奮起拼搏,在苦難之中尋求生存之道,探求生命的希望。諸葛亮則以“志當存高遠”鼓勵年輕人樹立遠大理想,不應為眼前利益所迷惑。顧炎武在其著作中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告誡青年人應當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當今社會,部分大學生受到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不務正業,沉迷于玩樂,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還有部分大學生崇尚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在生活中肆意攀比,一些大學生甚至因為自己的物質條件較差產生抱怨和自卑的情緒。而優秀傳統文學對當前大學生面臨的這些思想道德問題,無疑是一劑良藥,能夠激發大學生的奮斗意志,鼓勵大學生樹立積極昂揚的人生態度。
(二)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我國古代教育較為重視個人的內在修養,關注道德教育,儒家提倡“修身治國平天下”,將“修身”作為人的立世之本。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將“仁”作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且提出“從己于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兩個方面,來達到“仁”的境界。另一位重要的儒學人物孟子則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為大丈夫的衡量標準。提倡君子應當不畏強權、堅持正義、堅守節操。這些儒家學說不僅閃耀著思想光芒,還具有強大的人格力量。林則徐則在其作品中指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主張人生在世應當擁有廣闊的胸懷。同樣倡導包容精神的還有“和而不同,求同存異”。這些優秀傳統文學中的主張和理念,對于完善大學生人格,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改進大學生的處世原則,都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互助、和諧的人際交往關系,增強他們的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三)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是人們報效、忠誠和熱愛祖國的一種思想、意志和情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和共同價值信仰。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民族追求。我國傳統文學中有許多倡導愛國主義的作品和思想。例如,道家創始人老子就曾指出“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禮記》中也主張人們努力構建“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屈原在其著作《離騷》中高呼“亦余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對人民命運的關懷。范仲淹則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語句表達自己的家國之憂。可見,學習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學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大學生多關注國家與人民的生存情況,并為國家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優秀傳統文學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目前,我國還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思想文化呈現出鮮明的多元化特點,面對西方思潮的涌入和影響,部分大學生未能抵擋西方消極思想的影響,價值觀念和生活理念逐漸扭曲,在各種思想和觀念的碰撞中逐漸迷失了自我,盲目崇拜西方價值觀,滋生了虛無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自私自利的思想,這無疑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極為不利。通過以上論述不難發現,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學對于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積極意義,因此,高校必須根據教學實際,采取有效措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機融入優秀傳統文學,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將優秀傳統文學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
若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融入優秀傳統文學,首先必須加大傳統文學在思想政治課程中的比例。在思想政治課程講授中滲透傳統文學。可以選取經典名篇進行解讀、賞析和研究,發現和弘揚其中蘊涵的民族美德和道德情操。或賞鑒經典傳統文學篇目的作者情感、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從而增強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同時,還應鼓勵大學生將傳統文學中的優秀精神與自己的生活、學習、責任、工作聯系起來,進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傳統文學中關于真善美及民族精神的詮釋和弘揚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水平也有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鼓勵學生誦讀和研究傳統文學作品,必須注意方法和內容,應避免機械的教條化傳授。我國著名古典文學專家霍松林先生就曾指出:“古典文學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其經典篇目凝聚著我國的民族精神,并閃耀著愛國主義的光芒,因此,通過研究傳統文學優秀作品可以有效提高國民素質,這實在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可見,若要培養大學生和諧處事的觀念、愛國主義情操和高尚的道德品質提高大學生的審美品位,就必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視傳統文學的滲透。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為學生講解《論語》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等思想理念,幫助大學生養成誠信待人、理解寬容的高尚品質。或引導學生解讀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以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賞析《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語句,引導大學生樹立潔身自好的人生態度。又或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慷慨之語培養學生的民族氣節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融入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學精神和作品,能夠宣揚慎獨、明禮、博愛、誠信等優秀品質,進而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
(二)將優秀傳統文學融入高校校園文化活動中
眾所周知,校園文化活動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塑造人格、陶冶情操、啟迪思維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將傳統文學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滲透到大學生活的各個場景、細節和角落中,讓學生時常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首先,可以定期舉行傳統文學報告會和學術講座,例如“國學經典”講座,詳細解讀國學經典,以增強大學生對優秀國學著作的認同感。其次,要把握重要的歷史事件、傳統節日和紀念日,并以學校、院系、班級為單位舉辦相關的宣傳活動,邀請英雄模范、道德榜樣、專家教授做專題報告會,用榜樣的力量號召大學生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再次,要組織傳統文學相關的讀書活動,例如,舉辦經典著作研讀活動、傳統文學知識競賽、經典格言比賽等,并開展與傳統文學相關的歌詠比賽、文藝表演等,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接受傳統文化的感染。同時,還應當鼓勵大學生踐行傳統文化,參加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具體實踐中體悟傳統文學的魅力,進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
(三)將優秀傳統文學融入高校媒介宣傳中
網絡及新聞媒體被高校媒介視為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學,應充分重視高校媒介的宣傳作用。首先,應當在校園內創設傳統文化宣傳欄,介紹相關的傳統文學知識,擴大宣傳范圍。其次,應當關注影視劇院和校園廣播等媒體,將其作為宣傳傳統文學的重要渠道,院系可以組織學生定期觀看相關的影視作品,宣揚傳統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加深大學生對傳統文學的理解,進而提升他們的道德境界。再次,可以開設“紅色經典”網站,并通過微博、微信、論壇等社交網絡傳播傳統文學知識,增強傳統文化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覺地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四)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要在基礎理論和實踐鍛煉兩方面創新傳統文學的教育模式,要避免單一僵化的說教和知識灌輸,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合理運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充分激發學生在傳統文學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將傳統文學與社會熱點問題結合起來,增強教育的現實意義。同時,還應充分重視實踐教學,鼓勵學生走出校門,通過參觀學習、社會實踐和志愿活動全方位了解傳統文學,體悟傳統文化的魅力及教育意義,進而自覺地接受其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9
【內容摘要】在藝術類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推進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是藝術類院校發展的重要保證。文章通過對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闡述了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成績和不足,并在加強和改進藝術類思政教育工作方面提出了相應對策,以期對提升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所幫助。
【關鍵詞】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對策
在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過程中,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漸成為其間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我國對藝術類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研究尚屬起步階段,對于其概念界定、理論內涵和實踐經驗的分析和總結,都需要更進一步的積累和深化。藝術類院校因其專業的特殊性,具有得天獨厚的美育優勢,然而近些年來我國高等院校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準卻遠不如其他專業的學生,這不能不引起業界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思考。因此,筆者將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闡述相應的對策。
一、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藝術類大學生在高校學生中雖然只占一小部分比例,但其整體特征卻非常明顯,與理工科和文科學生差別顯著。藝術類大學生往往具有濃厚的專業興趣和扎實的專業技術,但文化課基礎薄弱;個性特征鮮明,感性而充滿朝氣,但有時漠視規章紀律,缺乏集體意識;價值取向多元,獨立意識強,但理想信念相對薄弱;思想意識前衛,但公德意識淡漠。因為藝術類大學生這些特殊的個性和思想意識上的特征,其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具有更強的針對性。教師應深入研究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人格特點,將切實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融入進日常教學當中,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高等院校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通過兩個途徑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其中,課堂教學是主要的教育途徑。
二、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與否,主要看對其實施對象產生的效果。調查表明,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面貌總體良好,具有強烈的民族榮譽感和自尊心,注重形而上的價值探索。此外,我國高等學校藝術類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漸形成自己的教育經驗,主要表現在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具有豐富的專業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在活動中受教育。這些成果表明了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相當的正面效果和可取之處。但是,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一步反思和改進。例如,部分高校對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專業教師教書與育人分離情況嚴重,學校規章制度對藝術生的約束力度大于激勵功效,藝術類學生對高校思政教育的滿意度偏低等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
三、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進對策
(一)提高藝術類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度
藝術類高校的工作人員,如專業輔導員,需要加強角色定位,深化對自身職能的認知,明確職責范圍。當前,不少高校的輔導員并非專職輔導員,而是由博士生或其他專業教師兼任。不少輔導員有“學生在校不出事,其他的都隨意”的觀念,并不明白自身的角色是服務于國家的`教育事業,應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提到重要位置看待。因此,工作人員需要主動加強理論學習,通過對教育歷史和教育理論著作的研讀,學習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方法,深刻領會為國家培養具有何種思想高度和道德情操的人才等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這項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時間。
(二)教師應將教書、育人有機結合
藝術類專業任職教師需要明晰教書育人的兩大職責,在專業教學中,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指導教學,同時關注時事政治,始終堅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和綜合素質,為學生做好榜樣。專業教師應致力于引導藝術類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美學觀、藝術觀,在藝術道路上堅持正確的方向,對藝術作品和觀念具有獨立的分析鑒別能力,創作具有一定藝術水準,同時又能為市場所認同的藝術作品。
(三)加強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的加強,首先要制定符合藝術專業和學生特點的要求和目標。教育者和決策制定者需要深入調研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學習特點以及就業前景等,深入參與到藝術類學生的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團體實踐等課內外教學活動中去,在長期與學生的溝通與互動中積累經驗,制定出切合實際并有效的規章制度。
其次,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并將此思想貫徹在日常工作中,不斷改進工作方法。這就要求高校藝術類教師不僅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授課充分結合,更要關注藝術類學生的個體差異,適當展開個別教育,并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最后,要合理安排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筆者在實踐調研過程中發現,大多數藝術類大學生都覺得思想政治類課程枯燥陌生,有相當程度的抵觸心理。因此,可以通過調整課程比例和培養方案,使思想政治課程不顯得突兀。此外,結合實踐來教授思想政治課程,也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結語
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標、教學方法、實踐細節方面存在的問題,需要業界教育工作者給予足夠重視。本文通過分析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現狀,提出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進對策,希望通過這些分析為藝術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借鑒。
參考文獻:
[1]羅洪鐵.大學生成才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2]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3]燕國材.素質教育概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xx.
[4]陳立民.高校輔導員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xx.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10
摘要: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溝通是教育者和當代大學生之間思想交流的橋梁和紐帶,作為思想教育活動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方式,這種溝通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問題仍存在著許多不足,解決這些問題將對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產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
溝通是人類交流交往的一種重要方式,它可以使溝通的雙方消除隔閡,拉近心靈上的距離,最終達成思想上的共識,化解矛盾。溝通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溝通得好,可以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信任,相互認同,從而達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效果,溝通得不好,就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思想不能相通,受教育者的思想問題最終得不到解決。因此,建立健康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機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義重大。
一、溝通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溝通作為當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與傳統的命令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是一種更容易被大學生接受并認可的教育方式,它能夠在施教育者與大學生之間相互間理解與接納,產生認識上的認同和和情感上的共鳴:最后達成思想認識上的一致,解決思想上的問題。1.溝通以傳遞思想信息的重要方式實現了教育者與大學生思想上的共通。思想當傳遞給他人并被他人所理解時,它才具有意義。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有效的溝通,教師可以將重要的信息傳遞給學生,然后學生對所得到的信息進行反饋,雙方在溝通中可以增進理解,達成共識,拉近距離,獲得有用的價值信息。2.溝通以平等的人性化教育提高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教育者與大學生在受教育程度、生活環境、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差異,傳統的命令式教育使教育者高高在上,教育者與愛教育者通常無法進行平等的交流,往往出現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失衡,使受教育者難以自覺接通受施教者的教育。而運用溝通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它是建立在師生平等基礎上的、師生間以平等身份或面對面或在網上進行的交流,它沒有了地位上的等級之分和身份上的`貴賤之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平等交流,輕松交談,雙方相互包容和接納,減少或消除思想上的隔閡,從而達到了做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應有效果。3.溝通實現了教育者與大學生之間情感上的相互分享,達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能的目的。通過有效溝通,教師可以同大學生進行情感上的交流,相互分享工作或學生上在成就感或挫敗感,從而拉近二者的情感距離,在此基礎上,達到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的情感認同,進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有的溝通困境
1.溝通的信息通道有一定的不暢通性。信息通道的不暢通常常會影響信息到達對方的速度以及信息的反饋作用。信息通道分為大學生間的非組織情感聯系信息通道以及學生和輔導員、班主任等之間的有組織的直傳式信息通道。信息通道的不暢通主要在有組織的信息通道中發生。例如:學院領導與學生直接相處的機會不多,使得他們直接溝通的機會較少。這種情況使得大學生的一些問題無法及時反饋到學校,導致校方與學生之間產生了矛盾。2.在對意義的理解上溝通雙方存在一定障礙。教育者與大學生在思維水平和認知方式上存在著差距,二者往往在對彼此的意義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礙。同時二者在溝通過程中扮演著互不相同的角色,所以不同的心理也給互相之間的理解和認同造成了障礙。并且溝通的雙方有著較為疏遠的人際關系,往往學生對老師有一種抵觸和逆反心理,感情溝通有困難,交流信息有限。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工作還未進行較為深入的展開。有一定數量上的高校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工作重視程度偏低,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一般組織方會將溝通工作在開展以前就納入規劃之中,而沒有考慮到大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一般情況下都是等到問題發生之后才會與其進行溝通。
三、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溝通機制的對策
1.在溝通的模式方面,要采取一些有關的積極改進措施。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溝通工作過程中,不僅需要借助非正式的溝通方式,同時也要對其他的溝通方式加以綜合利用,協調好組織者、學校以及學生之間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的關系,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出現,而且對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的模式的優化是需要逐步進行的,進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及成效得以提高。2.要使溝通模式更加多樣化,讓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有進一步的加深。在溝通的過程中,要從被溝通者的角度考慮,盡量避免運用較為專業的術語進行溝通和交流,并且要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聯系其學習環境及背景,選擇哦使得角度和方式進行引導和交流。同時要對網絡技術和社會環境進行綜合運用,構建有效的溝通橋梁,加深其對思想政治的理解。3.有關的教育工作者要適當地對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進行不斷提高,堅持學生為主體,對學生的個人實際情況要有一定的尊重,并針對不同的情況作出相應的溝通對策。除此之外,還要對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工作的具體情況要有具體的分析,采用適當的溝通模式,進而從本質上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意識,提高溝通工作的有效性。溝通對提高思想政治作用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因為很多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工作仍有一定的障礙和問題,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需要對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溝通交流工作的質量,體現其有效性進行一定的討論,并找出較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其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楊樹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優化策略研究[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xx,21(2):17-19.
[2]山珊.芻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及其優化策略[J].才智,20xx(29).
[3]徐靜.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文教資料,20xx(11):174-175.
[4]姜雅凈.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問題和對策研究[J].教育探索,20xx(03).
[5]王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研究綜述[J].科教導刊旬刊,20xx(7):128-129.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11
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保障和預警機制研究
【摘要】構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和預警機制能夠更好的了解大學生的思想變化,通過對大學生的思想變動進行分析,能夠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制定合理的對策。本文對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保障和預警機制的必要性和實現途徑進行探討,力求提高大學政治思想教育水平。
【關鍵詞】大學生;預警機制;保障機制;必要性;途徑
一、構建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保障和預警機制的重要性
1、開展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的普及,信息社會已經到來,一些西方國家借助網絡將其思想傳遞給大學生,一方面拓寬了大學生的視野,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另一方面一些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思想的傳入,使得大學生產生了迷惑,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確的做法。這給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為了能夠應對隨著時代發展而出現的新問題,建設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保障和預警機制成了當務之急。
2、新時期做好育人工作的迫切需要
管理育人,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優秀人才,是高校管理的目標。而一個優秀的人才不僅要具備專業的知識,還要具備良好的品德。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了當前的重要任務。但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影響學生的發展,建立保障和預警機制,能夠有效預測問題的出現,并及時采取措施,從而促進大學生更好的成長與發展。
3、緩解學生壓力的重要措施
隨著大學生就業難等問題的出現,大學生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多,使他們承受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首先是來自社會的壓力,,社會的高速發展,對大學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當前大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無法滿足社會需要,使得學生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其次是學習壓力,在進入大學之前,每個同學都是自己班上的佼佼者,但是進入大學后發現自己不再是最優秀的了,甚至屬于比較差的學生,這種落差會使學生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進而在學習中更加努力,在全班中形成一種高壓氛圍。除此以外學生在生活、交際、就業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壓力。
4、應對互聯網對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挑戰的需要互聯網的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通過網絡獲取信息,但是網絡上信息良莠不齊,魚目混雜,對于辨別能力比較弱、自控能力比較弱的學生而言,無法有效辨別善惡信息,別黃賭毒等信息所左右,沉溺于網絡無法自辦,嚴重影響身體狀況;最后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造成一定的沖擊,當前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的西方拜金主義、極端自我主義等思想,大學生在接觸這些思想的時候不能有效抵制這類思想,從而不利于大學生的順利成長。
二、構建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保障和預警機制的途徑
1、構建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預警機制
通過大學生思想動態預警機制的建立應該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能夠對未來大學生會產生的思想問題進行預測,并且通過一定的控制機制,使大學生思想能夠保持穩定。對大學生的思想動態的關注應該注重于以下幾點:加強大學生對黨的最新戰略決策的思想反應;加大大學生對國際大事件的思想反應等。并建立調查研究制度,對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行實時掌控,并且制定信息回饋等制度,從而更好的處理大學生的思想動態,促進大學生更好的發展。
2、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保障和預警機制
面對大學生心理壓力加大這一問題,在進行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保障和預警機制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心理健康的保障和預警機制。為此高校應該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應該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咨詢問題,每個學校根據學生人數配備心理教師;其次要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排查,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對于存在心理問題的同學為其建立專門的工作計劃,從而能夠幫助其更好的發展。
3、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決策保障和預警機制
建設保障和預警機制的目的是能夠發現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對其進行解決,從而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實現大學生更好的發展。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決策保障和預警機制,能夠促進決策科學化,首先能夠保證決策的科學性,用正確的決策引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進入正軌,從而減少大學生思想政治問題的發生,其次應該根據已經掌握的信息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進行動態分析;最后在進行思想政治決策的時候可以借助一定的先進工具,例如通過計算機進行大數據分析,從而能夠對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做事習慣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促進決策的科學化。
4、構件快速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解決機制
為了能夠減少大學生思想政治問題的出現,應該建立合理的快速的問題解決機制。首先應該建立平等的對話機制,這一機制建立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平等的對話。一些問題的出現是因為缺少良性的溝通,平等的對話機制的出現,能夠使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通過良好的溝通,將問題解決于萌芽階段。因此不可忽視對話機制的重要作用,在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保障和預警機制建立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要建立合理的危機干預機制。隨著大學擴招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另一方面這又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學生素質參差不齊,一些學生聚集在一起容易引發無理智行為,造成惡劣的影響,因此為了能夠改善這一問題,加強校園紀律建設,應該重視危機干預機制的建立;第三、在解決思想問題的時候要注重與實際的結合。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促進大學生更好的發展,因此在建立保障與預警機制的時候,要牢記這一點,從這一目的出發,與實際僅僅結合,從而能夠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最后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注重突破口的選擇,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般,這句話同樣適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選擇學生關系的問題進行解決,能夠更好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陳二祥、論高校學生管理預警機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xx(02)、
[2]劉玉瓊、關于建立新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預警機制的幾點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xx(02)、
[3]陳潔、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機制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xx(03)、
[4]胡新峰;吳林龍、問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xx(05)、
[5]曾喜云;盧梅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預警機制的構成要素分析[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xx(01)、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12
摘要: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系著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因此,教師必須要總結出一個科學化的路徑來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把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高校工作的第一位,成為了高校大學教育發展的新導向。本文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必要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實現的路徑做了深刻的分析,以供廣大同仁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分配方式的改變、大學生就業方式的多樣化,大學生的選擇性、獨立性、差異性等思想活動不斷增加。這為大學生的創新意識、自強意識、創業意識、人才意識的養成提供了條件,但是同時也存在很多的負面問題。比如,一些國外敵對勢力往往會利用大學生分辨能力弱的特點,通過網絡傳播工具來誤導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所以,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水平,已經成為了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現狀的分析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化和標準化,在學術討論會上被提出并加以研究。教師已經從研究對象、方法以及體系發展到從規律性、目的性、有效性等多個角度闡述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內容,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分歧的意見。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已經成為了教師必然的追求,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達到了一定的發展水平。但是教師必須要預防兩種錯誤傾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一是傾向“科學標簽化”,把科學放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面,顯示出只重視形式,不能夠在真正意義上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發展。二是傾向“自然科學化”,利用自然科學來判定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這種方法就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價值性,只是依照自然科學中的模式來構建的體系。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改革的必要性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改革是學科的自身需求
在20世紀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為宣傳國家的政策、方針、路線服務,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缺少嚴謹的邏輯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引導人們的思想,改變人們思想層面,諸如價值觀念與政治思想的態度的轉變,很難顯現出其準確的預測性以及指導性。但是,經過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三十年來不斷努力,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性的質疑徹底消除了,但教育中還是有一些系統性的欠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向著科學化去努力發展。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改革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發展趨勢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必然會致使各個國家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往往會引起各國的文化沖突,倫理矛盾就會日益尖銳。世界各國思想文化在不斷地競爭與交鋒,從而進一步加速了意識形態與文化的交流。西方社會千方百計地要輸出自己國家的文化和意識形態,要想在這場戰爭中取得勝利,就必須向我國灌輸西方的價值觀、倫理道德、思想文化,這就往往會對大學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沖擊。傳統的教育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向學生灌輸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教師講授為主,講授方式也比較單一、枯燥,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興趣。這種教育方式已經很少被當今社會所采納了。當下比較流行的教育方式是與網絡相結合,大學生能通過網絡來獲取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這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師的作用。然而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平等性、虛擬性,大學生所獲取的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存在一定的誤導性,很多的大學生在利益的誘惑下甚至會做出一些觸犯法律、違背道德的事情。這種客觀環境就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向著科學化加快發展。
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改革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把大學生發展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各個學校、各個班級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放在學校教育任務的首位,任何時候都不能松懈。學校要不斷加強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大學生一定要對價值觀的正確與否有鮮明的辨別能力。這才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的體現。這種能力可以使大學生朝著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方向全面發展。思想政治教育還能夠增強大學生的創新的能力。思想政治素質的核心是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師要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以及責任感,引導大學生提高創新能力,不斷地追求真理,為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往往與個性教育以及共性教育有關,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只能通過科學化來整合個性教育與共性教育。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實現的路徑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轉變認識
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地發展下去就必須要加強教育。要全面提高國民的素質教育,以達到全民價值實現的目的,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教育的核心,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圍繞馬克思主義教育形成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既能體現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又能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實表明,只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夠使國家走向利國利民的道路。這種意識形態主要體現在人民和中國共產黨永遠在一起。意識形態重建主要依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是科學化的意識形態,極大地推動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趨勢是科學化,它引導著社會的價值觀走向。而這些價值觀構建了整個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學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大學生作為一個肩負著國家未來的群體,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出現的問題,就能夠解決國家發展、人生價值觀的難題。教師在工作中對大學生思想教育要真正地實現以理服人、引導學生、情理交融,這能夠體現出真正意義上的人文關懷,才能有效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整體水平,才能有效轉變大學生思想教育的認識。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思維方式的科學化
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下,教師如何提高其時效性已成為了重要的課題。各個學校都應該正確對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工作,要充分利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在實踐的基礎上把握客觀事物的思維活動,正確引導大學生認識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思想,推動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科學的思維方式符合新時期發展的特點,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科學化
教育者只有不斷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工作方法要始終以遵循科學化為前提。科學地應用工作方法既能增強教育工作的生機,又能帶來工作的活力。大學生的思想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而變化,這樣難免會出現一些負面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信念往往會變得復雜化,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一定要遵循科學的方法來改變工作的方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發展是科學思想與科學知識緊緊地結合到一起。諸如,教師在工作中要注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先進的科技和新媒體,結合網絡來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學性,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4.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科學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達到一個全程、全員、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就必須要有科學的教育機制。其作為高校育人的生命線,就需要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并貫穿于各個方面,把思想政治教育歸納到黨政領導的工作職責中,使其與教育科學化共同發展。全體教職工都要有教書育人、敬崗敬業的意識,在掌握大學生的認知特點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階段的要求來教育學生。全方位的育人不僅僅要依靠教師,還要發動社會的力量,這樣形成一個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客觀教育效果。
5.完善課程的科學化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理論課堂教育來完成的,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科學化主要是通過學科建設來實現的。大學生可以通過理論課程來樹立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比如,“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這些課程中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讓學生能夠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提高道德修養。課程建設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撐。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來改革的大學課程,可以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在學習中認知理論在實踐中的作用。在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新的課題,面臨著很多的問題,同時也存在著重大的機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大學生主體已成為“90后”學生,其整體的特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受到的教育環境也不同。在多種因素的結合下,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利用科學化的方法總結出創新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既要在提高自身專業的知識,逐步推進大學生的教育工作,還要利用自身的經驗與熱情來提供科學的理論與方法,通過實踐來不斷豐富教育中的內在規律,來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水平,教育出全面發展的優秀大學畢業生。
參考文獻:
[1]仲兆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問題及根源[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06):130—133.
[2]譚浩.春風化雨育學子——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綜述[N].中國教育報,20xx-05-23.
[3]杜匯良.遵循教育規律,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水平[J].思想教育研究,20xx(05):49—51.
[4]曹一建.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發展的前提及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xx(03):51.
[5]武東生.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xx(09):55—59.
[6]江偉.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學化水平的內涵、意義與途徑[J].文教資料,20xx(18).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13
一、引言
作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者,大學生必須要具備“和諧”的思想。學者張耀燦認為,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目的應該是促進和諧的社會主體之生成”。眾所周知,高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如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培養出更多的和諧主體,便可以大大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
二、當代大學生這一主體的“不和諧”現狀展觀
世界觀教育方面:有部分學生在理論學習方面沒有興趣,在情感的接受上較為被動,在信仰的確立上不夠堅定,在行為表現上較不成熟。政治觀教育方面:在政治意識上,國家意識不高,政治上的表現也不成熟、不穩定。在民主法治觀念上,有較強的民主意識,但卻不理解真正的民主。人生觀教育方面:出現了一些必須正視的問題。如有的大學生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及個人主義思想影響較大。法制觀教育方面:“當前在很多高校的素質教育體系中,法制教育內容不僅少得可憐,且大多混歸于道德教育。”在校園里,屢見各種犯罪行為,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道德觀教育上:在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蝕下,有些學生在義利觀方面、道德修養、人際關系、婚戀觀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認識和行為令人堪憂。
三、大學生“不和諧”現象產生的原因
1.全球化背景下多種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的侵入。弗朗西斯福山在《新時代:難以命名》一文中指出的:“雖然金融全球化可能僅僅影響到為數有限的國家里的少數精英,但是思想和信息的全球化卻觸及了世界上最偏遠的村莊和靠狩獵采集為生的部落。”這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全球化到來的同時,也帶來了多種文化價值觀念的相互影響。在多元價值觀并存且相互碰撞的背景下,大學生對不斷出現的社會現象和思想問題有些無所適從,對社會道德規范的認識和選擇相對以往也變得更加困難和復雜。2.市場經濟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影響和對高校育人理念的沖擊。市場經濟給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機遇和希望,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正視,即市場經濟對人們的道德世界產生的重要影響。僅就其負面影響而言主要表現在:一是市場經濟的缺陷容易誘發個人主義。二是市場經濟的開放性,引發多種價值觀的相互碰撞,人們的道德觀念變得模糊。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施上問題頻現。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在教育主體方面,有的教師形式主義的現象時有發生。在教育內容方面,一是教育內容的滯后性與時代的發展變化不相適應。二是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接受度不高。此外,在教育機制方面,保障措施、評估體制以及信息反饋機制的不完善,都嚴重影響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
四、大學生這一和諧社會主體生成的路徑
1.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現問題的基本認識。要尋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突破口,必須要從其“自身”探尋。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應當是我們考察的重點對象,因為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都是圍繞他們展開的,只有搞清楚他們之間的矛盾關系,才能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抓好學科建設并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要真正實現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實效性,就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師首先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其次要走近學生,貼近學生學習生活,把課堂的理論灌輸、滲透到具體實在的生活當中,從而增添感染力和說服力。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主體性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做到以學生為本。首先,培育學生的主體性意識是前提條件。主體性意識的培育來自于對學生個性化的關注,因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個性發展是社會進步的真正動力和源泉”。其次,人性化的“服務”是學生主體性意識形成的現實條件和必要條件。對高校來講,要彰顯以學生為本的服務理念,促進學生主體人格的形成,增強高校主體性教育的正面價值。4.創新教育方法,大力促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在高校,大學生更多的是接受顯性的思想教育,從多年的教育結果來看,過多地采用這種方法效果不佳。而“隱性教育的提出,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它具有隱蔽性、平等性、愉悅性、靈活性等特點,有效地彌補了顯性教育的不足”。因此,要想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就應當采用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結合的方法。通過顯性的課堂教授,使大學生明白該行為的思想教育目標。在教育活動中,將教育要求內隱在學生的日常學校生活中,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14
一、現狀分析
“德智體美”四字囊括了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而把“德”放在首位體現了德育的重要性。從小學的思想品德,到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貫徹落實了這個教育政策。當前大學思想教育工作已得到國家的重視,也有了初步的結果。主要體現在:(1)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持續的增強。(2)教育體系得到進一步的健全與完善。(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有明顯的提升。(4)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研究逐步增強,但因為“90后”大學生的特殊性,思想教育工作展開存有一定的困難,其理論實效性較低,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增強。
二、影響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原因分析
(一)客觀因素
隨著國際交流的展開,多元化的觀點沖擊著國人的思想,文化的不同使學生思想和價值觀存有差異,尤其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觀點使人們忽略了思想道德的教育。即使現代教育提倡增強素質教育、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但因為觀點與社會的脫節延緩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行,同時網絡的普及也使各種負面新聞持續地傳播開來,對大學生的思想造成了不良影響。大學生不能準確的理解到某種社會形態的存有是否合理,一味地追求新穎和刺激,沖破了準確的道德規范。加之社會競爭越發激烈,人們為謀得自身利益被誘惑驅使,當代大學生在這種社會現象中難免會喪失自己的判斷水平。
(二)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方式
思想政治理論教師教育他人的前提是自身先具有良好的素質,對社會主義有充分的理解,熟悉地掌握政治理論,并有準確的道德觀點。但一些思想政治教師的'政治素養和教學實踐水平還有待增強,他們自身的素質制約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發展。另外,學校對思想政治教師的選擇上也存有不足,有些學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不需要專業人士,所以輕視了教師的選拔。此外,中國的教育體制依舊以應試教育為主,教師在教學上不敢大膽創新。對于思想政治教育這門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課程,教師更加無從改變教育方式,一味的叫學生死記硬背,依然用出試卷考試作為唯一的考核方式,這種教育方式不但不能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也讓學生更加厭煩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實效性的提升也更加困難。
(三)學生自身的原因
隨著“80后”完全退出大學校園,“90后”成為大學校園的主體。當代大學生的榮辱觀點、道德觀點與老一輩的人們大相徑庭。對于教師的教育選擇性的吸收,“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是他們對待教育的一貫作風。因為受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展開困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實效性也難以提升。
三、提升實效性的策略和途徑
(一)提升學生思想理解,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提升理論實效性,首先要讓學生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之前強調學習的目的和任務,用社會現象提醒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是十分必要的,并向普及黨和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和要求,讓其充分理解到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和自身發展密切相關。
(二)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師資力量,提升教師政治素養教師是教育的關鍵,思想政治理論教師更是學生成人成才的領路人。所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論教師的政治素養變得尤為重要。
1.強化思想政治教師選聘制度,用優勝劣汰的選聘方式保證師資力量的雄厚。
2.建立教師考核制度,通過制度保證教師的思想觀點和教學水平,對優秀教師實行獎勵,調動教師積極性。
3.注重思想政治理論教師的培訓,讓其學習和借鑒更好的教學理念,增強自我修養,理解自身不足。
(三)改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教師理應拋棄一成不變的教育觀點,豐富教學內容,對當代大學生思想現狀實行了解和透析。在教學中融入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使其建立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
1.利用當代大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現象實行案例分析,活躍課堂氣氛。如:你認為大學生頻繁出入酒吧、夜總會等社會場所是否合適?
2.提倡讓學生多發言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讓學生多說、多探討、多總結,通過讓學生自己領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只有讓學生、教師以及課堂充分融合,才能得到教學應有的效果。
3.實行情境教學。教師能夠把社會中的現象搬到課堂中來,利用設立情境豐富教學內容。
四、結語
總來說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實效性刻不容緩。教師要充分理解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明確自己的教學任務,建立準確的教育觀點,尋找準確的教育方式。教師在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礎上,以準確引導學生思想觀點和提升學生政治素養為首要任務,實施并長期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和方針。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15
一、創新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1.展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應結合新媒體的使用
進入網絡信息時代,大學生幾乎都是網友,他們利用網絡學習交流、寫論文和休閑娛樂等,使用網絡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最基本的技能之一,“所以只堵不疏的限制學生上網,既不現實也無效果”。同時,微博、博客、BBS、微信等新媒體的使用,使得高校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聯系更加方便和緊密,也給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所以,我們要將新媒體的使用與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學生在無意識中受到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合理應用論壇、微博、微信、QQ等網絡交流平臺,引導網絡輿情。在這些交流平臺中,學生和教師處于平等的地位,且具有隱匿性,教師更容易獲知學生們的真實想法和思想狀態。高校可利用自身優勢主動占領信息高地,一方面即時把握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另一方面學生的思想和情感也會有一個宣泄的渠道并方便教師準確引導。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還能夠利用這些交流平臺,將符合社會要求的主流思想滲透到與學生的交流中去,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展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應結合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我們強調凸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這并不意味著排斥和否定顯性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中一對相輔相成的方法,二者在功能上相互促動、相互補充、相互滲透,但不能相互替代,任何一方的缺乏,都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優發揮。所以,我們要樹立兩類方法各有其用、相互配合、相互促動的觀點。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顯性教育直接、迅速的特點,對社會主流思想實行有效傳播;另一方面,要積極利用隱性教育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滲透到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和實踐活動的各個領域,潛移默化地影響其思想觀點,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以期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
3.展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應結合專業教育
教師不但承擔著授業解惑的職責,更重要的`還承擔著育人的重任。實踐證明,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到其他學科,更容易使學生接受并取得好的效果。西方國家雖未開設專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但他們幾乎所有的學科教育都強調為國家服務的倫理和道德。將學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樹立準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但能夠促動不同學科的發展,又能夠培養學生優良的思想品質。高校應轉變過去那種認為只有思想政治理論課才能發揮德育功能的觀點,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各學科之中,培養學生客觀嚴謹的學習態度、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等等。這既需要優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還要將專業課教師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中來。要鼓勵專業課教師結合本學科特點,把思想政治教育引入課堂教學,弘揚主旋律,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肩負起育人的重任。
二、創新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選擇
(一)發展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發展,有利于指導實踐活動順利實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
1.增強對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應用理論的研究
增強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應用理論研究,對于解決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新問題,推動其在實踐中持續發展來說尤為重要。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增強對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的研究,以增強應用理論研究的針對性與時代性;其次,應增強對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證研究,通過實證研究,深入大學生生活,獲得第一手資料,有助于提升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應用理論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第三,在實踐活動中檢驗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應用理論,推動其持續豐富與完善。
2.發掘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新形式與新方法
隨著社會化水準的持續提升,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也在持續增強。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也應該與時俱進,與時代發展步調一致,持續總結實踐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并即時將其規律化、規范化和理論化,推動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持續豐富與發展。此外,還要吸收和借鑒國外關于大學生隱性教育的經驗,結合我國教育的實際,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使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實行分析與鑒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積極改進我國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二)挖掘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隱性資源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無意識的、間接的、內隱的方式使人們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的資源總和。總體上說,我們能夠把除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勢政策課、哲學社會科學課以外的對人們思想道德素質產生積極影響的種種要素統稱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資源”。長期以來,高校大多注重淺層次的隱性資源的開發利用,而深層次的隱性資源則開發較少,這使得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后勁不足,發展緩慢。所以,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深入開發和利用。
1.充分挖掘高校物質形態的隱性教育資源物質形態的隱性教育資源是指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意圖的建筑、環境及空間布局等,它們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建構。大學校園里的教學樓、實驗室、活動中心,甚至宿舍的裝飾等,都蘊含著一定的文化內涵,都是展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校園是大學生生活學習的空間場所,但校園并非僅僅作為一種‘死’的物質而存有,更是作為一種高層次的‘活’的靈魂存儲并傳遞著大學的文化與精神,能夠給學生帶來強烈而直接的感官刺激”。優美的校園文化環境積淀著歷史和社會的文化元素,承載著博雅、厚重、質樸的大學精神,能直觀地、超語言地影響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2.充分挖掘高校精神形態的隱性教育資源精神形態的隱性教育資源,是指“蘊含著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人文環境、歷史傳統、精神風貌、組織成員共同持有的目標追求、價值體系以及道德情感等。它主要包括文化氛圍、學術氛圍、社會風氣、周邊環境、人際關系以及領導作風等”。這些資源所傳遞的價值觀和文化素養等信息,對大學生的思想觀點和道德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產生著直接影響。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營造健康活潑、輕松有序的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營造文明安全、健康有序的生活氛圍,使大學生在良好的人文環境中受到教育。
(三)拓展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間
“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是指在人的思想形成、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與之產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因素的總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經歷一個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當前高校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開發與利用不足,不能滿足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多元化的思想訴求。所以,必須增強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研究,拓展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間。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論文09-06
論科學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論文09-0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結構的論文10-09
大學生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徑論文09-08
宿舍文化建設思想政治教育論文09-08
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論文09-08
論思想政治教育觀的轉向論文09-0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論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