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時間:2023-06-15 18:16:55 嘉璇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通用25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通用25篇)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1

  [摘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對大學生的成才和發展已不言自明。然而,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正悄然發生著變化,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及問題。本文從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概念闡釋入手,分析了大學生人際關系存在的問題、影響因素、對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并且提出了相應的政策。

  [關鍵詞]人際關系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 策略

  一、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是指大學生在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過程中形成的,利益與需要協調發展,尊重彼此、交流情感的這樣一種狀態和關系。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關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以自己為中心。這是大學生人際關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大學期間,他們仍沉浸在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下,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正在進行著獨立走入社會生活前的最后準備,因此很難真正適應大學的環境和集體生活,更加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

  2、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并且趨向功利化。現在許多大學生缺乏交往的主動性,有的人甚至將享受孤獨作為了一種時尚,這就導致了一系列的人際交往問題。由于缺少交流的實踐和經驗,不少大學生出現交往困難的困境,面對人際交往常常感到緊張害怕,回避同學,躲避交談。同時,面對當今社會激烈的競爭和就業壓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注重人際交往的物質性,有用即真理的實用主義價值觀受到推崇,許多大學生傾向于選擇對自己有益處的人際交往,特別是有直接的物質幫助的交往對象。

  3、網絡的出現,使人際關系變得冷淡。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在網上與人交往,忽視了現實的群體關系。比如,有許多大學生感到寂寞、空虛,就到網上沖浪,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網上度過,同外部世界的溝通聯系很少,他們用虛擬交往替代了現實的面對面的交往,這就不可避免地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模式,使人的心靈上產生隔閡,最終導致人際關系的冷漠。

  4、理想中與現實中交往理念的差異。隨著大學生的民主平等意識德提高,他們更加關注人際關系中的地位平等。然而現實中的人際關系存在很多不平等的因素,尤其是物質生活貧富的差別上。例如,家庭經濟條件的差異,導致貧困家庭的大學生和那些生活優越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群體。富有家庭的學生依仗父母有錢有權往往,往往為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姿態,而經濟上拮據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會產生自卑、內向等心理。

  三、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因素

  1、客觀因素

  家庭因素。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心理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的誤區。現在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長輩的呵護下成長,缺乏交往的愿望,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學生們缺乏獨立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使他們容易走向極端。

  社會因素。由于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也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人際關系的疏遠,人情的冷漠以及拜金主義的傾向,從而影響了大學生的交往觀。在物質欲望的驅使下,有一些大學生對人生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物欲的滿足上。另外,日新月異的網絡也引發了許多新的問題。虛擬的網絡環境容易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誤導。例如,有些學生對現實的人際關系不知所措,有些學生沉迷于網絡,這也容易導致大學生的道德弱化和人際關系淡化。

  2、主觀因素

  個性的差異。由于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和性格特點都不同,就導致了大學生性格千差萬別,從而導致了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除此之外,就是交往認知有誤。大學時期是一個生理、心理、思維等各方面從成長到成熟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大學生們對自己和周圍的一切還難以做出全面、合理的評價,也難對人際關系做出正確的理解,于是就會產生認識上的偏差。比如,過高或過低地估計自己和他人,這就難免產生嫉恨、沖動、暴怒等心理感受,從而影響人際關系。

  四、構建大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意義

  1、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大學生要成為一個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社會人,離不開良好人際關系的構建。人們由于不斷的進行交往,交流思想感情,吸收有關信息,才使得個體心理由低級向高級逐漸發展,實現了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大學是個體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大學生們通過各種途徑學習和掌握了社會道德和行為規范,并使之得以鞏固和內化。

  2、有助于正確認識自己,提高其身心素質

  發揮良好人際關系,就要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人只有通過各種交往活動才能體會自己的交往方式,并根據自己的行為與態度對他人的影響以及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來逐步認識自己。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能令大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而且也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只有一個身心健康的大學生,才能能對周圍的人持信任友好的態度,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才能正確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系。尤其是當產生矛盾時,和諧的人際關系能夠讓大學生及時地將負面情緒加以化解,建立起樂觀開朗、積極進取的心態。

  3、促進大學生個性化的實現

  人的個性有著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但更為重要的是后天生活、學習實踐和成長環境的熏陶。交往的深度直接影響個性的品質,交往的廣度直接影響個性的形式,大學生在交往中認識自己和社會、感受人生,在互助中領悟愛心與親情,在啟發中發展智力與思維,在鼓勵中戰勝困難和挫折,從而形成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征。

  4、和諧人際關系有利于大學生更新觀念

  首先,和諧人際關系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注重自己形象的觀念。注重自己形象要注意培養得體的姿態動作,要有良好的自己表現意識,要善于讓別人了解自己,良好的自我形象是為個人成才的必備條件。其次,積極開展人際交往有利于提高人際交往能力。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能夠使大學生充實自身生活,擴大知識面,提高認識自己和社會的能力。最后,這也有助于大學生樹立合作的觀念。現代社會是分工與合作并同的社會,作為當代大學生就必須學會與人進行最大限度的合作,通過合作來豐富和充實自己。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2

  近些年,隨著大學生年齡組成結構的變化,高校宿舍文化建設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加強并改進大學生和諧宿舍文化建設,有助于大學生適應學校生活,對大學生人格塑造,素質教育的推進具有重要意義,是提高高校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渠道。本文結合當代大學生特點,探討建設大學生和諧宿舍文化的基本策略。

  一、營造良好的基礎生活環境

  宿舍文化可分為四部分,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及精神文化。舒適的校舍是承擔大學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構建和諧宿舍文化的重要物質基礎。因此,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基礎生活環境是構建和諧宿舍文化的第一步。近些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大高校新校區陸續建成,校舍的建設更加先進,使宿舍從一個只能提供休息的地方變身成為更加多功能,并且飽含人性化的處所。從以前十人左右一間到現在的四人間或兩人間。隨著時代變革,信息時代的到來,學校除了盡可能的為學生提供地理位置適宜、生活設施完備的住宿條件之外,還應多多設立適應于當代青年需求的各種設施,如在宿舍樓中設立電子閱覽室,電子信息設備等,讓學生在空間相對局限的校園中,也可以眼界開闊,知曉天下事。

  二、形成成熟的宿舍管理機制

  近幾年宿舍事故頻發,使高校宿舍管理已成為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多數高校實施了各種方式加強宿舍管理機制。部分學校與社會外界管理機構合作,將學生宿舍管理社會化。但這種方式過于簡單機械,無法實現宿舍環境的育人功能。大部分高校采取的是學校后勤、學工部及系部共同承擔宿舍管理工作,但也依然存在雙方合作不順暢,以及管理人員文化水平低等問題。因此,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與學校各部門協調,從多方面進行統籌規劃。首先,要構建成熟的宿舍管理機制,制定相應的宿舍管理條例,改變高校宿舍管理混亂的狀態。其次,明確分管領導,加強宿舍基礎設施、安全管理、文化環境建設等各方面的工作。責任到人,使宿舍管理自上而下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管理隊伍。同時,聯合學生輔導員、班主任等,將學生管理與學校宿舍管理一體化,共同督促,形成良好的管理鏈,實現高校宿舍環境育人的功能。

  三、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當代大學生大部分來自于獨生子女家庭,并且有近90%的學生從未有過住宿經歷,致使學生在進入大學后面對人際關系問題不知所措。“90后”學生出生在物質豐富的年代,他們大都有以自己為中心的特點,對人際關系的認知也有一定的偏差,覺得所有人都應該照顧到自己的感受。因此,宿舍經常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矛盾,這就與和諧宿舍文化的建立背道而馳。構建和諧的宿舍文化,首先要使宿舍成員之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加強大學生對人際關系的認識教育。通過各種公開課、講座等向學生傳授必要的人際交往技巧,讓學生學會該如何去與人相處。其次學校應充實第二課堂內容,開展各類活動,在活動中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給學生提供各種平臺,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宿舍成員凝聚力及歸屬感。除此之外,學校心理咨詢室及輔導員老師也應高度關注人際交往出現問題的學生,及時給予正確指導,使學生盡快走出泥潭。

  四、積極引導,充分發揮宿舍育人功能

  大學生宿舍文化具有豐富的.教育功能,和諧的宿舍文化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高校必須在構建和諧宿舍文化方面下功夫,將宿舍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豐富大學生宿舍文化生活,貫徹大學生宿舍“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理念,增強大學宿舍的育人功能。但宿舍育人除管理制度具有強制性以外,主要是通過和諧的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影響。雖無強制力,卻可以使學生在不經意間受到精神層面感染與教育。宿舍育人功能無法量化,但它的強大功能卻不容否認。因此,高校應積極引導,不能將宿舍僅作為學生休息娛樂的場所,而應將它作為重要的育人基地,使學生融入宿舍文化所提供的課堂之中,將教育滲透到每一個環節。多管齊下培養德、智、體、美皆優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諧宿舍文化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生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大學生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主要陣地。積極建設和諧宿舍文化,發揮宿舍文化的育人功能,對大學生成長及高校人才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學校管理人員、學生應共同努力,共建和諧宿舍文化、校園文化,使大學成為一個健康、團結、向上、和諧的集體。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3

  一、和諧社會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的適應特征

  (一)與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的要求是相適應的

  和諧社會概念既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但是最值得重視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即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加強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的培養,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是展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也是人與人交往之間的行為規范。大學生具備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能夠幫助和尊重別人,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二)與社會整體道德進步的發展要求是適應

  大學生具備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人們對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的認同感,也能夠促使人們自覺踐行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大學生是當今社會建設的主體,因此要能夠很好地理解思想道德和法律之間的關系,并且能夠取長補短。因為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等都有極大的社會導向等功能,與社會道德是相適應的,因此能夠推動社會整體道德的進步。

  (三)與構建健康發展的和諧校園環境的要求是相適應的

  構建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之一,而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又是構建和諧健康的校園環境的必然要求,因此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是與構建和諧校園的要求相適應的。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既包括清潔純凈的外部環境,也包括良好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內部環境,這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是培養是極其重要的。

  二、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的有效措施

  (一)把握現實性

  社會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的培養也在隨時代發展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在加強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的培養時必須要把握現實性,與時俱進,滿足時代發展要求。首先,在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的時候,必須要把握和層次性特征,并使之與社會市場經濟相適應,幫助大學生在多元文化沖沖突的背景下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的'素養。

  (二)強調整體性

  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的培養是當今高校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而思想道德教育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系統工程,在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的培養過程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盡管高校是培養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的主要渠道,但是也少不了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共同努力,各種教育相結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注重實踐性

  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是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以此必須受到高度的重視。在馬克思的哲學思想中,生產勞動和思想素質教育相結合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觀點也可應用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的培養中。通過實踐活動,大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從而使自己得到發展和提升,最終實現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的目標。

  三、結語

  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直接關系著其自身的綜合素質,對未來的長遠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必須重視這一問題。為了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必須全社會聯合起來共同努力,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4

  藝術類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引領和諧社會風氣之先的力量,要使他們做體現時代進步要求的道德規范的引導者,做和諧人際關系和社會風尚的倡導者,必須引導他們樹立科學合理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人類在各種對象性活動中主體對客體的價值意義的根本看法,是人們區分是非、善惡、美丑、好壞、榮辱的根本標準,是人們對事物趨、避、親、逆的主導因素,是一定社會意識形態的實質和核心。就其構成來講,主要由價值目標、價值評價和價值取向組成。價值觀教育本質上是引導人們樹立價值意識,增強把握社會生活中價值關系的自覺性,增強生活中的自為性意識、建設性意識和創造性意識。價值觀教育帶有明確的思想性,它從方向上引導人們處理好現實社會價值觀運行過程中的基本矛盾,做到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基本一致,個人與社會關系基本協調,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公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國家、社會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狹義的公民教育就是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教育,更強調的是關于如何做一個合格公民的教育,實質上是一種協調個人與政府社會關系教育,其宗旨在于實現個體的政治社會化、法律社會化和道德社會化。可見,學生良好的價值行為直接導源于公民的素質,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則可以使學生的公民教育有所指向,使其公民行為有所皈依。因此,對藝術類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只有和公民教育融合起來,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藝術類大學生價值觀教育需要以公民教育為基礎

  藝術類大學生個性特征比較鮮明。一般來說,有一定的專業特長,思維靈活,思想開放,想象力豐富,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更富有創意性和自己表現性;他們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獨立意識、自己發展和自己實現意識,崇尚自強進取、公平正義;政治選擇上求真務實,不盲目崇拜個人權威、追隨大眾。但也必須看到,部分藝術類大學生也有缺失公民精神的一面:

  第一,權利意識模糊,主張褊狹。認為搞藝術的應該自由散漫,限制多了會抑制個性思維發展,影響創作靈感,創作不出好的作品,從而把自由與紀律、個人與集體、個性發展與學校制度和社會規范對立起來,對自己權利過度重視,對群體權利相對漠視,對法律缺乏必要的信任。第二,責任意識淡薄,功利化傾向明顯。藝術類大學生大多家境不錯,父母寵愛,自己中心意識較強,把思想和情感交流往往都體現在自己的作品上,相對缺乏與外界和同學的心靈溝通和情感交流,缺乏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的責任意識;因為學費高,演出、設計、寫生等接觸社會的機會又較多,很多人有過賺錢的經歷,所以,造成其熱衷經濟活動,注重個人眼前蠅頭小利,做事具有一定的功利化傾向。第三,公德意識缺乏,理論與實踐脫節,他們對公共道德、社會的規范制度等有一定掌握,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卻存在“知識”與行為的分離和脫節現象,對善良高尚行為不去效仿,對身邊的負面現象缺乏鞭撻,不遵守公德的現象更是時有發生。

  基于藝術類大學生的特性,在實施價值觀教育時應當將公民素質教育結合起來,首先提升其公民道德素質,才能形成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共同價值觀。一個人如果連最起碼的公民道德都不具備的話,他是不可能有正確的價值觀的。優良的公民教育可以使法治理念、社會規則制度等最大限度地轉化為人們生活中的信念和準則,養成以身作則、敬業愛崗、關愛他人以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公民責任感。只有以公民教育為基礎和中介,才能進一步實施價值觀教育;只有先當好合格公民,才談得上樹立崇高的價值理想和目標、擁有高尚的價值取向。

  價值觀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社會主流價值觀滲透于個人的自我意識中,不斷審查自己的動機、欲望、需要,形成個人為人處世的價值標準和目標,使之符合社會的價值要求和價值目標。但是,一般情況下,價值觀教育大量的是說理、灌輸教育,方法上存在教條主義、簡單生硬的現象,往往會存在兩個瓶頸:一是價值觀教育內容通常是灌輸理想、信念、價值目標、原則和不容置疑的觀點,突出政治信仰層面上的內容,強調遠大理想和超然目標,個人與社會關系層面上的內容相對不足,缺少對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礎的深入思考與相應引導;缺少對學生當下狀況的現實引導。結果是教育出來的學生人前一個樣、人后一個樣,甚至產生逆反心理。那么,價值觀認知如何轉化為個體價值行為?二是價值觀教育的方法通常是單調、枯燥、填鴨式的政治說教,學生不能面對事實作出判斷,只面對一個先驗的結論,不論相信還是不相信,都必須作為標準答案記住它,結果是你敦你的,我做我的。那么,服從社會價值觀要求的“他律”行為如何轉化為個體“自律”行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約翰,帕特里克教授通過研究歸納出世界公民教育的趨勢之一便是內容趨同,即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將公民教育集中于三個方面:公民知識、公民技能、公民品德。要解決上述兩個問題,使矛盾化解,就應當使價值觀教育通過公民教育提供的公民知識的傳授、公民道德的養成和公民技能訓練的中介來實現。 "

  二、藝術類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與公民教育相融合的理論與實踐

  藝術類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藝術工作者,藝術工作要求從業者必須自身就站在一定的精神高度上,才能創作出好的藝術作品。但他們具有的一定精神高度的價值追求更直接導源于公民素質,導源于主體自身內心的接受和自愿的實踐。而這種接受和自愿的實踐又導源于公民素質的培養。

  1、公民知識的傳播幫助實現價值認知

  價值觀教育引導藝術類大學生懂得其所從事的藝術創作總是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理所當然地應該以表現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目標、取向和標準,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民族精神等。而公民知識的傳播包含基本的訴求,即希望通過公民教育培養公民具有合乎本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所要求的遵紀守法的觀念和行為,使其成為忠誠于國家、服務于國家、適應本國主流文化的“合格公民”、“好公民”。例如,公民意識關涉的是純粹的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所以,其本質含義可概括為兩個層次:一是每個公民首先是歸屬于自己的國家,這就意味著每個人必須講國格、講民族尊嚴,具有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二是個人與國家的關系超越個人與家族、個人與階級、個人與黨派等的關系,在國家法律的保障下,個人無論是何家族、階級、黨派,都是人人平等的,這就會產生平等意識。因此,大學生公民知識的傳播既能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平等意識、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意識,也能培養對國家、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及對愛國主義和民族自信心。可見,公民教育引導受教育者取得公民行為能力,達到公民要求,卻又把愛國主義等價值觀溶解內化在個體感性認識和要求中,化為行為趨向,引發價值行為。克服了以往價值觀教育中個人與社會關系層面上的內容相對不足,缺少對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礎的深入思考與相應引導;缺少對學生當下狀況的現實引導等不足,從而使價值觀的內容通過公民知識的傳播教育滲透和內化在學生心里,實現價值認知。

  2、公民道德的養成推動價值行為由“他律”轉化為個體“自律”

  事實證明,具有公德意識的公民能夠在一定限度內節制甚至犧牲個人利益,追求社會整體的普遍利益和長遠利益。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公民道德的養成可以為其價值觀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作為藝術類大學生,如果淡薄了對祖國、對民族的感情,把躲避崇高奉為時尚,利己主義觀念、急功近利意識膨脹,以個人的利益需求作為標準進行價值評判和取舍,對知識帶來經濟效益的關注大大超越對知識本身價值的追求,忽視知識對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對心靈的熏陶,就無法成為一個優秀的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藝術類大學生只有首先自覺遵守最低限度的行為規范,擁有最起碼的社會公德,“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才能追求崇高和圣潔的價值理想,從基本的義務走向崇高,其自身的價值行為才能由“他律”轉化為“自律”,才能自覺地將其崇高的價值理想體現到作品上來,才能使其創作的作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3、公民技能的培養和訓練促進價值認知轉化為個體價值行為

  價值觀教育除了培養價值理性,就是價值引導,即通過向學生灌輸和傳授特定的價值觀(一般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使學生對這種價值觀產生認同,并內化為自己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未來能夠自覺地運用它來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這種價值引導通常是重視對學生的外部強制。具有較強自我中心意識的藝術類大學生對此反感。只有通過實踐性、現實性極強的公民技能培養和訓練實踐使學生具有自由思考和探索的習慣使其在生活中和實踐中通過切身體驗來感知相關的價值觀,例如,可以讓藝術類大學生利用假期或外出寫生、演出等機會開展服務學習旅行活動:學生深入社區服務,以可持續發展、農村教育、環境保護、如何追求有價值的生活等主題對所服務的社區和周邊單位的活動進行調查了解。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對各種社會問題產生直觀深刻的體驗和強烈的情感震撼,使其關注社會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既提升學生的道德能力又培養其對生活和社會的主動價值思考和判斷能力,克服以往價值觀教育單調、枯燥、填鴨式政治說教的方法的不足,通過對藝術類大學生當下狀況的現實引導,使學生價值觀內化在心理,養成內在意志,使價值認知轉化為價值行為。

  總之,在理論層面上,藝術類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與公民教育的融合,為建設和諧社會既提供了價值方向、標準,又提供了現實行為規范。 "

  三、藝術類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與公民教育融合存在的誤區

  當然,在將價值觀教育與公民教育相融合的時候,需注意的問題是:不能因為過去價值觀教育在內容、方法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導致教育效果不夠理想,就將公民教育與價值觀教育混為一談或以公民教育取代價值觀教育。公民道德,屬于基本的社會公德而不是個體價值信奉,他作為公民,又必須受到基本的價值規范的制約,使公民按照價值目標進行價值行為選擇。事實上,公民在面臨相反或相沖突的觀念和行為時,如何調節、調整自己的公民活動能力,權衡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在價值觀教育中獲得,一定社會價值體系中價值觀與公民教育銜接得怎樣,體現了什么樣的原則,對公民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1、價值觀教育能夠提升藝術類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的.層次

  公民教育的首要環節是教育標準的確立,價值觀告訴人們行為活動的最終目的,解決的是為什么而活的問題,直接規定和指導著人們的活動,為人們提供基奉的是非、善惡、美丑、對錯的標準,為公民素質教育規定了價值目標。個體在發生公民活動時,往往從社會的價值觀念體系中去選取一個或幾個標準,用來指導自己在行為的合理性上作出正確判斷;積極的價值觀會使人的言行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特征。藝術類大學生的公民教育只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使人受到感召、啟示和引領,使大學生在精神上獲得升華,才能創造出符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要求的高尚的精神作品來。那種迷失政治方向、沒有社會責任感、人格低下的藝術作品,是不會受到人民的信任和歡迎的。

  2、價值觀教育影響著藝術類大學生個體公民教育的性質

  價值標準區分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價值的,什么是應該的,什么是最好的,價值標準影響著公民素質的形成。價值觀教育是否合理得當,勢必影響個體公民素質教育是否得到正確的方向指引,否則,如果價值觀教育搞不好,就會導致人們形成對公民行為的不合理的判斷。藝術類大學生因其從事的工作具有特有的意識形態屬性,體現著特定時代的文化主流和核心價值體系,并為特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社會主義的藝術總是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表現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手段,對他們的公民素質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做引導,才能把他們的公民教育引向正確的社會主義方向,使其形成對公民行為的合理判斷,進而使其作品鼓舞和引導大眾,使人們的行為朝向有意義的事物,推動人們去達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3、價值觀教育規定了藝術類大學生公民教育的基本方向

  價值取向告訴人們該提倡什么,引導什么。每一個社會都會以其主流價值觀引導公民的思想和行為朝向社會所主張的方向努力。藝術類學生價值觀培養的特殊要求在于藝術專業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藝術工作者本身就是精神食糧的創造者,其價值觀如何直接關系到其人格的生成和藝術品位的趨向。價值觀教育會使其懂得應該遵循哪些道德原則;如何處理自身與社會需求、觀眾需求之間的關系。正如同志所指出的:偉大的藝術家必須同時具備“遠大的理想、豐富的生活經驗、良好的藝術技巧”。只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藝術人才成長,引導他們具有崇高的人格和愛國情懷、民族氣節、為藝術獻身的精神境界以及不斷創新的時代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使藝術人才在今后的藝術創造中把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為重要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到藝術創作活動的各個方面,促使他們多出賦予時代精神、民族氣節,具有深刻內涵的藝術精品,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總之,藝術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奮進的號角,是傳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和弘揚社會主義和諧精神的強有力的媒介,藝術人才的價值觀教育至關重要。藝術類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與公民素質教育的有機結合在于兩者互相關照和補充,共同為建設和諧社會培養合格的藝術人才。藝術類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既要在關注和研究公民教育中去實現價值觀教育的自我批判,又要在對公民教育的實踐中實現價值觀教育自身的使命。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5

  摘要: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是最為復雜的。現代社會,人際關系的發展對于很多人來講都非常重視。在職場中,人際關系處理的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將來在事業上的建樹,不管是對于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還是身經百戰的職場工作者,正確掌握人際處理關系,對于你未來的事業和前程都有極其重大的影響。

  關鍵詞:職場禮節、忠于職守、換位思考、善于欣賞、真誠待人、善于分享、樂于付出。

  職場人際關系,就是在職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的各種關系。人際關系是一種資源,我們建立人脈、維護人脈,需要很大的氣力。擁有人脈,是我們成就自己事業的巨大保證。從某種程度上講,人脈就是我們的命脈。職場人際關系如何,在于個人的為人處事以及職場態度。如何才能處理好職場人際關系,具體如下:

  一、職場禮節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從博大中華文化誕生之時,中國人一直都非常注重禮節,禮節做得到位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更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必備的修養。

  對于已經步入職場的工作者來說,在工作中會遇到一些難解的問題,而禮節問題正是這些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職場中,一個人應該注重自身的修養,能很好的把握禮節問題,看到領導能做到該有的禮貌,見到工作伙伴能禮貌待人。時刻能保持良好的禮節氣質,顯現出自身有修為的一面,不要居高自傲自以為是。

  事實上,不管是跟上司還是和職工打交道,不能缺少的一樣最重要的東西就是禮節。禮節方面做的好,給領導的印象自然而然就好,而工作伙伴對你也有好的評價。

  二、忠于職守

  在其位,謀其職。忠于自己的職業,堅守自己的職業崗位是一個在職者的應該例行的。選擇了這個職業,無論未來多么艱辛,也應該始終要有份對自己職業的忠心。做到忠于職守,就會對以后的工作更加有追求,做很多事將會更加有激情。從另一方面來講,能專一自己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為提高自信心埋下了深厚的一筆。自信一提高,工作效率就跟著提高,個人成就也會比別人更多。因此這樣一來,不管是領導、同事、朋友還是合作伙伴都會對你刮目相看。

  你渴望得到同事們的認同,必須比別人更優秀,更能吃苦耐勞、勤奮工作和忠于職守。一定程度上,有了工作上的成就,職場關系也就得到一定的升華,即使以后競爭激烈,有了這份追求和精神,不管是對工作的認可度上還是人際關系上都會比別人更勝一籌。

  三、換位思考

  現代的社會,在利益下,不管是什么都可能變得變質,有的人為了利益可以不惜一切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特別是在職場中,競爭壓力大,每個人都努力的達到自己的利益目的,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些元素。

  在很多方面,人們觀察問題時都只是習慣性的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只顧及自己的利益、愿望和心情,處理事情想當然的考慮自己,而沒能和別人做到及時溝通。因此這樣,常常很難了解別人的想法。當與人發生沖突時,很多時候雙方都只是各講各的,各忙各的,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人能做到換位思考,為別人考慮。大到公司與公司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都是如此。事實上,只要站在客觀的角度就會發現,沖突雙方幾乎是完全不能理解對方,完全是互不體諒。

  想處理好自己和他人的人際關系,最重要的就是改變從自己出發的單向思維,而應該結合對方的角度進行觀察,替對方著想,別人也同樣如此。雙方都做到換位思考,這樣處理人際關系,相信再怎樣復雜的矛盾也會變得明朗。

  四、善于欣賞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鼓勵和欣賞,得到鼓勵和欣賞能給人奮斗的強大動力。一方面,欣賞可以學習別人的優點,補充自己的缺點,從而使自己更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欣賞他人也是欣賞自己,可以同別人做個對比,也許別人沒有的`東西而你卻有,對于充分認識自己和他人都有幫助。

  進入社會工作后,領導和同事的欣賞是一個人工作的最大動力之一,得到別人的欣賞后,對待工作的態度都會不一樣。而同樣,我們去學會欣賞別人,別人同樣也可以受到極大鼓舞,同時對你的態度和看法也會不同,對于人際關系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幫助。如果沒有欣賞,即使是天才到最后也會變成庸才。

  五、真誠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和觀點。不強求別人這個原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環節。古往今來,人是生而平等的,每個人的尊嚴都應該收到尊重。在職場中,更應該做到如此,你真誠待人,別人就會真誠待你。無論的對待工作還是對待同事之間的感情,都應該用自己最真誠的一面去對待別人,這樣才能贏得大家的尊重。

  六、善于分享

  古人推崇與民同樂,把自己的快樂與別人分享將會變成更大的快樂。當你把自己的想法和點子與別人討論后,就會得到更多的思想火花。在一定情況,把自己的工作成果與別人分享,別人就會覺得你工作態度認真,會覺得你是個心胸寬廣的人,覺得你是個值得建交的好朋友。

  你的分享成為別人的快樂,你的分享是對別人的信任。你給別人分享,別人也同樣會給你分享。對于自己渴望的事情,要想到他人也可能渴望得到。你渴望被理解與關心,就要知道如何能力所能及地給予他人理解和關愛。給予他人理解和關切,會在更高的水平上增進彼此的關系。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學會與人分享,學會共同分享。既促進與領導和同事之間的感情,又能講自己寬廣的一面展示出來。

  七、樂于付出

  不勞無獲,誰都懂的道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付出才有回報,你的所得總是與你的付出成正比的。在工作中,對于自己的工作任務要在有效率的基礎上認真完成,別人在休息的時候,你懂得抓緊時間把別人不想做的事做到,而你就是獨放光彩的、最優秀的一個。

  懂得付出,才能懂得對工作的珍惜,才會比別人獲得更多的快樂。如果心中常有不勞而獲的想法,常常令人萎縮、心靈低劣,長期這樣下去絕對不會獲得好的收獲。有的人整天嫉妒別人的成果,而忘了自己也需要付出,這樣的人也將被人看不起,他們的心里總是擺不平,從而少了奮斗之心,對待同事的態度可能也將會愈來愈來差。

  處理人際關系,你懂得付出了,領導和同事也會把你的認真態度放在心里,對你的態度自然好,而你和領導同事之間的各種關系也迎刃而解了。學會慷慨的對別人付出,在你困難的時候,你也會得到許多真切的幫助。

  職場人際關系的處理不僅要講究原則,更要講究親身實踐,以實際行動來證實自己的能力。以一個好的心態勇敢的去面對職場中出現的復雜人際關系,處理好人際關系,你的前程將會是一片光芒。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6

  一、前言

  今天我們正處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和融合的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引發了整個世界的變化。網絡改變了傳統的人際交往模式,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網絡技術手段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給人們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同時,網絡也在影響人們的人際關系的形式,拓寬了人們的交往范圍和渠道。

  二、網絡傳播與人際交往

  (1)人際交往與人際關系。常指人與人交往關系的總稱,也被稱為“人際交往”,包括親屬關系、朋友關系、同學關系、師生關系、戰友關系、同事關系及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等。

  (2)網絡傳播與人際交往密切相關。我們每個人的生存都離不開和他人的交往,人際交往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際交往可分為面對面的直接交流和以媒體為中介的間接交流。

  三、網絡傳播中人際關系的發展變化

  (1)傳統傳播環境與網絡傳播環境下的人際關系。現實社會中,人們的人際關系建立往往是通過直接的、面對面的語言和身體交流的方式,這種傳統的傳播環境存在著諸多限制,人的相貌、穿著、儀態就會影響人們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建立。在這種環境下,大學生建立人際關系,往往要考慮這個人的性格、年級、日常生活習慣等,人際關系的圈子就會限于周圍的人。

  (2)網絡傳播中建立人際關系的形式。網絡中人際關系的建立主要是通過兩種人際交往的形式:E-mail和網上聊天。E-mail是一種類似傳統通信手段的人際傳播方式,是互聯網應用最廣的服務,它有著自己最鮮明的特點。第一,電子郵件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圖像、聲音等多種形式。第二,E-mail的傳播速度不同于傳統的通信傳播速度,比傳統通信快得多。第三,E-mail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只需輕輕點擊鼠標,即使相距萬里的人,也能在短短的幾秒鐘內實現交流。

  (3)網絡傳播中人際關系的特點。

  1)網絡傳播中的人際關系是虛擬化的。人們在網絡中的身份可能只是一個代號,其中形成的人際關系是建立在虛擬的情境中的,這種虛擬的空間,使人們可以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尤其是合當代大學生張揚個性、崇尚自由的本性,符合大學生對人際關系的需求。

  2)自由、平等、開放是網絡傳播中的人際關系的鮮明特色。現實社會中人們建立人際關系往往要基于自己的身份、地位或者是背景,這種人際交往存在很多的顧慮,使人們不能自由平等的選擇朋友。

  3)網絡人際關系是現實社會中人際關系的發展,是現實人際交往的延伸。社會的現實性,使得人際交往不能盡如人意,網絡給人們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人際交往途徑。

  四、網絡傳播給人際關系發展帶來的影響

  (1)網絡傳播給人際關系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

  1)有利于擴大交往范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我們也往往對自己喜愛的人開口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但只能將我們的感情融入生活之中。網絡傳播環境,改變了這一現狀,給我們提供了表達情感的渠道。

  2)有利于宣泄不良情緒,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傳統觀念和行為的影響,很多人在遇到各種煩惱和心理問題時,沒有勇氣向別人傾訴,長時間不良情緒的積累,很容易讓人的心理變畸形。網絡的鮮明特性,尤其是匿名性,讓人們不必再擔心自己的某些心理問題被別人窺探。

  3)有利于建立平等的人際關系。網絡社會中每個人的身份都可以得到隱藏,網絡世界讓他們的追求得以實現,每個人際關系的建立都是基于平等的關系,不存在身份、地位的差距。你有什么苦惱,都可以向你的網友表露,可以開心做真實的自己。

  (2)網絡傳播給人際關系發展帶來的弊端。

  1)沉迷網絡不可自拔,阻礙身心的健康發展。由于網絡的優勢,很多人沉迷于網絡世界中不可自拔。網絡世界中存在很多暴力情節或是其他不良行為,這種不良行為會逐漸影響一個人的身心,最終阻礙身心的健康發展。

  2)人際關系變得更加冷漠。面對面的直接交流是社會交往的基本特性。隨著網絡的發展,遠程教育、在家辦公、電子商務等的出現,使人們面對面的機會大大減少,導致人際關系疏遠、道德冷漠、親情隱退。

  3)弱化了人際關系中的倫理道德意識。在網絡中,人際關系的建立是比較隨意的,沒有現實社會中那么多的顧慮。網絡傳播環境中,信息是比較冗雜的,在帶給人們有價值的`信息的同時也伴隨著一些垃圾信息,這些垃圾信息中,存在著黃色、暴力信息。

  五、完善網絡人際關系的對策

  (1)樹立正確的網絡觀,重視網絡心理教育。對待網絡,要有一個明確的態度。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網絡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交流工具,不是我們生活的主體。每個人都應當樹立正確的網絡觀,科學合理地認識和使用網絡。

  (2)加強交流,提高人際溝通能力。網絡世界畢竟只是一個虛擬的世界,無論網絡世界多么的完美,都無法和真正的現實世界相比擬。通過冷冰冰的網絡建立的人際關系,存在諸多的問題,很容易使人際關系更加的冷漠。要不斷加強與別人的交流,來緩解人際關系冷漠。

  (3)提高對信息的辨別能力。網絡世界是信息的海洋,在給人們傳遞有價值的信息的同時,也伴隨著一些虛假信息、黃色信息等。面對網絡中如此多的信息的時候,無形之中就會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影響人際關系。要重點培養大學生辨別能力和判斷是非的能力。

  六、結論

  快速發展的網絡,已經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網絡傳播環境下的人際關系與傳統的人際關系有著明顯的差別,也存在著諸多弊端,但網絡改變了人們的交往范圍和交往方式,網絡傳播以其鮮明的特色,加速了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拓寬了人際交往的范圍,給人們提供了更多人際交往的選擇,總體上是利大于弊的。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7

  【摘要】大學生作為新世紀文化新生代,這個社會亞群體具有獨特的交往心態。探索與研究大學生交往心理,把握與遵循大學生交往心理,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使之提高交往素質,增強交往藝術,是培養新世紀有用人才的重要環節,使新世紀大學生的交往心理在探索中推進,在互動中整合,在交往中和諧,在運作中成熟。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交往;交往困境;交往原則

  新世紀大學生要與人群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首先需要對人際關系有一個比較健康的科學態度,自身也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交往科學素質。大學生應該充分認識到社會交往與人際交往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認識到它在自己內在人格力量發揮中的作用。每個人的人格品質和心理特征的陶冶、文化藝術修養的形成和發展,必須借助于社交來實現。所以,作為現代人,不僅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要“交友八方”。

  一、人際關系的含義

  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一切直接或間接的作用,是人與人之間通過動態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聯系,是通過交往形成的心里關系。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1]。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以后踏入社會參加工作的成敗。大學生是社會的重要構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未來社會的發展狀況以及前進方向,是國家和社會的未來。但在現實中,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狀況不容樂觀,其中有很多的因素影響著這一問題的形成,而這些因素是怎樣形成的?我們又怎樣對待這樣的問題?

  二、人際關系的現狀與特點和影響因素

  大學生已進入青春發育的中后期,從其心里發展水平來說他們是正在走向成熟又未真正成熟的“邊緣人”。這個階段是他們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對其未來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一方面,人際交往時他們認識自己、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展現自己、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徑;另一方面,交往能力本身就是生存的智慧。良好的人際交往能滿足大學生交往、友誼、安全等的需要,增強價值和力量感,有助于降低大學生的挫折感,緩解內心的沖突和苦悶,減少孤獨,對個人的心理健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然而,根據我國有關研究報告:由于交往能力較差,交往方法不當,交往技巧缺乏等原因,63%的同學們感到“交往困難”、“知心朋友難覓”,只有25%的同學感到“有知心朋友”。可見,大學生整體的人際交往能力較差。

  國內心理學界在研究大學生人際交往時發現如下幾個特征:交往的盲目性和被動性的整體性特征;互動性與開放性的時代特征;交往需求迫切,但主動性不夠,以同齡人交往為主,如其同室、同班、同鄉的交往;發展的不平衡性,這種發展的不平衡性,是由大學生自身素質的差異決定的。大學生人際交往大致分為三情況:其一,人緣型。這類學生與人交往積極主動,交際面較廣,大約占20%。其二:孤僻型。這類學生平日沉默寡言,不善交往,在人際沖突中自我調節能力差,大約占3%。其三:中間型。這類學生占大多數,其特點是出于前兩者之間,一般表現不突出,人際交往范圍較窄,行為上隨大流,不愛顯露頭角[2]。

  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因素具有多樣化的特點,但主要可以分為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其中客觀因素又分為學校、家庭、社會觀念以及信息網絡化等方面,而主觀方面也包括個體的認知、情緒、人格及個體能力等。首先,從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看,仍處于應試教育階段,忽視了無法因分數衡量的內在素質的培養,這其中就包括了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這作為社會人必須具備的素質。其次,家庭因素對于年輕一代成長的影響是很大的,任何在家庭中生活的人,幾乎都無法擺脫家庭對他的熏陶。理論上說,家庭的優點會成為促進子女成才的積極因素;其缺點,則會成為子女成長的障礙。第三,依據調查發現,43.6%的大學生人際沖突的原因在于經濟,習慣等問題。激烈的社會競爭蔓延到大學校園,引起大學生之間的利益之爭,更加導致了大學生人際溝通網絡的狹窄與人交往的缺乏。目前大學就業形勢越發嚴峻,是否是學生干部,優秀團員,黨員,是否獲得過各類獎學金是大學生參與就業競爭和繼續學習深造的重要資本,為此,很多大學生在暗地里展開各種較量。最后,有專家認為由于當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側重于學業成績,學生的學業負擔和心理壓力比較重,網絡極易成為許多人躲避負擔和壓力的“防空洞”,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上網成癮不僅響學習,還會讓人缺少交往,忽略現實的人際關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確地認識和了解他人,同樣關系到人際關系能否順利進行。要走出對他人認知的心理誤區,需注意克服以下幾方面:暈輪效應,首應效應,近因效應以及社會刻板效應等,另外,我們要全面審視自己,存在的不足,理應努力克服和改正。

  三、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在現代社會,要建立一種和諧的于己于人均有良好效果的健康的人際關系,其關鍵要素是需要運用并發展人的交際魅力和人際生命力。每一個人都是通過自己和周圍世界的關系而生活的,不管大學生所尋求的是哪種需要,自己的意義都存在于人們與外圍世界的相互關系中。

  我們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需要遵守以下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

  (一)真誠原則。馬克思把人們之間真誠的友誼贊譽為“人生的無價之寶”。古語說“心誠則靈,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些說法都是對真誠及其作用的高度評價。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森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列出550個描寫人的形容詞,讓大學生指出他們所喜歡的品質。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們評價最高的性格是“真誠”,在八個評價最高的形容詞中,竟有六個與真誠有關。真誠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

  (二)信任原則。管理學家戈登希爾曾說:“信任是無形資產中最重要的'一種。它是沒有外形、沒有內質,但卻指揮者我們的行為。而且其存在與否將決定我們的行動,仿佛它是一種有形的力量”。在人際關系中交往雙方彼此都要講求信用。人與人之間要是缺乏信任,生活也會處于無序與恐懼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關系式社會發展和社會秩序安定的重要保證。

  (三)熱情原則。美國教育家卡耐基在《積極的人生》一書中說:“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而居于這些因素之首的就是熱情。沒有它,不論你有什么能力都發揮不出來。”我們當代大學生正處在追求與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情感豐富、興趣廣泛,是建立良好個性品質和交往心理的關鍵時期,學會以一種熱情直率的態度對待別人,也必然會獲得“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從而將愉快與友情長久地系于身邊。

  (四)理解原則。孟子說:“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這是至理。只有理解,才能消除人際關系發展中的某些隱蔽因素,如猜疑、嫉妒等,使人際關系不至于朝著惡化的方向發展,從而收獲真心。

  (五)尊重原則。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把“尊重”放在人們的高級需要中。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對所有人,都應該給予應有的尊重,尊重他人的人格、個性、習慣和隱私。只有做到相互尊重,才能建立起平等友好的人際關系,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

  (六)交換原則。美國社會學家霍曼斯的社會交換理論指出:社會是一種商品交換,不只是物質商品的交換,而是諸如贊許、榮譽、聲望之類的非物質交換。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基本上是一種交換過程。交往的雙方在滿足對方需要的同時,又得到對方的回報,這樣雙方的關系才能繼續發展,在交換中互利性越高,雙方關系越穩定、越密切。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關鍵時期,如何正確地處理人際關系,是每一位大學生必學的人生課程。作為一個具有卓越才能的新世紀優秀大學生,不僅要德才兼備、身心素質良好,而且必須具有一定的與人交往、待人處事的能力,這不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未來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生存技巧與藝術。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8

  摘要: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首先必須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人際關系觀念。積極投入、用心交往是大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有效途徑,有效交往離不開真誠心、善良心、關愛心、平等尊重心、忍讓心等積極的心態。提高個性修養,則是大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關鍵。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關系;心態;途徑

  一、提高人際關系的認識是大學生良好人際關系建立的基礎

  (一)概論

  人際關系(humanrelations)是人與人之間在活動過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關系或心理上的距離。人際關系反映著人們尋求滿足需要的心理狀態。據統計,大學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時間中有70%左右用于人際交往,可見人際交往對大學生起著重要作用。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的黃金時期,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離不開人際交往,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離不開人際交往。因此,大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是大學生生活的需要,是將來走向社會的需要,也是其今后事業發展與人生幸福的基石。

  (二)人際關系的意義

  友情,大學生生活的一盞明燈。大學生渴望友誼,希望豐富多彩的人際交往,從而豐富自己人生知識、了解生活、交流情感、學會處世、確立自己、獲得自信。大學生人際交往是大學生生活的必需。所以,良好的人際關系有著重大的意義。第一,促進個體發展。人際關系對個體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發展取決于直接和間接進行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以人為鏡”,就能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缺點,又可以通過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第二,獲得各種信息。人際關系建立的過程首先是交往雙方信息溝通的過程,信息交流與溝通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一個人直接從書本上學得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即便是皓首窮經、學富五車,在現代社會潮水般涌來的新信息中也只是滄海一粟。而通過人際交往,就能以更迅速的方式直接溝通信息、豐富知識、交換思想,提高人們對知識的理解。第三,增進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個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孔子曾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與人交往和獲得精神的支持,從朋友那里得到理解與寬慰,從而獲得安全感、滿足感,提高自信心。相反,人際關系失調,常引起心理失衡,容易導致身心疾病。第四,適應社會需要,構建和諧社會。大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為其將來走向社會打好基礎。大學生都來自全國各地,他們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們有著不同的氣質、性格、興趣、愛好和需要,學會與各種各樣的人和睦相處,將來走向社會才能適應更加復雜的人際關系,與大眾和睦相處,構建和諧社會。家和萬事興,民族與民族和睦相處,則國家興旺,國家與國家和平共處,則天下太平。第五,促進學業進步,事業成功。“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大學生彼此間的互通有無,將會使他們在思想碰撞中產生新的火花,促進學業進步,增加他們對事業、人生、成功的積極看法,朋友之間相互幫助,則有助于事業成功。古往今來,許多名人志士的成功與他們良好的人際關系分不開。唐朝李世民明白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能關心愛護自己的臣民,而受到臣民的擁護。贊揚友情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李白的成功有著汪倫的功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成功,也與他們的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分不開。

  二、用心交往是大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有效途徑

  心理研究表明,積極健康的人際氛圍是影響人際關系的重要條件,其中,積極投入、用心交往是一種積極有效的途徑。帶著真誠心、善良心、關愛心、平等尊重心、忍讓心等積極的心態去交往,將有助于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進相互間的交流。

  (一)真誠心

  孟子認為:“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俗話說:“澆花澆根,交人交心”這正是人緣好的關鍵,只有交心才能使人感到真誠。真誠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只有以心換心,以誠相待,才能使雙方相互理解,建立信任感,進而結成深厚的友誼。真誠心,就是為人處世要有真心、誠心,要講真話,辦實事,態度誠懇,為人實在,不虛偽,不說謊。以誠相待,心誠則靈。真誠能夠感動對方,使不太好的關系轉好,如歷史上著名的“將相和”,真誠心還能消除誤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美好。

  (二)平等心

  平等,主要指交往雙方態度的平等,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做人的尊嚴和法律上的權利與義務,人格上人人都是平等的。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生理年齡不是問題,社會地位不是差距,家庭背景不應該成為障礙,貧富差距不應該是天平的砝碼,尊長輩分更不應該是話下。心存平等,一視同仁,友誼才會長久。

  (三)尊重心

  “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尊重別人,重視別人,也會獲得別人的尊重。人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受到別人的尊重,而且對尊重自己的人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和認同感,給予別人熱情,其實就是給予別人支持和鼓勵,能大大增強對方的自我肯定。將心比心,別人在感到尊重的同時,也會以尊重心相對。尊重心,是建立在心理平等的基礎上,尊重能帶來良性反饋,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溫暖別人的火,也會溫暖你自己。”

  (四)寬容心

  寬容大度,性格開朗,氣量恢宏,胸懷寬廣,是為人處世較高的境界。“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大度集群朋”、“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這些都是說明寬容大度的好處,其表現很多:對人對友求同存異,不以自己特殊的個性或嗜好待人;能容忍朋友的過失,不記前嫌;能虛心接受批評,主動檢查,而不文過飾非,推諉責任;在小事上不斤斤計較,耿耿于懷;能聽得進各種意見,使自己更加明智。遭受“胯下之辱”的韓信,以德報怨,化敵為友;齊桓公不計私仇,任用射了他一箭的管仲為相,成就了一代霸業;光武帝劉秀“不斥異己,不念舊惡,泛愛容眾,結恩心于臣民”,使漢室中興;等等,這些帝王將相的寬容大度,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五)忍讓心

  這是搞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態度。人與人相處,得成于忍。“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當別人尖酸刻薄的'言語、不良的行為態度傷害到自己時,要忍。忍,要明明白白,經典有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是因為別人沒有受過這方面的教育,不懂,所以不足為怪;忍,還要顧全大局,為了集體團結,為了家庭和睦,要忍下來,能放手時則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不妨提倡“吃虧是福”的精神。

  三、提高自身的個性修養,是大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關鍵

  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思想情感、性格氣質、學識教養、處世態度乃至交往情意,也就是個人的自身修養在社交中會體現,這就要求大學生應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從儀表到談吐,從形象到學識,多方位提高自己。有利于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個性品質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正直誠實

  正直就是為人正派,不搞歪心眼。它給人帶來友誼、信任、欽佩和尊重。正直的人發表意見,不計恩怨,坦誠相見;處理問題,堅持原則,秉公辦事;為人處世,正大光明,伸張正義;待人接物,風度端正,人格高尚。誠實是正直的姐妹,唯有誠實,方能使人放心,得到他人信任。周恩來曾說:“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沒有好下場的。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最老實的人,因為只有老實人,才經得起事實和歷史的考驗。”

  (二)心存善意

  與人為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助人即助己,吃虧就是占便宜,人類的社會性和共存性生成了人類的互引力和親和力需要愛憐和友誼。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要心存善意,心理常想別人好、集體好、社會好。因為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因為心存善意,就有好的態度,才有好的行為。

  (三)口說好話

  與人交往,要多說別人的好話,使用順耳、親切、文雅、得體的語言,多贊揚別人,多賞識別人。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指出:“贊揚能使羸弱的身體變得強壯,能給恐怖的內心以平靜與依賴,能讓受傷的神經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給身處逆境的人以務求成功的決心。”曾有報道,廣西一位農婦學會了用多國語言講“謝謝你”、“你真好”、“你真是太棒了”等贊揚別人的語言和一些日常用語,結果找她作導游的外國旅客很多。要善于落實大方地說謝謝。真誠發自內心的感謝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四)身行好事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多行善事,多幫助別人。心理學家們發現,以幫助與相互幫助開端的人際關系,不僅良好的第一印象容易確定,而且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可以迅速縮短,使良好的人際關系迅速建立起來。患難見真情,所謂“雪中送炭”的心理效應,“錦上添花”也很需要。

  (五)優化人格

  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偏執、強迫、自負、多疑、自卑等人格會障礙人際交往。因此,改造不良人格,培養和優化良好性格是建立和發展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方面。我國心理學家黃希庭研究了大學生中人際關系好的個性特征:尊重他人,工作負責,忠厚老實,熱情開朗,樂于助人,獨立謙遜,興趣廣泛,樂觀幽默,端莊文雅,良好的性格特征具有相當大的人格魅力,易于使人產生可愛可親之感,因而極大地促進了人際關系的發展。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9

  大千世界,紅塵滾滾,于蕓蕓眾生、茫茫人海中,朋友能夠彼此遇到,能夠走到一起,彼此相互認識,相互了解,相互走近,實在是緣份。在人來人往,聚散分離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軌跡上,在不同經歷的心海中,能夠彼此相遇、相聚、相逢,可以說是一種幸運,緣份不是時刻都會有的,應該珍惜得來不易的緣。

  朋友相處是一種相互認可,相互仰慕,相互欣賞、相互感知的過程。對方的優點、長處、亮點、美感,都會映在你腦海,盡收眼底,哪怕是朋友一點點的可貴,也會成為你向上的能量,成為你終身受益的動力和源泉。朋友的智慧、知識、能力、激情,是吸引你靠近的磁力和力量。同時你的一切也是朋友認識和感知你的過程。

  然而,所有的朋友都是從陌生到認識再到一步步發展成為朋友的,那么,怎樣與陌生人接觸,把其成為朋友呢?說起來太簡單了,那就是要主動靠近對方。例如,在陌生人的宴會上通過互相問候、探討共同關心的話題,自然兩個人的距離就拉近了。話匣子一打開,必然你一言我一語,你趁機詢問對方的情況,并介紹自己,這樣很容易地使對方成為自己的朋友或準朋友。

  1、千里難尋是朋友

  千里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這朋友二字說來容易,真正作起朋友來,卻又有著許多玄妙之處,猜不透弄不明便很容易吃虧上當。交友貴在心誠,誠實誠摯,坦誠相見,方能交得真朋友。朋友之間應當坦誠,而不應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然而,人終究是宇宙的精靈,萬物的靈長,是極為復雜的富有感情的動物。人與人總是不一樣的,難免有些所謂的“正人君子”與人交起朋友來兩面三刀,做出令人心傷的事來。古人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因而,在與陌生人交談的初級階段,最好將話題圈定在一些大家都感興趣的交談突破口,但不要把話題作過度延伸到自己的隱私以及家庭情況。

  那么,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是什么呢?應該怎樣選擇呢?

  1.1、察顏觀色,尋找共同點

  一個人的心理狀態,精神追求,生活愛好等等,都或多或少地要在他們的表情,服飾,談吐,舉止等方面有所表現,只要你善于觀察,就會發現你們的共同點。當然,這察顏觀色發現的東西,還要同自己的情趣愛好相結合,自己對此也有興趣,打破沉寂的氣氛才有可能。否則,即使發現了共同點,也還會無話可講,或講一兩句就"卡殼"。

  1.2、以對話試探,偵察共同點

  兩陌生人對價值,為了打破這沉默的局面,開口講話是首要的,有人以招呼開場,詢問對方籍貫,身份,從中獲取信息;有人通過聽說話口音,言辭,偵察對方情況;有的以動作開場,邊幫對方做某些急需幫助的事,邊以話試試探;有的甚至借火吸煙,也可以發現對方特點,找開口語交際的局面。

  1.3、聽人介紹,猜度共同點

  你去朋友家串門,遇到有生人在座,作為對于二者都很熟悉的主人,會馬上出面為雙方介紹,說明雙方與主人的關系,各自的身分,工作單位,甚至個性特點,愛好等等,細心人從介紹中馬上就可發現對方與自己有什么共同之處。這當中重要的是在聽介紹時要仔細地分析認識對方,發現共同點后再在交談中延伸,不斷地發現新的共同關心的話題。

  1.4、揣摩談話,探索共同點

  為了發現陌生人同自己的共同點,可以在需要交際的人同別人談話時留心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對方和自己交談時揣摩對方的話語,從中發現共同點。

  1.5、步步深入,挖掘共同點

  發現共同點是不太難的,但這只能是談話的初級階段所需要的。隨著交談內容的深入,共同點會越來越多。為了使交談更有益于對方,必須一步步地挖掘深一層的共同點,才能如愿以償。

  尋找共同點的方法還很多,譬如面臨的共同的生活環境,共同的工作任務,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習慣等等,只要仔細發現,陌生人無話可講的局面是不難打破的。

  2、平淡似水和而不流清醒冷靜

  我國有一個成語叫做“物極必反”,正是的,任何事情總要掌握個分寸,也就是所謂的“度”了,什么事做得過了度,往往便會走向事物的反面,好事也就變成了壞事。有時,事物的發展往往不會以某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我們無法強求,無法回避,無法更改。所以,我們只能強迫自己認識它,了解它,承認它,適應它。也只有做到這一點,我們方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或許,任何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和感覺,覺得和某個人或某幾個人很是投脾氣,談得來,坐在一起便覺得心里熱乎乎的,總是舍不得分開,甚至近似癡狂,只愿形影不離才好。關系一近再近,一好再好,然而,結局往往是令人傷心的分離,而且很可能是難以愈合的創傷。其實,傷口一旦產生。無論愈合得怎樣好,也難免會留下疤痕,恰似無論怎樣細的線條,總會留下一道陰影,抹不去,擦不掉。這莫不就是失了分寸的緣故?如果被此距離過近,相互之間過于透明,對方的微疵便很可能成為造成雙方猜忌的因子。正如衣服上的微塵,一般情況下,本是細小難察的,一旦離得太近,細微的顆粒便也似龐然大物,怎么瞧就怎么不舒服。另外人人都有些隱私,不能讓人知曉的,總是會不自覺地遮掩自己的隱私,而雙方關系太近之后自然地就可能觸及對方的隱私,隱私一旦彼人知道,自尊心隨之受損,產生猜疑在所難免。猜疑伴著誤會,誤會深了、久了,好朋友成了死對頭,得不償失。故而,交友應力求做到平淡似水,若即若離。

  朋友交往時頭腦應當清醒冷靜,既要糊涂又要理智,不強交,不茍絕,不當面奉迎以求新,也不能投其所好而附言茍和,應當恰如其分,濃淡適度。該糊涂時一定要糊涂,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可斤斤計較,一味吹毛求疵,大該裝作糊涂,睜一只閉一只眼。該聰明時,則又一定要聰明,大事情不可輕率,更不能盲聽盲從,隨波逐流。不能對涉及原則的問題上盲目附和;在原則問題上,應清醒認識,冷靜分析,不做好好先生,上上下下一團和氣,而失掉對大是大非的判斷力。正義之舉,應盡力相助,邪惡之行,則不能助紂為虐,而應力阻力誡。

  交友時,掌握“平淡似水,和而不流”,便可以在處理朋友關系方面游刃有余,其樂融融。朋友會稱贊你善解人意,謙和大方,恭儉可信,關系淡而不談,遠而不遠。處朋友時而四面來風。八面玲瓏,顧此相彼,甚是周全。旁觀者也會稱你對朋友盡心盡力,禮至心盡,無可挑剔,自然而然會使人敬佩和愛戴。平淡如水,和而不流,做得合適,則會使你與朋友親密,友誼地久天長。

  3、宰相肚里能撐船處世讓一分為高

  3.1、目不容一塵,齒不空一芥,非我固有也。如何靈臺內許,多荊榛卻自容得任何人都不可能替別人選擇生活,也沒有誰甘心讓別人為自己選擇生活。所以,我們雖然可以不同意別人的看法或做法,卻不能不尊重別人的選擇。或許,有人會說,朋友之間卻不是這樣。朋友嘛,志同道合,意趣相投,有很多相似之處。更有諍友要直言不諱,幫助判斷是非。我們并不否認這種說法的合理性,然而,我們也應當承認,即使再相近的朋友也只能是兩個人,他們的思想、行為并不能完全一致。而這些又往往會導致分歧或者說是不同看法。尤其在朋友之間,產生了分歧,便免不了會產生爭吵。不,應當說是爭論,但爭論也好,爭吵也罷,很難說一個就能將另外一個說服。并且,如果雙方各不相讓,又不能適時控制,那么就很可能造成兩敗俱傷,相互產生隔閡,甚至反目成仇,朋友變成了敵人。

  3.2、處事讓一步為高,退步即為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則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當前流行一種說法,認為“忍為上”。其實,這“忍”字從某種意義上說便是一種寬容,交朋友同樣需要寬容,與人方便與己方便,與人為善于己為善。寬容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交際準則。有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或聽到的往往不一定是全面的,有時是極為偏頗的.,在此種情況下,如果不寬以待人,則很容易因不了解情況而言不中的,造成誤會,使朋友之間的友誼遭到破壞。人應當學會寬容,惟其寬容才不會使你貿然行動,產生誤會。

  3.3、君子賢而能容罷,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生活中并非事事都會順遂我們的心意。不是人人都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有人說:“人不像你想像得那般好,也不像我想像得那般壞”。我們隨時都可能遇到不順心的事,遇見不合脾氣的人,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對待這些人和事。是以怨報怨,針鋒相對地以牙還牙呢,還是以寬容為杯,以德報怨呢?我們以為;應當寬容之,理解之,原諒之,并以真誠的行動感化之。交朋友時應學會寬容。朋友不比一般人,朋友與你關系更密切更親近,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對朋友更要學會寬容,以免你無意中或由于誤會而失去與你十分密切的人。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連與你最親近的人都棄你而去了,那你還能留住什么呢?

  4、以誠為本以信為用

  有一句話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有些時候似乎真是這樣,茫茫人海,比肩接踵,擦肩而過者數不勝數,然而相識相知者又有幾人,竟真是那道不清的緣份在那偶然的瞬間,聯起原本陌生的你我。或許只是一眼深情的凝視,或許只是無意中的一瞥,或許只是一次偶然的相遇,或許只是偶然說起的一句話語,或許……個人自身修養最根本的便是以誠為本,以信為用,誠信結合。

  4.1、巧詐不如拙誠

  “拙誠”則是指心中不存惡念,誠心誠意地做事,或許有時行為舉止略顯愚直拙笨,但從不欺瞞別人。這種做法的缺點在于不能當即抓住別人的心,不適宜用于一次性交際活動,但最適合交朋友時運用此道。都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朋友之間畢竟長久相處,拙誠的人貌似愚拙,卻因其誠而贏得別人對他的信賴,從長遠角度來說,拙誠的眼前利益不大,但長遠利益源遠流長。古人云:“百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講的便是交朋友貴在真誠。真誠是相互的,當你與朋友相識相處時,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是極為重要的。以真誠報真誠,心與心相印,情與情相許,方能終生不渝。

  4.2、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乎

  在交友時應當注重信用。一方面不要隨便許諾,任意答應別人什么事,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和認識,真正掌握自己的能力大小,能夠辦到的,要盡全力為朋友去辦,可以答應下來。如果自己沒有過多的把握,便不要輕易地答應別人。

  5、掌握逢迎的絕招

  語言是人際交流的最重要最有利的工具。話說得好,不僅是一個人修養水平高的表現,也是一個人儀表風度必不可少的因素。沒有人會承認一個穿著整潔卻言語粗俗無禮的人有風度;相反,即使一個人并非西裝革履,如果談吐不俗,也會令人刮目相看的。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如果想讓對方接受你的觀點或想法,則必須先讓對方能夠靜心傾聽你的想法。如果對方連聽都沒有聽進去,又何談接受不接受呢?而要對方傾聽,則不可使對方產生反感。

  談話時采取先揚后抑的辦法往往會收到理想的效果。說話時要注意真誠地贊美對方的優點長處,使對方心情愉悅,拉近雙方的距離,消除隔閡。然后再一步步地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這樣,就會用話語巧妙地引領對方一層層地聽清你要說的話,而不至于沒聽幾句便火冒三丈,不歡而散。我們說要適當地贊美別人的優點長處。這種贊美必須是誠心的,而不是為了阿諛奉承而故意夸大的虛假的贊美。交友時,說話如果能很好地動用這一條,對于朋友間的和諧大有裨益。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10

  摘要:企業管理環境的和諧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工作效率,是企業管理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創造和諧的企業環境。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協調各方利益關系,實行廠務公開,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加強內部管理的制度建設等是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基本舉措。

  關鍵詞:企業管理;和諧人際關系;構建

  和諧是人類社會健康運行的潤滑劑,和諧思想作為一種反映經濟社會普遍運行機理的管理思想,其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就企業管理而言,構建內部和諧的人際關系是當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

  一、和諧人際關系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意義

  企業管理環境的和諧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工作效率,是企業管理成功的重要標志。而創造和諧的企業環境應當從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入手,解決個體與群體目標的一致性,提倡競爭中的和諧,注重制度化與人性、制度化與活力的平衡。

  1.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提升企業職工思想境界。由于人際關系具有“一致性”的特點,使得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總是千方百計去尋找那些與自己的思想、感情、觀點、興趣、愛好、行為方式等相近或相一致的人,作為發展和擴大自己人際關系力量的對象。同時,人際關系群體也時刻在物色和接納新的“知音”.因此,和諧的、進步的、高尚的人際關系,所產生的是一種鼓舞人的斗志、振奮人的精神,使之奮發向上、開拓進取的積極作用。企業一旦具有了這種人際關系,廣大職工的思想境界就會不斷得到提高和升華,他們就會誠實守信、忠誠企業,自覺地把自己與企業視為命運共同體,以“廠興我榮、廠衰我恥”為己任,積極投身企業生產經營和改革發展,努力發揮主人翁作用。

  2.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穩定職工隊伍。構建和諧企業,必須維護企業、尤其是職工隊伍的穩定。穩定是和諧的前提和基礎,沒有職工隊伍的穩定,構建和諧企業就無從談起。對于一個企業來講,如果人與人之間沒了友情、沒了團結、沒了合作、沒了相互幫助,大家金錢至上、自私自利、不講人格、不顧大局,那么職工隊伍就會出現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混亂局面,就會成為一盤散沙。“行為失諧,尚可挽正。人際失諧,百事無成。”因此,穩定職工隊伍,需要營造和諧進步的人際關系。

  3.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培養企業團隊精神。“一雙筷子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牢牢抱成團”.和諧進步的人際關系,可以激發人們團結友愛、奮發向上、無私奉獻、相互協作的精神,使人們在和睦相處的環境中安居樂業,在相互幫助中完成勞動生產任務。“家和萬事興”.企業一旦營造了這種人際關系,就能產生眾人劃槳的巨大合力,就能充分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職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各項工作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支持。而這正是每個企業所期待和需要的團隊精神。

  4.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企業領導的科學決策。由于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橫向、縱向或是相互交叉進行交往的,相應地,企業領導層的人際關系也是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的,只不過比一般人范圍更廣,層次更高。人際關系對社會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諸多方面產生的作用,都會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反饋到企業領導集團中去,為領導層的科學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同時,企業領導之間的相互交往,對于提高領導者自身的決策水平也會創造經驗交流的'條件。

  5.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增強企業發展活力。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始終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構建和諧企業,必須激發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增強企業發展活力。企業發展的活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個體活力,二是集合活力。個體活力指的是職工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集合活力指的是企業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整合力的不斷增強。不管是個體活力的增強,還是集合活力的強化,都離不開和諧進步的人際關系。沒有和諧進步的人際關系,職工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發揮,企業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整合力就不可能得到增強。總之,和諧進步的人際關系作為一種生產力,對增強企業的發展后勁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夠產生使企業起死回生的效果。

  二、企業內部和諧人際關系構建的前提和基礎

  構建企業的和諧人際關系,有兩個根本性的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并切實加以解決。一是職工對利益的占有與自己在企業財富創造中的貢獻是不是對應的,合情合理的;二是產生了利益矛盾,企業能不能及時地加以協調和解決。這里既有職工自身素質的原因,又有企業體制機制的問題。為此,企業在構建和諧人際關系中應當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1.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思想道德,作為人生修養的重要內容和崇高境界,是推動企業“三個”文明建設的精神力量,也是構建企業和諧人際關系的思想武器。因此,提高職工隊伍思想道德素質,是實現人際關系和諧的基礎。在思想道德問題上,要著重抓好三個教育,一是理想信念教育。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引導人們超越各種具體利益而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的精神紐帶,又是鼓舞人們萬眾一心、無私奉獻、奮勇前行的精神旗幟。為此,要切實抓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導廣大職工弘揚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思想,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中始終保持昂揚向上、開拓進取的精神狀態;二是誠實守信教育。誠實守信乃為人之道,立身之本,是職業道德的靈魂。要教育廣大職工誠實守信,忠誠企業,以“廠興我榮,廠衰我恥”作為處理企業人際關系的出發點和行為準則,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以崇高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為實現企業的發展目標和根本利益而忘我工作、多作貢獻;三是分配觀念教育。人們對自己之于社會貢獻程度的自覺估量,是實現人際關系和諧的心理基礎。在科技、知識、管理、資金等非勞動要素進入社會分配系列的今天,樹立正確的分配觀念顯得尤為重要。要教育引導廣大職工消除對按勞取酬中“勞動”的狹義理解,逐步樹立“按照貢獻的差異進行差異分配”的分配觀念,正確對待和處理自己的付出和報酬,始終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態。

  2.妥善協調各種利益關系。雖然人際關系的不和諧,本質上是利益關系的不和諧,但和諧的人際關系,并不在于人們之間有沒有利益矛盾,而在于如何認識和解決這些矛盾。事實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在財富的分配和占有方面不可能搞平均主義,因而利益上的差異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只不過是不能讓這些差異和矛盾任其自然地發展,而必須采取得力措施防止差異懸殊過大和利益矛盾激化。因此,妥善協調和處理人們之間的各種利益關系,是實現人際關系和諧的關鍵。企業要妥善協調和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應該重點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建立利益均衡機制,在政策制定上,必須堅持以最廣大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考慮和兼顧不同層次職工群眾的承受能力,堅決反對和糾正各種侵害職工群眾利益的行為;二是建立利益協調機制,及時全面準確地收集和掌握職工群眾的思想動態,引導職工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解決利益矛盾,確保職工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要求得到保護和滿足。

  3.切實強化廠務公開工作。公平公正,是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根本保證。就企業來講,體現公平公正,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落實職工群眾對企業經營管理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一些企業勞動爭議和集體上訪之所以頻頻發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職工群眾對企業的改革改制政策不了解,缺少知情權、參與權和

  監督權,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嚴重影響了職工隊伍穩定,導致了人際關系的不和諧甚至混亂。而深化廠務公開工作,正是落實職工群眾對企業經營管理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一項行之有效的重要舉措,這項工作做好了,必將促進和諧人際關系的建設。

  4.加強企業黨風廉政建設。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對于凈化企業風氣,改善和調節人際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黨員務必以身作則、從嚴要求自己、努力成為改善人際關系的中堅力量。這里值得強調的,一是企業管理者必須擺正自己與生產者的關系。在社會主義企業里,管理者與生產者之間并非金錢雇傭關系,而是一種彼此信任、互尊互愛、團結互助的友誼合作關系。一個企業領導者,只有做到把自己的愛心全部獻給企業,真正與職工心連心、心貼心,企業才有可能創造和諧的人際環境。二是廣大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要帶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對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為此,廣大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必須強化群眾觀念,把職工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作為工作重點,身體力行做好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穩定隊伍、凝聚人心的思想工作,為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切實發揮好各自的作用。

  5.發揮法律制度調節作用。抓好職工法制教育,讓廣大職工真正懂得自己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是什么,懂得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應承擔什么責任,懂得自己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應持什么態度、應該注意掌握什么方法,懂得自己的言論和行動哪些是正義、哪些是合法等,進而知法守法,規范行為。同時,企業應該重視規章制度對規范人際關系的重要作用,切實抓好企業內部的制度建設,努力引導人際關系沿著制度化的軌道健康發展。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11

  [摘要]高校體育部門如同一個小社會,管理者之間、管理者與教師之間、教師之間彼此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人際關系網絡,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推動高校體育工作的內驅力,對高校體育工作意義重大。文章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提出了在體育教師中營造和諧人際關系的一些新構想。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師管理和諧人際關系

  高校體育部門是一個小社會,管理者之間、管理者與教師之間、教師之間彼此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人際關系網絡。這個小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并且隨著工作、學習、生活的需要,以及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遷、人事關系的變動等影響,各自的社交圈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每個人都希望在其中生活得愉快、幸福,尤其是部門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希望在自己所負責的事業方面獲得成功、得到認可。這就需要有一個在工作上彼此通力合作、互相支持,在生活上互相關心、互幫互助,在成績面前相互謙讓的和諧的人際環境。

  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新老教師之間加強交流和相互學習,保持教師情緒穩定,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和諧人際關系有助于管理者之間產生共識,在教學管理上能形成強大合力,從而保證教育教學工作質量。但是,和諧的人際環境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個人在實際工作中,依據對社會、他人、集體的了解和認識,通過積極的交往活動創造出來的。管理者在處理人際關系中,不同于一般社會成員的突出點就是協調藝術。管理活動,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通過協調人際關系,進而協調人與物、人與事的關系,從而實現管理的效益。對于高校體育部門的管理者而言,營造和諧人際環境、建立和諧人際關系,有助于凝聚教師的力量,提高管理效益。

  一、高校體育教師管理中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原則

  1.“公心”原則。作為管理者而言,要有一顆“公心”。所謂“公心”,顧名思義,與私心相對,就是想問題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不是個人,不是自己一個人的利益,而是一個群體、整體的利益。管理者要以一顆“公心”對待所管理的部門和群體的成員,也就是以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辦事情。不因私交影響公事,不因成見和偏見影響公務。不徇私情,不厚此薄彼,一碗水端平。可以說,“公心”原則是管理者營造和諧人際環境和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最重要的原則。

  2.平等原則。所謂平等原則,就是管理者在對待和處理自己與被管理對象的關系時,應該以平等的理念、平等的思想,與被管理者進行交流和對話。管理者并不是居高臨下的發號施令者,而是組織協調者,其地位和員工是平等的。只有以平等的原則來對待管理工作,才能夠真正拉近與員工之間的距離,實現真誠的交流,跟員工打成一片。這樣才能樹立威信,才能讓員工心悅誠服,開展工作才會事半功倍。高校體育部門的管理者,要和教師融為一體,心心相通,平等對待教師。

  3.人本原則。所謂人本原則,就是以人為本。對于管理者來講,就是以員工為本。高校體育部門的管理者,就是要以教師為本,設身處地為教師考慮,想教師之所想,急教師之所急,解教師之所難,關心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在生活、工作和事業發展方面的實際困難,為教師的成長和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和空間,多一些鼓勵,多一些溫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教師感到家的溫暖,凝聚起強大的力量。

  二、高校體育教師管理中和諧人際關系的品質塑造

  1.培養寬容品格。在部門中,評職稱、評先進、評獎金,這些事都非常敏感,倘若教師們具備了寬容的品格,遵循互諒、互讓、互敬、互愛的原則,保持平靜的心境和寬厚的品格,自覺以整體利益為重,注意從先進者身上學習長處,就能使整體保持穩定、融洽的秩序。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的管理者,尤其要具有博大寬容的胸懷,這是管理者重要的心理條件。寬厚待人的實質就是對他人的長處不嫉妒,對其短處不歧視。有的教師沒有評上職稱,一時想不通可能會向管理者發脾氣、動肝火,管理者要能夠沉得住氣,以寬容的態度設身處地替教師們著想,充分理解他們。寬容猶如潤滑劑,能減小摩擦系數,避免精力內耗,增強凝聚力。當然,寬容并不是無原則的遷就,不是搞“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照顧情緒式的相容,而是要把對同志的寬容與對錯誤的批評統一起來,把對事和對人區分開來。這就需要管理者辦事要公正,對人不應有親疏之分,對事不要有抑揚之嫌,處事無私心雜念,秉公辦事,寬厚待人。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

  2.保持良好心態。有的同志不善于協調人際關系,往往源于心理障礙。一是嫉妒心理。有的同志看到別人在品德、才華、成就、名聲等方面超過自己,就不服氣,千方百計詆毀別人。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管理者,必須通過種種途徑使教師明白,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擔負著塑造下一代靈魂、培養祖國棟梁之材的重任,應該有雅量和胸懷。因此,必須摒棄嫉妒心理,要敞開自己的心扉,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二是急怒心理。有的教師出于自負,總認為自己的見解高于別人,不掩飾地表現出對別人意見的反感乃至火氣橫生,盛氣凌人,嚴重破壞了和諧的人際關系。消除急怒心理,一要克服急躁心理,二要時刻注意抽掉自己心中易燃的“薪柴”,以熄滅憤怒之火,免除人際關系中的“火災”。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管理者,與教職工的關系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是法定的上下級關系;另一方面,是需要相互尊重與信任、關懷與愛護、理解與同情的民主平等的同志關系。因此,管理者與教職工發生矛盾、產生分歧時,更應學會以緩制急,以緩制怒。三是唯我心理。有的教師常常以自己為圓心,以個人小圈子來對待周圍的人和事,一切都圍著個人的小圈圈打算盤,這樣的人往往人際關系很糟糕。因此,在人際交往中,要把自己擺在對方的位置上,“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去體驗、理解別人的`困難,克服唯我心理,增進相互理解,縮短人際距離。

  三、高校體育教師管理中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方法

  1.真誠相待,相互支持。以誠待人是處理任何人際關系的有效方法。真誠,就是實在、真摯,以心換心,將心比心,不搞虛情假意、不欺騙、不做作。真誠是人的內心情感和情操的自然流露,只有真誠才能感染人、打動人,使人心悅誠服。對于高校體育部門來講,無論是管理者也好,還是教師也好,都應該真誠相待。管理者應具備的良好職業品質,是建立管理者與教師良好關系的關鍵,這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途徑。此外,管理者與教師之間的相互關心、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也很重要。只有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才能形成凝聚力和合力。管理者要真誠地關心每位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維護和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支持和幫助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教師也要大力支持管理者的工作,體諒管理者的難處,積極承擔管理者分配的工作任務,為管理者分憂解難。

  2.知人善任,發揮所長。知人善任是優秀管理者必備的素質。只有知人,才能善任。也就是只有先了解別人,才能知道別人適合干什么、擅長干什么。高校體育部門的管理者,要深入了解每一位體育教師所具備的能力特點,了解每位體育教師的長處與短處,盡量揚長避短,使他們面對學生時都能出色地發揮才能。比如,有的體育教師學歷雖不高,但語言親切、教育學生非常耐心,擔任低年級教學工作就比較合適;有的體育教師知識淵博,講話富有哲理,帶高年級學生易受歡迎;有的體育教師年輕又有社會活動能力,適合擔任體育活動組織工作等。只有量才而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人才資源,使每位體育教師各盡其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取得優異成績,從而激勵其更好地投入工作,形成良性循環。

  3.暢所欲言,發揚民主。對于一個部門和集體來說,決策是相當重要的。因為有決策就會有政策、計劃和方案的產生,而相應的政策、計劃和方案的實施,肯定會帶來相應的后果。這個后果涉及和影響到的是整個部門和集體成員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等各個方面,這個后果往往會產生連鎖反應。因此,高校體育部門的決策,關系到每個體育教師的切身利益。在決策時,應倡導民主決策,鼓勵教師對本部門的各項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形成共識。還應倡導團結協作、友愛互助的精神,尊重和依靠每一位教師的智慧和力量完成部門工作。平時,管理者與教師之間要多交流,上下貫通,集思廣益,努力創造一種輕松和諧的人際和工作環境。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12

  摘 要: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和文化”的發展創新,學校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用傳統優秀文化作為構建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的理論基礎,構建和諧的領導與教師的關系、師師關系以及師生關系。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對學校的發展和學校教育目標的完成以及教育價值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和諧;傳統文化;人際關系

  建設和諧社會,落實到學校工作中就是建設和諧校園。而構建和諧校園,不外乎做到兩個和諧:學校內人與人的和諧和人與物的和諧。

  人與人的和諧主要是做到:一是學校領導與教師關系的和諧,二是師師關系的和諧,三是師生關系的和諧。而人與物的和諧主要是做到人與校園環境的和諧統一。

  和諧是一種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諧”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命題與核心價值。因此,對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進行一些思考,無疑對構建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國文化的寶貴遺產,其內涵十分豐富,充滿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一是主張多樣,二是主張平衡。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做“和”。“和”能產生新事物,五聲和,則可聽;五色和,則成文;五味和,則可食。推及施政,則必須協調各種利益,綜合不同意見,化解復雜矛盾。將“和諧”用于人際關系,“寬則得眾”,以寬和的態度待人,就會取得眾人的信任。

  和諧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理應成為我們構建和諧校園人際關系的理論基礎。

  校園和諧最為關鍵的因素是人,“人和萬事興”,人際關系和諧是和諧校園的一個重要內容。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提倡寬和處世,協調人際關系,創造“人和”的人際環境。在學校中,領導干部、教師、學生這三個群體的人際關系達到和諧,學校的各項工作才能順利而有效的開展。

  一、構建和諧的領導與教師關系,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關鍵

  領導的管理方式和水平、領導的親和力在構建和諧校園人際關系中起著示范和凝聚的關鍵作用。

  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實現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設文明校園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要實現人際和諧化,領導對教師,就要做到公正、公平,要尊重和保護每個人的合法權益。“和諧文化”精神體現在我們學校管理上就是要以人為本。學校各層面的制度必須以人為本,有“人情味”,讓制定的“人文性”,升華為傳統意義上的“規范性”,達到發展人的目的,從而減少乃至消除人的觀念和行為與制度之間可能產生的沖突。各級學校領導干部要始終與師生員工同呼吸、共命運,形成人心思進、團結和諧、共促發展的良好氛圍。領導應為每個教師的智慧和才能的發揮創造機會和條件,營造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創設民主、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幫助教師牢固樹立敬業的精神和樂業的態度,教師主人翁意識增強,就能自覺地把自己和學校的發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有領導的示范作用,群眾對組織,對領導就會多講一點服從,多看一點大局,多做一點貢獻,人與人之間,就會多一點尊重、多一點愛心,個人對自己也會多一點自律,多一點修養,何愁校園不和諧?

  二、構建和諧的師師關系,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礎

  教師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社會群體,教師之間的關系有其特殊性,比如交往對象相對穩定、交往關系相對淡泊、情感表達比較含蓄、矛盾沖突相對隱蔽等等。

  教師之間的和諧是校園和諧的基礎。教師之間和諧的意義在于創造一個寬松、祥和、文明、健康的良好育人環境,使人與人之間處于和諧狀態,同事之間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就能產生強大的群體凝聚力和向心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團結合作,有效地克服教育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障礙。有利于更好地發揮育人功能,有利于教師形成工作合力,有利于形成相互交流的激勵作用,為實現學校教育目標而共同努力。

  因此,學校要努力通過樹立共同的目標、樹立共同的價值觀、有效地改善學校的人際溝通、妥善解決人際矛盾和沖突等方式和手段,協調好教師之間的關系,以使教師彼此心情舒暢,建立起團結、協作、互相幫助的和諧人際關系,發揮整體力量大于部分力量之和的作用。教師之間以坦誠友善相處,營造既有直率的批評與自己批評、又有信任與支持的和諧氛圍,充分發揮各人所長,從而聚合起一種能發揮整體戰斗力的優勢。

  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構建和諧校園的根本

  學校和諧的根本在于師生之間的教與學的和諧。師生關系主要是教師與學生在共同的教學活動中,通過信息交流而逐步建立起來的,在教書育人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師生雙邊活動的和諧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前提和關鍵,和諧的課堂是師生進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學氛圍的基礎,是和諧師生關系最直接的體現。

  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師生交往,教師所教的內容也較易被學生接受。和諧的師生關系使教師有一種人格的號召力,有利于創建良好的教學活動氣氛。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有利于教師的良好品德向學生遷移。

  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主導方面在教師,關鍵是教師要關愛學生。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只有愛才能喚醒愛,只有教師對學生的愛,才能喚醒學生對教師的愛,才能使師生的愛雙向流動,才可能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完成育人任務,就得讓學生喜歡你、親近你,愿意聽你的話,也愿意向你傾訴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學生不樂意接受教師的“教”,則無論教師如何努力,也難以收到育人的效果。

  構建和諧課堂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尊重是構建和諧課堂的核心。只有師生之間互相尊重,才能創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有了尊重,才有師生間的平等對話,才有溝通、合作的過程。教師對學生的愛和學生對教師的敬,是保證教學成功的關鍵。教師要從單一的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輔導者、組織者,要看到學生思想品質的閃光點,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訓斥;要讓學生更多地體驗到被人關注、被人愛護的溫暖與幸福,更多地體驗到自由探索與成功的快樂和自豪。

  當然,和諧校園人際關系的建設還要依靠社會、家庭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需要以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關系為主的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教育關系的共同努力。

  總之,“和諧”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命題與核心價值。對師生進行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弘揚傳統文化,吸收精華,發揮傳統文化在構建和諧校園人際關系中的指導作用,這是對傳統文化的真正尊重,也是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管理者應該思考并努力做好的一項工作。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13

  摘要:人際交往是人們事業和生活重要組成部分。搞好人際交往將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要掌握人際交往的藝術,就要深刻理解人際交往的概念,遵循其原則,把握其規律,掌握其技巧。

  關鍵詞:人際交往,技巧

  卡耐基說,現代成功人士80%都靠一根舌頭打天下。那是因為統計結果表明,一個人的成功80%以上靠人際交往。由此可見,作為祖國當代大學生,掌握人際交往的藝術,將會為我們將來走上社會舞臺奠定堅實的基礎。

  要掌握人際交往的藝術,首先要從人際交往的概念入手。所謂人際交往,是指人們為了相互傳遞信息、交換意見、表達情感的需要等目的,運用語言、行為等方式而進行的人際聯系和人際接觸的過程。深入理解人際交往的概念,才能從本質上去把握人際交往的藝術。

  同時,要了解人際交往的特征。人際交往具有社會性、歷史性、客觀性、互動性、情感性。從特征上去把握,才不會走入人際交往的誤區。由于以上特征,我們的人際交往就必然不能離開社會,而且受社會歷史和時代特征所制約,因此,不可能憑自己的主觀愿望選擇人際交往。它必須以交往雙方為基礎,以交際圈的大小為發展空間,逐步進行的。

  做好每一件事,都必須以一定的行為標準為準則,同樣,人際交往也要遵循真誠、尊重、平等、寬容、角色互換、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多鼓勵、少批評等原則。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規律,人際交往也其規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傾向于喜歡在某方面或多方面與自己相似的'人,那就是接近吸引律;而互惠吸引律是指人們都有追求獎賞、幸福的尋求,多給別人以夸獎與祝福往往可以促進人際交往;多給別人一點喜歡,別人也就會多給你一點喜歡,那就是對等吸引律;另外自然的或人為的環境的某一因素可以產生誘發吸引律;還有互補吸引律是指雙方的個性或需要及滿足需要的途徑正好互補時產生的強烈吸引;此外,如果一個人品質優秀,待人真誠、熱情,就會就會使人產生欽佩感、敬重感和親切感,從而產生人際吸引力,這就是光環吸引律;最后還有異性吸引律,男性與女性,由于性別和個性上能相似相悅,因而易相互吸引。

  遵循以上吸引規律,便會使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更加順利。但是,人際交往的藝術不僅僅在于把握豐富的內涵、基本的原則和一般的規律,更重要的是它有前人所留下來的經驗總結,那就是人際交往的技巧。

  首先是心理上的技巧,要學會用積極的心理暗示,時刻以“一個受歡迎的人,我喜歡與人交往”的開放式心態走向人群,減少或消除不良的自己形象,從而使自己的交往能輕松自在,揮灑自如。

  其次是言行姿態上的技巧。保持服裝的整潔將會給別人一種舒暢的感覺,在加上陽光般燦爛的笑臉便會使交往對方賞心悅目,因為笑臉是勝過一切華麗詞藻的決勝武器。還要注意表情的豐富生動,使對方有足夠的興趣與你交往。同時姿態要身體挺直,給人以一種落落大方的感覺,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次是聽的技巧。聆聽他人講話應專心、用心地去聽,而不只是用耳聽。要暫時忘切自己的想法、期待、成見,與講話者一起回顧經歷、體驗感情,不能心猿意馬,要通過目光接觸、點頭、贊許聲,給予積極反饋,使他樂于講下去。要耐心地聽別人講,即使對方講的或許羅嗦或者不適合自己的口味,甚至對于自己有所冒犯,都應耐心地聽下去,不要表現出任何煩惱或不高興的神情。還要虛心地聽別人講,當對方講的情況和道理不如自己掌握的清楚、理解的深刻時,也不要輕易打斷他人,更不能好為人師,動輒訓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要善于在聆聽中發現對方思想中閃光點。

  還有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說的技巧。與交往對方講話:

  一要選擇好共同關心的話題,使在場的人感興趣,并讓每一個人發表意見;

  二要尊重別人,尊重他人的性格愛好,不宜談及別人的生理缺陷,不宜打聽別人內心不愿公開的秘密;

  三要善解人意,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盡量減少給對方帶來麻煩;

  四要真誠地贊賞別人,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肯定,確認自己受到別人的重視,內心渴望他人欣賞,真誠地贊賞對方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要有緩和氣氛的能力,沉著應對交往中的新變化,要學會用幽默處理意料之外的事;

  六要講究語言的藝術,注意語言的貼切,避免歧義。語言要有魅力,安慰受傷的人,鼓勵失敗的人,恭維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幫助有困難的人;

  七要學會兜圈子,有些東西顧及情面不宜直言,這就要求我們學會兜圈子。當然也要分辨語言交往的具體情況,當兜則兜,不當兜的則直說為好;

  八要掌握說NO的方法:要選擇適合的場合、環境,在說NO之前肯定對方的優勢,要善于給對方留下臺階,巧妙運用否定詞,注意委婉,用暗示、沉默、拖延、推托等間接方法向對方表態。

  最后,要注意非語言交往的技巧:

  一要運用目光技巧,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交往中通過目光的交流是最能傳神的交往。特定的目光能流露特定的情感,正視表示尊重,雙目炯炯會使聽者精神振奮,柔和的目光表示熱誠,流露出熱情。多使用這些目光,能營造良好的交往氣氛;

  二要運用體勢技巧,身體傾斜表熱情,表示對對方感興趣;微微欠身表謙恭有禮;雙手外推表拒絕;拍腦袋表自責、醒悟等等,注意使用這些體勢,有助于達到交往的目的;

  三要注意聲調的技巧。聲調有表達、溝通的作用,柔和的聲調表示坦率和友善,激動時的聲調會顫抖,低沉的聲調表示對方不高興;

  四要注意距離的技巧。所謂距離技巧是指交往要把握一定的尺度,注意交往適度,交往的深度應因人而異,不宜搞等距離交往,對誰都一視同仁,應該有個層次,而且異性交往要注意分寸,分清友誼與愛情,男方不宜先于女方去握手。此外,要正確對待待人接物中的距離,注意適度,做到姿態大方而不落俗套。一般認為交往距離可分為四等,親密距離為0.45米,個人距離為1米左右,社交距離為1~4米,公眾距離為4米以上。

  最后,要注意交往后的技巧。一要遵守諾言,一諾千金,許諾的事情一定要盡量做到,實在因條件限制難以兌現,應及時想對方說明;而要善于總結經驗善于發現人際交往中的盲點,比如說“口頭禪“、不雅動作,應積極反饋自己,如有類似毛病,應及時改正。

  總而言之,人際交往是一門十分復雜而豐富的藝術。人作為社會的一員,就無法逃避人際交往。我們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日益增強我們的交際能力,深切領會到人際交往藝術的魅力所在,為我所用,讓人際交往最大限度地推動我們的生活和事業的發展,使自己能成為交際圈中的強者,并步入輝煌人生。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14

  一、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提高整個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為了讓學生體驗人與人交往的相互性,可以安排“支撐”活動:讓學生坐在椅子上圍成一個圓,前面的同學倒在后面同學的腿上,以此類推,然后撤掉所有人的椅子,讓大家靠著彼此的力量相互支撐。多數學生在第一次做這個活動時都會感到很神奇,當成功完成活動時,學生都能夠強烈地體驗到自己沒有倒下是因為有別人在支撐,同時自己也在支撐著別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相互支撐的關系。為了讓學生了解人際吸引的因素和人際交往中的心理現象,可以安排“朋友樹”活動:讓學生畫一棵樹,再畫上果實,有幾個要好的朋友就畫幾個果實,并在果實上寫上好朋友的名字,然后思考與好朋友最初是怎樣成為朋友的,友誼持久的原因是什么,思考后小組分享,最后進行歸納總結,達成課程目標。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感恩的態度,可以安排“互助之旅”活動:一部分學生用眼罩蒙上眼睛,然后讓其他學生引領著通過一系列障礙,蒙上眼罩的同學首先感到行走于障礙中的無助,再感受被人引領通過障礙的溫暖,從而產生對引領的同學的感恩之心。活動后學生分享感受,并由此引發對更多人的感恩之心。為了引導學生積極解決生活中人際交往的.困惑和問題,可以設計生活場景,讓學生來表演,將經過小組討論的解決辦法表演出來。這樣,對表演的同學來說強化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對其他看表演的同學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

  二、積極調動學生自身的資源,不斷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自身的資源,使學生在充分參與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問題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出現最多的問題,也是心理健康課學習過程中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借助學生自身的資源,為學生的心理成長服務。比如,在培養愛的能力的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思考自己的戀人標準,并進行分享,從學生的分享中可以發現學生不同的戀愛觀,并可由此總結什么是愛情,學習戀愛三因素論,使學生對愛情有進一步的理解。在探討愛的能力的內涵時,可以先讓學生討論幾個與戀愛相關的問題,如被一個異性喜歡怎么辦,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自然會列舉出不同的情況。被異性喜歡時可能自己也喜歡對方,也可能自己并不喜歡對方,對前者如何接受,對后者如何拒絕,學生自己的經驗中有好的或不好的應對方式,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愛的能力包括接受愛的能力和拒絕愛的能力。

  三、結語

  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在課外閱讀相關書籍或觀看有關影視作品,推動學生進一步開展學習。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15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的使用日趨廣泛,微信作為手機必備的一種APP軟件,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青睞。微信轉變了傳統的社交格局,對人們的日常社交方法帶來巨大的影響,絕大多數大學生采用微信實現社會人際傳播,其對人際關系的好壞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微信和人際交往的相關概念進行分析,詳細闡述了當代大學生的微信使用現狀,旨在探討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關鍵詞:微信;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

  一、概述

  (一)微信。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重磅推出的一款通信軟件,支持短信、語音、圖片、視頻的實時發送,通過二維碼、QQ、搖一搖等添加微信好友,支持多人群聊和查看附近正在使用微信的用戶,可使用漂流瓶、QQ同步助手、QQ郵箱、語音記事本、實時對講、朋友圈等功能。[1]微信之所以倍受青睞,源于其獨特的優勢。微信各項功能設置十分人性化,可直接通過QQ賬戶登錄,可自主搜索已開通微信賬號的好友并直接添加,有效擴大了大學生的社交范圍。微信不收取任何通信費用,大大降低了社交成本,為大學生提供了便利。

  (二)人際交往。交往即為兩個或多個人相互交流的具有評價性或認識性的相互過程,簡單來說,即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各類信息情報的相互傳遞和相互作用的重要過程。交往具有兩大特征,其著重強調了信息溝通。在雙方交流的'過程中,信息發送者即為主體,所發出的信息被及時傳遞到接收對象,影響信息接收者的行為或觀念,進而實現交往雙方的相互影響和交流。

  二、微信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征

  (一)構建真實的人際網絡溝通平臺。在現實世界中,大學生的交往活動一般都局限在某一特定區域或時間段,而微信能構建即時便捷的人際交流平臺,實現與好友用戶之間的一對一雙向傳播。好友來源通常為騰訊QQ好友、手機通信錄及部分陌生人賬號,用戶身份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因此,人際網絡溝通平臺的真實性得到了良好保障。[2]

  (二)打造多元化的大眾傳播平臺。在傳統的網絡溝通平臺中,用戶更新個人信息容易受到多種條件的限制,如地域、時間等。而在微信平臺中,除了普通的文字信息以外,用戶還能選擇多種新興多媒體手段,隨時隨地記錄自己的感受,因此,使用微信的用戶都可成為大眾傳播者,從而打造多元化大眾傳播平臺。

  (三)交往行為更加直接。采用微信平臺交往不受年齡、身份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無需特定人或物作為交往媒介。在微信平臺中,可實現多人交流或“點對點”交流,進行多種元素相結合的交流方式,不需要面對無聲的交流,交往行為更加趨于直接化。

  (四)交往關系平等。在現實的人際交往活動中,人們容易受到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無法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交往平等。而在微信平臺中,日常交往規則被淡化,人人都能平等地參與到網絡交流中,實現交往關系的平等。

  (五)交往意識自主。在微信平臺中,人際交往屬于開放、個性、多元、自由的系統,任何交往角色都擁有決定權與話語權。交流行為人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選擇交往方式、交往對象等,并且利用微信平臺的交互功能,使用、分享和制造各種信息資源。

  三、當代大學生微信使用現狀

  本研究主要選取某大學586名在校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采取問卷等形式對大學生使用微信的行為進行調查研究,從多個角度和層面分析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其中收回問卷586份,有效問卷581份。

  微信一經發布就成為一種熱潮,受到了大學生的大力追捧。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微信正在使用率達77.7%,微信曾經使用率達17.1%,未曾使用率為5.2%;使用微信超過半年以上的大學生超過70%;超過50%的學生經常登錄微信接收信息。[3]可見,在大學生中,使用微信的人數較多,且使用時間較長,頻率較高。在微信好友的調查中顯示,大學生的微信好友主要是朋友和同學,父母及親人所占比例較少。

  四、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微信可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一方面,微信給大學生的相互交流帶來了便利,打破了大學生實際交往中時間、空間上的局限性,信息可實時傳送到信息接收者的手機上。微信增加的實時對講功能更加便捷,無需支付通信費用,便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微信好友全面轉移了大學生的人脈資源,進一步拓展和延伸了其社交網絡,給不善于交往的學生提供了平臺。

  2.微信更好地滿足了大學生的情感訴求。微信與社會人性化、社會粘性化相符合。微信具有平等性和匿名性,大學生通過微信可以擺脫現實束縛,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方式構建人際關系。大學生可以通過深層次的交流和溝通,使心理狀態得到放松。

  3.微信中的虛擬社區可以增強歸屬感。微信具有高效性和便捷性,可以實現人與人之間各項信息的快速傳播,集中社會人脈資源,通過聚集故舊和新朋,逐步形成網絡群體。[4]微信使用個體可以通過朋友圈分享和獲取各項信息,形成社區化和虛擬化的人際傳播模式,個體通過信息傳播來保證人際交往的社區化發展。

  4.朋友圈可增強人際交往的嚴謹性。朋友圈是一種新型的虛擬社區,朋友圈成員應通過嚴格的身份審核,才能查看同一圈子內部、各成員所發布的觀點和信息,分享和記錄生活體驗。其將人際交往關系由線下拓展到線上,需得到用戶同意,陌生人才能查看各項信息,確保了朋友圈的感情牢固性和嚴謹性。

  (二)消極影響

  1.使大學生與現實脫節。微信在為大學生帶來便捷性的體驗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大學生使用微信擴展人際關系,必然會占用大量的人際交往時間,淡化了現實生活與個體之間的直接聯系,造成個體傳統意義上的人際關系逐漸淡化和松弛。微信是基于高新科技手段,實現現實人際關系的轉移,在媒體空間中,人類淡化了對真相的追尋,部分大學生寧愿相信虛擬網絡,而忽視客觀事實,導致其與現實生活脫節。

  2.造成個人隱私的暴露。女大學生更傾向于與陌生人交流,導致其容易輕信他人,極易上當或受騙。微信雖然有隱私設置功能,可以針對好友開放,但在其開發初期,對于隱私的保護還存在諸多問題,犯罪分子可以通過“搖一搖”開展詐騙活動,給大學生的財產安全帶來巨大的威脅。

  3.使不道德行為增加。許多大學生會偶爾或經常通過微信中的“搖一搖”功能與陌生人交流,這樣就有更多的機會將現實中受到擠壓的一面或不為人知的一面展示在微信交友平臺中。由于沒有社會道德的束縛,許多人在微信交友平臺上僅憑自己的喜好發表言論,監督體制無法體現其應有效用。在微信平臺上,大學生的自己評價能力、自己觀察能力以及自己控制能力都會有所下降。

  微信在有效降低人際交往成本的同時,迅速增進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為朋友間的相互聯系提供了便利。微信雖然具有較強的便利性,卻極易產生社交依賴,且部分不良信息的傳播還會破壞社會風氣。因此,大學生應該正確、適度地使用微信,注重保護個人隱私,避免給自身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16

  摘要:杰出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保障,但在現實日子中,不少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呈現一系列的心思疑問,嚴峻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日子和作業。如何對大學生進行人際交往的輔導,協助他們優化人際關系,調適其心思疑問,就顯得至關重要。

  關鍵字:大學生;人際交往心思;對策

  一、人際交往及其效果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關系,是指人運用言語或非言語符號交換意見、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和需要的進程。杰出的人際關系不光可以穩定情緒,給人以安全感,還有助于個別自己意識的深化發展。關于大學生而言,維護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不只是大學日子學習的需要,也是將來走向社會的需要,它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到人的全面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際交往適應才干是大學生社會化適應才干的歸納體現。

  二、今世大學生人際交往心思特點

  1.自卑心思。自卑是一種過低的自己評估。自卑的淺層感觸是他人瞧不起自個,而深層的體會是自個瞧不起自個。自卑的人失望、郁悶、孤僻,簡單消沉地評估自個,總覺得自個在容貌、身材、常識、才干、談鋒乃至穿著等方面不如他人,低人一等,假如遇遭到他人的的嘲笑與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辱負重。為了到達在交往中的“完美”,不敢進入新的交往,將社交圈子束縛在狹小的范圍以內,形成了人際交往隔閡的局勢。

  2.自傲心思。自傲者在人際交往中通常變現為傲氣輕狂、高高在上、自命不凡,視他人為下級、被教學者。在與他人處事中,過于信賴自個,而不信賴他人,只關懷自個的需要,很少思考對方的需要,有時常常成心使對方墮入出丑、為難、為難地步。自傲的人自以為是、咄咄逼人,傲視一切,然后禁錮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

  3.羞怯心思。害臊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思現象,年輕人面臨新環境的交往活動,常常體現出害臊、膽怯、拘束不自然。當他們在陌生人面前,或是在世人面前說話時感到嚴重,語無倫次,言不盡意,然后他們的舉動見人臉紅,手足無措。因為害臊者在人際交往中過多束縛自個的言行,無法充分地表達自個的`情感,常形成交往兩邊的不了解或誤解,且無法與人交流,繼而阻礙杰出人際關系的形成。

  4.猜忌心思。猜忌心是在交往中因為片面推測而發生的對他人不信賴的復雜情感體會,體現為對他人的言行敏感,總以為他人在談論自個,瞧不起自個,而對他人老是持不信賴的情緒,不愿講真話,戴著假面具與人交往。猜忌是大學生展開交往的大敵,它不只會使大學生之間關系松懈,也會使同窗好友因猜疑作怪而發生裂縫,使人際交往墮入消沉被迫的窘境。

  5.妒忌心思。妒忌是在人際交往中,發現自個的才干、學習、聲譽等方面不如對方而發生的一種不悅、自慚、仇恨乃至帶有破壞性的做法。妒忌心思是一種消沉的心思品質,變現為對他人的長處成果心懷不滿,抱以嫉恨,總期望他人落后于自個,乃至采納不合法的做法給他人形成損傷。妒忌會吞噬人的理智,形成品格歪曲,通常是以恨人開端,以害己告終。

  三、對于今世大學生人際交往心思疑問的對策

  規矩人際關系的知道。首要,要準確知道自己。經過與社會上和自個位置、條件相類似的人相比來知道自個,在對比中認清自個的優勢和下風,長處和矮處,到達揚長避短,完善自個的目的。其次,要承認特性。大學生應當知道到,不一樣的人的特性是千差萬別的,互相相處中發生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咱們不能盼望得到每個人的認同,與每一個人都成為好兄弟,但要尊敬這種不一樣,以一種寬恕的情緒對待他人。準確的社會認知觀的形成,有利于增強自傲心,消除自卑、孤僻等消沉心思。

  2.遵從人際交往的準則。

  首要,對等準則。在中國社會,無論是公事仍是私交,都沒有凹凸貴賤之分,都要以兄弟的身份進行交往,切忌因經驗缺乏、經濟條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為自個年輕優異而得意忘形。其次,真摯準則。真摯是一種對人腳踏實地的情緒,是待人誠心誠意的友善表明,真摯的心能使交往兩邊志同道合,互相肝膽相照,能使交往者的友誼地久天長。虛偽是交往的大敵,大話、詐騙、玩弄、自私是就義友誼的惡魔,有必要堅決拋棄。最終,寬恕準則,體現對非準則性疑問不錙銖必較,可以以德報怨、寬恕大度。

  3.培育人際交往的品質。

  一是自傲,在人際交往中自傲的人老是不亢不卑,落落大方,談吐沉著;自傲者決非顧影自憐,盲目狷介,而是對自個的缺乏有所知道,并長于聽他人的勸告與協助,勇于改正自個的過錯。

  二是信賴,信賴即是信賴他人的真摯,從活躍的視點去了解他人的動機和言行,而不是口是心非。

  三是熱心,熱心能給人以溫暖與安全,促進人的彼此了解,融化冷酷的心靈,交流人們的情感。

  4.把握人際交往的技術。

  一是學會協助他人。以彼此協助為開端的人際關系不只使杰出的人際關系簡單建立,并且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心思間隔。當人遇到困難波折時,哪怕是他人一個真摯的笑臉,一個別貼的眼神,一句溫暖的言語,都能讓人感到安慰,感到振奮。

  二是學會適度贊揚。贊許他人要講究尺度和方法,不能太夸張夸大其詞,要長于調查和發現他人的長處,說出對方的可贊之處。

  三是學會詼諧。詼諧是美德和才智的結晶,是常識和才干的展示,大學生要學會詼諧,注意培育自個敏銳的調查力、豐厚的想象力、靈敏的應變力。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17

  人際關系交往是什么?既社會人群中因交往而構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的社會關系,又稱為社交、人緣,屬于社會學的范疇。但對于尚未踏出社會的我們,對于人際交往的概念,我更傾向理解為對同學與家人的交往。

  初一以前,我于朋友和父母的相處態度都是蠻橫霸道的。可以說,在校自恃學習成績好,欺負同學;在家仗著爸媽的寵愛“欺壓”弟弟妹妹的事情,干得還真不少。所以被稱為“混世魔女”的我,在父母和同學的交往上,是一個失敗者。

  但是世事都有一個轉折點吧。初一那一年,我遇到了她—我的同桌“思慧”。這是一個可愛開朗的女生。我們有共同的愛好,下課常常聊動漫,聊到忘了已經上課,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而成績不斷進步。而看起來如此合拍的我們卻有著一個明顯的不同點——人際交往的不同。我,沉默寡言,不愛搭理同桌以外的同學;而她,活潑開朗,外交范圍達到整個年級。最初,我不以為意。直到開學里的第一個國慶黃金假期結束,隔了一周才回到學校,假期間里的種種孤獨使我倍加思念學校的同桌和課堂。抵達校園,我們倆相互寒暄了一會,進入教室,已經到了的同學,看見思慧進來了,都沖上來和她打招呼,彼此聊起假期里的趣事,徹底地忽略了我的存在。那時的我,才感到了自己人際交往上的脆弱。

  也什么性格愛好相差無幾的兩個人的人緣差別那么大?答案很顯眼,人際交往的不同。從此,我慢慢地改變自己對朋友的態度,試著多多關心別的同學,主動幫助他們,我也漸漸融入了這個班集體。這一經歷使我性格變得活潑開朗許多,人際交往的圈子也更加廣,我知道了樂觀是一種成功,更是一筆財富。

  而對于父母的交往態度的改變呢,得從初二說起,傳說青春期里的學生有一個叛逆期,期間的種種惡行可以歸于“叛逆”的表現。而叛逆期的我,是有多叛逆呢?不外乎,砸門,和父母慪氣,下課在外面瞎逛蕩,不天黑不回家。而爸爸媽媽有一次被我氣得連夜去書店買了一本五厘米厚,名為《讓孩子理解父母的1000個故事》的書回來,而我只是冷笑一下,隨手把書扔到床底下去了,爸爸媽媽只是受傷的看著我,一言不發地走出房間。

  也不要問我為什么這么叛逆,我也難以解釋,我只知道,改變,從那一天開始。那天晚上,幾個朋友約我一起出去玩。可天公不作美,雨淅淅瀝瀝的下了起來。爸爸媽媽本就不贊同我晚上出去,他們覺得這活動不安全,見天下起了雨,更加賣勁地建議我在家里休息就好。可我一句也沒聽,仍然頭也沒回地騎上自行車,沖出了家門。路上雨越下越大。我妄圖在雨更大之前到達目的地。所以車速不斷加快,路上的能角度越來越低,一片水色燈影朦朧。突然右邊一陣汽車的.喇叭聲響,刺眼的車燈在眼前一晃,我就失去了知覺。待到醒來,我已經躺在了醫院的病床上,媽媽坐在床邊低泣,爸爸和一位貌似出租車的司機道歉,隱約說著,“……女兒不懂事……”那大叔也絲毫不客氣,“……闖紅燈……女兒沒素質……父母會有什么見識……”后來我才知道,我違規闖了紅燈,被一輛右邊開來的出租車當場撞暈過去,輕微腦震蕩。

  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和爸爸媽媽爭執過。我學會了和爸爸媽媽聊天、溝通,發現曾經自以為最固執的父母原來每天為自己而在操勞掛心。我學會了聆聽父母的教導,發現這種母慈女孝的相處交往方式是這樣的美好。

  而今,作為大學生的我們,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更加重要了。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種社會關系之中,如何理順好這些關系、如何提高生活質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問題。

  在大學這個重要的人生階段,進入學校的那一刻就已決定了其人際交往的需要,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今天,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能力,也將會我們是事業取得成就的重要保證。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18

  內容摘要:大學是培養人才的一個搖籃,其中培養大學生的良好人際交往能力,正是當代社會的要求,更是高校教育中不可以忽視的一課。當代大學生正處于探索人生、掌握專業知識、認知社會的階段,其人際交往的質量直接影響了他們在校的生活、學習。然而,大學生需要建立優良的人際關系,就需要克服影響其人際交往過程中的障礙,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與原則,建立和諧人際關系,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充滿挑戰與競爭的時代,借助與學習他人的智慧來完成自身人生的奮斗目標。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健康

  一、引言

  人際交往指的是個體同身邊人之間的一種行為與心理的溝通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人們彼此的交流各種情感、思想、意見、態度和觀點,并且帶著很強烈的目的性。而人際交往過程又存在著主觀性、復雜性、實踐性、互動性、社會性等特點。

  當今大學生群體屬于一個心理幼稚并且又擔負著巨大壓力的群體。面對來自于社會、環境、學校與個人等方面的各種壓力,有的學生可以建立某一程度的社會守常與社會平衡,保持一種較平衡的心理狀態。然而也有一些學生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之中,往往不知所措,表現出失落、茫然與壓抑,常被無名煩惱所困擾,或者因為無端的恐懼而變的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導致了人格錯位、精神分裂和心理崩潰等。盡管這一些學生在大學生之中所占的比例并不算大,但根據相關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幾年這一比例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這在當今社會是一個不可以忽視的問題。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簡單的來講,沒有不適應的癥狀,便是心理健康。對當代的中國大學生來說,衡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能夠歸納為以下幾條適合標準。

  1.性格健全。對外界、對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態度符合社會規范,協調穩定,具備了良好的社會適應性,有一定的自制、自控能力。熱愛學習,積極的參與社會活動,能夠從社會和學習活動中獲取滿足感。

  2.智力正常。在觀察、思維、記憶、操作和想象等綜合能力上達到一定水平,能夠勝任大學學習、生活與工作,并且能夠表現出較積極的創造性。

  3.自己意識統一。能夠了解并且接納自己,即能夠正確地認識、要求和評價自己,承認并且喜愛自身的本色。對于自身的長處感到的是欣慰而不是高傲;對于自身的缺點不回避,且不自卑。能夠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信仰的支配之下,認清自身人生的意義,形成切合實際的抱負與高尚的.理想。

  4.情緒穩定協調。能夠穩定、持續地保持愉悅的情緒,自信的心境,有著充分的幸福感與安全感,充滿著生活的樂趣與生命的活力。能夠保持心理的協調與平衡,不為消極情緒所困擾,能夠甩掉精神包袱,排除心理障礙。能夠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身的智慧與勤奮去取得成就,從而獲取成功的喜悅。

  5.人際關系和諧。樂于與他人交往,能夠用尊敬、友愛、信任、諒解、寬容等積極的態度同他人相處,既熱情于給予他人的愛與友情,也欣然的接受他人的愛與友誼。對人真誠、忍讓、寬容、和善,喜愛集體活動,歸屬進一定的集體中,并且在集體生活之中尋找樂趣。

  6.行為表現得體大方。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行為表現及心理特點。行為表現符合其自身年齡特點,是其心理健康的標志。青年學生應當開朗、活撥,步伐矯健并充滿活力。然而老氣橫秋與委靡不振,并不符合其年齡的特點,屬于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調適

  1.害羞的心理調適

  具備害羞心理的大學生需要正確認識到自身不正常的心理問題。對于害羞心理障礙治療應當以心理治療為主,可以采用暗示療法、行為療法,并且結合了有效的社交與技能訓練來消除和克服自己的害羞心理;另一方面大學生需要增強自信,多去參加集體活動,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避免和預防害羞心理的產生。

  2.自卑的心理調適

  首先需要正確認識到自卑心理,逐步形成出正確的自己認識。當大學生因人際交往的不利而陷入自卑時,可以通過參加活動、傾訴、聽音樂等方法來擺脫不良的心境。因為這一種方式一方面發泄了自身的不良情緒,同時也或多或少增加自身人際交往的機會,無形之中培養了自身人際交往的能力。在校的大學生一定要建立起信心,只有這樣,克服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自卑心理的各種措施才能夠得以暢通無阻,發揮出最大作用。

  3.戒備的心理調試

  大學生應當對于戒備心理存在著正確認識,不需要顧慮重重,產生交往恐懼。應當培養自信心,只有充滿了信心地去與人交往,才不會對于交往充滿了恐懼。當大學生發現自身出現了不適當的心理戒備時,要迅速地克制自己,要告訴自己,無端懷疑是不合適的,會給自身的人際關系帶來不好的影響。大學生在有一些時間需要適當地進行自己暴露,消除自身封閉心理,坦誠地同交往對象透露出自己的一些秘密,能夠促進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也能夠使得自身的心理戒備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緩解。

  4.孤獨的心理調適

  大學生需要克服其孤獨心理,首先就要做到開放自己,多與外界進行交流,以誠相待。其次,要大膽的交往不怕挫折,善于在交往的挫折中、過程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增強其交往能力。再次,大學生需要加強并培養自身的愛好與興趣,有了愛好便有了追求,也就不會感受到孤獨。最后,大學生應當盡量去克服自身的自卑情緒,由于自卑導致的孤獨狀態,就像作繭自縛,不沖破這一層繭,就很難走出孤獨。

  此外,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常見問題還有完美心理、嫉妒心理等。

  大學生在其成長的過程之中出現了一些缺點、還有一些做的不夠到位的地方都是十分正常的,我們應當以包容、平和的心態來看待對方的不足,即使是要指出,也應通過真誠溝通,而不是大加指責。

  四、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1.學校方面對于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學校是對于學生實施教育的主要場所,只有注重了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人際交往的教育才可以真正發揮作用。大學生人際交往在教育訓練方法上主要包括了個體輔導、團體活動訓練、案例討論以及研究。

  ①個體輔導。個體輔導指的是針對了學生個體所存在的交往問題實施個別指導,以求改善他們交往的現狀,促進他們的交往能力向健康發展的方法。

  ②案例討論和研究。案例討論和研究是在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課堂教學之中應用案例教學法對于學生實施交往能力訓練的主要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之下,根據教學的目的,采用案例討論和研究來組織學生實施研究、學習的方法。

  ③團體活動訓練。團體活動訓練特點主要是適用于有著共同交往問題或者是有著共同的心理困擾的人,而成長之中的大學生的確有著共同的心理問題及交往問題。團體活動訓練的主要優點在于了團體成員的互動,形式多樣、實踐性強、適用而廣、生動有趣。隨著人際交往的教育所需的逐步增強,這種方式也必會成為高校生人際交往訓練過程中的主要方式。

  2.大學生自身對于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

  ①提高認識。大學生應當正確地去認識自己,以樂觀、積極的心態而且對于交往過程之中的問題;從客觀的角度來出發去評價他人,充分地尊重他人和肯定他人;以積極樂觀的觀念來看待人際交往,贏得他人的友誼和熱情;學會理解和包容,維持交往環境的融洽與和諧。

  ②掌握社交的技巧。大學生應當樹立良好自身形象,掌握體態語言和行為規范,與人溝通交往需要講究談話和語言藝術,善于去傾聽對方的談話,做到真誠、虛心和耐心。還有就是大學生需增強人際交往吸引力,形成優良的人際關系,把握好對象的特點,靈活應對,有的放矢,擴大其交際圈。

  五、結語

  總之,大學生需要建立優良的人際關系,就需要克服影響著人際交往的障礙。做到加強修養,平等待人,融人集體,培養風度,以誠相待。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充滿著挑戰與競爭的時代之中借助和學習他人的智慧并完成自身人生的超越。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19

  摘要: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是我國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也是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以及新課程實施中應該認真關注的問題。本文在分析了中學生人際交往的一些現狀的基礎上,闡述了中學體育教育中學生人際交往的一些問題,然后重點闡述了中學體育教師是如何利用體育教學的特殊領域,幫助中學生培養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等問題。

  關鍵詞:體育教學人際交往和諧健康合作學習

  每個人生活在世界上,都需要與他人交往聯系,當代中學生在這一方面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困惑,據調查有80%的中學生將孤單視為最大的苦惱,他們渴望與人交往渴望能學會與人共處,建立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關注學生和諧的人際交往是新的課程對體育教學提出的新的要求。作為一名中學體育教師,如果能利用體育課堂這一特殊的教學領域,幫助中學生培養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既可以讓體育教學更加順利完成,也能幫助班主任和家長解決學生“交友”的難題,還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適應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

  一、全面了解中學生人際交往的實際情況

  中學生正是個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由于生長發育的急劇變化,性發育開始使得學生在生理與心理上發育不平衡,而心理發展相對會落后于生理功能,這些特征正是中學生具有少年期的半幼稚半成熟型,也正是具有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復雜的時期,也是最容易產生心趣沖動和行為過失的年齡階段。而在這里中學生隨著社會和集中地位的變化以及人格的形成,社會人際交往的'范圍會不斷擴大,但這樣會使得學生的社會關系會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亂套,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過分濫交,荒廢學業;2.分不清益與損;3.處理不好與朋友的關系;4.情感控制不好。

  二、體育教學與人際交往

  在一定意義上,體育教學活動就是一個“課堂小社會”,在這個課堂社會中的學習活動大多具有集體性和競爭性。而且由于場地大、活動多、內容廣、活動時分組與個人活動多,小組成員之間,個人之間的交往頻繁,這不僅增加了師生之間的聯系,而且同學之間的交往也很多。同時由于在體育活動中學生所處的角色和地位也會不斷變化,使得學生的人際交往面更加寬廣。在這樣錯綜交叉的人際交往中,學生的能力、修養等都會得到很好的提高,個人的人格也會表現出來,這有利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有一定清晰的認識和了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從另一方面說,如果學生的人際關系處理好了,在體育課上的表現會更加積極,與同伴的配合也會更加默契,這樣體育教學也能更加順利地開展。因此我們說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也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人際交往,促進學生建立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

  三、利用體育教學,多方面培養學生的交往素質

  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在了解了與中學生人際交往的一些情況后,一定會更加關注中學生的人際交往的,那么怎樣才能幫助學生培養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呢。

  1.提高自身的素質,從正面引導學生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自身的行為往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行為與思維,教師的表率作用對學生起著很大的作用。所以如果要培養學生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教師應先從自己做起,要處處提高自己的交往素質,生活中要為人大方,對人尊重,上班時要團結同事,對學生要充滿愛心,平等待人……這樣給學生做榜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同時,也會向學生灌輸了文明的交往觀。

  2.關愛學生,與學生做知心朋友

  教學工作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關愛每一個學生,與學生平共處,我覺得在這一方面,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兩點:熟悉了解每一個學生充滿愛心和尊重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

  3.選擇對人際交往有利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隨著新課改的步伐,體育教學的內容越來越廣泛,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與人際交往也關注得越來越多,我覺得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有利于培養學生交往素質的內容與方法。

  (1)選擇一些與人際交往有關的健康基礎知識。首先選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和交際健康教育,讓學生對健康的心理有一些理性的認識,同時還要進行一些青春期常識的教育,讓學生對青春期有一整體的認識,從而減輕交往對異性的好奇。

  (2)用合作學習促進人際關系。合作學習有以下幾個要素:

  ①積極地相互配合,特別是面對面促進的互動。

  ②積極承擔在共同任務中個人的作用。

  ③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并建立起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互相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矛盾。

  ④對個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

  ⑤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價,尋求有效的途徑。

  從以上的要素,我們可以看出,在合作學習中,學習者之間為了解決問題而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彼此交流溝通,這樣學習者之間的人際關系就會隨之而和諧統一。

  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是中學生健康向上的一種體現,它可以使學生團結進步,幫助學生走上健康的光明大道。作為一名中學體育教師,我們應該更加有耐心和愛心,在平時的教學中多關注學生文明的人際交往,并及時發現學生在交往中的困惑,給予糾正和引導,這樣也會真正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真正從各方面培養合格的社會人才。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20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智能化移動終端設備也迅速普及,幾乎成為了當代大學生不可或缺的“伴侶”,而移動互聯網絡不斷升級加速,無線網絡的逐步覆蓋,海量應用程序的洶涌來襲,更是讓人們充分體驗到科技進步給自己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捷與樂趣。

  但是當你漫步在校園里,卻會發現如今在食堂、在寢室、在操場、在衛生間,乃至在圖書館、在自習室、在教室,幾乎校園里各個角落,隨時隨地都有學生低著頭,目不轉睛地盯著手里拿著的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指尖飛舞,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手中發亮的方寸屏幕,無暇顧及周圍世界,凡此種種,不禁讓人重新審視那些智能電子產品,而那些人就是當今時代的“低頭族”,英文譯之為:“phubbing”指的就是整日沉迷于手機而冷落了現實世界的人群。

  一、手機對大學生影響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手機網絡也日益成為新興的網絡陣地。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表達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截至2014年6月,我國成為世界上使用互聯網人數最多的國家。其中,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5.27億,較2022年底增加約2699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占比提升83.4%,手機成為我國網民第一大上網終端。報告同時指出,大學生是所有青少年上網人群中使用手機上網比例最高的,約97.4%的大學生都使用手機來上網。以上數據顯示,手機的使用己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和其個人的發展。

  (二)研究意義

  1、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情感生活的影響

  大學生有非常充足的精力和豐富的情感,經過緊張的學習后他們需要為自己減壓,此時人際交往就是最好的方式。經過人際交往活動,大學生可以獲得友情,可以融入集體的生活中,更加關心自己身邊的人,從而也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因此,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是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

  2、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個人情緒的影響

  年齡在18―24歲左右的大學生正處在生理及心理都漸趨成熟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大學生的發展也容易受消極因素的影響,一些不好的情緒,如憤怒、焦慮、緊張等都會給其成長帶來不良影響。實踐證明,健康積極的`人際關系對疏導和調節大學生不良情緒具有重要意義。

  3、社會的發展要求大學生要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

  當代大學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之一,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夠幫助大學生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促進社會和其個人的積極發展。同時,大學生可以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更好的認識自己和了解他人。通過與他人的接觸,大學生可以更好的認識彼此,大家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二、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的現狀分析

  (一)調查問卷設計

  1、調查問卷的構成及設計目的

  (1)問卷的構成。本次調查問卷在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自行編制,在發放、收回的基礎上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綜合分析。調查對象即本文主體――大學生。本次問卷主要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論文主體即在校大學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對分析大學生的性別、年級進行分析,了解各個不同年級和男女使用手機的比例和基本信息特征,進而了解整個樣本的特征。第二部分是本次問卷的重點,主要內容是問題的選擇,通過對在校生手機使用過程娛樂、通訊及人際交往行為的使用頻率的調查,分析大學生使用手機媒體進行人際交往的范圍、方式和特征。進而分析手機對大學生人際圈的影響的認識。

  (2)問卷設計的目的。通過對大學生的調查,分析手機對其的影響和大學生對這些影響的認識,在了解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的同時分析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狀的影響及其影響因素,從而對進一步發揮手機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積極影響提出相應的對策。

  2、數據收集及樣本特征分析

  (1)數據收集本次問卷主要采取現實隨機發放的途徑,在蘭州財經大學和平校區圖書館進行。共發放160份,回收157份,有效問卷153份。有效回收率達到95.6%,覆蓋大一到大四的在校生。

  (2)樣本特征整理分析樣本后發現,受訪者年級、性別比例分布均勻,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有利于對整體在校大學生的研究

  (二)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積極影響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手機顯然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經常使用的幾種重要工具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其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積極影響如下:

  1、消除了空間的限制,有利于遠距離情感維系

  81.1%的在校生認為手機交流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比面對面交流更方便。通過打電話、發短信、社交軟件,能在第一時間與好友分享信息,交流感情。由于經常通過電話、短信聯系,通過社交軟件查看朋友圈等,即使相隔多年沒有碰面的老友也不會感到生疏,仿佛彼此剛剛交流過一樣。

  2、利于消除近距離的交往困境

  鑒于大學生的特殊年齡階段和心理發育特征,他們對于良好人際交往技巧的了解不夠充分,實踐過程中更是缺乏經驗,因此,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人際交往的困境。問卷數據顯示,56.2%的大學生使用手機交流是為了避免尷尬。正處于人際交往困境的雙方,對于面對面的直接交往產生排斥時,以手機為媒介的間接交往在此時是化解近距離人際交往困境的最佳選擇。是維護彼此尊嚴,增進彼此了解,解決交往矛盾,促進大學生更深層次交往的一種好方法。

  (三)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消極影響

  1、出現嚴重的偽親密性、人情淡漠化現象

  自從手機介入人際交往之后,交往主體間見面的時間變少了,交心的機會也隨之減少。手機的便捷取代了面對面交談,問候短信代替了真心的祝福,也隔斷了情感的交流。在方便的遠程交流的同時加劇了大學生的交往負擔,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人情味銳減。

  2、手機依賴成癮,忽視甚至逃避現實中的人際交往

  享受到了手機所帶來的便捷后,有的人幾乎一天24小時和手機捆綁在了一起,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上廁所,走在路上都有手機相伴,這種現象在大學校園中更是常見。有上述行為的同學被稱為“校園低頭族”。手機作為一種人際交往的工具,確實表現出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手機同時也集娛樂、游戲等一些附加功能于一身,無形中加重了大學生與手機的粘性。

  3、沉迷于虛擬世界,現實人際交往能力減退

  當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沉溺在手機的便捷與多媒體功能不能自拔。其主動的人際交往減少,甚至逃避現實,出現輕微的“社交恐懼”,缺乏人際交往的熱情,使其人際交往得不到健康發展,甚至影響以后進入社會的人際交往。

  (四)培養大學生自身素質,減少手機的使用

  大學生對手機的使用頻率相當高,因而減少手機的使用是解決其負面影響的關鍵之一。這就需要大學生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對手機網絡、流量等手機使用內容進行適當的控制,加強自身網絡防范意識,減少不必要的手機使用和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防止自己整日使用手機,過度依賴手機。不要把時間都用在手機的使用上,應多與他人進行面對面交流溝通,在必需的時候使用手機,使其能夠真正發揮其積極作用,促進大學生群體自身的健康發展,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21

  [摘要]當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這一問題上有很大變化,因此加強大學生對網絡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應該積極尋求大學生交往障礙中存在的問題,在肯定網絡積極作用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心理學的相關理論來尋求消除網絡環境下當代大學生交往障礙的舉措。

  [關鍵詞]網絡;大學生;人際交往

  人際關系是大學生邁向社會以后能否適應社會的重要因素,人際心理學和人際交往能力對大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主要取決于自身的心理。惡性的人際交往關系、不健康的人際交往心理和弱化的人際交往能力是阻礙當

  代大學生非智力因素發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現在的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人際交往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對大學生交往的范圍產生了制約因素,包括三方的心理因素:感情因素、學習因素和人際關系因素。

  一、網絡環境下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心理成因

  (一)網絡擴大了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的認知偏差空間

  首先,由于網絡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基于網絡的“人—機”交往方式的一種間接交往,這種交往方式喪失了大學生在“人—人”交往方式下面對面的直接交往中所普遍運用的手勢、表情、眼神等體態語言的交往形式。誠然,視頻、音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某種程度上的體態語言,但畢竟是非常有限的。其次,通過網線在實現心靈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的同時也會由于這種交往形式的隱匿性而導致對人們社會人際關系真正理解的缺失而造成對人際認知的不全面性。大學生的網絡人際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導致“網絡交往主體的自己認同困難”這一后果。

  (二)網絡加速了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的人格分裂傾向

  首先,網絡在大學生生存的自己同一性方面存在問題,在網絡這個大環境下不利于大學生獨立性格的形成,也僅僅只能是網絡世界里的“普通人”,因此,隨著網絡的發展,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一定的性格分裂體征。其次,網絡使大學生的`性格更加復雜,變化相對缺乏穩定性,一個在網絡世界里可以高談闊論暢談人生的大學生極有可能在現實世界里卻是無比空虛與孤獨,這種由心理鴻溝形成的強烈反差,必然對大學生的性格產生負面影響。當代大學生在網上交流都是打字交流,而不是面對面的談話,導致大學生的思維能力驟降。

  學生在網絡世界里滿足于聲音、圖像等感官的直接刺激而缺少深度的理性思考,從而弱化了其信息接受、處理、反饋的能力而表現出個體交往能力的下降趨勢的一個指標系數,不但沒有得到提升,反而呈現下降的趨勢,制約了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正常交往能力,降低了和正常人交往的能力。

  (三)網絡強化了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的障礙固化趨勢

  網絡人際交往由于其交談的內容和形式大多是通過屏幕上的字母和語句來完成,由此產生的虛假信息、篡改數據文化、網上盜竊、病毒的傳播等犯罪和不道德行為使學生產生懷疑、恐懼、防范等心理。雖然在與各種人打交道時采用浪漫和幽默的方式,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溝通不暢。網絡為大學生創造溫暖的虛擬空間時,阻止了真正的情感精神活動,導致他們心理交流存在障礙。

  二、網絡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克服舉措

  (一)充分肯定、全面把握網絡的積極作用

  就當代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產生的心理障礙這一問題,我們必須要引導大學生正確運用網絡,傳播網絡的積極作用,并且把網絡的好處充分地宣揚給大學生群體,使大學生在網絡的環境下也可以克服心理障礙,充分把握網絡在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優勢,使網絡環境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發展。

  由于大學生群體的自由時間比較充足,且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選擇的權利較多,也可以集成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優勢,當大學生群體在網絡上與人溝通的時候不但可以拋棄物理世界的一維性,還可以彌補不可逆性的不足,進而使大學生有更多的人際交往的時間。

  (二)積極探索、客觀認識當代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

  要想克服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就必須積極地探索網絡世界環境,并公正客觀地了解網絡環境。客觀認識網絡環境下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充分地利用網絡技術來正確處理和努力化解當代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的各種問題和矛盾。當代大學生的心理訴求是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是全方位的,其身心健康有其固有的規律;此外,網絡世界不但可以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求,與此同時還能給網絡健康提供有效的途徑,基于此,對網絡環境中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探討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機結合、辯證理解虛實世界的高度統一

  為了有效克服網絡給當代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所導致的心理障礙,我們就必須將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有機結合起來,把物質和虛幻的精神空間聯系起來,并為構建當代大學生網絡環境下的人際交往奠定基礎。

  網絡是在現代最發達的技術,大學生是社會上的特殊群體,必須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他們,并給大學生這一群體構筑健康的有高度統一思想的網絡環境,使大學生在網絡的環境下也可以和他人和平相處、與社會協調一致。就安身立命這個角度而言,應該積極地處理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各種心理問題,給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營造舒適的、易于溝通的空間。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22

  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主要從事導游、旅行社、景區服務等相關工作,他們每天要接觸形形色色的游客,所以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他們來說十分重要。

  一、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自己意識太強

  目前我國大學生基本都是集體住宿,大多都是四人或六人一個宿舍。同一個宿舍的同學都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家庭,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個性。為了能夠和諧相處、愉快度過大學生活,按道理每個人都應該考慮到宿舍其他成員的生活習慣,讓自己能夠融入集體,不影響他人的作息。然而,在宿舍里抽煙的現象屢見不鮮,同一宿舍里總有那么幾個成員不愿意做衛生、配合其他人的活動;更有甚者,有同學反應宿舍里晚上有人玩游戲興奮時大喊大叫影響其他同學正常休息。這種只顧自己利益,不為別人著想的做法短期內別人可以包容,時間長了勢必會影響人際關系。

  (二)容易沖動

  大學階段的學生二十歲左右,一方面社會經歷較少,另一方面大多都剛剛離開父母家人的管束和呵護,極度想表現自己個性。在這個特定的時期,好多學生往往沒有意識去控制自己的行為,總是跟著感覺走,有時表現的很沖動,缺乏“三思而后行”的穩當。曾經我們班里有一個云南彝族的男孩,他在和別人打籃球時被對方無意打斷一顆門牙。雙方簡單交涉之后,對方的解決方式他有些不滿意,這個男生居然想要和他的同鄉一起把對方門牙打掉了事!這種遇事容易沖動的現象不是個例,而是現在大多數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三)溝通能力不強

  目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既有經過高考的統招生,又有通過單獨招生的方式入學的單招生。統招生中或多或少都有學生因對自己在高考時表現不滿意而產生的一些自卑心理,單招生因為經歷比較復雜,有很強的自己保護意識、怕別人傷害自己。這些學生在平時的人際交往過程中往往表現的比較自己封閉,喜歡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不太愿意與其他人真誠溝通。這些問題勢必會影響學生融入集體生活,阻礙他們與他人之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二、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人際交往問題原因分析

  (一)對人際交往重要性認識不足

  目前,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平時在家里比較嬌慣,父母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安排妥當,他們認為這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即便不是獨生子女,現在父母一心只讓孩子有個好成績,在養育子女過程中也表現出大包大攬,不讓孩子操心任何除學業以外的事情,這讓孩子在平時的生活中意識不到人際交往的重要性,更沒有機會、沒有意識去打造自己的人際關系網絡。

  (二)心理困惑和迷茫

  教養方式和成長經歷所導致的心理問題在高職學生中普遍存在。家庭過度保護讓學生們對社會認識嚴重不足、沒有目標感、對人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成長過程中的'一路無驚無險、缺乏挫敗感,不能坦然面對失敗。所以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會沉迷在網絡和智能手機的世界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這種狀態自然會讓學生與他人之間的距離拉大,阻止他們人際交往的發展。

  (三)教育體系中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缺失

  縱觀我們整個教育體系,包括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大多時候認為判定教育是否成功的關鍵性因素更多是學生在在學業方面的進步,我們很少導向學生認識到自己應該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即使在高等教育階段有與人際關系相關課程,也只是課時為數不多的選修課。教育過程中對于人家交往能力培養的不夠重視或者缺失,也是學生這方面能力不佳的一個關鍵性因素。

  三、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策略探析

  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不能想當然,我們應該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以及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有的放矢!于此同時,培養方式不宜目的性太強,可以考慮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融入所有課程當中,即要求所有任課教師重視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一)在課程設置中增加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的相關課程

  要讓學生重視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有人際交往意識,關鍵的一步是要在整個課程習題中專門設置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的專門課程。如果學校教育能夠有完善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課程體系,既可以引導學生自身重視相關能力的培養,又能從理論和實踐上對學生進行系統指導和教育,從而提升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二)所有任課教師應該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貫穿于所有課程教學

  決定學生走向社會以后事業發展前景的因素中,專業素養和能力是一方面,能否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系、能夠快速融入所供職的團隊更為關鍵。鑒于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從業環境的特殊性,這一點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必須引起所有任課教師的足夠重視。高校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年輕人又有他們自身的性格特點,他們不愿意再聽師長的諄諄教導,急于表達自己個性,所以不刻意的“潤物”、貫穿于專業課程中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前提條件是各科任課教師從意識上先得足夠重視。

  (三)從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自己重視人際交往能力的意識

  唯物主義發展觀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學生自身沒有足夠重視自身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教育過程的所有的努力效果就會打折扣。讓學生充分意識到人際交往能力重要性最佳途徑就是讓他們在實踐過程中、從自身的經歷去體會。學校教育所要做的就是為學生尋找和提供參加實踐的機會和場所,并能從管理規定上鼓勵學生多參加實踐,更要主義和學生及時溝通、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四)對于學生的綜合評價應該起到正確的導向作用

  教育本身的職責更重要的其導向作用。我們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從各方面都做到了重視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那么對于學生的綜合評價中加入人際交往能力一項就能從管理規定上給學生“一顆定心導向丸”。從另一方面來講,我們必須承認有一些學生比較“務實”,在他們沒有從社會經歷或者實踐古城中認識到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之前,從學生的綜合評價體系中看到人際交往能力提高的好處是有效督促學生重視和發展自身該項能力的有力途徑。

  (五)家庭教育在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過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視

  工作和實踐過程是檢驗教育成果的關鍵,參考社會反饋和市場需求改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既離不開學校教育,也不能忽視家庭教育。在學生思想和行為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根深蒂固。所以,學校應該和學生家庭形成聯動,有效發揮家庭對于學生的教育的影響力,調動家庭教育配合學校教育重視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

  四、結束語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任重而道遠。我們應該針對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其成因,從根源上解決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不足,幫助學生做好將來面臨工作環境的準備,使其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23

  摘要:酒店的服務對象是人,人是空間的主體。酒店大堂空間是酒店最主要的公共空間,也是酒店使用者停留最多的公共場所。人際交往是酒店大堂發生概率很高的活動。在空間設計中要考慮到審美、藝術、服務質量的同時更要充分考慮到人際交往這一活動,設計適宜不同交往模式共存的空間。提高空間的親切感以及空間的舒適度至關重要。

  關鍵詞:酒店大堂;人際交往;空間設計

  文章主要探究酒店使用者在酒店大堂空間中的幾種人際交往模式,以及這幾種人際交往模式下使用者的心理訴求,發掘影響人際交往模式的外在空間環境因素。通過調研案例分析,分析如何創造適宜的空間環境來滿足每一種人際交往模式。

  1、人際交往模式

  1.1觀望觀望是指酒店大堂空間中的一些社會性活動,人們處于自身舒適環境中,愿意持有觀望態度,而不愿意親身參與其中的一種交往模式。例如:觀望大堂里的的演出;觀望酒店大堂里來來往往、形形色色的人。1.2參與參與其中是指人們愿意并且參與其中的一種交往模式。例如:相熟的客人在酒店大堂空間中偶遇、相互寒暄;商務人士聚眾商討問題;或者一幫朋友、家人促膝談心、閑聊日常瑣事等。這也是酒店大堂存在最多的一種交往模式。1.3獨處人們在一天喧囂的生活之后會需要安靜獨處的空間環境。例如:看書,發呆抑或聽音樂等。

  2、人際交往模式的影響因素

  2.1距離距離對人際交往的影響最為直觀,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況,咖啡廳吧臺區不相熟的人通常會相隔很遠,或者隔一個座位坐一個人,人們不愿意夾在兩個陌生人之間,表明人們在潛意識里會通過拉開距離的方式來保持個人空間。距離的尺度直接影響人際交往的舒適度。

  2.2場所設想一下,在酒店大堂主廳空間正中央的位置突兀的設置休息區,并不會有人去,人們并不想完全的暴露在大堂其他使用者的視線內。而靠窗設置的休息區經常人滿為患。在酒店大堂空間的設計上,如果忽略使用者停留意愿的規律性,就會出現華麗的大堂之下,寂寥無人的景象。社會學家德克德瓊治提出過一種邊界效應理論,他指出“處于森林的邊緣或者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個人或團體與他人保持距離。”人們喜歡靠窗、靠墻、靠柱子的.位置。這在我們的生活中也非常常見,在乘車、乘機、餐廳就餐等等行為中,我們的第一選擇都是靠窗。是因為處于空間的邊緣為觀察提供了最佳的條件。在酒店設計上應該根據不同的人際交往模式設計不同的場所。

  3、人際交往模式下的空間設計

  3.1觀望———公共活動上海喜馬拉雅酒店酒店大堂,在酒店大堂空間中設計一個表演舞臺。對于這種公共活動大部分人只是喜歡觀望并不想親身參與其中。根據《隱匿的尺度》,“公共距離(大于3.75m)用于單相交流的集會,演講,或者人們只愿旁觀而無意識參與一些拘謹場合的距離。”舞臺距離使用者保持在>3.75m的距離才會使使用者即能維持個人的舒適距離又能觀察到公共活動。設計要點:

  1)距離公共活動之間的距離(觀望公共活動),距離公共走道之間的距離(觀望形形色色的人)都應該保持在公共距離的尺度上(>3.75m);

  2)公共活動通常設計在酒店大堂的中心位置,確保使用者視線的可達性。

  3.2參與———適宜交往的小環境設計參與是發生概率最高的人際交往模式,應該作為整個空間設計的重點。蘆源義信認為:“四度半的空間”(約8m2)是小巧、寧靜、親密的室內空間尺度。這是適于家庭聚會或幾個人交談同時具有親切感的空間。上海衡山路至尊精選酒店大堂空間中的一處小空間就非常適合三五好友聊天休憩。小空間面積約8m2,沙發的擺放剛好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維持在具有親切感的尺度范圍之內。“個人距離(0.45~1.30m)是親近朋友之間或家庭成員之間談話的距離;社會距離(1.30~3.75m)是朋友、熟人、鄰居、同事等之間日常交往之間的距離。”根據上文提到的邊界效應理論,在小空間環境的設計上,通過鏤空格柵人為制造空間邊界,從原來的一面邊界———墻面,變為三面———墻面、鏤空格柵,邊界的增加提供了使用者長時間停留的可能性,為交往行為的發生提供環境基礎。設計要點:

  1)維持在社會距離的尺度內(0.45~3.75m);

  2)運用“四度半空間”理論;3)設計在空間邊界的位置或者人為制造更多的空間邊界。

  3.3獨處———安靜的個人空間上海璞麗酒店大堂休息區結合書咖打造了一個安靜的小天地。璞麗酒店大堂休息區,小空間位于右圖黃色區域部分,格式塔心理學指出,“人們常常會把感知的圖形簡化成完整的、簡單的圖形。”使用者進入酒店大堂中,感知的圖形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黃色休息區自動被屏蔽到長方形圖形之外。在心理上就把黃色區域區劃分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在社會距離的尺度上(1.30~3.75m),視覺等其他感覺輸入信息量較少,遠距離還起到互不干擾的作用。黃色休息區,左側藍色區域為靜態景觀水系,使用者在此空間,坐于窗前,看書,欣賞水景。整個空間安靜而富有禪意,使用者在此空間可以隔絕喧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身心放松,是獨處的絕佳場所。整個空間設計結合書籍、以及透過玻璃窗外的靜態水系強調了安靜這一環境要素。設計要點:

  1)維持適宜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1.30~3.75m),保持個人空間的完整性;

  2)安靜的環境或良好的景觀朝向。

  4、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了解到使用者的人際交往模式對大堂空間的設計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酒店大堂空間的設計上,設計師除了把心思放在空間本身更應該把出發點聚焦到使用者的人際交往上。酒店大堂是使用者進入酒店的第一空間,不應該只有華麗的外表,更應該充滿人情味。只有使用者的心理訴求得到滿足,空間才能最大的發揮其價值。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24

  摘要:本文從學生個人方面、家庭教育方面、學校教育方面、社會環境方面提出相應的人際交往障礙調適策略,進行干預和調適,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人際交往障礙,完善他們自身人格,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人際交往障礙;調適;策略

  綜合研究發現大學生在認知方面、情感方面、能力方面和人格方面存在人際交往障礙,我們需要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進行干預,幫助高校生找到自己身上所遇到的問題,學習并解決自身的困惑,將自己的人格盡量做到完善,提升大學生素質,為社會輸送健康的人才。同時也為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提供補充,以便對日后的研究有所借鑒。

  一、學生個人方面

  (一)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念

  正確理解認識交往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應以開放的態度去接受。尤其是性格比較內向的,應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擴大交友范圍,讓自己的生活也因朋友而變得豐富多彩,樹立一個積極向上的交友觀念。

  (二)全面發展興趣愛好,提升自身交往能力

  進入大學會遇到在語言、文化、興趣、人格、價值觀等不同方面的差異的交往對象,使我們的交往變得不再簡單,我們需做到全面發展自己,才能應付自如。多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參加學生會、班干部等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例如,舞蹈、游泳、書法、繪畫等,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在學習中多結識志同道合的人,多學習,以此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

  (三)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

  大學生要處理好和他人之間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就需要學習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這樣和別人交流時你就知道該怎么做了。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第一,給別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第一次見面會因你身上的某個特質而愿意和你再次見面。

  第二,學會換位思考。

  第三,運用正確的語言藝術。

  第四,學會幽默。

  第五,主動熱情。

  第六,學會贊美別人。

  第七,給自己進行積極地暗示。

  (四)正確處理現實與網絡中的人際關系

  大學生應當正確認識網絡的兩面性。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分清現實與它的區別,現實生活才能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吃穿住行。網絡世界雖然美好但它是虛擬的,我們所需要的精神追求通過在現實生活努力去創造也能獲得。

  二、家庭教育方面

  (一)改變家庭教育理念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子女應該做到嚴厲和慈愛相結合,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對待子女的態度應該松一些,大氣一些,父母應與孩子多一些交流,少用命令式的語氣,用道理去說服孩子,不要強制孩子去做你所認為對的事,多些笑臉,少些發怒,多些朋友之間的親密,盡量不用父母的威嚴來壓制孩子,多給孩子講些道理。

  (二)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和諧的家庭氛圍有助于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不健全的人格會形成人際交往障礙,父母應多與孩子溝通,不能一味按照父母想為孩子設想的未來發展,多與孩子溝通,父母注重自身的素質,不因孩子做錯事亂發脾氣,應給他們講道理,采用合理的方式解決問題,做到家庭中每個人都有發言權,不獨斷專行,制定相應的規定,有問題講出來家庭中的成員一起解決,父母與孩子共同構建一個和諧而又民主的家庭。

  三、學校教育方面

  (一)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的工作

  學校應重視學生心理方面問題,開設相關的課程。幫助他們解決自身所遇到的心理障礙,學習自己調節,增強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處理好人際交往關系。具體應遵循幾個原則:遵循學生發展規律,明確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老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引導學生正確客觀地面對人際交往之間的障礙。

  (二)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培養成功交往的品質

  學校應讓學生重視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的安全需要是每個人都追求的,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從中獲得安全感,收獲友誼。通過他人對自己積極的評價,增強我們完成工作的積極心,在學習和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鍛煉好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社會環境方面

  (一)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大學以開放、民主的態度對待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關系。健康安全的社會環境更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觀念、人際交往觀念以及社會價值觀念。社會應宣傳積極健康的思想,引導學生正確學習社會中大眾認可的觀點,常開展事例教育,讓學生學習。營造一個健康經濟的社會風氣。

  (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上網觀念

  現代社會是互聯網時代,大學生處在其中經常接觸網絡中虛幻的信息,難免分不清對錯而沉迷其中,打游戲或在網絡上結交網友,忽視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引導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上網觀,我們應遵循這幾個原則:社會管理和學校教育相結合,自己管理和他人約束相結合,社會相關管理部門與宣傳健康的網絡知識相統一。社會相關部門應注重宣傳健康上網的意識,引導大學生學習有關網絡的法律知識和自己保護知識,建立和促進良好的榜樣。

  五、小結

  本文在以往研究結果基礎上,詳細闡述了人際交往障礙的調適策略。第一是自身方面,大學生應正確認識在和他人交往時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學會調節自己的問題,提升自己的魅力,讓別人喜歡和你做朋友。第二是家庭方面,父母應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并建立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第三是學校方面,應重視心理健康教學工作,設置心理咨詢室,老師引導學生正確提升自身人際交往的能力。第四是社會環境方面,社會應營造良好的風氣,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 25

  為了了解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分析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了解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因素,我們選取信陽師范學院、廣東醫學院等中東部高校作為調查地點,以自填問卷的方式和集中填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568份,有效回收率85.3%。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普遍認識到人際交往的重要性,但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缺乏交往的主動性、社交能力普遍較差、對自身溝通表達能力的不肯定、交往中多處于被動角色以及部分學生表達能力有待提高成為該群體人際交往的主要問題。而性格、興趣、文化程度、家庭結構和年齡等成為了影響人際關系的前五位個體因素;老師對大學生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學校課程設置及推廣、外部兼職機會等構成了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外部因素。

  一、大學生校園活動參與情況

  校園活動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大學生校園活動的參與情況是其人際交往狀況及能力的重要表征。

  1、大部分學生沒有擔任過學生干部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擔任或曾經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占39.1%;未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占60.9%。由此看出,超過一半的大學生沒有擔當過學生干部的經歷。

  2、多數大學生參加過校園文化活動

  至于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的情況,在被訪大學生中,參加過校園文化活動的占絕大多數,占到74.8%,而未參加過校園文化活動的僅占到25.2%。

  3、不少學生沒能認識到加入社團對人際關系的影響,而加入社團者多數為培養興趣愛好

  加入學校社團是鍛煉大學生人際交往和溝通表達的重要途徑。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有24.9%的大學生沒有加入過社團;加入過1個社團的占33.3%;加入過2各社團的占28.0%;加入過3各社團的占11.5%;加入過4個、5個和8個社團的分別占1.4%、0.5%和0.4%。

  調查數據顯示:在被訪者中,認為社團活動對人際關系“影響很大”的大學生占8.5%,認為社團活動對人際關系“影響較大”的大學生占35.0%,此兩者合計比例為43.4%,不足一半;認為社團活動對人際關系的影響“說不清”的大學生占25.9%;認為社團活動對人際關系“影響不大”的大學生占28.6%,認為社團活動對人際關系“沒影響”的大學生只占2.0%,此二者合計則為30.6%,約占到三分之一。

  通過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多數大學生加入社團是為了“培養興趣愛好”的占到56.5%,超過了一半;其次是為了“發展人際關系”和“鍛煉能力”的被訪大學生各占15.5%,均占較少比例;仍有部分學生加入社團是為了“打發時間”、“休閑放松”或其他原因加入社團的,均占到5.0%左右。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認知狀況及存在問題

  1、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的認知狀況

  (1)被訪者普遍認識到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大學生對于人際關系作用的看法,普遍都傾向于認為人際關系是重要的。調查數據顯示: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人際關系“很重要”的占到34.9%,認為人際關系“比較重要”的占到48.3%,單此兩項合計就達到83.2%,再加之認為人際關系“一般重要”的占到15.9%,此三項合計可高達99.1%。而認為人際關系“不太重要”或“不重要”的學生僅不足1.0%。

  (2)大學生對人際關系作用的認識。大學生對人際關系作用的認識表現在對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影響上。

  一是人際關系對學習的影響。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人際關系對學習“影響很大”的占18.0%,認為人際關系對學習“影響較大”的占43.6%,此二者合計則占61.7%,接近三分之二;而認為人際關系對學習的影響“說不清”的占20.5%,認為人際關系對學習“影響不大”的占15.9%,認為人際關系對學習“沒影響”的僅占1.9%。這說明大多數學生普遍都認為人際關系對學習都是有或大或小的影響。

  二是人際關系對生活的影響。至于大學生對“人際關系對生活的影響”的看法,在所調查的大學生中,認為人際關系對生活“影響很大”的占23.6%,認為人際關系對生活“影響較大”的占51.1%,此二者合計則占74.8%,接近四分之三;而認為人際關系對生活的影響“說不清”的占16.6%,認為人際關系對生活“影響不大”的僅占8.3%,認為人際關系對生活“沒影響”的不足1.0%。這說明絕大多數學生都認為人際關系對生活是有影響的。

  三是人際關系對工作的影響。在“人際關系對工作的影響”這一問題上,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人際關系對工作“影響很大”的占43.6%,認為人際關系對工作“影響較大”的占44.3%,此二者合計則占87.9%,超過五分之四;而認為人際關系對工作的影響“說不清”的占9.0%,認為人際關系對工作“影響不大”的僅占2.7%,認為人際關系對工作“沒影響”的不足1.0%。這說明絕大多數學生都認為人際關系對工作是有影響的。

  2、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多數大學生對人際關系有較高關注度,但卻認為并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通過調查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也大多對人際關系持關注態度。在被訪的大學生中,對人際關系“經常注意”的占到51.1%,超過了一半;對人際關系“偶爾注意”的占到39.4%,此兩項合計就高達90.5%。而對人際關系“不注意”或平時“沒想過”的總共不足10.0%。

  盡管多數大學生對人際關系保持較高關注度,但他們的期望與現實情況往往是不一致的。大學生總體上認為人際關系是重要的并且平時比較注意,但真正“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卻并不占多數。在被訪的大學生中,只有33.2%認為自己善于處理人際關系,而認為“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占36.9%,再加之持“不清楚”模糊狀態的169人,二者合計所占比例高達66.8%。

  對于大學生而言,宿舍內人際關系狀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現實中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狀況:在被訪的大學生中,認為宿舍人際關系“很好”的占45.2%,還不足一半;而宿舍人際關系“還行”的就占49.1%,接近一半;不過,宿舍人際關系“說不清”、“不太好”或“很差”的大學生也為數寥寥,只占5.7%。這說明多數大學生的'宿舍人際關系狀況一般,尚有待進一步改進。

  (2)多數大學生缺乏與人交往的主動性。能否處理好人際關系,更多的表現在大學生的主動性方面。在被訪大學生中,表示“愿意”與陌生人主動交談的占43.0%,尚不足一半;而表示“不愿意”與陌生人主動交談的則有約三分之一;持“無所謂”態度的約占四分之一。

  在對待陌生人的態度問題上,在所調查的大學生中,表示會“真誠相待”陌生人的占50.5%,勉強超過一半;而表示會對陌生人“小心謹慎”的占到45.5%,居然接近了一半。另外,還有4.0%的人表示對陌生人會“盡量躲避”。

  對于是否有勇氣在公開場合發表看法的情況,在被訪大學生中,表示有勇氣在公開場合發表看法的占到46.4%;而表示沒有勇氣在公開場合發表看法的占到27.2%,超過了四分之一;另外,持模糊態度“不清楚”的也有26.3%,超過了四分之一。

  同老師的溝通狀況也是大學生人際關系的重要表現。調查發現,在平時,大學生與老師溝通的情況不容樂觀。在被訪大學生中,“經常”與老師溝通的僅占9.3%,“偶爾”與老師溝通的占18.5%,兩項合計僅為27.8%;而“極少”與老師溝通的就占47.9%,“從不”與老師溝通的占到24.3%,此兩項合計則其所占比例高達72.2%。

  (3)大學生社交能力普遍較差。社交能力是影響大學生人際關系的重要方面。調查發現,大學生社交能力不容樂觀。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大學生社交能力狀況“很好”的占5.4%,社交能力狀況“比較好”的占29.5%,此兩者合計占到35.0%,剛剛超過三分之一;認為社交能力狀況“一般”的占55.7%,超過一半;認為社交能力狀況“不太好”的占8.1%;認為社交能力狀況“很差”的占1.1%。

  (4)大學生對自己的溝通表達能力不太肯定,溝通更看中“語言”因素。調查發現,對于自己的溝通能力狀況,大學生普遍不太肯定。在被訪的大學生中,對于自己的溝通能力狀況表示“非常滿意”的僅占7.5%;表示“比較滿意”的占32.7%;表示“一般滿意”的占45.6%,接近一半,表示“不太滿意”的占14.2%。

  對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狀況的調查發現:在被訪大學生中,表示“很容易與他人溝通”的占63.1%,接近三分之二;而表示“別人經常不理解自己的話”的占6.5%;表示“反復敘述才能表達清楚”的占30.3%,約占到三分之一,這一比例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

  對于“溝通時應注意的因素”這一問題,在被訪者中,有70.8%的大學生認為是“語言”,占絕大多數;有11.5%的大學生認為是“表情”,有11.0%的大學生認為是“心態”,只有5.9%的大學生認為是“動作”。

  (5)大學生社會交往中多處于被動角色,應對“冷場”策略不一。我們對于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角色的調查,其結果更值得我們思考。在被訪大學生中,社會交往中作為“主角,引導談話的主題”的占33.9%,約三分之一稍強;作為“配角,被動跟隨他人談話”的則占61.1%,接近三分之二;另外,還有4.9%的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常常被忽視”。

  對于溝通中的冷場狀況,大學生的應對策略各有不同。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在面對溝通中的冷場狀況時選擇“保持沉默”的占16.0%;選擇“引出新話題”的占73.2%;選擇“借故走開”的占6.5%;另外還有4.3%的大學生根本“不知所措”。

  (6)部分大學生表達能力有待提高。通過調查發現:在被訪大學生中,能夠“清晰準確”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僅占9.3%;能夠“比較準確”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占49.7%,不到一半;可以“一般準確”地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占34.3%;“需要重復表達”的占1.8%;還有4.8%的被訪者“不善表達”。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因素分析

  1、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個體因素

  大學生個體背景情況構成了影響人際交往的內部因素。而調查數據顯示出性格、興趣、文化程度、家庭結構和年齡等成為了影響人際關系的前五位個體因素。

  (1)性格因素。超過一半的被訪者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第一位的因素主要是性格。就被訪大學生的回答中,對于“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一位因素”的看法情況如下:超過一半人次的被訪者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一個因素是“性格”,占57.6%;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一個因素是“年齡”的人次占13.5%;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一個因素是“興趣”的人次占10.2%。而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一個因素是“地域”、“文化程度”、“民族”、“家庭結構”或是“其它”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不足10.0%。

  (2)興趣因素。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二位因素集中于興趣。在對于“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二位因素”的回答中,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二位因素是“興趣”的人次占33.9%;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二位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占22.6%,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二位因素是“性格”的人次占20.0%,而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二位因素是“地域”、“家庭結構”、“年齡”、“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不足10.0%。

  (3)文化程度因素。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三個因素集中于文化程度。對于“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三個因素”的看法,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三個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占30.3%;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三個因素是“興趣”的人次占20.7%;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三個因素是“年齡”的人次占14.4%;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三個因素是“家庭結構”的人次占13.5%;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三個因素是“性格”的人次占11.5%;而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三個因素是“地域”、“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尚不足5.0%。

  (4)家庭結構因素。影響人際關系的第四位因素主要是家庭結構。對于“影響人際關系的第四位因素”的看法,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家庭結構”的人次占20.6%;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四位因素是“興趣”的人次占20.2%,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年齡”的人次占19.4%;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四位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占17.9%;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地域”的人次占12.3%;而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四位因素是“性格”、“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尚不足10.0%。

  (5)年齡因素。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五位因素主要是年齡。對于“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五位因素”的看法: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年齡”的人次占24.3%;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地域”的人次占23.2%;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家庭結構”的人次占19.5%;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五位因素是“興趣”、“民族”、“文化程度”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在10.0%左右;而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五位因素是“性格”或“其他”回答人次就更少,均只占到不足5.0%。

  2、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學校因素

  老師對大學生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學校課程設置及推廣、外部兼職機會等構成了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外部因素。

  (1)大學老師對大學生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不足。大學老師對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往往會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調查發現,大學老師對大學生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還很不夠。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其大學老師“經常強調”溝通重要性的只占29.3%;認為其大學老師“偶爾強調”溝通重要性的占59.4%;其大學老師“從不強調”溝通重要性的也有11.3%。

  (2)大學中有關人際交往的講座不多。學校開設有關人際關系的講座是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調查發現,被調查大學生所在學校開展關于人際關系講座的情況并不樂觀: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自己的學校關于人際交往的講座“很多”的只占9.1%;有41.5%大學生表示自己學校關于人際交往的講座“一般”,不到一半;表示自己學校關于人際交往的講座“很少”的占40.8%,將近一半;而有8.6%大學生則表示自己學校關于人際交往的講座根本“沒有”。

  (3)明確知道所在學校開設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課程的人數不足一半。所在學校開設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課程是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和溝通表達的重要途徑。但調查數據顯示明確知道所在學校開設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課程的大學生并不多。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有46.9%的大學生表示其所在學校開設有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的課程,不足一半;有27.9%的大學生表示其所在學校沒有開設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的課程;還有25.0%的大學生根本“不清楚”其所在學校是否開設有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的課程。

  談到是否希望學校開設此類課程時,大多數學生表現出渴望與期待:在被訪的大學生中,高達70.0%的大學生表示“希望”開設此類課程;只有7.2%的大學生表示“不希望”;有18.8%的大學生表示出“無所謂”的態度;還有4.0%的大學生表示“沒想過”。

  (4)大學期間做過兼職的過半,過半的大學生認為兼職對溝通能力影響較大。兼職對于大學生溝通能力的影響是明顯的。調查數據表明:被訪的大學生中,在大學期間做過兼職的占到58.5%;沒有做過兼職的大學生占40.6%。至于兼職對溝通能力的影響,多數大學生還是持肯定態度的:在被訪大學生中,有16.3%的大學生認為兼職對溝通能力“影響很大”,有37.8%的大學生認為兼職對溝通能力“影響較大”,二者合計占到54.1%,超過一半;另有28.6%的大學生認為兼職對溝通能力的影響“說不清”,而只有很少大學生認為兼職對溝通能力“影響不大”(14.1%)或“沒影響”(3.2%)。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論文】相關文章:

中職學生和諧校園人際關系建構淺析論文09-14

人際關系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石12-10

構建和諧人際關系05-06

探析高中體育教學中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教育論文09-10

關于人際關系論文10-18

高校體育教師管理中和諧人際關系的培育論文09-09

建議,讓你的人際關系愈加和諧03-01

構建和諧寢室人際關系總結12-17

優化人際關系構建和諧大學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