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淺談作文教學論文

時間:2023-06-10 21:31:21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淺談作文教學論文3篇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論文的類型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淺談作文教學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淺談作文教學論文3篇

淺談作文教學論文1

  淺談中學作文教學現狀及其對策論文

  作文教學應該是彰顯學生個性,健全學生人格的一種有效載體,是教師在主導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發展自我,逐漸成為一個自我完善的大寫的“人”的運動歷程。但應試教育體制炮制出來的教師依舊沒能完全走出模式化“精英教育”的思維圈子,致使他們在作文教學中特別注重其結果,忽視其過程,漠視學生主體作為自然人的客觀存在,把“人的價值倫為物的交換價值:分數、學歷、稱謂、頭銜等”①。這樣,學生作文個性化色彩完全尚失,模式化和功利色彩劇增,學生在作文中丟失了自我,讓作文過程游離于創作中的現實主體與偽主體之間,產生無所適從之感,他們故然不能創作出有靈性的佳作,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必然要從最本質的教育體制和作文評價體系入手,否則都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在“治本”無法企及的情況下,只能就作文現狀與對策作簡單的思考。

  一、現狀

  當前,中學作文教學現狀令人堪憂。學生寫出來的作文除了教師的或從別人那里借鑒來的,就很少有自己的,在作文創作中缺失自我創造內容。此情形恰似張志公先生所講:“語文教學在普通教育中恐怕算得上是一個‘老大難’②,而作文教學恐怕又是這個‘老大難’中的‘老大難’”.具體言之,我認為中學作文教學這個“老大難”,主要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

  學生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共性凸現而個性全無,文中難以找到自我主體思維的影子。

  中學生作文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我認為原因有三:

  其一、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常以眩目的政治道德泡沫掩飾社會現實與精神現實的真相。教師為了讓學生在各種考試中獲取高分,以達到自身功利目的,于是在教學中便一味地宣揚“崇尚+光明”這一主題,使中學生作文普遍出現情調輕淺甜膩的狀況。讓林黛玉似的病態審美的文章逐漸登臺亮相,有時反而成為上乘之作。

  其二、教師指導學生作文常以主流與支流的堂皇托詞反對學生在作文中展示生活的全貌(包括對社會陰暗面和人性缺陷的展示),導致學生為文與做人之間出現兩極對立。即“對作文中所描寫的生活形態與作者所經歷的生活原生態之間的完全背離”③,讓學生在寫作文時總在客觀現實生活與“虛擬生活”之間徘徊,出現文學與人學、作文與做人的理論與現實的脫節。學生為了能在作文中實現為自己邁向成功,以達到濃墨重彩地涂抹一筆的功利目標,不得已之時,只得以主流內容的寫作來博得評價人的“好感”.久而久之,文學與人學就會完全在兩條線上相悖而行。

  其三、學生理性認識水平較低,理性思考能力薄弱,加之中學生生活閱歷較淺,對生活本質尚缺深層次思考和探索。本來,寫作活動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活動,它以“對生存意義的揭示去喚醒人類的靈魂,去洞見被遮蔽的生活底蘊”④,作者既要有對生活的外在表象性的認識,更要對生活現象和本質內容作深層次的理性思考,才能激發出他們智慧的火花,誘發其創作靈感,從而揭示出生活中深刻的哲理和意蘊,才能創造出來源于生活而更高于生活的精神產品。由于中學生對生活理性思考的缺失,使作文創作自然地停留在生活表象的展示上,既不能“雜取種種”地嫁接、濃縮生活內容,也無法挖掘現實生活中表象背后的實質性的東西,所以寫出來的作文總是顯得平淡無奇。

  中學生作文假、大、空現象突出,在作文創作中把生活概念化和理想化,教師把作文教學模式化,未讓學生在作文中尊重客觀現實生活和洞察、反映社會生活軌跡,于是,作文教學中偽主體和偽科學現象十分明顯。

  其實,生活就如萬花筒。有人認為它是一杯濃濃的咖啡,苦澀之中蘊含著幾分纏綿與悠長;有人認為它是一朵美麗的浪花,讓人充滿著奇妙幻想;也有人說它是一杯苦酒,牽腸掛肚,絞痛難耐。其實,這樣的理解才是生活的本真,才是尊重客觀現實生活,把生活內容融入作者自身情感體驗,從而產生獨特的理解、感悟和思考。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作文。()無獨有偶,但在我們的許多中學生筆下,要么把五彩繽紛的生活概念化,要么通過作變形手術進行美容,把它理想化,以扭曲客觀現實生活的本來面目,編造出自己“心中的生活”以服務于寫作。一旦他們寫老師,就離不開深夜窗前的那縷燈光,寫父母就逃脫不了雨中送傘、冷天送衣等生活情節。這在學生心中已把豐富多彩、變幻莫測的生活模式化、概念化、理想化了。

  我們主張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充分體現閱讀欣賞過程中讀者思維的再創造。其實,作文亦然,有一千個人就應該有一千種思維,對某一事物就會產生一千種體驗,引發出一千種、一萬種思考,而今天的情形正好相反。在廣大語文教師“大一統”教育觀念和學生作文為適應單一主流主題去創造生活的思想影響下,出現一千個人只有一個鼻孔出氣,一張嘴巴說話的狀況。而且,不少學生在寫作中沒有生活素材編素材,沒有語言套語言。他們所編出的生活素材要么與客觀現實遠離萬里,要么麻皮不爬豆桿,風馬牛不相接。他們為了向老師交差,編造出一系列的偽素材和偽語言,使作文完全遠離客觀現實生活,遠離自我,把寫作主體完全置于理想化的“真空”世界。

  由于中學作文教學中學生創造精神和自主精神缺乏,于是在學生潛意識中出現“我寫的不是我”,致使教師命題中的“無我”和學生寫作中的展示“自我”之間進行抗爭。尤其是教師總要求學生寫帶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為國、為民、為時、為事的題材,總是把“利他”放在首位,學生的“自我”意識得不到渲泄,自我形象得不到展示,個性得不到張揚。在老師必須要求學生作文與學生無心作文的矛盾中,使作文中并非自我的偽主體形成。在老師的強硬要求下出現的偽主體寫作,并非是學生自我主體的`情感自然流露,何以讓他們寫出有血有肉有骨頭的富有靈性的佳作呢?

  再者,不少語文教師在學生習作時習慣性地運用程式化方式教學作文。當然,作為初習者,這種方法能很快地讓他們掌握一些作文套路,不致于讓寫作天馬行空,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情況。但作為中學階段學生而言,老師依舊有意無意識地在作文教學中強調“三段式”、“四段式”謀篇布局,強調作文審題、立意上的“魚池”和禁區,學生在寫作時自覺不自覺地被教師思維所左右,并逐漸地把鐐銬箍緊,因為他們生怕考試時由于作文失敗而招致十年寒窗付之東流,生怕因高考、中考失敗而改變人生航向。這樣,在學生潛意識里,他們毫無知覺地利用“學業上的功利性代替了學問上的進取性、探索性。”⑤由于作文教學中教師強調太多,要求太規范。再加之教師以程式化的思維去要求和影響學生創作,不但會使其喪失對自然生活本真的領略和感悟,反而扼殺學生個性發展和創作靈感的產生,這便使作文教學中的偽科學現象出現。這對中學生作文創作是極端不利的。

  二、對策

  首先,教師須轉變教育觀念,要從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主體意識、獨立意識、自主探究意識等方面入手,大膽實施學生作為自然人的影響和教育,把他們逐步培養成“學會創造,敢于向權威挑戰”的具有個性色彩的、完整的、鮮活的“人”.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人文思考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以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激活寫作內驅力,引導他們把對生活的體驗、感悟,逐漸“內化”為能力,并以此促進學生個體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他們逐步踏上展示和超越自然人的坦途。

  其次,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大膽放手引導學生探索生活的奧秘,找回缺失的自我,滿足自己作為人的本能的基本心理需求,引導他們多寫解剖自我,表現自我的作品,從而找回自我的存在價值。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在動力,培養其寫作興趣。

  1、強化學生“我能行”的潛意識信念,克服他們的懼怕、怯懦和悲觀心理。因為“培養心靈力量的唯一要求是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只有樹起他們的強者信念,才能讓他們找到自信心,產生我不是弱者,我能把作文寫得更好的欲望。這恰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一個少年,只有當他學會了不僅仔細地研究周圍事物,而且仔細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時候,只有當他不僅努力認識周圍的事物和現象,而且努力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的時候,只有當他的精神力量用來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完美的時候,他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⑥因此,作文教學要讓學生首先認識自己,引導他們把自己的內心情感與外界事物巧妙融合,方能逐漸培養其寫作熱情。

  2、大膽鼓勵學生寫作“放膽文”,引導他們多角度展示現實生活和精神風貌,使其在作文中講真話,抒真情、探真理,從而實現做人與為文、理想與現實、客觀主體與創作主體的吻合。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切忌用功利眼光去權衡得失,因為這樣反而會鉗制自身思維發展,不能引導學生大膽為文。其實,學生作文只要是積極的健康的,只要寫出了真情實感,哪怕是他用自己獨特的審美眼光去揭示社會的陰暗面或人性的弱點,均可進行大膽鼓勵。這正如蕭統在《文選》中所語:“文章之道與立身異,立身須謹慎,文章且要放蕩。”如果教師不能讓學生放膽寫作,學生在文中就無法“放蕩”,無法表現出生活的多面性和復雜性,個性就難以張揚。

  3、在作文中教師要不斷給予學生選擇的權利,鼓勵他們寫“我想寫”

  、“我愿意寫”的作品。雖然古之有“不依規矩,不成方園”之說,但規矩太多也會阻礙學生潛能開發。作文教學要切實改變輕生活、重技法的狀況,要把學生生活寶庫的開掘與探索放在首位,引導學生多作寫作生活素材和語言的積累,讓寫作源頭活水逐漸豐富起來。教師不可只在技法指導上打轉,要引導他們打破一切寫作中的固定框框套套,并且把寫作內容、形式、主題的選擇權完全交給學生,賜予學生自主選擇的力量,使他們在寫作中逐漸學會“獨立行走”,定能寫出“我樂意寫”的好作品。

  4、鼓勵學生把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惡、人文,以提高學生審美價值,使人本精神在作文實踐中得以復歸。

  在作文教學中,要把作文的工具性、實用性和人文性有機統一起來,引導學生在創作中實現審美教育和人格教育,把變化多端的人間萬象、千姿百態的人文景觀、奧妙叵測的精神世界和神秘懸妙的社會自然完全滲透到作品之中,通過展示人與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來提高作品的藝術審美。因為,要使作品震憾人心,除要表現一種原生態的要義外,還必須把人的精神、情感融于外物之中,才能產生出超然于物外的東西。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作文時,要鼓勵他們大膽地挖掘出他們作為自然人與社會人的內涵,并恰當入文,不斷在創作中完善自己,健全自己,并在龐大社會體系中學會恰如其分地進行人生定位。這樣,人本精神在作文中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復歸。

  改變中學作文教學現狀的策略頗多,在此,我反從未能徹底改變當前教育體制和作文評價體系的前提下,對如何暫時改變這種不堪的狀況,表征性地提出幾點思考策略。但作文教學歸根到底落實到一點,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塑造自身人格,實現人本精神的復歸,是讓他們健康成長,形成健全人格,最終達到“為文 ”與“做人”和諧統一的一個有效措施。

  參考書目:

  ①《教育探索》20xx.11.18

  ②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版

  ③陳斌等《當代語文教育的改革及對策》《天津師大學報》(基教版)20xx(第二卷)。1.8

  ④梁惠娟《形象思維能力的重要體現》《語文教學通訊》20xx.3.28

  ⑤吳敬東《從兩份高考模擬作文分數說起》《語文教學通訊》20xx.3.34

  ⑥(蘇)蘇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與自我教育》北京出版社 1943年

淺談作文教學論文2

  摘要:高校教師之間的教學研討是促進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和推動高校合作文化創生的重要途徑。但當前高校教師的教學研討普遍存在著趨于功利、流于形式及迫于任務等問題。究其根源,是功利主義價值取向評價的片面導向、高校教師對教學學術內涵和合作研討價值理性認識的匱乏及高校科層制的組織結構和相應的管理模式,阻抑了合作研討文化的生成與發展,遮蔽了其理想價值的充分實現。文化作為最深層次的東西,是在長期積淀中形成的,對學校長遠發展和教師持續成長具有很強的導向、凝聚和教育功能。必須通過建立激勵教師合作研討的長效評價機制、深化教師對教研合作價值的理解及恢復與重建教研組織的活力,逐漸培育新型的教學研討合作文化。

  關鍵詞:高校;教學研討合作文化;問題;培育策略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教學研究型組織,教師作為學校組織的主體,其思維和行為方式、教育教學價值觀的培養和塑造深受學校文化的影響,有人認為:“教育改革對教師以及教師文化的忽視是造成各種改革項目表面化和低效率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文化是最深層次的東西,具有很強的導向、凝聚和教育功能。以個體勞動為特征的工作模式和分化主義傾向的教師文化已難以滿足和適應高校學科發展和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而教學研討合作文化的形成將有助于推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學研討是教師個體在自我發展基礎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集體研究、集體討論形式,以解決教學中存在的間題,揭示教學規律,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的活動。而教師的教學研討合作文化是在教師進行教學研討的過程中,逐漸積淀或凝結的穩定的價值觀和相應的行為方式,它的形成與發展將會對教師持續成長產生決定性影響,也從深層次制約學校的長遠發展。然而,近些年來高校在擴招和發展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教學工作的地位日益被邊緣化,致使教研合作文化的形成、發展缺乏有利的環境和相應的激勵機制。

  一、當前高校教師教學研討存在的問題

  (一)趨于功利

  目前高校管理中“重科研、輕教學”的制度與政策導向,以及職稱評聘與相應利益機制的影響與制約,教學常常被視為非學術活動和教師職稱評審的點綴。因為教學不具有科研成果的高功利價值,部分高校教師則較為明顯地反映出對科研尤其是科研成果數量的過分注重,而作為教學者的責任意識則逐漸淡化。即使有為數不多的教學研討活動存在,也多為追求功利目的。例如各級教學成果獎的評選、各種重點精品課程的申報與建設等,往往更多地是為了獲取和科研成果相媲美的金錢與名利,而大多并不是純粹基于對教育教學研究本真價值的追尋。實質上,教師對教育教學的研究應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它反映的應是教師日常的工作狀態,體現的是教師的強烈教學責任感和對待教學的熱情。

  (二)流于形式

  從高校的教學管理制度上看,一般都有關于教師教學研討的相關規定與具體形式,但教研活動的真正開展一般需要依靠學校或院系制度規定強制式地推動。同時,由于教學研討制度的確立和活動的開展缺乏對教師主體需要的了解、喚醒和滿足,也很少建立起教研合作文化與教師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而作為教學合作研討本可依托的基層組織—高校教研室,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組織渙散、功能弱化及缺乏凝聚力等問題,使高校教師之間的合作研討失卻了賴以生存發展的土壤和環境。教研活動的形式主義和行政意味的濃烈很難吸引教師的充分關注和投入,也失去了通過教學改革與研究推動學科建設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再加上教師自身對教學合作研討的價值缺乏深人理解,使高校教師的教學合作研討常常流于形式。

  (三)迫于任務

  目前高校教師的教學合作研討活動一般是圍繞學校或院系的特定任務和要求展開的,例如修訂教學計劃或教學大綱.、編寫教材、申報重點課程或課題、青年教師優質課競賽的參賽選拔、為了完成院系規定的教師之間聽課及學生實習之前的聽評課等。類似的教研活動一般都規定了顯性的短期可達成的具體目標,一旦完成教研活動也隨之終止。教師的教學合作研討并沒有成為教師日常的職業生存方式和重要的專業發展途徑。這種“任務”取向在無形中窄化了教學合作研討的內涵,造成合作研討價值的萎縮,難以形成豐富而完整的教研合作文化。

  二、阻抑高校教師教學研討合作文化發展的原因分析

  (一)功利主義價值取向的評價使高校教師的合作研討文化的發展空間萎縮

  國家對高校的'辦學水平評估存在重量輕質、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它誘導一些高校去追逐物質化、可量化的科研目標,偏離了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教學為主要任務的軌道,弱化了評估對高校教學改革應有的導向功能,也難以產生促進高校教師教學研究與創新的動力。其片面導向也影響了高校對教師評價的激勵功能的發揮。一些高校為了達到規定的評估指標要求,賺取更多辦學經費與相應權利,在教師評價制度中不斷強化對科研的硬性要求及獎勵,如論文發表數量及獲獎情況、課題立項、刊物級別等,而與教師教學相關的工作態度、職業道德與教學水平等軟性指標,卻幾乎未被納人評價體系,評價內容難以體現對教學和學術研究長期性、遲效性和創新性的支持與鼓勵。評價的功利價值取向驅使高校教師根據利益多少及相關度來決定工作付出和投人程度,導致行為方式上對名利的極度追逐和心理上的嚴重失衡;也使高校教師教學創新與研究的激情逐漸消退,作為教學者角色的職責意識弱化,高校教學研究的地位也日益邊緣化,這也是教研合作文化難以生成與培育的重要制度根源。

  (二)高校教師對教學學術內涵和合作研討價值理性認識的匾乏阻抑了教研合作文化的發展

  在美國學者博耶的倡導下,國內外學者對學術概念進行了新的診釋,認為教學屬于學術的一種類型,賦予了教學學術性的內涵。“教學學術”提倡以新的學術視角看待教學活動,給予它和高校科研活動同樣的地位,目的在于實施有效教學,提升高校教學質量。但現實中一方面高校教師對教學的學術性缺乏充分認識和理解,僅認為高校教師的教學工作只是在對本學科專業知識熟練掌握基礎上的自覺遷移運用過程,無需保持對教學敏感的問題意識和對教學本身深人細致的研究,教學研究的功用與價值常常被漠視。實際上高校教學工作是一項環節復雜和效果遲顯的工作,對教學的研究既需要多學科綜合的學術基礎,還需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且研究難度較大都鉗制了其學術性的凸顯。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制度環境的支持,缺乏對教師作為教研合作主體意愿和需要的充分把握,合作文化并沒能夠真正成為高校教師的主流文化,合作研討的價值未被教師充分理解和悅納。由于評價制度的片面導向、學科之間本身存在的疏離及高校教師不坐班工作制等因

  素的影響,個人主義的教師文化在高校教師間更為盛行。個人主義的教師文化雖然具有不可否認的優勢,但它卻易于使教師形成封閉的心態,教師之間的知識分享與思想交流嚴重匾乏,不利于教師的主體性成長和獲取外界積極的情感支持而加劇了高校教師的職業孤獨感。

  (三)高校教師的工作環境與工作性質不利于合作研討文化的生成與發展

  教學研討合作文化實質是一種自覺的人為合作文化,而高校教師的工作環境、工作性質不利于教師合作文化的生成與發展。首先是高校科層制的組織結構和相應管理模式約束了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學校內橫向的組織結構是一種以分割和阻隔為特征的蜂窩狀結構,教師們被分隔在一個一個獨立的教室或教研室中;學校縱向結構是具有等級明顯、分工明確特征的科層制,教師僅限定于狹窄的工作崗位上。這種相對封閉與隔離的特征限制了教師之間的知識分享。目前高校實施的是強調嚴格的規章制度、明確的職責分工、嚴厲的獎懲措施的管理模式,驅使教師之間圍繞名利展開激烈角逐,要在競爭中獲勝,必然不愿坦陳自己的教學感悟與經驗以及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勢必淡化通過合作研討改善教學的熱情,也日漸喪失了教育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自主性,進一步加劇了高校教師之間孤立、封閉的現象,使高校教師之間缺乏合作共事的習慣與相應文化氛圍;其次,高校教學工作具有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并且高校教學工作的遲效性相對于中小學教學更明顯。因為中小學教學成效還可以用學生考試成績和升學率去衡量,而高等教育教學成效卻難以用眼前現實功利的標準去評判,因此高校教師很難體驗到教學的即時成效所帶來的成功感與愉悅感,卻常被一些消極情緒所困擾,為了維持專業自尊和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滿足感,一般不情愿向同事公開自己的教學并樂意接受同行評價,當然也限制了教師通過同行合作吸納新鮮思想和交流有益的教學經驗。再次,教學工作也缺乏諸如醫生律師等專業性很強的職業一樣的公有文化的支持,使教師們很難相互分享具有普遍意義的教學經驗和知識體系,很難運用一些“公共技術術語”來進行相互之間的批判反思。勞蒂對此曾斷言:“教學公有文化的缺失,造成了教師之間的孤立,這就是代價之一。……由于教學工作私人化和‘成敗靠自己’的社會化準則,個人主義、教師文化被強化了。

  三、高校教師教學研討合作文化的培育策略

  (一)高校應逐步建立激勵教學研討合作文化形成和發展的評價機制

  教師的教學研討合作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需要一定的外部動力機制,以保證教師參與合作研討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持久性。美國著名管理心理學家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認為:“只有用激勵因素來調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才能提高生產效率。真正的激勵因素就是工作本身以及職工對完成工作的感覺。”因此,高校應根據本校實際情況、教學與科研的需要及教師的主體需求,擯棄影響教師長遠的潛在發展的功利主義價值取向的評價機制,積極構建激勵教師教學改革與合作研究,能促進教師持續成長的發展性評價制度,將學校評價重點放在引導教師對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創新與教師之間的合作研究上,增加教學合作研究與教學創新在教師評價體系中的權重,充分體現學校對教學工作這一高校中心職能的足夠重視。只有教學研究在職稱評定、專項獎勵、年終考核等教師評價體系中舉足輕重,其價值能被充分認可,才能激發教師教改探索的自由或自主的激情,也才有利于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的不斷提升和教學實踐精神的培育;在確定評價指標體系與標準時,應充分考慮被評價教師的理解和接納程度,應賦予基層教學研究組織和教師教學改革的相應權利。只有逐漸建構起具有正確導向的評價機制才能有助于教研合作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二)高校教師應深化對教學學術內涵的理解和追求教學合作研討價值的實現

  學術視野下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研究,將對教學問題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以體現教學的學術性,即教學的研究性、成果的創新性與可交流性以及實踐的有效性。大學教學除了知識的傳授以外,還須通過與學生間的交流對話,擴展完善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品質,促進教師新知識的發現與創造。高校教師教學的學術性表現在對不同學生的清晰了解和研究,對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需要及個性的深人分析與認識基礎上的尊重、理解與關注;在熟練掌握運用已有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更能結合教師個人特點、條件以及學生實際選擇教學方法及在教學實踐中創造新的教學方法;最后高校教師還需要加強課堂管理研究,運用自己的教育機智和課堂管理技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增進課堂效能。教學學術的發展對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成長具有重要意義,而教師之間的合作研討既是一種有助于教學學術發展的形式,也是強調“合作與同事關系有助于教師成長”的思想觀念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體現。教師只有從思想觀念上形成對教學學術價值的理性認識,明確合作研討有助于促進教師之間思想的碰撞與信息的交流、給予教師緘默知識適當表達的機會和場合和促進教師專業研究的深度;通過合作研討也能不斷激發與增強教師主體發展的意愿與能力,提高教師反思能力以及促進學校組織優良文化的形成發展,從根本上確立教學的學術地位,形成重視教學合作研討的文化氛圍。在教師同行的相互關懷與信任、支持的合作文化背景下,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情感,坦訴教育教學中經歷的失敗與不足,通過合作分享交流彼此的教學理念與經驗,實現資源共享,改善同事間的人際關系,通過教師之間的觀摩教學、課題合作研討、教學學術沙龍及網絡共享協作空間等形式,為教師之間合作提供交流的多元化平臺,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教研組織應加強自身建設與革新,煥發組織活力,構建起具有濃郁教學合作研討氛圍的精神家園

  作為高校教研合作基層組織的教研室應強化開展教學研究、進行學科建設的職能,形成具有學科特色的教研室文化,恢復組織活力。高校教研室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和把握教師的專業背景,鼓勵教師在教學中始終保持敏感的問題意識和注重教學研究,發揮中老年杰出教師在教學研究上的引領作用,著力營造重視教學研究,促使教師潛心鉆研教學的教研氛圍和富有專業特色的教研室文化,增強教研室對教師的吸引力,成為教師向往的精神家園;另一方面,應根據院系發展規劃和遵循各專業教研室的內在發展特點、規律,制定科學合理的教研室評價體系,使各專業教研室在保持學科或專業特色的基礎上,進行組織功能的重建探索,通過制度革新以拓展其功能,以增強教研室對高校教師的吸引力;通過制度導向鼓勵相關專業教研室教師之間的積極交流與合作,突破專業隔閡與界限,充分吸納相關學科專業研究成果,通過交流、共享和融合實現知識與思想的創新,使教學改革和研究能有真正的突破。當然,教研組織的發展還離不開學校管理者的充分關注與支持,并給予教研組織在資源配置與分配方面的適當權利、教師評價和學術事務方面的更多決策權與從事教學學術活動的充分自由,盡量減少或避免學校或院系行政力量的過度制約和干預,這樣教研組織的活力才能真正被激發,從而為教學研討合作文化的持續生長提供可依托的精神土壤。

淺談作文教學論文3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老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然而學生普遍表現出“談文色變”, 小學生怕作文,厭作文,感到作文難寫,寫起作文來總是咬著筆桿冥思苦想,覺得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無從下筆或者總是口號式的幾句,空洞無物。畏難情緒嚴重,每次作文總是拼拼湊湊地寫上那么幾段,作文思路狹窄,內容空洞,言之無物。面對這樣的情況,作為教師應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小學生作文的興趣,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呢?通過本人對作文教學的不斷探索和嘗試,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消除學生對作文的恐懼,一定要提升學生的作文興趣。為了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我做了一些嘗試:

  1、游戲作文,培養寫作興趣。

  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用游戲的方法教孩子們寫作十分有效,既可以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提高興趣,調動積極性,又啟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所以我常將游戲融入到課程中,教學生玩中寫作。例如,我曾在作文課上和學生玩了一個“猜詞游戲”,規則是一個同學看了老師指定的詞語后,用動作表達出來讓另一個同學猜詞語。我把學生分成四組,比賽哪一組猜出的詞語多。游戲中,學生都表現得很興奮,場面很熱鬧,我在旁盡量用輕松的語言啟發學生注意觀察游戲者的動作、語言、神態等。游戲結束后,我讓學生談談這次游戲的感受,并寫下來。這一次學生們的作文寫得自然真實,情緒場面及游戲者的動作、神態、描繪得栩栩如生。

  2、暢談作文,提高寫作興趣。

  作文教學,必須遵循從說到寫的原則。“說”是“寫”的基礎,只有“會說”,才能“會寫”,所以每次上作文課,我不會告知學生現在要寫作文,以免增加學生思想負擔,讓學生感到壓抑。我先指定一個主題,然后讓學生交流、討論,我也參與其中,并從旁指導他們如何正確用語言表達,或對學生的發言作出評價。在這樣無拘無束、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生們能暢所欲言,把心里話說出來。“我手寫我口”,既然能說得流利,自然寫能流暢。所以暢談作文操練學生的口語表達,同時也為寫作做好最為堅實的基礎,提升會話興趣同時也提升寫作興趣。

  3、以成功的喜悅,激發寫作興趣。

  我覺得要學生愿意并自覺地寫作文,最關鍵的是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滿懷信心地去寫。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習作能得到教師的肯定,所以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不能過高,以免打擊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在作文教學中,我注意用鼓勵性的評價堅定學生的自信心。哪怕學生寫得不成功,也要給予鼓勵性的評價。例如,我會特別注意發掘后進生文章中的閃光點,一個好詞或好句我都會為他們圈出來,為之叫好。有時候我還會把一些后進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班里讀,以激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覺得自己原來有能力把作文寫好,消除恐懼心理,從“愿寫”過渡到“好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文一定要有感而發,這就要求學生要善于抒發自己的真實情感。在寫作時找“動情點”,要細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樂。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用游戲的方法教孩子們寫作十分有效,不僅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還激發了他們的創造思維。所以我常將游戲融入到課程中,教學生玩中寫作。例如,我曾在作文課上和學生玩了一個“猜一猜”的游戲,規則是一個同學看了老師寫的詞語后,用動作表示出來讓另一個同學猜詞語。比賽哪一組猜出的詞語多。游戲中學生都表現的很興奮,場面很熱鬧,游戲結束后,我讓學生談談這次游戲的感受再寫下來。這一次學生們的作文寫的自然真實,描繪的動作;神態栩栩如生。

  另外,作文教學要遵循從說到寫的原則。“說”是“寫”的基礎,只有“會說”,才能“會寫”,所以每次上作文課,我先指定一個主題,然后讓學生交流、討論,我也參與其中,并從旁指導他們如何正確用語言表達,或對學生的發言作出評價。在這樣無拘無束、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生們能暢所欲言,把心里話說出來。“我手寫我口”,既然能說得流利,自然寫能流暢。所以暢談作文操練學生的口語表達,同時也為寫作做好最為堅實的基礎,提升會話興趣同時也提升寫作興趣。

  二、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對小學生而言,他們缺少的不是具體的生活,而是缺乏對生活的觀察和自我體驗。讓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情可抒。首先要讓作文融入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們感受生活的充實。生活是取之不盡的源泉,只要把學生引向生活,讓他們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以飽滿的熱情去體驗生活,才會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來。其實,孩子們的生活內涵是很豐富的,家庭、學校中每天發生許多有趣的事情,教師應組織學生經常開展有趣的班隊活動,帶學生參觀游覽,領略大自然無限的風光;走進社會,認識社會的真、善美;參加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用心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如開展體育比賽、文娛表演、小實驗、小制作、游戲、勞動等活動,引導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并關注他人在活動中的表現。只有將生活和作文聯系起來,用小學生的眼光和語氣把這些事情寫下來,就會是一篇感情真摯的作文。學生的視野別有一片天地,我們教師應引導學生把這些看到的、聽到的隨時記錄下來,在寫作時就會有述有敘、有情可抒、有感可發了。學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觀察,用心思考,寫作之源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三、要讓學生言之有物

  剛開始作文的學生最大的困難就是會碰到“無話可說”,“無材料可寫”的困難,如果單靠老師傳授抽象的寫作知識,是難以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的。因此為了讓學生的作文“言之有物”,我覺得應做好以下兩點:

  1、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老師在作文教學中應加強觀察的指導,使學生養成善于觀察生活,抓住事物特點的習慣,從而克服“無材料可寫”的缺點。其實,學生的生活內容極為豐富多彩。在學校里,有多種多樣的活動,如學習、文娛、課余興趣等活動;在家里,有生活、外出旅游等各種形式活動。然而學生面對這么多的材料仍無從下筆,那是因為他們不留意身邊的事情,缺乏體驗。所以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用他們的眼睛留心觀察周圍的一切,訓練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認識世界。這樣學生才能捕捉素材,開發寫作的源泉。例如,在教學《美麗的校園》時,我組織學生參觀了學校,引導他們去發現、捕捉平時忽略的美麗。觀察時,我給予學生明確的目標,仔細觀察成為他們自身的需要。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觀察動機和寫作的欲望,所以他們能寫出了一篇篇描寫細致、富有真實感的作文。

  2、注重詞匯的積累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魯迅先生講過,要把作文寫好,最可靠的是看課外書。但讀課外書只求數量,不求質量,閱讀的作用就會大大減弱。因此,閱讀要注意精讀,積累詞匯,把文章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如能把平常的積累運用到寫作當中,作文一定增添光彩。可見詞匯的積累對寫作非常重要,我們應重視:

  (1)積累語文內容,重視文本知識。“重視文本”是新課標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有“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一些好詞佳句為寫作做好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比如:在教完《桂林山水》這節課后,我就讓學生摘抄好詞佳句,并用其來寫寫熟悉的景物(如家鄉)。

  (2)多讀課外書或報刊、雜志,摘抄好詞、佳句。單從課本里學到知識、積累素材還是不夠的,老師要引導學生除了認真學習課文外,還要多讀課外書籍、報刊、雜志,擴大知識面,充實寫作材料。在閱讀時,提醒學生做好筆記,勤寫心得,同時要求學生準備一個記錄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及典型事例就摘錄下來,還可以做佳作摘要。這樣,學生的的知識豐富起來了,那寫起文章就會得心應手,文章自然不會空洞,生澀。

  四、 閱讀是寫作的基石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所以要讓學生廣泛地閱讀,不斷增加詞匯量,并在積累中有所發現。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外閱讀對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為妙手,就得有得有廣泛的閱讀。小學生所處條件有限,腦海中的詞匯單一,往往表達非所想。為了開闊學生視野、擴大知識面、豐富詞匯的積累,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采取以下的做法:鼓勵學生積極借閱圖書室的圖書進行閱讀,另外利用每周的課外活動時間安排全班學生進行課外自主閱讀。為了避免學生讀書的盲目性,使課外閱讀能真正落到實處,每次讓學生閱讀之前,教師應根據學生認知水平、興趣愛好讓學生選好書,然后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讓他們運用所學的讀書方法進行有目的地廣泛閱讀。同時,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讀書筆記”,鼓勵學生把課外讀物中的優美詞句、精彩片段摘抄下來,也可把對文中主人公的評價及自己讀完后的感受寫出來,隨時翻閱欣賞、細細品味。最后每月開展一次“讀書成果匯報”活動,在活動中把自己的“讀書筆記”拿出來相互交流、欣賞,激發了學生讀書興趣,樹立了讀書信心,享受到了讀書帶來的成就與快樂。這樣長期堅持,學生的語言積累豐富了,提起筆來就不會難了。讀書筆記指的是人們在閱讀書報時所作的一些文字記錄。寫讀書筆記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寫讀書筆記可以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所以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要做好課內課文的讀書筆記,但這還遠遠不夠,還要指導學生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并作好讀書筆記。具體的方法在閱讀時摘錄書中的優美詞語,妙語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復吟誦,只有經過長期積累,語言才會豐富,寫作時大量生動的語句就會涌向筆端。教師還要讓學生隨時摘錄,寫感受,有意識地背誦。因為小學生正是發展記憶力的黃金時段,記憶是智慧的倉庫,小學階段讓學生多記住一些東西,對他們的一生都大有益處。

  五、 要適當地欣賞學生

  小學生年齡小上進心強,榮譽感強。他們非常看重教師對他們的評價, 因此,教師適當地欣賞學生,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要把作文批改看作是與學生的一種閱讀的交流、一種心靈的溝通。肯定學生的成功能激活學生的寫作興趣,增強信心,從而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習作能得到教師的肯定,所以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不能過高,以免打擊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在作文教學中,我注意用鼓勵性的評價堅定學生的自信心。哪怕學生寫得不成功,也要給予鼓勵性的評價。例如,我會特別注意發掘后進生文章中的閃光點,一個好詞或好句我都會為他們圈出來,為之叫好。有時候我還會把一些后進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班里讀,以激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覺得自己原來有能力把作文寫好,消除恐懼心理,從“愿寫”過渡到“好寫”。 還有很多可以提高學生興趣和寫作能力的方法,教師在給學生習作評價時寫上具有鼓勵性的語言,讓學生既看到老師對他的肯定評價又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這樣增加了學生對寫作的信心。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聯系學生的作文實際情況,大膽創新,總結經驗,探求新教法,使寫作成為學生心靈的樂園,如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文時,要以朋友的口吻,長輩的愛撫,善于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點滴成績,微小的閃光點,哪怕是一個標點、一個詞、一句話,應毫不吝嗇地給予肯定和鼓勵。教師評改作文時,要實行高分政策,欣賞學生,激勵學生,再加上自己的閱讀感受,如“你把人的心理活動寫得逼真形象,合情合理,老師非常欣賞。”“你把這次活動過程寫得這么精彩,說明你觀察仔細認真,想象豐富,老師真想和你們再玩一次。”“你的書寫進步了,繼續努力!”……學生看到這樣的話語,定會激發強烈的寫作欲望,產生濃厚的寫作興趣。學生在這種情緒下,必然會主動熱情地去寫他們熟悉和喜愛的人、事、物,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定會得以提高,也就達到了作文教學的理想目標。 因此,教師只有欣賞學生,鼓勵學生,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靈活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表達方式,寫出具有真摯情感而又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

  總之,老師在作文教學中,不光教給學生寫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的方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攝取寫作材料,在名人名篇中吸收營養,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和作文表達。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相信通過各種渠道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思考,多練筆,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攝取寫作材料,在名人名篇中吸收營養,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一定能培養出學生對作文的濃厚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和作文表達。

【淺談作文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作文教學論文08-10

淺談語文教學論文11-11

淺談小學體育教學論文11-03

淺談小學體育教學論文05-15

淺談作文教學論文(3篇)11-27

(薦)淺談小學體育教學論文07-09

【優秀】淺談小學體育教學論文07-06

淺談聲樂教學論文(精選15篇)06-30

淺談小學體育教學論文13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