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語文教學論文
在各領域中,大家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淺談語文教學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淺談語文教學論文1
摘要:
新課改的的中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堂教學作為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顯得尤為重要,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師更加注重的是課程方案和試驗教材的編寫,忽略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必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闡述了當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探討了出現問題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關鍵詞: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觀念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變化,課堂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日益多樣化,但是探究性等教學方法雖然運用于日常教學中,但是往往空有其名,并沒有真正實施到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有待探討。
一、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1.教學目標形式化
新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三個方面缺一不可,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并沒有認真解讀新課程標準,也沒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目標,使得教學目標機械化、程序化,不能體現特殊性,多流于形式。
2.教學方法表象化
語文教學應該遵循的原則是“因文而定,因課而改,因時而變,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同樣的教學內容,如果教學目標不同,面對的學生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呈現不同的教學效果,而當前的教師一味地追求潮流,看到好的教學方法,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生搬硬套,刻意模仿,例如有的教師堂堂課采用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而其設計的問題不值得探討,不僅無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還不能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只有自己研讀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設計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3.課堂組織無序化
課堂組織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整個課堂教學流程的把握,有效的課堂組織應該是從導入到新課的講授再到后面的總結,如行云流水般有條不紊進行,而當前老教師們上課的隨意性大,想到什么就講什么,教學活動顛來倒去,沒有條理性,給學生感覺是亂,不利于其知識結構的建構。
二、影響語文課堂效果的原因
1.教師方面
首先是教師的觀念問題,時間效率觀念不足,不注重通過優化教學的雙邊活動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是強調增加學習時間來提高語文素養,有的教師課前不認真備課,課堂上任意發揮,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這都是時間觀念薄弱的表現,教師經常認為教師教得多,學生就能學得多,當前的教學效果不是看教師教了什么,而是看學生學到了什么,所以傳統的教學觀念必須轉變,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效率才能得以提高,其次,教師的備課問題,當前的備課更多的是注重對知識傳授的設計,而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過于籠統,沒有針對性,更多的是關注短期目標,而忽視了長遠目標,再次,教師的課堂組織問題,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主體,而當前的語文課堂,仍然是以教師的教為主,滿堂灌的教學形式,并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語文學習重積累、感悟,一味地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只會使語文課華而不實。
2.學生方面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而長久以來,學生對語文學科不夠重視,語文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強調長期的積累,要想在短期內大幅度提高語文成績的可能性比較小,正是因為這樣的學科性質,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缺缺,第二,學生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以被動學習為主,主動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積極性不夠,第三,學生的自控能力比較弱,語文不同于數理化,要做大量的習題,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課后多讀書,多感悟,這種隱形作業的完成需要學生要有較大的自控力。
三、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1.設計高質量的教學方案
教學方案的設計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目標主要是指一節課需要讓學生達到的目標,教學目標的`確定首先要與課程標準相一致,其次要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所制定的目標要基于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又高于已有的知識體系,從三維角度整合教學目標,目標設置要簡單明了,有針對性。另一個是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學方案要包括對教學內容的分析、對教學活動的組織、對教學策略和教學媒體的選擇等教學環節,在設計教學方案時,一定要認真分析學情,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一定要以學生為本,使學生能夠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實現與新知識的同化,從而實現自我。
2.開發豐富的課程資源
語文課程資源是語文課程設計、編制過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語文作為一個綜合性比較強的學科,不僅要充分利用課堂的教學資源,還要充分利用課外資源,不僅要注重顯性資源的利用,還要重視對隱性資源的開發。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深入挖掘語文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也可以通過《語文讀本》,彌補教材的不足,其次,師生之間要加強交流,注重師生之間隱性資源的開發,教師作為語文知識的傳達者,他的人格魅力、語文素養都是一種隱性的教學資源,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容易產生思維的迸發,從而產生新的課程資源,再次,要貼近生活,語文源于生活,開發生活中語文教學資源,有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養。
3.提高教師的課堂應變能力
“計劃趕不上變化”,即使有完備的教案設計,在課堂上,還是會出現很多狀況,所以教師要有較強的課堂應變能力,要懂得變通,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適時更改自己的的教學方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這種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多積累、多反思。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過程中,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是由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引起的,在日后的語文教學中,要通過制定完備的教學方案、開發豐富的課程資源等措施提高中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淺談語文教學論文2
摘要:
針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就課內外閱讀教學探究,探討閱讀習慣的養成教育。
關鍵詞:
閱讀課外課堂主體作用
斯普朗格說“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學生傳授已知的東西,而是要將學生的創造力誘發出來”。縱觀多年閱讀教學,比對高考學生解題現狀,兩者沒較好銜接,失分較多,這引起我的教學反思。閱讀是什么?“讀”是種閱讀活動,由“讀者、作者、作品”三者構成的“三邊”活動。作者潛藏作品中,讀者與作者通過作品發生心靈碰撞和情感交流。閱讀教學卻教師講代替學生讀。嚴重背離閱讀的本意。其次,受條件限制,以教材、教參為中心,教參牽著鼻子走,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課堂閱讀教學不是引導學生自己閱讀、感悟、整體把握,學生學到的東西有限。第三,教學過程中,不引導學生讀書,感悟,發現,把“有創意”的教學手段搬進課堂,讓學生“活躍”,如同桌、小組討論,猛看熱鬧非凡,美其名曰“閱讀教學創新”,實效是學生討論、收獲了什么?第四,學生生活、閱讀積淀太淺。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閱讀源于社會生活,用于社會生活,一旦離開社會生活,也就喪失了生命力。語文閱讀教學往往遠離現實,學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定在教材里,缺乏必要的生活積累。課堂上的閱讀被教師的繁瑣分析和提問占有,多數學生除課本,幾乎無課外閱讀。
任何能力都是學習主體“悟”后“練”出的,絕非“講”或“聽”出的,缺少閱讀的語文閱讀教學付出太多,收獲很少。怎么改進呢?
我想首先是課外閱讀教學。語文學習是長期積累的過程。“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累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充滿靈性。這就要創設情境,培養興趣。興趣是產生學習動力、激發主體意識的前提。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和認識規律,挖掘教材自身樂趣;善于啟發利用學生好奇心、求知欲,精心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所以,高一應抓興趣,讓學生變自主閱讀為主動閱讀。敢放手,多給閱讀時間,尊重學生原始閱讀。即從學生主體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對學生的閱讀范圍、角度和思路等少干涉,甚至不干涉,由著學生“性子”選擇閱讀對象。只要內容不暴力、淫穢、反動。這種個性興趣探究性閱讀,目的是錘煉學生的自主探究性閱讀習慣和方法,為深入自覺學習語文錘煉基本功。當然,由著“性子”閱讀,并非放任自流。閱讀進度,專題選定等都要精心策劃,適合的時代著作,流行佳作,要及時推薦,以免學生不擇而食。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要求不解字詞隨時翻閱,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閱讀。學生要有自己的看法,我要求的是學生做少許讀書筆記,可以對作者、人物、片段寫點自己的看法,體悟,也可當練筆(周記)交,甚至可作為演講內容向同學推薦。
新課改最終面對高考,所以光靠個性閱讀是不夠的,還須建立閱讀層次序列。所以高二的指示閱讀范圍很必要。借助高一個性閱讀形成的習慣方法,促成學生閱讀自覺;讓學生視線收縮到老師指示的體裁上,并要求把興趣愛好閱讀經驗加以運用;引導學生基本定型各類文體的閱讀技法,盡量使其參差不齊的感悟、認識能力趨于統一。高二課外閱讀教學教師應參與做好指導工作。
余秋雨說:“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的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使你馳騁古今,經天緯地。”教師應想方設法讓學生廣泛閱讀,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書籍“資源共享”;舉辦朗誦會、讀書競賽等促進多讀;充分利用墻報、校報定期刊出學生作品,互相傳閱,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以寫促讀。
其次是課堂閱讀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初始化閱讀。在學生沒接觸文本時,不設計教學活動,在接觸文本獲得原始體驗后,教師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矯正、引申原始體驗,并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在原始體驗基礎上生成、引導、訓練。這樣才符合學情,真正使語文素養得以提升。如何發揮主導作用呢?
一、精心設計活動。
結合課文和學生特點,既生動有趣又高效藝術地將文本學習轉化為一個個活動,體現學生主體,課堂教學易于生成,鍛煉綜合能力,而教師對活動的設計、調控、引導也彰顯其主體地位。需強調的是,語文學習活動設計必須合乎實際,有提高語文素養的實效。
二、促進溝通。
閱讀教學主要要素——教師、學生、文本之間有多重對話:生本對話的深層次推進離不開教師的藝術介入,生生對話的有效展開離不開教師的藝術引導。學生和文本、學生和學生的對話能否促進動態的生成最能顯示教師的調控藝術。另外,在學生忽視、曲解或難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師要適時點撥,發揮主導作用。
參與對話過程中,教師當講則講,當導則導,當練則練。立足“高效、實效”。在課堂教學之前,思考學生要有何提高,何種教學形式最有利。課后反思學生所獲幾多,是否發揮促進學生發展。課堂教學應也必須是生成和預設、習得和學得、探究和接受、自主和引導的、過程和結果的統一。
三、指導語文學法。
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研究學法比教師研究教法更重要。語文能力主要是習得和學得的,要引導學生研究如何學,探討科學的學習規律和方法。具體引導學生探索適合的聽課方法、討論方法、具體閱讀方法等。使教與學形成合力,更好促進學生發展。特別高三針對高考,要學生用錘煉的探究性閱讀本領,進行探究性閱讀訓練。在高考閱讀答題中,必須要學生依題意答題,進行探究閱讀,總結解題“程序”、思路,使答題逐步科學化、規范化。
四、延伸課堂。
語文課應無條件地擴展和延伸,以培養語感,增加積累。閱讀教學要結合課文有意識地開拓閱讀教學新空間,激發廣泛閱讀興趣,糅合歷史、人文、科學等。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出課堂。把課堂變成思維的碰撞所,每節課上成問題課,激發學生在教師指導、學生嘗試、合作、探究中發現問題。使課堂教學自然就延展到課外。比如新課標人教版高中教材編有名著導讀,課文后附相關鏈接就是一個較好的拓展線索。學生獲得大容量的“庫存”,必能啟發心智,拓展視野,活躍思維,培養文字的敏感。
語文是有生命的,閱讀更是充滿靈性的。人生的學習工作中,閱讀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是教學生以語言為工具,自由、廣泛地吸取思想,擴充知識,接受人類的認識成果。作為語文老師,唯有不斷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養,豐富自身底蘊,不斷探索教育教學新方法,才能做好學生的領路人。
淺談語文教學論文3
一、與寫作課相結合進行聽說訓練
寫作課在一定基礎上也可以對學生的聽說訓練產生影響。在進行寫作之前,教師需要對學生講授一定的寫作知識和寫作指導。教師的指導以及學生的聽取過程本質上也是一種聽力訓練。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對寫作的主題進行討論和確立是寫作課的首要任務。通過討論形式引導學生對自己所感興趣以及所選擇的題材進行文章初步構思,寫作課上所有的討論環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鍛煉說話能力的機會。在寫作可課程中,學生動筆之前的口頭作文應該是對說話訓練最為有效的方式。口頭作文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需要靈活將詞和句進行有效的組合,從而有中心、有條理地把作文表達出來。教師經常采用這種口頭作文的訓練方式,有利于學生形成清晰的思路和豐富的語言,為學生以后寫好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外,語文教師在進行《濟南的冬天》教學的時候,可以要求學生對文中所描繪的美麗風景有感情地表達出來,結合學生自己的經驗組織學生對當地冬天的景色進行描述,最后對學生布置一篇關于《家鄉的冬天》的作文。另外,在寫作課上進行有效的聽說訓練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習作講評。為了提高學生的聽話能力和鑒賞能力,在寫作課堂中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選擇一些優秀作文和有病句的文章對學生分別進行念度讀,在此之后鼓勵學生進行詳細對比,發現其中的優劣,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可以積極參與評議和修改,并發表口頭意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和發表議論的能力。
二、注重課內外知識的緊密結合
初中語文教學的聽寫訓練注重課內外知識的緊密聯系,所有的課堂內容必須跟生活實際相聯系。第一、教師對美文進行示范性的朗讀,用美文中的'情感打動學生。第二、教師根據教材的需要對課外內容進行有效挖掘,比如:教師通過講述《我的叔叔于勒》之后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叔叔進行即興口頭演講。第三、對學生進行不同的角色分配,從而進行朗讀或者分角色表演,讓學生在表演或者朗讀過程中得到語言文字的熏陶,提高聽說能力。
三、結束語
通過實踐表明,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明確教學目的的同時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訓練方式和內容對學生進行聽說能力的訓練。通過有效的學、說和讀對教學效果進行鞏固和提高,與讀寫訓練相比,聽說訓練在規律性的內容上還有一定欠缺,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為了實現聽說讀寫的訓練同步發展,適應現代社會對語文教學的需求。還需要建立更為科學和嚴謹的語文教學體系。
淺談語文教學論文4
一、生活化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應將課堂教學活動融于初中生的生活,用生活化的教學理念構建語文教學課堂。雖然新版初中語文教材內容已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但由于初中生的活動區域相對于大學生來說具有較大的限制性,生活素材相對貧乏。因此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有效鏈接和拓展。
二、不斷豐富初中語文教學手段
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活動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習者的興趣。”這一名言啟示我們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應通過多種有效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如在學習《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時,教師可在教學課件中加入一段斑羚飛渡的畫面,通過影像展現將教材中的文字轉變為生動直觀的畫面,最大程度地感染學生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三、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
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是提高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學實踐發現,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可促使學生敢于真實地表現自己,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展現自己的真實個性,最大程度發揮出自身的`潛能[4]。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發揚民主精神,用和藹可親的態度面對學生,特別是對待那些成績較差的學生,應給予多一些鼓勵和關愛。師生間平等相處有利于教師將自身的廣博知識傳授給學生,不僅能夠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同時對學生學習成績的進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四、注重教學反思
杜威和黑格爾的觀點認為,反思是行為主體對自身既往行為及其相關觀念進行異位思考的認識活動。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將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作為思考對象進行深入思考和全面總結,冷靜審視自己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實踐結果。老師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是指教師反思自己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實現課堂高效教學的原因,對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行審視、分析和反省,促使自己的教學素養和教學能力不斷提高的一個過程[5]。初中語文教師在每次教學活動結束后,及時地進行教學活動反思,總結教學實踐中的失誤,是一種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活動高效性的好辦法。教師在反思教學行為的過程中應做到汲取教訓,彌補不足,反思創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
五、總結
綜上所述,新時期的語文課堂教學應將高效課堂觀作為根本準則,沒有高效課堂的支持,所有的教學改革都將會成為無源之水,必將干涸。因此學校和初中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初中語文教學的高效課堂觀,在教學活動中不斷總結經驗,堅持不懈地探索和創新初中語文教學手段,改進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的設置和教學評價,為國家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質人才。
淺談語文教學論文5
摘要: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重視興趣在智力開發中的作用。早在宋代,理學家程頤便提出,“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這一“樂學”理念,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依舊有著啟示作用。
關鍵詞:
小學語文;興趣教學法;因材施教;探索發現
語文教學尤其要尊崇樂學思想,注重興趣的培養,特別是小學語文,面對的是一群剛入學的兒童,他們精力充沛,求知欲強,然而又稚氣未脫、定力不足。如果教師能夠順勢引導,以興趣激發學生的熱情,學習將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反之,如果不注意培養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難免會興致減弱,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鑒于興趣的重要性及語文學科的特點,在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中,可以實行“興趣教學法”。
1課外因人生趣,和諧師生關系
教學不是一種死板的機械運動,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學生對教師感興趣,自然就會對其所授學科產生興趣,是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因此,教師,特別是小學教師,尤其不能忽視課外的環節,要注重感情的交流,和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作為教師,要主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做學生的益友。這樣,學生就會信任教師、愛戴教師,對教師產生一種天然的興趣和依賴,學習興致自然也會高漲。另一方面,教師本身的綜合素養和人格魅力也是增加學生好感,使其產生興趣的關鍵條件,一個優秀的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豐富自己的內涵,更新自己的知識,讓學生覺得可愛、可敬、可親。
2課前熱情生趣,調動學生激情
學習是需要興致的,在精力集中、情緒高漲的狀態下,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針對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熱情來得快去得也快等特點,就要在課前充分調動他們的情緒,昂揚士氣、迸發激情,營造一個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有了熱情,學生就會踴躍參與,自然就有了興趣。在課前,可以準備一個簡短的活動,放一首歌曲,講一個故事,或者在黑板上抄錄一些經典詩詞、名言警句,師生一起誦讀。雖然只有三五分鐘時間,學生卻可以投身其中,調動情緒。同時,也可讓學生感悟音樂的優美,品位語言的深邃,從中攝取養料,激發其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這比簡單的“起立、坐下、開始上課”等傳統課前三段論效果要好的多。
3課時因教生趣,創新授課方式
語文教學堪比一門綜合藝術,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應當宛如一名藝術巨匠,能夠在課堂上輕松駑駕“興趣”這根魔棒,別開生面的進行授課,讓學生樂在其中,就染自醉。
3.1導語引趣。好的導語,是對課堂內容的總結提煉,既能有效引出授課的內容,又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注意力,讓其對課堂的內容保持興趣。如在講授《孔子拜師》時,可以一上來便向學生拋出幾個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了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有達爾文、柏拉圖,那大家知道排在十大名人之首的是誰嗎?那就是我們中國的孔子。世界排名第一的孔子為什么還要拜師?他的老師又是誰呢?我們應該向孔子學習什么?這樣的導語,既可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讓他們產生一連串的疑問,自然會集中精力的投入學習中。
3.2旁征添趣。小學生求知欲強,知識儲備又少,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拘泥于課文的內容,那不僅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需要,也難以讓他們深刻了解文章的精髓。因此,語文教師必須能夠旁征博引,盡可能的給學生展現文章的整體風貌。如在講授《將相和》時,不能簡單的羅列出“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幾個事件即可,最好能將戰國的時代背景、列國的地理分布與勢力對比、趙國的興起與衰落、秦國的變法與強大等,通過故事的.形式,生動形象的向學生講述。如此,學生就可更深刻的了解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真正體會到趙國當時處境的危險,以及藺相如的剛毅與聰慧,對課文的內容也會更感興趣。
3.3情景激趣。小學生想象力豐富,對事情往往會有獨特的見解。教師在教學中要加以引導,既可增進興趣,又能開發智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一個場景,讓學生投身其中,假設他們是主角,遇到同樣的事情,會如何處理。之后再與課文作比較,看哪一種方式更好,如此,學生的興致會非常高漲,而且在對比的過程中也有利于思辨思維的形成。如在講授《西門豹》時,可以讓學生想象,假如你是西門豹,遇到河伯娶親的事情,你是否會去制止?又會如何揭穿巫婆的騙局?同學們在思考回答之后,再對比課文中西門豹的做法,就會深刻體會到古人的正義與智慧。
3.4游戲增趣。小學生往往好動,表演欲望強。針對這一特點,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在課堂上安排一些簡單有趣的游戲,讓學生樂在其中,又能增進學生的交流能力。如在講授兒歌《小熊過橋》時,可以把講臺當作小橋,讓兩組同學分別站在小橋兩端,扮演“山羊公公”和“小熊”,然后,下面的同學朗讀,上面的同學表演過橋。通過這樣一個寓教于樂的小游戲,學生們很快便能記住兒歌,此時再加以引導,學生們便懂得要像小熊那樣尊老愛幼,禮貌相讓。
淺談語文教學論文6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學的定位,并不能僅局限于三尺講臺。課后的繼續學習與實踐,也是“興趣教學法”的'重要內容。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應當認真尋找課堂與課后的結合點,帶領學生感受自然,嘗試實踐,實現知行合一。比如講完《望廬山瀑布》,便可在周末組織學生郊游,看一看真正的瀑布,講完《農業的變化真大》,完全可以帶學生去感受一下新農村的風貌。通過躬身實踐,學生就會切實體會到所學知識的意義,進而萌發更大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總之,從教學實踐來看,興趣教學法可以充分調動師生兩方面積極性,使教師善教、學生樂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推行興趣教學法,既是時代的要求,更是遵循“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必須。
淺談語文教學論文7
導讀:“大智若愚”漫談,語文教學論文。
關鍵詞:“大智若愚”漫談
“大智若愚”是用來形容那些看起來愚呆,反應遲緩,但最終成就大事業有大智慧的人。那么,為什么大智若愚的人能夠走向成功呢?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他們身上往往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從來都不曾大發雷霆、急急忙忙,一直都心平氣和,即使遇到特殊情況,他們也還是一如既往的沉穩,不會亂了分寸。正是他們的沉穩,許多問題才找到了答案。
我們來看王維的一首小詩《鳥鳴澗》: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首詩為我們描述了一幅春山靜夜圖:在空曠而寂靜的山澗中,很少看到有人來往,這時桂花已經開始飄落,寧靜的夜晚使這樣的山林更加寂寞與空闊。月亮出來的時候,竟然使山中的鳥兒驚覺,不時的鳴叫聲打破了山的寂靜。
桂花是一種極小極小的花,人們幾乎不會看到他的墜落,但詩人看到了。這說明詩人的觀察和感受非常細膩深入,尤其是“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一句中,使人從鳥的鳴叫中更感到了春山夜的寧靜,因為“鳥鳴山更幽。”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王維在這首詩里觀察到的都是一些非常細小的變化——像桂花的墜落、春山的空靈、月出驚鳥。這些變化常人往往不會關注,不會注意,王維為什么就觀察到了呢?這是一個人心態的緣故。
我們看,在這首詩的開頭有兩個字“人閑”。什么是“人閑”呢?從字面來解釋就是人閑著無事可干。往深里想就是心靜核心期刊目錄。心靜了就沒有愁腸百結、沒有欣喜若狂、沒有痛不欲生、沒有悲天憫人、沒有杞人憂天。正是在這種心態下,王維才看見了別人看不到的細微變化。才使他寫出了這首千古名篇。
其實語文教學論文,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你心情愉悅放松時,常常會感到記憶力增強,想問題時思路清晰,走路仿佛也輕快了許多。反之,當你心急火燎地去辦事時,往往會丟三落四,思維模糊,說話前言不搭后語,本來有把握的事,往往也會辦砸了。
在我國傳統的氣功文化中就有松、靜、定、慧的說法。既我們在練習氣功功法時,首先要全身放松,然后使自己入靜。當你排除一切雜念后,意守丹田,就會慢慢入定。當你的定力達到一定的境界時,就會產生無窮的智慧。有了無窮的智慧,你就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當你在喧囂的生活中感到疲憊、煩惱或被瑣事、難題纏身無法自拔的時候,你不妨自己獨處一室,或到一個無人的郊外,讓自己靜靜地思考一下,讓自己放松,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慢慢地,你就會感到頭腦清醒,心胸爽朗,世界上的一切煩惱、俗念、丑惡,都會漸漸消失。
學會放松,學會靜心,學會冷靜地思考。這是一種有益身心的修身養性的方法,也是一種開啟智慧和靈感的有效方法。愿我們大家掌握它,運用它,礪煉自己的心態,不斷地走向成功。
淺談語文教學論文8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新課程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但這些全新的理念絕不能停留在教師的口中,也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的研究上。新的課標,新的教學理念,應該在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中得以落實,獲得體現。這就需要構建一個新課標指導下的新課堂。
一、發揮主動性,發展創造性。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主陣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則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正如杜威所言:教師,一個引導者,他撐船,學生們用力地用槳把船劃向前。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努力實現自己的角色轉換,使自己從教書匠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投入者,從而為學生創設寬松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氛圍。學生在與文本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中進行心靈的碰撞,實現情感的交融,在自主與互動中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在自主感悟、主動探究的基礎上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從而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實現師生的共同創造,共同發展。
二、尋求開放性,體現綜合性。
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語文教學還處于一種閉關鎖國的狀態。一切圍繞課本轉,跟著教師走,拘泥于狹小的教室里。《新課程標準》恰恰打破了多年來束縛我們課堂教學的瓶頸,明確提出要溝通課堂內外,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我們要樹立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觀念,實現教學觀念的開放,采取開放性的教學形式,走出去(參觀、調查、訪問等),請進來(請英模作報告、請名人作介紹等)努力尋求一條與各學科間相連的通道,架起一座邁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的大課堂,讓學生在與大自然、與社會、與家庭的接觸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三、注重過程性,培養探究性。
新型課堂應是促進學生智力、能力發展和學習方法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體驗學習的方法,在過程中領悟、體驗,在過程中提高、發展。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結果重要,過程更重要,新課標所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恰恰體現出學生的發展過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中間,學生經歷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思考過程,不僅獲取了相應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掌握了學習、探究的方法,為今后的學習、工作及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在新型課堂中,我們要在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性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與能力。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引下,新型的課堂應該是一個讓學生的心靈得以放飛,情感得到宣泄,知識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藝術殿堂。
淺談語文教學論文9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語言的多種意味包含在語音的高低快慢強弱之中,非通過多讀、熟讀、朗讀無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讀時僅是簡單地把文字流暢地讀出來,就無法體會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讀時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盡可能融為一體。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優美的意境會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激起他們情感的共鳴,從而使其語感、審美能力等都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和提高,同時也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朗讀是語感培養的基本方法,教師要真正認識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訓練學生。
一。加強朗讀示范
教師帶表情朗讀,表達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生從教師的朗讀中獲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蘊,進而萌發朗讀的興趣。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時,教師以充滿喜悅和希望的感情基調,以輕柔、緩慢的基本語調進行朗讀,在各層次間停頓時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語斷情不斷,便可將學生帶進春天優美的景色中。學生被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所感染,便會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優美意境中,進而產生強烈的朗讀欲望。
二。注重朗讀技巧
掌握了朗讀技巧,才能準確地表情達意,增強語感,達到朗讀的目的。
三。采取多樣形式
根據文章的感情特點,選擇不同的朗讀方法:感情奔放的,組、班齊讀;感情婉約的,要求學生跟著錄音單讀;情景交融的,配樂朗讀;戲劇文學則分角色讀。也可以一篇課文運用多種方式來讀。如教《錢塘湖春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味詩中的美感,可以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錄音,去感觸詩中所表現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師或朗讀水平高的學生范讀,讓學生在沉浸中受感染。
為了使感情色彩更濃,還可以配樂朗讀。這樣運用多樣的形式朗讀,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詩的意境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活躍學生思維,養成學生的語感能力。
四。倡導自由品讀。
在朗讀時不帶任何問題,讓學生全身心投入進行品讀,從而充分享受讀書樂趣。教學《談生命》這篇課文時,我們在兩個班做過這樣的試驗:在第一個班,讓學生讀完課文后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并討論、交流;在第二個班,則放手讓學生品讀,熟讀后讓他們談談對文章的理解。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兩者的教學效果差別很大。由此,我深刻體會到學生對文章意韻的理解,內涵的品味,都是通過閱讀感悟出來的。品味語言的過程,其實就是形成語感的過程。
總之,在當前,語感這個基石教學為語文教學開辟了一個新天地,成為一個探索的“熱點”,同時,也向我們提出了一些新問題,如,是依靠語感,還是依靠基礎知識?是整體推進,還是分進合擊?是語感,還是思維?等等。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向別人虛心學習,認真探討,不斷擴大研究成果,勤于總結,敢于實踐,獲得良好的效益。
【淺談語文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語文教學論文15篇11-11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11-04
淺談語文教學與課改的論文03-14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8篇11-05
淺談小學體育教學論文11-03
淺談作文教學論文08-10
淺談聲樂教學論文(精選15篇)05-26
淺談語文教學12-10
淺談作文教學論文(3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