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辨析一縣兩制模式構思及其可行性論文
摘要: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一縣一制”籌資模式基礎上,提出了“一縣兩制”的籌資模式。這種創新的籌資模式從理論與實際兩方面論證其可行性。這種籌資模式的推行有助于解決目前農村合作醫療中籌資水平低、不能滿足不同經濟能力的農民需求的問題,有利于提高農村合作醫療的籌資水平和農民的受益水平。
關鍵詞:“一縣兩制”;補償比例;籌資水平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已經實行數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狀況,但從長遠來看,也存在著些許問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籌資水平低,保障水平低始終是最難解決的問題,僅靠國家(包括中央財政、省、市級財政)補貼來提高籌資水平,進而達到提高保障水平的方法,終究是有限的,整體大幅度提高農民的繳納數額又不太現實,那么能否讓有能力的農民自愿提高繳納數額呢?本文提出的“一縣兩制”模式正是對此問題的探討。
一、關于“一縣一制”籌資模式
關于“一縣一制”模式下籌資與補償存在的問題。傳統的單一的合作醫療籌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合作醫療的發展,經過認真調查,研究對策,針對不同層次、不同結構的人群,制定不同的多層次的籌資和報銷政策。對不同收入狀況的人群實行不同的籌資標準,如對收入較高的人群征繳自付保險金多,而一般無穩定收入的人口則繳費較少,對一些較為貧困的個人給予全額撥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機制應實現資金籌集的多元化,即農民個人、集體、各級政府都必須承擔相應的出資責任,同時也要積極爭取社會資金的援助。此兩種雖然都是多元渠道相關研究,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農民個體內的多元化,而后者是國家、集體、農民三個籌資主體以外的社會力量籌資,后者的籌資沒有保證,只能作為補充,所以筆者認為,前者的多元化籌資渠道對合作醫療提供資金相對更有保障。綜上所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籌資和補償問題是影響其發展的兩個重要因素,如何合理設計籌資與補償的方案,使其可持續發展已迫在眉睫。
由于國家投入的資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建立起全面的、較高水平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所以只能把有限的資金用于最急需的地方,即農民的重大疾病上,為農民建立最基本的“重大疾病保障制度”。因此要堅持建立重大疾病保障的原則,逐步建立起更全面的醫療保障體系。
綜述以上學者的研究,同一縣域多層次的農民經濟水平存在差異,對新農合的籌資水平就存在差異,“一縣一制”已經不能滿足當前農民的需求。目前,少有學者對現在條件下農民需求設計更好的籌資模式,本文提出“一縣兩制”來滿足這一需求,以提高籌資水平,提高農民受益水平。
二、“一縣兩制”籌資模式的提出
對于農村合作醫療在一個縣(市)區域內實行兩種或多種籌資與補償標準,我們稱之為“一縣兩制”籌資模式。這種模式是基于同一縣(市)區域內農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與現有險種單一、繳費標準單一等矛盾存在提出的。
“一縣兩制”籌資模式,簡單的說,就是農民可以自由選擇不同繳費標準,多交多受益,少交少受益。“一縣兩制”中的“兩”是與“一”相對,是多的意思。“一縣兩制”籌資模式是在國家對每個參合農民補貼不變的情況下,有經濟能力的農民通過多繳費來獲得多補償的一種制度。對其基本要義可以歸納如下:
(1)國家對每個參合農民的補貼不變;(2)有經濟能力的農民在原有交費的基礎上,再交納人均新農合資金量(即國家補貼金額與個人交納額總和)。
對于“一縣兩制”籌資模式中具體的個人繳費方式,我們假設人均交費為R,國家補貼為G,則人均新農合資金量為R+G。也就是說,如果該縣實行“一縣兩制”(暫且規定只允許多交一倍于原有人均新農合資金量),則多交費的農民需要交納R+(R+G)(這里我們可以把原有制度下交納的金額稱為“一份”,把多交一倍于原來人均資金量的稱為“兩份”,以下同)。
“一縣兩制”籌資模式針對不同層次、不同結構的人群,制定多層次的籌資和報銷政策,可以滿足同一區域內不同收入水平的群眾的需要。同時,“一縣兩制”籌資模式對不同收入狀況的人群實行不同的籌資標準,如對收入較高的人群征繳自付保險金多,而一般無穩定收入的人口則繳費較少,對一些較為貧困的個人給予全額撥付。因此,“一縣兩制”籌資模式的作用,概括來說就是,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提高整體籌資水平,提高農民受益水平。
三、“一縣兩制”可行性理論論證
對于農民而言,“新制度”是否可行,很大程度上在于該制度能否帶來相對于“原制度”更大的益處,在多大程度上帶來益處,或帶來益處的同時要承擔多少損失的風險。參加哪種制度,對農民的區別在于個人出資與得到補償的差額的多少,或者更確切地說,這個差額為多少才使得參加“新制度”的農民受益更大,我們稱這個使得參加“新制度”的農民比參加“原制度”的農民受益更大的“差額的多少”為農民的得失平衡點。下面我們將分析農民的得失平衡點。
參加“原制度”的一位農民發生補償金額C時,需有①農民的基金墊付;參加“新制度”的一位農民發生補償C′時,需(也即),參加“新制度”的農民的基金墊付,不難看出,n≤m所以在相等的醫藥費用情況下,參加“新制度”的農民需要墊付的人數永遠小于等于參加“原制度”;參加兩種制度在相等情況下所得補償總額為(C′-C),只有當C′-C=2(1+P)R-PR時,即C=時,農民參加“新制度”得到的補償與交納資金正好相等,所以這就是農民選擇“新制度”的得失平衡點。
例如,假定R=10,P=3,如果補償總額為2000元,在“原制度”下,則需要有2000/(10+30)=50位參合農民的基金墊付;如果在相同的醫藥費用下,參加“新制度”的農民的補償總額為C總′=C總=3000元,n=m/2時,則3000/2(10+30)=37.5位農民的資金墊付;
假如,n=m/2,P=3,R=10,由上面公式C=,C=100,可得出在“原制度”下能獲得100元補償費用時,參加“新制度”與參加“原制度”是等同的,也就是說,n=m/2時,“原制度”下能得到100元的補償,“新制度”下農民可得到150元補償,而兩者的差值正好是參加兩種不同制度所交費用的差值。所以說C=,是農民選擇“新制度”的臨界點。“原制度”下多于150元的補償,參加“新制度”就是比“原制度”更受益的選擇。
四、一縣兩制”可行性實證研究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實施與經濟條件是分不開的,籌資水平的確定與當地的經濟水平密切相關,個人交納資金數額與農民的承受能力要適當。通過到石家莊A市農村調研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可以認為,目前農民已經具備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經濟條件,也基本具備參加“新制度”的經濟條件。2007年石家莊A市農民人均籌資水平是30元,個人交納10元,國家補貼每位參合農民20元。訪談過程中,農民對此標準,普遍認為是比較低的,已經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有的甚至認為補償的這點錢根本幫不上什么忙,愿意通過多交錢的方式來獲得多補償,只要按正常操作過程,違規現象少些,農民還是愿意接受“新制度”的。
資金來源和籌集方式都是制約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瓶頸”。不管是舊的農村合作醫療還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歷來實行“一縣一制”。因此,“一縣兩制”作為新生事物,必然會受到各種障礙,這種障礙既包括對制度本身的質疑,也包括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但我們前面的論證表明,“一縣兩制”的籌資和補償模式,對所有的參合農民來說均具有良好的公平性,對國家和個人來說,相對“一縣一制”而言都有更多益處,具有較好的可行性。“一縣兩制”的推行,有利于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籌資水平和醫療補償水平。
參考文獻:
[1]朱林松,等.多渠道籌資多層面受益努力提高合作醫療保險動作質量[J].農村衛生,2001,(3).
[2]魏眾.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分析——以江陰市為例[J].中國人口科學,2003,(6):65-72.
[3]王成艷,薛興利.關于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機制的探討[J].衛生經濟研究,2005,(6).
【辨析一縣兩制模式構思及其可行性論文】相關文章:
課堂教學模式辨析04-30
網戀及其倫理問題辨析04-26
高校體育教學推行俱樂部模式的可行性論文04-30
勝利東勝文化的建構思路與模式04-30
外語電化教學的基本規律及其模式 論文04-30
工程項目管理模式及其創新論文05-02
財政赤字辨析論文04-29
刑法的域外效力辨析 論文05-01
美國的會計管制模式及其不足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