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信息技術與校本課程整合的實踐與體會論文

時間:2023-04-27 13:05:44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信息技術與校本課程整合的實踐與體會論文

  在學校課程體系中,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共同組成了學校的“三級課程”體系。在執行“三級課程”體系的過程中,各校都會產生各式各樣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既需要教師主導作用的主動參與,又需要學生主體地位的密切配合,同時更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持。如何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構建校本課程,促進教師在參與校本課程教學中提高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是教育信息化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在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具體實踐中,我校結合自身的教學特色、教師特長與學生特點,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校本課程整合”的課題研究,成為我校在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大特色。

信息技術與校本課程整合的實踐與體會論文

  一、加強信息技術平臺建設,構筑教育信息化硬軟件環境

  (一)硬件平臺建設

  自20**年以來,學校加大信息技術硬件平臺建設力度,建成了比較先進、完善而實用的信息技術教育平臺,光纖接入因特網,千兆為骨干,百兆到桌面,信息點遍布校園所有教室;安裝了數字化校園廣播系統,成立了校園電視臺,多媒體點播系統,建成3個多媒體功能廳、多媒體網絡教室、洪恩數字校園網等,教室都具有多媒體播放功能,并可實現雙向互控;每個辦公室都配有電腦,教師每人一臺筆記本,實現備課無紙化,教案電子化;建成電子閱覽室,供師生網上瀏覽、查閱、下載學習資料;學校還配備了投影儀、視頻展臺、影碟機、錄像機、數碼相機、攝像機等現代化設備,微機400多臺。

  (二)軟件平臺建設

  1.更新觀念,將教師思想統一到教育信息化上來

  教育觀念現代化是教育信息化、教學現代化建設的先導。學校要實現教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校園生活的信息化,實現信息技術與校本課程的有效整合,就要求師生在觀念上必須進行一系列的變革與更新,如師生關系、教師教學模式與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三維目標的體現等,只有當教師統一認識,才能將一系列的變革內化為自覺行為。因此學校領導時時處處注意抓教師的觀念,更新思想,將教師的觀念統一到教育信息化上來,統一到信息技術與校本課程的有效結合上來。用觀念改變行動,進而實現信息化的目標,提高教師的專業化、信息化水平,促進學校的跨越式發展。

  2.建立培訓制度,促進教師信息化水平提高

  一是由信息技術組教師對全校教師信息技術操作層面進行培訓,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普及、網絡應用、辦公軟件及計算機中級培訓等,我校95%以上的教師獲得中級培訓證。二是組織骨干教師到外地先進學校參加有關信息技術或校本課程的培訓、學習與參觀,使教師在技術層面與理論層面得以提高。三是聘請專家從理念層面進行專題培訓,提高廣大教師對校本課程以及教育信息化的認識。如聘請省教育廳基礎老師處副處長姜同河、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科研發展規劃處李玉杰處長和市教育局政策法規科研處副處長魏永利作專題講座。通過培訓,使全校教師統一認識,掌握信息化手段的技術與應用,正確確立校本課程在新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

  3.課題牽引,促進信息技術與校本課程的有效整合

  以課題為載體,營造信息技術與校本課程整合的軟件環境氛圍。我校先后承擔了國家課題的子課題《高中示范校課程教材的開發與推進研究》和省重大課題的子課題《校本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通過對課題的研究,極大地促進了教師的研究熱情,激發教師在現代教育理念牽引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校本課程進行開發與實踐,制作多媒體課件,實現電子教案、圖片、文字資料網上共享等,以課題牽動,有近50%的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方面實現與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取得良好效果。

  二、以信息技術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從多元智能理論的角度來說,學生的智能結構、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有不同特點,因此要選擇和創造多種多樣適宜的、能夠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方法與手段,以滿足不同智力特點、學習類型和發展方向的學生的需求,對癥下藥,因材施教,而信息技術、信息化手段與校本課程的有效整合正好體現了這一特點。我們在信息技術與校本課程整合的具體實踐中,采取了持續漸進、逐步展開的實踐方式,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一)典型嘗試——將信息技術與校本課程選題和課件制作相結合

  在實施校本課程的初級階段,學校采取典型嘗試的方式,即在各學科中選出一位教師來嘗試開發與實施校本選修課,并將信息技術應用到選題與課件的制作過程中。

  課題的確定,先由教師通過網絡對與學生感興趣、相關密切的問題進行搜集,根據學科類型進行有效篩選,然后由教務處組織確定校本課題,學生針對課題自愿報名,使每個學生都能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修校本課程。

  課件的制作,要全面嘗試應用信息技術,體現教育信息化的優勢。在教學實踐中,有通過幻燈片的方式進行教學的,也有通過播放適合所講授內容的專題影片、動感很強的FLASH動畫和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講授的,極大豐富了校本課程的課件制作樣式,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同時又使得校本課程選題范圍相當廣泛,如語文組王洪偉老師的《古代神話》、張拓新老師的《詩意的棲居》、高培臣老師的《生肖文化》等,歷史組周麗華老師的《茶文化》、劉淼老師的《中國社會風俗史》等,心理組楊淑紅老師的《走進腦科學》和《團體心理輔導》等,外語組于曉鳳老師的《如何提高你的英語閱讀能力》等,政治組李龍佶老師的《模擬股市》和王艷平老師的《中國問題面面觀》等等,方方面面的校本課題內容與信息技術手段的有效結合,使同學們對校本課程充滿興趣,極大地激發了學習熱情。同時,也有效地激勵每一位校本課程教師都認真研究與開發適合于學校、學生和教師本人的校本選修課,使信息技術手段逐步引入到校本課程教學中。

  (二)骨干示范——信息技術與校本課程進一步融合

  在典型嘗試并取得較好效果的基礎上,學校實行由每個學科中的兩名骨干教師進行校本選修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進一步擴大課題選修內容和范圍,將信息技術與校本課程教學進一步融合,使學生獲得更多的選擇內容,擴大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骨干的示范作用,帶動并調動了其他廣大教師的參與意識,為校本課程教學全面有效的展開奠定基礎。

  (三)全面展開——實現信息技術與校本課程的全面整合

  在前兩個階段開發與實踐的基礎上,廣大教師認識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開發與實施校本課程,是提高自身信息素養與專業化水平的一種重要且有效的途徑,也是吸引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在此基礎上,學校將校本課程全面展開,把信息技術手段全面應用到校本課程教學實踐中,實現信息技術與校本課程的有效整合,推動校本課程的建設與發展。

  實踐中,同學們對校本選修課的反饋是非常積極的,評價很高,同學們通過校本選修課都有很大的收獲,如有的同學在心理選修課的總結會上說:“我今天能站在這里非常坦然地、大膽在表達自己的心情與感受,這是我以前所無法做到與想象的,心理選修課給了我這樣的自信,我希望在高二的時候還能有心理選修,我還去選心理,我想我也堅信我還會有更大的收獲的。”還有的同學說,對于神話在我心目中始終是神秘的,很難了解的,目前對神話的研究也是非常少的,但通過語文教師王洪偉的《古代神話》選修課,讓我與神話不再遙遠。

  同時,教師也對校本選修進行了反思與總結,如有的教師說,校本選修在給了同學們一定空間的基礎上,也給教師們自己在教學探索中一塊領地,我們都非常珍惜它,我們也將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主動去研究與開發,去探索更多發展自我與培養學生個性空間的內容。

  三、收獲與體會

  (一)信息技術與校本課程的有效整合,極大調動和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愛好,給學生以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滿足學生的不同心理需求,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信息技術與校本課程的有效整合,提高了教師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與水平,也調動了教師參與校本課程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是教師在開發與實施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拓寬了教學空間,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信息技術與校本課程的有效整合,有利于調動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促進學校辦學水平與整體實力的提升,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學校在信息技術與校本課程的整合方面做了一些嘗試,要實現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課程的全面整合,還要做到兩方面:一是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而代之以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特別是建構主義理論;二是要求教師依據學科內容與教學特征將課程學習內容加工處理轉化為數字化學習資源,并根據需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以便讓學習者在情境中進行問題探索、信息交互、自主學習。

  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就是這樣一邊研究一邊實踐,出現問題解決問題,一邊探索一邊建設一邊思考……我們正一步一個腳印地做著工作,前面要走的路,還很長、很艱難,但是很光明。

【信息技術與校本課程整合的實踐與體會論文】相關文章: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要素及整合過程畢業論文04-28

在信息科技課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04-29

淺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05-01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新視點04-30

課程整合04-29

綜合實踐課程論文03-23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調查報告12-04

課程整合≠CAI04-30

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研究及實踐04-30

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課程的整合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