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分析財會教學中“問題”情境的構成論文
一、靈活引入,啟迪思維
教學應遵循啟發性原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思維的啟迪,因為思維的啟迪是誘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的起點。課堂教學中針對性的導入,能促使學生盡快進入角色,積極開動腦筋,啟迪思維。在財會專業課的新知識傳授前,教師應精心設計對課題的引入,有意識地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啟迪學生思維,開啟學生積極思維的火花。
例如,《基礎會計》教學中,在講授“商品流轉的售價核算”的“鮮活商品的核算”這一節時,可采用“趣味型”的引入方法,在結合“實例型”(利用該生在“華聯超市”的實習)的引入,請她們自己講述在實習中所看到的鮮活商品在經營過程中的特點,從而引導出采用“進價金額核算法”核算,此刻點題,這樣導入新課效果較好,激發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極大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迫切性,使學生一開課就精神飽滿,思維活躍。
二、財會教學中的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是在授課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不協調——探究——深思——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當學生接觸新的知識時,已有的知識經驗,思維方法一時不可能同時接納,從而產生一種力求解決問題而又不能的心理狀態,在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
例如,在學習編制資產負債表中的“應收賬款”項目時,先讓學生說出資產類賬戶的特性,即“應收賬款”所屬明細賬戶都是借方期末余額,然后再讓學生利用她們已有的知識解釋資產類賬戶的期初、期末的余額通常都在借方。之后,讓學生做“應收賬款”所屬明細賬戶有貸方期末余額的情況。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不能解決此題了,于是創造了一個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強烈的認知困惑,懸而未決的疑難驅動學生從原有的認識結構中喚起相關的舊知識——“應收賬款”賬戶期末借方余額表示債權,是一項資產,所以應列示資產下方;而期末貸方余額表示債務,是一項負債,應列示負債下方“預收賬款”項目,從而解決問題。
所以,筆者認為一個問題情境的構成,應具備三個條件:(1)教師所展現的學習內容應是學生未知的;(2)這個未知的知識要能與學生已有的知識貯備發生矛盾沖突,造成認識困惑;(3)新的學習內容必須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相關聯,通過原有相關知識經驗的改組,使新的知識同化,得以納入原認知結構中,擴建成新的認知結構。
1、財會專業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的過渡性。財會專業知識教學,一般先熟悉財會專業理論知識,然后根據理論知識進行具體賬務處理操作。財會專業理論知識是相當抽象的,而各項經濟業務的賬務處理又非常具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從抽象理論到具體應用的操作,又從具體的實踐應用到抽象理論依據,這與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律存在著差距與矛盾。但是教育心理學表明,學生的思維特征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過渡的,學生的思維特征與財會專業教學特點之間存在差距和矛盾,從而使學生學習新知識時產生思維沖突和心理困惑成為可能。
2、教材編排順序性與學生認知的可變性。財會專業教材的編排,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形成一個有序的知識鏈條,每一個后繼知識都是來源于以前的相關專業知識的。因此,當學生觸及那些“源于已知又發展于已知的新東西”時,就往往不能由已知順利地過渡到未知而產生矛盾沖突。我們應該知道,學生消化了的知識觀念,是以一定的知識結構貯存在大腦中的,這種知識結構,也就是認知結構,它是以敞開的方式貯存在大腦中,在面臨一定問題情境時,通過積極回憶與檢索,認知結構中的相關舊知識便會復活,衍生出一個個知識觸角,去同化新知識,并接納新知識;同時,原認知結構也隨著新知識的充實而不斷調整、重組、擴展,這就為創設問題情境提供了條件。
三、多向分析,主動思維
一般來說,教師還應注重學生主動思維的培養,從當前課堂教學的現狀來看,學生被動應付,失去主體參與意識,是影響學生主動思維的主要癥結,它壓抑了學生主動性和能動性的發揮,扼殺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采用多向對比分析來調動學生主動思維。
例如,在講《企業財務會計》中“對外投資”的賬務處理中,我們可以結合“長期負債”的賬務處理,站在兩個不同的會計主體來進行賬務處理,從而使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問題,這樣既綜合了鞏固知識,又可以多途徑地啟發學生的思考力。
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采用發展問題的教學方法和對比分析法。在學生解答某一問題后,教師可以就學生所解出問題加以變化和發展,并給出發展題,然后師生共同解答,或者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啟發學生盡量從不同角度來認識同一問題的性質和解決方法,訓練學生主動思維,進而促使學生不自覺被動地變為自覺地主動,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會逐漸深厚。
四、設置陷阱,促進思維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常存在一種陷阱,人一旦誤入這個井,就很難自撥,但就教育意義來講,其也有著積極作用的一面,這是因為,失落者必然知道失足于何處,一旦爬起來就會接受沉痛的教訓,以后會更加謹慎,不再重蹈覆轍,在財會專業課教學中,設置陷阱的意義正在于此。在課堂教學中,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對教學中的難點及學生解題中常出錯的地方,可精心設計“失誤情境”給學生以強刺激,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及掌握。
例如,在講“存貨的采購成本與發出成本”時,我出了這樣一題:存貨的期初結存數量5,000千克,單價2.5元,本月購進存貨10,000千克,單價2.3元,采購時支付運雜費1,600元,本月發出存貨13,800千克,用先進先出法計算發出存貨的成本。本題中購進的單價2.3元不是采購成本,這是誘人出錯的“陷阱”,在學生做完該題時,不出所料,學生果然陷入“陷阱”,當學生陷入“陷阱”后,再由學生進行討論,進而掌握外購存貨入賬的實際采購成本。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心理活動必定經歷了一系列的表情活動直到領悟的過程,通過設置這樣的陷阱,強化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培養了學生思維的謹慎性。
五、敢于質疑,深化思維
學源于思、動腦思考是打好扎實知識的基礎。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火花,有疑問才有思維,思維活動首先源于疑問,要是沒有疑問,一個新問題就不可能被提出,而這個思維過程也就無從談起,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啟發學生大膽質疑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鼓勵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質疑,向教材質疑,對已有一些定論質疑,可鼓勵學生之間進行爭辯,在爭辯中不斷完善自我認識。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乃是發展學生思維、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效方法,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創造能力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講《財經與法律基礎知識》中《稅收征收管理法》的有關規定時,納稅人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稅務機關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確定的申報期限內辦理納稅申報,報送納稅申報表、財務會計報表以及稅務機關根據需要要求納稅人報送的其他納稅資料……納稅人采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等違法行手段,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形成偷稅、漏稅的違法行為,將根據偷稅、漏稅的額度采取不同的處罰力度。這時候,筆者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我們可不可以在掌握國家的稅收政策的基礎上合法地進行避稅呢?通過這樣的設置問題敢于質疑,使學生能大膽想象,從而激發學生深化思維、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又引進了新的知識點,還鍛煉了學生的求新能力。
【分析財會教學中“問題”情境的構成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物理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04-29
初中數學問題情境分析法的運用論文04-27
情境教學法在日語教學中的應用的論文04-27
問題情境在主題活動中的作用04-29
對外漢語教學中把字句構成要素語義分析05-02
重視情境引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作用論文04-27
新課程背景下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思考05-01
如何從問題情境中抽象出數學本質04-29
數學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