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校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公共管理論文
目前高校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普遍存在著培養模式單一、理論與實際運用相脫離、特色不明顯、趨同化嚴重等突出問題,研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應從明確培養目標、完善專業定位、優化課程體系等六個方面開展高校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并以JD高校為例展開具體分析,研究結論有利于指導高校有效改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符合社會需要的創新型公共管理碩士人才。
引言
公共管理碩士教育目的是為了適應社會公共管理現代化、科學化和專業化的發展要求。隨著和諧社會的建設發展,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社會公共管理領域專業化、精細化和創新性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對公共管理人才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從當前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的現實來看,目前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中還普遍存在的培養模式單一、基礎理論與實際應用相脫離、重理論而缺乏專業技能等問題,難以適應社會公共管理領域對新型公共管理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創新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模式,以更好地滿足社會對公共管理領域高層次專業人才的需求。這也將對各大高校的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工作提出了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研究以JD高校為例,探索高校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1 高校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現狀
(1)培養模式單一。傳統高校傳統單一的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與人才市場的需求,拉大了高校公共管理專業碩士人才供給與社會實際需求之間的差距,同時形成了供給過剩而需求不足的尷尬局面。同時,高校也需要進一步加強與相關政府機構、行業組織等的聯系,及時獲取人才需求信息,以人才需求為導向來探索適宜的人才培養模式。人才需求與人才培養模式之間的脫節也是造成當今就業形勢嚴峻的一個主要原因。
(2)基礎理論與實際應用相脫離,重理論而缺乏專業技能。基礎理論學習是人才培養的基礎,也是高校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的起點。但是,只追求基礎理論的扎實,把人才培養成了按照一定范式與理論進行研究工作的學習機器,脫離現實,不能與行業、專業發展進行融會貫通,實際應用與動手能力較差。目前,很多高校公共管理碩士仍然保持本科文科性的學習,專注理論研究、理論創新,缺乏自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的能力。
(3)特色不明顯,趨同化嚴重。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高校按照市場需求確定人才培養方向,并且進行創新發展。除公共管理專業知識的學習研究外,還進行公共管理相關領域專業理論知識、專業素養、專業能力、專業技能等方面培養。但是,各高校不能彰顯辦學特色,千篇一律,不能根據自身優勢形成特色的專業定位、辦學思路、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
2 高校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以JD高校為例
JD高校位于歷史文化古都西安,辦學歷史悠久。其中公共管理一級碩士點研究生培養有四個方向為:行政管理、土地資源管理、文化產業管理、老年工程與老年保障。相關的支撐學科包括:經濟學、管理學、法學、城鄉規劃學等,這些相關的應用性學科與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口徑高度對應,尤其是公共事業管理、土地資源管理、文化產業管理、社區與住房規劃、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城鄉規劃與設計等專業研究方向,更是學校獨具特色和優勢的公共碩士學科建設的支撐性學科專業。這些相關專業的存在為探索其公共管理碩士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了有力的支撐。
2.1 明確培養目標
JD高校依據其公共管理專業特色,結合市場對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為風向標,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強調基礎教育和繼續教育共同可持續發展。從基礎教育開始,通過專業的學科教育引領人才的發展方向,而后通過社會、企業繼續教育,在實踐中進一步磨練和提高人才各種技能融會貫通之下的綜合素質,并強調學生主動性學習,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強調個性全面發展的同時培養具有高度責任感、良好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
2.2 完善專業定位
JD高校公共管理一級碩士點研究生培養有行政管理、土地資源管理、文化產業管理、老年工程與老年保障四個專業。其中行政管理方向的研究重點將體現公共政策分析、行政理論與實踐、公共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特色;土地資源管理方向研究重點是住房公共政策、土地產權和市場管理、公共項目管理等;文化產業管理方向研究將體現文化產業政策與法規、區域文化發展規劃、公共文化服務等特色;老年工程與老年保障方向的研究重點體現養老服務行業運用于管理、養老設施項目策劃與運用管理、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等專業特色。同時實現跨專業定位,多種專業融合交叉。
2.3 優化課程體系
高校人才培養中,課程是基礎,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也是提高人才教育質量的重要載體。高校根據自身辦學優勢,結合人才培養目標與特點,以實現公共管理人才的現實需要為導向,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JD高校目前與陜西省文化廳、環保廳、安監局等公共部門建立了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與共建發展規劃,簽訂了一系列的人才模式聯合協議。學校除了自身的智囊團,還可以依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柔性設置專業課程。根據學科交流與研討等多種形式完善公共管理專業教材的編著,并且組織企業與學校聯合定期進行課程評估,使得教育的基礎質量隨著社會進步、需求的不斷變化而提高。
2.4 加強師資力量
師資隊伍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高校教育教學水平的高度。JD高校擁有前沿的師資力量和先進的科研技術設備和軟件設施。從事公共管理專業碩士一線教學與科研工作的教師都具有豐富的教學、科研經驗,研究專長多元,知識結構完善,思想素質與業務能力過硬。因此,在進一步加強師資力量建設的基礎上,可以積極探索“教學+科研”共贏的模式,以科研促教學,創新教學模式,促進人才培養的靈活性、柔性、多元發展。同時,學校在保證基礎師資的基礎上引進實踐領域經驗豐富的專項人才,以及具有強理論功底和實踐經驗的公共部門管理者加入師資隊伍,共同參與教學。
2.5 創新教學方式
創新教學方式,使知識傳播的途徑活化�?梢詫嵤皩<艺堖M來”、“學生走出去”和“師生茶話會”等形式來豐富、活化教學方式。可以引進企業專家進行講座課、案例教學等,也可以讓學生進行交流式學習。JD高校與陜西省文化廳、西安市勞動與社會保障局、曲江管委會等多家單位建立有實踐基地協議,利用這些優勢資源,做好“專家引進來”與“學生走出去”模式,拓展體驗式學習,企業參與教學過程,學生接受“專門化”教學。再次,學校根據企業對人才規格的要求,從企業獲取人才需求訂單,縮小供需缺口。校企共享教學資源與成果,互利共贏。
2.6 注重實踐訓練
在人才培養中,以實踐為關鍵環節,帶領學生實現知識接受者到探索者的跨越。JD高校目前已建成“陜西省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房地產經濟研究所”、“老年工程和社會保障中心”等公共管理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機構,同時還有公共事業單位實踐基地為支撐。學校鼓勵在校研究生充分利用這些機構進行實地學習、調研來豐富實踐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其次,完善公共管理專業工作室、實驗室,使學生在校學習的客觀性與傳統的社會活動的實踐性融合,通過模擬現實情境來提供實踐場所,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再次,學校在承擔政府課題、為政府及相關部門提供咨詢的過程中,鼓勵導師帶領學生實訓,參與其中。同時引導和推動學生參與企業、社區的項目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3 結論
高校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應該把握基本框架和戰略思維,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前瞻性地規劃出人才未來的發展藍圖。從我國目前的社會發展的實際來看,今后將進一步增加對于新型公共管理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需求。這對各個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提出緊迫任務。應針對目前高校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面臨的突出問題,積極探索公共管理專業碩士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研究以JD高校為例,探索了包括明確目標定位、完善專業定位、優化課程體系、加強師資力量、創新教學方式、注重實踐訓練在內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這對于國內其他地區類似高校公共管理碩士人才的培養也具有積極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高校公共管理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公共管理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高校公共機房管理04-29
高校公共體育合作式教學模式分析論文04-27
新時期區域公共管理創新04-27
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德育管理體系的構建論文04-27
引發公共災害的缺陷產品TOD管理模式04-28
2011公共管理碩士管理學輔導:控制篇上04-26
高校教育管理創新探討的論文04-27
高校公共機房網上行為管理初探04-29
高校公共體育瑜伽課程研究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