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聲音在影視創作中的藝術論文
摘要:
電影和電視發展到現在,創作者已經越來越注重聲音在電影電視的運用,在人們的印象里,那些優秀的配音,悠揚的音樂一直縈繞在腦海中,每每提及總是激動不已,聲音在影視作品中的創作已經占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關鍵詞:影視創作 聲音
聲音,是聽覺藝術的物質構成材料,是寓有藝術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的物質媒介。影視作品中的聲音是影視“聲畫藝術”特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區別其他藝術門類的重要特征之一。影視作品中的聲音豐富多彩,但目前對聲音的分類方法并不統一。北京電影學院錄音系的孫欣在其《影視同期聲錄音》一書中按照《電影藝術詞典》與《現代影視技術辭典》中對聲音的分類方法,認為影視作品中的聲音分為語言、音樂、音響三大類。我認為這種分類應是比較清楚和全面的。
電影走過了百年的歷史,經歷了“戲劇的電影”、“文學的電影”、“畫面的藝術”,終于走向了“視聽藝術”的階段。我們可以看到個有趣的現象,是當初曾激烈反對過聲音的電影,如今高度重視聲音的運用。八九十年代以后,發達國家的電影業借高科技的威力,以炫人耳目的視聽效果再度復興,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環繞聲的使用,它以無以倫比的感染力徹底征服了觀眾。
實際上,聲音是一種有效的可以在人腦中形成空間形象的手段。在影視制作中,我們可以用它來表達和揭示影視主題。就聲音而言,當我們一提到電影《大話西游》周星馳那段經典對白“曾經有份真誠的愛情放在我的面前,我沒有珍惜,等到后來才后悔,如果上天能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講三個字:我愛你!如果一定要在這份愛加上個日期,我希望是一萬年!!”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而且被人們頻頻用作互侃的玩笑。而就音樂而言,它的表現力幾乎是無限的,它可以表情,亦可以表意,或者表達某個情景和場景。例如,當我們聽到《二泉映月》時,我們會從樂曲中感到一種凄涼和悲苦,這就是表情我們還可以從中體會到舊社會藝人那種辛酸的生活和心靈的痛苦,這就是表意我們還可以通過這支樂曲聯想到凄楚蕭瑟的江南風景,聯想到那個瞎子阿炳在大街小巷賣藝的情景。也就是說,通過人的耳朵和大腦,原本看不見的音樂可以轉化成人的視覺,而且視覺所展現的場景隨音樂的變化而變化,就如電影畫面的移動、切換、轉場一樣。音響是比音樂更具形象性的聲音,它的空間造型比音樂來得更具體、更真實、更易把握,例如,汽車的喇叭聲,大海的潮水聲,刮大風和吹微微細風的不同風聲,自由市場鼎沸的人聲等,當人們一聽到這聲音時便會聯想到它所對應的場景。一般講,音響會增強畫面的現場感和真實感。如果將一種音響加載在另一畫面上,那么畫面原有的空間就被大大擴展了,畫面的意義也更加豐富。例如,畫面是舊社會一位十八九的女孩在大街上賣身葬父,而畫面外傳來的聲音是同情聲,還有嘖嘖的譏諷聲。雖然在畫面上看不到這些發出不同聲音的人,但在觀眾的想象中這些人是在圍觀著這個女孩。而在這里由于同情聲和嘖嘖的譏諷聲的運用,畫面的空間被擴大了,使這個賣身葬父的女孩的這個畫面中不再單調而是豐富了畫面的內涵。從上述例證中可以看出,聲音不但具有創造畫面形象的能力,而且如果將特定的聲音加載或賦予某一畫面上,那么畫面原本具有的意義和內涵不但被豐富了、生動了,而且也可能被改變和修飾。
除了空間上的造型作用外,聲音還可用來對畫面的表現進行補充和豐富。一段好聽的旋律,在人們心中喚起的聯想可能比一幅畫面所喚起的聯想更為豐富和生動。因為音樂更具抽象性,它給人的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富有理性的美感情緒,它可以使每個觀眾根據自己的體驗、志趣和愛好去展開聯想,通過聯想而補充豐富畫面,使畫面更加生動、更富有表現力。音樂不但具有空間上的造型功能,而且具有很強的表情功能,這種表情具有強烈的感情和情緒色彩,這是畫面所無法表達的。在影視制作中巧妙地利用音樂的表情作用,可以激發觀眾的觀看興趣,調動觀眾參與片中情節、內容的積極性。例如像《卡薩布蘭卡》,還有《畢業生》中的《寂寞無聲》,都是大家一聽到這熟悉的旋律馬上回憶起這經典的影片內容,以及影片所塑造的經典人物。
盡管聲音具有與畫面相同的造型和表意功能,但在表達方式上與畫面卻有很大不同。這些不同點首先表現在聲音不能準確地表達某一具體場景或事物。例如,我們無法通過一段音樂準確表達出布達拉宮的外形、色調和建筑風格,而一幅布達拉宮的靜態畫面卻能輕而易舉地做到這一點。即使我們用語言來描繪它也不如這幅動態畫面來的直觀。可見,聲音對于事物或事情的描述具有不準確性和寬泛性。人們聽到一段音樂時,只能說“ 它聽起來像什么”,或者說“我從中感到了什么”。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感覺和經驗理解音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感覺和經驗理解音樂,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將音樂形象描述出來。其描述的細節會因人而異,千差萬別,但描述的意境和情感卻驚人的相似和雷同。
聲音在表達形象上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在影視制作中具有了特殊的地位和獨特的表現力。下面通過幾個例子來討論聲音在影視制作中的運用。
1、運用聲音表達和渲染主題。
美國影片《拯救大兵瑞恩》被認為是有史以來表現戰爭題材的作品中最逼真的一部。片子在一開始的諾曼底登陸作戰一場中,用驚心動魄的音響效果把戰爭的殘酷、慘烈表現的淋漓盡致。看過此片的'人們很難忘記那子彈攝入水中、打進肉體的可怕效果。導演和音響設計人員還兩次使用了“主觀音響”的手段,一次是登陸作戰中,一次是在橋頭遭遇戰中,刻畫人物在恐怖的戰爭場面中無法忍受處于短暫“失聰”狀態的心理感受,本片的音響運用不但使觀眾加強的對畫面難忘的效果也起到了揭示和深化統一主題的作用。
2、運用聲音調動觀眾情緒。
相對于畫面而言,音樂是最能調動人的情緒的工具。在某些情況下,用音樂進行氣氛的營造和渲染比用純粹畫面更有效,更能抓住觀眾的心理。在電影《泰坦尼克》的結尾導演使用了該篇的主題曲《我心依舊》不但恰當地表現了電影主人公處在那種環境下的復雜的內心世界,而且調動了觀眾的情感,使影片主題和人的精神得到升華。
在《泰坦尼克》中,這段音樂被幾次用到,正是由于巧妙地運用了具有高潮有帶有一些傷感的樂曲不但實現了故事情節上的過渡和轉場,而且將主人公杰克和露絲在泰坦尼克號這艘輪船上發生的短暫但是刻骨銘心的愛情得到了升華,也表現出了杰克為愛犧牲的偉大、露絲對杰克的無限懷念對往日美好時光的無限留戀和對于失去杰克的無限痛苦,并把這份痛苦化作生存下去的勇氣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這比任何人為的表演、痛哭、解說都來得簡潔、巧妙和含蓄。
當然,我們在影視制作中不能過分地夸大聲音的作用。畢竟,任何影視制作都是以視覺畫面為主的編輯藝術。只有當我們對影視表現的各個元素的特性有所了解掌握后,我們才能在影視制作中科學地運用這些元素,并發揮它們各自的表現優勢。聲音的特性及其巨大的應用潛力還有待我們在實踐中認真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張鳳鑄。音響美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2]李南。影視聲音藝術。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談聲音在影視創作中的藝術論文】相關文章:
談高中《音樂鑒賞》課中的創作教學論文10-03
當代影視創作思路的啟示論文06-28
淺論影視音樂的節奏藝術論文10-31
《人間仙境》創作談07-30
詩歌創作心得談02-17
新媒體技術與影視創作的關系論文10-06
試析巴赫音樂的創作特征及意義藝術論文12-07
影視音樂的民族性藝術論文12-13
中文學經典改編與影視品牌建設藝術論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