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理課程教材改革諸矛盾分析教育論文
課程教材改革,是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地理教育界為適應這一改革大勢,勇敢地沖破 傳統的統一地理課程模式,變“一綱一本”為“一綱多本”或“多綱多本”。變地理學科中心課程為分科、綜 合課程實驗并進。新編幾個版本地理教材在體系、內容和編制方法上各顯神通,力求新穎、獨特,與國外教材 不相上下。
從課程模式上看,人教社、上海、廣東、四川、北師大等版本仍屬分科體系。浙江是板塊式綜合體系即合 科式,將地理、歷史、政治三部分合并為社會課,但內容體系相互獨立。而上海的社會課是貫通式綜合體系,以地理、歷史和政治三門學科的內在聯系為依托點全面貫通,改革步 伐較大。
從編排體系上看,各版本大都采用由整體到局部的編排方式,即初一講世界地理,初二講中國地理,最后 是鄉土地理。
從編制的形式上看,一改傳統呆板生硬的編制、敘述方式,更注意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每個版本都為套 色印刷甚至彩色印刷,圖像數量大增,每幅圖信息量驟減,清晰易讀,文字表述較為生動,比較接近學生生活 實際,而且盡量體現教學和學習的過程,有些欄目,如“讀一讀”、“看一看”、“想一想”等也十分具有吸 引力。
但是,由于這場改革來勢迅猛,以至我們來不及做好充分準備,因而在理論和實踐上遇到一些難以處理的 矛盾關系。
一、地理“教材”與“學材”的關系
過去,我們一直依照地理學科的邏輯體系來編制教材,只關心哪些地理知識是基礎知識最有價值,學生應 該接受什么,而很少考慮他們能不能接受以及是否樂于接受。只把地理教材看作是地理知識的載體,是教師教 和學生學的依據,沒有看到地理教材的內容及編制結構對學生有效學習地理知識的潛在影響。因而作為學習者 主要的閱讀材料--地理教科書,則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效,影響了學生學習地理的效率和效果。
因此,地理教材應在遵循地理學科邏輯順序的基礎上,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特點,使地理學科的邏輯順 序與學生的心理順序在地理教材中得到完美的統一,這是實現地理教材向學材轉化的關鍵,也是地理學材之要 義,地理學材與教材的區別在于,它的選材與編排更符合學生學習地理的心理特點,有利于學生學習地理的成 功,促進其身心的發展。
為了實現地理教材向學材的轉化,新教材中的圖像力求簡明醒目,符合學生的感知規律,以利于學生地理 空間觀念的形成,為其準確便捷地理解和記憶地理事物和原理提供充分的表像依據,從而促進其想像力的發展 ;教材中地理事物的展示與論述要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思維方式,教材的編排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顯現 出知識遷移的性質,使地理知識結構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統一起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教材的圖像設計 、文字敘述及作業系統應具有較強的啟發性、趣味性、可讀性和激勵作用,利于引發學生學習地理的動機,運 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對學習過程的制約作用,提高地理學習的效率,促進學生情意的發展。
二、地理教材的先進性與減輕學生負擔的關系。
地理科學飛速發展所產生的對地理環境以及人地關系的新知識、新觀念要求在地理教材中有所滲透,特別 是那些具有固結地理知識作用的原理或上位概念的增加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把這種新知識的增加難度的 提高視為地理教材先進性的唯一含義的話,必將加重學生學習的負擔,顯然這與地理課程教材改革的初衷,減 輕學生負擔是背道而馳的。因此,這次改革既要增加新知識,又要努力精減原來陣舊的內容,特別是分區地理 的內容。
九年制義務教育應讓學生了解我國和世界自然與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以及區域差異大勢,分區不要過細 ,內容不要太詳,不要以地理知識點的多少論得失,地理教材的先進性應體現在“新、精、活”上。“新”就 是要有新的內容、新的概念,特別要增加某些上位概念,以利于地理知識的遷移與同化。“精”就是要刪減傳 統繁瑣的知識,不求個別知識點的得與失,重能力培養和觀念教育,如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和環境觀的教育 !盎睢北憩F在教材的編排不僵化,靈活多樣,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只有這樣,地理教材的先進性與減輕學生 負擔才能在對立中統一起來。
三、地理科學特性與地理教材內容價值的關系
地理科學歷來以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地關系而著稱。但由于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不象某些學科那樣顯著 ,從而導致其研究內涵的動搖,以至今日地理學界眾多有識之士熱衷于地理科學性質與價值問題的探討。究竟 地理學是硬科學還是軟科學,它自身對社會的貢獻在哪里,從理論上說清楚絕非朝夕之事,這種現狀直接影響 著學校地理教材內容的價值,進而影響學生對地理學科價值的'認識。其實,這個問題并不在于要求有一個地理 學的定義,來確立它的科學邊界,而是當今的趨勢是,科學的一切領域正環繞著具體的問題走到一起來,在結 合的過程中,每一門專業把它自己特有的技術和概念運用到諸如貧窮、人口過剩、資源匱乏和環境惡化等主要 難題上來。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地理學是與其它學科的相互滲透中實現自己的價值的。事實上,地理學正在城 市規劃、國土整治、生產布局、能源利用、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和人口控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們在論及地理學本質的價值的同時,更要著眼于地理學在與其它學科的聯合作戰中,共同解決實 際問題時所體現出來的價值。這種價值觀念是當今學校地理教材內容價值的主導方向(以地理專題形式編制的 教材便是以這種價值觀為基礎的)。為此,在地理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編排上,要適當考慮這種價值觀念。讓學 生認識到區域位置和地理事物空間關系對社會發展的意義,并讓他們初步學會這種評價方式,使他們真正理解 地理學的應用價值,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地理知識教學與素質培養的關系
變知識教學為能力培養,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這是當前課程教材改革的主旋律。我們要勇于擯棄陳舊 瑣碎的地理知識,將素質教育的思想貫穿于地理教材之中,并使其有機地結合于地理知識體系之中。素質教育 包含三個層次。
首先是學生生理潛能的開發,地理教材中融有大量的圖像,以逼真形象的方式經常作用于學生的感官,促 進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開發右腦潛能。
其次是心理品質的培養。地理教材中不論圖像、文字和作業哪個系統都要有充分的智能因素,以利于學生 地理觀察、記憶、思維、想像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各種技能技巧的發展。地理教材中要自始至終貫穿“ 方法”因素,這里的方法是指地理思維的方法,也就是地理學家看待世界的科學方法,以及地理學習的方法。 地理教材要生動有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形成積極向上的情感。
第三是文化素養教育,地理教材在敘述地理知識的同時,要結合愛國主義教育、環境等觀念教育,特別要 滲透國情教育因素,不卑不亢,使學生科學地認識國情,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這些思想觀念有機地體現在地 理教材之中,從而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五、區域地理各種分區模式的關系
區域地理分區模式是這次地理課程教材改革中面臨的難題之一。以中國地理為例,有二分式、三分式、四 分式乃至十分式,主張各異。初中學生只要求了解我國一些區域的地理環境及其主要特征,初步認識我國區域 內部差異大勢,明了這些差異對人類的生產、生活以及社會發展帶來的重要影響,從而形成因地制宜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發展生產的科學觀念。因此,中國地理分區不宜過細,分區過細就會陷于復雜的具體知識的傳授 ,而忽視對宏觀區域差異的認識,就會喧賓奪主,不能達到分區地理學習的目的。
此外,各種劃分方式大都是以自然地理特征為主要依據,對我國人文地理,特別是經濟發展的重大差異反 映仍欠充分。如何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結合起來,劃分出較為妥貼的分區模式,仍是今后進一步研究的 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