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中趣味點的選擇
趣味點必須經過選擇,才能通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如何選擇趣味點呢?據筆者 多年的教學實踐與體會,必須遵循下面幾條原則:
熱點原則。熱點問題最富吸引力。這也是熱點問題之所以成為熱點的原因。熱點問題往往是全球、或一個 國家與地區各種矛盾沖突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把握世界形勢的關鍵。選擇熱點問題,有利于開拓學生視野, 活躍學生思維。但這類問題往往跨度既大又復雜,這就要求教師知識面廣,且有深度。如,1990年海灣戰爭, 在講述能源問題時插入介紹,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妙用。首先提問:在海灣戰爭中,美國為何那么賣力,出兵 出炮,充當世界憲兵?日、德等國為何如此慷慨解囊,支付巨額軍事費開銷?(石油是當今世界的主要能源。 石油產銷的波動必然導致石油價格的波動,從而波及美、日、德等西方石油進口大國的切身利益。)進一步提 問:為什么美國打打停停,與日、德等列強討價還價?(軍事是美國的一張王牌,軍火是美國一大支柱產業, 約占每年財政收入的1/10,敲山振虎是他奉行的一貫手段,推銷軍火是他的目的。)紐約、樂京、倫敦的同期 股市行情如何?(暴跌!)香港股市與中國大陸股市為何波動幅度明顯不同?(香港經濟對外依賴大,波動幅 度也大)等等一系列問題。學生聽后,個個若有所思。從而也深刻理解了能源危機的實質。(并不是能源生產 總產量不足,而是地區產銷不平衡。特別是少數大國的控制加重了這種危機。)其他熱點問題,如南斯拉夫內 戰、巴以沖突、車臣獨立、魁北克去留、南中國海爭端、香港回歸、中國入“關”等等。這方面資料可從《參 考消息》、《半月談》、廣播與電視報道中獲得。介紹要全面、系統。
最新原則。對最新發生的事情懷有強烈的好奇心是人類共有的天性。如,及時介紹三峽工程、京九鐵路, 學生是最樂意聽的,也是最有效果的。注意最新原則,特別是介紹人口增長、資源增減、經濟發展等時效性很 強的地理信息時,資料越新越好,介紹越及時越好。筆者在給學生講述世界經濟發展專題時,介紹了亞洲“四 小龍”。學生對亞洲“四小龍”是關注的。但要講好這方面的專題內容,必須收集其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數據, 尤其是近幾年的數據。最新的數據才最有說服力。為此,我花了個把月搜集資料,在《地理文摘》中才找到最 近幾年的數據。給學生一講,效果極好。為了讓學生學會自己去搜集資料,我隨后開列了1995年大事記(見下 表)。這類資料主要來源于傳播很快的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 1995年大事記 備注 歐洲洪水 1953年以來最
嚴重的 日本阪神地震 1月17日里氏
7.2級,死傷
5000多人 墨西哥比索 貨幣貶值引起 風暴 經濟恐慌 英國巴林銀 泛金融活動 行倒閉 日本東京地 3月20日東京 鐵神經毒氣 地鐵 日元升值,美 世界經濟動蕩 元貶值 反法西斯勝 利50周年 埃博拉病毒 扎伊爾境內首
先發現 俄,庫頁島地 5月28日7.8 震 級,死傷2000
多人 印度熱浪 高溫引起死亡
鄉土原則。也可稱為就近原則。每一個人對其生養他(她)的故土都懷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如在介紹美、 日某年度經濟發展時,學生馬上會問:我們國家呢?我們省呢?我們市呢?我們鄉呢?……介紹一些國情、省 情、市情、鄉情,一方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另一方面還可以激發他們報效祖國、建設家鄉的豪情。
參與原則。對于渴望走向獨立階段的中學生來說,什么都想試一試,參與意識相當強。因此,選一些他們 經歷或熟悉的,或以后完全可以參與的事例,也是頗富吸引力的。如,在講授“陸地自然帶”時,讓一個旅行 過京廣線的同學來介紹沿途景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