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

時間:2024-06-20 17:33:51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經典【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經典【15篇】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經歷直觀認識簡單平面圖形的過程,獲得初步的測量、作圖技能。

  2.會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或圓拼圖。

  3.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進一步體會面積單位的作用,會進行簡單的面積單位換算。

  〖教材分析〗

  這一練習課主要是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體會并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公頃、平方千米),會進行簡單的面積換算,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在教學“面積”這一單元時,發現學生對于如何解決生活中的有關面積的問題還是很陌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題意并熟練應用,尤其是和上學期的“周長”有混淆,像課本中的一些練習,如“52頁第4題,用鐵絲圍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內容”,這些題目大多或是根據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公式逆向思維解決的,或是離我們的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缺乏經驗基礎的。所以針對以上情況,我有意識地將這些瑣碎的問題串聯起來,從生活中尋找一些實例,努力將數學生活化,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數學學習空間,以達到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

  〖課堂實錄〗

  (一)導入

  師:想一想,這一段時間,你都了解了什么知識?我們學習了哪些和面積有關的內容?

  (二)新課

  1.活動一:自選單位

  (1)拿出課前準備的實物,說說它們有多大、有多長,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為什么?

  (2)找一找生活中的實物,小組討論:什么物體的大小與什么樣的面積單位相對應。

  (3)出示題目。

  ①一根跳繩長約2();

  ②一間臥室的面積約為22( );

  ③一張報紙的面積約為44( );

  ④教室的門高約為2( )。

  (學生獨立練習,然后集體訂正。)

  2.活動二:剪一剪,算一算

  (1)出示一張正方形的紙,小組合作測量出長和寬,然后計算面積。

  (2)如果要在這張正方形的紙上畫面積是4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能畫幾個?試一試。

  (3)匯報小組的操作過程,說說你們是怎樣想的',然后把小正方形剪下來。

  (4)小組合作學習:邊長為12厘米的正方形紙,可以剪成面積是4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多少個?

  (匯報學習結果,總結學習方法。)

  3.活動三:動手圍一圍

  (1)拿出釘子板,用線圍出你喜歡的圖形,說說每條邊有多長、面積是多少、周長是多少。

  (2)用線圍成老師指定的邊長為4分米的正方形,想一想,用了多長的線,你是怎樣想的?可以怎樣計算?

  (3)用同樣長的線圍長方形,試一試,有幾種圍法,每種的長和寬是多少?

  (4)師生訂正,共同討論計算方法。

  (整理所有記錄,匯成表格。觀察后,你發現了什么?)

  4.活動四:調查我國的陸地面積約為多少平方千米

  你能從地圖上知道我國哪個省或自治區的面積最大嗎?

  (1)出示中國地圖,初步了解我國的版圖,說說自己的家在哪里。

  (2)你認為哪個地區比較大、哪個地區比較小,說說你的理由。

  (3)小組介紹本組了解的關于地理方面的內容。

  (三)拓展提高

  找一找生活中和面積、周長相關的內容。

  〖教學反思〗

  對圖形的認識與一般知識的學習不同,它需要以一定的空間觀念為基礎,而空間觀念的形成不是靠模仿和記憶就能獲得的。本篇教學設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足以證明學生的動手做對空間觀念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讓學生動手做,學生對圖形才會有感受,這些圖形才會印在學生的心里,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案例點評〗

  發展空間觀念不能靠紙上談兵,必須以學生自己的空間感覺和體驗為基礎。這部分教學中,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基本特點,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給學生充分感知和體驗的實踐機會。教學中提供大量的“量一量、比一比、估一估、擺一擺、畫一畫”等數學活動,這些都成為課堂中學生親身經歷的生動過程。此外,還需要教師創設、充實更多的實踐活動,把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2

  一、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面積》第一課時70-74頁。

  二、 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通過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確表象。

  2. 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3. 培養學生細心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及動手操作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的表象。

  教學難點: 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兩張大小不同的白紙。

  學具:每小組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兩張長方形彩色卡紙;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正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師:我們進行涂色比賽怎么樣?男生一組、女生一組,每組各選一位代表參加比賽,誰先全部涂完就代表哪組獲勝。(老師出示兩張大小不同的白紙,故意給男生一張大白紙,給女生一張很小的白紙)。下面開始比賽!

  這時男同學紛紛喊出:老師這樣不公平!我們的這張紙大,女生的那張紙小。

  師:對,要想公平的比賽必須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由于這兩張紙面大小不同,只能終止現在的比賽。下面用手摸一摸紙的表面。還有那些物體有面,他們的表面的大小是否一樣?我們繼續研究這些問題。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認識面積,理解含義。

  (1)、通過物體表面感知面積

  ①、 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文具盒、黑板,幕布、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②、 摸一摸:摸一摸數學書的上面,再來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有什么感覺?

  ③、 比一比:數學書的上面 和 文具盒的上面 ,那個面大?怎樣比較的?(觀察法、重疊法)

  ④、再來摸一摸、比一比練習本的面和課桌的面那個小?

  ⑤、黑板的表面和和剛才我們摸的物體的表面相比怎樣?

  ⑥、剛才通過觀察和重疊的方法比較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⑦、 運用“面積”說一說: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么說?

  (2)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① . 想一想:我們以前學過那些平面圖形?生匯報

  ②課件展示平面圖形:大小不同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 你能看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哪個圖形大?圓形和三角形相比那個大?圓形和正方形呢?(圓形和正方形用觀察法不容易看出,可利用課件動畫演示重疊法比較它們的大小。)

  ③像這種周圍都是封閉著的圖形叫封閉圖形,這些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他們的面積。(板書:封閉圖形)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說說什么是面積? 小結: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么?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進而歸納出面積的含義。]

  2、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 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為什么?

  (學生經過觀察、重疊、割補都無法比較,這時激發認知沖突,怎么辦?)

  (2)、 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正三角形紙片及綠色長方形、紅色長方形卡紙),動手擺一擺,看能不能比較出這兩張彩紙的大小,請同學們看清操作要求。

  (3)、課件展示:

  操作要求:

  ① 四人小組中每兩人選一個長方形彩紙,然后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② 擺完后小組交流兩張彩紙的比較結果。

  ③ 遇到困難時,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4)、 學生操作,師巡視指導。

  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必然出現矛盾:圖片不夠怎么辦?在這里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①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②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長,再擺出寬,計算大小。

  (5)、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匯報:

  組1:我們組選擇的是長方形紙片,綠色卡紙是一行擺6個,擺2行;紅色卡紙是一行擺3個,擺3行。結果紅色長方形小一些。

  組2:我們組選擇的是正方形紙片,綠色卡紙一行擺了12個,擺2行;紅色卡紙一行擺6個,擺3行。結果也比較出紅色長方形小。

組3:我們選擇了圓形紙片,發現擺的圓片之間有縫隙,無法比較 組4我們組選擇的是正三角形紙片,也比較出紅色長方形小。但是太麻煩!

  師:誰還有不同的擺法?

  (6)師生共同總結:操作中發現: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長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更方便。

  師:我們還發現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時,應注意什么?(選擇相同的圖形)

  (7)、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形狀大小都相同的圖形,也就是要用統一的標準,這個統一的標準就是面積單位,(板書:面積單位)

  (8)、像剛才我們用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圖形都可以看成一個面積單位,剛才綠色卡紙上面擺了24個小正方形,就說明這張綠色卡紙的面積就有24個這樣的面積單位。

  人們為了方便,就選擇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通過對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比較,激發認知沖突后,我提供學具,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3

  教學 目標

  1.通過“旅游中的數學”的活動,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在解決如何合理“租車”的活動中,滲透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

  3.通過設計“旅游計劃”,提高收集數據與處理數據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解決合理“租車”的活動中,滲透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

  難點:在解決合理“租車”的活動中,滲透列表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準備:課件

  課時安排:2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課前老師要求同學們收集一些有關黑魚湖的信息,有收獲嗎?你們從哪里獲得的`?(學生發言)老師從上也收集到了一組黑魚湖的圖片資料,請看大屏幕。(多媒體播放黑魚湖的風景圖片,并配以文字說明)

  我們大慶的黑魚湖美嗎?今日的黑魚湖以她的恬靜、秀美、張開臂膀,歡迎四海賓朋!(課件播放聲音“黑魚湖歡迎您!”)同學們想去嗎?什么時候去?(五一)好!我們就五一去,去一天時間,早上去,下午返回。

  可在去黑魚湖之前我們應干什么?預案中都應包括哪些內容?(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利用課件隨機出示。

  時 間 安 排

  活 動 安 排

  上 午

  中 午

  下 午

  二、指導實踐

  怎樣才能高效完成準備工作?(分工)請同學們注意聽安排,一、二小組負責制定日程,三、四小組負責選擇食品,五、六小組負責制定租車,最后我們一起來算一算所需的費用。這樣安排同學們能接受嗎?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競爭,我們要在同一任務的兩個小組間選擇一個最佳。

  1、在制定日程安排時要綜合考慮到哪些因素?(學生自由發言)老師可以一個信息:從學校開車到灜湖需要50分鐘,請同學們將具體的活動安排填在這張工作紙上:(課件出示)

  2、在購買食品之前應先做好哪些準備工作?(調查同學們都愛吃什么食品,統計出吃每種食品的有多少人,每種食品的單價)全班按63人計算,請三、四小組同學根據事先調查結果將購物填在下表中,(課件出示)計算過程中同學們可以使用計算器。

  教學工作紙二

  --------超市食品價目表

  品 名

  單價(元)

  數 量

  總 價

  合 計

  /

  /

  3、在制定租車時盡量想到什么?(每個人都有座,而且經濟合理)還應調查些什么?(去黑魚湖有哪幾種車型,每種車的費用)你們調查了嗎?全班學生按63人,請五、六小組將租車填在下表中,(課件出示)計算過程中必要時可用計算器。

  教學工作紙三

  大巴車租金100元 限坐30人

  中巴車 租金60元 限坐22人

  小巴車 租金40元 限坐15人

  一:

  二:

  三:

  四:

  4、各小組明白自己責任了嗎?發工作紙。

  三、解決問題

  各小組合作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四、交流

  1、我們一看一、二小組制定的日程安排,先有請一組的代表上臺展示并解說,(師生共同優化)下面有請二組代表上臺展示,(師生共同優化)在此基礎上,師生評選出一個最合理的日程安排。

  2、三、四小組的代表請你們上臺來展示你們所做的購物,有請!你們完全采用了事先調查結果嗎?為什么?(有些食品不適合外出攜帶)有些食品為什么買這么多?不買這么多行嗎?為什么?(師生共同優化,并評選出一個最佳的購物)

  3、有請五、六小組代表上臺展示他們所制定的租車,(由學生評選出一個最佳)你們認為這個有沒有不足?(只想到63個學生的座位,沒有考慮到還有兩個老師)從中你有什么感悟?(想問題要周全)

  4、還有哪個沒有解決?(所需費用)怎樣估算每人所需的費用?(學生自由發言)實際支出會比這個多還是少呢?為什么?

  五、活動反思

  1、本節課我們學習有哪方面的數學知識?課前我們都做了哪些數學實踐?解決問題時都綜合運用了哪些知識?

  2、學習過程中你有什么感悟?

  六、活動欣賞

  播放一組黑魚湖圖片,我們家鄉美嗎?你們熱愛自己的家鄉嗎?哪以后怎么辦?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4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0-75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探索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大小的實際問題,理解面積的含義。

  2、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形成正確的表象,并會應用這些常用的面積單位。

  3、通過自主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難點:面積的含義、常用的面積單位

  教學準備:課件、學具袋、實物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新

  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段動畫片,不過今天看動畫片和以前不一樣,是要帶著問題去看的,老師的問題是:大頭兒子真的獲勝了嗎?

  課件演示

  師:大頭兒子真的獲勝了嗎?你有什么想法?

  生:……

  師:其實,剛才同學們說的墻面的大小,在我們數學領域有個名字,叫做“面積”。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個新朋友。

  板書:面積

  二、探索面積的含義

  1、認識物體的面積

  師:像老師這樣摸一摸課桌面,再摸一摸凳子面

  生:凳子的面小,課桌的面大。

  課件演示:做課桌和凳子的表面切割,閃動物體的表面。

  師:像這樣的面在數學中我們把它們叫做“物體的表面”。物體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理解的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

  課件演示

  師: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幫幫忙,瞧,一只害蟲跑進了農民伯伯設計的陷井里,誰來幫助農民伯伯它圍起來不讓它跑掉?

  生:上臺操作

  師:看,害蟲被圍了起來,它跑不掉了。像這樣周圍都封閉了的圖形我們叫它封閉圖形。

  那么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中都有那些是封閉圖形呢?

  生:……

  師:你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嗎?

  生:……

  看來,封閉圖形也是有大有小的,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就是它們的面積。

  板書:封閉圖形

  3、請學生歸納面積的含義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三、合作探究、認識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

  1、觀察法

  師: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叫做面積,同學們看看我們的周圍,你能找出哪兩個物體并且比較出它們面積的大小?

  生:……

  2、重疊法(出示兩個封閉圖形)

  師:你能比較出它們面積的大小嗎?

  生:……

  3、數格子(出示兩個封閉圖形)

  師:看看它們的面積能不能用我們剛才學到的方法進行比較?

  (1)小組合作交流、探討

  (2)匯報:不行,比不出來。

  師:小明想了一個辦法,你們看看好不好?

  課件出示

  生:……

  師:小明聽了同學們的話馬上改正了錯誤,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改對了沒有?

  課件演示

  看來同學們的想法的數學家的想法一樣,都認為要用統一的標準來表示面積的大小,那么該用怎樣的標準來表示呢?請同學們自學教科書73-74頁,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板書:面積單位

  四、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自學課本,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2、在讀書的過程中,你知道了什么?

  3、匯報:(板書)

  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出示實示大小是1平方厘米正方形)

  你能用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來測量身邊那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動手試一試

  你還認識了那個面積單位?

  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出示實物大小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你能用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來測量身邊的那些物體的表面?動手試一試

  如果要測量黑板表面的面積你認為用那個面積單位最合適

  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出示實物大小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

  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看看一平方米的圖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五、教學反饋

  六、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的收獲是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面積單位?(用哪個面積單位)你還想學習那些和面積有關的數學知識?

  同學們說的真好,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的數學問題等待著我們,讓我們一起去發現、去解決。

  板書設計:

  面積和面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

  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5

  一、單元教學目標:

  1、 結合具體生動的情境與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

  2、 經歷比較分數大小的過程,能比較簡單分數的大小。

  3、 會計算同分母分數(分母小于10)的加減運算。

  4、 能運用分數表示一些事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并進行交流。

  二、單元教材分析:

  “認識分數”是學生在學習整數、小數之后關于數的認識的又一次擴展。在本單元,分數被作為整體的一部分來認識,這種認識又和平均分的經驗密不可分。其實,學生在正式學習分數以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出現在他們的口頭語言中,只是還不曾想過要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它們。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規律安排了“分一分(一)”、“分一分(二)”、“比大小”“吃西瓜”四課內容,目的是使學生在自己熟悉并感興趣的情境中,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意義,掌握比較簡單分數大小以及同分母分數加減運算的方法。

  由于“分數”的概念作為一個全新的知識,在小學階段第一次出現,加上學生的知識水平及抽象思維能力的限制,學生對抽象的分數意義的理解無疑是學習的難點,當然也是學習的重點,因為它不僅是比較分數的大小和分數加減計算的基礎,又是形成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徑之一。具體地說理解分數的意義,認、讀、寫簡單的分數,比較簡單分數的大小,計算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運算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運用分數表示一些事物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

  本單元的學習,對學生的“數”的系統概念的形成、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 的提高等方面有重要意義,為以后學習更復雜的分數知識打下基礎。

  三、單元教學建議:

  1、 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和理解分數的意義。

  分數概念是學生初次接觸的重要基礎知識,建立這個概念的過程是很慢的,且具有較大的理解層面上的難度。教學時要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創設具體生動的問題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充分利用實物操作,圖形直觀等手段,使學生逐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2、 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學生觀察、猜測、實驗、操作、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過程。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學習的機會,如:“分一分”、“折一折”、“試一試”、“練一練”等,不僅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自主的數學活動中理解數學、體驗數學。教學時,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做數學的樂趣。

  3、 學習分數 加減運算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結合起來。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分數加減計算,有助于學生理解分數加減的實際意義,體會學習它的必要性。在探索分數加減算法時,借助圖形直觀,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并掌握分數加減的算法原理。

  四、教學案例:

  案例1

  《分一分(一)》教學實錄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

  2、會用涂色、折紙等方式,表示簡單的分數.

  3、在學習活動中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 理解分數的意義,會讀、會寫簡單的分數。

  2. 會用折紙、涂色等方式,表示簡單的分數。

  教具學具準備

  1、猴頭、桃子的圖片。

  2、正方形紙、水彩筆、直尺。

  3、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分桃子

  師:今天,課堂上來了兩位小客人。瞧,他們是誰?

  生異口同聲:猴子(師出示猴頭圖片貼在黑板上)

  師:咱們都知道他們最愛吃——

  生異口同聲:桃子。(師出示4個桃子圖片貼在黑板上。)

  師:如果把4個桃子分給2只猴子,可以怎么分?

  (學生思考,匯報)

  生1:一只猴子2個桃子,另一只猴子也2個桃子。

  生2:一只猴子3個桃子,另一只猴子1個桃子。

  生3:每只猴子分2個桃子。

  師;你認為哪種分法最公平,為什么?

  生1:我認為每只猴子分2個桃子最公平,因為他們分的桃子一樣多。

  生2:每只猴子分2個桃子公平,因為是平均分的。

  師:對,把4個桃子分給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2 個,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平均分。如果把2個桃子平均分給2 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幾個?(師拿去黑板上的2個桃子圖片)

  生:每只猴子分1個。

  師:如果把1個桃子平均分給2只猴子,應該怎么分?(師拿去黑板上的1個桃子圖片)

  生:1只猴子一半。(師把預先平均切開的1個桃子圖片貼在黑板上)

  2、表示“一半”

  師:請小朋友們動腦筋,想一想:用什么方式來表示“一半”呢?

  (學生獨立思考)

  師;把你表示一半的方法和同伴交流一下吧!

  (小組交流)

  師:誰愿把你表示“一半”的方法展示給大家?

  生1:我把一塊橡皮分成2塊,每塊是一半。

  師:想一想,怎么分成2塊,每塊是誰的一半。

  生2:把一塊橡皮平均分成2塊,每塊是橡皮的一半。

  生3:我用1/2表示一半。

  師:你在哪里見過?

  生:在書上看到的。

  師;看來,你是個愛讀書的好孩子。

  生1、生2、生3、生4分別畫了 表示一半。

  師:剛才,小朋友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了心中的一半,真不錯。下面,咱們聽聽智慧老人是怎么說的。

  (大屏幕播放:歷史上每一個數學符號從發明到被普遍認可,都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現在全世界通用的表示“一半”的.數學符號是1/2。)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認識1/2

  師:剛才我們把1個桃子平均分給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一半,也就是分了這個桃子的1/2,請小朋友們說老師是怎么分的?

  生:把一個桃子平均分給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桃子的1/2。

  師:好,我們一起來說。

  (師生邊做動作邊說:“把一個桃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這個桃子的1/2。)

  師:把一個桃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這個桃子的1/2,1/2怎么寫呢?

  (師指導寫1/2)

  師:桃子的一半可以用1/2表示,物體或圖形的一半也能用1/2表示嗎?聽了淘氣的話,你們就知道了。

  (大屏幕播放淘氣說:“分別涂出它們的1/2。”以及課本56頁涂一涂的內容)

  (學生動手涂)

  師:請選擇你喜歡的圖形說一說它的1/2。

  生1:我把一個圓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一片樹葉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樹葉的1/2。

  ……

  師: 小朋友們不僅涂得好,說得也不錯。

  2、認識1/4、2/4、3/4、4/4

  師:看見小朋友們津津有味地學習,笑笑也來了。聽,她約我們干什么?

  (大屏幕播放笑笑說:“把一張正方形的紙平均分成4份。”)

  (學生獨立折紙)

  師:誰把你折的到前面來展示一下?

  (學生拿著作品到前邊介紹所折的方法)

  師:請同學們觀察,這三種折法一樣嗎?如果笑笑看見了會高興嗎?為什么?

  生:三種折法不一樣,但都是把一張紙平均分成四份,所以笑笑會很高興。

  師:笑笑想約我們做涂色游戲,喜歡嗎?“

  生異口同聲:喜歡。(大屏幕顯示課本57頁折一折:①、②、③、④的內容。)

  師:這是做涂色游戲的方法和步驟,請小朋友們在小組內讀一讀、涂一涂、說一說、填一填,小組合作完成好嗎?

  (學生動口說、動手涂、動筆填,教師巡視)

  師:哪個小組到前面來把你們的作品說給大家聽聽。

  生1:我把一張紙平均分成四份,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顏色,涂色部分是這張紙的1/4。

  生2:我把其中的2份涂上顏色,涂色部分是這張紙的2/4。

  生3:我把其中的3份涂上顏色,涂色部分是這張紙的3/4。

  生4:我把其中的4份涂上顏色,涂色部分是這張紙的4/4。

  師:把這張紙的4/4涂上顏色,是涂了這張紙的多少呢?

  生4:就是涂了這張紙的全部。

  師:聽明白了嗎?誰再來說說這張紙的4/4是什么意思?

  生5:這張紙的4/4也就是這張紙。

  (一組四名學生介紹作品后貼到黑板上并寫上相應的分數。)

  師:好,還有不同的涂法嗎?請到前面來展示給大家。

  (生把不同的作品貼到黑板上)

  3、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師:像1/2、1/4、2/4……這樣的數,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知道的請舉手。

  (一生說“分數”并板書課題)

  師:你寫的“分數”2字真漂亮,請領讀一遍。

  (生領讀課題)

  師:每個分數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3/4,中間的短橫線叫分數線,表示平均分,分數線下面的數字叫分母,表示平均分了幾份;分數線上面的數字叫分子,表示其中的幾份。師板書:

  分子

  分數線

  分母

  讀作四分之三

  3

  4

  師:誰說說3/4的意思。

  (生說略)

  4、聯系生活

  師:你能說說在生活中見到的分數嗎?

  生1:我經常吃一個蘋果的1/2。

  生2:有一次,媽媽把一張油餅平均分成4份,爸爸吃了2/4,我和媽媽分別吃了1/4。

  生3:我能把一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32份,用彩筆涂出它的5/32。

  生4:伊拉克的石油資源占世界的11/100。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在報紙上看到的。

  師:小朋友們從生活中發現了這么多分數,看來分數就在我們的身邊啊!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師:下面,我們用今天學過的分數知識解決一些問題。

  1、說一說

  (學生思考后交流略)

  2、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個圖形中的涂色部分,并讀一讀。

  (學生獨立作題,然后交流略)

  3、下面的分數表示陰影,對嗎?

  (①、②、③小題略)

  師:用4/6表示陰影,對嗎?

  生異口同聲:不對

  師:為什么不對?

  生:應該用8/12表示。

  生:因為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1/2份,有8份涂了顏色,所以用8/12表示是對的。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異口同聲:沒有。

  師: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陰影部分到底能不能用4/6表示?

  (學生思考)

  師 :把你的想法和同伴說一說。

  師:誰再來發表意見。

  生:可以用4/6表示,假設中間的橫線沒有才能看出來。

  生:在這個長方形中,豎著的幾條線段把長方形平均分成了6份,這6份中的4份是陰影,所以用4/6表示是對的。

  師:聽懂他的意思了嗎?誰來解釋一下。

  生(指著圖形):中間豎著的5條線段確實把長方形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4份是陰影,所以用4/6表示可以。

  師:其他同學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這個圖形中的陰影,用4/6表示是對的,用8/12表示也可以,難道4/6和8/12相等嗎?

  師:對這個問題,誰有看法?

  生:既然用4/6和8/12都可以表示陰影部分,那4/6和8/12肯定是相等的。

  師:謝謝同學們的創新發現和精彩解釋,4/6確實和8/12是相等的。

  (四)、總結延伸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交流略)

  師:老師相信,通過你們以后的學習,會有更大的收獲。

  案例2

  《分一分(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情境和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2、會用折紙涂色等方式,表示簡單的分數。

  3、學會分數的讀、寫,從中感受分數與平均分的內在聯系。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分數的意義,會讀、寫簡單的分數。

  2、會用折紙、涂色等方式,表示簡單的分數。

  教具學具準備:

  蘋果2個,正方形、長方形紙片若干,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你們分吃過蘋果嗎?淘氣和笑笑也經常分吃蘋果。他們在分蘋果時遇到了新的數學問題,你們想知道嗎?

  1、出示情境圖。

  這是教材為我們提供的兩幅淘氣和笑笑分蘋果的情境圖,請大家帶著下面的問題讀圖:

  (1) 這兩幅圖分別表達了什么意思?

  (2) 淘氣和笑笑是怎樣分蘋果的?

  (3) 他們遇到了什么數學問題?

  2、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板書:平均分——一半)

  3、用各種方式表示一半或半個。

  4、引入1/2。

  同學們,用了這么多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示了一半,真不錯,這就是一種發明,一種創造,但各種表示方式標準不統一,讓我們請教一下智慧老人吧。

  (放錄音)歷史上每一個數學符號從發明到被普遍認可,都經歷了十分漫長的歲月。現在世界通用的表示“一半”或“半個”的數學符號是1/2。

  你們知道像1/2這樣的數叫什么數嗎?(板書:分數)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認識1/2

  (1)涂一涂,感受1/2(見課本56頁)。

  a 要分別涂出他們的1/2,你認為首先應該怎樣做?

  b 其中六邊形、圓、和正方形有幾種不同的分法?

  c 利用投影進行交流,每一個1/2分別表示什么?

  (2)折一折,做出1/2。

  a 獨立操作。

  b 展示各種不同的表示方法。

  2、認識1/4、2/4、3/4、4/4。

  (1) 折一折,用你喜歡的方法,將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

  (2) 涂一涂。

  a 將其中的一份涂.......喜歡的顏色,涂色部分是這張正方形紙的1/4,其余部分是這張紙的( )。

  b 將其中的兩份涂上顏色,涂色部分是這張紙的( )。

  c 將其中的三份涂上顏色,涂了這張紙的( ),還有這張紙的( )沒涂顏色

  d 如果將所有的4份都涂上顏色,那么就涂了整個正方形紙片的( )。

  分法與涂法展示交流。

  通過以上操作與實踐,你能說出1/4、2/4、3/4、4/4表示的具體意義嗎?你能不能再舉幾個例子?這幾個分數和1相比,你認為有什么關系?

  3、學習分數各部分名稱和分數的讀、寫。

  (1) 你發現一個分數由哪幾部分組成?

  (2) 你知道各部分分別叫什么嗎?一個分數應該怎么讀?

  3… …分子

  板書: … 分數線 讀作四分之三

  4…… 分母

  (3)你認為分數該怎樣寫?為什么?看到這些分數,你想到了哪個運算符號?

  (4)由3/4讀作四分之三,你認為3/4表示什么意思1/4、2/4、4/4呢?

  (5)想一想,分數和什么分法有關系?

  4、嘗試運用

  (1) 看圖說一說、寫一寫、讀一讀(圖見57頁下方)

  a 讀出每一個分數。

  b 寫出每一個分數(注意,先居中寫出分數線,再寫分母,后寫分子)

  c 說出每一個分數所表示的含義

  如:1/3表示把一段繩子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根繩子的1/3。

  (2) 聯系實際,體會分數就在身邊。

  我們已經知道,1/2、1/3、3/4、5/6等這些數都是分數,你能否聯系自己的見聞說一個你曾經見過的或聽到的分數嗎?如:

  a 用這塊地的2/5種大蒜

  b 有1/2的大棚被大風刮壞了

  c 今年的人平均收入比去年增長14/100。

  (三)鞏固與應用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涂色部分,并讀一讀(圖見58頁第1題)

  (1)獨立寫出各圖中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數,巡示指導分數的寫法。

  (2)指名讀出各分數

  (3)組內說一說各分數所表示的意義。

  2、按分數把下面各圖形涂上顏色(圖見58頁第2題)

  (1)各分數表示的意義分別是什么?

  (2)你為什么這樣涂?

  3、判斷:用下面的分數表示各圖的陰影部分對嗎?(圖見58頁第3題)

  (1)獨立判斷。

  (2)交流判斷的理由。

  (3)分數的產生和哪一種分法有關系?

  4、左圖中有 ,請你用所學知識解釋下列問題(見圖58頁第4題)

  (1)哪一個圖形的涂色部分等于它的1/2?

  (2)哪一個圖形的涂色部分大于它的1/2?

  (3)哪一個圖形的涂色部分小于它的1/2?

  a 由這些及以上的各個圖形,你想到了我們剛剛學過的哪方面的知識?

  b 你是如何進行判斷的?你的理由或根據是什么?

  5、判斷正誤。

  (1)把一根鐵絲分成8份,其中的3段就是這根鐵絲的3/8。( )

  (2)把一個蘋果分給小紅和小冬,每人分得這個蘋果的1/2。( )

  (3)一塊不規則的地塊是無法把它平均分成2份、3份或幾份的。( )

  (4)一個蘋果的1/2和一個橘子的1/2不相等。( )

  a 組內討論。

  b 全班交流。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認識并學會了有關分數的哪些方面的知識?分數和什么分法有關系?讀分數和寫分數的順序有什么區別?到現在我們已經學過了哪幾種數?請你說一說。

  案例3

  《分一分(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2、在動手分一分中,體會一個整體可以由許多個體組成,會用分數表示它的一部分,進一步拓展分數的意義。

  3、在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地獨立思考和主動嘗試的學習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一個整體可以由許多個體組成,會用分數表示它的一部分,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準備:

  剪刀、正方形紙片、投影片、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同學們,聽說你們動手操作的能力特別強,是這樣嗎?那來展示一下的動手能力,好不好?

  請同學們剪下附頁2中的圖7的正方形紙片,給它涂上紅、黃、藍三種顏色。

  1、生動手操作,剪一剪、涂一涂。

  2、小組討論。

  3、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師:看來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可真棒!不知解決問題的能力怎么樣呢?接下來讓我們來證明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很棒的,好不好?

  (1) 說一說:

  ①紅色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

  ②藍色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

  ③黃色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

  (2) 鼓勵學生獨立完成。

  (3) 集體交流。

  師:看來同學們不僅動手能力強,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很棒的。如果老師把這道題變一下,你還能不能完成的同樣出色呢?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分一分

  師:請同學們把你涂好色的9個小正方形用剪刀分開。想一想,每種顏色的正方形占這些正方形的幾分之幾?

  (1)生動手分一分。

  (2)獨立思考,完成下面的小題:

  ① 紅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② 黃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③ 藍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3)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解題的思維過程。

  (4)全班交流。

  師小結: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探索,能運用分數來表示由許多個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中的一部分,真了不起!希望同學們繼續加油,努力!

  2、試一試

  師:像這樣的事例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在公園里我們就會遇到用分數來表示的一些事物。(投影出示59頁的試一試)。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幅圖,獨立思考完成下面的小題。

  (1)出示問題:

  ①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②白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③花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2)學生獨立做題。

  (3)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

  (4)全班匯報交流。

  師小結:通過動手操作和自主探索,我們知道了一個整體可以由若干個體組成,分數可以表示它的一部分。

  3、找分數:你還能從圖中找到一些分數嗎?

  ①學生獨立思考。

  ②全班交流。

  師小結:5個孩子,花壇里的10朵花都可以看成一個整體,再從中找到分數。你能說一說用分數表示一些事物時,要注意什么嗎?當用分數表示一些事物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時要注意把誰看作整體,這個整體也可以由許多個體組成,確定整體和個體的關系,從中找到分數。

  (三)、解釋與應用

  1、嘗試練習(投影出示課本60頁練一練1、2兩題)。

  學生理解題意、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解題的思維過程,最后在全班匯報交流。

  2、鞏固提高

  (1)投影出示課本60頁的第3題:他們拿到的鉛筆一樣多嗎?

  先理解題意、獨立思考;然后同桌合作,利用實物進行演示;最后得出結論:他們拿到的鉛筆不一樣多。

  (2)我們對分數又有了新的認識,你能舉一些生活中的事例來說一說嗎?

  (學生交流略)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嗎?(學生交流略)。相信你在以后的學習中會有更大的收獲。

  案例4

  《分一分(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2、在動手分一分中體會一個整體可以由許多個個體組成,會用分數表示它的一部分,進一步拓展分數的意義。

  3、在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地獨立思考和主動嘗試的學習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一個整體可以由許多個體組成,會用分數表示它的一部分,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準備:

  剪刀、正方形紙片、投影片、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師:老師帶來了幾張圖片,我看哪顆“智慧星”能用分數表示出各圖中的涂色部分。

  (鼓勵學生說一說解題的思考過程).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掌握了一些分數的知識。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分數知識“分一分(二)。”

  板書課題:分一分(二)

  (二)、游戲體驗,主動探索

  1、涂色游戲

  師:同學們喜歡做游戲嗎?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做涂色游戲,好嗎?

  我們先把這張正方形紙剪開,分成9個小正方形,再給它們涂上紅、黃、藍三種不同的顏色。

  (生動手操作,體會一個整體可以由許多個體組成 。)

  師:同學們的手真巧,一會兒就做好了。你們有沒有信心根據涂好色的正方形完成下面的幾道小題呢?

  2、分一分

  (1)、學生根據涂好色的小正方形完成下面各題:

  紅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黃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藍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2)、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師小結:我們知道小正方形共9個,紅色的有2個,黃色的有3個,藍色的有4個(紅、黃、藍顏色的小正方形的個數不唯一),所以紅色、黃色、藍色分別占所有正方形的2/9、3/9、4/9。

  3、試一試

  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思考探索,能運用分數表示事物間的關系,真了不起!我這里還有一幅圖,同學們能不能也把這幅圖中的事物用分數給表示出來呢?

  (1)、投影出示課本59頁的試一試。

  ①一共有幾只蝴蝶?

  ②白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③花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師引導學生根據問題細心觀察主題圖,然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完成以上各題。

  4、 找分數

  你在用分數表示事物時是怎么想的?你還能從圖中找出一些分數嗎?

  (1)、生獨立觀察,發現分數。

  (2) 鼓勵學生講是如何發現分數的

  (3)師小結:在用分數表示一些事物和解決一些問題時,首先要確定把誰看作一個整體,確定整體和個體的關系,從中發現分數。

  (三)、鞏固練習

  1、基本練習

  (1)投影出示課本60頁的練一練第1題。

  ①讓生弄懂題意,獨立思考完成。

  ②讓學生講思考過程。

  (2)投影出示課本60頁的第2題。

  ①學生獨立做題。

  ②小組交流。

  ③組長匯報。

  師:同學們解釋得非常精彩,下面的題同學們能不能做得同樣精彩呢?

  2、拓展應用

  投影出示課本60頁的第3題:它們拿的鉛筆一樣多嗎?

  (1)同桌合作,實物演示。

  (2)交流結論:因為笑笑拿了6枝鉛筆的1/2,淘氣拿了4枝鉛筆的1/2,“1/2”所對應的整體不同,所以他們拿到的鉛筆不一樣多。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又有什么收獲?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體會到了一個整體可以由許多個體組成,并且學會了用分數表示它的一部分。

  案例5

  《比較大小》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分數的大小,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能比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和初步對比、總結的能力。

  4、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分數大小的方法,能正確的比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兩個數的大小。

  教具準備

  1、多媒體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紙若干帳、水彩筆

  3、10根小棒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喜歡看動畫嗎?(生:喜歡)下面我們就一起欣賞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動畫。

  電腦出示:(動畫大意)豬八戒在取經的路上,忽然找到一個大西瓜,他剛要吃,悟空一個筋斗翻到了他的跟前:八戒,這個西瓜我們分開吃,你吃西瓜的1/2,我吃西瓜的1/2,(師板書:1/2)八戒聽了滿臉不高興,這個西瓜是我發現的,我要多吃,我要吃西瓜的1/4(師板書1/4)

  師:同學們說,八戒能多吃到西瓜嗎?

  生:能(不能)

  要想知道八戒能不能多吃到西瓜,我們必須解決一個什么問題呢?

  生:比較一下1/2和1/4誰大誰小?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比較一下分數的大小(板書課題: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

  (1)質疑:

  下面我們就來比較以下1/2和1/4(指板書)誰大誰小?為了直觀地比較出誰大誰小,請同學們四人一組,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紙分一分,涂一涂,發揮集體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組合作學習,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說一說。

  (3)交流匯報

  ① 出示圖(見課本61頁右上圖)。

  ② 小組選代表說出自己的小組比較的思維過程(師適當引導并小評)

  (4)小結:把兩張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紙,一張平均分 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份少,也就是平均分 的份數越多,得到的一份越少,所以1/2>1/4.

  剛才我們知道了把兩張相同的正方形的紙分成不同的份數,都取其中1份,這樣的兩個分數誰大誰小,而如果把兩張相同正方形的紙都分成相同的幾份,取不同的份數,這樣的兩個分數,哪一個大哪一個小呢?

  1、比較分母相同的分數的大小。

  (1)質疑

  “3/4和1/4誰大?”(同時板書)你們是怎么想的,用比較1/2和1/4的方法,四人一組分一分,比一比。

  (2) 四人一組合作學習,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說一說。

  (3) 交流匯報。

  ①出示圖(見課本61頁左上圖)。

  ②小組選代表發言說出小組比較的思維過程。

  (4)小結:把兩張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紙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3個1/4,而另一張紙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個1/4,所以3/4>1/4。

  3 、試一試,讓學生獨立完成。

  (1),填分數,比大小。(見課本61頁中間圖)。

  (2)、給分數先涂上顏色再比較大小(見課本61頁下圖)。

  要求學生獨立先獨立完成,再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4、分類整理尋找規律。

  (1)分類。

  把上述六組分數比大小進行分類。

  一類:分母相同的分數比大小。

  二類:分子是1的分數比大小。

  (2)小組交流總結比較大小的方法。

  (3)全班交流,發現規律。

  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分數大,分子小的分數小。

  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大的分數,反而越小。

  (4)拓展延伸

  為什么?說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的份數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等。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數多,分數就大。

  分子是1的分數,表示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個整體平均的分數少,其中的一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數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實踐應用

  1、按分數涂料顏色并比較分數的大小(電腦出示)

  (1)學生獨立,看 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組交流。

  (3)全班匯報交流。

  2、在下面的圖形中,涂出它們的1/4,(電腦出示)

  (1)學生獨立,畫一畫,涂一涂。

  (2)小組比一比。

  (3)全班交流并個別展示。

  3、電腦出示題意怎樣才能平均分呢?

  (1)學生獨立審題。

  (2)小組交流:把自己平均分的思維過程講給同伴聽。

  (3)全班交流。

  (4)教師小評:同學們表現得很出色,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獨立解決一些問題,希望同學們繼續努力,對于下面的問題,大家有信心嗎?

  (四)拓展延伸

  準備10根小棒,拿出全部的3/10,再拿出剩余的1/7,再拿出剩下的1/2,最后還剩多少根?

  (1)明白題意后,同桌互做。

  (2)找兩生到前面表演

  (3)全班交流每一次要求的含義及最后的結論。

  (4)拓展提問:對于分數,你有了那些更深的認識?

  (五)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學會了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較分數的大小分兩種情況,也就是分母相同還有分子是1的時候。分母相同時,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數越大,當分子是1時,分母越大,分數反而越小。

  案例6

  《比大小》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分數的大小,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能比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和初步對比、總結的能力。

  4、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比較分數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確比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教具準備

  1、投影儀及相應的投影片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紙若干張,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創設情境,復習舊知

  在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幾分之幾的分數,同學們能夠通過折紙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歡的分數嗎?

  (1)學生用紙折分數

  (2)小組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表示出了那些分數。

  (3)全班交流匯報展示的過程,有針對性的張貼并板書四組分數:(3/4,1/4)、

  (1/4,1/2)、(3/8,1/8)、(1/8,1/6)。

  2、觀察分數,組織分類。

  剛才老師把同學們展示的分數張貼了四組,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這四組分數,你能給它分一下類嗎?

  (1)學生獨立觀察每組分數的特點

  (2)小組討論交流如何分類

  (3)全班交流:小組選代表陳述分類的思維過程。

  (4)教師小結:我們把分數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像3/4和1/4、3/8和1/8,一類是分子都是1,而分母不同,像1/4和1/2、1/8和1/6

  3、引導質疑,引入課題

  對于剛才我們分出的這兩類分數,大家想研究它們哪方面的問題?

  (1)生充分說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想知道兩個分數哪一個大,哪一個小?

  生2:我想知道兩個分數的和是多少

  生3:…

  (2)有選擇的解決問題

  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可真多,下面我們就來解決比較一下兩個分數,哪個大哪個小這一問題,好嗎?(板書課題: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較分母相同的分數的大小。

  (1)質疑:

  “3/4和1/4誰大?你是怎么想的,四人一組拿出手中另一張正方形紙分一分,涂一涂,發揮集體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組合作學習,分一分,涂一涂 ,比一比,說一說。

  (3)交流匯報。

  ① 出示圖(見課本61頁右上圖)。

  ② 小組選代表說出比的思維過程

  (3)教師小結:

  把兩張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紙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三個1/4,而另一張紙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一個1/4,3個1/4比一個1/4大,所以3/4>1/4。

  (4)用同樣的方法比較3/8和1/8的大小。

  ① 出示圖(見課本61頁中間左邊圖)。

  ② 學生爭當“小老師”自行講解比的過程。

  2、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1)質疑:

  “1/4和1/2誰大呢?大家是怎么想的,用剛才比較的方法,四人一組想一想”。

  (2)四人一組合作學習,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說一說。

  (3)交流匯報。

  ① 出示圖(見課本61頁右上圖)。

  ② 小組選代表說出自己小組比較的思維過程。(師適當引導并小評)

  (4)教師小結:

  把兩張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紙,一張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分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4<1/2。

  (5)用同樣的方法比較1/8和1/6的大小。

  ①出示圖(見課本61頁中間右圖)。

  ②學生自告奮勇講解比較的過程。(師適當引導并鼓勵)

  ③根據分類總結比較大小的策略。

  (1 ) 學生獨立思考比較大小的方法。

  (2 ) 小組交流如何用簡潔的語言描述比較大小的方法。

  (3 ) 全班交流,歸納總結: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數大,分子小的分數小;分子是1的分數比大小,分母越大分數反而越小。

  (4 ) 拓展延伸

  為什么?說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的份數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同,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數,分數就大;分子小的表示取得份數少,分數就小。

  分子是1的分數表示都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得的份數少,其中的1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數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鞏固、實踐、應用。

  1、給分數先涂上顏色再比較大小(見課本61頁下圖)。

  要求學生先獨立完成,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2、按份數涂顏色,并比較分數的大小。(投影出示)

  (1)、學生獨立看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組交流

  (3)全班匯報交流

  3、電腦出示題意:怎樣才能平均分呢?

  (1)學生獨立審題。

  (2)小組交流,把自己分的思維過程講給同伴聽。

  (3)全班交流。

  (4)教師小評:

  同學們表現的很出色,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獨立解決一些問題,希望同學們繼續努力.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更新的收獲?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學會了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較分數的大小分兩種情況,也就是分母相同還有分子是1的時候。分母相同時,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數越大,當分子是1時,分母越大,分數反而越小。

  案例7

  《吃西瓜》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同分母分數(分母小于10)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理解用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意義,與整數加減法的意義相同。

  3、能計算同分母分數的加減運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求知的欲望。

  教學重難點:

  1、 探索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能計算同分母分數的加減運算,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情境圖、每生四張完全相同的圓形紙、投影儀及相應的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出示情景圖

  小熊笨笨要請爸爸品嘗自己親手種植的大西瓜。(板書課題)看它們吃得多有滋味啊!

  2、觀察圖

  請同學們認真看圖,從圖中你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匯報

  生交流得出結果 :

  生1:它們一共吃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

  生2:爸爸比笨笨多吃了幾分之幾?

  生3:還剩幾分之幾?

  師小結:同學們能夠提出這么多的數學問題,可見,你們是一群愛動腦筋的好孩子。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些問題,看誰最有辦法。

  (二)動手操作,解決問題

  1、問題一:它們一共吃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

  (1)列出算式:2/8+3/8=

  (2)交流對算式的看法

  師: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分數的加法。那分數的加法該怎樣做呢?我相信同學們一定能想出辦法來對嗎?

  (3)學生獨立思考。

  (4)小組交流討論:畫圖或利用手中的學具(四張完全相同的圓形紙片),分一分、涂一涂、拼一拼。(生操作,師巡視)

  (5)小組匯報

  a組:2個1/8與3個1/8合起來是5個1/8,也就是5/8。

  b組:借用材料

  C組:先吃8份中的2分,又吃了3分,共吃了8份中的5份,也就是5/8。

  師總結講解:這個西瓜的2/8,也就是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笨笨吃了2份,是2個1/8,爸爸吃了三份,是3個1/8,2個1/8與3個1/8合起來是5個1/8,所以2/8+3/8=5/8。

  (5)回到原圖驗證:

  出示情境圖。(笨笨吃了2份,爸爸吃了3份,一共吃了5份,就是5/8)

  師:剛才同學們表現很棒,不僅動手、動腦想出了很多辦法,而且計算得也很準確,真不錯,那么下面我們再來看一看第二個問題。

  2、問題二:爸爸比笨笨多吃了幾分之幾?

  (1)生列算式。(指生說,師板書)

  (2)比較問題1:同學們知道這個算式應該叫什么名字嗎?(分數的減法)

  對呀,非常好。師板書(分數減法)

  (2) 獨立思考,嘗試解決。

  師:那怎樣求出分數的減法呢?我知道同學們早就迫不及待地想解答了,好,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材料與同桌一起來試試。(學生動手畫、涂、拼、說。)

  (3) 匯報:

  ① 出示圖講解。

  ② 爸爸吃了這個西瓜的3/8,也就是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爸爸吃了其中的3份,是3個1/8,笨笨吃了2份,是2個1/8,3個1/8比2個1/8多了1個1/8。所以 3/8-2/8=1/8

  師小結:同學們確實很棒,自己就能夠解決分數的加法和減法了,那么最后一個問題有沒有信心解決呢?(有)

  3、問題三:它們吃了5/8,還剩幾分之幾?

  (1)生獨立思考。

  (2)小組內合作學習,教師巡視。

  (3)匯報交流學習方法:

  指生板演,并當小老師講解。

  ①有學生會說,把一個大西瓜看作整體“1”,

  ②有學生會說8塊西瓜是整體“1”。

  ③有部分學生可能會說,“1”是一個大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也就是8/8,所以8/8—5/8=(8—5)/8=3/8(師可以及時點撥、引導)

  (4)師小結

  這么難的問題都被我們解決了,可見只要我們多動腦筋,再難的問題也難不到我們。

  (三)鞏固應用。

  1、課本P64第一題。

  (1)指生說說圖意。

  (2)列式解答。(獨立完成)

  (3)說明算理,同桌交流。

  (4)指生匯報檢查。

  2、課本P64第二題。

  (1)指生板演,其余生獨立完成。

  (2)生當小老師講解算法。

  (3)總結算法

  今天,同學們學習了分數的加減法,它與我們以前學過的整數加減法有什么不同?(指生交流)。

  (4)師小結分數加減法的規律。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學習,同學們有什么新的收獲?(指生交流)。

  案例8

  《吃西瓜》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意義,與整數加減法的意義相同。

  3、能計算同分母分數的加減運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求知的欲望。

  教學重難點:

  1、 探索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能計算同分母分數的加減運算,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情境圖、每生四張完全相同的圓形紙、投影儀及相應的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復習加減法的意義。

  2、復習分數的有關知識:5/7、4/8、2/3的含義。

  (二)探究新知:

  1、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1)出示情景圖

  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幅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指生交流,師相機板書課題)

  (2)匯報:從圖中你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交流得出結果 :

  ①他們一共吃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

  ②大熊比小熊多吃了幾分之幾?

  ③還剩幾分之幾?

  2、解決問題。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解決這幾個問題。

  (1)解決問題一:它們一共吃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

  ① 列出算式:2/8+3/8

  ② 交流對算式的看法。

  ③ 學生獨立思考。

  ④ 小組交流討論(可借助準備的材料或借圖來分一分、涂一涂、拼一拼)。

  ⑤ 全班交流。

  甲小組:2個1/8與3個1/8合起來是5個1/8,也就是5/8。

  乙小組:借用材料

  丙小組:先吃8份中的2分,又吃了3分,共吃了8份中的5份,也就是5/8。

  ⑥ 回到原圖驗證:

  出示情景圖(小熊吃了2快,大熊吃了3快)

  師小結:看來,不論用哪種方法,同學們都能準確地算出來。下面的問題,也一定難不倒你們。

  (2)獨立解決問題二:大熊比小熊多吃了幾分之幾?

  ① 生獨立解決,列出算式。

  ② 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計算。

  ③ 全班交流。

  (生有的畫圖、有的折紙、有的涂,用多種方式解決問題)

  (3)集體討論問題三:它們吃了5/8,還剩幾分之幾?

  ①生獨立列出算式。

  ②思考:1—5/8=?

  (師可以提示怎樣把“1”變成可以與5/8相減的分數。)

  a生獨立思考。

  b小組交流。

  c全班交流。

  有學生會發現,把一個大西瓜看作整體“1”;有學生會說8塊西瓜是整體“1”;有部分學生可能知道,“1”是一個大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也就是8/8,所以8/8—5/8=(8—5)/8=3/8(師可以及時點撥、引導)

  師小結:這么難的問題都被我們解決了,可見只要我們多動腦筋,再難的問題也難不到我們。

  (三)鞏固應用。新課 標第一 網

  師:媽媽又有了難題要請教我們了,請看:(投影出示)

  1、一根繩子,第一次用了5/9,第二次用去了2/9,一共用去了幾分之幾?第一次比第二次多用去了幾分之幾?還剩幾分之幾?

  5

  9

  2

  9

  第一次用去

  第二次用去

  出示線段圖:

  2、課本P64第二題。

  (生獨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

  3、總結算法。

  今天,同學們通過自己動手、動腦探索出了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現在我們一起來總結分數加減法的規律。(指生交流)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同學們學到了什么?(指生交流)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6

  設計說明

  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首先讓學生說出什么是軸對稱圖形,并通過舉例說出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然后讓學生通過實例認識平移和旋轉現象,最后通過用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本節復習課在教學設計上關注了以下幾點:

  1.重視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進一步強調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的不同特征,加深學生對這兩種運動形式的理解,能利用所掌握的圖形的運動、圖形與位置的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重視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中,把圖形的平移和旋轉與用8個方向描述地圖上兩地的相對位置作為重點復習的內容,結合教材提供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與圖形的運動及位置有關的問題,發展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剪刀 彩紙

  教學過程

  ⊙整理復習

  1.復習圖形的運動的相關知識。

  (1)出示教材97頁回顧與交流第1題的情境圖。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軸對稱圖形,請大家看大屏幕,誰能說一說圖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

  學生獨立匯報。

  (第一幅、第二幅、第三幅是軸對稱圖形,第四幅不是)

  師:誰能解釋一下為什么前三幅是軸對稱圖形,而第四幅不是呢?

  學生獨立思考后與同桌交流,然后匯報。

  學生個體匯報:

  生:因為前三幅圖通過對折,折痕兩邊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而第四幅圖無論怎樣對折,折痕兩邊的圖形都不能完全重合。

  預設

  師:大家能從學習過的'圖形中或是生活中找出軸對稱圖形嗎?

  生1:我們學習過的長方形、正方形都是軸對稱圖形。

  生2:有的京劇的臉譜是軸對稱圖形,還有媽媽過年時剪的窗花有的也是軸對稱圖形。

  生3:……

  師小結:同學們說得太好了!凡是對折后折痕兩邊能夠完全重合的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這個折痕所在的直線就是圖形的對稱軸。

  (2)復習平移和旋轉。

  師:請同學們舉例說一說生活中的哪些運動是平移,哪些運動是旋轉。

  學生互相交流后個體匯報。

  預設

  生1:推拉窗戶的運動是平移。

  生2:風車的運動是旋轉。

  生3:電梯的升降是平移,自行車車輪的運動是旋轉。

  生4:……

  師:平移和旋轉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與同桌交流后個體匯報。

  生1:物體平移的特征是沿著一條直線的方向運動。

  生2:物體旋轉的特征是繞著一個固定的點或軸運動。

  生3:……

  師小結。

  2.復習圖形與位置。

  (1)用方位詞描述相對位置。

  師:在教室中用上、下、左、右、前、后說一說物品之間的相對位置。

  學生個體匯報。

  師:同學們還能在操場上找出東、南、西、北嗎?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后個體匯報。

  師:這四個方向按順時針的順序應該是什么?

  生:東、南、西、北。

  師:按逆時針的順序又應該是什么呢?

  生:東、北、西、南。

  (2)在地圖上辨認東北、西北、東南、西南。

  師:除了認識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外,大家還認識哪些方向呢?

  生:東北、西北、東南、西南。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7

  一、旋轉與平移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交流等活動,經歷認識旋轉、平移現象的過程。

  2、結合實例,初步感知旋轉、平移現象。在對物體旋轉、平移運動探索的過程中,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認識旋轉、平移現象。

  教學過程:

  一、 認識旋轉現象。

  (一)做風車:

  1、指導學生動手用正方形彩紙做風車。

  2、讓學生將自己親手制作的風車玩一玩。觀察風車轉動的情形,說說風車轉動有什么特點。學生在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使學生了解風車是繞一個點或一個軸轉動的,說明風車的轉動就是旋轉。

  (二)說一說: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可直接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出在生活中見過哪些旋轉現象。

  二、認識平移現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師的帶領下,師生共同操作。

  2、讓學生交流自己取書、推書的動作。

  3、討論:

  取書、推書的動作以及書的移動有什么特點?

  使學生了解書是沿一個方向做平移運動。

  (二)說一說:

  1、先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事例,說出平移現象。

  2、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在生活中還看到過哪些平移現象。

  三、練一練:

  第1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做平移、旋轉動作。

  第2題:給學生充分的觀察、交流空間。

  第3題:先讓同桌討論,再全班交流。先讓學生指出事物的運動情況,再說出哪些是平移現象,哪些是旋轉現象。重點了解學生用不同的符號表示的情況。

  四、作業:課本第4頁的第4題。

  教學隨筆: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經歷認識圖形平移和在方格紙上畫平移圖形的過程。

  2、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3、在探索簡單圖形平移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教學過程:

  一、在方格紙上移動圖形(課本第5頁的做一做):

  1、指導學生邊操作、邊交流。

  先讓學生把紙片放在方格紙的中間位置,再把紙片向右平移5個方格,然后交流平移的過程、方法、結果。通過交流使學生了解把一個圖形平移幾個方格,只要看圖形一條邊平移的格數即可。

  2、將紙片從A處向下平移到C,方法同上。重點了解學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確。

  3、想一想:把紙片從A處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紙片平移了幾個方格?

  讓學生自己平移,再說一說平移的距離。

  二、試一試:

  做課本第5頁的試一試。

  1、出示問題,讓學生自己試著畫,再交流。

  2、鼓勵學生畫出其他平移后的圖形。

  三、練一練:

  課本第6頁的練一練。

  第1題:師生一起邊討論,邊填空。

  第2題:鼓勵學生探索、交流不同的平移路線。

  第3題:先共同判斷,再涂色。讓學生說一說另一個虛線圖是向右平移幾個方格后得到的。

  第4題:鼓勵學生自己確定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并分別畫出平移后的圖形。交流時,讓學生說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動了幾個格。

  教學隨筆:

  二、除法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購書問題,經歷自主探索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兩位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

  2、能正確計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兩位數的除法,會進行驗算。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并愿意與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學重、難點:正確計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兩位數的除法,并進行驗算。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二、新授:

  1、出示課本第8頁的題。

  (1) 讓學生觀察情境圖,說說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 師提問:能買多少本《趣味數學》?

  (3) 學生列出算式后嘗試解答。

  (4) 交流學生的.解決方法。重點使學生學習口算方法。如,把15個十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個十,即150÷5=30;也可以這樣想,因為5×30=150,所以150÷5=30。

  (5)師提出:150元能買多少本《科普讀物》?

  (6) 師生先討論:150÷6能直接用口訣計算嗎?然后共同完成豎式計算。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商“2”要寫在十位上的算理。

  三、議一議:怎樣檢驗算得對不對呢?

  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學過的“單價×數量=總價”的數量關系式,想到檢驗的方法。讓學生了解用商乘除數的方法可以檢驗除法算得對不對。

四、練一練:

  第1題:弄清題意后,讓學生計算。教師注意檢查學生豎式的書寫方法。

  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教師重點檢查學生豎式的書寫情況。交流時,讓學生說說自己驗算的情況。

  第3題:在進行練習的同時,對學生進行保護益鳥的教育。

  教學隨筆: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月餅裝盒問題,經歷自主探索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

  2、正確計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有余數的除法,會進行驗算。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運算的準確性和計算結果在生活中應用的現實性。

  教學重點:探索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正確計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有余數的除法,會進行驗算。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8

  教學內容:

  教材第67頁練習十六第5~8題。

  教學目標:

  通過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口算

  23×30 40×30 60×700 32×40

  80×70 90×42 65×100 700×2

  60×72 48×20 37×20 87×30

  二、計算

  完成教科書第76頁練習十六的第5題。

  讓學生用豎式的方法獨立完成,然后教師講評,講講時要提醒學生哪一位上滿幾十要想前一位進幾。

  三、解決問題

  完成教科書第67頁練習十六的第7、8題。

  讓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講評時要學生說出解題思路和計算的.過程。

  提醒:第8題,求的是56套明信片共賣多少錢?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張,有沒有聯系?要讓學生分析出每套12張是一個多余的條件。

  四、游戲活動

  完成教科書第67頁練習第6題。

  根據班級具體情況,可多增加一些題目,有幾道算式的結果要相同,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算式的結果與蜜蜂身上的數相同的就可認為蜜蜂停在這朵花上。

  五、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2、會運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二、教學過程:

  1、創設學習情境,提出相應的問題。

  2、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3、組織學生對所提問題小組討論。

  4、交流結果,小組一:12+12+......+12=288(24個12相加)

  小組二:12x4x6=288

  小組三:12x3x8=288

  小組四:12x20+12x4=288

  小組五:用豎式計算

  5、方法歸類: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連加,第二類連成,第三類是把其中的.一個乘數拆成兩數的和或差。

  6、總結出方法

  7、研究筆算方法

  8、鞏固法則

  9、總結所學內容,看看學生是否掌握了本節課知識點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3、通過觀察、比較和猜想推理等活動,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測意識和能力,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2、難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創設情境

  教師創設一個生活情境:同學們看,今天小熊、小馬、小牛和小鹿相約要去森林公園玩。路上有座橋,上面寫著:限重1噸。(出示課件)。看到這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從而引發學生提出問題:“噸”是什么?限重1噸是什么意思?小動物們能過橋嗎?……

  2、了解學習起點

  師:關于“噸”的知識,同學們已經有哪些了解?指生回答。

  (根據幾個班的教學實踐,每班都有少數學生知道:噸是一個很大的質量單位;有大貨車、有的電梯上看到“噸”;還知道1噸等于1000千克……)(出示貨車圖)

  3、談話揭題

  師:同學們對“噸”的知識有不少的了解,那么“1噸”到底有多重?噸與千克又有什么關系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噸的認識”

  [抓住孩子的“童心”,由孩子們喜愛的小動物去森林公園玩的生活情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確定教學的側重點,做到有的放矢。]

  二、新授

  (一)親身體驗,建立“1噸”的概念

  師:“1噸”到底有多重呢?

  1、搬一搬

  (1)師提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學生介紹。

  (2)每組發給1袋10千克的大米,從前往后傳一輪,并說說感受。

  (有的'學生說輕,有的說重)

  (3)讓學生選出一名“大力士”來搬大米。看他一次能搬幾袋這樣的大米。

  (學生站著,教師一袋一袋的遞加,直到搬不動。要求其他學生喊“加油”,并認真觀察“大力士”的表現。搬后請“大力士”說說感受。)

  (4)想象推算。

  讓學生想象如搬2袋、3袋……感覺如何?

  引導推算100袋共重10千克乘以100等于1000千克。

  1000千克也就是1噸。板書:1噸=1000千克

  2、抱一抱。

  (1)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體重和感受。

  (2)想象:如一起抱2個人、3個人有什么感覺?

  (3)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計算,小組4個人共重多少千克?

  “老師,老師,那我們全班同學加在一起有沒有1噸重啊?”一位高個的男生喊道。這時我抓住時機,先引導推算出40位同學約1噸重,再請全班同學起立(全班只36人),還請一位聽課的老師加上我自己(共約1噸),一起“跳一跳”。(感受一下1噸物體落地的感覺)

  3、小組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重量約1噸呢?介紹用字母“T”來表示。

  4、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重量要用“噸”作單位?為什么?

  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噸做單位呢?1噸大約等于()頭牛(500千克一頭牛)一桶油100千克()桶水泥50千克()袋?

  (1)很多物體重量的總和;(如100袋大米;50桶水等)

  [“噸”對孩子們來說是抽象的,通過讓學生搬10千克的大米,抱一抱同桌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推算、估計、想象。并通過“大力士搬大米”、“全班同學加老師跳一跳”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借助“100袋10千克的大米”、“40位同學的體重”等具體實物幫助學生建立起“噸”的概念表象。在體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推理和想象幫助學生建立“噸”的概念,同時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

  (2)很重的物體的重量;

  小熊400千克

  小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馬,小牛和小鹿,他們能一起過橋嗎?誰來回答,限重1噸,他們不能一起橋。

  (如鯨的體重,大象的體重;厚街標志的雕塑,海月巖公園的石頭等)

  (3)交通工具的載重量;

  說一說生活中什么東西的重量大約是1噸?

  師:猜一猜,什么叫載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如:電梯的載重量大約是1噸;(大約20個大人)一輛卡車的載重量大約是10噸。如果超過這個重量,就是超載,極有可能出危險。汽車超載不僅毀壞地面,還威脅到人身安全,被大家叫做“公路殺手”。因此我們平時坐車是要千萬小心,不要擠車或電梯,萬一超載很危險。

  生活中用噸作重量單位的東西有很多,如鋼鐵、水泥、煤等等。

  5、填上合適的質量單位

  (1)貨車載重4()

  (2)明明體重35()

  (3)一個雞蛋的重量是50()

  (4)我國廣東籍的舉重運動員陳燮霞,在奧運會上以212()的總成績打破奧運會記錄并獲得08年奧運會首面金牌。

  (5)虎門港碼頭停泊的一艘貨輪能載重30()

  (二)噸的單位換算

  噸和千克的關系:師:我們已經知道了1噸=1000千克,你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嗎?(課件出示)

  (1)一只河馬約重那3噸,想一想:3噸=()千克?5噸呢?你是怎么想的?

  (2)一只大象重約6000千克=()噸你怎么想?

  四、應用

  1、把合適的體重與對應的動物連起來。

  [利用“噸”知識,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2、解決導入時主題畫的問題

  (出示畫面并出示每只動物的體重)

  小熊400千克

  小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馬,小牛和小鹿,他們能一起過橋嗎?誰來回答,限重1噸,他們不能一起橋。

  它們能同時過橋嗎?為什么?你有什么方法讓他們過橋嗎?

  3、課后延伸(數學日記)

  回家,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跟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采取哪些節水的方法?請寫一篇數學日記。

  五、總結

  師:學了這節課同學們有什么新的收獲?

  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數學日記”能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滲透節約用水的思想教育。

  六、教學板書。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1.能解決一些簡單圖形求面積的實際問題。

  2.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材分析〗

  “面積”這一單元主要是結合學生熟悉的實例,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體會并認識面積單位。會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或圓拼圖;學會根據物體的大小,合理選擇面積單位;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面積”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圖形和簡單圖形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和實際聯系緊密,趣味性較強,但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容易與周長的計算混淆。面積單位的換算也是學生比較難于理解的內容。

  在解決問題時,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學生的面積公式都能掌握,但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往往不知道怎樣使用公式,常會出現無從入手,不知該怎么辦的現象。

  〖課堂實錄〗

  (一)導入

  師:同學們想一想,怎樣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二)新課

  1.練習題一:投影出示教材53頁第6題圖

  這是鋪了正方形地磚的客廳地面。

  (1)這個客廳共鋪了多少塊地磚?

  ①小組討論:怎樣計算客廳地面有多少塊地磚?

  ②匯報。(說一說你的算法。)

  (2)如果每塊地磚的邊長為5分米,這個客廳的面積有多少平方米?

  ①獨立完成。

  ②交流算法。(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5×5=25平方分米;

  25×60=1500平方分米;

  1500平方分米=15平方米。

  2.練習題二:投影出示53頁第7題圖

  (1)綠化面積是多少?

  ①小組討論:怎樣計算?

  ②交流算法。

  38-2=36米;36×13=468平方米。

  (2)每塊水泥磚是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鋪路共需要多少塊水泥磚?

  ①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自己的想法。

  ②總結算法。

  方法一:38×13=494平方米;

  494-468=26平方米;

  1×1=1平方米;

  26÷1=26(塊)。

  方法二:13×2=26平方米;

  26÷1=26(塊)。

  3.練習題三:算一算

  某足球場的長約是100米,寬約是50米,足球場的面積約是多少?

  (學生自由練習,集體訂正。)

  4.練習題四:小調查

  (1)調查并計算標準球場的面積,并在全班交流。

  (2)讓學生拿出課前調查好的結果。

  (3)整理數據,完成填表。

  (4)小組內交流。

  5.練習題五:數學游戲

  在方格紙上畫出面積是16 cm2的圖形,你能畫出幾種?他們的周長相等嗎?

  (1)畫面積是16 cm2的長方形,長是多少、寬是多少?

  (2)能畫正方形嗎?

  (3)動手試一試,能畫幾種?

  (4)小組討論:面積相等,周長相等嗎?

  〖教學反思〗

  教學中,學生認識、體會面積的含義,并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探索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懂得了解決問題要有策略。教學時,改變了以往的讓學生對面積公式機械記憶、偏重面積的計算和單位換算,而是通過生活化的問題,使學生在鋪地磚、搞綠化、運動場等活動中,運用知識,加深理解。這樣,學生不但掌握了公式,更重要的是理解并學會運用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12

  設計說明

  本節課學習的知識是后面學習統計圖的重要基礎。這節復習課在教學設計上關注了以下幾點:

  1.重視學生知識體系的形成。

  統計的相關知識是一個體系,前后的知識關聯性比較緊密,所以在復習時必須進行系統的整理,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清晰的知識體系,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統計是為生活服務的,通過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可以有效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廣泛收集各種類型的習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答,開闊學生的思路,讓學生親身經歷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的全過程,讓學生懂得只有經過調查才有發言權。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整理復習

  1.復習根據給定的標準或者自己選定的標準對事物和數據進行分類。

  師: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種標準把全班同學分成兩組,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學生小組內交流分類標準,確定分類標準和記錄數據的方法后進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

  師巡視指導。

  小組長匯報:

  一組:我們小組是按性別來進行分類的,男生一組,女生一組。使用畫“正”字的方法對數據進行記錄,我們班共有45人,其中男生有20人,女生有25人。

  二組:我們小組是按同學們的出生年月來進行分類的。使用畫“○”的方法對數據進行記錄,我們班上半年出生的有18人,下半年出生的有27人。

  三組:我們小組是按同學們的身高來進行分類的。使用畫“△”的方法對數據進行記錄,我們班同學身高在140厘米以上的有16人,身高在140厘米及140厘米以下的有29人。

  四組:我們小組是把同學們按喜歡足球運動和不喜歡足球運動兩類來進行分類的`。使用畫點線圖的方法對數據進行記錄,喜歡足球運動的有15人,不喜歡足球運動的有30人。

  五組:……

  集體評議。

  2.復習根據統計的結果,并參照數據進行分析,感受數據中蘊涵的信息。

  師:誰能說一說從我們整理的這些數據中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獨立思考后匯報。

  預設:

  生1:從男生和女生統計的結果來看,我知道了我們班的男生人數比女生人數少。

  生2:從同學們喜不喜歡足球運動這份數據來看,我發現班級里喜歡足球的人數不多。

  生3:……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確定分類的標準,同時經歷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的過程,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活動、認識對稱圖形,體會對稱圖形的特征。

  2.逐步培養主動探究和應用知識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結合圖案、物體的欣賞,培養審美情趣,培養想象力。

  〖教材分析

  本課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基礎,這部分內容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對稱是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這一課時的內容是認識對稱圖形,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索、動手操作,了解“對稱”“對稱軸”等概念,并且初步體會對稱圖形的性質。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地處市中心,學生大多數來自于各方面條件相對優越的家庭,家庭給孩子創造的學習機會也比較多。學生的知識背景良好,具有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我校1年加入課改試驗,三年級學生是我校第一批參與課改實驗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好奇,思維活躍,感性認識強于理性認識;形象而直觀的教學容易被他們所接受。

  〖教學設計

  (一)激趣引入:猜圖游戲

  師:我這兒有幾張漂亮的圖片想要作為禮物送,待會兒我們玩一個猜圖游戲。我出示圖片的一半,誰先猜出完整的圖片是什么,我們就把圖片送給他,好嗎?

  (將一幅完整的對稱圖形對折后出示給學生,讓學生觀察到原圖形的一半,并結合生活經驗猜完整的圖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剪花瓶圖

  1.出其不意

  最后一次猜圖游戲,出示教材第12頁花瓶圖的一半,讓學生猜。

  師:這是什么?(學生能夠回答出這是一個花瓶。)

  師:是不是花瓶呢?我們一一看。(圖展開后就只是半個花瓶,打破原有定式思維,學生很詫異。)

  2.提出問題

  師:大家想一想,另一半的形狀、大小應該是什么樣呢?你們能想辦法把這個完整的花瓶剪出來嗎?

  3.探索發現

  (1)師:先想一想該怎樣剪,想好了再動手。

  (每人一份學具:半個花瓶圖。讓學生動手嘗試剪出兩邊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花瓶。)

  (2)小組交流剪花瓶的方法。

  (3)展示作品,比較各種剪花瓶的方法。

  (4)發現:通過各種方法的比較,發現用對折剪的方法,就能剪出兩邊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圖形。

  4.實踐認識

  (1)實踐――嘗試對折剪法。

  師:我們都用對折的方法剪一剪圖2,看看是什么好嗎?

  (2)認識――觀察比較揭示概念:“對稱圖形”“對稱軸”。

  師:同學們觀察一下看,剛才我們用對折的方法剪出來的這些圖形都有什么特點呢?(學生觀察,發現折痕的兩邊都是一樣的。)

  師:像這樣的圖形就叫做“對稱圖形”;而這條折痕就叫“對稱軸”,對稱軸用虛線表示。(教師示范畫出對稱軸。)

  (3)畫出前面剪好的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5.歸納鞏固

  師:大家再觀察一下我們前面猜圖游戲中的這些圖形,你發現了什么?(它們對折后兩邊都是一樣的。)

  師:因此,我們說這些圖形也都屬于“對稱圖形”。(揭示課題)

  (三)應用拓展

  1.判斷對稱圖形。

  2.根據給出的對稱軸將對稱圖形補充完整,體會:對稱軸的位置不同,畫出來的對稱圖形可能就不一樣。

  3.尋找生活中的對稱現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生活中還有什么是對稱的?

  (欣賞錄像,發現生活中的對稱,體會對稱在生活中的作用;觀察雪花圖,小組討論其是否對稱。)

  師:在不對稱中蘊含著對稱,其實也是一種美。生活中還有很多不對稱的圖形,它們也是很美的。

  (四)課外延伸――尋找五角星有幾條對稱軸

  師:老師給每一位同學都送一份禮物。這份禮物,蘊藏著一些小秘密,課后大家仔細觀察,看看這顆聰明星有多少條對稱軸呢?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

  (五)全課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對稱的知識在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只要大家留心觀察,一定會有更多的發現。

  〖教學反思

  很多學生在幼兒園和小學二年級的剪紙課上,就已經會用對折的方法剪出左右兩邊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圖形。因此,現實中一些對稱的圖形學生在課前早已接觸過,然而何謂“對稱”,這一概念對于學生來說卻是新鮮的。由此可見,如何讓學生科學地認識并建立 “對稱”的概念是我這節課要達成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我設計“在猜圖游戲中出現半個花瓶,激發學生想辦法剪出一個完整的花瓶”的這樣一個活動,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對稱”概念,抓住對稱的本質特征,讓學生對“對稱” 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也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斷對稱現象方法。

  〖案例點評

  本課教學活動有以下特點。

  1.通過游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開課伊始開展猜圖游戲,用精美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的好奇。整個游戲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戰性,尤其是最后出現的半個花瓶,激發了學生探究的熱情。

  2.在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中,數學交流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本節課,教師自始至終都讓學生在愉快、生動活潑的氛圍中認識對稱圖形,課堂上開展了觀察發現、操作探索、欣賞運用等一系列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例如:先獨立嘗試探究對稱圖形的剪法,然后小組交流討論方法,最后又在觀察討論中揭示對稱的概念,整個過程將觀察、思考、操作有機結合,讓學生充分感知對稱圖形的性質,樹立學習的信心,獲得成功的體驗。

  3.聯系生活實際,創造欣賞數學美的條件,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

  教師抓住對稱圖形特有的美感,設計了師生共同欣賞生活中的對稱圖形的活動,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課件動態演示生活中的對稱圖形,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同時,由一幅特殊的工藝品圖,讓學生發現不對稱中又蘊含著對稱,其實也是一種美。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學會欣賞數學美,體驗數學的價值。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14

  教學內容:

  教材第64頁練習十五第2~4題。

  教學目標:

  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方法正確地計算。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口算下面各題

  15×3 19×4 53×8 61×7

  14×10 20×42 50×60 80×30

  700×20 71×20 56×40 47×30

  二、指導練習

  1.計算:21×32,要求學生列豎式計算

  提問:列豎式時要注意什么?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第三步再算什么?

  提問:42表示什么?豎式中,63表示什么?

  2.用豎式計算要注意什么?

  3.看誰算的快

  完成教科書第64頁練習十五的第2題。

  學生完成后,教師講評,重點要讓學生說出計算的過程。

  4.教科書第64頁的第3題

  根據畫面內容,把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找出來,并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羽毛球,該怎樣列式? 12×14

  提問為什么這樣列式?

  5.完成教科書第64頁的'第4題。

  自己分析畫面內容,根據題目的問題,列式解答。

  并提問:你是怎樣計算的?

  三、課堂總結

  通過練習,你進一步學會了什么?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溝通口算與筆算的聯系,更好地理解兩位數乘一位數(百以內),幾百幾十乘一位數的口算算理。

  2.在比較中,引導學生溝通個位相乘滿十(或幾十)與個位相乘不滿十(或幾十)兩類口算,概括得出兩位數乘一位數口算的基本方法。

  3.通過一定題量的課內練習,形成較熟練的口算技能。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百以內)口算的方法。

  教學難點:

  兩位數、幾百幾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算理。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課前談話

  師:老師有兩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想和大家一起聊聊。

  師:看,小剛,小紅,每人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會有什么結果?(交換后每人還是1個蘋果。)那么,如果小剛和小紅,每人都有一種想法,交換一下,會怎么樣呢?(交換后每人會有2種想法。甚至受到別人啟發,你還會有第3種、第4種想法呢!)

  師:今天的數學課,老師希望看到小朋友們積極開動腦筋,大膽舉手發言,和大家多多分享你腦袋里的想法,好嗎?哪怕是不小心做錯了,也不要緊,因為,有可能你的錯題中有著精彩的想法呢,更何況,你的錯題,可是對全班小朋友最好的提醒呢!

  師:上課

  活動2【導入】一、揭示課題,交待學習任務

  師:小朋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乘法口算。(板書:乘法口算)

  課件呈現所有10道口算題

  15×3= 18×2=

  19×5= 130×4=

  130×6= 5×17=

  46×2= 180×4=

  12×8= 24×4=

  師: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會口算很多乘法題了,今天要學的是怎么樣的呢?看,這就是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算的所有的口算題(停頓4秒鐘)。看了這些,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好多啊!

  師:密密麻麻,是挺多的。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我們解答了某道題,電腦就會把它擦去,獎我們一個大拇指,慢慢地,慢慢地,屏幕上留下的題目會——越來越少,大拇指的數量會——越來越多,直到最后,怎么樣?)

  師:這么多題,你選一道試試看吧?

  活動3【講授】二、例題教學

  (一)例1:15×3

  師:有沒有選15×3的?等于幾?我們又是怎么算出這個得數的呢?

  師:把你的想法寫在練習紙的反面。(寫完的,可以輕輕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巡視,找學生的典型作品,記錄在白紙上。

  學生逐個介紹。

  ●① 15

  × 3

  45

  ●② 10×3=30 5×3=15 30+15=45

  ●③ 5×3=15 10×3=30 30+15=45

  溝通各種方法

  師:比比②和③有什么想說的?(一樣。都是把15分成10和5……只不過,一個是從十位算起,一個是從個位算起。)

  師:用這樣的眼光來看看豎式,發現什么?(也一樣,豎式只不過是口算方法的'另一種簡潔的記錄方式而已么。)

  師:我們借助方塊圖,一起再來看看。(可以先算3個10,也可以先算3個5,最后把它加起來即可)

  (二)專項練習(幾乘幾=幾加幾)

  師:口答一組

  師:我們自己來練一組吧。

  (三)幾百幾十乘一位數

  師: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大屏幕上好像有一些不一樣的題目哎。

  (選出如下9題)

  師:以130×6為例,你怎么算?

  生1:……

  師:為什么可以這樣算呢?

  引導學生:13個十乘6,得78個十,就是780。

  師:看,原來算130×6的時候,我們心里想的還是13×6啊!難怪大家覺得不難呢。

  師:用這樣的方法完成練習第2題(如上9道)。

  活動4【練習】三、鞏固練習

  1.幫小馬虎找錯誤

  師:小馬虎也在學口算,看,這是他做的5道題。(你幫他檢查一下)

  46×2=82 28×3=74 350×2=700 14×7=98 17×4=98

  (沒有進位) (進錯位) (對) (對) (錯)

  師:謝謝大家幫助小馬虎找出了錯誤。幫助別人總是快樂的,同時我們自己也有收獲哦,小馬虎的錯誤給了大家什么提醒呢?(進位、看清數字)

  2.算一算,比一比

  師:剛才小馬虎遇到的雙胞胎題目,是不是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出示:1□×□

  師:你想不想也編這樣的雙胞胎題目來試試呢?

  師:找到練習紙第2題,先編題,再算。(2組)完成后,同桌互批。如果有困難,可以舉手求助。

  (師巡視,把典型題目收起來,包括1組不進位和4組進位,抄到黑板上。)

  3.黑板上題目搶答

  師:看,老師從你們那兒選了幾題抄在這兒,咱們一起來搶答。先在心里想好得數,等老師點到這題,你再報得數。

  不進位、進位對比,溝通方法,得出兩位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

  師:通過搶答,你可發現,這些口算題,有些算起來方便,是哪些?(它們是不進位。)

  師:這些進位的口算,是今天新學的。(板書:進位)這些不進位的,是上學期學過的。(指某一題)我們又是怎么算的?

  師:比一比,你發現了什么?(一樣的)怎么一樣,說具體。

  師:兩位數乘一位數,不論是進位的還是不進位的,都是把兩位數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加的形式,把它們分別和另一個乘數相乘,然后把積相加。

  師:真了不起,在學新知識同時,還能溝通舊知識。把新知識和舊知識溝通起來,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哦,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多多使用。

  4.口算卡片

  (1)教師出示卡片(學生記錄得數,再校對)

  (2)4人小組口算卡片練習題(出示小組學習要求,后練習題)

  活動5【活動】五、課堂小結

  有什么收獲?有什么印象特別深刻?

  活動6【作業】六、課堂作業(解決問題)

  用今天的口算本領解決問題。(口答)書本P43第3、4題。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下冊教案11-15

小學數學下冊教案12-27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4-25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1-25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5-24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體育中的數學04-10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1-26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01-31

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4-27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教案(精選10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