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三年級數學分米的認識教案

時間:2024-10-28 19:01:39 維澤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三年級數學分米的認識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分米的認識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三年級數學分米的認識教案(通用10篇)

  小學三年級數學分米的認識教案 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P4及練習一第4—7題

  教學目標:

  1.知道分米產生的意義;

  2.了解分米與厘米,分米與米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會選擇分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4.通過估一估、測一測等活動,發展學生的估測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分米,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難點:

  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

  一、準備活動

  1.提問:我們現在認識的長度單位有哪些?你能給這些單位按照大小排排隊嗎?

  2.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呢?

  二、活動設計——測量課桌

  1.設疑:你們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長嗎?誰來估一估?

  2.動手操作,測量課桌的長度

  (1)以小組為單位測量課桌的長度,引導學生選擇測量的工具及連續量

  (2)組織匯報,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比較哪種測量方法更加簡便。

  3.認識分米,教學例2。

  (1)引導學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長度,出示分米卡,使學生認識1分米.說明有時候量物體的長度用分米作單位。

  (2)學生觀察尺子:數一數1分米中有多少個1厘米?

  有了認識毫米的思路,認識分米,啟發學生思維,自己學會認識分米的長度單位。

  (3)借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勢表示,進一步認識分米。

  將米、分米、厘米、毫米4個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學生分組互相用手勢表示。

  4.利用米尺,分組討論。

  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間有多少關系?

  總結歸納: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板書)

  5.量出3分米長的帶子給大家看。

  三、全課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認識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四、鞏固練習

  1.說一說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并用手勢表示它的一個單位長度。

  2.練習一第4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練習一第5題:填上合適的單位或數

  此題重點在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長度表象。

  4.練習一第6題

  此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還涉及到單位之間的轉換。

  5.練習一第7題是實踐活動的另外一種形式。

  小學三年級數學分米的認識教案 2

  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導學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知道分米、毫米這二個長度單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學教法:

  1.直觀教學法。教學時利用直尺,觀看分米、毫米標準的長度,觀察1毫米、1分米的長度,在腦中建立表象,并讓學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長度幫助學生感悟用心體會。

  2.練習法。學生鞏固知識和形成各種學習技能需要反復的練習,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在教學認識分米、毫米時,讓學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為參照物。

  教學學法:

  1.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和培養學生操作能力。在建立觀念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際的應用能力。

  2.學會與人合作養成良好習慣。在估計測量中,由于毫米相對較小,容易出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分工完成,在課堂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回憶學過的二個長度單位是什么?比劃一下1米長度和1厘米的長度嗎?

  二、教學新知

  1、認識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請你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劃一下。

  師提問:生活哪些物體的長或厚約為1毫米?

  3、學習厘米與毫米的關系追問:通過剛才比劃和觀察,你發現什么?

  毫米是相對較小的長度單位,通過觀察你發現。

  (1)厘米與毫米有什么關系?得出1厘米=10毫米。師:拿出數學書,讓學生觀察其厚度,你覺得數學是多厚?

  (2)分米的認識

  ①分米

  出示一條10厘米長的小棒,讓學生估,引出這條是10厘米。

  師:這也是一個長度單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預計學生能知這是1

  分米。(板書1分米=10厘米)

  師:畫一條1分米長的線段?

  畫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讓學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長約1分米的物體,來幫助學生建立觀念。

  ②分米與米的關系

  師:2分米長約是多少,用手比劃一下?4分米?10分米?

  師:你發現什么?引導學生發現1米=10分米。

  3.長度單位的系統化和展望

  談話: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又認識了長度單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請你把它們與原來學習過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隊,從大到小排好?引導學生發現:相鄰單位的進率都是10。

  三、鞏固練習

  鞏固練習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環節,這節課我安排的練習題

  都與幾何測量、幾何直覺直接相關,符合當前課改精神。

  四、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及時反饋。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收獲的信息進行和篩選和整理,完善知識結構,并及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

  小學三年級數學分米的認識教案 3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關系。

  2、 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度量物體的長度,并且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并學會估測,提高估測能力;

  3、 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學重點:

  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熟悉所學過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正確使用長度單位。

  教學、具準備:

  課件 直尺 硬幣 米尺 正方體盒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以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引出新課。

  二、教學新課

  (一)、認識毫米

  1、1毫米到底有多長呢?你們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長度,你能找出來嗎?請大家試著找一找。

  教師小結:直尺上1厘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2、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1厘米=10毫米)

  3、用手勢表示出一毫米的長度。

  4、估測數學書的厚度。

  5、練習

  (二)、認識分米

  1、分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1分米=10厘米)。

  2、找出1分米的長度

  3、米和分米的關系。(1米=10分米)。

  4、同桌交流,用分米說一句話。

  5、剪一分米長的吸管。

  6、比劃一分米的長度。

  7、估測課桌的高度,并交流方法。

  三、練習

  1、游戲:給物體選擇合適的單位

  2、辨一辨數學日記。

  四、小結

  五、課外活動。

  (查一查):米、分米、厘米、毫米國際上采用什么樣的符號表示?

  小學三年級數學分米的認識教案 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在建立長度觀念時,對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間的關系,比較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課件、米尺;直尺、一分硬幣、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你們猜一猜,老師的身高是多少?

  學生猜完后教師說明:老師的身高是1米68厘米。

  師:米和厘米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兩個長度單位,請大家用手勢比劃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量哪些物體的長度一般用米作單位?

  師:請大家再用手勢表示一下,1厘米大約有多長?量哪些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師:我們每天上課都要用到數學1號本,你們知道數學課本的長和寬大約是多少厘米嗎?自己量一量。

  生:1號本的長比17厘米多,比18厘米少,它的寬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

  師:1號本的寬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長呢?

  要想比較準確地量出1號本的寬,就要用一個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來量。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毫米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觀察操作,探究新知

  1、認識毫米。

  (1)1毫米有多長呢?請同學們拿起直尺認真觀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線以外,還有刻度線嗎?

  (還有一些小刻度線,這些小刻度線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師指出:直尺上的1厘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圖。

  提問:從0刻度到刻度1是幾厘米?

  教師讓學生用筆尖指著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在刻度0到刻度1之間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從刻度1到刻度2是幾厘米?數一數,在刻度3到刻度4之間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這就是說,1厘米中間有多少個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師讓學生量一量1分硬幣的厚度,看夠不夠1毫米。

  量完后教師說明:1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師生共同用手勢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夾住1分硬幣,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幣抽出來,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間有一條小縫,它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

  教師指出:銀行卡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10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4)教師讓學生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大約是幾毫米?

  (5)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6)小組合作,每位組員挑一樣身邊的實物,量一量它的長度。匯報。

  (7)共同完成書P22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數的)。

  2、認識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動手操作:用學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課桌寬是多少?(當學生用“米”做單位量時,課桌寬不夠1米,用“厘米”做單位時,一一地量很麻煩。)

  ②獨立探索:你感覺用一個多長的長度單位量課桌的寬比較合適?

  ③匯報交流,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有一個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

  ④教師說明:像量課桌這樣的物體長度時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單位都不合適,我們要創造一個新的長度單位。

  ⑤互相討論:這個單位規定為多少合適?學生討論(得出以“10厘米”為一個單位比較好)匯報并說明理由;從而引出“分米”。”dm”(板書,把課題補充全:分米的認識)

  (2)問: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書:1分米=10厘米)

  用手勢表示出1分米的長度,表示出2分米的長度。

  (3)學生用直尺量1米長的繩子,每1分米做一個記號,問:1米里面有幾個1分米?(板書1米=10分米)

  (4)練習質疑。

  討論完成:書P23下面部分。

  三、利用知識,解決問題

  1、書P23做一做

  2、在()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蠟筆長6()跳繩長2()課桌高7()

  粉筆長75()鋼筆長14()小明的身高是140()

  一塊橡皮厚12()旗桿高9()

  四、全課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1)同桌互量從手腕到中指底部有多長?

  (2)在作業本上畫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長的線段。

  (3)拿一瓣蒜頭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盤子里。先看看它幾天后發芽,再記錄發芽一周內蒜葉的生長情況。

  反思:《毫米、分米的認識》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學習內容,在該課程學習之前,學生已經認識過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對長度有初步的感知,為進一步認識毫米和分米奠定了基礎。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是一個從表象到抽象的過程,單位只有在與數字結合時才有意義,也只有在實際測量中才能被感知,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注重突出以學生活動為主,讓學生在獨立活動、小組合作活動中感知長度單位的意義,通過自主地探究和學習來發現不同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1、讓學生感受到毫米和分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產生的必要性

  教學長度單位時首先要引出單位。我就從我們已經認識的兩個長度單位入手,先讓學生回顧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有利于學生新知的掌握。然后提出如果要量一枚硬幣的厚度,還能用這兩個長度單位么?在學生原有認知背景和新的認知沖突中引出毫米,使學生產生比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又讓學生初步感受毫米與已認識的米、厘米之間的關系。發現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學習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通過以舊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激發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2、注重“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量一量……課程標準中也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一開始,我就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初步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中我收集了電話卡、一分硬幣、課桌、鑰匙、字典等等,在估一估、量一量的過程中,讓學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讓學生多“做”,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解決問題,從中感受數學的意義、價值,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成功的快樂。

  3、從學生相對熟悉的毫米入手,通過結構化地認識毫米,遷移到分米的認識

  在最初設計這節課時,我認為學生其實已經認識了厘米和米兩個長度單位,具備了一些測量的'基本芳法。這節課是否可以改變一下傳統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嘗試學習新的單位。特別是在學習過毫米時,學生通過認一認、找一找、量一量、畫一畫這一系列的活動,形成了縝密的知識結構,再遷移到分米,讓學生經歷一個用結構的過程。學生能夠運用已有的經驗來自主學習和分析分米,教師只是起到引導和監督的作用。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等方式參與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經歷對分米、毫米地初步認識。

  4、重視用手勢比劃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測能力

  用手勢表示長度單位,是建立相關概念的重要活動。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特征的思維形式。把直尺上的、物體長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來,用手勢比劃這樣的動作拉動了思維,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參照物分米管和硬幣來具體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長度,接著經歷“比劃——在尺上驗證——修正比劃——再驗證”的過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漸做到盡可能地準確。另外,估測能力既是生活實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義的重要手段。學生掌握了用手勢比劃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隨身帶了一把尺,便于他們隨時進行估測。讓學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數學書的長度、課桌的寬度目測手表、鍛帶的長度等,從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測,逐漸加大難度,使學生一步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初步培養估計的能力和意識。

  5、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首先是在學生自主探究時放手不夠,擔心學生不能得出相應的結論,引導和提示過多從而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在分米的學習時,教學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借助毫米的學習自主研究分米與厘米和米之間的關系,學生研究之前給予一些研究方法的提示,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就局限在框架之中沒有得到更好的發揮。其次是每個教學環節的目的不夠明確,導致教學過程顯得有些混亂,這對整個教學目標的達成產生了影響。最后是在課堂組織方面,由于課堂經驗不足,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忽略學生的聽課習慣,以及表揚語還應該更有針對性、具體性、豐富性。

  小學三年級數學分米的認識教案 5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比劃、測量等學習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使他們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并能掌握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進行簡單的換算。

  2.借助具體的測量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與他人合作,從而獲得積極的學習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建立較為準確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米尺;學生準備書、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幣、一張銀行借記卡、小棒等。

  教學步驟:

  一、鞏固復習米和厘米

  1.學生猜老師的身高

  2.告訴學生,老師的身高是168厘米,問,那是幾米幾厘米呢?

  3.問:這里有哪些長度單位?

  4.比劃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量哪些物體的長度一般用米作單位?

  5.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量哪些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二、通過自身體驗引出毫米

  1.過渡語:我們人有身高,我們身邊的文具也有身高,同學們看看這兩件文具分別有多長?

  2.是剛剛3厘米嗎?那再仔細觀察,估計一下,多余的地方有前面一樣的幾小格

  3.看來同學們的估計能力還是很強的,那現在說一說這塊橡皮有多長了嗎?回形針呢?

  4.用幾厘米幾小格來表示太麻煩了,今天我們就要學到一個比厘米更小,更精確的單位--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概念

  1.你們知道怎樣的長度就是1毫米呢?

  2.在尺上找到一毫米,請同學上來指一指(一般會指從0刻度開始的)

  那尺上哪里還有1毫米,同舊之間互相指一指

  其實尺上每1小格都是一毫米

  3.你們知道了尺上1毫米的長度,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

  4.測量2分幣的厚度

  5.用手來表示1毫米有多長?

  6.畢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裝進自己的腦袋里

  7.你們現在已經認識了1毫米,你想對它說些什么?

  四、通過估計測量,建立幾毫米的概念

  過渡:是啊,1毫米實在是太小了,但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卻真有用毫米作單位才能測量的物體。

  你們瞧!

  這幅兒童畫里畫的.是什么啊?

  那你們想不想知道螞蟻有多長?一粒米又有多長呢?

  老師已經把它們畫在了作業紙上,請同學們先估一估,它們各有多少毫米?

  現在測一測,看看你們估得對不對?

  你是怎么測量的?

  五、認識厘米和毫米間的關系

  1、其實剛才同學們已經很聰明地從尺上找到了4毫米、6毫米,知道有幾小格就.幾毫米?那現在你們能不能準確地告訴我橡皮有多長,回形針有多長?

  2.又有厘米,又有毫米,如果只能用毫米作單位,那又該怎么說呢?

  3.你為什么說是33毫米啊?你怎么想的?

  得出1厘米=10毫米

  4.請學生在自己的尺上找出1厘米,數數它里面是不是有10小格

  5.那回形針呢?共有幾毫米?為什么?說清理由

  6.即時練習

  (1)我們無意間發現了這么大的一個秘密,真是太了不起了,那么你們能不能用這個大發現,完成下面幾題?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

  1厘米=()毫米

  4厘米=()毫米

  80毫米=()厘米

  35毫米=()厘米()毫米

  1米=()厘米=()毫米

  (2)測一測

  看來同學們已經很清楚厘米和毫米的關系,接下來我們就來用一用毫米這個單位?

  A.估一估,這個四邊形其中兩條邊的長,只能用毫米作單位,再測一測,你估的對不對?

  B.測一測書本的厚大約有幾毫米?先估后測

  C.說一說,測量什么樣的物體的時候要用到毫米作單位?

  (3)填上合適的單位

  以前我們就知道如果亂用單位就會出錯或者鬧笑話,因此我們要合理的運用這些單位,那同學們看看,在()里該填上哪一個合適的長度單位?

  鋼筆長14____

  粉筆長75____

  樓房高15____

  鐵釘長50____

  大頭針長3____

  大橋長200____

  六、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些什么?有哪些收獲?

  七、拓展延伸

  還有比毫米更小的單位存在,以后我們還會學到

  小學三年級數學分米的認識教案 6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2—4頁,相應的“做一做”和練習一中的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在建立長度觀念時,對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間的關系易混淆,故教學時應講清它們之間的關系,比較它們的長短,使學生能正確、深刻地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米尺;學生準備直尺一把、一枚一分或一角硬幣、絲帶、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你們猜一猜,錢老師的身高是多少?

  學生猜完后教師說明:錢老師的身高是1米80厘米。

  師:米和厘米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兩個長度單位,請大家用手勢比劃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量哪些物體的長度一般用米作單位?

  師:請大家再用手勢表示一下,1厘米大約有多長?量哪些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師:我們每天上課都要用到數學課本,你們知道數學課本的長和寬大約是多少厘米嗎?自己量一量。

  生:數學書的.長是21厘米,數學書的寬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

  師:數學書的寬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長呢?你們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師:要想比較準確地量出數學課本的寬,就要用一個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來量。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毫米的認識。(板書課題)

  小學三年級數學分米的認識教案 7

  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第五冊60-61頁,毫米、分米的認識,練習十六1、2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掌握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直觀和操作,讓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掌握相鄰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掌握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會準確選用長度單位表示物體長度。

  教學用具:直尺、米尺、回形針、鐵釘、一分硬幣、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我們以前學過的量一個物體的長度或一段距離用什么作單位?(厘米、米)用手勢表示一下。

  量一量文具盒的長度,大約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樣量的?

  量一量一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多少?

  這堂課我們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二、探索新知

  1、導入:今天要學習的新的長度單位,可以量更小的物體的長度或更短的距離,并且能量得更準確,這就是毫米。(板書:毫米的認識)

  2、毫米的認識

  ⑴、教學例1

  ①、學生觀察直尺:尺子上有些什么刻度?除了我們學過的厘米刻度外,還有刻度嗎?(厘米里有更小的格)

  觀察1小格的長度,你能用自己的話來形容一下嗎?

  問:誰知道每1小格的長度是多少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1厘米中間每1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②、我們通過厘米認識了毫米,那么厘米和毫米有什么關系呢?請同學們分組:數一數1厘米里面有多少毫米?你是從哪個刻度數到哪個刻度的?

  討論:厘米和毫米有什么關系?你是怎樣發現的?

  生答后板書:1厘米=10毫米

  ③、數一數2厘米里有多少毫米?想一想3厘米、5厘米呢?

  ④、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量一量一分硬幣的厚度,看夠不夠1毫米,再用手感覺一下,看剛才的手勢是否恰當。

  說一說,1毫米的.長度是什么樣的?

  ⑤、例舉生活中長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體。

  ⑵、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大約是多少毫米?將結果填在書上。

  ⑶、觀察做一做第3題,你能讀出回形針和鐵釘的長度嗎?你是怎么讀出來的?(回形針28毫米,鐵釘38毫米)

  動手量一量回形針和鐵釘的長度,你能讀出來嗎?拿出你量的物體,說出長度。(回形針29毫米、鐵釘39毫米、52毫米)

  通過回答,指出測量允許有誤差,但不能太大。

  3、分米的認識

  如果測量課桌的寬用毫米作單位,方便嗎?(不方便)為什么?(課桌的寬較長,毫米較短)因此我們來學習另一種長度單位。

  ⑴、教學例2

  ①、拿出米尺,觀察還有什么新的長度單位?

  生答后板書:分米

  問:1分米是多長呢?(10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書:1分米=10厘米

  讓學生出示分米塑料尺,量一量它的長度,再用手感受一下。

  ②、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10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演示:在米尺上數一數,1米里面是不是10分米。

  板書:1米=10分米

  ③、用手勢表示1分米的長度,用分米塑料尺檢查。

  ④、例舉生活中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⑵、用塑料分米尺量一量數學課本的長度大約是幾分米?

  ⑶、用塑料分米尺量一量課桌的寬大約是幾分米?

  ⑷、你想量出幾分米的帶子給同學們看,用手舉起來。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知道了些什么?

  學生小結后,用手勢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再齊讀一遍進率。

  四、鞏固應用(出示小黑板):

  1、量一量下面圖形的邊長,以毫米為單位。(書63頁1題)

  左邊的同學量三角形,右邊的同學量長方形。指名說結果,集體訂正。

  2、在橫線上填上米、分米、厘米、毫米。(書63頁2題)

  同桌互說,再指名說出結果。

  3、用線把相對應的左右兩邊連起來。

  公路寬10分米

  一把鑰匙6米

  一支圓珠筆170厘米

  課桌長40毫米

  鄧老師高13厘米

  五、拓展創新:

  生活和學習中,你用到了許多物品,你想量一量它們的長度嗎?請選用適當的長度單位表示。

  分組進行。

  小學三年級數學分米的認識教案 8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分米,感受并建立1分米的長度表象,知道厘米、分米、米之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會選用分米作單位進行測量,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估測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通過交流單位換算的思考過程,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讓學生體驗學習分米的必要性,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重難點

  1.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2.理解厘米、分米、米之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測量引入

  師:昨天同學們和聰聰已經量出了這本數學書的長、寬、厚,你們還想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先估一估,然后進行測量。

  2.全班交流。

  3.發現問題,引出課題。(引導學生發現量桌面的長、寬時,用“米”和“厘米”做單位都不太合適)

  師: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是“分米”,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分米。(板書課題:分米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建立1分米的空間觀念。

  (1)觀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線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學生數一數幾厘米是1分米。板書:1分米=10厘米。

  (2)用手勢比劃1分米有多長。

  (3)讓學生找一找在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4)畫一條長1分米的線段。

  學生嘗試畫線段,集體評議。

  強調:從0刻度線出發,要標好端點和線段的長度。

  【設計意圖】

  通過設置讓學生動手比劃1分米的長度、列舉生活中長度大約是1分米的.物體、畫1分米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2.探索分米和米之間的關系。

  (1)嘗試推算:1米里面有多少個1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2)展開驗證:出示米尺,2分米有多長?5分米呢?8分米呢?10分米呢?觀察發現:1米=10分米,用手勢比一比。

  (3)想一想:2米等于幾分米?6米呢?50分米是幾米?

  3.單位換算。

  (1)教學例3。

  ①2厘米=()毫米

  想:1厘米=10毫米,2厘米里面有()個10毫米。

  ②80厘米=()分米

  想:10厘米=1分米,80厘米里面有()個10厘米。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去推理幾個厘米里面有多少個10毫米和幾十個厘米里面有多少個10厘米等,教給學生進行單位換算時的思考方法,引導學生敘述思考的過程,在表達中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2)系統梳理,體會相鄰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關系。

  你能按順序給下面的單位排排隊嗎?

  分米、厘米、毫米、米

  根據排好的單位,觀察思考:相鄰的兩個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師示范一次,接著學生自主梳理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間的關系,小組交流,指名匯報。

  三、鞏固練習

  1.填一填。

  7分米=()厘米5米=()分米60毫米=()厘米

  2米=()厘米100毫米=()分米

  抽選題目邀請學生說一說是怎么想的,師重點指導學生如何推算100毫米就是1分米。

  2、完成練習五第3、7題。

  (1)杯子高1()

  (2)螺絲釘寬5()

  (3)牙刷長16()

  (4)螞蟻身長6()

  (5)一步長5()

  (6)尺子厚()毫米

  3.選擇合適的長度在()里畫“ √”。

  (1)黑板長()3厘米()3分米()3米

  (2)毛巾長()7厘米()7分米()7米

  4.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 √”,錯誤的打“×”。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2)一張床長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6、一本故事書厚8毫米,5本這樣的故事書厚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

  師引導學生理解題意,明白“合多少厘米”即將前面的單位“毫米”換算成“厘米”。

  7、完成練習五第9、10題。

  第9題,教學時應注意引導學生認真讀懂題意,首先弄清:用什么方法?怎樣列式?列式后有什么困難?可以將2米換算成20分米來計算。

  8、知識應用:一塊黑板長3米,用5分米長的彩帶沿著黑板的長邊做一條花邊,需要幾根這樣的彩帶?

  學法指導:誰能換一句話來表達題目的意思?明確本題實際上是在求30分米厘米有幾個5分米,即30里面有幾個5。

  四、全課總結

  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三年級數學分米的認識教案 9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長度單位觀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學難點】

  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昨天我們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毫米”。誰來說說,到現在為止,我們學習了哪幾個長度單位?(米、厘米、毫米)

  請大家比畫比畫,這些長度單位大概有多長呢?想一想,它們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歸納總結: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同學們學得真棒!今天我們還要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

  (板書課題:分米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分米。

  (1)出示課件(平均分成10份的1分米的線段放大圖)。

  教師指出:10厘米的這一段就是1分米。

  問:觀察圖,思考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板書:1分米=10厘米)

  (2)學生操作:讓學生根據自己尺子上的1分米的長度,用手勢表示出來,再讓學生量一量自己的手從手腕到指尖有沒有1分米,以加深學生對1分米長度的感性認識。

  (3)請同學們在自己或同伴的身體上找一找“大約1分米”的地方。

  2.自主探索分米和米的關系。

  (1)猜想。

  教師:同學們,我們知道了1分米等于10厘米,那你們知道分米和米有什么樣的關系嗎?先猜猜看。

  學生有可能說出因為米是比分米大的長度單位,既然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應該等于10分米。

  (2)驗證。

  方法一:利用課件出示米尺的放大圖,先讓學生找出從零刻度線到1米間的長度,再讓學生數一數1米里面是不是有10個1分米長的線段。

  方法二:教師用米尺把1米長的線段畫在黑板上,然后從0刻度起每數出10厘米做一個記號,一直數完,使學生直觀看到1米等于多少分米,得出米和分米之間的關系。

  方法三:因為1米=100厘米,100厘米中每10厘米就是1分米,所以100厘米=10分米,因此1米=10分米。

  (3)明確:1米=10分米。

  【教師小結】

  為了測量的`方便,在量稍長的物體的長度時,可用分米來作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距離時,通常要用米作單位。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實際應用中,要注意靈活地選用合適的單位。

  3.單位之間的換算。

  2厘米=( )毫米

  80厘米=( )分米

  你能將厘米和毫米、分米進行換算嗎?你是怎樣想的?小組合作交流,完成后指名反饋。

  4.完成教材第23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23頁“做一做”。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并指名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2.完成練習五的第3、4題。

  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練習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課堂小結

  到今天為止,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長度單位?說說你有什么辦法來區分它們?

  【板書設計】

  分米的認識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對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都鼓勵他們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或小組合作商量解決。例如:在測量課桌的長度時,由于課桌比較長,有的同學直尺不夠長,小組同學協作作上記號,再將幾次測量的結果相加;有的將幾把尺子合在一起測量,再將測量的結果相加。學生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加強了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和交流,鍛煉了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三年級數學分米的認識教案 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分米與厘米、米、毫米之間的關系,會進行長度單位間簡單的換算。

  過程與方法

  1.經歷邏輯推理的過程,提升學生的推理能力。

  2.經歷梳理4個長度單位間關系的過程,加深體會長度單位間的十進制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分米產生的實際意義,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2.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嚴謹性和科學性。

  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分米,會用分米測量物體的長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難點: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尺子 米尺 10厘米長的紙條 課堂活動卡

  學生準備 尺子 米尺 10厘米長的紙條 鉛筆 練習本

  教學過程

  板塊一 復習舊知,鋪墊新課

  1.說一說學過的長度單位。(米、厘米、毫米)

  2.學過的長度單位中最大的長度單位是什么?(米)最小的長度單位呢?(毫米)

  3.請學生用手比畫一下1米、1厘米、1毫米大約各有多長。

  我們在實際測量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操作指導:本板塊在操作時要關注學生對已經學習過的長度單位的掌握情況,存在問題的要及時疏導,避免對學習新知造成障礙,為系統地整理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做好鋪墊。

  板塊二 探究操作,獲取新知

  活動1 探究導入,揭示課題

  (出示課堂活動卡,見本書66頁)

  1.引導學生討論測量課桌的長度用哪個長度單位比較合適。

  學生討論后匯報:選擇厘米,因為課桌的長度不夠1米,毫米又比較小,如果用毫米作單位,測量出來的數會比較大且測量過程比較麻煩。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學具進行測量。

  3.匯報測量方法。

  方法一 以尺子的最大刻度為一段,連續量,可以得出桌子的長度是97厘米。

  方法二 以10厘米長的紙條為一段,連續量,一共有9個10厘米,余下的用尺子量,還多出來7厘米,可以得出課桌的長度是97厘米。

  4.比較測量的方法。

  引導學生討論哪種方法比較好,理由是什么。

  學生匯報:方法二比較好。因為它是以10厘米為一段進行測量的,好記又好算,不容易出現錯誤。而在方法一中,尺子的最大刻度有的是10厘米,有的是15厘米,有的是20厘米,有的是25厘米,有的是30厘米,這樣在計算時容易出現錯誤。

  5.揭示課題:剛才我們所說的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分米的認識。(板書課題:分米的認識)

  活動2 觀察操作,學習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1.教學1分米=10厘米。

  拿一把米尺,指出1分米的長度。

  (1)讓學生數一數1分米里面有幾個1厘米,明確10個1厘米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板書:1分米=10厘米)

  (2)讓學生用手勢表示1分米,然后思考:課桌的長度用幾分米幾厘米怎樣表示?

  (3)小組討論、交流怎樣用分米表示課桌的長度,然后匯報。課桌長97厘米,90厘米就是9個10厘米,也就是9分米,再加上7厘米,即課桌長9分米7厘米。

  2.教學1米=10分米。

  (1)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分米和米之間的關系,可以借助米尺,也可以借助計算,然后匯報。

  小組一 我們小組觀察了米尺,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為長度單位一段一段地數,一共有10段,是1米,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小組二 我們小組是根據米和厘米、分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進行推導的,1米=100厘米,100厘米里面有10個10厘米,10個10厘米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板書:1米=10分米)

  (2)請學生把學過的長度單位按照從長到短的順序排列。(米>分米>厘米>毫米)

  活動3 觀察實物,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1.觀察比較,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1)觀察尺子上1分米的長度,體會長度單位間的十進制關系,用手比畫一下1分米。(反復兩次)

  (2)同桌之間進行一個小比賽,看哪個同學能夠獲勝。

  請坐在南側的同學用手勢表示出1分米,坐在北側的同學用尺子量一量,調換角色再量一遍。(同桌之間互相量)你和同桌所表示的長度哪個更接近1分米?希望你們能夠幫助自己的同桌,讓他們能用手勢準確地表示出1分米。(學生操作)

  2.估測,畫一畫,體會1分米的長度表象。

  (1)估測一下,從你的中指指尖到手的什么位置大約是1分米?請你的同桌幫你量一量,看你估測得準不準。(同桌活動)

  (2)畫一畫。

  剛才我們已經知道了1分米的大概長度,請同學們拿出鉛筆、尺子和練習本,用尺子上沒有刻度的'那一邊在練習本上畫出1分米,畫完后,用尺子量一量,看你畫得準不準。

  請你分別畫出長度為2分米、3分米的線段,畫完后用米尺量一量,看你畫得準不準。

  (3)想一想,在我們的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測量哪些物體的長度時適合用分米作單位?(學生思考后匯報)

  3.系統梳理,體會長度單位間的十進制關系。

  (1)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換算。

  ①請學生回憶已經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它們之間的進率是什么?

  ②課件出示教材23頁例3。引導學生用剛剛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

  2厘米=( )毫米

  80厘米=( )分米

  想:1厘米是10毫米, 想:10厘米是1分米,

  2厘米是( )個10毫米。 80厘米里面有( )個10厘米。

  ③請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填,是怎樣想的。

  (2)反饋練習:完成教材23頁“做一做”。

  (3)請同學們用圖示梳理出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間的關系。

  操作指導:本板塊的難點在于長度單位之間簡單的換算,因此,在操作時要重點建立起四個長度單位的表象,讓學生在估測、比一比、畫一畫等活動中,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對長度單位間的十進制關系進行系統梳理,從而突破本課時的重難點。

  板塊三 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下面各題中的單位用得對嗎?

  (1)鋼筆長14分米。( )

  (2)床長2厘米。( )

  (3)旗桿高12米。( )

  (4)寫字臺寬100毫米。( )

  (5)作業本長2分米。( )

  2.完成教材24頁4題。

  3.王師傅把一根長4米的木料鋸成長5分米的小段,可以鋸成幾小段?(木料的損耗不計)

  (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

  板塊四 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1.課堂總結。

  (1)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2)你是怎么學會的?

  (3)你還有什么疑問?

  生:我學會了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我是通過觀察米尺、尺子學會的;我的疑問是測量所有物體的長度都適合用分米作單位嗎?

  2.布置作業。

  (1)教材24頁3題。

  (2)教材25頁6、7題。

  板書設計

  分米的認識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教學反思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比較枯燥難懂,但又是實用性比較強的一節課,為此我設計了一系列學生動手實踐的活動,意在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來增加對分米的理解和運用。

  學生在測量課桌的長度時,發現用厘米作單位測量起來比較麻煩,一是數據比較大,二是學生的尺子比較短,需要測量多次,誤差較大,這時有學生說用分米作單位來測量,自然而然地引入分米,并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發現了分米與厘米、米之間的關系,建立起1分米的長度觀念。

  要想知道1分米有多長,單靠聽講是不夠的,一個長度單位表象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有效的環節,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感受,逐步強化對分米的認識。通過尺子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往往不牢固,離開尺子或間隔一段時間,首次感知的印象會淡忘。因此,我覺得應該讓學生走出座位找找1分米,說一說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一是反饋、檢查學生在尺子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二是讓學生借助身邊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體幫助記憶1分米有多長,以后在回憶1分米有多長或判斷其他物體的長度時,可以將熟悉的物體的長度作為參照。

  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我讓學生大膽估測,并把估測與實際測量相結合。學習時讓同桌合作:

  (1)請一名學生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畫出1分米,現在比畫的就是一拃的長度,一拃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比畫給同桌看。

  (2)一人比畫1分米,另一人用尺子量,看看估計得對不對。

  (3)拿出紙條,估計一下1分米的長度,在大約1分米長的地方剪斷,一起量一量,看誰估計得最準確。通過在尺子上比畫、用手比畫和估計紙條上1分米的長度,從借助測量工具到直接估測長度,逐漸加大了測量難度,使學生一步步加深對分米的認識,初步培養估計的能力和意識。雖然學生估計的1分米并不十分準確,但只要是較接近的,都要予以鼓勵。放手讓學生用眼觀察、用口交流、用手操作、用腦思考,感受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為他們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舞臺,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師要能放手、敢放手,在放手的同時,能夠真正相信學生有能力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本課時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習了所有的知識點,比預計的效果還好。我想我們還是要還給學生自己的空間,讓他們有機會自己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

【小學三年級數學分米的認識教案】相關文章:

《分米的認識》數學教案02-18

數學教案-毫米、分米的認識05-02

數學教案-《毫米、分米的認識》05-02

小學數學三年級《毫米 分米的認識》教案05-02

數學教案-毫米和分米的認識05-02

小學三年級數學《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02-10

《毫米、分米的認識》的教案04-25

《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01-18

《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08-28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