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6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三年級數學《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1
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導學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知道分米、毫米這二個長度單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學教法:
1.直觀教學法。教學時利用直尺,觀看分米、毫米標準的長度,觀察1毫米、1分米的長度,在腦中建立表象,并讓學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長度幫助學生感悟用心體會。
2.練習法。學生鞏固知識和形成各種學習技能需要反復的練習,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在教學認識分米、毫米時,讓學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為參照物。
教學學法:
1.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和培養學生操作能力。在建立觀念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際的應用能力。
2.學會與人合作養成良好習慣。在估計測量中,由于毫米相對較小,容易出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分工完成,在課堂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回憶學過的二個長度單位是什么?比劃一下1米長度和1厘米的長度嗎?
二、教學新知
1、認識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請你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劃一下。
師提問:生活哪些物體的長或厚約為1毫米?
3、學習厘米與毫米的關系追問:通過剛才比劃和觀察,你發現什么?
毫米是相對較小的長度單位,通過觀察你發現。
(1)厘米與毫米有什么關系?得出1厘米=10毫米。師:拿出數學書,讓學生觀察其厚度,你覺得數學是多厚?
(2)分米的`認識
①分米
出示一條10厘米長的小棒,讓學生估,引出這條是10厘米。
師:這也是一個長度單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預計學生能知這是1
分米。(板書1分米=10厘米)
師:畫一條1分米長的線段?
畫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讓學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長約1分米的物體,來幫助學生建立觀念。
②分米與米的關系
師:2分米長約是多少,用手比劃一下?4分米?10分米?
師:你發現什么?引導學生發現1米=10分米。
3.長度單位的系統化和展望
談話: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又認識了長度單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請你把它們與原來學習過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隊,從大到小排好?引導學生發現:相鄰單位的進率都是10。
三、鞏固練習
鞏固練習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環節,這節課我安排的練習題
都與幾何測量、幾何直覺直接相關,符合當前課改精神。
四、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及時反饋。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收獲的信息進行和篩選和整理,完善知識結構,并及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
小學三年級數學《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在建立長度觀念時,對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間的關系,比較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米尺;直尺、一分硬幣、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你們猜一猜,老師的身高是多少?
學生猜完后教師說明:老師的身高是1米68厘米。
師:米和厘米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兩個長度單位,請大家用手勢比劃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量哪些物體的長度一般用米作單位?
師:請大家再用手勢表示一下,1厘米大約有多長?量哪些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師:我們每天上課都要用到數學1號本,你們知道數學課本的長和寬大約是多少厘米嗎?自己量一量。
生:1號本的長比17厘米多,比18厘米少,它的寬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
師:1號本的寬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長呢?
要想比較準確地量出1號本的寬,就要用一個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來量。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毫米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觀察操作,探究新知
1、認識毫米。
(1)1毫米有多長呢?請同學們拿起直尺認真觀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線以外,還有刻度線嗎?
(還有一些小刻度線,這些小刻度線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師指出:直尺上的1厘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圖。
提問:從0刻度到刻度1是幾厘米?
教師讓學生用筆尖指著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在刻度0到刻度1之間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從刻度1到刻度2是幾厘米?數一數,在刻度3到刻度4之間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這就是說,1厘米中間有多少個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師讓學生量一量1分硬幣的厚度,看夠不夠1毫米。
量完后教師說明:1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師生共同用手勢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夾住1分硬幣,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幣抽出來,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間有一條小縫,它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
教師指出:銀行卡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10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4)教師讓學生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大約是幾毫米?
(5)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6)小組合作,每位組員挑一樣身邊的實物,量一量它的長度。匯報。
(7)共同完成書P22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數的)。
2、認識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動手操作:用學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課桌寬是多少?(當學生用“米”做單位量時,課桌寬不夠1米,用“厘米”做單位時,一一地量很麻煩。)
②獨立探索:你感覺用一個多長的長度單位量課桌的寬比較合適?
③匯報交流,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有一個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
④教師說明:像量課桌這樣的物體長度時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單位都不合適,我們要創造一個新的長度單位。
⑤互相討論:這個單位規定為多少合適?學生討論(得出以“10厘米”為一個單位比較好)匯報并說明理由;從而引出“分米”。”dm”(板書,把課題補充全:分米的認識)
(2)問: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書:1分米=10厘米)
用手勢表示出1分米的長度,表示出2分米的長度。
(3)學生用直尺量1米長的繩子,每1分米做一個記號,問:1米里面有幾個1分米?(板書1米=10分米)
(4)練習質疑。
討論完成:書P23下面部分。
三、利用知識,解決問題
1、書P23做一做
2、在()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蠟筆長6()跳繩長2()課桌高7()
粉筆長75()鋼筆長14()小明的身高是140()
一塊橡皮厚12()旗桿高9()
四、全課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1)同桌互量從手腕到中指底部有多長?
(2)在作業本上畫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長的線段。
(3)拿一瓣蒜頭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盤子里。先看看它幾天后發芽,再記錄發芽一周內蒜葉的生長情況。
小學三年級數學《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3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并應用概念正確表示物體的長度.
教具學具準備
學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導入:我們學過長度單位米、厘米,也會用米和厘米測量長度,請同學們測量一下教學教科書封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
2.學生操作,測量后匯報:
書的封面長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書的封面寬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繼續測量書的厚度,學生匯報:書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師概括:同學們測量得到長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寬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 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個準確的長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樣的長度單位表示呢?
二、探究新知.
1.認識毫米,教學例1.
(1)啟發學生觀察測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從尺子上看,你們發現了什么?互相議論一下.
學生回答:有許多小格;
長是20厘米還多7個小格;
寬是14厘米還多5個小格;
厚是8個小格.
(2)教師講述:這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請同學們數一數,1厘米中間(從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從2~3、5~6、9~10等每一厘米長中又發現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
(3)教師演示課件毫米和分米的認識.
(4)請同學們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可以互相議論一下.
總結歸納:1厘米=10毫米(繼續演示課件毫米和分米的認識)
(5)借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①老師表示1毫米的長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學生將1分硬幣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夾住,抽去硬幣,觀察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縫隙,理解1毫米的長度觀念.
③用手勢表示1毫米、1厘米
(6)測量(分組操作并填空)
①量一量一分硬幣的厚度,看夠不夠1毫米.
②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大約是____毫米.
③
2.認識分米.教學例2.
(1)引導學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長度,出示分米卡,使學生認識1分米.說明有時候量物體的長度用分米作單位.
(2)數一數1分米中有多少個1厘米?(繼續演示課件毫米和分米的認識)
有了認識毫米的思路,認識分米,啟發學生思維,自己學會認識分米的長度單位.
(3)借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勢表示,進一步認識分米.
將米、分米、厘米、毫米4個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學生分組互相用手勢表示.
3.利用米尺,分組討論.
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間有多少關系?
總結歸納: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板書)
4.量出3分米長的帶子給大家看.
三、全課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認識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隨堂練習
1.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并用手勢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間有什么關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鉛筆的長度.
4.判斷下面敘述是否正確?
蠟筆長6毫米.
跳繩長2厘米.
課桌高7米.
粉筆長75分米.
布置作業
5米=()分米 40厘米=()分米
2分米=()厘米70毫米=()厘米
小學三年級數學《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4
整體感知:
長度計量單位,特別是用毫米測量比較小的物體長度,主要通過直觀和操作,幫助學生建立 1 毫米的長度觀念,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對學生加深對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系認識是有幫助的。因為長度單位是抽象的,靠教師很難使學生建立長度觀念。這就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教學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學習興趣,體會成功的喜悅。借助手勢,幫助學生形成表象,讓學生在課堂多活動、多操作。同時要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使學生了解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練習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教學目標:
(一)知識點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點
1.能正確運用毫米、分米表示長度。
2.能用手勢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點
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并應用概念正確表示物體的長度。
教具、學具準備: 學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導入:我們學過長度單位米、厘米,也會用米和厘米測量長度,請同學們測量一下教學教科書封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
2.學生操作,測量后匯報
書的封面長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書的封面寬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繼續測量書的厚度,學生匯報:書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師概括:同學們測量得到長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寬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個準確的長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樣的長度單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層次進行鋪墊,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毫米,教學例 1。
1.啟發學生觀察測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從尺子上看,你們發現了什么?互相議論一下。 學生回答:有許多小格; 長是 20 厘米還多 7 個小格; 寬是 14 厘米還多 5 個小格; 厚是 8 個小格。
2.教師講述:這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請同學們數一數,1 厘米中間從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從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長中又發現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學生在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認真觀察、交流,從而知道每一厘米長度內都有 10 個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師板書:1 厘米 10 毫米
3.請同學們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可以互相議論一下。
總結歸納:1 厘米10 毫米板書: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自己感知的,學生感到高興。這也體現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自己學會知識。
4.借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①老師表示 1 毫米的長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學生將 1 分硬幣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夾住,抽去硬幣,觀察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縫隙,理解 1 毫米的長度觀念。
③用手勢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觀的手勢表示抽象的概念,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概念。 6測量分組操作并填書 做一做66 頁 通過直觀——操作——總結——手勢——測量,使學生的認識逐步加深,在直觀——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維過程中,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1 毫米。教師在新知識的傳授中,通過引導、點撥,充分發揮學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學生都處于積極的思維之中。
(二)認識分米。教學例 2。
1.引導學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長度,出示分米卡,使學生認識 1 分米。說明有時候量物體的長度用分米作單位。
2.數一數 1 分米中有多少個 1 厘米?板書 有了認識毫米的思路,認識分米,啟發學生思維,自己學會認識分米的長度單位。
3.借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勢表示,進一步認識分米。 將米、分米、厘米、毫米 4 個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學生分組互相用手勢表示。 將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時也區別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
(三)利用米尺,分組討論。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間有多少關系?
總結歸納: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書 4.測量,做一做67 頁 分米的認識思路與毫米的認識基本相同,教學過程可以簡化,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兩次認識,掌握 4 種長度單位,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鞏固發展
鞏固發展是在學生學習了新知,并進行了反饋練習,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的綜合鞏固練習,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 練習主要在課內進行,通過多種形式,多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因材施教,面向全體,以提高學習質量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并用手勢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間有什么關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鉛筆的長度。
4.練習十七第 1 題。分組練習
5.判斷下面敘述是否正確? 蠟筆長 6 毫米。 跳繩長 2 厘米。 課桌高 7 米。 粉筆長 75 分米。
三、全課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認識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小學三年級數學《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5
教學目標:
1、在測量活動中,明確毫米、分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表象。
2、在觀察、猜想、驗證等實踐活動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進率。
3、在實際的測量活動中,初步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度量物體長度。
4、逐步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關系。
教學準備:
課件、直尺、硬幣、磁卡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引發思考
師:(出示市場上新上市一種兒童飲料)你能先估計飲料盒的高度,再測量出它的高嗎?
學生匯報測量的.結果。
(生可能出現8厘米、8厘米半、8厘米5小格、8.5厘米、8厘米5毫米等)
師:同學們測量時8厘米多的部分不夠1厘米,我們用厘米無法精確表示測量的物體長度時,我們需要用到比厘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毫米。
[設計意圖:通過小小飲料盒的測量活動,幫助學生在已有經驗基礎上體會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一)認識毫米
1、認識毫米,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師:你都知道毫米哪些知識?1毫米在直尺上怎樣表示?(直尺上最小的格的長度是1毫米。)把你找的1毫米指給同桌看一看。
讓我們來一次體驗之旅:時間2分鐘,在你們的學具袋中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捏一捏找找1毫米,再動手測量一下驗證驗證。看誰找到得多?
生1:通過測量我發現1分硬幣的厚度約是1毫米。
生2:通過測量我發現1張磁卡厚度約是1毫米。
生3:通過測量我發現字的寬度約是1毫米。
生4:通過測量我發現1張光盤厚度約是1毫米。
師: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記住1毫米大約有多長?
(學生捏一捏1張光盤或1分硬幣或1張磁卡厚度、比手勢等方法建立1毫米空間觀念)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表象后,讓學生自主地去尋找1毫米,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獨立性、主動的在頭腦中建構1毫米的表象。]
2、聯系生活實際,進一步認識毫米。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毫米是常用的長度單位。你知道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了嗎?(課件)為什么這些物體的長度、高度或厚度要用毫米作單位?
生:毫米做單位測量結果更加精確。
[設計意圖:尋找生活中的毫米,有利于使學生更加明確毫米的作用,同時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探究毫米、厘米之間關系。
師:毫米與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怎樣驗證這個猜測?
學生自己數1厘米中間的小格。
(課件放大直尺圖)再次驗證
師: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聲:1厘米=10毫米1cm=10mm
[設計意圖:在觀察、猜想、驗證、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中自己探究毫米與厘米的進率,知道1厘米=10毫米。]
(二)認識分米
1、引入分米,學習分米、厘米之間關系
師:猜一猜這個飲料盒的吸管大約有多長?為什么?
學具袋中拿出吸管。每個同學先估計長度?再實際測量?
生: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
2、建立1分米表象,實際估測
師:請你在直尺上找1分米,自己想辦法記住1分米有多長。
生1:1厘米到10厘米之間的長度是10厘米。
生2:20厘米到30厘米之間的長度是10厘米。
生3:15厘米到25厘米之間的長度是10厘米。
師:你能估計桌子的長度大約是多少嗎?
為什么用分米做測量單位?
生:毫米、厘米作單位小、米做單位太大,分米做單位比較合適。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量一量、數一數等實際操作,來感知1分米的長度,在建立1分米的長度表象的同時掌握分米與厘米的進率。]
3、研究分米、米之間關系
師:我們認識了分米,請用手勢比1分米,手勢比1米,猜幾個1分米是1米那么長呢?
生:10分米是1米。
師:利用這把米尺來數一數驗證,你還可以怎么驗證?
生:可以計算,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
師:米和分米有什么關系?
生:1米=10分米1m=10dm
三、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分米和毫米,加上原來的米和厘米這些都是測量長度的單位,用手勢比劃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約有多長。請用手勢從大到小排排隊?你能發現這些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嗎?(十進制)
[設計意圖:通過把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從大到小排排隊,使學生對這些長度單位有一個整體認識,進一步鞏固了這些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用手指來表示長度單位,利用較形象的東西輔助學生記憶,提高學習興趣,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四、布置作業
1、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呢?(千米、尺、寸、英尺、納米等)你可以去上網查找、咨詢家長等方式去了解相關的知識。你可以將自己找到的相關知識展示在教室里,大家可以相互來學習。
2、第二項任務,就是大家課后自由選擇物體,選定測量的工具,先估測,在實際測量,選擇合適的單位,記錄下測量結果。老師推薦一個表格給你們。
小學三年級數學《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6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關系。
2、 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度量物體的長度,并且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并學會估測,提高估測能力;
3、 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學重點: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熟悉所學過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正確使用長度單位。
教學、具準備:課件 直尺 硬幣 米尺 正方體盒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以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引出新課。
二、教學新課
(一)、認識毫米
1、1毫米到底有多長呢?你們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長度,你能找出來嗎?請大家試著找一找。
教師小結:直尺上1厘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2、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1厘米=10毫米)
3、用手勢表示出一毫米的長度。
4、估測數學書的厚度。
5、練習
(二)、認識分米
1、分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1分米=10厘米)。
2、找出1分米的長度
3、米和分米的關系。(1米=10分米)。
4、同桌交流,用分米說一句話。
5、剪一分米長的吸管。
6、比劃一分米的長度。
7、估測課桌的高度,并交流方法。
三、練習
1、游戲:給物體選擇合適的單位
2、辨一辨數學日記。
四、小結
五、課外活動。
(查一查):米、分米、厘米、毫米國際上采用什么樣的符號表示?
【小學三年級數學《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教案-毫米、分米的認識09-29
數學教案-《毫米、分米的認識》09-29
《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01-18
《毫米、分米的認識》的教案12-16
數學教案-毫米和分米的認識09-29
毫米,分米的認識09-29
毫米、分米的認識09-29
《毫米、分米的認識》09-29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案02-28
《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15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