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買鮮花”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體會,一個算式里既有加減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減法。
2.能正確掌握既有加減法又有除法的算式的計算順序,并能熟練計算。
教學重難點
探索“先除法,后加減”的運算順序,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的密切聯系。
教學準備
掛圖,課件課時
安排1
教學過程
一、展示情景
教師出示情景圖,引導學生觀察。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花店里的花可真多呀!你從圖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及時肯定。
二、嘗試、對話
1、說一說。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情景圖,根據你知道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1)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并在小組里交流。
(2)學生自由在班級里交流。
(3)教師根據匯報內容有選擇地進行板書。
2、算一算。
通過算一算,掌握方法。
(1)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教師放手,學生先獨立解答,在小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書匯報。
引導學生觀察綜合算式,你是怎么計算的,有什么規律?
同桌互相說說:在一個算式里有減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個算式里有減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減法。)
引導邊看圖邊思考,為什么在一個算式里有減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減法?
(因為必須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要先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1)賣1支菊花和1支百合花,共花多少元?
學生獨立解答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綜合算式,你是怎么計算的,有什么規律?
同桌互相說說:在一個算式里有加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個算式里有加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引導學生邊看圖邊思考,為什么在一個算式里有加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因為必須先算賣1支菊花多少元,要先算8÷4=2,才能算出1支菊花和1支百合花共花多少元?)
三、解釋應用
1、完成試一試的第1題。
(1)說一說每道題的.運算順序。
(2)獨立計算。
(3)議一議:在一個算式里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完成練一練的第1題和第2題。
3.完成練習二的第2題和第3題。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2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68頁內容。
學習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學生理解對稱軸的含義,能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來。
3.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養,同時感受對稱圖形的美。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認識對稱圖形、對稱軸。
難點: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具準備:
課件
學具準備:
信封、紙、彩色及時貼、剪刀、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剪刀、釘子板、水彩涂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同學們,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由許許多多美麗的物體組成的,一片碧綠的樹葉,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帶給我們美的享受,現在,李老師這里有幾張精美的圖片,你們想不想看?(想)
(課件出示圖片)
師:誰來說說圖中都有什么?(蝴蝶、楓葉、喜字、京劇臉譜)
師:他說得對嗎?請同學們在仔細觀察,這四個物體雖然不是同一類型的,但它們四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同學們,同位兩人談論一下,你能發現這個共同點嗎?(同位討論)
交流:我發現這些物體的左右兩邊都是一樣的。
師:你們都發現這個特點了嗎?(是)那么怎樣驗證它們兩邊完全一樣大呢?
(學生自己說自己的想法)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教師邊演示課件邊講解)
師:這是剛才出現的那片楓葉,下面我把它從中間對折,它的左右兩邊怎樣了?(重合)對了,左右兩邊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說明左右一樣大呀?(是)
師:像這樣,物體對折后兩邊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圖形,我們就叫它對稱圖形。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研究對稱圖形。
(板書課題:對稱圖形)
2.師:同學們,你們想不想也來折一折驗證一下呢?(學生自己折圖片)
交流:你折的什么圖形(蝴蝶)重合了嗎?(完全重合了)你發現它是不是對稱圖形?(蝴蝶是一個對稱圖形)
師:誰和他折的不同?(學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劇臉譜)
3.一個圖形,它既可以左右對稱,又可以上下對稱,還可以這樣斜著對稱,注意:只要對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樣,我們就可以叫它是對稱圖形。
4.師:剛才咱們再對這時出現了一條折痕,你知道這條折痕叫什么?
這條折痕,咱們把它叫做對稱軸。我們一般用虛線來表示的,現在請你們將剛才的對稱圖形拿出來,在上面畫出它的對稱軸。
師:怎樣才能畫得很直?(用直尺畫)
(展示學生畫的對稱軸)
5.判斷,將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畫出來
乒乓球拍√字母A√1×
梳子×五角星√月亮√
(二)剪對稱圖形
師:同學們判斷的不錯。(出示黑板上的對稱圖形)
師:請大家看黑板,這幾幅圖案,都是李老師課下自己剪的,大家觀察一下,他們是不是對稱圖形?(是)怎樣才能夠剪出真正對稱的圖形來呢?你有什么好辦法嗎?兩個人商量一下。(同位討論)
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先將紙對折,以對折線為中心,畫一半圖案,然后再剪下來,打開后就是一個對稱圖形了。
師:課前,李老師發給你們一些彩色的及時貼,請同學們自己剪一個比較簡單的對稱圖形。開始。
(學生剪,教師指導)
展評:剪好的同學,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學生評價別人的作品)
(三)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師:請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長方形、正方形、圓形)
1.拿出長方形的紙來,試著折折看,它有幾條對稱軸?(2條)
2.正方形(4條)
3.圓形(無數條)
師小結:看來,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有的是一條,有的是幾條,有的是無數條。
(四)找對稱圖形
師:這節課中,我們研究了那么多的對稱圖形,你們觀察一下,咱們教室里,有哪些物體是對稱的.。
(學生回答,教師講解)
師:同學們發現的可真多,其實對稱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特別大,你們想不想開開眼界呢?
(展示對稱的現象)
教師講解:鐘表的外觀是對稱的,這種對稱不僅為了美觀,更保證了鐘表走時的均勻性和準確性;飛機外觀的對稱能使它在空中飛行是保持平衡;我國勞動人們在很早以前就發現了對稱的美,看!民間常用的對聯、古詩中的對仗它們都有一種內在的對稱關系。又比如,我國民間的手工品,中國結、窗花等,它們的對稱充分體現了對稱的藝術美感;對稱還是自然界的一種生物現象,許多動、植物都有自己對稱的形式。比如人的臉,以鼻尖為對稱軸,眼睛、耳朵、嘴都是對稱生長的。眼睛的對稱使人觀察物體更加準確,耳朵的對稱是我們聽到的聲音具有較強的立體感,而雙手、雙腳的對稱又能保持的人身體的平衡。服裝大多的對稱的,對稱的設計看起來更美觀、莊重。對稱的原理也被廣泛的運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宮,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體布局是對稱的,前三殿、后三宮在對稱軸上,其他宮殿對稱分布,它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橋,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對稱的,對稱的設計師大橋更加牢固、結實。下面請學們欣賞其他國家的對稱建筑,巴黎的艾菲兒鐵塔、泰國的泰姬陵、凱旋門,這些建筑它們的設計都是對稱的、和諧的。
(五)動手實踐
師:課前我給你們每個小組發了一些物品,請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物品,嘗試制作對稱圖形。
(學生活動)
展示:
(1)用涂料的學生講方法:我先將紙對折,然后打開,沿對稱軸將涂料在一邊畫出圖形的一半,然后再對折,這樣涂料就印到紙的另一半,就畫成一個對稱圖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學講方法。(略)
(3)用釘子板圍的同學講方法。(略)
(4)用網格紙畫的同學講方法:我先畫對稱軸,然后畫圖形的一邊,然后比著一邊的樣子畫另一邊,左邊占幾格右邊也占幾格。
全班評價
(六)全課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談收獲)
師:同學們說的真好。對稱圖形很美,希望同學們能發揮自己的智慧,創造出更多對稱的圖形,把咱們的生活裝扮得更美麗。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并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征,能準確地判斷出軸對稱圖形,并嘗試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經歷觀察、思考和動手操作的過程,體驗軸對稱圖形的特點。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感受生活中的對稱美。
學情分析
1.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生能比較容易的接受本節的知識。
2.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等理解掌握軸對稱圖形,并能通過折疊尋找對稱點,會對所給圖形作出正確地判斷。觀察——操作——歸納——判斷。
3.對稱軸和對稱點的尋找。
重點難點
重點:
1.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建立軸對稱圖形的表象。
2.經歷觀察、思考和動手操作的過程,體驗軸對稱圖形的特點。
難點:
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并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征,能準確地判斷出軸對稱圖形,并嘗試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游戲引入
教師活動:
幫暖羊羊找角
觀察圖片找出問題,確定角的.位置。初步建立軸對稱圖形的表象。
學生活動:
學生參與游戲,幫暖羊羊找角。
活動2【講授】分類
教師活動:
1、根據軸對稱圖形的表象來給學具袋里的圖形來分類,并匯報分類的理由。
引出軸對稱圖形。
(板書課題)
學生活動:
動手分類將對折后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分成一類,將不能完全重合的分成一類。匯報發現
活動3【活動】學習軸對稱圖形
2、動手制作一個軸對稱圖。教師示范,邊示范邊說制作方法。引導學生創作一個軸對稱圖形。
(學生操作,制作一個軸對稱圖形。集體展示創造出來的美麗的軸對稱圖形。)
3、摸一摸折痕看有什么感覺
引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指導畫對稱軸,教師示范畫的方法,強調易錯點。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并獨立畫出它的對稱軸。
(摸折痕。選擇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并獨立畫出它的對稱軸,同桌互相檢查糾正不準確的畫法。)
4、在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后,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
(發現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
活動4【導入】練一練,“鞏固”對稱
(1)練習1
同學們,老師想考一考你們,引導學生完成書上P68做一做。先明確題目要求,再動手完成
(讀出題目要求,找到題目中兩個具體要求,按照題目要求獨立完成,同桌互查。再集體匯報。)
(2)練習2
同學們,請你拿出2號學具袋中的圖形,折一折,畫一畫,看看它們各有幾條對稱軸。
(自己獨立先折一折,再畫一畫,能夠發現長方形有兩條對稱軸,正方形有四條對稱軸,圓有無數條對稱軸。)
活動5【講授】總結
同學們你們可真了不起,不但認識了軸對稱圖形,還創造了軸對稱圖形,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美麗的軸對稱圖形裝點著我們的生活。
希望同學們長大后能夠創造出更美麗的軸對稱圖形美化我們的生活。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對比等活動,使學生發現日常生活中在分物時存在著分不完有剩余的情況,借此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初步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2.通過操作、計算、比較等活動,讓學生經歷除法豎式(含表內除法的豎式)的書寫過程,理解豎式中每個數所表示的意思,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以及恰當地進行數學表達的能力。
3.使學生初步掌握試商的基本方法,并能較熟練地進行有余數的除法的口算和筆算,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
4.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繼續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二、內容安排及其特點
1.教學內容和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時,結果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恰好分完的情況,這時沒有剩余(即余數為0),表內除法涉及的就是這樣的內容;一種是平均分后還有剩余的情況(余數不為0),這是有余數的除法要研究的內容。
在除法計算中,能夠整除的是少數,有余數的除法是大量存在的。從小學生學習的角度看,“有余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拓展。鑒于有余數的除法與表內除法的這種密切聯系,以及考慮到通過操作和對比更有利于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修訂后的教材將本單元從三年級上冊調整到了二年級下冊。相應地,具體內容也進行了一些調整。
本單元的學習內容主要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和計算;第二部分是解決問題。教材具體編排結構如下。
有余數的除法是今后繼續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等除法的重要基礎,因為用一位數除、商是一位數的有余數的除法是除法試商的基礎,并且這部分內容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著重要的應用。
因此,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這部分知識對于學生繼續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為教學年段的調整,教材在編排的層次上有以下變化。首先,不斷將有余數的除法與剛學習的表內除法的兩種情況對比呈現,并借助大量的操作幫助學生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理解余數和除數的關系,同時體會有余數的除法與表內除法的關系。其次,將除法豎式的教學安排在理解了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明白了余數與除數的關系之后,突出了引入除法豎式的必要性和作用,同時為試商的教學作好準備。最后,單獨編排試商的例題,突出試商的方法:求商時要想幾和除數相乘的積最接近被除數而且小于被除數,并且保證余數小于除數。同時,為保證試商的準確性和速度,教材在練習中還增加了單項練習,如練習十四第4題和第6題等。
2.教材編排特點
在教材內容的具體編排上,教材體現了如下的編排特點,從而使得知識更容易為學生所理解,也體現了更科學的數學知識的結構。
(1)注重操作直觀等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與表內除法單元借助動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理解除法的編排一致,本單元教材的編排繼續借助操作等直觀,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并建立操作過程、語言表達和符號表征之間的關系,實現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真正理解。如,例1中對余數概念的理解、對有余數的除法含義的理解,都是借助操作來進行的,由直觀操作到符號表征,使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要學習的知識。又如,對于除法豎式的理解,也是借助操作,使學生清楚地看到豎式中的每個數所對應的操作中的具體對象,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另外,在解決問題的例6中,同樣借助畫圖這一直觀手段,幫助學生分析題意,理解其中余數所代表的事物,進而幫助學生學會解決問題。
(2)通過對比幫助學生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和計算。
為幫助學生理解,修訂后的教材將“有余數的除法”安排在學習完“表內除法”之后不久進行教學,并且以表內除法為基礎,通過對比加以編排,主要體現為下面4次對比。
第一次是例1中平均分物過程的對比。教材通過“將一些草莓,每2個一份,可以怎么分”,幫助學生感受平均分物的過程中有兩種情況。在對比中拓展學生對除法的認識,并更好地理解余數的含義、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
第二次是例1、例2中有余數的除法和表內除法的橫式的對比。通過結合操作過程,使學生在對比中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橫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及每個數的含義,理解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第三次是有余數的除法的橫式和有余數的除法的豎式的對比。借助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及與橫式的對比,使學生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豎式的書寫方法,理解豎式中每個數的含義。
第四次是有余數的除法的豎式與表內除法的豎式的對比。借助操作,在對比中幫助學生繼續理解除法豎式的寫法,理解豎式中余數0的含義。
由上面的敘述可以看出,通過這樣的對比,不僅可以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加深學生對有余數的除法的理解,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聯系,為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網絡提供支撐點,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的能力。
(3)針對難點增加教學試商的例題,幫助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為后續學習作好鋪墊。
本單元在求商的方法上的編排,與表內除法的試商是一致的:都是先通過操作分物得到商,然后再探索求商的方法并進行相應的計算。在本單元中,例1~例3中的商都是通過操作分物得出來的,從例4開始離開具體情境直接用豎式計算,這就必然要用到算法。這個算法,就是有余數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在編排上,例4直接利用除法豎式,要求學生想乘法口訣,找出與除數相乘積最接近被除數而且小于被除數的那個數,這個數即為商(通過余數小于除數加以判定)。這樣的數學,既教給了學生有余數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又為后面繼續學習除法的筆算打好了基礎,因為多位數除以一位數等筆算除法的計算過程,就是多次進行有余數的除法的過程。
(4)注重解決問題策略的培養,并繼續落實“四能”目標。
加強對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將培養學生“四能”的教學與各部分數學知識的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修訂后教材的一大特色。通過這樣的編排,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了清晰的線索和可操作的教學思路。具體到本單元,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5是用有余數的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并用“進一法”確定問題的答案;例6是用有余數的除法的知識解決與按規律排列有關的問題。在具體編排上,教材繼續通過“知道了什么?”“怎樣解答?”“解答的正確嗎?”等提示,使學生經歷審讀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尋找策略解決問題、回顧與反思等全過程,并通過呈現不同思維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既尊重學生的發展現實,允許學生用適合于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又可使學生了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有助于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此外,結合相關的例題和習題,教材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經歷了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發現并抽象出數學問題的過程,以此為學生積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經驗。長此以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對數學問題的敏感性。
三、教學建議
結合前面的闡述及本單元知識的特點,下面對教師教學提出一些總體的教學建議,供教師進行實際教學時參考。
(1)借助(幾何)直觀促進學生的理解。
幾何直觀是《標準(20xx)》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圖形來描述和分析問題,用通俗的話說,就是用圖想事,借圖促思,據圖說理。由于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的過渡期,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撐。而幾何直觀正好憑借其直觀的特點將抽象的數學語言與形象的圖形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起來,把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簡明、形象,從而有助于學生思考、探索,突破學習難點,揭示問題本質。因此,在教學時應注意充分運用(幾何)直觀,具體體現如下。
首先,借直觀幫助學生建立最基礎的概念。例1~例3的教學內容是本單元的基礎知識,這些例題的教學都是建立在直觀的基礎上的。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充分運用直觀和對比,幫助學生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理解余數與除數的關系,理解除法豎式中各數的含義。
其次,在解決問題中注意借助直觀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明白解題的緣由。在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題意和分析數量關系往往是難以截然分開的,學生理解題意的過程,實質上也包含了對數量關系的分析,這些往往都需要借助直觀。如例6中題目的呈現、對數量關系的分析,乃至最后對余數含義的說明,都借助了直觀的手段。因此,在教學時應充分借助直觀,讓學生學會利用圖來描述和分析問題,將數學問題轉化成直觀、形象的圖,以清晰地“看到”數量關系,明晰解決問題的思路,并最終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2)將操作、口算、豎式相互結合,實施“有來有回”的教學。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除法常常經歷如下面左圖的表征過程。這種表征是單向的、有去無回的,學生只經歷了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卻沒有經歷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因此,當學生遇到豎式不會書寫時,不能用具體的動作表征來支撐。筆算是“直觀的算理,抽象的算法”,若不能溝通學具操作、口算與豎式表示的筆算之間的關系,尤其是不能將直觀的學具操作轉化為頭腦中的形象的表象操作,學生就難以真正掌握算法、理解算理。為此,建議在幫助學生理解用除法豎式計算除法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下面右圖的表征過程。
在上面右圖中,橫框中所表示的是除法意義的語義表征、動作表征、符號表征,這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斜框中所表示的是符號表征中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豎框中則是本節課要建立的動作表征與另外兩種符號表征之間的關系。
按照這樣的教學思路,學生在操作體驗中應建立分的過程(操作表征)、口算的過程、豎式的書寫過程(符號表征)以及語言表達過程(語義表征)間的一一對應關系,使學生在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的同時,進一步理解算理,降低學習難度,此種方法特別適合于中等及中等以下學生的學習。
(3)認真了解學生學習除法豎式前的知識基礎。
正如前面在編排特點中所敘述的,本單元教學的重要知識基礎是學生對于平均分及表內除法的理解,因此,其掌握情況直接影響本單元的學習。為此,在教學之前,教師應通過復習喚起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同時通過復習對學生的情況有一個直接的了解,確定好教學的起點。
尤其是在教學除法豎式時,更應該對學生進行一些前測,了解學生對除法豎式都有多少了解,以確定教學時需要突破的“點”。比如,在教學前,我們曾通過如下題目對學生進行過前測。題目如下:有15枝花,一個花瓶插5枝,可以插幾個花瓶?
調研時,要求學生分別通過操作、算式表達、寫出心目中的豎式三種表征方式解決上面的問題。其中算式表達和寫豎式兩種表征方式的調研結果如下。
在算式表達方面,學生列出的橫式有:15÷5=3(個),15-5-5-5=0。其中,第一個式子是一般的除法橫式;第二個式子用的是減法,體現了逐次減的過程,雖然沒有寫出結果,但能看出學生理解了除法的意義,能得到正確的結果。
在讓學生用自己心目中的除法豎式表征時,學生列出了如下的除法豎式。
從上述幾個豎式中可以看出,學生列豎式時明顯受到了加、減法豎式的影響。第四個算式雖然出現了“”號,但從表達的形式上看,這位學生僅僅是見過除法豎式,但對這種算式各部分的含義并沒有理解。
從綜合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學生能夠解決需要用除法解決的問題,但基本上都不了解除法豎式。究其原因,這與除法豎式的特殊性有關。這也是除法豎式的教學之所以成為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的原因之一。教學時,應對此加以重點處理,可以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增加課時,以使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掌握除法豎式的寫法,真正地理解除法豎式中各數的含義。也可以補充一些除法豎式形式演變的史料,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5
設計說明
本設計注重讓學生經歷“觀察算式——回憶運算順序——規劃計算步驟——按順序進行計算——反思并積累體會”的過程,一方面引導學生用語言表達解題思路和過程,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理解運算順序規定的合理性。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運算順序,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1、注重引導學生用語言表達解題思路和過程。
由于學生有了一定的用兩步計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礎,因此本設計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喚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組織學生充分表述解題的思路,在學生理解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基礎上,結合分步算式與綜合算式幫助學生理解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2、通過設置沖突引導學生理解運算順序規定的合理性。
在引導學生解決例2時,仍然注重讓學生用語言表述解題思路,再列出算式。由于例2含有兩級運算,因此學生列出的算式會呈現幾種不同情況,由學生的解答入手,抓住沖突,引導學生通過對比、討論,進一步體會規定保證結果唯一及追求數學表達簡潔的目的,使學生深入理解運算順序規定的合理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出示計算題。
(1)用豎式計算:45+37= 90-48=
(2)指名板演,并說出用豎式計算加法和減法時應注意什么。
2、出示口算題。
(1)口算下面各題。
2+4+3= 30+40+20= 2+30+5=
70-30-20= 17-7-5= 14-9-2=
(2)引導學生思考:連加、連減算式要按怎樣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
3、引入新課。
師:我們已經掌握了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那么加、減、乘、除混合運算又該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沒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下一環節學習同級的混合運算奠定基礎。
自主探究,總結同級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
1、出示教材47頁例1主題圖。
(1)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主題圖,說一說圖中的同學們在做什么。
(學生觀察,互相交流)
(2)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數學信息)
2、引導學生思考:要求“閱覽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必須要知道什么條件?
3、引導學生在練習本上列式解答。
4、全班討論、交流計算方法。
(1)小組討論這道題的計算方法。
(2)每組派代表展示算法,并匯報計算方法。
預設
生1:因為要求閱覽室下午有多少人,就要先求中午時閱覽室有多少人,所以先列式計算53-24=29(人),中午有29人,再加上下午來的38人,就可以求出下午一共有29+38=67(人)。
生2:要求閱覽室下午有多少人,要先求中午時閱覽室有多少人,再加上下午來的人數,就是下午閱覽室的人數,列綜合算式是53-24+38=67(人)。
(3)引導學生比較兩種解法,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后匯報。
生3:不同點是第一個算式是分步計算;第二個算式是綜合算式。相同點是都先算減法,再算加法。
5、引導學生根據題意理解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
6、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時,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6
一、查字知道除字義。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除(chú)法的初步認識”,“除”字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多少?先討論如何在字典上找到“除”字?
生:我們小組認為應在標有“c”的那幾頁中找,可以找到“除”字。
生:我們小組討論也認為在標有“c”的那幾頁中找,不過我們不是直接找“除”字,而是先找到“chú”,再找“除”字。
生:我認為XX同學的方法方便一些,我剛才翻字典時發現每頁的最上面都標有拼音,未找到拼音就不用看下面的`字了,方便一些!
師:查查字典,“除”字有幾種意思?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學生查字典)
生:我們小組查字典知道“除”有五種意思,一是“去掉”,如除四害;二是不計算在內,如除此而外;三是把一個數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如2除6等于3;四是臺階,如庭除;五是任命,授職。剛才,我們討論除與加、減、乘一樣,是一種計算方法,所以我們認為在“除法的初步認識”中“除”是第三種意思。
生:我查到“除”字在65頁,有四種意思:一是去掉;二是不計算在內;三是算術中用一個數去分另一個數;四是臺階:庭除。以前,曾稱數學為算術,所以我認為是第三種意思。
師:用一個字概括“除”是什么意思?
(眾生齊答:分。)
二、動手理解平均分。
師:請你拿出6――10個小圓片來分一分,要求分成兩份,把結果填入表格。
圓片總數 個
第一份
第二份
師:通過操作,你有什么發現?
生:只要拿出一個便成兩份,一份增加,另一份會減少。
生:我用8個小圓片來分的,只有分成4與4時,兩份同樣多,其它不行。
生:我也只有分成5與5時,兩份同樣多。
生:我的沒有出現同樣多的!
生:你用了幾個?
生:7個。
生:我用了9個,也沒有出現同樣多的。
生:我用6個,3與3同樣多。
師:噢!也就是說用7、9個小圓片時,不管你怎樣分都不會出現每份同樣多,用6、8、10個小圓片時,可以出現每份同樣多的現象。這種每份同樣多的分法顯得比較(眾生齊答:公平),它叫平均分。平均分時不管分幾份,要求每份同樣多。請你四人一小組,用12個小圓片平均分,會出現哪幾種情況?
(學生操作,反饋:2個6,3個4,4個3,6個2,12個1等幾種情況)
三、動口表達小操作。
師:我們來用一用平均分好嗎?老師在這里有一些梨和幾個盤子,請一位小朋友來選用這些材料,用平均分來分一下,有困難可以請好朋友幫忙。其他同學看這位小朋友怎么分,注意動作、表情、神態等,來一個“看操作說話”如何?
(師指一位學生上臺,望著9個梨子和5個盤猶豫不決。豁然回首,向朋友招招手,朋友在他耳邊片語,他微笑著拿出8個梨子和4個盤子,開始操作)
四、動腦創造除符號。
師:同學發揮創造想象力,“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用符號表示出來。同時思考一下:為什么這樣設計?如何使同學接受自己的設計。
生:我們學習過加、減、乘法,我發現加號“+”旋轉一下成為乘號“×”,于是我想把減號“-”旋轉一下得到“/”來表示除號。寫出的算式是8/4=2。
師(驚訝地)問:你們覺得………
(眾生用掌聲打斷老師的話,為該同學的創意由衷地鼓掌!)
生:我爸爸告訴過我除號,“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可以寫成算式8÷4=2。我認為除號能體現平均分的意思,你們看橫線上一點,橫線下一點,多公平!
生:剛才,我是畫一把小刀來表示除法:8 4=2,不過我現在覺得他們的好一些!
師:你也很好!能在交流中欣賞他人優點,反思自己,作出明理的決擇。也很了不起!
師:同學們,這兩種表示方法都比較常見,你在哪里見過呢?
生:計算機上是用“/”來表示除的!
生:數學書上,用“÷”表示除!
……
師:會讀嗎?看看書上規定它怎么讀?
師:它讀作(眾生接:“8除以4等于2” )。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寫幾個算式,讓同桌讀一讀,說一說它表示的意思。
五、動手應用新知識
選取生活中平均分的場景圖,讓學生寫算式、讀算式、說算式的意義等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7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3頁例1。
【教學目標】
1.會進行時、分、秒之間的簡單換算。
2.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與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3.結合具體情境進行德育教育。
【教學重點】
時、分、秒之間的換算。
【教學準備】
課件,答題卡。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教師:同學們,我們學過哪些時間單位?(時、分、秒)關于時、分、秒的知識你都知道些什么?(學生自由說,針對性地板書1時=60分,1分=60秒)
對于時、分、秒,同學們積累了這么多的知識,真能干!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用一用這些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教學新課教學例1
(1)了解跑得快慢與時間長短的關系
教師:同學們,喜歡看比賽嗎?烏龜、兔子和小狗它們三個要進行一場跑步比賽。瞧,比賽開始了。
課件播放:第一次比賽情景,并出示比賽成績表。烏龜小兔小狗2400秒80秒85秒
教師:誰得了第一?為什么?
小結:誰跑得快,誰用的時間就少。當時間的單位統一時,我們很容易看出誰用的時間少,誰跑得快。
(2)時、分、秒之間的換算
教師:小狗得了第2名,它可不服氣,要求再比一次,于是它們三個又進行了一次比賽。
課件播放:第二次比賽的情景:小兔中途睡著了。
教師:同學們,猜一猜,它們誰跑得快,可能最先到達終點呢?(學生自由說,教師結合情景進行德育教育)
教師:到底誰跑得快?聽聽它們自己是怎么說的。
烏龜:我跑了1時。小兔:我跑了3分。小狗:我跑了120秒。
教師:聽了它們的話,到底誰跑得快呢?好比較嗎?你能想出辦法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誰跑得快嗎?
(3)組織交流匯報
教師:誰來說給大家聽?
學生:1時=60分,120秒里面有兩個60秒,是2分,小狗用了2分,小兔用了3分,烏龜用了60分,小狗跑得最快。
教師:還有其他的.算法嗎?
小結:當時間的單位不統一時,我們不容易直接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如果把單位換算一致了,就很容易比較出它們的大小了。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112頁課堂活動第2題。
(2)判斷對錯。
①2分7秒=27秒
②1時25分=125分
③90分=1時30分
(3)比一比。
①誰跳得快?在( )里畫?。小紅跳100下繩用了40秒。( )小蘭跳100下繩用了1分5秒。( )
②誰拍得快?在( )里畫?。小明拍100下球用了1分10秒。( )小剛拍100下球用了65秒。( )
③誰踢得快?在( )里畫?。小麗踢100個毽用了120秒。( )小江踢100個毽用了1分25秒。( )
(4)下面是60米跑的成績,請給他們排名次。姓名小剛小紅小麗小明小勇時間1分35秒90秒1分40秒2分1分20秒名次
四、課堂總結
教師:今天你學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8
教學內容:
第3、4頁內容,“想想做做”第1~4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懂得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2.經歷探索有余數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試商的方法和理解豎式計算的算理,并會用豎式計算。
3.培養學生的操作、觀察、概括的能力和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與同學合作的態度。
教學重點:
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
教學難點:
如何試商。
教學準備:
點子圖若干張,表格,課件,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2顆糖,分給幾個人,每人分得同樣多,有幾種分法?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12÷2=6(人)12÷3=4(人)12÷4=3(人)12÷5=2(人)┄┄2(顆)12÷6=2(人)
12÷7=1(人)┄┄5(顆)12÷8=1(人)┄┄4顆。隨機指一個有余數的算式,讓學生說出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教師:通過昨天的學習我們知道分均分的時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正好分完沒有余數,還有種就是分后有剩余的,但每次余下的數都比除數小。有余數的除法怎么計算呢?今天我們學習。(板書課題)
二、探索新知
1.復習引新。
(1)出示題:有6個桃,如果每盤放3個,可以放()盤。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6÷3=2(盤)
豎式:
答:可以放2盤。
師:現在老師把題目改一下你會計算嗎?有7個桃,如果每盤放3個,可以放()盤。
想一想,問題要修改嗎?
2.教學試商的方法
(1)要求學生根據題目意思列式,7÷3
(2)小組討論:商是幾?你可以用你手中的'小圓片代表7個桃子來分分看。
你是怎么找到這個商的?(請個別學生談想法。)
(3)那么7÷3的豎式該怎么列呢?商和余數該寫在哪兒?老師和你們一起來探討下吧。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談話:我們求商都是用乘法口訣來想。那么同學們想一想;有沒有一句口訣是三()得七的?(沒有)再想一想:有沒有一個數和3相乘的積最接近7,但又小于7的?(有)
7下面應該寫幾,為什么?“6”表示什么?
師生在談話過程中完成如下板書:
4.帶著問題看課本上的例題:
(1)為什么把一個桃子放在一邊?
(2)為什么商后面寫“盤”,余數后面寫“個”?
(3)豎式上各個數各表示什么?
(4)豎式中,商1或3行嗎?為什么?
5.嘗試完成“試一試”。
(1)請學生說說題目的意思。(老師有17個氣球,分給5個同學,平均每人分幾個,還剩幾個?)
(2)學生用剛學到的方法獨立計算。
(3)交流:展示學生不同的豎式計算,可能出現下面幾種情況:
①商2余7的②商3余2的……
思考討論:哪些商合適?哪些商不合適?為什么?(師生共同分析原因)
三、鞏固練習,形成技能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先用小棒擺一擺,再填空和進行豎式計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用投影儀展示某學生的豎式計算并讓他選兩題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試商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4題。
讓學生說說題目的意思再做。
四、課堂
這節課學習了有余數除法的豎式計算,有余數的除法怎樣試商?(想幾和除數相乘接近被除數而又小于被除數。)在計算中要注意什么問題?(余數要比除數小。)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9
設計說明
1.重視知識網絡的建構。
為使所學知識有條理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加深學生的記憶,本設計先引導學生自己整理所學知識,嘗試把所學知識有層次地敘述出來,并形成結構圖,然后依據結構圖進行復習,不僅起到了進一步鞏固知識的作用,還提高了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2.重視圖形特點及圖形運動特點的強化訓練。
本設計注重對所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地、多種形式地訓練,使學生加深對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現象的理解。同時結合各種具體圖形,讓學生描述圖形的運動,使表達與理解相互促進,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引入課題,明確目標
今天這節課我們復習圖形與幾何的`知識。(板書課題:圖形與幾何)
⊙分工合作,梳理知識
1.引導學生在小組內用適當的方式概括性地整理第三單元的內容,可以用文字、表格等方式表示出這部分的知識結構。
2.提示整理知識的一般方法。
3.讓學生將自己整理的知識結構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教師尋找整理得較全面、較有邏輯性的學生作品,全班展示,并引導學生進行評價。
4.教師將自己整理的知識結構圖向學生展示,并結合知識結構圖,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的知識:
圖形的運動(一)
5.教師引導學生交流質疑:對以上的學習內容,你有什么疑問?
組織學生質疑、釋疑并交流整理知識的體會。
設計意圖:提倡自主整理、合作交流的復習方式。通過讓學生回顧知識,討論知識之間的聯系,自主整理所學知識并形成網絡,經歷“回顧—整理—提升”的過程,培養學生歸納整理的能力及合作意識。
⊙復習重點,強化提高
1.復習軸對稱圖形。
(1)結合教材115頁2題中軸對稱圖形,引導學生回顧軸對稱圖形的特點。
(2)學生討論,集體交流。
預設
生:像這樣剪出來的圖形都是對稱的,它們都是軸對稱圖形。折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
(3)課件出示教材117頁9題,學生先獨立判斷哪些是軸對稱圖形,然后集體訂正。
2.復習平移。
(1)引導學生結合教材115頁2題中的平移現象,舉例說明平移的特點。
預設
生:平移就是物體沿著直線移動,像拉風箱的運動就是平移現象。
(2)課件出示教材117頁10題,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
(3)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判斷平移現象時,應該注意什么?然后匯報。
預設
生:平移時,圖形的方向和大小沒有變化,只是位置發生了變化,可以上下、左右、斜著移動,但是要沿著直線移動。
3.復習旋轉。
(1)引導學生結合教材115頁2題中的旋轉現象,舉例說明旋轉的特點。
(2)學生小組交流,并匯報。
預設
生:旋轉就是物體的每個部分都繞著某一個點或軸轉動。像圖中的竹蜻蜓,生活中鐘面的指針、風車、螺旋槳,它們都繞著一個點(或一個軸)運動,這樣轉動的現象都是旋轉現象。
(3)課件出示練習題。
(4)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0
一、 教學內容:P2~P3
二、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經歷分蘋果等實際操作,初步體會有余數除法與生活密切聯系。
2、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計算出有余數除法的書寫格式,體會余數一定比除數少。
3、 在操作、探索、發現中,使學生獲得積。
三、 重點難點:
1.使學生體驗除法的`意義及乘法豎式的計算過程。體會余數要比除數小。
2.通過分蘋果的實際操作,總結出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使學生體會到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
四、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實物投影儀
學生準備:每個人準備若干圓片
五、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二)、探索新知
1、 體驗除法豎式的計算過程。
(1)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上述問題
(2) 接著進行全班集體交流。
(3) 同桌同學合作擺20個圓片,驗證推算結果。
(4) 介紹除法豎式的寫法:
20 ÷ 5 = 4
4 ——商
除數 被除數
20 ——除數與商的積
0 ——余數
(5) 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第2頁試一試四道小題,指名板書,集體訂正。
2、 體會平均分后有余數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1
一、復習引入課題:
1、上學期我們一起認識了四個描述方向的方位詞語,誰來說說是哪幾個詞?
學生說一說。
2、在生活中我們又是怎樣來辨認這些方向的呢?
學生做一做。
3、在地圖上我們又是怎樣確定位置的呢?
教師課件展示四個方向,學生看一看。
4、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辨認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教師引語:同學們真棒!為了獎勵你們,老師準備帶大家到笑笑的學校去參觀。
教師課件展示學校及周圍建筑物圖。
2、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畫面,從畫面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一下,然后與同桌交流一下,最后老師要請同學們向全班匯報。
3、學生匯報觀察到的信息。教師將匯報到的建筑物貼片貼在黑板上。
4、怎樣描述更清楚一些呢?
教師將另外的四個方向統一為: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5、請同學們用描述方向的八個詞來說一說笑笑學校四周的建筑物。
教師課件展示題,讓學生說一說。
三、制作方向板:
1、教師展示方向板,學生觀看。
2、教師指導方向板的制作方法:拿出一張正方形紙,先上下對折,再左右對折,最后把紙攤開后再對角對折。在出現的八條折痕上標出八個方向。
3、同學交流誰的方向板做得好,誰的需要改進。
四、利用方向板:
1、在教室里辨認八個方向。
2、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方向分別是哪位同學。
五、實踐綜合應用:
1、教師課件展示中國地圖,學生觀察。
2、請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北京、吉林、上海、四川和自己的家鄉。
3、完成書上第23頁的第1題。
4、學生看書第23頁第2題,說一說圖中建筑物的方向。
5、教師課件展示圖片,學生做游戲:說一說小烏龜的周圍的數字各在小烏龜的什么方向。
6、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說一說校園內各方向分別有些什么。
六、全課小結:
1、除了今天在課堂上學習的關于方向的例子,你們在生活中還了解到哪些和方向有關的知識或者例子嗎?
2、說說你在今天的課堂上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認為自己哪些地方表現最棒?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再努力。
七、作業:
請同學們根據今天學習的知識和自己每天放學回家所走的路線,設計出自己的回家路線圖。
教學反思:
1、我以“參觀笑笑的'學校”為引子,以解決“笑笑學校的四周有哪些建筑”為導線,讓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并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形成能力。
2、教學設計時我積極關注學生的認知背景和生活經驗,在教學中創設了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情境,引起學生高度的興趣和注意力。
3、為了對生活中的數學進行提升、建模,抽象出數學的規律、方法,我在體驗環節中設計了一個制作方向板的練習。
4、在“說說你的周圍什么方向上有哪些同學”的過程中,我請相鄰的的同學說方向,從而讓學生感知方向的相對性,知道以不同的事物為中心,同一事物會處在不同的方向上。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2
教學 目標
1.通過“過河”的情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小括號的作用,能正確計算帶有小括號的算式。
3.養成先看運算順序,后進行計算的習慣。
教學 重難點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小括號的作用,能正確計算帶有小括號的算式。
教學準備
課件課時
安排1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現在是什么季節?
生:春天。
師:是啊,陽春三月,這么好的天氣,你們最想干什么呢?
生:春游、植樹……
師:我們的好朋友笑笑所在的班級正準備去一個美麗的地方春游呢!
課件出示過河情境圖
師:同學們快來看看,他們現在在哪兒?
生:河邊。
師:遇到了什么問題?
生:他們想要過河。
師: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過河》(板書課題)
二、新課傳授
出示過河情境圖
師:請大家仔細看圖,從圖中可獲得哪些信息?
學生回答
師:剛才同學們都說得很好,“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們想要過河,每條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幾條船?”現在請同學們動動腦,想一想,幫助笑笑他們解決問題。
學生動手列式:29+25=54(人)54÷9=6(條)
師:如果用我們前面學過的知識列成綜合算式,誰來試一試?
學:29+28÷9
師:這樣列式行不行呢?為什么?小組進行討論
學生匯報結果:這樣列式不行,因為這算式是把女生人數去除以9,而不是用總人數去除以9。
師:那我們該怎么辦?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表示這部分應該先算呢?學生探究:實物臺上展示——用小括號(29+25)÷9
師:有小括號的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板書)
那么這個帶小括號的`算式該怎么讀呢?
師范讀,學生跟讀
師:相信同學們知道了帶小括號的算式該怎么算,請快速準確的在書上寫出來。
指名完成:(29+25)÷9
=54÷9
=6(條)
三、鞏固練習
師:同學們,在你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幫助笑笑他們解決了”過河“問題,現在坐著6條船來到了河岸,這時,來了幾只小動物,他們想考笑笑他們,你們愿意參加嗎?
課件出示:
1、比一比,誰的眼力好。(說出運算順序)
30+8×4(30+8)×4
5×2+35×(2+3)
80-64+880-(64+8)
5×9-5(26-20)×8
2、比一比,誰判斷的最準確。
(1)(10+3)×5與10+3×5都要先算乘法。
(2)在一個算式里,如果有括號,要先算括號里面的。
(3)81減去6乘6的積,列式為(81-6)×6。
3、比一比,誰算的又對有又快。
5×(36-29)(83-35)÷894-(25+19)
4、生活應用
師:在同學們的幫助下,笑笑班級順利地到達了目的地。(出示森林圖)他們在這玩得可開心了,臨走時,笑笑想買一些土特產帶回去,于是他來到森林特產店。(出示購物圖)野菜4元,木耳5元,葉帖畫3元,竹筍2元,根雕6元,拐杖7元。
笑笑買了些什么?
生:她想買一袋野菜和三袋木耳。
師:淘氣呢?
生:野菜和木耳各買三袋。
師:那他們要付多少錢呢?請你們幫忙算一算。
學生計算后展示不同計算方法
四、歸納
師:同學們,今天有什么收獲?
生:認識了小括號。
生:幫助笑笑解決了問題
生:知道了有小括號,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
師:其實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希望同學們做生活的有心人,把今天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5頁例4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長,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讓學生通過整理,對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有系統、完整的認識。
3.結合實踐活動,滲透長度單位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及空間概念。
【教學準備】
多媒體、硬幣、學生直尺、身份證、彩條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媒體展示:美麗的七色彩虹。
教師: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樣漂亮的七彩紙條,請各小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長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記錄。
學生匯報后,發現紫色彩條的長度有爭議。
教師:用厘米作為長度單位測量,有時得不到準確的結果,需要一個比厘米還小的單位——毫米。(板書:毫米)
二、探索新知識
1.觀察直尺,看1厘米中間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間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長度單位,你是怎樣發現的?教師小結: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還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間的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教師媒體展示——毫米。強調: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
(3)指一指:用筆頭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長。(要求學生多指幾處)
(4)數一數:1厘米中間有多少個1毫米。
(學生匯報時,要求學生說出數的是從幾厘米到幾厘米,中間有多少小格)
根據學生匯報,引導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練習:2厘米=( )毫米8厘米=( )毫米( )厘米=50毫米60毫米=( )厘米
(5)介紹字母表示毫米。
提問: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師指出:國際上規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寫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寫成1 cm=10 mm。(板書寫出)
嘗試: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嗎?
學生獨立嘗試,全班展示。
2.實踐活動,感受1毫米的長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體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證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教師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證,然后抽出身份證,指出兩指間的縫隙就是1毫米。要求學生反復練習,體驗1毫米的長度。
(4)說一說:桌上還有什么東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厚度是1毫米?
3.實際操作,用毫米作單位測量
(1)認一認,媒體出示練習十三中第2題的兩幅圖,引導學生認一認是多少毫米。
(2)嘗試量一量。
①媒體顯示兩種量曲別針的.測量方法,哪種正確?并要求學生說明理由。
②嘗試量紫色彩帶的實際長度和量數學課本的厚度。
③開放測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對周圍物體作隨意測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鄰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議一議: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全組匯報,教師引導學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過整理,引導學生探究:除km和m間的進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鄰兩個長度單位的進率是10。
二、用新知,解決問題
1.做教科書第26頁課堂活動第1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選擇合適的單位填入括號中。
2.學生獨立完成課堂活動第2題教師提醒學生用mm為長度單位,引導學生認識其測量誤差。
3.指導學生做課堂活動第3題先估計100張紙的厚度,再實際量一量,并做好記錄。
4.鉛筆的長可能是幾厘米?
三、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應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關問題?
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通過分草莓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并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擺圖形的操作,使學生鞏固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并通過觀察、比較探索余數和除數的關系,理解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3.滲透借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使學生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理解余數及有余除法的含義,探索并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
教學難點: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上課——開始上課之前,問大家幾個問題:看看誰比較聰明,好不好?
第一,這學期到目前為止,我們重點學習了什么知識?(除法)
第二,除法呢,我們經常用哪一個詞來形容(平均分),對于平均分的問題,我們經常用哪些語言來說明呢?或者說是怎樣的題目是平均分:
1、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幾個;2、每幾個為一份,能分成幾份。
下面,我們來看這幾道題目:
1、48個梨,平均分成6份,每份多少個?(除法算式是?)
2、36顆糖,每4個分一袋,能分幾袋?(除法算式是?)
3、11朵花,每3朵擺一盤,( )
A、有剩余 B、正好分完
你知道擺了幾盤嗎?還剩下幾朵?
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道題完整的描述一遍呢?
11朵花,每3朵擺一盤,擺了3盤,剩余2朵。
二、觀看圖片,引出活動
(主題圖)用11根小棒擺出下面的圖形,各能擺幾個?
問題:1. 讀一讀,你知道了什么?擺一擺,說一說你是怎樣做的。
2.能把擺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
7÷2=3(盤)……1(個)
︱
余數
你能用語言來描述下這個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嗎?(也就是說你能不能把這個算式結合這道題組成一段話)
“余數”的來歷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剛剛從猿猴轉變成人,他們以打獵為生.可是獵物常常太少,他們必須把食物平均分開,否則就會有人餓死.但是在分食物的時候,人們經常發現:每個人分到相同數量的食物以后,還會剩下一些,可是這些食物又不夠再分一次,于是這就啟發了后來的人們認識到數學除法運算中的余數。
(三)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把下面這些,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百以內加減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減法口算、筆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對萬以內加法的計算應該比較容易掌握,稍有困難的是萬以內數的進位加法中連續進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筆算。為此,本課教學中,在注重學生已有的計算基礎上,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教師點撥引導為輔的策略,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感知,在積極思辨中發現,在具體運用中理解的方法進行連續進位加法的教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能自己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在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比較分析、歸納總結、與人交流、合作學習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聯系實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推理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習慣,養成認真、有條理的計算習慣 。通過情景對比,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是掌握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
教學難點:
三位數加法中的連續進位方法。
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創設了十年前我去動物園參觀的情境激趣引出課題,與今天再去逛時情境的對比,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引出知識點,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這一環節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也培養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的良好數學品質。整個課堂我創設小動物參與的環節,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開課伊始,我通過情景創設十年前逛動物園的情境,與今天學生再逛動物園的情境作對比,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從而引入今天的知識點,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既現實、又有趣,同時還受到了環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中改變學生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注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且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匯報自己或小組的成果,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
1.課件出示青山縣野生動物園相關數學信息。
(1)思考并回答:對比同一個動物園兩張照片,你發現了什么?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呢?
(2)提出數學問題。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學生獨立計算。
(2)四人小組內交流算法。
(3)全班匯報。
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幾種計算方法: 口算 數線
在計數器上撥珠計算。
嘗試列豎式的方法計算。(小老師板書,講解)
3.小獅子先知道用豎式計算三位數加法時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你愿意告訴它嗎?
4.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補充課題) 6.. 趣味練習,評選動物園環保之家(板演)
三、聯系實際,鞏固應用
這一環節設計了幫森林醫生啄木鳥找對錯,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兩個環節,目的是為了對今天學習的連續進位的加法進行鞏固練習。
四、全課總結,暢談收獲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下冊教案11-15
小學數學下冊教案二年級09-29
小學二年級的數學下冊教案02-02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教案教案02-01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教案03-03
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1-21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教案01-07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2-21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2-20
小學二年級的數學下冊教案15篇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