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小學數學教案匯編八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詳細介紹:
教材分析
認識厘米是義務教育課程小學數學二年級的內容。要求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為什么他們說的數不同?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按照課程要求,要讓學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并通過看、量、畫等學習活動形成厘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思路
1.數學活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時要讓學生感到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認識厘米的教學,就是從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事物,想身邊的事情。在學生獲得新知以后,教師又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估測周圍事物的長度,去調查厘米在生活中的運用。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可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拓展創新空間。
2.合作探究,發現知識,形成技能。
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的最終獲取,還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探究過程。本課教學注重引導學生以合作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求學生通過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從哪兒到哪兒,用手比畫1厘米的長度,閉眼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長的物體等活動來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幾厘米的具體長度,進一步認識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畫的活動中,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小組合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使他們在發現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獲得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3.加強估測,發展空間觀念。
估測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加強估測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正確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強其空間觀念與學習興趣。教學時,教師通過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l厘米以及對周圍物體的長度先估計、再量一量的活動,使學生在比照中積累經驗,形成初步的估測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學會量線段的長度。
3.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發展空間觀念。
4.培養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尺以及可度量長度的物體若干。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統一認識。
1.找原因。小豬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幫媽媽鋤地。它干了一整天,餓極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飯。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飯。這可能嗎?(碗有大有小。)
2.量課桌。(1)讓學生選擇一個課前準備好的鉛筆、小紙條、文具盒等物體,和自己的課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準匯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答案不一。)
3.師:大家說得都對,但為什么所說的數不同呢?(因為我們測量課桌所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有什么辦法可以使我們量的結果一樣呢?(大家都用同樣的工具去量。)
4.導入揭題:你們的辦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結果,我們需要有統一的測量工具。有誰知道我們通常用什么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尺子。)今天,我們就要認識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所使用的國際上統一的長度單位厘米。(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這一環節密切聯系生活導入學生的學習活動,五花八門的答案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體會到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同時,找原因、量課桌這樣富有挑戰性的活動也吸引學生對新知學習產生興趣,對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引起重視。]
二、合作探究,認識厘米。
探究一:認識直尺
1.出示米尺,讓學生觀察,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師發給的米尺,仔細瞧瞧,你發現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機引導學生認識刻度數、刻度線、刻度0。
探究二:認識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來聽一聽電腦博士的介紹。
(多媒體動態顯示尺上1厘米的線段,并說明:從刻度0到刻度l,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
請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長?
2.比一比:你能用兩個手指比畫出1厘米大約有多少長嗎?(師做拇指與食指比畫狀。)
3.記一記:請小朋友看看這一段距離,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4.找一找:
(1)你還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嗎?
學生自由回答,要求說清從刻度幾到刻度幾之間的長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帶來的物體中,還有你的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匯報。(手指的寬、牙齒的寬、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徑等。)
探究三:認識幾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長?(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如:從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從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從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請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畫一下2厘米大約有多長。
3.小組活動: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3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厘米長?你還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數嗎?
4.思考:通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們有什么發現?
相機點明: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數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得幾就是幾厘米;是幾厘米,這幾厘米里就有幾個1厘米。
[這一環節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認識厘米,形成表象。他們在從尺子上、從周圍物體中找1厘米的比照與估計中以及尋求多種答案的過程中,體驗了l厘米、幾厘米的具體長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測能力。自始至終,他們都是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在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他們獲得了知識,豐富了經驗,培養了能力。]
三、實踐應用,練習鞏固。
(一)學習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數。
(1)嘗試測量同一學具。
出示書上量一量的主題圖,要求學生按圖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長的小棒。(師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測量結果,說說你是怎么量的。
(3)實物投影演示正確量法與錯誤量法,進行辨析比較。
(4)小結:量一個物體時,可以把尺子o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再看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刻度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題。(媒體出示,關鍵處閃動識別。)
(6)學生填寫書上量一量中的鉛筆長、線段長。
2.量非整厘米數。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中的兩條線段(紅線段與藍線段),要求男生測量紅色線段的長,女生測量藍色線段的長。
(2)交流:男生可能說紅色線段長8厘米,女生可能也說藍色線段長8厘米。
(3)比較:紅色線段和藍色線段一樣長嗎?(電腦驗證不一樣長。)
(4)辨析:紅色線段的長是8厘米多一些,藍色線段的長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這樣的兩條線段都可以說是大約長8厘米。以后我們遇到量線段或物體的、長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數時,可以看它最接近幾厘米,就說它是大約幾厘米長。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題。)
(7)學生活動:先估計,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題。)
先完成的小組還可組織估計、測量其他物體的長度。
交流反饋,追問:你是怎樣進行估計的?相機表揚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決問題的學生。
(二)畫整厘米的線段。
1.學生嘗試畫一條4厘米的線段。有困難可以看書自學。
2.指生上臺示范畫,要求邊畫邊說畫的過程。(注意肯定其他畫法。)
3.檢驗:用尺量一量所畫線段是不是4厘米。
4.練習:
(1)想想做做第5題。(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檢驗。)
(2)想想做做第6題。(鼓勵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可謂學以致用。學生通過量一量、畫一畫、估一估等活動對厘米的認識更加深刻了,對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體驗,其估測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更可貴的是,他們嘗試著獨立解決問題,用不同的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與小伙伴合作解決問題,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四、總結延伸。
1.師:通過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2.布置延伸作業。
(1)回家后,以厘米為單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2)課后調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是以厘米作單位的。
[這一環節與課的開始相互照應,使數學活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讓大社會成為小課堂的延伸,成為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大舞臺。]
附:教學小資料
人們在文化發展的最初階段,是從他們的生活環境中選取計量單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長作為英尺,以手指關節的長作為英寸,以千步作為里等等,這樣確定計量單位,顯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國的一位科學家他雷蘭提出了制定一個世界各國通用單位的建議。
1795年,法國的學者取得世界各國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線上從北極到赤道的長度的一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的單位,叫做l米。當時的科學技術還很不發達,測量了整整七年,實際還只是僅僅測量了西班牙的巴賽羅納和法國的敦刻爾克之間的距離。通過計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來1960年的國際會議規定:一米為氪(K8)原子在真空中發射的橙色光波波長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
3.1.1認識厘米|人教課標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 通過觀察、操作與交流,體會比例尺的實際意義,了解比例尺的含義。
3、 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通過測量、繪圖、估算、計算等活動,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4、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教學難點】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通過觀察、操作與交流,體會比例尺的實際意義,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畫圖產生疑問、引入新知
1、畫圖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在上新課前先來畫一畫圖,請同學們翻開課堂練習本,拿出尺子。
請在本子上畫出一條長5厘米的線段。
請在本子上畫出一條長12厘米的線段。
請大家在本紙上畫一條長1米的線段。(生面有難色)
師:怎么不畫了?有什么疑問嗎?(本子沒有1米長)那該怎么辦呢?
(把1米長的線段縮短后,畫在本子上)(生畫)
2、引入新知
師:說一說,你是怎么畫的?(生:10厘米、5厘米、或1厘米長的表示(板書)
師:看來同學們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像2厘米、5厘米、10厘米這些在圖上畫出的線段的長度,我們叫“圖上距離”,而這1米就叫“實際距離”。
師:但是如果把黑板上的數據1米擦去,只把本子上的2厘米、5厘米線段圖給別人看,別人能知道你表示的實際距離是1米嗎??那么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它就是《比例尺》!(板書)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1、理解比例尺意義
師:大家請看笑笑同學就根據比例尺的知識畫出了他家的平面圖,你看他圖中的比例尺是?你知道1:100是什么意思嗎?同學們思考一下,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說一說(生思考交流)
生匯報:1表示圖上距離、100表示實際距離
圖上的1厘米的線段,表示實際的100厘米,
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100倍。
師:對,圖上的1厘米,表示實際的100厘米,因此比例尺實際上就等于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板書: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生讀一讀
2、生活中的比例尺
師: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有見過比例尺?)黃老師也收集了一些,請同學們看一看(出示各圖,分別讓學生讀出圖中的比例尺并說出它們表示的意義)
3、自己寫一個比例尺
師:現在你們自己在本子上寫一個比例尺,并向同桌說一說它表示的意思
生匯報
4、總結比例尺的特點
師:我們現在初步的認識了比例尺,你有沒有發現比例尺有什么樣的特點?(生說)總結:是一個比; 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統一的;比例尺的前項一般為1
三、運用知識,嘗試解決問題。
1、解決第2小題
師:同學們,笑笑按比例尺1:100畫出了她家的平面圖,他想帶我們看看他的臥室,請大家把書翻到30頁,先請大家量出他臥室長寬的圖上距離是多少吧?(課件)
(1) 量出笑笑臥室的長和寬
師:你們量出了笑笑臥室長是?寬是?那你們算出笑笑臥室實際的長和寬嗎和面積嗎?(課件出示)試一試,并把你的解題思路寫在練習本上。
(2)算出笑笑算一算笑笑臥室實際的長是()米,寬是()米,面積是()平方米。
a : 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
b : 學生匯報計算方法。(展示儀展示)
小結回顧
想一想,我們剛才在求笑笑臥室面積的過程中都經歷了哪些程序?(先量出圖上距離,在求出實際距離,然后才能算出面積)
2、解決笑笑家的總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先讓學生討論一下,再匯報方法,然后再計算
學生匯報計算方法。(展示儀展示)
3、解決第4題
師:笑笑在設計圖時還遇到了難題,我們一起來幫幫她吧!
(課件出示在父母臥室的南墻正中有一扇寬為2米的窗戶,在平面圖上標出來。)
(1)分析題意,讓學生說一說(這道題什么意思呢?誰來說一說)
(1) 學生交流想法。
(2) 學生獨立完成。
生1:2米=200厘米 200/100=2厘米
生2:200÷100=0。02米 0。02米=2厘米
師:同學們的表現都非常的出色,笑笑還為我們出了道難題,大家敢于應戰嗎?
4、解決第5題
(課件出示:笑笑的臥室長4米,畫在圖紙上,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臥室的長。)
1、 圖上1厘米表示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厘米?
2、 她畫的平面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生:小組合作、討論、探究、反饋匯報。
四:全課總結
師: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能談談自己的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新課程強調數學課堂教學應關注學生經歷和獲取知識的過程,再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因此,不少教師都借助多媒體將教材中靜態的內容動態呈現。然而農村大部分學校教學條件還比較落后,許多學校連幻燈都沒有,更別說多媒體了。可以說,多媒體教學尚屬貴族消費,許多農村小學教師只能是望洋興嘆。為此,在這偏僻、落后的農村小學,要用好新教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立足實際,根據具體的學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筆者最近參加了一些學校的教學研討活動,聽了不少老師的探討課,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沒有多媒體的課也同樣精彩。現將長方體的認識一例整理描述如下,與大家一同分享。
一、生活入手引出課題
師:(手中拿著紙牌)這張紙牌是什么形狀?這一副紙牌呢?(生:一張是長方形、一副是長方體)。
師: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
生:牙膏盒、化裝品盒、粉筆盒、冰箱
師:你們覺得長方體有什么特點?
生:(略)
看來同學們對長方體的特征還是有所了解的。這節課我們來進一步研究長方體。
[評析:教師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實物即紙牌入手,從平面到立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從直觀上初步感知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不同,建立了長方體的表象,為學習新知作好鋪墊。]
二、實物感知形成表象
讓學生初步感知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等。
師:請同學們拿出長方體模型(事先準備好),先摸一摸,再想一想你們摸的平平的部分叫什么?
生:面。
師:再用手摸摸長方體相鄰的兩個面相交的這一條共有的邊,它叫什么呢?
生:有的說叫邊;有的說叫線段)。
師:我們給它一個名稱,叫做棱。同學們用手再摸一摸自己帶來的長方體的棱。再用手摸摸長方體三條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生:有一個點。
師:我們把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評析:借助教具、學具,通過教師的引領,讓學生觸摸長方體實物,從整體上觀察長方體,直接感知長方體有面、棱和頂點等三個要素,為進一步探究長方體的特征做準備。]
三、動手實踐加深理解
1.探究長方體面的特征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各部分名稱,接下來我們來研究長方體的面有哪些特點。先請每組同學選擇1~2個想研究的長方體物體,采用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當然也可以用信封里的長方形紙片做一個長方體,看同學們能否發現長方體的面有哪些特征?待會兒每組派代表匯報你們的探究成果。
師:哪組愿意先派代表來說說?
學生分組匯報討論結果。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想了這么多的辦法來驗證長方體相對的 2個面是相等的。
師:現在,你們拿起自己的長方體進一步觀察,看一看長方體的6個面各是什么形狀的?
通過學生觀察得出兩種情況:一種是6個面都是長方形:(板書:6個面都是長方形)另一種情況是有4個面是長方形,另外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板書: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2.探究長方體棱、頂點等特點
師:請同學們數一數長方體共有多少條棱?你是怎樣數的?(引導學生數時,要有序、不重復、不遺漏)
學生討論后,分組匯報。
師:怎么證明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學生分組匯報證明方法。
師: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證明相對的棱長度相等。再請同學們拿起自己的長方體數一數,一個長方體共有多少個頂點?
3.抽象概括總結特征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自己動手實踐,探究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等特征,誰能較完整地說一下長方體有什么特征?
[評析:改變以往教師包辦的做法,教學中充分相信學生,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思維活動空間,使其在看、數、量、剪、拼、比、想等實踐活動中,有充分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并凸顯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進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學及探究能力。]
4.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小組合作,做長方體的框架。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小棒、塑料拐角,做一個長方體的框架,并討論匯報回答以下2個問題:
(1)它的12條棱可以分成幾組?怎樣分?
(2)相交于同一頂點的三條棱長度相等嗎?
學生分組匯報討論結果。
教師再將長方體橫放、豎放、側放,讓學生分別說出長方體的長、寬、高。同時教師指出:長方體的長、寬、高根據長方體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變,相交于每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都可以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評析:通過讓學生用小棒和塑料拐角,自己做一個長方體框架這一實踐活動,是讓學生再現了長方體的表象,有效培養了學生相互合作和動手操作的能力,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教學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時,注重在變式中理解,通過把長方體的橫放、豎放、側放,使學生真正理解了長、寬、高的含義。]
四、鞏固應用深化認知
1.基本練習:P23第1、2題。
2.綜合練習:P23第3題。
3.拓展練習:(填一填)
(1)把一塊長、寬、高分別是16厘米、11厘米;7厘米的長方體,平均鋸成兩塊小長方體。
其中每塊小長方體都有( )個面、( )條棱、( )個頂點。
(2)面積增加了( )平方厘米。
[評析: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既深化了知識,又激發了學習興趣,同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空間觀念又得到了培養。尤其是第3題的變式拓展練習,讓學生在加深所學知識的理解的同時,又培養了靈活應變能力。]
五、全課小結總結升華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生:(略)
[總評:本節課求新存異,扎扎實實走好每一步,教師僅利用一根粉筆,一塊黑板,幾件必須的教具、學具,沒有多媒體的輔助,同樣為大家呈現了一節較為精彩的課。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干。很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如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集體討論,學習效果會更好。本節課在新知探究中,教師能立足實際、因陋就簡,利用好現有的教具、學具,引領學生在認識長方體面、棱、頂點的三個要素中,理解了長方體三要素的基本概念。再通過讓學生看、摸、數、量、剪、比,甚至。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制作長方體等豐富的實踐活動,促使學生親歷、感悟長方體的特征,使其在真正的意義上理解了長方體的含義。]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設計說明
基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這一新課標理念,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點:
1.在具體情境中觀察、發現。
教學伊始,創設情境,讓學生“觸景生思”,迅速感受到情境中存在的數學問題。再結合教材提供的素材,用課件生動再現幾個蘊涵數學知識的生活現象,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快速得到激活,在思考、討論中較快地發現“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
2.在動手操作中思考、質疑。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知特點,為學生提供較多的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去發現、去思考、去質疑,促使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數學活動,使學生在積累對圓柱、圓錐特征認識的同時,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也得到培養。
3.在合作學習中內化、建構知識。
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去學習新知,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豐富自己對新知的認識,完成對圓柱、圓錐知識的建構,進而培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圓柱和圓錐模型 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圓柱、圓錐形實物 長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及半圓形紙片 膠水 小棒 直尺 平板
注:本書“上課解決方案”中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見前面的“備課解決方案”。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觀察、發現。
將自行車后輪架支起,在后輪車條上系上彩帶。轉動后車輪,觀察并思考彩帶隨著車輪轉動后形成的圖形是什么。(課件出示情境圖)
學生根據發現的現象(彩帶隨著車輪的轉動形成了圓)說明自己的想法,并體驗“點動成線”。
2.導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就結合“面的旋轉”的知識來認識圓柱、圓錐。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自行車后輪車條上系上的彩帶,并想象彩帶隨著車輪轉動后形成的圖形是什么,讓學生初步體驗“點動成線”這一現象,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起到新舊知識銜接的作用。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課件出示教材2頁上面的3幅情境圖。
師:仔細觀察風箏的運動、雨刷掃過車窗、旋轉門轉動的現象,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討論并匯報發現。
發現一 蜈蚣形的風箏在天空運動的過程中,很多小節在天空中連成了一條線。
發現二 雨刷掃過車窗,雨刷在左右擺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扇形。
發現三 長方形旋轉門在轉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圓柱。
教師小結:通過這三幅圖可以知道“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
設計意圖: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聯系。
2.做游戲。
(1)以小組為單位,把課前準備好的長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及半圓形紙片用膠水粘在小棒上,做成一面面小旗。
(2)用做好的小旗做“旋轉游戲”,認真觀察小旗旋轉后形成的圖形,可以動手畫一畫。
(3)學生匯報,明確小旗旋轉后所形成的圖形。
3.認識圓柱與圓錐。
師:以前我們學過的長方體、正方體都是由平面圍成的立體圖形,今天我們學習的圓柱、圓錐也是立體圖形,只是與長方體、正方體不同,圍成的圖形上有曲面。拿出我們的學具一起探索吧!
(1)看:請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介紹一下圓柱與圓錐。(圓柱由兩個圓面和一個曲面組成;圓錐由一個圓面和一個曲面組成)
(2)滾:學生拿出圓柱和圓錐形學具在桌面上滾一滾,說說自己的發現。
(3)剪:試著將圓柱和圓錐剪開,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們動手操作發現:圓柱剪開后得到一個長方形和兩個圓;圓錐剪開后得到一個扇形和一個圓。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快速旋轉小旗的活動,結合想象空間,體會圓柱和圓錐的形成過程,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系,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在幼兒園已經接觸過10以內的數,絕大多數會指物數數,結合他們已有的數學經驗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如下:
1.激趣導入,逐層深入,理解新知。
學生剛剛從幼兒園邁進小學,對課堂學習還不適應,容易疲勞,觀察能力有限。在觀察教材主題圖時,往往只對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興趣。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激發他們的觀察興趣。結合這一特點,我用“校園圖”(課件)導入,讓他們先看看圖上都有哪些自己感興趣的人和物,說說都看到了什么。當他們的好奇心得到滿足,一一說出校園圖里的人和物后,再給出數數的任務。數一數圖中有幾座房子,有幾面紅旗,有幾個看球的小朋友,有幾個單杠……引導學生按數目從小到大的順序數出圖中事物的個數,給學生創設了充分的觀察探究空間。在和諧愉悅的探究氛圍中,通過集體交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他人意見、虛心向他人學習的好習慣。
2.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
課后我布置了口頭作業,回家數數家里的東西,哪些可用我們學過的數來表示?讓學生知道數學無處不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1~10數字卡片一套 課堂活動卡
學生準備 1~10數字卡片一套注:本書“上課解決方案”中的“備教學目標”“備重點難點”見前面的“備課解決方案”。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親愛的同學們,從今天開始,你們已經成為一名真正的小學生了,老師會帶領你們一起探索數學王國里的奧秘,讓你們學好數學,用好數學。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數一數。(板書課題)
出示教材2~3頁的主題圖(課件出示)。提出要求:同學們仔細觀察畫面,這幅圖畫是什么地方?圖里都有什么?
(1)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
(2)指名說一說。
小結: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在這座美麗的校園里學習和生活,學校就是我們的家,同學們要愛護校園里的一草一木。
設計意圖:從主題圖入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從上課伊始便能全身心投入,進入一個最佳的學習狀態。
⊙自主探究數數的方法
1.數圖中各種事物的數量。
(1)同學們認真地數一數,圖中有幾座房子?有幾面紅旗?(生觀察后匯報)
教師說明:一座房子,一面紅旗都可以用數“1”表示。(在圖右邊對應貼出數字卡片“1”)
(2)同學們再仔細地找一找,還有哪些事物的數量是1?(一位老師、一個足球……師板書“1”,全班齊讀)
教師說明:我們在數不同事物的個數時,同一種數量就可以用同一個數表示。
(3)圖中有幾個看球的小朋友?有幾個單杠?圖中還有哪些事物的數量是2?
(生觀察后匯報,師板書“2”,全班齊讀)
(4)誰能說一說有幾個小朋友在踢足球?圖中還有哪些事物的數量是3?(生觀察后匯報,師板書“3”,全班齊讀)
(5)誰能說一說用哪個數來表示垃圾桶有幾個?向日葵有幾棵?(生觀察后匯報,師板書“4”,全班齊讀)
(6)誰知道4數完以后該數幾?請同學們用上面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課堂活動卡的內容。(出示課堂活動卡)
集體交流,匯報結果。(學生匯報時,教師要出示相應的數字卡片)
小結:我們要想準確地數出事物的個數,就要一個一個有序地數。
設計意圖: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他們模仿能力強,有序意識弱。學生在觀察主題圖的時候,一般都是盲目地去觀察,在這里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去觀察,而是引導學生按照老師的方法,即按從小到大表示相同數量的事物去觀察。在自主數數的活動過程中,放手讓學生依照老師的方法,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有順序地數數。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發現按一定的順序數數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
2.做游戲:我來說,你來做。
(1)教師先和一名學生做示范,例如:老師說1,學生就伸出與之相對應的1根手指。
(2)同桌之間互相游戲,看誰的反應最快。
(3)選一個小組到前面做游戲。
設計意圖:通過簡單有趣的游戲,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達到了在全班范圍內對新知識進行鞏固的目的。
⊙課堂練習,提升反饋
1.認讀1~10各數。
(1)同桌之間互相讀一讀1~10各數。
(2)打亂順序指數,讓學生讀。
2.數一數、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事物的個數可以用我們所學的1~10各數來表示。(生先觀察,再自由匯報)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由讀,最后打亂順序讓學生讀,要求一步步提高,目的是讓學生不要受數字順序的影響,而是真正地去認識數字。通過數、找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在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
⊙總結提升
數學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每個同學都能從現在起認真學習數學,與數學交朋友。
⊙布置作業,鞏固新知
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可以用1~10各數來表示。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設計說明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是小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本節復習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1.回顧整理,構建知識網。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復習包括: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估算方法、筆算方法,以及除法的驗算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和整理,形成全面的、有邏輯性的結構圖,既培養了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們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完整的、系統的印象,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脈絡。
2.重視對算法的復習。
在教學中,選擇有針對性的練習題,讓學生逐個擊破,通過解決這些有代表性的問題,回顧口算、筆算和估算的方法,使復習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復習
師:我國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習就要經常地復習,這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其實復習不僅是快樂的,它還能讓我們的知識得以鞏固提升,進而讓知識更好地為我們服務,這不就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嗎?同學們,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對本學期的知識進行總復習。今天這節課我們首先要復習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回顧整理,建構知識網
師:我們先回顧一下學過的知識,打開教材看第二單元的內容。想一想,第二單元我們都學習了哪些知識?
(學生以小組形式交流、討論)
師:哪個小組愿意匯報你們組的交流情況?
(師指導并歸納,將總結的內容寫在黑板上)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顧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知識,整理歸納所學知識,構建知識結構,掌握和理解知識間的聯系,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在總結的過程中,學生既梳理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內容,又為下面的練習做好了準備。
⊙重點復習,強化提高
1.引導學生復習口算方法。
(1)想一想,240÷3怎樣口算呢?
(學生思考后小組內交流)
(2)匯報口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想:240是24個十, 想:3×80=240
24個十除以3等于8個十。240÷3=80
240÷3=80
2.復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的估算方法。
估一估,123÷3的商是多少?
估算方法:除數不變,先把被除數看成幾百幾十或整百數,再用口算除法的方法計算。
123÷3≈40
↓
120÷3=40
3.回顧交流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除法及驗算方法。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后匯報)
(1)筆算方法: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夠商1,就看被除數的前兩位;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就把商寫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數必須比除數小。
(2)驗算方法。
①沒有余數的除法:商×除數=被除數。
②有余數的除法:商×除數+余數=被除數。
4.完成教材111頁2題中關于筆算除法的習題并驗算。
注意:對于商中間有0與商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學生容易出錯,教學中教師可結合估算,要求學生在計算前,判斷出商是幾位數,或在計算后,通過驗算來進行檢驗。
設計意圖:小學生喜歡爭先,在學習活動中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引入競爭機制,猶如給學習活動加入了催化劑,既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樂于合作,勇于探究,又能避免常規復習課的枯燥乏味。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P2~3 位置
教學要求:1、能用數對表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
2、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初步體會坐標的思想。
教學重點:能用數對表示具體情境中物體的位置及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理解數對確定位置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復習鋪墊
我們在前幾年的課程中多次學習了位置與方向,說一說我們以前是怎樣確定位置的。
二、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位置,看一看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確定位置。
2、教學例1。
(1)出示P2例1,觀察主題圖。
(2)問:教師是怎么知道確定張亮的位置的?
(3)介紹操作臺的情況。
豎排叫列,橫排叫行,第幾列是從左往右數,第幾行是從前往后數。這是一種約定。
(4)你能指出哪個是張亮同學嗎?
(5)說一說其他同學的位置。
(6)張亮的位置可以用(2,3)表示出來。
張亮的位置用了幾個數據?
(2,3)中的數字分別表示什么含義?
(7)小結:可以用有順序的兩個數組成數對表示出一個確定的位置:用括號把列數和行括起來,并在列數和行數之間寫個逗號,把兩個數隔開。
(8)試一試:用數對表示出其他同學的位置。
(9)張亮的位置用(3,2)表示可以嗎?
注意:用數對表示位置時,一般先表示第幾列,再表示第幾行。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一說確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學P3例2
(1)觀察動物園示意圖,這幅圖和以前見過的示意圖有什么不同?
①動物園的各場館都畫成一個點,只反映各場館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內容。
②表示各場館位置的那些點都分散在方格紙豎線和橫線的交點上。
③方格紙的豎線(橫線)從左到右(右到左)依次標注了0,1,2。
(2)找一找動物園大門的位置,可以用數對怎樣表示出大門的位置?
(3)說出熊貓館、大象館、海洋館、猴山的位置。
(4)比較大象館和海洋館的數對,第2個數都是4,說明什么?
如果兩個數對中的第1個數相同,說明這兩個場館的位置有什么特點?
如果用(X,4)表示某場館的位置,能確定在哪里嗎?
(5)在圖中標出下面場館的位置。
飛禽館(1,1)猩猩館(0,3)獅虎山(4,3)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P4練習一第2題。
四、分課小結,提高認識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怎樣用數對表示位置?應該注意些什么?
五、課堂練習,輔助消化
P4練習一第1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一、 從生活中感知
1、 欣賞建筑中的對稱美
同學們,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建筑物嗎?老師這里也收集了一些著名建筑物的照片,咱們來欣賞一下,好嗎?(播放照片)
你覺得這些建筑物怎么樣?
這些建筑物之所以看起來這樣賞心悅目,是因為它們都具有一種對稱美。
2、 欣賞生活中其他具有對稱性的物體
除了有些建筑具有對稱的特點,生活中還有很多物體也是對稱的。你能來說一說嗎?
是啊,對稱的物體的確很多。大家看,邊解說:許多動物的外形是對稱的。有些藝術品是對稱的。飛機的外形也是對稱的,如果飛機不對稱的話,會怎么樣?看來對稱不僅能給我們帶來美的感受,有時也是必須的。
二、 在操作中研究
1、 在操作中探究軸對稱圖形的特點
現在把這些對稱的物體畫下來,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圖形,(出示圖形)這些圖形有什么特點呢,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咱們來比比看,哪個小組的同學最會研究!現在就請輕輕打開1號信封取出圖形,開始!(學生活動)
交流:研究之后,你們發現了什么?
指名4個學生回答一下,學生回答的時候教師指導他舉起圖形展示,同時將他研究的圖形貼到黑板上。
把沒有討論的圖形貼上黑板,
那其余的圖形是不是也具有這樣的特點呢?
是啊,我們發現這些圖形都能對折,(板書:對折)(課件演示)
對折后折痕兩邊的部分大小一樣、形狀一樣,(課件演示)能夠完全重合。(板書;完全重合)
中間的折痕呢,就像一條軸,這種對折后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完成板書)
2、試一試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2號信封里的這些圖形(出示信封)哪些是軸對稱圖形?
請一個小組的同學一起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教師收掉黑板上的六個圖形。
交流:
在我們研究的這六個圖形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呢?你是怎么發現的,你能很快地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方法嗎?
(三角形:這種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梯形:這種梯形是軸對稱圖形。
五邊形:這種五邊形是軸對稱圖形。
長方形:還有誰和他折得不一樣?
長方形除了豎著折兩邊能完全重合,橫著折也可以。(教師演示)
正方形:正方形也有幾種折法可以使兩邊完全重合
那有沒有不是軸對稱圖形的呢?你怎么會認為它不是呢?
4、制作一個軸對稱圖形
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什么是軸對稱圖形,那你想不想自己動手來制作一個呢?在動手之前,我們先來開個小小討論會,每個小組討論這三個問題:
(1) 做什么圖形?
(2) 選什么工具?
(3) 怎么分工?
好,開始!
學生討論。
你們討論出一個方案了嗎?
那就請大家各顯神通吧,我們來比一比哪個小組的作品最有創意。
教師巡視,要是他們時間夠的話可以請他們多做一個。要是發現做兩個的,請他們展示做的好的那個。
交流:你們做的是什么圖形?是怎么做的?
三、 識別軸對稱圖形
1、 今天我們認識了什么圖形?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可以找到它。
現在就請同學們在紙上的這些圖形中找出哪些是軸對稱圖形。
誰上臺來說說你找到了哪些是軸對稱圖形?
紫荊花:它為什么不是呢?教師拿教鞭在屏幕上 一指,因為它里面的圖案對折后兩邊不能完全重合。
C:為什么是呢?/誰有不同意見。這就說明并不一定要左右對稱才行,換個方向對折也可以,一次折不出,就多試幾次。
2、 畫一畫。
請同學們看第二張紙,
圖上都只畫出了每個圖形的一半,你能畫出它們的另一半,使它成為一個軸對稱圖形嗎?
我們先來畫第一個。
請你說說你是怎么畫的?還有其他畫法嗎?
第二種畫法更容易。
先觀察給出的一半圖形,確定另一半圖形的各個頂點,再連點成線比較容易。
再來畫一下第二個。
請一個學生來展示一下。
你和他一樣嗎?
四、 全課小結
好,現在我們來輕松一下,請同學們看這,教師表演剪紙。誰來說說我剛剛剪紙時運用了什么知識?課后請同學們到生活中去尋找一下,看看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軸對稱圖形的知識。
你還能想到軸對稱圖形在生活中的作用嗎?
機動:連一連
你是怎么判斷的?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匯編八篇】相關文章: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匯編五篇04-23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匯編六篇04-12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匯編5篇07-29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匯編7篇04-20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匯編9篇03-19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匯編6篇03-14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匯編九篇03-05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匯編10篇03-14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匯編8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