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小學數學教案匯編六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初步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3、掌握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十位能整除)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1、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過程中的試商方法。
2、豎式的書寫格式。
三、教具準備:
小棒,口算卡片。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1、學前準備
(1)口答。
42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28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52如果去掉4個十,還剩下幾個一?
(2)板演。
訂正時,請同學們說一說是怎樣求出商的,每道題各用哪一句口訣求商,我們在寫豎式時要注意什么。
(3)導入新課。
出示主題圖。
2、探究新知
(1)學習教材第15頁例1。
(2)師生共同歸納筆算除法的方法。
3、課堂作業新設計
(1)計算教材第19頁練習四的.第1題
1> 獨立完成下面兩道除法算式題,請兩名同學板演。
2> 教師巡視,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 集體訂正,請同學敘述計算過程。
(2)看病門診。
1> 觀察、研討計算中出現的錯誤。
2> 改正錯誤之處。
3> 提出改進方法。
(3)計算教材第19頁練習四的第1題
1> 看清題中數據。
2> 獨立完成。
3> 集體訂正。
4> 回顧做題過程,總結計算方法。
(4)思維訓練
你能嘗試解決同學們提出的主題圖中的第二額問題嗎?四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通過進一步的練習,讓學生熟悉的掌握整十數整十數的口算方法。
在練習中,進一步鞏固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進一步發展數學思考,提高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口算
1.小黑板出示
14+5954-2316×5230×4
168÷830×20xx×1050×80
2.完成復習的第1題
提問:13×30,你是怎么口算的?
80×30,你又是怎么口算的?
二、估算
在黑板上寫上算式。
23×58
師:如果要估算這個算式,你可以怎么進行口算?
完成復習的.第3題
要讓學生說明是怎么估算的,把多少看作幾十,然后口算出積即可。
三、筆算
小黑板出示:
43×2125×2356×7863×80
并要求第一二小題進行驗算。
集體反饋時,要注意讓學生口述計算過程,特別是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書寫格式。
要注意強調,乘法的驗算方法,可以調換兩個乘法的位置即可。
四、填表找規律
完成復習的第3題
集體討論,你從中發現了什么?
通過引導與板書,讓學生初步發展,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擴大幾倍,積也跟著擴大幾倍。
五、解決問題。
通過條件與問題的分析,讓學生感覺到圖中的3個書架是個多余的條件,并沒有用的。
六、課堂作業。
復習第2、4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道連加、連減算式的含義和運算順序。
2.能比較熟練地口算連加、連減式題。
3.初步感知連加、連減算式與日常生活的聯系。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72頁。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實物投影儀。
教學設計
復習舊知
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
4+1 5+2 5-2 8-2
5+3 7+1 3-1 6-2
要求:先口算,再想一想,每組題中的第一題與第二題有什么關系?
學生口算后交流。
導入新課:大家不但會算,還能找出它們的關系。今天我們就要用這些知識來學習新本領。
學習連加
1.課件演示,引出算式。
a。出現5只在地上覓食的小雞。
問:院子里有幾只小雞在吃東西?(屏幕出現“5”)
b。出現跑來的2只小雞和又跑來的1只小雞。
◆指導觀察:現在地上的小雞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屏幕出現“2”、“1”)
◆問:要算出一共有幾只小雞,應該怎樣列式?(屏幕出現“5+2+1”)
◆要求學生結合屏幕上的算式說說算式的含義。
2.學習計算順序。
問:這個算式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a。小組討論后匯報,并說出計算順序。
b。根據學生敘述過程,演示課件,在算式“5+2+1”中標明計算順序并依次閃動,最后成:
問:第二步是由哪兩個數相加?
3.揭示課題。
a。問:今天學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點?(板書課題:連加)
b。引導學生總結連加計算的運算順序。
◆同桌討論。
◆交流匯報:計算連加式題時,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把得數記在腦子里,然后再加第三個數。
學習連減
1.課件演示(邊演示邊提醒學生注意觀察)。
a。草地上出現8只小雞。問:現在有幾只小雞?在算式中填數。
b。走了2只;又走了2只。
2.讓學生自己把算式列完整并算出得數。
3.交流。
a。說說“8-2-2”的含義。
b。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4.小結并補充課題。
鞏固練習
1.第72頁“做一做”。
要求:先用一種學具擺一擺,再填數計算。
2.練習十一的第1、2、5題。
要求:仔細觀察,弄清圖意,填空并計算。
3.練習十一的第3、6題。
a。說一說各題應把哪個數記在腦子里。
b。直接說出各題得數。
課堂總結
1.引導學生小結本課所學的內容和連加、連減計算的運算順序。
2.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小結,并提出注意的問題。
教學設計說明
備課時,考慮到觀摩課的需要,感到只教連加,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偏少,所以就把連加、連減兩個內容安排在一起教。設計教案時不免有些擔心,生怕學生接受不了。可是實踐下來,發現學生學得比較順利。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利用課件使新授部分的例題,變抽象為具體,非常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小雞只數的變化過程和相應的計算過程,幫助學生借助直觀感知接受運算順序的規定。
第二,加強觀察指導。在進行課件演示的時候,我著重提醒學生注意觀察,讓學生記下演示過程當中每個環節的數量變化情況,進一步和算式聯系起來,促進學生在大腦里將生動的情節轉化為數的運算,為掌握計算順序打好基礎。
連加、連減是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也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它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并且學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數。為了幫助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克服計算障礙,就著重訓練學生把先算的數記在腦子里,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專家評析
本課憑借多媒體課件的動畫演示,把數量的變化過程和相應的`計算過程同步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獲得了理解連加、連減含義的直觀形象支柱,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那么,如果沒有多媒體課件,改用傳統的教具演示,連加、連減的含義是不是會成為教學的難點呢?經驗告訴我們,不會。因為學生具有“添上、再添上”與“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所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并不困難。而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又完全相同,因此,把連加、連減兩個內容安排在一節課內教,學生不僅能夠接受,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習的遷移。
我們看到,在本課的新授過程當中,教學連加,以教師引導為主;教學連減,則放手讓學生自己類推,體現了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改革要求。這也是本課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當中的一個亮點。
相對算式含義的理解而言,連加、連減的口算常有一些學生感到有點困難。分析原因,除了學生初次接觸兩步計算不習慣之外,主要還是因為看不見第一步計算的得數,憑短時間記憶進行第二步口算時發生障礙。為此,本課的鞏固練習,在“先操作再計算”和“看圖計算”之后,安排了“說一說各題應把哪個數記在腦子里”的專項練習,著重訓練學生記憶第一步計算的得數,這是很有針對性的。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有余數除法的一些練習題。
教學目標:
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對有余數除法的理解,掌握好用豎式計算的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1.括號里最大能填幾
3×()<16 ()×5<41 6×()<338×()<65
23>()×73×()<19()×4<275×()<23
7×()<37()×9<426×8>5×()
讓學生獨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2.列豎式計算
65÷7= 25÷5= 52÷6=
3.填上合適的.數。
△÷8=□……☆☆最大是()
△÷☆=□……3☆最小是()
□÷4=6……△□最大是()
4.你會解決下面的問題嗎?(讓學生獨立思考自己完成,集體交流。)
(1)35個車輪最多能裝幾輛小轎車?
(2)19包牛奶,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幾包?還剩幾包?
(3)46個同學要乘車去觀光,每輛車限乘5個,需要幾輛車?
(4)一星期有7天,三月份有31天,這個月有幾個星期零幾天?
(5)果園現在有55箱水果,每輛運輸車最多能裝8箱水果,
(提問題并解答)
(6)同學們排隊做纜車上山,每輛纜車有4個座位,小紅站在第5位,應坐第幾輛纜車?小明站在第25位,應坐第幾纜車?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長度單位》的第一節內容。
教學思路:
1、 聯系生活實際,加強學生動手操作。
(皮亞杰)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方式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同時伴有一定的直覺動作思維。本節課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借助動手操作這一直觀手段,來建立1厘米長度的表象,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測量和練習,到最后的開放練習,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
2、 建立表象,培養學生空間觀念。
本節課,注重學生在腦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這一表象的過程是讓學生不斷的感知、思考、測量、判斷、驗證的活動過程。通過先估計再測量,強化練習、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間想象能力,增強空間觀念。
3、 注重合作探索,培養創新意識。
本節課的主要知識,認識手中尺子的刻度線,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夠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幾厘米,然后由小組合作進行測量物體長度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此外,還注重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側面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識與技能
在實際測量與交流中,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及估測意識。
(三)感情、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體會1厘米的實際長度,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培養學生估測意識。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米尺、學生尺、長短不同的兩枝鉛筆、棱長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塊。
學生準備:學生尺、剪刀、寬1厘米的紙條若干條、1角硬幣每人一個、回形針若干個、小刀若干把。
教學設計:
一、 談話導入
教師出示兩枝長短不同的鉛筆。提問:這兩枝鉛筆哪枝長?哪枝短?
學生回答后老師總結一下:物體有長有短。
教師接著出示課本圖(幻燈機出示)提問:圖中出示的數學課本短邊與鉛筆盒長邊一樣長嗎?學生分組進行操作,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用手中的學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數學課本短邊有5個回形針那么長……,鉛筆盒長邊有5把小刀那么長……。
通過操作,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由于測量工具不一樣,物體長短難以說清楚,同時給我們帶來了測量的不便。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對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統一的規定,量較短的物體如:粉筆、小刀、文具盒、鉛筆等的長度時可以用厘米作單位,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二、 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1、 認識厘米
(1) 認識刻度尺
①教師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圖,告訴學生這是“刻度尺”用來量物體長度的尺子,接著教師拿出一把學生尺,告訴學生這是同學們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請同學們拿出自己課前準備的尺子。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問題。
師:尺子上刻有線條,叫刻度線,看看尺子上有幾種不同長度的刻度線。生可能回答有:“老師,有3種不同的刻度線,最短的刻度線相鄰兩個刻度線之間表示什么意思?(教師要及時告訴學生:這表示1毫米),學生會接著問:“比最短的刻度線稍長一點的刻度線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師要進一步引導觀察,從開始刻度線到稍長的刻度線有幾格這樣的1毫米,學生回答有5格,老師告訴學生:“這樣一格表示5毫米”,學生還會接著問:“老師,相鄰最長的刻度線之間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后告訴學生:這樣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學們,我們認識了尺子上的刻度線及各相鄰刻度線之間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師追問:“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線,還有什么?”
學生回答有:①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師要及時給學生解釋: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個長度單位)。
②有數字,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一步追問:這些數字對著哪些刻度線,它們是怎樣排列的?(學生回答:0、1、2、3……)
③教師引導學生在刻度線上找到“0”教師介紹:尺子的左端從0刻度開始,表示刻度從這里開始(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長度的表象。(用投影儀指導學生觀察)引導學生觀察刻度尺“0~1”是幾厘米(從0到1是1厘米),從“1~2”是幾厘米,從“2~3”是幾厘米……(都是1厘米)。教師根據學生回答作出說明:這樣的相鄰兩個數字之間的刻度線間隔是相等的。
⑤認識刻度尺上的幾厘米。
從0到2有幾厘米,從0到4有幾厘米,從0到5有幾厘米,從0到6有幾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幾厘米?教師對回答有困難的學生加于引導。
⑥同桌指著刻度尺上的具體刻度和長度互相說一說1厘米,幾厘米。如:從0到1是1厘米,從0到5是5厘米,從0到9是9厘米,從6到7是1厘米,從1到5是4厘米……
(2) 認識1厘米的實際長度。
①讓學生動手測量自己所帶的物品的長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②用兩個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實際長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個手指的寬約是1厘米,閉眼想象1厘米的長度,進一步形成對1厘米長度概念的表象。
③讓學生想一想,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如果學生舉出的物體很少,教師可以將在課前準備一些物體提供給學生測量,如:訂書針、透明膠帶的寬、瓜子的長、橡皮的厚等。
(進一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 動手操作,培養能力。
1、 學習用厘米量物體的長度。
(1) 教師在黑板上貼一些紙條,然后提問,你們想知道它們的長度是多少嗎?用什么來量?
(2) 教師出示刻度尺。講解如何量紙條的長度,邊示范邊講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這張紙條的長度就是幾厘米。如:現在這張紙條的右端對著5,表示紙的長度就是5厘 米。
請同學們打開教科書第3頁紙條上面括號內填5,表示紙的長度是5厘米。
2、 小組合作。
再選取一個物體,測量之前,小組里每位同學先估計一下長度大約是多少,然后再測量,最后匯報估計結果與測量結果的誤差,從中讓學生實踐幾次,不斷調整自己的估計方法。
(通過先估計再測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估測意識,同時也提高了估測能力)
3、 量課本的長、寬。
以兩人一組,先估測再測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數學課本的長、寬,教師巡視指導。
4、 深化練習。
⑴你們還想測量什么?
⑵讓學生把沒有測量的物體拿出來。(分小組進行)
⑶小組討論,根據本組要測量的對象,怎樣測量?
⑷小組討論后動手測量。
⑸匯報。
5、 開放練習。
出示一張學生成績通知單,提出問題,要印50張成績通知單,請你去購買白紙。怎么辦,小組討論,全班匯報。
⑴用估計方法,估計要買的白紙的長和寬。
⑵用測量工具量出白紙的長和寬。
①用手指比一比。 ②用眼估計。
(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 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學會了什么本領?
教師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長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長,
學會了用刻度尺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總結了測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看右端對準尺子上的刻度是幾,就是幾厘米。在生活中,見到較短物體時,我們應先估測它的長度,再用刻度尺實際量一量,比一比,看誰估測的準。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設計,力圖體現新課程理念,本節課通過讓學生
識厘米和用厘米量。使學生認識1厘米的長度及用1厘米測量物體,初步體會測量方法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對本節課的教學實踐與效果進行對比回憶,有以下幾點值得探索與反思:
一、 體現問題性。
問題是科研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課程的鑰匙。所以我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如在導入時,教師出示的兩枝長短不同的鉛筆,提問學生:“這兩枝鉛筆哪枝長哪枝短?”學生很快回答出來,這樣的問題是符合低年級學生實際的,教學具有坡度性,體現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會給學生造成一個懸念:“這兩枝鉛筆有多長呢?”這樣課堂氣氛才有渲染,達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 體現體驗性。
體驗能使學生學習進入生命領域。本節課通過學生從認識到動手操作到應用,使學生體驗到“厘米”的知識形成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和獨立思考,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活力與創造,這樣所學的知識記得深、記得牢。
三、 體現合作性。
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操作,然后3人小組和2人小組合作探索測量方法及先估測后測量,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充分發揮自己估計結果,然后進行動手測量,看看誰估計的準。這樣能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及估測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動,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四、 體現多樣性。
課堂活動性強,練習形式多樣,在課堂活動上體現了全面性、趣味性、多樣性的練習,有利于學生全面鞏固所學知識,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變枯燥為樂趣,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通過復習能比較熟練地口算一位數除整百、幾百幾十的數,能比較熟練地筆算一位數除三位數。培養學生估算能力和估算意識,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
復習過程:
一、基本訓練
1、P15.1
出示口算題,學生先獨立口算,再指名口算,并選擇幾題要求說出口算依據。
2、P15.2
分組練習,組織比較。進一步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
評講,歸納計算的注意點。
3、P15.3
學生獨立完成計算。
組織評講。
總結歸納:你在計算中發現了什么?
4、P15.4
引導學生理解題目意思。
學生獨立完成。
組織討論:本題的數量關系是什么?
二、課堂練習
1、720是6的( )倍,它里面有( )個4。
2、根據4606=784填寫算式:76( )+( )=( )
3、從300里連續減去6,減( )次正好是0。
4、如果沒有余數的.除法中,商除數+余數=128,被除數=( )。
5、最大的一位數除三位數,余數最大是( )。
6、408是4的( )倍。
7、831是3的多少倍?9除927是多少?
三、全課總結
四、作業:P15.1~3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最新小學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1-24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8-10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8-14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8-09
小學數學教案07-08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