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實用)
作為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
[教學內容]小數的意義(第2-5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小數。
2、通過實際操作,體會小數與十進分數的關系,理解小數的意義,知道小數部分各數位名稱及意義,會正確讀寫小數。
[教學重、難點]通過實際操作,體會小數與十進分數的關系,理解小數的意義,知道小數部分各數位名稱及意義。
[教學準備]學生、老師準備計數器。
[教學過程]
生活中的小數
(事先布置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數)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價格用到小數外,還在哪些地方見到過小數。
結合樹上的例子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說明在每個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小數意義的興趣。
小數的意義
自學小數的意義(看書第3頁)
小組交流
匯報:出示正方形,把這個正方形平均分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數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數表示是0.1;把這個正方形平均分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數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數表示是0.01。
以1米為例結合具體的數量理解小數
把一米長的線段平均分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數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數表示是0.1米;把這條線段平均分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數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數表示是0.01米。
歸納小數的意義
通過學生的討論歸納出小數的意義。
小數部分的數位及讀寫:
1、小數部分的數位及數位間的.進率
先復習整數部分的數位,再介紹小數部分的數位,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小數點右邊的第一位是十分位;兩位小數是百分之幾,小數點右邊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數是千分之幾,小數點右邊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計數器的各位上撥3個珠子,說一說各表示多少,體會數位間的進率。
2、小數的讀寫
讓學生試讀,注意提醒學生小數部分的讀法與整數部分不同。
3、寫一寫、讀一讀、說一說。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明確可以根據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確定物體的位置。
(2)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有關定向知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多種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教學重點:
能根據任意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
三、教學難點:
對任意角度具體方向的準確描述。
四、教學課時:
1課時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主題圖
六、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
1、出示情境圖。
如果你是賽手,你將從大本營向什么方向行進?你是怎樣確定方向的?
2、小組討論: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得到大致方向。
①訓練加方向標的意識:加個方向標有什么好處?
②突出以大本營為觀測點:為什么把方向標畫在大本營?
(二)、探究任意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質疑:
1、知道吐魯番在大本營的東北方向就可以出發了嗎?
2、如果這時就出發可能會發生什么情況?
小組討論: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證賽手更準確、更快的找到目標:地。
研究時,可以用上你手頭的工具。吐魯番在大本營東偏北30度
練一練:你說我擺,為小動物安家。
(課前剪好小圖片,課上動手操作。)
例:我把熊貓的家安在偏,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貓的家安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熊貓擺在哪?
討論: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的方向?解決問題,尋找得出距離的方法。如果你的'賽車每小時行進200千米,你要走幾小時能到達考察地?
圖上沒有直接標距離,你有什么辦法解決它呢?
仔細觀察地圖,你發現了什么?
小組試一試解決。吐魯番在大本營東偏北30°。
(三)、教學例1
1出示例1.
教師:東偏北是什么意思?東偏北30°表示什么?起點到終點的這一條線段表示什么?
如果我這樣敘述:1號檢查站在北偏東60°,距離起點大約1千米的地方。那1號檢查站改畫在什么位置上?
(讓學生發現這兩種說法所表達的意思是否一樣。)
請你在這一副圖中標出一個2號檢查站:東偏南30°,大約走2千米。
2號檢查站能不能換一個說法呢?(南偏東60°,大約走2千米)
小結:我們可以根據題目提供的方向和距離這兩個條件來確定物體的位置。
2完成第20頁“做一做”。
(四)、練習:
1、以雷達站為觀測點,填一填。
護衛艦的位置是偏度,距離雷達站千米。
巡洋艦的位置是偏度,距離雷達站千米。
魚雷艇的位置是偏度,距離雷達站千米。
2、以電視塔為觀測點,按要求填空。
文化廣場在電視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體育場在電視塔東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館在電視塔東偏南60度的方向;動物園在電視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五)、課后延伸
游樂場要新建兩個游樂項目:一個在觀覽車西偏北40o方向上,約200米處新添一個“登月艙”,另一個“天外來客”在觀覽車南偏東20o方向上,約150米處。請你在平面圖上標出這個新項目標:位置。
(六)全課總結
(七)作業布置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3
1、在實際情境中,使學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通過實際觀察和推算,體驗1公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建立1公頃、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使學生能應用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和有關面積單位換算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認識公頃、平方分米的含義。掌握面積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2、體會1公頃、1平方分米的實際大小。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復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二、出示教學目標
是師生共同讀出目標,確立本節課的重點
三、教師精講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上節課,我們知道小明搬了新家。今天,小明高興的邀請小朋友們到他的新家參觀。點擊課件:出示情境圖
2、看,他們現在來到了哪兒?
3、觀察畫面,你發現什么?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4、帶著這么多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公頃的世界。
(二)認識公頃、感受大小
⑴、體育課上100米大家都跑過嗎?你能想象100米有多長嗎?
⑵、如果用4條100米的`跑道圍成一個正方形,你能計算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嗎?⑶、小結:在數學中,我們把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規定為1公頃,通過計算我們又知道,這樣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0000平方米,那么我們就可以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
那么,你能體會這樣1公頃的大小嗎?
課前,我們分組請28個同學手拉手圍成了一個正方形,這樣圍城的正方形的面積大約是100平方米。
⑵大家都圍過像照片上這樣的正方形,你能體會這100平方米的大小嗎?
⑶要有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才能拼成10000平方米呢?
⑷ 100個這樣的正方形的面積大約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頃,現在你能想象出1公頃的大小嗎?
3、生活中感受1公頃
如果大家還不能體會1公頃的大小,那么讓我們走進生活中,去找一找1公頃,再來體會1公頃的大小。
①問:你看出這是哪了嗎?4、認識平方千米
⑴我們認識了1公頃有多大,還有比公頃更大的面積單位嗎?
⑵小結: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可以寫成1km2。
1平方千米=100公頃
三、走進生活、解決問題
導語:不知不覺,大家把所帶的問題都解決了,不但認識了1公頃有多大,還認識了平方千米,讓我們一起來用這些知識,幫小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小明的媽媽給小明出了這樣的幾道題,你能幫他填一填嗎?
2公頃=( )平方米50000平方米=( )公頃3平方千米=( )公頃90000公頃=( )平方千米
四、出示達標題
五、課后拓展、鞏固應用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結:我們認識了幾個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
六、作業布置
課后,請你調查一下,你所居住的地方占地面積以及位橋鎮的占地面積,好嗎?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4
學習目標:
1.體會小數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數的意義。
2.理解和掌握小數意義。
教學重點:
通過練習,體會小數的意義,知道小數所表示的含義。
教學難點:
通過練習,體會小數的意義,知道小數所表示的含義。
教學準備:
學生、老師準備計數器、小黑板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交流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呈現目標
1.你的'身高是多少?你會用小數來描述嗎?
2.你都在哪里見過小數?說一說,并寫出幾個你見過的小數來。
二、探究新知(自學后完成下面問題)
1.把1元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用分數表示是()元,用小數表示是()元。十分之三表示其中()份,用小數()表示。
2.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數表示是()元,其中的。37份用分數()表示,用小數()表示。
3. 1.11表示()元()角()分。
三、合作探究,當堂訓練
1.用數表示下面各圖中得涂色部分?(課本第2頁第2題)
2.想一想填一填?(學生獨立完成)
3.自己畫一方格紙,并畫出0.1、0.5、0.6?
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數,小組交流,選代表匯報。
四、精講點撥(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精講。)
五、學習收獲,自我總結
1.小組評價:你認為第幾小組表現最棒,為什么?
2.自我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學會了,以后我會在xxx方面更加努力的。
板書設計:
小數的意義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知道1公頃有多大,1公頃與平方米之間的關系。
2.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與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1公頃有多大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平方米與公頃之間的換算。
教具準備:
標桿與繩子。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什么叫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物體的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什么是1平方米?什么是1平方分米?什么是1平方厘米?(邊長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米;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
3.1平方米=( )平方分米
3平方米5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二、學習新課。
1.談話引入
計算一般物體的面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今天我們要學習計算土地的面積單位———公頃。(板書課題:土地面積單位———公頃)
2.公頃的認識。
(1)教師談話:計算土地的面積有平方米和公頃。1平方米有多大,大家都知道了,邊長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米。那么1公頃有多大呢?咱們去實際測量一下。
(2)實際測量。
帶領學生到操場,先量出邊長1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標桿和繩子圍起來,說明這么大的土地是1平方米。
再量出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標桿和繩子圍起來,提問學生這塊土地有多少平方米?讓學生在這塊土地四周看一看,這么大是100平方米。然后教師說明100個100平方米這么大的土地是1公頃,讓學生閉眼想一想1公頃有多大。
(3)公頃與平方米之間的關系。
回到教室,教師提問,喚起學生的想象
①剛才在操場第一次圍出的`正方形有多大?它們的邊長是多少?
②第二次圍出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面積有多大?(教師板書:100平方米)
③1公頃有幾個這樣的正方形土地?(100個)
④1公頃有多少平方米?你是怎樣推想出來的?(100×100=10000)
教師板書:1公頃=10000平方米。
教師說明:教室的面積一般有50平方米,200個教室面積大約是1公頃。
1公頃=10000平方米,那么2公頃等于多少平方米?
30000平方米=( )公頃。
(4)練一練。
4公頃=( )平方米50000平方米=( )公頃
3.教學例題。
(1)教師說明:丈量土地時,一般用米做長度單位來丈量,算出面積是多少平方米之后,再換算成公頃。
(2)出示例題:一個長方形果園,長250米,寬120米,這個果園有多少公頃?
提問
①長方形面積怎樣求?
②怎樣由平方米換算成公頃?
由學生列式計算。
(3)練一練。
一塊邊長是400米的正方形麥地,有多少公頃?
全體學生在本上做,由一名學生在投影片上做。訂正時,提問學生怎樣想的?已知正方形邊長,可以求出什么?怎樣換算成公頃?
三、鞏固反饋。
1.課內練習。
(1)北京的-廣場是世界上的廣場,面積約40公頃,約合( )平方米。
(2)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的宮殿,占地面積720000平方米,合( )公頃。
2.課后練習。
(1)量學校操場的長和寬,計算它的面積,看夠不夠1公頃。
(2)7公頃=()平方米60000平方米=()公頃
(3)一個飛機場新建一條跑道,長250米,寬80米。占地多少公頃?
板書設計:
土地面積單位——公頃
例。一個長方形果園,長250米,寬120米,這個果園有多少公頃?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頃
答:這個果園有3公頃。
土地面積單位有:平方米、公頃
1公頃=10000平方米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6
一、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61—63頁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一組數的比較,觀察各數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發現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并應用這一規律計算有關的乘、除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操作、觀察、歸納、概括等數學活動,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知識遷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點難點:
重點: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規律的應探索及掌握。
難點: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規律的理解及靈活應用。
教學準備:小黑板教學掛圖(小數點移動)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提問。(1)把5米分別擴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2)把5000厘米分別縮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
2、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0.0040.40.04
(二)導入新課
1.師:[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級三位同學的身高紀錄。請大家看一看,這些數據對不對?
(小明14.5米,小紅1.38米,小李0.14米)
2.師:你們笑什么呀?
生:小明的身高不對。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對,0.14米只有這么高
師:兩個錯的數據錯在哪里?小數點寫錯了位置。
師:是啊,在小數點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變小數的大小,但是小數點的位置移動直接引起小數的大小發生變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小數點移動的知識。[板書課題:小數點移動]
(三)探究規律
1、出示情景
出示(例5教學掛圖):教師便敘述邊板書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學們都看過西游記吧,齊天大圣孫悟空的`“金箍棒”平時放在耳朵里,長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時候,才亮出來,由小變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米……
師:觀察這組數和金箍棒的變化,你有什么發現?(從上往下觀察小數點是怎樣移動的?數的大小有什么變化嗎?從下往上觀察小數點是怎樣移動的?數的大小有什么變化?)
小結:看來小數點向后移動,原來的數就擴大;小數點向左移動,原來的數就縮小。
板書:右移擴左移縮
2、合作探究
(1)提問:從上往下觀察它們都是把小數點向右移動,卻得到了三個不同的數,對嗎?看來小數點移動的位數不一樣,原數大小的變化也就不一樣。數的大小的變化既與小數點移動的方向有關,還與小數點移動位數的多少有關。
(2)合作探究:
究竟有怎樣的關系呢?我們來繼續深入研究。各組有這樣一張表格和一張小數數位表,請你們小組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法進行研究。先吧空白處填寫完整,再觀察小數點移動的位數與原來小數的大小變化。小數點可以向左移動,也可以向右移動。
方法1:表格
方法2:(學具中的數位表)
(3)交流匯報
誰來說一說,你們是選擇哪種方法研究的?你們發現了什么?
能概括地說一說我們發現的這個規律嗎?
[指名學生對照板書說明小數向右移動引起小數擴大的規律]
悟空打完妖怪,金箍棒要放回去了,誰來說一說這個時候金箍棒怎么變的?(從下到上觀察)
(四)實際應用
1.明確數的變化的方法
我們大家研究得出這個規律有什么作用呢?
1.如果要吧一個小數擴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怎么辦?
如果要縮小為1/10、1/100、1/1000……呢?
2.集體交流
根據小數點移動的變化規律,如果要吧一個數擴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兩位、三位就行了。要把一個數縮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兩位、三位。
3.強化去0、添0的問題
出示例6、7把0.01擴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1縮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各是多少?
遇到位數不夠怎么解決?
小數點向左移動時,如果整數數位不夠則要在數的左邊用“0”補足。
整百、整千的數,小數點向左移動后,小數末尾的“0”要去掉。
4.填空:把2.3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就()到原數()倍。
把0.375擴大到原數100倍,小數點向()移動()位。
把0.73的小數點向()移動()位,就縮小到原數的1/1000。
把30的小數點向()移動()位,原數變成0.003。
5.把1.8改寫成下面各數,它的大小有什么變化?
0.0181800.00181.80
(五)總結本節知識,暢談收獲。
附:板書設計
小數點移動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活動,進一步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2.通過探索怎樣把幾分米或幾厘米用“米”作單位來表示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小數的意義。
3.能用小數表示一個物體的長度、質量等。
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認真觀察、獨立探索與合作學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材分析
“測量活動”這一內容,教材呈現的是在教室里進行測量活動的一個情境。在教學時,可以通過讓學生測量本班教室內的黑板和課桌等物體來進一步感受體會小數的意義。通過自己動手測量,學生將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小數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小數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系。通過活動加深對小數的理解,并能進行簡單的復名數和單名數之間的轉化,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這節課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為以后學習有關小數的其它知識奠定基礎。
三、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農村小學,學生全部來自農村。學生通過近四年來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初步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一定的合作學習能力。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掌握了小數的意義和基本的測量方法,因此,本節課知識的認識過程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完全可以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同學交流等方式來獲取新知。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今天我們來上一節活動課(板書課題)。你們已經學會了怎樣測量物體的長度,現在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測量活動,測量我們的課桌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并記錄下來。
學生測量后匯報:
小組1:長6分米,寬45厘米。
小組2:長60厘米,寬45厘米。
小組3:長6分米,寬4分米5厘米。
……
(師板書記錄)
(二)探索新知
師:請同學們觀察上面的結果,想一想你有什么發現或疑問?
生1:三個小組的結果各不相同。
生2:不是結果不同,而是單位不同。
生3:我同意他的意見,因為三個小組使用的單位不同,所以我們一眼看不出他們的結果是否相同,只有將他們的結果化成同一個單位才能看出他們的結果是否相同。
師:這個同學的意見很好,同學們想一想長度單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還有哪些?
生:米和千米
師:請同學們用“米”為單位表示出課桌的長和寬。
(小組內討論活動)
交流匯報:
生1:我們小組用“米”作單位表示。我們測量的課桌長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寬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2:我們用厘米作單位表示。我們測量的課桌長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 .60米,寬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3:(提出質疑)課桌的長怎么一個是0.6米,一個是0.60米?
師:這位同學觀察得真仔細,誰能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生:0.60米等于60厘米,也就是6分米;0.6米等于6分米0.60米和0.6米是相等的。師;大家同意他的意見嗎?所以小數末尾的0一般可以省略不寫,就像我們過去學習的0.50元和0.5元是相等的。
(三)鞏固應用
師:下面我們運用所學的知識以小組為單位測量出自己身邊物體的長度,然后把測量結果填入表格。(師每組發一張表格)
(學生立刻投入到活動中去,氣氛活躍)
活動完畢,小組之間相互交流,糾正錯誤,教師巡視指導。
(四)拓展練習
1.稱質量
師:通過剛才的測量活動,同學們掌握了用小數表示物體的長度。現在同學們在小組內用天平稱一下數學課本、文具盒的重量,并用“千克”表示出來。
(生自由活動,師巡視指導)
生匯報:
小組1:數學課本260克=0.26千克。
文具盒180克=0.18千克
師:你是怎樣想的?
小組1:我們認為質量單位之間的換算和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是一樣的,因為1千克=1000克,數學課本是260克=千克=0.26千克,文具盒180克=千克=0.18千克。
(其他小組表示認同)
2.猜體重。
師:大家來猜一猜我的體重是多少?
(生爭先恐后的猜測)
生1:50千克
生2:55千克
師:告訴你們吧,老師的'體重是58千克300克,誰能用“千克”作單位表示出來?
生:300克=0.3千克,58千克+0.3千克=58.3千克。
師:今天同學們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學會了用小數表示物體的長度和質量,大家表現得都非常出色。用小數表示物體的長度和質量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
(五)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或感受?
生1:我覺得在課堂上自己動手操作,很有意思,我學得很快樂。
生2:我不但學會了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還知道了質量單位之間的換算。
生3:我知道了無論是長度單位還是質量單位都可以用小數來表示。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頗有感想:
1.數學教學要充分聯系實際。比如:“稱質量、猜體重”等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新知,在活動中鞏固知識、拓展運用。
2.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充分體驗到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實現了知識的自主構建。
3.教學環節設計比較緊湊,教師角色定位較為合理,我注意在很多中同學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如0 .6和0.60是什么關系,由學生思考做出回答。
六、案例點評
在這節課中,教師注意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學生是數學學習活動的主人。
1.關注了學生的探究過程,實現自主體驗。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數學教學中要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必須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究學習、自我發展。比如:在測量課桌面的長和寬時,教師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記錄,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了簡單的復名數和單名數之間的轉化過程,在教學中不必告訴學生單名數。復名數等詞語。
2.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觀察,注重學生的感知體驗,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經歷知識發展和探索的全過程。
3.在本節課中,教師始終注重對學生進行適時、適度的評價,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8
學習目標:
1.體會小數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數的意義。
2.理解和掌握小數意義。
教學重點:
通過練習,體會小數的意義,知道小數所表示的含義。
教學難點:
通過練習,體會小數的意義,知道小數所表示的含義。
教學準備:
學生、老師準備計數器、小黑板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交流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呈現目標
1.你的身高是多少?你會用小數來描述嗎?
2.你都在哪里見過小數?說一說,并寫出幾個你見過的小數來。
二、探究新知(自學后完成下面問題)
1.把1元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用分數表示是()元,用小數表示是()元。十分之三表示其中()份,用小數()表示。
2.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數表示是()元,其中的37份用分數()表示,用小數()表示。
3. 1.11表示()元()角()分。
三、合作探究,當堂訓練
1.用數表示下面各圖中得涂色部分?(課本第2頁第2題)
2.想一想填一填?(學生獨立完成)
3.自己畫一方格紙,并畫出0.1、0.5、0.6?
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數,小組交流,選代表匯報。
四、精講點撥(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精講。)
五、學習收獲,自我總結
1.小組評價:你認為第幾小組表現最棒,為什么?
2.自我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學會了,以后我會在xxxx方面更加努力的。
板書設計:
小數的意義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9
教學目標:
⒈通過測量活動,進一步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⒉通過探索怎樣把幾分米或幾厘米用米單位來表示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小數的意義。
⒊能用小數表示一個物體的長度、質量等。
教學過程:
⒈想一想,憶一憶。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1米有多長嗎?
用手勢表示一下,我們來看看黑板有多長?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板書:測量活動)
⒉量一量
⑴每組各派一名代表,分別測量黑板的長度。
⑵匯報結果。
⑶小組合作學習,怎樣以米為單位來表示呢?
⑷匯報:2米85厘米=2米=2.85米
1米1分米=1米=1.1米
小結:把幾分米或幾厘米用“米”作單位來表示的過程,就是我們這節課重點學習的內容。
⒊再量一量。
①同學們,在你的身邊有許多物品,選擇自己喜歡的量一量?以米為單位記錄下來(學生自行完成填一填)。
②匯報結果。
⒋試一試
媒體出示燕子
春天來了,燕子也從南方趕來了,它給同學們提了幾個問題請你們來回答,你們愿意回答嗎?(愿意)
我(燕子)的.體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為單位怎么表示?
全班匯報:1千克500克=(1.5)千克
113克=(0.113)千克
小結:同學們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問題回答出來,那么同學們老師的身高用米作單位,你能表示出來嗎?(能)
⒌激趣活動。
我請一名學生來測量我(老師)的身高,再請一名學生監督,不當之處,給予糾正。
匯報:1米70厘米=(1.7)米
下面請同學到自己的小組里任選一人,測量同學的身高,并以米為單位表示出來?
⒍多媒體出示,練一練。
(學生自行完成,同桌互批)
⒎同學們學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⒏布置作業,試一試1、2題。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0
⊙講故事,激趣導入
1.通過小貓釣魚認識平均數。
師:大家都聽過小貓釣魚的故事吧?今天老師也給大家講一個小貓釣魚的故事。
師:在一個晴朗的午后,老大、老二和老三這三位貓兄弟到河邊釣魚。兩個小時以后,它們各自數了數自己釣到的魚,老大釣到7條魚,老二釣到6條魚,老三釣到2條魚。老三看自己釣得這么少就哭起來了,原來貓媽媽說,今天誰釣魚釣得最少就不能去觀看森林卡拉OK大賽,于是老三哭得特別傷心,怎么哄也哄不好。這時老二說:“我有主意了。”你知道老二想出什么主意能讓三位貓兄弟一起去觀看森林卡拉OK大賽嗎?你能用小棒代替魚,擺出老大、老二和老三分別釣魚的條數嗎?
(1)提出問題。
怎樣才能使老大、老二和老三釣到的魚同樣多呢?用小棒擺一擺,在小組內說說你的方法。
(2)匯報。
方法一:老大拿出2條魚給老三,老二拿出1條魚給老三,這樣老大、老二和老三各有5條魚,這種方法叫作移多補少法。
方法二:把老大、老二和老三的魚合到一起再平均分,每位貓兄弟都可以得到5條魚,這種方法叫作先合并再平均分。
師:這種方法你能列出算式嗎?
7+6+2=15(條) 15÷3=5(條)
2.引出“平均數”。
師:5條是老大釣魚的條數嗎?是老二和老三釣魚的條數嗎?(都不是)我們給“5條”起個名字,“5條”是三只小貓釣魚的平均數,可以說平均每只小貓釣了5條魚。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什么是平均數,怎樣求平均數。
(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故事情境中引入要學習的內容,不僅激起了學生學平均數的欲望,還為這一課的學習創設了良好的開頭。通過擺一擺,提前滲透移多補少的'方法,降低了學習新知的難度,使學生容易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教學教材90頁例題。探究用“移多補少法”求平均數。
(1)(課件出示主題圖)請學生觀察統計表。
提問:你從統計表中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再提問:由統計表你能看出淘氣能記住幾個數字嗎?淘氣平均每次記住數字的個數用幾表示比較合適?
出示智慧老人的說法:淘氣平均每次記住6個數字。
師:“平均每次記住6個數字”就是這5次平均每次記住的數字的個數同樣多,都是6個。你們想知道這個數字“6”是怎么得來的嗎?
學生小組內操作:擺一擺或畫一畫,使5次同樣多。
(2)學生操作后匯報自己的想法。
因為第5次和第3次記住數字的個數比較多,所以第5次給第1次1個,給第2次2個,第3次給第4次1個,這樣淘氣每次記住數字的個數都變成了6。
(3)教師邊演示,邊總結。
通過把多的補給少的,使每次記住數字的個數同樣多,這種方法就是“移多補少法”。用這種方法,可以求出淘氣5次平均每次記住數字的個數。
2.探究用“算術法”求平均數。
師:除了上面這種方法,你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學生討論后可得出:先把這5個數合起來,再平均分。
師小結:“合”就是把這5個數加起來,然后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就是平均數。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四年級下冊教案數學11-24
小學數學下冊教案11-15
小學數學下冊教案12-27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01-15
四年級下冊的數學教案02-26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4-25
教案(四年級數學下冊)04-24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1-15
四年級蘇教版數學下冊教案02-20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經典)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