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蘇教版數學下冊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蘇教版數學下冊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蘇教版數學下冊教案1
第一課時1
復習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幾百乘幾十、幾百幾十乘幾十(不進位)和幾十幾乘幾百(不進位)的口算以及接近整百的數乘接近整十的數的估算,進一步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并能運用這些計算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復習過程:
一、口算練習:
300×30460÷23230×30490÷70
600×1193÷3180×8002×220
42÷2130×120630÷3360÷60
400×90350÷512×40045÷3
42×96÷48500×20xx÷15
學生獨立完成,一人報得數,錯的自己改正。
今天我們主要復習乘法的計算以及用字母表示數。(揭題)
二、復習乘除法的筆算:
1、筆算:
65×17742×30750÷50
107×6542×300700÷50
170×65420×30700÷40
學生計算第一組,板演,集體訂正,然后說說每一題需要注意的地方。
學生計算第二組,板演,集體訂正,說說這組題在計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所用簡便方法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計算第三組,板演,集體訂正,說說這組題在計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所用簡便方法的依據是什么?最后一題正確的余數是多少?為什么?
2、計算下面各題,能口算的就口算,不能口算的.用豎式計算:
165×34410×20600÷30
90×70880÷6036×208
270÷45900÷4018×400
先看題目要求,能口算的在書上口算,核對時說說口算方法。把學生認為不能口算的寫在黑板上(不要求學生作出同樣選擇,大都認為的即可),指名板演,完后邊核對邊回憶筆算方法,檢查板演者的計算過程是否正確。
3、解決實際問題:
實驗小學用水缸收集雨水,用雨水澆花、澆樹和打掃衛生。
(1)一場大雨后,全校21個容量都是394升的水缸,都裝滿了水。這天一共收集到雨水多少升?(先估算,再計算)
(2)大掃除中,平均每個教室用水102升,37個教室共用水多少升?(先估算,再計算)
(3)剩下的雨水用來澆草坪,平均每平方米需要5升,還能澆多少平方米草坪?
學生理解題意,結合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乘法估算的意義和方法。
先讓學生完成第1、2小題,板演,看看你估算的是否正確。
然后完成第3小題,分析數量關系。怎樣求“還能澆多少平方米草坪?”“剩下的雨水”是指哪兩個數的差?
第二課時2
復習目標:
鞏固練習,提高計算正確率
復習過程:
一、口算
23×30=25×400=4×700=70×16=36×40=
12×40=40×50=14×70=500×8=128×80=
240×3=80×20=15×60=50×80=420÷70=
二、用豎式計算。
48×206= 126×57= 34×68= 209×35=
三、解決問題。
1、實驗學校四年級共有214位同學,一起到公園去游玩,公園的門票每人12元,用2500元買門票夠嗎?
2、一輛客車三小時行315千米,如果用這樣的速度,從上海到北京大約要行12小時,上海到北京的高速公路全長約多少千米?
3、新學期開始了,學校需要訂購84套新桌椅。商場里有三種桌椅:第一種每套105元,第二種每套136元,第三種每套152元。學校想付出10000元,買哪種比較合適?
四年級蘇教版數學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升和毫升的實際意義,能正確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掌握三角形與梯形的分類;
3、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和平移、旋轉,加深對圖形變換方式的理解;
4、進一步感受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作用,會選擇折線和條形統計圖表示數據,發展統計觀念。
教學重難點:
三角形內角和、平移和旋轉等。
教學資源: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談話揭題:今天,我們把幾個還沒有復習的單元來進行歸納和整理。回憶一下,還有哪些單元沒有整理過呢?(升和毫升,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對稱、平移和旋轉,以及統計。)
提問:在這些單元中,你覺得有困難的內容是什么?(自由發言)
引入:接下去,我們來復習這些知識,希望大家通過復習,對各方面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有所提高。
二、復習升與毫升
1、整理與復習第14題
先讓學生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再啟發學生依據生活經驗和對升與毫升的認識說說自己的想法。
2、整理與復習第15題
學生先獨立填寫,再交流想法,進一步明確升和毫升的進率:1升=1000毫升,以及相關的換算方法。
3、小結:升與毫升的有關知識。
三、復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1、整理與復習第16題
學生獨立在點子圖上畫一個三角形、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梯形,然后交流正確的畫法,強化學生對這幾個圖形的正確認識。
2、整理與復習第17題
先引導學生回憶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高的含義,再讓學生分別在圖中畫出底邊上的高,并標上直角標記。
3、整理與復習第18題
先讓學生根據題目要求用2厘米、3厘米、4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分別圍出一個三角形、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梯形,然后結合有關知識的理解,分別回答有關的問題。
4、整理與復習第19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計算,指名兩位學生板演,然后匯報交流,進一步鞏固對三角形的內角和以及等腰三角形特征的認識。
5、小結:三角形、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相關知識。
四、復習平移、旋轉與統計
1、整理與復習第20題
讓學生在方格圖在分別畫出軸對稱圖形,并把簡單圖形進行平移和旋轉;交流畫法,進一步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掌握把一個簡單圖形在方格紙上進行平移和旋轉90度的.方法。
2、整理與復習第21題
(1)預先布置學生通過不同途徑了解自己從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上學期每學期期末的身高情況;
(2)說說: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分別有什么優點?
(3)討論交流:某位同學一至四年級身高增長情況用哪種統計圖表示表示收集的信息比較合適?
(4)獨立完成統計圖;
(5)小組交流:說說從圖中能看出些什么?根據統計圖中的變化趨勢估計現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3、小結:平移、旋轉與統計的重要知識點。
五、全課總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希望你們在接下去的一段時間里認真復習,迎接考試,以取得另自己滿意的成績。
四年級蘇教版數學下冊教案3
教學目的:
1. 引導學生知道、掌握小數的性質,能利用小數的性質進行小數的化簡和改寫.
2. 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觀察、比較、抽象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3. 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意識和數學思想,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同時滲透事物在一定情況下可以相互轉化的觀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小數的性質.
教學難點:
能應用小數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夏天的時候同學們都愛吃冷飲,老師了解到校門口左邊的商店里一種雪糕標價是2.5元,右邊一家則是2.50元,那你們去買的時候會選擇哪一家呢?為什么?
為什么2.5元末尾添個0價錢不變呢?究竟可以添幾個零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一方面的知識。
二、出示課題,提出目標。
1.知道、掌握小數的性質,能利用小數的性質進行小數的化簡和改寫.
2.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觀察、比較、抽象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3.培養初步的數學意識和數學思想,感悟到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
三、自學嘗試,探究新知。
1.出示嘗試題
(1)1、10、100這三個數相等嗎?你能想辦法使它們相等嗎?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單位表示嗎?
(3)改寫成用米作單位表示后,實際長度有沒有變化?說明什么?
(4)“0.1米= 0.10米=0.100米”這個等式從左往右看,小數末尾有什么變化?小數大小有什么變化?從右往左看又怎樣呢?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2.學生自學課本38頁后嘗試練習并討論。(5分鐘后全班交流)。
3.根據自學情況引導講解。
四、拓展練習, 驗證結論。
為了驗證我們的這個結論,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
1.出示做一做:比較0.30與0.3的大小
你認為這兩個數的大小怎樣?(讓學生先應用結論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辦法來比較這兩個數的大小呢?(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可以進行小組討論合作,想的辦法越多越好)
3.在兩個大小一樣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較。
(1)左圖把1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陰影部分用分數怎樣表示?用小數怎樣表示?
(2)右圖把同樣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陰影部分用分數怎樣表示?用小數怎樣表示?
(3)小數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變了?什么沒變?你從中發現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數變了,即小數的計數單位變了,而陰影部分的大小沒有變,得出0.3=0.30。)
概括總結: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叫做小數的性質。
過度:我們如果遇到小數末尾有“0”的時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數化簡。
五、應用新知,嘗試練習。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簡.
例4:不改變數的大小,把0.2、4.08、3改寫成小數部分是三位的小數。
(2)學生自學課本后討論交流,嘗試練習。
(3)引導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數點行嗎?為什么?
(4) 同桌討論: 應用小數的性質時,要注意什么?
六、鞏固新知,當堂檢測。
1.下面的數,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 0.30元 500米 1.80元 0.70米 0.04元 600千克 20.20米
2.下面的數如果末尾添“0”,哪些數的大小不變,哪些數的大小有變化?
3.418 0.06 700 3.0 908 104.03 150 10.01 42.00
3.化簡下面的小數.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4.不改變數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數改寫成小數部分是三位的小數.
0.9 30.04 5.4 8.18 14
5.判斷.
5.00元=5元( ) 7元=0.7元( ) 8米=8.00米( )
2.04噸=2.4噸( ) 4.5千克=4.500千克( ) 0.60升=0.6升( )
6.用元作單位,把下面的價錢寫成小數部分是兩位的小數。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應用小數的性質時,要注意小數中間的零不能去掉。
四年級蘇教版數學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總價=單價數量路程=速度時間等常見數量關系,使學生經歷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過程,理解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基本的筆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體會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并能將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一般方法遷移到多位數的乘法運算中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計算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不斷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
教學重點:
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教學難點:
三位數乘兩位數列豎式計算
教學準備:
小黑板,練習題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自學指導
1.出示情境圖:月星小區,多層樓每幢住48戶,小高層樓每幢住128戶,高層樓每幢住236戶。
提問:從圖中你能獲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問題?怎么列式?
出示表格
5幢高層樓共可住( )戶
16幢多層樓共可住( )戶
16幢小高層樓共可住( )戶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三道算式。
(1)請學生列出算式,并比較三個算式的'相同之處(都要用每幢樓住的戶數乘幢數,算出一共能住的戶數)
(2)學生用豎式計算2365和4816。
(3)講評:誰來說一下這個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過程?第2題是兩位數乘兩位數,誰來說一下它的計算過程?48乘1,所得的8為什么寫在十位上?
2.揭示課題
月星小區有16幢樓,平均每幢住128戶。月星小區一共住了多少戶?
提問:從圖中你能獲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問題?怎么列式?
12816和剛才的兩道題相比,有什么不一樣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例1 學生嘗試。做在練習本上。
啟發12816的得數是多少呢,你能嘗試用豎式計算出得數嗎?自己在下面試一試,如果有困難,可以和小組里的同學一起研究。
四年級蘇教版數學下冊教案5
一、 創景引新,促進遷移
1、 談話:這幾年,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很多小區最近新建了一些樓房,可漂亮了,我們來看一看我們住的小區好嗎?
2、 媒體出示情景圖,并出示文字:彩田村有14棟樓,平均每棟樓住154戶,彩田村一共住了多少戶?
3、 提問:從題目里你知道哪些信息?求彩田村一共住了多少戶,你會列式計算嗎?這道算式和我們學過的乘法有什么不一樣的.?那前面學過的乘法你還記得怎么算嗎?(筆算:24×13 45×67 15×47)
二、 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1、那這道算式你試一下看,會不會算?
2、集體反饋并指名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
3、全班交流并集體反饋,學生說計算過程,教師板書算式。
4、讓學生口述答句,教師板書。
5、總結算法
三、拓展練習,深化理解
1、豎式計算練習(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1)指名板演,完成后及時反饋。
(2)指名說說中間一題的計算過程,明確乘數中間有0時應怎樣計算?
2、找錯改錯練習。(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讓學生在書上獨立找錯改錯。
(2)小組交流,找出錯誤的原因,并認真訂正。
3、列豎式計算練習,(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4、解決實際問題練習。(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1)學生默讀題目,分析題中所給的信息,并獨立在書上填寫結果
(2)組織交流,你是按怎樣的數量關系計算總價的?
(3)全班反饋計算有無錯誤,如有錯誤共同訂正。
四、課堂總結
四年級蘇教版數學下冊教案6
教學內容:
p.20、21
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是結合升和毫升的學習安排的實踐活動,分敲敲聽聽和編編唱唱兩個部分。敲敲聽聽讓學生通過兩個層次的活動,依次:發現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樣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礎上安排編編唱唱,讓學生選擇一組杯子,合理調整各個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發出不同的音,制成一個杯琴;然后引導學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目標:
運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與科學、音樂學科的綜合,通過制作、欣賞杯琴,使學生產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感受學習的樂趣。
教學準備:
水、各種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學過程:
說明:昨天我已經讓個別音樂好的學生到自然教室用試管制作了一個杯琴。
一、請學生介紹杯琴
1、請該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來,并分別按順序敲出1~7七個音,在此基礎上,再用該杯琴敲出一個簡單的樂曲,激發同學的興趣。
2、介紹該杯琴的制作過程
(1)確定水的多少對音高的影響。可分別用裝滿水的和空的、裝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較,很明顯地發現水越多,音越低
(2)把7個試管依次從多到少地裝入適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過調整水的多少來調整音的高低,直到滿意
3、老師補充
通過剛才的介紹,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樣容器中裝的水的多少有關,其實還和不同的容器有關。
分別請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容器敲一敲。
當然在敲的時候,用的力氣要均勻,選擇的材質要能發出比較清脆的聲音。
二、學生分組實驗
1、請每組同學把自己帶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剛才學到的知識,來制作杯琴。
沒帶齊的'組也可以到老師處借燒杯等容器。
2、分組交流
每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簡單、熟悉的曲子。
全班評一評哪組制作的杯琴音質最好,音準最準。
三、介紹你知道嗎?
在玻璃杯里裝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氣的量也就不同,這樣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樂器正是根據這個原理來制作的。
說說書上這幾樣樂器的名字。
你知道這些樂器為什么會發出不同的音?請大家課后查資料,并互相交流。
編輯推薦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買文具》教案
學習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借助面積模型,經歷探索簡單小數乘整數算法的過程。
2.能正確進行簡單小數乘整數的口算,并能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重點難點:
1.在學習了小數意義和整數乘法的基礎上,探索簡單的一位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與算理。
2.通過多樣化算法,進一步鞏固小數乘整數的算法,滲透轉化思想。
學習流程:
一、學情調查
1.讀出下面小數,結合情境說說它們的含義。
0.2元0.3元0.6元0.4元0.05元
2.填空。
5角=()元8角=()元10角=()元1.58元=()元()角()分4.06元=()元()分2.4元=()元()角6角5分=()元
二、質疑探究
1.師:請大家仔細觀察課本33頁情境圖,誰能提出一步計算的乘法問題?
(1)課件展示教材上的信息,教師引領提問題。
生1提出問題:買4塊橡皮需要多少元?
師:同組交流你的想法。
生2:加法算式為:()
生3:乘法算式為:()
師:在這里,0.24表示的是(),乘法是加法的()。
(3)師:你能用自己的辦法算出0.24是多少元嗎?動腦試一試。
[嘗試計算,四人小組交流算法,算法匯報。]
生4:一個橡皮擦0.2元,四個橡皮擦就是0.2+0.2+0.2+0.2=()元。
生5:0.2元就是2角,4個2角就是8角,8角等于0.8元。所以0.24=()元。
生6:我們用涂色的方法也可以算出0.24=0.8元。用一個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2份就是0.2元,也就是一個橡皮擦的價錢,買4個就涂色4個0.2元,合起來是0.8元。
生7:4個0.2就是()個0.1;8個0.1就是0.8。
師:仔細看笑笑與你的做法一樣嗎?
生8:一樣。我認為()
師:多媒體演示面積模型;4個0.3=()
生9:淘氣總結得也很容易懂。
2.師:買3把尺子需要多少元?(鼓勵學生將前面學習的方法加以運用,獨立、主動探索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并經歷交流各自計算方法的過程。)再嘗試提出不同問題,并列式計算。
生10:化成角簡單。0.4元=()角3個0.4元=()角
師:多媒體演示面積模型;3個0.4=()
生:同組交流。
0.4是()個0.1,3個0.4是()個0.1,是()
三、達標檢測。(多媒體依次出現,便于匯報反饋)
1.教材第34頁練一練13題。
2.教材第34頁練一練第4題。探討:0.011000=()
3.0.6+0.6+0.6+0.6+0.6=()()
0.34可以看成是()個0.3連續相加。
0.083=()+()+()
一本作文本0.9元,買4本多少元?(只列式)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
四、拓展延伸。(多媒體出示)
☆我們周村小學大門口的街道旁栽了一行柳樹,每1.2米栽一棵,那么從第一棵到第六棵共有多少米?
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營養午餐》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營養與健康常識,培養學生運用簡單的排列組合、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能根據營養專家的建議,運用正確的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調配成科學、合理的午餐菜式。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會與他人合作。
3.懂得科學、合理的飲食的重要性,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
教學重點:
運用正確的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調配成科學、合理的午餐菜式,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和實踐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不低于、不超過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5分鐘)
了解營養與健康常識,懂得科學、合理的飲食的重要性。
1.學生觀看對比照片,并提出問題。(預設為何有這么大變化?)
2.學生自由回答問題(可能是由于愛吃)
3.學生試著追問。(預設:怎樣飲食才科學?)
4.談話:這是老師以前的一張照片,和現在老師的樣子對比一下,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5.誰能回答這個問題?
6.教師小結變化的原因。(由于不注意科學飲食,所以才變得這么胖)
7.誰還能追問?
8.這是一個相當有價值的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它。(板書課題
9.課件出示以前的照片。
10.學生對老師的身材對比后進行簡單的評價,并提出問題、回答問題。
11.教師對學生的分析予以小結,點評。
設計意圖
通過教師親身經歷的身材變化,讓學生在對比中感知科學飲食的重要性,更能誘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二、活動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30分鐘)
1.了解營養與健康常識,培養學生運用簡單的排列組合、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能根據營養專家的建議,運用正確的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調配成科學、合理的午餐菜式。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會與他人合作。
3.學生齊讀營養專家的話。
4.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說給小組同學聽,各組討論后匯報。
5.學生自由發表看法。
6.學生分組檢驗,看看是否符合營養標準,然后在小組里交流,說說你有什么發現?)(可用計算器計算)。
7.學生匯報檢驗過程、并說說自己的發現。(盡可能葷素搭配方能符合營養標準)
8.學生獨立思考配菜,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檢驗、修改,通過舉手表決的方式選出本組最滿意的方案來。寫好的由匯報員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
9.學生分工合作,統計全班最喜歡的菜式。
10.究竟怎樣吃才有營養,我們一起來聽聽營養專家是怎么說的?
11.提問:你是怎么理解營養專家的話,的?(營養專家說的熱量不低于2926千焦中的不低于是什么意思?脂肪不超過50克中的不超過又是什么意思?)
12.談話:那么誰知道如果我們長期獲取的熱量和脂肪過多、過少會對我們的身體有什么不良的后果?
13.引導學生按照專家提供的這兩條基本的營養標準,檢驗一食堂師傅推薦的三種菜式,是否符合營養標準。并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14.引導匯報交流發現:怎樣配菜才能容易達到這兩條標準?
15.根據你的發現,能結合營養專家所說的兩條標準,在這些菜中也選擇三道菜搭配出符合標準的菜譜來嗎?你覺得在配菜時應注意什么問題?
16.引導學生統計全班最喜歡的五道菜式。
17.課件出示營養專家的話。
18.課件出示食堂師傅推薦的三種菜式。
19.課件出示檢驗結果。
20.課件出示菜譜,及其營養成分。
小組互評對不低于不超過的理解是否正確。
學生依據專家提供的兩條基本的營養標準,判斷食堂師傅推薦的三種菜式,是否符合營養標準,并說明理由。
學生互評相互的發現,并提出不同看法。教師對學生討論結果的合理性予以評價。
學生小組內互評方案,評出最佳方案。
設計意圖
這個活動過程的設計我力圖充分地把時間與空間還給學生,把探究、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從而讓學生在有效的探究過程中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讓學生經歷信息的選擇與處理的過程,經歷觀察、猜想、探索、比較、選擇、判斷、調整、統計等數學活動的過程,從而使學生自己主動參與此活動,并且自己喜歡去驗證自己搭配營養午餐的實踐活動。
三、活動三:回顧總結、引申問題(3分鐘)
懂得科學、合理的飲食的重要性,使學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
1.學生自由對老師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和意見。
2.先相互交流對自身飲食習慣的評價,再全班交流。
3.談話: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給老師提一點合理化的建議嗎?
4.能再對自己的飲食習慣或身材做個評價并提出改進的措施嗎?
學生對老師、同學或自身的身材及飲食習慣進行自評或互評,并提出建議。
設計意圖
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學會評價自己和評價別人,通過小結,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個總結式的提高,進一步明確學了知識后自己心中迸出的感悟與想法,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四、活動四:拓展提高、實踐應用(2分鐘)
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學生課后獨立完成作業
教師口頭布置課外實踐作業。
課件出示實踐作業
1.將全班最喜歡的5種搭配方案,制成復式條形統計圖。
2.給父母設計一份科學、合理的午餐或晚餐菜譜。
設計意圖
鼓勵學生學以致用,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實踐是數學知識的延伸,也是數學知識的來源。
板書設計:
營養午餐
熱量不低于2996千焦脂肪不超過50克
四年級蘇教版數學下冊教案7
教學內容:教材62-63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長方形、正方形等軸對稱圖形各有幾條對稱軸的的探索過程,會畫簡單的幾何圖形的對稱軸,并借此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征的認識。
2、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增強動手實踐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審美情操,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經歷發現長方形、正方形對稱軸條數的過程。
教學難點:畫平面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一張彩色版花鳥圖、尺、學具(長方形紙張、正方形紙張、尺。)
教學過程:
課前熱身:
動手比劃平移(拉開抽屜、舉重)、順時針旋轉、逆時針旋轉(左右手各兩遍)。
一、復習導入。
出示泰國寺廟圖、蝴蝶圖、臉譜、剪紙。提問:這四幅圖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軸對稱圖形)
指著剪紙提問:你怎么知道它是軸對稱圖形?(指名說,師相機出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把剪紙圖貼在黑板上,提問:誰能上來用手比劃出這幅圖的對稱軸?(指名板演,教師用點段相間的線畫出對稱軸)
出示以上四幅圖的對稱軸及對稱軸的概念。
談話: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軸對稱圖形,重點研究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板課題: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齊讀課題。
二、教學例題。
1、談話:首先我們研究長方形的對稱軸。請同學們拿出一張長方形紙對折,并用尺畫出它的對稱軸。
學生折紙畫圖,教師巡視,發現不同的折法。
2、指名到投影儀前展示自己的折法和畫法。
提問:你能告訴同學們折紙時應該注意什么?畫對稱軸時應該怎么畫?
對他的發言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誰還有不同的折法嗎?也來展示一下。(指名展示)
提問:為什么這條線(指著學生畫出的對稱軸)也是這張長方形紙的對稱軸?
3、談話:這樣看來,我們已經找到了長方形的兩條對稱軸,它還有另外的對稱軸嗎?用紙折折看。(板書長方形)(指名回答)
師小結:通過操作我們發現長方形只有兩條對稱軸。
4、指著黑板上畫好長方形,談話:剛才我們用折紙的辦法找到了長方形的對稱軸,現在畫在黑板上的長方形能對折嗎?如果要畫出它的對稱軸你有什么辦法嗎?在小組內討論。
假設學生有如下幾點辦法:
1、用和黑板上長方形一樣大小的紙對折,找到對稱軸后再在黑板上描畫。師指出這樣也是可以的,但是我們不用折紙的辦法,還能不能直接在黑板上畫長方形的對稱軸?
2、用量長方形對邊中點再邊線,畫出對稱軸的.方法。師對這種方法予以表揚,并提問:你能說一說是怎樣想到先找到對邊中點的嗎?
師拿出長方形紙,談話:想一想我們在把長方形紙這樣對折的時候,長方形的這條邊(例如指一條長邊)被折痕分成了幾段?這兩段的長度有什么關系?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折痕與這條邊相交的這個點是這條邊的什么位置?同樣地我們能找到折痕與這條邊的對邊的交點嗎?找到了這兩個點能不能畫長方形的對稱軸?
指名到黑板上量長方形的邊,取中點。學生說怎樣畫對稱軸,教師畫,畫成如右形狀,并指出:因為對稱軸是折痕所在的直線,所以可以讓對稱軸延伸到圖形外。我們歸納一下畫對稱軸的方法。(板:方法:1、量取圖形對邊的中點。2、尺對齊兩個中點劃虛線。)
5、讓學生各自在課本62頁畫出長方形的對稱軸,畫好后同桌檢查,并提問:你能畫出長方形的幾條對稱軸?
三、教學“試一試”。
談話:下面我們研究正方形的對稱軸。請拿出一張正方形紙,再通過折紙研究它有幾條對稱軸,再在書上畫出正方形的各條對稱軸。盡量獨立完成,如果有困難可與同桌商量,也可以在小組內研究。
先展示只畫出兩條對稱軸的圖形,提問:這兩條對稱軸畫得對不對?還有其他對稱軸嗎?
再展示畫出四條對稱軸的圖形,指著兩條對角線所在的對稱軸,提問:這兩條線也是正方形的對稱軸嗎?讓沒畫出這兩條對稱軸的學生折紙看一看這兩條線是不是正方形的對稱軸,并讓他們補畫出這兩條對稱軸。
提問:正方形有幾條對稱軸?
四、教學“想想做做”
1、做第1題。
(1)指名讀題.。提問:這道題讓我們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于時間較緊的關系,以及學具的準備有限,就不剪不折,只讓學生畫對稱軸。課后,再剪、折來驗證學生的估算是否正確。)
(2)讓學生各自畫對稱軸或劃X。
(3)指名展示。
(可補充說明:四條邊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它有2條對稱軸。)
2、做第2題。
(1)讓學生自己讀題。
(2)提問:題中的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嗎?第幾個圖形不是軸對稱圖形,為什么?
(3)看一看每個軸對稱圖形有幾條對稱軸,在書上畫出來。
(4)展示部分學生的答案,共同評議。(從左往右三個圖的對稱軸分別有3、4、5條。)
五、拓展練習。
1、出示:數字也可以寫成軸對稱圖形。
(1)學生各自觀察,并指名板演出是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指名回答,師生評議。
2、出示:文字也可以寫成軸對稱圖形。
(1)學生各自觀察,并用手比劃出對稱軸。
(2)指名回答,師生評議。
六、拓展延伸。
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可以看作軸對稱圖形,[一一出示:生活中的軸對稱(2幅)]小到杯子、打開的書,大到飛機、軍艦。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軸對稱圖形,同學們平時要多觀察就可以發現。
七、課后作業。
教材63頁第3、4題。
八、全課總結。
提問:這節課你學習了哪些知識?還有什么收獲?
九、板書:
8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方法:
1、量取圖形對邊中點。
2、用尺對齊兩個中點劃虛線。
四年級蘇教版數學下冊教案8
教學內容:
p.10~12。
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包括初步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這是學生學習過長度、質量、時間及其計量單位后,認識的又一類量及其計量單位,這對于豐富學生對量及其計量單位的認識是十分有益的。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并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
2、使學生初步了解測量、比較容量的方法,能估計一些常見容器的容量,培養估計意識和初步的估計能力。
3、使學生聯系實際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能積極參與操作、實驗等學習活動,能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
教學難點:
形成一升的具體概念。
學具準備:
每生自帶2件左右常見的容器。
教學過程:
一、教學容量。
1、(1)老師取兩個大小明顯有區別的容器,問:這兩個容器,哪個可以裝得更多?
在學生回答的時候,教學生用容量來說一說,指出:這個容器所能裝的液體的多少,可稱之為容量。
(2)拿兩個差不多大的容器,讓學生猜一猜哪個容量比較大。
當有分歧的時候,讓學生說說用什么方法來驗證猜想?(可裝水倒一倒)
實驗,(略)得出結論。
想象一下,如果反過來倒水,會出現什么情況?說明了什么?
完成書上的練習(1)和(2)
分別讓學生把圖的意思說一說,再得出某個結論。
(3)議一議:小紅家水壺裝滿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壺可以裝滿后可以倒4杯。你認為哪家的水壺更大?為什么?
在學生說理的基礎上,得出:要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因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來比是不合適的。
二、認識1升
說說你通過昨天的預習,知道關于升的哪些知識?
1、計量液體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單位
2、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容器正好可以裝1升水
拿出該正方體,從里面量它的棱長。問: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滿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學生帶來的常見的容器來認識1升
(1)請學生把從家里帶來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別指名問一問: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別請這部分學生舉起該容器,其他同學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約是幾升。
可結合2.5升的可樂瓶,請學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較接近,大約是幾升?
老師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約是多少?(實驗得出:1升多一點)
想象:以它為參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較接近,大約是幾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畫一下,像電飯鍋大約有2個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臉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臉大約要用幾升水呢?(實驗得出:2升)
以這一臉盆為參照,估計一下,邊上的這桶水大約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這桶純凈水有多少升呢?(18.9升)這桶水你拎得動么?
介紹: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約是這樣的幾杯呢?
分別取幾個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夠了么?
4、練習,完成(3)和(4)
三、全課總結
說說今天的學習,讓你明白了哪些知識?
布置實踐作業: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別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見容器的容量。
四年級蘇教版數學下冊教案9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15~16頁例3,練習三第3題和第9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數數認識計數單位億、十億、百億、千億,及整數的數位順序,認識十進制計數法;認識整億數,能說明整億數的組成,能正確地讀、寫整億數。
2、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十進制計數法,經歷聯系具體數量抽象出整億數的過程,體驗數的范圍的擴展,感受整億數具體數量的多少,進一步培養類比、抽象、歸納等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數感。
3、使學生體會現實社會里的大數,了解數在社會生活和科研領域的應用,感受數學應用的價值,培養用量化的眼光觀察社會的意識提高認數的興趣,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認識計數單位、認識整億數的意義,掌握讀、寫方法,體會更大數的實際意義。
2、教學難點:整億數的寫法和讀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和計數器。
教學過程
(1)聯系生活,引入新課
1、創設情景問題。
(出示圖片)談話:銀行每年都會清點大量的1元硬幣,你們知道銀行是如何清點硬幣的嗎?告知:因為錢幣的數量非常龐大,銀行通常采用打包的方法估算硬幣的枚數。
(出示動畫)已知1萬枚一包,10萬枚一箱,100萬枚一卡車,10輛卡車可以裝10個100萬枚,就是1000萬枚。100輛卡車是多少枚呢?組織交流。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計數單位。
10個1000萬枚是多少枚呢?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帶領學生撥珠數數,撥到9千萬的時候停頓一下,如果老師再撥一顆珠子是多少呢?10個1000萬是一億,你怎么在計數器上表示出“1億”嗎?
結合學生的回答:用這個計數器表示1億已經不合適,應該重新選一個標有“億”位的計數器。(出示標有億位的計數器)現在你會表示1億嗎?指出:只要在億位上撥1顆珠就可以了。
反問:1億是多少呢?
揭示:“億”是一個新的`計數單位。
帶領學生從1億起,一億一億地接著往下數,十億十億地接著往下數,百億百億地接著往下數。
小結:
10個一千萬是一億
10個一億是十億。
10個十億是一百億。
10個百億是一千億。
說明:數滿十個一億,就會產生一個新的計數單位“十億”。數滿十個十億,就會產生一個新的計數單位“百億”。數滿十個百億,就會產生一個新的計數單位“千億”。
追問:百億和十億、千億和百億有什么關系?現在我們又認識了幾個計數單位?你能按從小到大的順序說一說嗎?
2、認識十進制計數法。
談話:同學們知道的還真不少。想一想,這些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結合學生回答揭示:像這樣,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3、完成數位順序表
引導:(出示數位順序表)你能根據剛才的討論,把下面的表格填寫完整嗎?
回顧之前的學習,從左往右看,我們認識了個級、萬級,今天我們學習了億級,現在你能把下面的表格填寫完整嗎?
有比千億更大的計數單位嗎?帶領學生繼續數一數,還有比“千億”更大的計數單位,出示:億級的左邊還有省略號。
4、學習整億數的組成和讀寫。
觀察圖片:你能對照數位順序表把題中的數分別寫出來嗎?(出示例3主題圖)
學生各自按要求寫數,完成后教師組織交流。
提問:寫這些數的時候,你是怎么想的?
學生匯報:寫整萬數時,要先寫萬級的數,再在個級寫4個0占位。所以要先寫億級的數,再在萬級和個級寫8個0占位。
追問:為什么要在億級上寫2,后面寫8個0
說明:二億里面有2個億,所以在億級上寫“2”表示有2個億,萬級和個
級上沒有,每個數級有四位,所以萬級、個級要連續寫8個0。繼續交流剩下的兩個數各是多少個億,怎樣寫的,并說說為什么這樣寫。
引導:各人看寫出的三個數,先想想各有多少個億,再自己讀一讀。
交流:這三個數分別要怎樣讀
指名學生讀數,說說讀數時怎樣想的。
說明:整億數看億級上是多少,就直接讀作多少億;末尾的萬級、個級上的0都不讀。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到日常生活中和生產中經常要用到比1億大的數來表達信息,進而產生認識億級以上數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礎上,利用數數活動啟發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因為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所以還需要比億更大的計數單位;但不管計數單位如何增加,計數時都要遵循“滿十進一”的基本規則。
(三)比較應用
1、比較發現
學生各自完成后組織交流。
提問:你是怎樣判斷它們各是幾位數的?(我先把每個數寫出來,再數一數就知道了)
追問:知道“五十”是兩位數之后,你能直接推想“五十萬”和“五十億”各是幾位數嗎?說說你的思考過程嗎?
交流:和“五十”相比,“五十萬”的萬級也是兩位,而個級一定是四位,2+4=6,一共就是六位。同樣,“五十億”的位數一共有2+4+4=10,也就是十位數。
追問:第一組三個數的寫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集體交流,發現不同。
設計意圖:使學生發現:每組中的三個數雖然所含的計數單位的個數相同,但由于計數單位不同,表示的意義也不同
2、感受整“億”數的大小。
談話:剛才我們學了那么多關于“億”的知識,一億到底有多大啊?
課件出示:
1億枚一元硬幣重600噸,假如一輛大卡車載重6噸,一億枚硬幣大約需要多少輛這樣的大卡車呢你有什么想法同學之間互相說一說。
說明:一輛載重10噸的大卡車,需要運100輛這樣的大卡車。
師:現在你對1億這個數的大小有了什么感覺?1億是一個非常大的數,一枚1元硬幣這么輕,1億枚卻這么重。根據國家標準體質體重,四年級學生正常平均體重為40kg,1億枚硬幣的質量相當于多少個同學體重的和。
設計意圖:推算1億枚硬幣的重量,是讓學生感受1億數值之大,培養推理能力的好素材。因此,通過推算汽車運的總結交流次數,可讓學生更深的感受1億之大,有利于學生的數感培養。
(四)課堂總結
今天你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除了“十進制”,人類還發明了其他計數法,請同學自己閱讀“你知道嗎”。
四年級蘇教版數學下冊教案10
教學內容:第52-53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對幾種事物進行排列的過程,初步發現簡單排列現象中的規律,能運用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學習中感知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數學思維。
3、在學習活動中獲得一些成功體驗,以激發學習信心。
教學重難點
有層次的學習活動,經歷從無序到有序的思考過程,體會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會簡單的排列規律。
教學過程:
一、拍照活動。
1、看書,知道拍照活動方式。
師:小軍、小明、小紅3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什么叫不同的排法呢?
小軍站第一個的不同排法:
如:小軍、小明、小紅(一種排法)
小軍、小紅、小明(另一種排法)
2、拍照。(教師當攝影師,選三位學生到講臺前)
要示:這3個同學名字分別叫ABC ,請其它同學把各種排法表示出來。
(邊拍邊出示簡筆畫,并板書排列的字母。在多種方法比較中突出按一定順序排列才能不重復也不遺漏)
3、小結。說一說你如果是拍照者,怎樣才能每種情況都拍而不遺漏呢?
二、想一想,試一試。P52如果在三位小朋友中每次選兩人排在一起照相,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
(“想一想”可以引導學生分兩步思考:每次選兩人有3種不同選法,而每兩人都各有2種不同的排法。鼓勵學生采用個性化的符號表示不同的排列方法。)
三、練習。
1、“想想做做”第1題。用8、2、5三個數字能組成幾個不同的'三位數?(可以先引導學生把用8、2、5組成的三位數一一排列出來;再啟發學生根據排列的過程,抽象出可以用“3×2”求排出的三位數的個數。)
2、“想想做做”第2題。
四個球隊踢足球,每兩個球隊都要比賽一場,一共要比賽多少場?
(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正確理解“每兩個球隊都要比賽一場”的含義。連線后,還可進一步啟發學生在交流中體會其中的規律,認識到比賽可以用“3+2+1”來計算。)
3、“想想做做”第3題。
三個小朋友打電話,他們3人每兩人通一次電話,一共通了多少次?如果他們互相寄一張節日賀卡,一共寄了多少張?
(著重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體會兩個問題的不同含義,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加深對簡單搭配的排列現象中規律的認識。)
四、總結。你學會了什么?
四年級蘇教版數學下冊教案11
教學設想:
1、新知識的探究應建立在學生以有的認知水平上。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以有的經驗之上。本節課學習三角形的分類,在低年級的的時候,學生已經對分類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認識。因此,設計本節課的時候,在課前談話的過程中,復習了分類的方法,滲透分類的思想。導入時也沒有做過多的“活”,一上課就問學生“同學們這是什么?它有哪幾部分組成?”學生回答問題很踴躍,大多數同學都能說出:“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復習中,滲透三角形分類的標準。緊接著,直接揭題,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2、倡導學生們采取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在引導學生探究三角形的分類時,給學生們提供了一次既動手又合作交流的機會。“接下來我們按照剛才討論的來分分類,用你喜歡的方法把它記下來。”這一次動手實踐與交流,為下邊探索出新知識作了鋪墊,又照顧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全部學生都在動手之后獲得了成功的愉悅,同時又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這種互幫、互教、互學的形式,促使學生學會關心他人,學會珍惜友情,學會人與人交往的能力,體現合作交流的真正價值。
3、倡練習設計的'基礎性、多樣性和趣味性,增強挑戰性,體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為此,我在學生能夠按三角形角的特點將三角形進行分類后,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安排了“猜一猜”的練習,當學生前兩次能一次就猜對,而后兩次卻意見不統一的時候,我讓學生發現其中的原因,他們馬上深刻認識到了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的特點。在鞏固練習階段,我設計了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看到的三角形屬于哪一類,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并且還設計了填空練習,通過練習,照顧班級中后20%的學生對本節課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4、重視對課堂生成的預設,順利開展教學活動。
在設計教案的過程中我充分考慮到課堂中可能生成的信息,并設計好相應的方案。如在探究按邊分類時,我就考慮到學生有可能出現的三種情況:按邊分分2類的:三條邊都不相等,有兩條邊相等。按邊分分3類的:三條邊都相等、有兩條邊相等、三條邊都不相等。只出現按角分的:3個角都相等的、有兩個角相等的和3個角都不相等的。根據預設的這幾種情況,我設計了相應的教學方案,對課堂教學多點預見性。
四年級蘇教版數學下冊教案12
復習內容:書本第116—118頁第15—22題
復習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升和毫升的實際意義,正確進行升和毫升之間的簡單換算;
(2)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進一步明確三角形三條邊之間、三個角之間的關系,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分類,加深對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梯形特征的認識;
(3)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和平移、旋轉,切實掌握對稱軸的含義,加深對圖形變換方式的理解,發展空間觀念。
(4)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作用,會選擇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表示數據;在經歷統計活動的過程中發展統計觀念。
復習過程:
一、復習升與毫升
我們學過的容量單位有哪些?(升和毫升)升和毫升之間有什么關系?
1、填上合適的單位:
(1)一大瓶可口克樂大約是2()。
(2)一大桶純凈水大約是20()。
(3)一小盒牛乃大約是300()。
(4)一小瓶眼藥水大約是5()。
2、填空:
3升=()毫升0毫升=()升
8升=()毫升6000毫升=()升
二、復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
1、三角形有哪些分類?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
2、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是什么?梯形呢?
3、在書上點子圖上畫出一個三角形、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梯形。(書本第17題)
4、出下面每個圖形底邊上的高。(書本第18題)
學生畫,師巡視指導。
5、討論第19題:
下面每種小棒的根數都足夠多。
3厘米4厘米
5厘米2厘米
(1)任選3根小棒圍三角形,是不是都能圍成?你能圍出什么三角形,是怎么圍的?
(2)要圍出平行四邊形,最多能用到幾種不同的小棒?最少呢?你能把圍出的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嗎?這三種圖形之間有什么聯系?
(3)要圍出梯形,最多能用到幾種不同的小棒?最少呢?
6、計算三角形角的度數:(書本第20題)
(1)在三角形中,已知∠1=42°,∠2=68°,求∠2。
(2)等腰三角形的一個底角是40°,它上午頂角是多少度?它又是什么三角形?如果頂角是40°呢?
三、操作題:
1、按要求在方格圖中畫圖
(1)畫出左邊圖形的'另一半,使它成為一個軸對稱圖形。
(2)把錘子圖先向右平移9格,再向下平移4格。要平移到規定位置,還可以按怎樣的方向平移?
(3)把圖中的平行四邊形繞A點逆時針方向旋轉90°。
2、了解自己從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上學期每學期期末的身高情況,完成下面的統計圖。
在小組里交流你的身高增長情況。估計現在自己的身高可能是多少厘米?
四、全課:
通過今天的復習,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四年級蘇教版數學下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初步理解小數的性質;能運用小數的性質正確地化簡小數和改寫小數。
2、能力目標: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精神,培養學生歸納、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愛學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的道理。并正確運用這一性質解決相關問題。
教學難點
掌握在小數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數大小不變。
教具準備:
學習紙 “小魔術”紙卡多媒體課件
課 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小魔術)
1. 師:同學們,第一次給你們上課,作為禮節,我給大家表演個魔術——數字的變化。看這是數字1?等會你們一起小聲喊:1,2,3,大,老師就可以把這個數變大了。信不信?
生:1,2,3,大。
師:把1變成10,10和1比擴大了10倍,……
2. 老師還有一個數0.1,我們再來試一試。
引起學生的沖突:到底變大了嗎?
(設汁意圖:是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貫穿在小學生喜聞樂道的游戲中,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欲望的火花,從而進入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小數末尾“0”對小數的大小的影響。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內容——小數的性質。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學例1
1.師: 0.1米、0.10米、0.100米,他們到底會不會相等呢?
師:請拿出你的學習紙把第一題完成。
匯報:請學生上臺展示。填空、比較發現一樣,從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教學中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找出0.1米、0.10米、0.100米。
(0.1米是一位小數,它的計數單位是1/10,有1個1/10,也就是說0.1米=1/1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0.1米=1分米。
0.10米是兩位小數,它的計數單位是1/100,有10個1/100,也就是說0.10米=10/1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0份是10厘米。所以0.10米=10厘米。
0.100米是三位小數,它的計數單位是1/1000,有100個1/1000,也就是說0.100米=100/10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所以0.100米=100毫米。)
因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師:0.1米=0.10米=0.100米(板書)這三個長度是一樣的,都是以“米”為單位,我們就可以把數抽象出來0.1=0.10=0.100。
(設計意圖:這樣,學生根據小數的意義,主動從“0.l米、0.10米、0.100米”出發研究問題。在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中,學生鍛煉了運用已有知識解答新問題的能力,培養了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
仔細觀察這組小數,你有什么發現?
生:小數的末尾添上“0” ,小數的大小不變。
師:同學們的眼光真銳利。小數的末尾添上“0” ,小數的大小不變。我現在有個疑問,其它的小數也有這樣的特點嗎?
師:現在請同學們翻開學習紙,根據方格圖,自己想一組小數把它表示出來。
學生操作,交流匯報。
課件展示。
(教師在學習研究中要加強指導)
2.師:現在請同學們觀察上面的題目中的小數,你能說出幾組和它們類似的小數嗎?
學生說說。
師:能說出這么多組,你們一定發現了什么規律吧?(交流,匯報)
總結: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設計意圖:這樣教學,把靜態的知識結論轉化動態的求知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對所學的內容理解深刻,記憶牢固。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歸納概括事物本質屬性的能力。)
3.聯系生活,再現新知:還有同學們在商場看到貨物的標價如:這樣寫,不但沒有改變小數的大小,而且讓顧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幾元幾角幾分。
(二)小數性質的應用
1.教學例2
師:現在我們認識了小數的性質,那么應用小數的性質,我們可以根據需要對小數進行改寫。
電腦演示:化簡下面的小數。0.70= 105.0900=
教學0.70=0.7
問:①你是怎樣化簡的?(根據小數的性質,去掉小數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數化簡)
②0.70與0.7它們的大小不變,但意義相同嗎?
(不同,0.70表示70個1/100,0.7表示7個1/10)
教學105.0900=105.09
問:小數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嗎?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變。師要強調末尾)
2. 教學例3
電腦演示:不改變數的大小,把下面各數寫成三位小數。
0.2 = 4.08 = 3 =
師:你是如何把它改寫成三位小數的?(根據小數的性質,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的大小不變)
師:3如何改寫成三位小數?這個小數點不點的話可以嗎?
注意:A、在小數的末尾添“0”。
B、當這個數是整數時,在整數個位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添“0”。
師:應用小數性質時,應注意什么?(小數、末尾)
三、鞏固練習
課本59頁的做一做。2、開火車的形式回答59頁的做一做。
問:你是怎樣化簡和改寫這些數的?
四、全課小節
1.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2、我們是怎樣探索小數的性質的?
在整數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數的大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在小數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卻不變,但是通過在小數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們就給一個小數找到了許多大小不變的朋友,0就是這樣一個奇妙的數字。其實,數學王國里有許多奇妙的現象,等著我們不斷去探索、發現。
板書:小數的性質
小數末尾“0”對小數的大小的影響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四年級蘇教版數學下冊教案14
教材分析本單元是在三年級上冊初步認識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現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具體的活動,進一步認識圖形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體會圖形運動的基本方式,積累一些圖形變換的經驗,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并為第三學段進一步學習有關內容打好基礎。
教學過程(分課時)二度備課
第四課時 練習一
教學內容:
課本練習一第7~13題,并開展“動手做”活動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處學生知道圖形中的對稱,體會平移、旋轉在圖案設計中的應用。
2.鼓勵學生富有個性地完成設計圖案的任務,感受數學美和數學方法的價值。
教學準備:
把教材中的有關圖片整理加工,做好一個資料包。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前幾天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你認為要哪些方面需要向同學們提醒一下?
小結:平移 找對應點比較方便
旋轉 要找對應的邊旋轉
練習第8題 判斷哪些是平移得到?哪些是旋轉得到的?
通過演示,幫助學生弄清每個圖案的形成過程,加深對圖形平移和旋轉的.認識,感受平移和旋轉的價值。
二、練習指導:
1.兩次平移
第9題
填空,再同桌說一說,你是根據哪個點來數的?
每人發一張方格紙,同桌互畫一個梯形,先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6格
2.先旋轉再平移
師生共同完成第10題
提問:你認為先確定哪條邊比較合適?
把能夠旋轉的邊確定后,再根據圖形的特點確定另兩條邊,確保圖形旋轉后,圖形沒有變形。
每人發一張方格紙,同桌互畫一個梯形,先向順時針旋轉90度,再向右平移6格。
3.完成10~13題
①多媒體演示
②讓學生在書上練習
③學生設計后,全班交流欣賞
三、動手做
1.學生讀題
2.討論方法,明確移動的順序
3.學生動手操作
四、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練習一
平移 找對應點比較方便
旋轉 要找對應的邊旋轉
作業設計
1、練習簿;2、《補充習題》相應練習
四年級蘇教版數學下冊教案15
教學內容:
p.13、14
教學目標:
通過對一些常見容器的實驗,進一步認識容量單位升,并注意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
教學難點:
形成一升的具體概念。
學具準備:
每生自帶2件左右常見的容器。
教學過程:
一、檢查
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對工作,檢查學生的口算完成情況。
二、交流檢查學生昨天回家的實踐作業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個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較小的容器)
1個電飯煲是2升多,1個大油桶是5升,一個水池30升,一個臉盆5升(較大的`容器)
在學生交流的時候,要求其他學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劃該容器的大小;(2)繼續補充
三、完成書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別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1/2,鍋的差不多,臉盆的1/5
可繼續讓學生估一估,整個容器的容量大約是幾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約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適的答案下面畫
這里的4張圖,可以讓學生先挑一個最有把握的說,并說清楚理由。
再以此為參照,進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進行,但都要學生充分說理,不能是簡單的憑感覺。
四、指導完成練習冊上的相關練習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四年級下冊教案數學03-17
小學數學下冊教案11-15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01-15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1-15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下冊教案02-20
四年級下冊數學的教案02-25
四年級下冊的數學教案02-26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2-16
教案(四年級數學下冊)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