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長度單位》(通用10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長度單位》,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長度單位》 1
教學目標
通過類比、觀察,學會如何運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哪些長度單位?
生:我們學習了米和厘米。
師: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生:1米=100厘米。
師:今天,“米”和“厘米”又來找我們做朋友,想了解同學們對它們掌握和應用的情況,看同學們能不能準確地測定物體的長度。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探索新知
1.教學教材第7頁例8。
教師談話:(課件出示旗桿)同學們看,這是我們學校的旗桿,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嗎?(讓學生猜測)
降低難度:這樣猜測范圍太廣了,老師給同學們提個問題: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和你小組的同學互相說說想法。
指名回答,說想法。
引導:
方法一:排除法,1厘米只有這么長,(用手比畫)那么13厘米就只有這么長,旗桿不可能這么矮,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桿的高度和我們的身高對比一下,我們大約是1米多高,才到旗桿的這個高度,所以旗桿應該是13米高。10個小朋友的身高加起來差不多和旗桿一樣高。
方法三:類比法,和身邊的13厘米高的物品進行比較,旗桿是不是和這個物品一樣高,比如,一支新鉛筆都不止13厘米長,旗桿的高度應該是13米。
小結:原來要確定答案有這么多種方法,我們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多想,最終確定合適的長度單位。
2.鞏固新知。
師:小明來到百鳥館,看見了這樣一只小鳥。
(課件出示)
這只小鳥的腳印的長度是1厘米還是1米呢?
(學生交流)
指名匯報,說說理由。
讓學生自己說說思考的方法,我們的身高大約是1米,小鳥的.腳印不可能和我們的身高一樣長,所以,小鳥的腳印應該是1厘米。
3.做一做。
出示教材第7頁“做一做”。
讓學生討論:課桌的寬是60厘米還是60米?
引導:60米是多長?我們的教室長大約是6米,課桌的寬會比教室還長嗎?(不會)所以用厘米比較合適。
讓學生自己估算,籃球場的長是28米。
4.估一估,量一量。
三、課堂小結
師: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這一單元結束了,你學會了什么?
小結:這一單元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認識了線段,學會了確定長度單位。
四、作業(yè)設計
1.完成做一做。
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2.教材第9頁練習一第8題。
3.敬請選用《智慧花朵》相關習題。
五、教學板書
解決問題
旗桿的高度是13米。
教后反思
學生初涉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很容易把這兩種概念混淆,一種是在語言上的混淆,一種是長度概念上的混淆,學生在描述物體的長度時一味追求用尺精確測量物體的長度,而面對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選擇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較弱。因此,本節(jié)課重點在策略的研究上,通過經(jīng)歷觀察、感知、猜想等數(shù)學活動,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考能力。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長度單位》 2
1、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初步認識線段,知道線段的特征。
2.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yǎng)思考、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并發(fā)展空間觀念。
3.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樂于學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感受生活里的數(shù)學事實。
2、學情分析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應注重營造愉悅、歡快的學習氛圍,運用多種活動增強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使他們在親身體驗中進行有效的`學習,保持他們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現(xiàn)在班里大部分學生都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端正學習態(tài)度,對學習較為感興趣、有信心。學習充滿熱情,能夠運用自己的學習方法活學活用。學習習慣方面,學生能夠課前做好準備,課堂氣氛活躍,大部分學生能夠積極發(fā)言、思考,聲音響亮。但個別的學生上課不注意聽講,愛搞小動作,需要及時提醒和引導。
3、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線段的特征。
難點:線段表象的建立。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1.同學們,你們喜歡參加哪些體育活動?為什么?體育活動可以增強體質(zhì),磨練意志,大家要多參加。
2.出示圖片,小朋友們在干什么?跳繩和拔河要用到什么?這兩根繩子在形狀上有什么不同?
3.出示圖片,你能給圖上的這些線分一分類嗎?為什么這么分?
4.你能把彎彎的線變直嗎?
活動2【講授】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學生操作,把彎線變直。師指出,拉直的這段線就可以看作一條線段。
2.觀察線段圖,線段有什么特點?學生交流,匯報: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
3.判斷下面哪些是線段?
4.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線段,舉例,學生找線段。
活動3【活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一張長方形白紙上你能找到幾條線段?你能再變出一條嗎?學生折紙,師說明折痕可以看作一條線段。同桌比較折出的線段,發(fā)現(xiàn)什么不同嗎?得出結論:線段有長短。
2.線段可以測量嗎?怎樣測量?學生說測量方法。
3.出示一橫一豎兩條線段,哪條長哪條短?學生通過測量發(fā)現(xiàn)同樣長。
4.測量書中第五頁三條線段的長度。匯報,訂正。
5.總結線段的三個特點:直的,有兩個端點,可以量出長度。
活動4【練習】鞏固應用,內(nèi)化提高。
1.出示圖形,分別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
2.連接兩點能畫出幾條線段?學生動手操作,匯報。三個點呢?完成書第五頁做一做的第二題,畫出的是什么圖形?四個點呢?兩種方法不遺漏。一種是從外到內(nèi),一種是從一點出發(fā)。按照這兩種方法完成五個點,每兩個點畫一條線段,能畫出幾條線段,是什么圖形。
3.小明要去小紅家,有四條路,請同學們幫小明找最近的那條路。你用什么方法來證明你挑的路是最近的呢?
4.消防員接到任務是怎么樣迅速到達的?房間的管子是直的,滑下來可以節(jié)省時間。
思想教育:他們的工作很辛苦,我們應該尊敬他們。
5.為什么乘坐電梯?因為電梯的運動軌跡是直的,省時省力。安全教育:乘坐電梯時要注意安全。
活動5【測試】及時反饋,發(fā)展思維。
1.填空:線段是( )的,有( )個端點,( )量出長度。
2.選擇:下面哪些是線段?
3.量一量下面圖形的邊長,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活動6【作業(yè)】鞏固知識,培養(yǎng)能力。
數(shù)學書第九頁第6題,第7題。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長度單位》 3
[教學目的]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體驗人類在生活實踐中統(tǒng)一度量衡的過程。
[教學材料及準備]軟尺、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嗎,我們今天用的課桌和教室里的課桌不一樣,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們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狀的?
學生:長方形。 教師:對,長方形有幾條邊?
學生:四條邊。 教師:看屏幕。(通過課件演示,引導學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長,什么是桌子的寬)。 教師:學校還想買一些這樣的桌子,那我們就得知道這桌子有多長,有多寬,你們愿意幫老師量一量這桌面的大小嗎?
二、研究制定解決方案
教師:用什么來測量呢? 學生:用尺子。 教師:可是,我們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辦?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辦法測量出桌子有多長,多寬? 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匯報交流:
1、用手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手長)
2、用鉛筆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長)
3、用鉛筆盒測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鉛筆盒長)
4、用書量。(到黑板上來演示,表明是幾個書長)
三、實施方案學生分小組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要求:①開動腦筋,多想辦法
②分工明確,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可以寫字,寫拼音,也可以用圖表示。利用課件舉例講解記錄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長 寬 1 7 3 2 3 4
看一看,誰用的方法多,誰的方法巧妙? 學生測量。(10分鐘)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測量。發(fā)現(xiàn)典型數(shù)據(jù)。
四、交流匯報階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現(xiàn)矛盾學生:
56名學生匯報,用實物投影展示他們的記錄表。(學生的記錄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圖畫來表示)。
教師:同學們想出的辦法真多。看樣子,沒有尺子的情況下,你們用這么多巧妙的辦法告訴老師這桌子有多大。真聰明。但是,你們看看,測量同一張桌子,這幾個得數(shù)一樣嗎?學生:不一樣。教師:為什么?學生:因為用來量的東西不一樣。教師:(展示同樣是用鉛筆測量的數(shù)據(jù)對比)都是用鉛筆量的,得數(shù)怎么還不一樣呢?學生:(展示所用的鉛筆)它們不一樣長。教師:這么多不同的數(shù)據(jù),我用哪一個呢?
五、繼續(xù)研究教師:
我們用尺子測量一下桌子的長,看看有什么結果。(指令小組長領尺子和發(fā)尺子)學生用尺子測量桌子的長。(教師巡視,糾正學生測量時的小錯誤)
教師:誰來匯報他們組測量的結果?學生1:長是90。學生2:長是27。教師:怎么用尺子量,得數(shù)還是不一樣?哪個對呢?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軟尺有兩面,兩面的.刻度不一樣。
教師指導學生辨認軟尺兩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讓學生估量1厘米和1寸兩種長度單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細的對比。教師:要想得出一致的結果,我們應該怎么辦?學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來量。教師:那我們現(xiàn)在就統(tǒng)一用厘米的一面來測量桌子的長和寬。學生測量。教師:哪一組說出你們的測量結果?學生:桌子長90厘米,寬42厘米。(56個學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六、總結:教師:現(xiàn)在我特別清楚我要買多大的桌子了,長90厘米,寬42厘米。用同一種刻度的尺子測量很方便。厘米是現(xiàn)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類發(fā)明尺子、統(tǒng)一長度單位之前,就像我們開始測量桌子的長、寬時使用的方法一樣,利用手拃、步伐或身邊物體的長度做長度單位進行測量。至今,在人們沒有帶尺子的時候,仍然會這樣估測物體的長度,例如媽媽給孩子買衣褲或鞋的時候。
[教學建議]學生的測量活動和交流匯報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分析數(shù)據(jù)是這節(jié)的精華,一定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
[課后評價及分析]課程設計符合人類從實踐到理論的認知過程,學生在親身探究的過程中領悟了靠教師僅僅用語言不易表達的內(nèi)容。他們不僅知道怎樣測量長度,還知道了長度為什么有一個單位,這個單位又是怎么來的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長度單位》 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單位。
2、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在建立長度概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重點、難點
在建立長度概念的基礎上。
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準備
厘米尺,邊長為1厘米的小方塊,一根長5厘米的紙條,圖釘。
教學過程
(“厘米”這一單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而且較容易讓學生認識。所以,我將“厘米”作為教學的基點和重點,首先來認識。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厘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復習導入。
教師出示小方塊,還記得我們上節(jié)課用這個小方塊做了些什么事情嗎?
(作為測量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
每次測量物體長短都用這樣的小方塊一個一個去擺太麻煩,有什么其他工具可以測量物體的長短嗎?(尺)
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fā)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是統(tǒng)一規(guī)定的。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厘米。
(1)看一看。
將小方塊的邊放在厘米尺的刻度上看一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尺上每大格長度與小方塊邊相等。)
這個小方塊,他的一邊是1厘米,而厘米尺一大格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課題)
(2)比一比。
找一找,比一比,我們身邊有哪些物品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教師出示實物圖釘和手指,通過測量,學生清楚地看到并體會到1厘米的直觀表象,學生練習用手勢表示出1厘米的長度。
(3)認識厘米尺。
我們使用的這種尺每大格都有1個數(shù)字,因為這些數(shù)字都以厘米作為計量單位,所以叫做厘米尺。
(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許多知識是自己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的。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也能夠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
2、用厘米尺量。
(1)說一說。
厘米尺上1、2、3……這些數(shù)表示什么意思?(1厘米,2厘米,3厘米……)
讓學生根據(jù)刻度表示出1厘米,2厘米的長度。
總結:從0到1有1個大格表示有1厘米,從0到2有2個大格表示有2厘米……
(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厘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厘米。然后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shù)字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厘米的`長度。)
(2)比一比。
根據(jù)刻度比劃出9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長度。
(3)量一量。
取出紙條,量一量他有多長?
學生活動后匯報結果和測量方法,有兩類策略,教師敘述后讓學生找出最優(yōu)化策略。(1、把尺子“0”刻度對準紙條左端,這時紙條右端對著5,表示5厘米。2、把紙條對準刻度,看占幾大格就是幾厘米。)
分析:第2中數(shù)格子太麻煩,1要簡單。
(給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長度單位表象進行估測,再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總結用厘米尺測量物體的方法。
教師要提醒把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左端。
質(zhì)疑:如果“0”刻度與紙條左端不對齊,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
右端所指數(shù)字與紙條實際長度不符合。
三、練習鞏固。
(讓學生看一看。估一估,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把數(shù)學和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長度單位》 5
單元教材分析主要內(nèi)容:統(tǒng)一長度單位,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認識米、用米量,認識線段、量畫線段。
地位與作用: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jīng)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長度觀念,并初步認識線段。這一部分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和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
單元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認識線段。
2、能力目標:會用刻度尺量、畫物體的長度及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標:初步經(jīng)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單元教學重點:
1、經(jīng)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2、幫助學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確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畫和量線段的方法。
單元教學難點:正確的使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工具量和畫線段。
單元教法設計
1、統(tǒng)一長度單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計量單位去測量統(tǒng)一長度,來經(jīng)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過程。
2、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確表象。
3、關于線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補充線段的練習。
第一課時:
1、使學生經(jīng)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和爭論意識及探索數(shù)學的興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悅。
第二課時:
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課時:
1、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較長的物體要用米做單位,會用米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第四課時:
1、初步認識線段,會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2、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使學生經(jīng)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估量物體的長度。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用厘米量較短的物體。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教學難點: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第四課時
教學重點:線段的特征。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線段的概念。
分課時作業(yè)布置
第一課時:
做一做第1、2、3題
第二課時:練習一1~3題,第6題做在課本上。
第三課時:練習一4、5題。第8、9題做在課本上。
第四課時:練習一第7、8、10題,填在書上。
疑難問題解決辦法
1、因為數(shù)學是人類經(jīng)過曲折的探究過爭購減起來的,因此,在教學是應該按照兒童學習的特點,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親身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2、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使學生體驗到現(xiàn)有方法的局限性,從而產(chǎn)生一種創(chuàng)新工具的欲望。
3、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多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體驗、感受學習數(shù)學成功的體驗,以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課時
教案設計者:姬王小學--田茂慶
教學內(nèi)容:統(tǒng)一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jīng)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和爭論意識及探索數(shù)學的興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使學生經(jīng)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小木塊、曲別針、硬幣、鉛筆盒等。
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創(chuàng)設情景
1、同學們我們每天都上數(shù)學課,數(shù)學課上我們都經(jīng)常用到些什么?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課本、練習本、鉛筆、鉛筆盒等。
2、我們每天都用它,可以說是在熟悉不過了,可是你知道它們有多長嗎?咱們來量一量好嗎?
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測量統(tǒng)一長度
(1)我們先來量一量數(shù)學課本的寬。
2、(屏顯數(shù)學課本)你們認為該怎樣量呢?(學生說說自己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身邊的物品來量。
同學們,別鎮(zhèn)、三角形、和小方塊,你們?nèi)芜x一種來量一量數(shù)學課本的寬。
學生測量,教師巡視指導。(注意提示學生測量方法)
(2全班交流、匯報測量結果
分組匯報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提問
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數(shù)學課本的寬,而結果卻不一樣呢?
小組討論匯報
再次讓選用統(tǒng)一物品測量的學生展示測量結果。
小組討論看能得到什么啟發(fā)。
小結:
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做標準進行測量。
測量不同的長度
(1)用你喜歡的方法量你喜歡的物品的長度。
小組操作,教師巡視。
(2)全班匯報交流,提出質(zhì)疑。
啟發(fā)學生根據(jù)匯報結果提出為題。
如:為什么數(shù)學課本的常識5個別針長、鉛筆盒是5把小刀長,都是5但它們并不一樣長呢?
小組討論。
總結:因為選用不同的物體做標準去量,他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和實際不服,應該選用統(tǒng)一物品計量單位去量。
(3)單項練習課本與鉛筆盒哪個更長一些,請同學們用小木塊測量一下。
匯報測量結果
練習
1、做一做第1題:提示學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東西對準各自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測量。
3、做一做第3題:
用正方體測量的過程讓學生在腦子里完成。
總結:
說一說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些什么?
安排作業(yè):略------
反思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長度單位》 6
教學內(nèi)容:
認識米用米量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較長的物體要用米做單位,會用米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教學難點:
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繩子、學生尺、等
教學過程
游戲?qū)耄鹫J知沖突
請學生用厘米量黑板。(課獨自探索,也可與他人合作)
展開
認識米
提問:這樣測量你感覺怎樣?
(麻煩)
要想方便的`測量就要認識另外一種尺子--米尺。
介紹米尺
展示米尺,告訴學生從1-100厘米著一段正好是“1米”。
建立表象
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獲蔣兩臂張開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用米量
用不同的方法測量1米的繩子長是多少厘米
匯報方法
(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實踐活動
測一測,你跳遠的距離是多少米?
四人一組,分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學監(jiān)督幫助。
量一量:黑板長、寬,教室長、寬及教室門的高和寬。
學會解決實際問題:
1、小華用一根3米長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2、找一根繩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課樹干周圍有多長。想一想,應該怎樣量?
總結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本領?1米到底有多長?怎樣估測物體的長度?
作業(yè)安排:略
反思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長度單位》 7
教學內(nèi)容: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用厘米量較短的物體。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刻度尺、圖釘、各種不同長度、不談色的紙條。
教學過程
步驟師生活動修改意見
1、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讓學生用小木塊來量一量一張紙條的長度。
2、讓學生談自己在量的過程中的感受。
3、貼在黑板上一張紙條,讓學生來量。(很不方便)
4、說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塊來量物體的長度很不方便,為了準確、方便的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fā)明了刻度尺。
認識厘米
(1)出示刻度尺,請小組內(nèi)先說說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識。
(2)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小結(主要讓學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讓學生量一量身邊的一些物體,說說那些物體的長是1厘米。(圖釘,某個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實際長度。
用厘米量
(1)小組合作,兩個小組的紙條,并討論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學生總結方法:量時要把持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在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這張紙條的長度就是幾。
(3)請一名學生量黑板上的紙條,邊量邊說量的方法。
鞏固練習
練習一第1題
讓學生說說量的方法
第2題
量出幾厘米,就在紙條上畫上豎線,寫上幾厘米。
第3題
練習是,一要學生明確量的地方,二指導學生測量的方法。
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反思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長度單位》 8
教學內(nèi)容:
認識線段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線段,會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2、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重點:
線段的特征。
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線段的概念。
教學具準備:
尺子、課件等。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景
同學們,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jīng)學習了圖形的初步認識,你能說出我們學過的哪些圖形嗎?
(隨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
我們在畫這些圖形的時候,他們的邊都是由線段組成的。
課件演示:將圖形分解成線段。
告訴學生上面這些都是線段。
測量線段的長度
用尺子量一量課本第五頁上面線段的長度,并把兩德的結果些在書上。
線段與曲線的對比認識
線段“直”的特征。
屏顯:
在這些圖形中哪些是線段?分組討論
......
通過剛才的討論,你多線段有哪些認識?
畫給定長度的線段:
在紙上任意畫一條線段。
畫一條3厘米長的線段。教師巡視指導。
課件出示線段的`畫法。
指導線段的畫法
猜一猜游戲
課件出示同一條線段(橫著和豎著的)猜一猜哪條線段長一些?
引起學生的爭論,爭論后課件演示:把兩條線段重合比一比。
學生操作: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兩張同樣長的紙條式一式,要一張橫著,一張豎著看。
動手做一做
請同學們?nèi)芜x一條鐵絲,做成自己喜歡的圖形,并量出每條線段的長度。
誰能找出我們生活當中物體上的線段。
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線段的有關知識,你對線段有了哪些認識?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長度單位》 9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觀察、比較等學習活動,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3.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估測物體的長度,初步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米尺、直尺、卷尺。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激發(fā)探究意識
讓學生感受到:用“厘米”量較長的物體,太麻煩了!
1.復習回顧。看看自己的哪個手指的寬約是1厘米。
2.讓學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實際長度。比劃5厘米、10厘米的長度。
3.用學生尺測量黑板的長。
(1)請一名學生拿著學生尺到講臺前,告訴大家他(她)的尺的長度,再量出黑板的長度,其他同學認真觀察,看看量了幾次,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請測量的學生和觀察的學生談感受。
二、創(chuàng)設情境,探究新知
1.認識長度單位“米”
(1)教師介紹長度單位“米”,并板書課題--認識米。
課件出示:“米”的確定與演變。
教師介紹:“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板書:米、m)
(2)認識米尺。
教師出示教具“米尺”,并介紹:測量較長的長度要用到“米”,這個就是“米尺”,它的長度是1米。
教師邊說邊用米尺在黑板上畫出一條1米長的線段。
2.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1)引導學生將自己的身高、一庹與1米長進行比較。
(2)通過觀察,感受“1米”的`長度。
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通過測量,進一步體驗“1米”的長度。
讓學生測量繩子,找出1米、2米、3米……分別有多長。
3.探究“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1)猜一猜,估一估。
師: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1米有這么長(指著黑板上1米長的線段),1厘米有這么長(邊說邊在黑板上1米線段的下面畫一條1厘米長的線段),大家估一估1米里面有多少個1厘米。
讓學生猜一猜1米里面有多少個1厘米,并說明理由。
此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此處要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將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將“1米”具體化,幫助學生建立感性認識。
(2)觀察米尺。
教師出示米尺,讓學生觀察,數(shù)一數(shù),看一看1米里面有多少個1厘米。
數(shù)完后,教師提問:1米里面有多少個1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1米=100厘米。
(3)課件展示。
用課件展示:10個1厘米就是10厘米,1米里有10個10厘米。
再次理解:100厘米=1米。
三、拓展延伸,認識測量長度的工具
1.課件展示:介紹不同的長度測量工具及其各自的特點。
2.實際測量:完成教材上第9頁練習一第5題。
四、反饋評價,深化理解
基礎練習
1.填一填。
2.教材上第8頁練習一第3題。
3.教材上第8頁練習一第4題。
拓展練習
比劃30厘米、50厘米、80厘米、1米分別有多長。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米m
1米=100厘米
教學反思
整節(jié)課的教學比較順利,特別是對測量,學生都很感興趣。對于米的認識和1米的長度的建構,大部分學生掌握得比較好。但是,由于測量活動學生不是很熟練,有的學生好動,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到測量的方法和數(shù)據(jù)的感知上,因此,有少數(shù)學生還是沒有落實,要加強學生的組織教學。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長度單位》 10
教學目標:
1、通過類比、觀察,學會如何運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2、引導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利用身邊的物體,進行想象、猜測、推想、對比等,確定合適的長度單位。
3、感受測量長度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會測量長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常規(guī)學具。
教學方法: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質(zhì)疑反思。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出問題。
1、前面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長度和1米的長度嗎?(學生用手比劃。)
2、教師口頭出題,學生比劃。
3、小結: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時候用厘米作單位,什么時候用米作單位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究。
二、參與活動,探索交流。
(一)教學例8。
1、教師談話:歡迎大家來到動物王國,這里有幾種動物,你覺得哪種動物最高?
2、你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見過長頸鹿嗎?在哪里見過?
3、聯(lián)系實際想一想,你和長頸鹿比,誰高?長頸鹿到底有多高呢?
4、降低難度:這樣猜測范圍太廣了,我給大家提個問題:長頸鹿的高度是5厘米還是5米?同桌互相說說想法。
5、指名回答,說想法。
引導: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這么長,(用手比劃)那么5厘米就只有這么長,長頸鹿不可能這么矮,所以是5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長頸鹿的高度和我們的身高對比一下,我們大約是1米多高,才到長頸鹿的這個高度,所以長頸鹿應該是5米高。4個小朋友的身高加起來差不多和旗桿一樣高。
方法三:類比法。和身邊的5厘米高的物品進行比較,旗桿是不是和這個物品一樣高,比如,我們手上的鉛筆都不止13厘米長,長頸鹿的高度應該是5米。
小結:原來要確定答案有這么多種方法,我們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多想,最終確定合適的長度單位。
(二)探究練習,鞏固新知。
1、問:學校的旗桿高是13厘米還是13米?
2、同桌交流,再全班進行交流。
三、鞏固練習,深化認知。
1、出示教材第7頁“做一做”題目。
讓學生進行練習并討論。
2、辨析題。
逐步出示題目,說說下面的長度單位對嗎?把不對的改正后寫在括號里。
學生判斷,并說明理由。
3、猜一猜。四人小組討論,小軍的身高是多少?
四、拓展提升,自主盤點。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板書設計:
確定長度單位
13厘米13米
鉛筆旗桿
比較短、小比較長、高
一般用厘米作單位通常用米作單位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長度單位》】相關文章:
小學數(shù)學教案:長度單位12-21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長度單位03-17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長度單位》03-07
長度單位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04-03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長度單位06-02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數(shù)學教案05-02
數(shù)學教案-常用的計量單位-計量的產(chǎn)生、長度單位、面積單位05-02
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長度單位4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