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數學教案:長度單位(通用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長度單位,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教案:長度單位 1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意識到量物體應該用相同的工具來量。
2.認識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厘米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4.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過程】
一、感知量物體可以用相同的工具來量
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禮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嗎?請把盒子打開,拿出來相互看一看,并說說你們看到了什么。
(學生打開盒子觀察并進行交流)
1.用學具量同樣長的邊。
教師請學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歡的物體,擺一擺數學書的短邊是幾個物體的長。
(學生動手操作,并匯報測量結果,同時用多媒體顯示測量結果)
師:難道你們數學書的短邊不一樣長嗎?請動手比一比。
(學生相互動手比數學課本并回答“一樣長”)
師:一樣長的邊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生:因為量書時用的東西有的長,有的短。
師:如果都用同樣長的工具來測量,結果會怎樣呢?請小組再用正方體擺一擺,數學書的短邊是幾個小正方體的長呢?
(學生動手操作并分小組匯報,使學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樣的物體量書的短邊,得到的結果相同。)
2.用學具量長度不同的邊。
(電腦出示數學課本和文具盒這兩幅圖,并演示用曲別針測量書的短邊,用小刀測量文具盒的長邊。)
測量后教師問發現了什么(小刀比曲別針長,文具盒的邊比書的邊也長)。
師:如果把小刀換成曲別針,讓我們來看一看會出現什么情況。
(多媒體演示用曲別針量文具盒的過程,讓學生知道文具盒的長度比書的短邊多用了6個曲別針。)
小結:我們通過動手實踐和觀察,知道了量物體應該用相同的工具。
3.實踐活動。
(1)處理第2頁“做一做”中的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
(2)處理第2頁“做一做”中的第2題。
(學生都用新鉛筆量所想量的物體的長,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幾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匯報測量結果。)
(3)處理第2頁“做一做”中的第3題。
(多媒體顯示題目內容,說明題意,讓學生估算,電腦驗證。)
二、知道量物體的長度也可以用尺子來量
1.認識尺子。
師:剛才我們用鉛筆來測量物體時,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煩呀。用什么去量比較方便呢?(尺子)
教師請學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發現什么(數字、刻度線、cm),教師介紹刻度線和“cm”;并向學生說明“厘米”是一種長度單位。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1)認識1厘米有多長。
(電腦演示從0到1中間的長是1厘米)
師:你認為還有從哪個數字到哪個數字中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給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組活動)
(2)感知厘米有多長。
①測量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的長。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長(教師帶領學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夾住小正方體,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訴學生拇指與食指中間的空隙大約是1厘米,并讓學生把它記在腦子里)。
③閉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長。
④睜開眼睛比畫一下1厘米大約有多長。
(3)尋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舉例(電腦出示圖釘,請學生仔細觀察,并演示它的長度是1厘米)。
②學生自己尋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動,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測)
③匯報交流。
3.用厘米測量物體的長。
師:請同學們拿出黃色紙條,試著量一量它的長是幾厘米。
(動手測量之后,讓學生在展臺上演示,并說出測量的方法。同時教師提醒學生,在測量時,要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物體的右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
師:請同學們用這個方法,再量一遍黃色紙條的長。
三、課堂總結
1.指導學生看書。
2.課堂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先讓學生總結,教師最后進行歸納)
(1)要知道物體的長,可以用相同的物體量。
(2)要知道物體的長,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體時,要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物體的右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
四、鞏固練習
1.進一步掌握用尺子測量物體的方法。處理課本練習一(第6頁)第1題。
2.通過學生用長度單位(厘米)量物體的實踐活動,來體驗用厘米量物體的過程。處理課本練習一(第6頁)第2~3題。
(學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組交流)
五、結束語
師:請同學們用尺子量一量數學書的短邊有多長。
(學生測量后匯報)
師:數學的短邊長是14厘米多一點,到底多多少呢?這要用到另外一個長度單位,我們以后再學。
小學數學教案:長度單位 2
教學內容:
西師版小學數學第三冊P54-56頁,P57頁課堂活動第1、2、3題,P59頁練習十二第1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一的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3、會用用厘米作單位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具準備:
直尺、紙杯、小棍(1cm)、吸管。
教學重點:
建立1cm的實際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會以cm作單位掌握用直尺正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引發探究需要
1、設疑激趣
談話:小朋友們,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光明木器廠準備送給我們雙槐樹小學一批新的課桌,課桌的寬度就跟你們現在用的課桌一樣寬,你能想辦法告訴木器廠的廠長課桌應做多寬嗎? 你準備選用你身邊的什么東西來量課桌的長度?
請23個小朋友說出自己選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鉛筆量、有的用數學書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業本量
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組里試著量一量。
學生自由量后匯報:課桌大約有2枝鉛筆長,大約有3拃長,大約比2個筆盒長,大約有2個作業本那么長,大約38厘米長
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奇怪,教室里的課桌都是按一樣的尺寸做的,可你們量出的結果卻為什么不一樣呢?
師生討論得出結論:因為我們測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測出的結果不同。
2、導入揭題
通過小組討論認為只有工具一樣,測量的結果才一樣。我們通常用直尺來量物體的長度。
談話:除了要有統一的測量工具,還要有統一的計量單位,計量單位不一樣,很多東西不能得到統一的結果。請仔細觀察這些商品上的數據,你發現了什么?(課件出示:火柴盒長4厘米,墨水盒長7厘米,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長22厘米)。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做單位來度量長度,引出并板書課題。(板書: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
二、合作探究,認識厘米
1、探究一:認識直尺
學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發現的結果。
通過交流幫助學生明確: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數(隨學生的匯報,課件顯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數), 0對著的.這根長刻度線就表示起點,咱們給它取個名字叫0刻度 (課件閃爍0刻度) 。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長度單位。(板:單位: 厘米 cm)
2、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
師: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學生自己用手比出1cm的長度)
剛才有的同學比1厘米這樣長,有的比的這樣長(師邊說邊比),1厘米到底有多長? 請小朋友們從紙杯里拿出1cm長的小棍感受。
課件演示1厘米的長度。(板書:1厘米)
在自己尺子上找到這一段。 寫厘米時,直接用字母cm 表示。(板書:1cm)
引導學生匯報:從0到1是1厘米長,從2到3也是1厘米長。
引導學生觀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如果學生問到1小格,教師指出:每一小格的長度也可以用一種更小的長度單位來表示,咱們以后再學習。)小手指一節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拉鏈頭長大約是1厘米。牙齒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手機的厚度大約是1厘米。 (全體學生比一比自己哪個手指的寬最接近1厘米,之后匯報,投影反饋) 。
3、探究三:認識幾厘米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幾厘米又是多長呢?里面分別有幾個1厘米? 學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小組活動: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厘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8厘米長?
思考:通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有什么發現?
小結: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幾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數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得幾就是幾厘米。
請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畫一下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100厘米等大約有多長。
閉上眼睛想一想它們的大致長度,與同桌的同學比一比、看一看、估一估看誰準確點。
三、實踐體驗,掌握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吸管)讓學生估一估,有多長?
2、量吸管的長度 剛才大家估的只是一個大概數,要知道吸管的準確長度究竟是幾厘米長,應怎么辦?學生試著用尺子測量吸管的長度,量好了可相互說說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學生上臺邊演示邊介紹量法,其他學生評價他量得怎么樣。
課件演示例2:如何量鉛筆的長度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用直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對準要量的物體的一端,看另一端對的是數字幾就是幾厘米。
3、量課桌的寬
現在我們要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寬,你有辦法了嗎?量一量吧。學生同桌測量,量后交流,注意對誤差的說明。師生共同確定把哪一個數據告訴木器廠的廠長。
四、鞏固練習,實踐運用(課件出示)
1、填空出示教科書第59頁練習十二第1題,讓學生填一填。
2、判斷下面量法是否正確。
3、斷頭尺量橡皮的長度 出示沒有零刻度的直尺,讓學生小組討論怎樣用這塊斷尺子量出橡皮的長度。
五、總結
師:孩子們,我們這節課量的吸管的長度,以及你們鉛筆的長度,橡皮的長度,這些物體長還是短?(短)。
師:對了,我們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什么做工具?(直尺)。用什么作單位?(厘米)。但如果要量黑板的長,教室的長,以及我們操場的長該用什么工具去測量,又用什么作長度單位呢?這個等孩子們以后學了更多的測量長度的知識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六、板書
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
單位: 厘米 cm
1厘米 1cm
小學數學教案:長度單位 3
教學目標:
1.通過推測、比較,學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2.鞏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表象,培養學生估測物體長度的意識。
3.感受測量物體長度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建立長度觀念的意義。
教學重點:
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在明確長度單位過程中學會思考,比較。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回顧引入
(一)說一說
前幾節課我們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長?(學生用手比劃出長度)
(二)比一比
學生依次用手比劃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長度。
(三)揭示課題
大家都認識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們會用這兩位朋友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用手比劃實際長度,為后面估測物體的`長度作鋪墊。】
二、探究新課
(一)引出問題。
1.學生猜測
課件出示旗桿。這是我們學校的旗桿,你知道它有多高嗎?
2.提出問題: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 )。
你認為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呢?為什么?
(二)解決問題。
1.學生思考,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說說想法。
想法一:學生可以通過用手比劃1厘米、1拃長等,推斷出旗桿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學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桿的高度對比,學生身高1米多,估測旗桿的高度相當于10個小朋友的身高,大約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邊十幾厘米高的物品來比較,旗桿的高度是不是和學生手上用的鉛筆、鉛筆盒的長度一樣,比如,新鉛筆都不止13厘米長,旗桿的高度應該是13米。
3.得出結論: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米。(板書)
4.教師小結:有這么多的方法可以來確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考多比較。
【設計意圖:創設生活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合作活動中觀察、分析、交流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教師適時指導,在活動中感受數學的思維方法,發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三)運用新知。
課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間里有一張漂亮的床。
1.學生思考:這張床的長度是200厘米還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說說選擇的理由。
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來推測,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們睡得床的長度比我們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合適。
【設計意圖: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及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選擇合適單位時,不僅要注意單位的大小,還需考慮數量的多少。】
三、鞏固新知
(一)教材第7頁做一做。
1.學生獨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練習一第8題
1.課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題。學生獨立判斷,說明理由。
2.師生給予合理評價。
【設計意圖: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深刻體會到建立長度觀念的意義,從而增強應用數學的信心。】
四、本課小結
(一)學生回顧: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二)教師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進一步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在判斷選擇什么長度單位合適時,我們可以通過用手比劃,借助身高、身邊物品來估測物體的實際長度,最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小結,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較為合理、科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長度單位 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單位。
2、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在建立長度概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重點、難點
在建立長度概念的基礎上。
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準備
厘米尺,邊長為1厘米的小方塊,一根長5厘米的紙條,圖釘。
教學過程
(“厘米”這一單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而且較容易讓學生認識。所以,我將“厘米”作為教學的基點和重點,首先來認識。
為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厘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復習導入。
教師出示小方塊,還記得我們上節課用這個小方塊做了些什么事情嗎?
(作為測量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
每次測量物體長短都用這樣的小方塊一個一個去擺太麻煩,有什么其他工具可以測量物體的長短嗎?(尺)
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是統一規定的。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厘米。
(1)看一看。
將小方塊的.邊放在厘米尺的刻度上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尺上每大格長度與小方塊邊相等。)
這個小方塊,他的一邊是1厘米,而厘米尺一大格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課題)
(2)比一比。
找一找,比一比,我們身邊有哪些物品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教師出示實物圖釘和手指,通過測量,學生清楚地看到并體會到1厘米的直觀表象,學生練習用手勢表示出1厘米的長度。
(3)認識厘米尺。
我們使用的這種尺每大格都有1個數字,因為這些數字都以厘米作為計量單位,所以叫做厘米尺。
(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許多知識是自己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的。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也能夠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
2、用厘米尺量。
(1)說一說。
厘米尺上1、2、3……這些數表示什么意思?(1厘米,2厘米,3厘米……)
讓學生根據刻度表示出1厘米,2厘米的長度。
總結:從0到1有1個大格表示有1厘米,從0到2有2個大格表示有2厘米……
(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厘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厘米。然后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厘米的長度。)
(2)比一比。
根據刻度比劃出9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長度。
(3)量一量。
取出紙條,量一量他有多長?
學生活動后匯報結果和測量方法,有兩類策略,教師敘述后讓學生找出最優化策略。
1、把尺子“0”刻度對準紙條左端,這時紙條右端對著5,表示5厘米。
2、把紙條對準刻度,看占幾大格就是幾厘米。
分析:第2中數格子太麻煩,1要簡單。
(給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長度單位表象進行估測,再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總結用厘米尺測量物體的方法。
教師要提醒把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左端。
質疑:如果“0”刻度與紙條左端不對齊,會出現什么情況?
右端所指數字與紙條實際長度不符合。
三、練習鞏固。
(讓學生看一看。估一估,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
小學數學教案:長度單位 5
教學內容:
第3課時 認識米、用米量
教學內容:
第4課時 認識線段
教學內容:
課本5頁及練習一第7、10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3、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用具:
刻度尺,各種彎的、直的實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繩子等。
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英勇的消防員叔叔為了搶救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時都是爭分奪秒,刻不容緩的,當每次接到任務時,為什么他們都是從高高的`鐵管上滑下來而不是走樓梯呢?(比較快)為什么從鐵管滑下來比走樓梯快呢?
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例還很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觀察體驗,探究新知
1、感知線段的直
師:請拿出袋里的東西看一看、摸一摸,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觀察準備好的牙膏盒、藥盒、直的曲的吸管、鉛筆、繩子、鐵
絲等。
學生匯報。
師:你覺得桌子上哪些東西是直的?
學生迅速找出自己認為是直的東西。
師:請大家互相堅持誰拿對了,誰拿錯了,并且互相糾正。
2、感知線段的兩個端點
師:請同學們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東西除了直以外,你還發現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
師:假如從鉛筆的任意一端開始,摸到鉛筆的另一端,我們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個點,把另一端也看作一個點,我們把這兩個點叫做端點。像書本的邊、直的吸管那樣都有兩個端點。
3、從實例理解線段
師:請同學們在練習紙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沒兩點連結起來。
教師在黑板出示:
學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兩個點用線連起來。
師:同學們畫的這些線都有什么特點?
學生匯報。
師:大家說得好,請同學們看看、想想教科書第頁“做一做”的圖下面那句話和三條線。
小結:我們就把像課本第5頁中間的圖叫線段,線段都是直的、有兩個端點。比如書本的邊、盒子的邊、鉛筆、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線段。
學生找出身邊的“線段”,并說一說、評一評。
4、量線段和估線段
師:線段可以量度嗎?
讓學生量一量課本第頁上面線段的長度,并說說量法。
小結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對準線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教師出示橫、豎兩條同樣長的線段,請學生估計這兩條線段哪條長、哪條短或者同樣長呢?
學生自由發表想法。
學生通過用尺子量度,發現這兩條線段是一樣長的。
小結:不太長的線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長度。而生活中的線段有時需要估計一下,有時又要通過實踐來得出正確的結論。另外,同樣出的兩條線段,往往人們會覺得豎放比橫放長,這是視覺的誤會,同學們在生活中要注意這個問題。
5、畫線段
教師讓學生用手勢表示3厘米大約有多長。
學生嘗試畫3厘米長的線段,并說出畫法。
讓幾個學生演示怎樣畫線段,大家評價哪種方法好。
學生操作后匯報。
請方法好的學生再演示一遍,并邊畫邊說。
教師出示斷了3厘米多的斷尺讓學生討論:怎樣用這把斷尺畫出3厘米出的線段?
小組討論,試畫。
小組派代表匯報。
師:刻度尺有不同的標記方法,只要掌握畫法就能準確畫出線段。
三、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圖有四個點,每兩點之間畫線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從家到學校路線圖,你認為走哪條路最近?
師:你們明白消防員叔叔為什么一接到任務后馬上從鐵管滑下來,而不走樓梯了嗎?
生活中運用這個原理的例子還有很多,你們能說說看嗎?
四、總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五、課外作業
完成第5頁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圍環境,量跳遠距離。
小學數學教案:長度單位 6
教學內容:
教材第56頁例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觀念。知道米與厘米之間的進率。
2、與同學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經歷豐富的實踐活動逐步正確掌握測量方法,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通過看一看、量一量、說一說,發展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體會m的含義,建立1m的實際長度觀念
教具準備:
實物展示臺、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出示主題圖。
(1)學生看圖,第55頁情境圖。說說這是什么地方?
(2)要想知道黑板的長度,同學們有辦法嗎?
(3)操作:請兩位同學用學生尺量黑板的.長度。你有什么感覺?
(4)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看書55頁。
2、教師介紹米尺。
(1)認識米尺,1米的長度。
(2)小結:量 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寫成1m。
板書課題:用米作單位量長度
3、認識米尺,建立1米的觀念
(1)小組活動觀察米尺,看一看、比一 比,感受1米有多長?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2)反饋:你知道了什么?
(3)用手指比劃一下,1m大約有多長?
(4)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m ?
(5)量哪些物體的長度可以用米作單位?
二、 用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1、學習例1 。
小朋友還記得用厘米作單位測量較短的物體的方法嗎?用這種方法以小組為單位,用米尺去測量黑板的長和寬。把結果填在書上。
(1)小組活動
(2)全班交流。你是怎樣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課堂小結
三、課堂活動
1、相互量一量自己的身高, 填在表中。
(1)小組活動
(2)反饋
2、找一找教室里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體,并實際量一量。
(2)獨立活動。
(2)小組 活動
(3)反饋
四、課堂作業
獨立完成練習十二第1——2題。
小學數學教案:長度單位 7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
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
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
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松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匯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松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么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觀察,匯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厘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現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長?
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
3、用厘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松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么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搜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
小學數學教案:長度單位 8
教學內容:
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
3、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
學生發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 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組交流匯報自己量的結果,并思考:為什么都是量數學書的寬,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匯報。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么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并不一樣長?
為什么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引導小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
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沖突,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 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么長。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量物體的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里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設計意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 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說什么?
小學數學教案:長度單位 9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體會測量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進而體會引入較大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長度單位米,認識表示長度單位的符號m。初步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3.在實際測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過實際測量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以及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教學難點: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學準備:
米尺、學生尺、長繩、1米長的繩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一)復習提問。
1.測量鉛筆的長度需要什么工具?測量數據用什么作單位?
2.用厘米尺測量老師手中鉛筆的長度。
(學生邊演示,教師邊強調測量時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對準鉛筆的左端。)
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鉛筆的長度,既復習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又為接下來的測量黑板的長度打下基礎。】
(二)引入新課。
1.比賽測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師同時測量黑板的長度。看誰先測量出黑板的長度?(學生測量黑板下沿長度,老師測量上沿長度。)
(2)課件出示主題圖,你們認為這樣的測量比賽公平嗎?為什么?(老師的尺子長,方便測量。)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用厘米量較長物體的不便利,從而產生困惑,積極主動認識米。】
2.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較長的物體長度,用老師手中的尺子測量方便了,像這樣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點明課題:認識米。(板書:認識米)
二、親歷過程,探究新知
(一)認識米。
1.觀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長。
2.教師為每四人小組準備一根1米長的繩子,讓學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長。
3.找身體中的米尺。(小組合作交流)
(1)幾個腳的長大約是1米?
(2)幾拃的長大約是1米?
(3)從腳底往上,大約到什么位置是1米?
(4)雙手側平舉是否大約是1米?(注意學生身高的差異)
通常情況下,我們不可能隨身攜帶尺子,當我們要測量一些物體長度時,可以用身體的尺子去估一估。
4.說一說生活中哪些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米?(生舉例說明)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劃、測量、估計深化對米的認識,逐步形成1米的實際表象。】
5.量哪些物體的長要用米做單位?(生舉例說明)
6.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書:米 m)
(二)認識米和厘米的關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長?讓生用手勢表示1厘米的長度。
2.1米有多長?學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測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組合作活動:
(1)活動要求:兩名同學拉直小組內1米長的繩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測量繩長。
(2)經過測量發現:1米有5個20厘米,即:20+20+20+20+20=100(厘米)
5.課件演示測量過程。還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圖,10厘米10厘米的數,得出結論。
6.引導學生歸納米和厘米的進率:1米=100厘米。(板書:1米= 100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對1米等于多少厘米的.猜想,調動學生探求新知的積極性,讓他們經歷猜想、驗證、得出結論這一研究問題的過程,學會有條理的思考,從而進一步深化1米的實際表象。】
三、嘗試練習,應用提升
(一)量一量。(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拿出準備好的長繩,量出1米,接著量出2米、3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頁練習一的第3題)
本題需要先量出實物的實際長度,再推算大約多少個這樣的實物長1米。推算較難,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結果即可。
(三)估一估。(教材第8頁練習一的第4題)
四、全課小結,暢談收獲
這節課我們又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張開雙臂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還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其實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品,課后同學們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小學數學教案:長度單位 10
教學內容
教材第5~6頁例6、例7及相應的“做一做”和第9頁練習一第6~7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和量線段。用刻度尺畫線段。
教學難點
掌握線段的特征,會分辨線段。畫指定長度的線段。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英勇的消防員叔叔在搶救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時都是爭分奪秒、刻不容緩的,每次接到任務時,他們為什么都是從高高的鐵管上滑下來而不是走樓梯呢?
(生:因為從鐵管上滑下來比走樓梯快。)
師:為什么從鐵管滑下來比走樓梯快呢?
(學生可能回答:鐵管很直或樓梯要拐很多彎等。)
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例有很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認識線段)
二、探究新知
1.感知線段的特征。(教學例6)
(1)看看線段有什么特點。
①教師帶領學生觀察桌面上的`一根細線。小組討論、交流。
②教師引導小結:直的,有兩個端點。
教師補充:線段的兩端是線段的兩個端點。(板書:直直的,有兩個端點。)
(2)課件出示教材第5頁“做一做”第1題。
師:找一找哪些是線段,哪些不是線段?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訂正。引導學生回顧線段的特征,并指出無論怎么擺放,只要是直直的,并且有兩個端點,那么它就是線段。
2.尋找身邊的線段。
師:我們已經知道什么是線段了,你還能在教室里找到線段嗎?
(學生可能回答:數學書的邊、黑板的邊或門、窗的邊等都是線段。)
師:剛才同學們從生活中的物體中找到了線段,那么你們能不能從我們學過的幾何圖形中找到線段呢?
教師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學生說出這幾個圖形中的線段。
3.量線段的長。
線段有兩個端點,長度固定,所以線段的長度是可以測量出來的。
(板書:可以量出長度。)
師:我們已經掌握了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那怎樣測量線段的長度呢?(測量線段的長度和測量物體的長度一樣,要把尺的0刻度對準線段的左端,右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或幾米。)
請同學們先估計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每條邊的長,再測量出來。教師巡視指導。完成教材第5頁“做一做”第2題。
4.畫線段。(教學例7)
(1)嘗試:讓學生分組嘗試畫線段,畫完后在小組內展示,并和學生一起及時進行評價。
(2)討論:畫一條指定長度的線段(3厘米)應注意什么?
步驟:右手拿鉛筆,把筆尖從0刻度開始畫,左手按著尺子不動,筆尖沿著尺子的邊一直畫到刻度3,并標上兩個端點。
(3)演示:課件演示畫法: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著筆,從0刻度開始畫,畫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并標上兩個端點。
(4)反饋: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畫一條5厘米長的線段,再讓小組的同學互相檢查,評一評。
三、鞏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6頁“做一做”第2題。
2、師:現在你們明白消防員叔叔為什么接到任務后馬上從鐵管滑下來,而不走樓梯了嗎?
(生鐵管是直直的,樓梯是彎彎曲曲的,直直的路線近一些。)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馬上要結束了,讓我們回憶一下,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五、作業設計
1、課堂作業
完成教材第9頁練習一第6、7題。
2、課后作業。
敬請選用《智慧花朵》相關習題。
小學數學教案:長度單位 11
教學目標
通過類比、觀察,學會如何運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哪些長度單位?
生:我們學習了米和厘米。
師: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生:1米=100厘米。
師:今天,“米”和“厘米”又來找我們做朋友,想了解同學們對它們掌握和應用的情況,看同學們能不能準確地測定物體的長度。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探索新知
1.教學教材第7頁例8。
教師談話:(課件出示旗桿)同學們看,這是我們學校的旗桿,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嗎?(讓學生猜測)
降低難度:這樣猜測范圍太廣了,老師給同學們提個問題: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和你小組的同學互相說說想法。
指名回答,說想法。
引導:
方法一:排除法,1厘米只有這么長,(用手比畫)那么13厘米就只有這么長,旗桿不可能這么矮,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桿的.高度和我們的身高對比一下,我們大約是1米多高,才到旗桿的這個高度,所以旗桿應該是13米高。10個小朋友的身高加起來差不多和旗桿一樣高。
方法三:類比法,和身邊的13厘米高的物品進行比較,旗桿是不是和這個物品一樣高,比如,一支新鉛筆都不止13厘米長,旗桿的高度應該是13米。
小結:原來要確定答案有這么多種方法,我們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多想,最終確定合適的長度單位。
2.鞏固新知。
師:小明來到百鳥館,看見了這樣一只小鳥。
(課件出示)
這只小鳥的腳印的長度是1厘米還是1米呢?
(學生交流)
指名匯報,說說理由。
讓學生自己說說思考的方法,我們的身高大約是1米,小鳥的腳印不可能和我們的身高一樣長,所以,小鳥的腳印應該是1厘米。
3.做一做。
出示教材第7頁“做一做”。
讓學生討論:課桌的寬是60厘米還是60米?
引導:60米是多長?我們的教室長大約是6米,課桌的寬會比教室還長嗎?(不會)所以用厘米比較合適。
讓學生自己估算,籃球場的長是28米。
4.估一估,量一量。
三、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這一單元結束了,你學會了什么?
小結:這一單元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認識了線段,學會了確定長度單位。
四、作業設計
1.完成做一做。
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2.教材第9頁練習一第8題。
3.敬請選用《智慧花朵》相關習題。
五、教學板書
解決問題
旗桿的高度是13米。
教后反思
學生初涉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很容易把這兩種概念混淆,一種是在語言上的混淆,一種是長度概念上的混淆,學生在描述物體的長度時一味追求用尺精確測量物體的長度,而面對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選擇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較弱。因此,本節課重點在策略的研究上,通過經歷觀察、感知、猜想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長度單位 12
教學內容:
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使學生經歷用不同方法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
(2) 在實踐操作活動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了解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合學生親身經歷不同測量工具的合用,體會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和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學習突破重點。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初步估測意識。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突破難點。
教法學法:
教法:嘗試指導法。
學法:小組研討法。
教學準備:
將學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學習小組。
學生準備:
學生尺、剪刀、寬1厘米的白紙條、1角的硬幣、回形針、小刀、棱長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學過程 :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問題。
同學們,你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長嗎?讓學生討論,想辦法,小組交流。
(2) 匯報交流,分組活動。
剛才同學們想了很多辦法,用1角的硬幣、手、三角形學具、方木塊等作為工具測量,下面就請同學們分成5人一組,和老師一起測量課桌的長度。 測量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
(3) 小組交流。
讓每個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測量結果。顯然,同學們和老師的測量結果不同。
(4) 質疑問難。
為什么我們測量的都是課桌的長度,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為什么同學們一拃一拃地量,老師也一拃一拃地量,結果也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漸明白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手作為測量標準,所以量出的`結果不同。 那么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用相同標準進行測量)讓全班同學選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測量課桌的長度,并匯報測得的結果。由此歸納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5) 活動延伸。
①用回形針測量數學課本的寬,用小刀測量一個文具盒的長。 學生測量后匯報測量結果。(數學課本的寬是5個回形針的長,文具盒的長是5個小刀的長) 師:數學課本和文具盒不一樣長,為什么它們都用5表示? 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集體交流。
②歸納升華。 同學們,數學課本的寬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樣的,它們都用5表示是因為測量的標準不一樣。因此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一的標準。
二、 積累運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長、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測量。
三、 總結提升
(1) 大家親自測量了很多物體的長度,在測量過程中,你們學會了什么? 讓學生自己總結本課所學內容。
(2) 歸納強調。 在測量物體長度時,必須要用統一的標準去測量。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就目標而言,學生不難達到,但總體上感覺太匆忙。 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動課上,學生學具的準備、課堂紀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慮重視的問題。
小學數學教案:長度單位 13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米,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初步感知1 米的實際長度。
2.知道1 米=10分米=100 厘米,能用米尺或卷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3.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1.建立1 米的實際長度表象,認識1 米=10分米=100 厘米。
2.會測量身邊規則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持疑引入
1.復習長度單位厘米、分米:孩子們,前面我們學習了兩個長度單位,是哪兩個?(厘米、分米)厘米、分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用字母怎樣表示呢?(厘米用cm表示,分米用dm表示。)
2.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分米作單位合適嗎?課前大家預習了,你覺得用什么作單位好呢?(米)
3.揭示課題。 米是國際長度單位,用字母 m 來表示,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常用米作單位。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米(板書課題:用米作單位量長度)。
二、探究疑釋
(一)初步感知1米的長度
1. 學生輕輕握住米尺的兩端,讓學生初步感知1米的.長度。教師再抽掉米尺,學生繼續感知1米的長度。
2. 學生閉上眼想想1 米有多長。
3.學生比劃1米大約有多長。
4.抽生匯報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5.學生匯報交流: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可以選用米做單位。
(二)觀察米尺,認識1 米
1.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觀察米尺,并把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
2.集體匯報交流(小組匯報員匯報自己所在小組的發現)。
(1)米尺的長度是1米,
(2)米尺上有100個小格,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厘米,100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00厘米,所以1米=100厘米。
(3)10個小格的長度是1分米,100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0分米,所以1米等于10分米。
(4)1米=10分米=100厘米
小學數學教案:長度單位 14
教學目標:
1、通過推測、比較,學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2、鞏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表象,培養學生估測物體長度的意識。
3、感受測量物體長度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建立長度觀念的意義。
教學重點:
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在明確長度單位過程中學會思考,比較。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互動對話,明確目標
師:前面我們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后,請他們依次用手比劃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等長度。
師:大家都認識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們會用這兩位朋友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解決問題”。(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揭示問題
(1)課件出示旗桿,讓學生猜一猜它有多高。
(2)提出問題: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呢?為什么?
2、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學生思考,自主解決問題。
三、展示交流
1、小組內交流
組內交流各自的答案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全班交流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交流。
3、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樣的,以后大家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考多比較。
由于學生目前只學習了“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很容易作出不是13厘米,就是13米的推斷。全班交流時,要避免這種非此即彼的'簡單推斷,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
得出結論: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米。(板書)
4、反思回顧
教師出示一支粉筆,告訴學生,一支粉筆的長度約是10厘米,2支粉筆疊起來就是20厘米,比13厘米長,所以一根旗桿的長度是13米。
四、反饋評價
基礎練習(課件集中呈現)
1、教材第7頁做一做。
2、教材第9、10頁練習一中第8、9題。
拓展練習
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反思與回顧是有難度的,所以教師可以示范,教給他們一些方法。
課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間里有一張漂亮的床。
1、學生思考:這張床的長度是200厘米還是200米呢?
2、指名回答,說說選擇的理由。
五、課堂小結
1、學生回顧: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教師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進一步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在判斷選擇什么長度單位合適時,我們可以通過用手比劃,借助身高、身邊物品來估測物體的實際長度,最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教學反思:
雖然旗桿、課桌、教材等在生活中很常見,但是很多學生還是不知道它們的長度,他們只是有一個相對概念,即在比較中知道誰比誰長(或高),但是明確具體的量,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有困難的。所以,旗桿到底是13米還是13厘米呢?很多學生能很快說出是13米,因為旗桿比較長,所以就要選擇長的長度單位米,而不會選擇一個“標準量”進行比較,所以在學生自主解答和交流時,我們還是要耐心引導。
小學數學教案:長度單位 15
教學內容:
P7及練習一第8、9、10、11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類比、觀察,學會如何運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身邊的物體,進行想象、猜測、推想、對比等,確定合適的長度單位。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測量長度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測量長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常規學具。
教學方法:
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質疑反思。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前面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長度和1米的長度嗎?
(學生用手比劃。)
教師口頭出題,學生比劃: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結: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時候用厘米作單位,什么時候用米作單位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課
1.教學例8。
教師談話:(多媒體課件出示旗桿。)同學們看,這是我們學校的旗桿,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嗎?(讓學生猜測。)
降低難度:這樣猜測范圍太廣了,老師給同學們提個問題: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l3米?和你小組的同學互相說說想法。
指名回答,說想法。
引導: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這么長,(用手比劃)那么13厘米就只有這么長,旗桿不可能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桿的高度和我們的身高對比一下,我們大約是1米多高,才到旗桿的這個高度,所以旗桿應該是13米高。10個小朋友的身高加起來差不多和旗桿一樣高。
方法三:類比法。和身邊的13厘米高的物品進行比較,旗桿是不是和這個物品一樣高,比如,我們手上的鉛筆都不止13厘米長,旗桿的高度應該是13米。
小結:原來要確定答案有這么多種方法,我們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多想,最終確定合適的長度單位。
2.鞏固新知。小明來到百鳥館,看見了這樣一只小鳥
(多媒體出示)。
這只小鳥的腳印的長度是1厘米還是1米呢?(學生交流。)
指名匯報,說說理由。
讓學生自己說說思考的方法,我們的身高大約是1米,小鳥的腳印不可能和我們的身高一樣大,所以,小鳥的腳印應該是1厘米。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頁“做一做”題目。
讓學生討論:課桌的寬是60厘米還是60米?
引導:60米是多大?我們的教室長大約是6米,課桌的寬會比教室還大嗎?(不會。)所以用厘米比較合適。
讓學生自己推算:操場的.長是28米。
(2)選擇合適的單位。
我們的教室長6( ) 黑板長2( )
小明身高124( ) 課桌高90( )
三、練習拓展
1.辨析題。(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8題)
逐步出示題目,說說下面的長度單位對嗎?把不對的改正后寫在括號里。
學生判斷,并說明理由。
2.估一估。(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9題)
圈出合適的答案。先圈估計的,再圈實際測量的。
3.誰說得對?(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0題)
出示題目,讓學生觀察。
第一幅圖長是5厘米,對嗎?(錯,沒有對準刻度O,不能說是5厘米。)
第二幅圖長4厘米,對嗎?(對,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圖大約5厘米長,對嗎?(對,接近5厘米或超過5厘米一些的,我們都可以說是大約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1題)
烏龜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魚。
讓學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說一說。
請你提一個數學問題并解答。(學生提問題,再解答。)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這一單元結束了,你學會了什么?
小結:
這一單元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認識了線段,學會確定長度單位。
【小學數學教案:長度單位】相關文章:
《認識長度單位米》小學數學教案05-06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數學教案05-02
數學教案-統一長度單位05-02
小學數學《長度單位》教案05-02
數學教案-長度單位及重量單位及應用題05-02
數學教案-常用的計量單位-計量的產生、長度單位、面積單位05-02
小學數學長度單位教案01-12
長度單位的教學反思04-27
《長度單位》教學反思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