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時間:2023-06-29 10:58:09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選13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選13篇)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和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圖形面積、乘除法、方程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觀察、思考以及與同伴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會用小塊方磚鋪滿某個平面。

  教學難點:

  計算鋪滿某個平面需要多少塊方磚,多少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小明家買了一套新房。近期,家里要裝修了。媽媽讓小明設計自己的臥室怎樣鋪地磚。今天就請同學們來幫小明出出主意,和小明一起來研究一下鋪地磚中的數學問題。(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算臥室面積

  1、買地磚之前要了解哪些相關知識?

  2、小明臥室地面的長和寬分別是4m和3m,你們能幫他算算他的臥室有多大嗎?

  (二)分小組討論,并填寫表格

  所需地磚的.數量,所需錢數

  40厘米×40厘米

  30厘米×30厘米

  (三)匯報交流方法

  1、學生匯報交流

  2、得出結論

  3、算一算

  小明爸爸、媽媽的房間面積約為18平方米,用邊長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磚鋪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塊這樣的地磚?需要多少錢?你能幫小明算算嗎?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學生上黑板板演。

  三、鞏固新知,練習反饋。

  四、全課總結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2

  【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本節課抓住關鍵詞,把握自然數(0除外)按因數個數分類的數學方法,讓學生充分討論質數和合數的特征,經歷質數和合數這一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構建質數和合數概念,更好地掌握數學思想,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23~24頁“質數與合數”。

  【學情與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掌握“因數、倍數、奇數、偶數、2、3、5的倍數特征”的基礎上進行的。本單元涉及的概念多,“質數與合數”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概念抽象易混淆,在生活中運用較少,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是本課的難點也是本單元內容教學的難點。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操作、觀察、發現、概念歸納的數學化過程,構建質數和合數概念。

  2.把握整數按因數個數的分類法,理解和掌握質數與合數的特征,能應用概念尋找或判斷質數。

  3.通過研究質數與合數特征的學習活動,體會學習數學的思想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練習紙每生一張。

  【教學過程】

  活動一:構建質數和合數概念

  1.引導學生按要求列出乘法算式:“因數用整數、不用1”。

  教師板書“1=”……“20=”,教師不言語,用手勢引導學生按要求說出乘法算式。

  學情預設:學生中可能出現用1或小數的問題,師用手勢提醒“不用1”“用整數”。

  2.師:按“用整數、不用1”的要求無法列出乘法算式的數,我們叫它質數;可以列出乘法算式的數,我們叫它合數。

  教師依次在這些質數的前面填上“質數”、“合數”,學生自然而然的在教師板書時說出“質數”和“合數”。

  【設計意圖】

  “活動一”全過程教師基本不言語,只用手勢或神情來組織教學,給學生一個神秘感,在創設靜謐的氛圍中靜心體會質數與合數的區別。

  活動二:討論質數和合數的特征

  1.師:“從這些乘法算式中,你發現了什么?

  學情預設:學生有可能說出質數都是奇數;對策:教師指出2是質數、15是合數;

  合數可以寫出乘法算式;如果不用1,質數無法寫出乘法算式。

  2.教師擦除“不用1”,學生列出相應的乘法算式,再進一步用因數的個數來探討質數和合數的概念。

  師:觀察因數的個數,你又發現了什么?

  從乘法算式中,學生很快并能清晰地發現質數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而合數則除了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外,還有別的因數(至少三個因數)。

  3.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4.討論:“1”是質數還是合數?

  學情預設:有的學生可能認為:1有兩個因數,一個是1,一個是它本身,1應該是質數;有的學生可能認為:1的本身還是1,所以1應該只有一個因數;有的學生可能認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師把板書寫完整。

  5.小結: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什么樣的數叫質數?什么樣的數叫合數?怎樣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設計意圖】

  預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經歷操作、觀察、發現、概念歸納的數學化過程,構建質數和合數概念。并嘗試根據因數的個數歸納出質數與合數的概念,學會運用質數和合數的特征進行判斷,充分感受到知識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活動三:應用概念尋找或判斷質數

  1.繼續尋找30以內的其它質數。

  2.做一做:出示數字卡片:17、22、29、35、37、87、93、96、1,將數字卡片填入質數與合數相應的集合圈里。

  3.下面的說法正確嗎?說說你的理由。

  ⑴所有的奇數都是質數。()

  ⑵所有的.偶數都是合數。()

  ⑶在1、2、3、4、5……中,除了質數以外都是合數。()

  ⑷兩個質數的和是偶數。()

  【設計意圖】

  通過不斷的尋找、發現與判斷質數的練習中,使學生意識可以用合理的方法來判斷,鞏固質數與合數特征的認識。

  活動四:拓展延伸深化概念

  1.你知道他們各是多少嗎?(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的想法后匯報)

  ⑴兩個質數的和是10,積是21,他們各是多少?

  ⑵兩個質數的和是20,積是91,他們各是多少?

  ⑶最小的質數是?最小的合數是?

  2.在括號里填上質數:

  8=()+()12=()+()28=()+()

  3.數學小閱讀:哥德巴赫猜想。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剛才你們正在嘗試解決一道世界難題,做了一件很有價值的事,這個世界難題就是:是不是所有大于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的和呢?這個問題是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最先提出的,所以被稱為哥德巴赫猜想。世界各國的數學家都想攻克這一難題,但至今還未解決。我國數學家陳景潤在這一領域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

  請同學們進行數學小閱讀:哥德巴赫猜想。課后,感興趣的同學們也可以查找相關書籍或上網查閱相關資料。

  【設計意圖】

  在適度拓展中,嘗試解決“任何大于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的和”的哥德巴赫猜想。在數學小閱讀中,讓學生了解數學發展的歷史,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同時留有空間,讓學生課后探究。

  活動五: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五年級下冊教科書第65—66頁。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探究和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并能正確地用分數表示兩個整數相除的商,會用兩種方法敘述分數的意義。

  2.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等探究的能力。

  3.體會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的需要,激發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

  經歷探究過程,理解和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教學難點:

  通過操作,讓學生理解一個分數可以表示的兩種意義。

  教材分析:

  《分數與除法》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分數》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在對分數意義有初步認知基礎上的深入理解。在這節數學課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分數與除法之間直觀的位置關系,還要從分數意義中理解分數與除法的聯系。所以在本課的的設計中,以分數意義的辨析貫穿始終。因為分數的意義,本身就是除法的界定,這才是分數與除法最根本的聯系。

  本節教學內容重視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發現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探究整數除法得不到整數商的情況時,可以用分數表示;在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做分子。教材從“分蛋糕”的實際情境引入,引導學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結合分數的意義得出結果,然后引導學生比較幾個算式,探索發現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讓學生用分數表示兩數相除的商或把分數寫成兩數相除的形式。

  教具學具:

  課件,模型。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師:孩子們,上課之前先考驗下大家,(出示課件)這個謎底是什么?

  生:月餅。

  師:你們的課外知識真豐富,你們喜歡吃月餅嗎?

  生:喜歡。

  師:老師也喜歡。在月餅中也含有許多數學知識,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出示課件),把6塊月餅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塊?怎樣列式計算?

  生:2塊,6÷3=2(塊)。(板書)

  師:說得真棒,要是聲音再大些就更好了,我們再來看下一個問題,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塊?怎樣列式計算?

  生:0.5塊,1÷2=0.5(塊)。(板書)

  師:表達得特別清楚,讓大家一聽就懂。老師就繼續考驗大家,如果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塊?怎樣列式計算?

  師:你為你們組又增添了一份光彩。看來大家已經能夠解決分月餅的問題了,不用學具直接說出5除于7等于多少?

  生:七分之五。

  師:非常正確。我們再來看這些算式,整數除法得不到整數商的時侯,可以用什么數表示商?

  生:可以用分數表示。

  師:在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誰作分母?用誰做分子?

  生:用被除數作分子,除數作分母。

  師:那么分數與除法有什么樣的關系呢?誰能用語言概括下?

  生:被除數除以除數等于除數分之被除數。

  師:你表達得這么清晰流暢,了不起!

  師總結:可以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用除數作為分母,被除數作為分子,除號相當于分數中的`分數線。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分數的分子相當于除法中的被除數,分母相當于除數,分數線相當于除號。所以,分數與除數的關系我們可以用式子來表示為: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板書)。用字母表示是?

  生:a÷b= a/b(b≠0)(板書)

  師:這個關系式里每個數的范圍要注意什么?

  生:因為在除法里除數不能是零,所以分數的分母也不能是零。即b≠0。

  師:想一想分數與除法有哪些聯系和區別?

  教師強調:分數是一種數,但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分數的分子相當于除法中的被除數,分母相當于除數)。除法是一種運算。

  師:今后我們再看分數時,會有兩種意義。(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3份的數,也可以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1份的數。)

  二、鞏固練習

  師:你們知道阿凡提嗎?你有他聰明嗎?敢不敢挑戰他?我們來闖關,大家有信心嗎?

  1.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1)3÷2 =()

  (2)2÷9 =()

  (3)7÷8 =()

  (4)5÷12 =()

  (5)31÷5 =()

  (6)m÷n =()n≠0

  2.把5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 )千克;把1千克糖平均分成7份,5份是( )千克;也就是說5千克糖的( )和1千克糖

  的( )是相等的

  三、課堂小結

  說說你的收獲是什么?重點說說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結束語:今天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并學會了這么多知識,老師真為你們驕傲!其實生活中有更多的知識等著我們去發現、探索,快做個有新人吧,你會成長得更快!

  四、作業布置

  練習十二第1,3題。

  板書設計

  分數與除法

  被除數÷除數=被除數/除數

  a÷b= a/b(b≠0)

  教學反思

  這節課在引入課題之前,先利用謎語激發學生興趣,引進分數,復習舊知。在探索新知時,從想象中每人2個餅,到一張餅,把一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能得到幾塊?有了剛才的復習知識進行鋪墊、遷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4來計算,學生很快會說出1/4,這時我會再提問:為什么是1/4?你是怎么分得?學生用準備的圓片分一分;接著出示:學生一步步經歷了分得過程,對分數的意義就理解得更好了,也就明白了為什么是3/4。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說,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系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教學之后,再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就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存儲于學生腦海里的狀態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應當是抽象與具體可以轉換的數學知識。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了解圖形的旋轉變換。結合生活實際,能初步感知旋轉現象,探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

  2、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會在方格紙上將一個簡單圖形旋轉90°。

  3、初步學會運用旋轉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欣賞圖形的旋轉變換所創造出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感受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

  重、難點:

  1、理解圖形旋轉變換的含義。

  2、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

  3、能在方格紙上將一個簡單圖形旋轉90°。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魔方,再做這個游戲時,最常用到的操作時什么?(旋轉)

  請同學們用手示范一下怎樣進行旋轉?(學生用手勢演示)

  問:你們在做旋轉手勢時為什么有的向左旋轉,有的向右旋轉?(因為有的是順時針旋轉,有的是逆時針旋轉。)

  集體聯系順時針旋轉90度和逆時針旋轉90度。

  請一人到投影前操作魔方。其他同學提示其具體的旋轉方向。

  師:剛才同學們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反復提到一個詞“旋轉”,這節課,咱們就來共同研究“旋轉”。

  板書課題:旋轉

  二、明確概念

  1、聯系生活

  師: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旋轉現象呢?

  生:風扇、陀螺、鐘表、車輪、風車……

  課件出示幾種旋轉現象。

  師:同學們說的這幾種都是旋轉現象,那么旋轉有怎樣的特征和性質呢?我們借助最常見的鐘表來進行研究吧。

  2、學習例3.

  (1)認識線段的旋轉,理解旋轉的含義。

  出示鐘表實物。

  師:請同學們觀察鐘表的指針,描述指針從“12”到“1”師怎樣旋轉的。(指針從“12”繞點O順時針旋轉30°到“1”)

  師演示指針由“1”到“3”。

  問:這次指針又是如何旋轉的?(指針從“1”繞點O順時針旋轉60°到“3”)

  師演示指針由“3”到“6”。

  同桌互相說一說:指針從幾開始?是繞哪個點旋轉的?怎樣旋轉?旋轉了多少度?

  (2)明確旋轉要素

  旋轉物體起止位置繞哪一點旋轉方向旋轉度數

  板書:點方向度數

  師:要想清楚說明旋轉現象,明確以上幾個要素最為重要。

  三、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

  1、觀察風車的旋轉過程。(出示課件)

  請學生說一說,在風的吹動下,風車是如何旋轉的。

  風車繞點O逆時針旋轉90°。

  思考:你是怎樣判斷風車旋轉的角度呢?

  小組交流觀察到的現象。

  一是由圖1到圖2,風車繞點O逆時針旋轉了90°;二是根據三角形變換的位置判斷風車旋轉的角度

  三是根據對應的線段判斷風車旋轉的角度;四是根據對應的點判斷風車旋轉的角度。

  2、小結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風車旋轉后,不僅每個三角形都繞點O逆時針旋轉了90°,而且,每條線段,每個頂點,都繞點O逆時針旋轉了90°.

  3、概括旋轉的特征和性質。

  師:剛才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風車旋轉后,每個三角形的位置都變了,那么什么沒有變呢?(三角形的形狀、大小沒有變;點O的位置沒有變;對應線段的長度沒有變;對應線段的夾角沒有變。)

  四、繪制圖形

  1、自主畫圖。

  我們已經了解了一個圖形旋轉的全過程,想不想自己試著畫一畫呢?

  (1)出示例4方格紙。

  (2)請學生看清圖形。

  (3)說一說你是怎樣畫的。

  引導學生明確:對應點與點O所連線段的夾角都是90°;對應點到點O的距離都相等。

  學生獨立完成。

  (4)作品展示,交流畫法。

  2、總結畫法。

  我們在畫一個旋轉圖形時,首先要確定它周圍的點,然后找到這個圖形各個點的對應點,最后連線。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和要求。

  1、經歷折疊和展開的過程,體會立體圖形和它的平面展開圖的關系,發展空間觀念。

  2、能正確判斷平面展開圖所對應的簡單立體圖形。

  二、教學重點。

  判斷平面展開圖所對應的簡單立體圖形。

  三、教學難點。

  判斷平面展開圖所對應的.簡單立體圖形。

  四、教學時數。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想一想。

  出示教科書第38頁的圖形,并讓學生準備這樣的圖形。按虛線折疊成一個封閉的立體圖形,它的形狀像什么?(學生小組交流討論,合作,教師引導學生先想象這個平面展開圖折疊以后像什么。)

  (二)畫一畫。

  動手操作,將附頁3圖1剪下,按虛線折疊后,形狀是一座小房子。

  (三)做一做。

  1、通過折疊后的小房子來確定天窗和門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圖上畫出來。

  天窗可以在平面圖中上數第二個或第三個長方形內,門可以在第一個或第四個長方形內,也可以在兩邊的五邊形內。

  2、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這個問題進行拓展,首先將附頁3圖1中的各個圖形標上號碼,長方形從上到下依次為1,2,3,4,5,左邊的五邊形為6號圖形,右邊的為7號圖形。然后,提出挑戰性的問題:

  (1)與圖形6相對的聲納個圖形?

  (2)和圖形1相對的是哪個圖形?借助想象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練一練。

  1、第39頁第1題。

  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斷,然后通過動手操作,討論并交流,得出結論。

  2、第39頁第2題。

  進一步讓學生體會立體圖形和它的平面展開圖之間的對應關系,有多余信息。學生獨立完成本題,教師允許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解決問題。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倒數的方法,并能正確熟練的求出倒數。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主動通過參與觀察、猜測、交流等活動,經歷探索求倒數的方法的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團結合作、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

  二、教學重點:

  理解倒數的意義。

  三、教學難點:

  理解“互為”;會求一個數的倒數。

  四、教學方法:

  1、教法:發現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和小組討論法相結合。

  2、學法:指導學生會觀察、會思考、會交流。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理解“互為”

  師:今天老師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上課,剛才呢我們進行了彼此的問候,那你們稱呼我什么呢?生:老師。師:那我稱大家什么?生:學生。

  師:那我們是什么關系啊?生:師生關系。

  師:老師更想成為大家的朋友,你們愿意和老師交朋友嗎?生:愿意

  師:那我們現在就是朋友關系。師:說到朋友,老師這里有一句話,“我是朋友”你們對這句話有什么意見?(ppt出示)生:??

  師:板書“互為”。

  師:這種現象我們數學中也有,今天咱們就一起走進數學王國。

  (二)、觀察歸納——形成概念

  給數字找朋友

  師:課件出示幾個分數,讓學生找出乘積是1的兩個數。并列出乘法算式。師生共同小結: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師:那什么樣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條件是什么?(強調“兩個數”——“互為”;“乘積為1”——“倒數”。)師:板書倒數的概念。(出示課題:倒數)

  (三)、觀察比較——探究方法

  師:觀察找出來的幾組分數,它們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變化?小組間相互討論。

  生: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調換了。

  師:那我們怎么求一個分數的倒數?小組間相互討論。

  師生共同小結:求倒數的方法:一個分數的倒數就是把這個分數的'分子分母交換位置。

  思考題:是不是所有的整數都有倒數?5的倒數是多少?1的倒數是多少?0的倒數是多少?(小組討論)

  生:5的倒數是師:你是怎么想的?預設:生:把5看成分母是1的分數,或5×=1師:1的倒數呢?

  預設:生:1的倒數是1。

  師:你是怎樣想的?

  預設:生:(1)整數的倒數是用1做分子,用這個整數做分母。所以1的倒數為1。(2)因為1×1=1,所以1的倒數為1。

  師:0的倒數是幾呢?

  預設:生:0沒有倒數,因為(1)0作分母無意義。(2)0×(任何數)≠15151

  (四)、加強練習、鞏固提高。

  (課件出示)

  同學們已經認識了倒數,那么你們能根據剛才所學找到下面各數的倒數嗎?(能)那就請同學們進入闖關環節,先獨立完成,遇到困難可以同伴互助,看看哪些同學和小組能連闖三關,開始!

  (五)、拓展延伸

  (課件出示)

  (六)、課堂小結——談談感受。

  最后,讓我們來回憶一下,這節課你們都有哪些收獲?

  (七)、板書設計

  倒數:

  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調換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0沒有倒數,1的倒數是1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7

  設計說明

  本課時的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的,學習起來并不難,教學時應注意突出以下兩點:

  1、把新知融入到有趣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中,制造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本設計由學生喜歡的孫悟空導入,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設計練習時,將“做一做”的題目融入到游戲之中,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達到了鞏固強化的目的。

  2、以人為本,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建構,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即學生能學會的,老師決不代替。本設計把學生放在了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探究出最簡分數的意義。學習約分時,放手讓學生思考怎樣把不是最簡分數的分數化成最簡分數,讓學生說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設計意圖:

  在自學的過程中,學生及時反饋,教師予以指導,特別在學習約分的兩種方法時,讓學生在頭腦中感受每一步的過程,形成知識表象。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長方形紙

  教學過程

  (1)復習鞏固,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求下面每組數的公因數。

  42和50 15和5 8和21 18和12

  2、大家都看過《西游記》,里面都有哪些人物?誰最厲害?大家都知道孫悟空有72變,特別神奇,你們想不想也學一招?好,這節課我們就來“變分數”。

  (2)認識約分

  1、嘗試“變分數”。

  課件出示教材65頁例4:把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較小且分數大小不變的分數。

  讓學生了解“變化”的要求:

  ①這個分數要與的大小相等。

  ②這個分數的分子、分母要比的分子、分母小。

  2、了解約分的概念。

  ①所變出的分數與原分數有什么關系?

  ②像這樣,把一個分數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叫做約分。

  ③請學生說一說所變的分數是怎樣得來的。

  觀察后發現分數的大小不變,但分子、分母都比原來分數的分子、分母小。

  3、認識最簡分數。

  ①約分后的分子、分母能否再變小了?為什么?

  ②小結:像這樣,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數1的分數,叫做最簡分數。

  4、說出幾個最簡分數,強化最簡分數的概念。

  (3)合作交流,總結方法

  1、討論:你能根據我們化簡的過程找到約分的方法嗎?

  2、小結。

  教師板書約分時一般采用的兩種方法:

  ①逐步約分法。

  如約分時,依次用12,18的公因數2和3去除,最后約分成。

  ②一次約分法。

  如約分時,如果能很快看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數,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數6去除,一次約分成。

  3、小結:我們既可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數去除,一步一步地來約分;也可以用最大公因數去除,直接一次約分。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8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材第61~62頁,練習十一部分練習。

  二、教材分析:

  “分數的意義”一課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級下冊的內容,是對小學生數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單位“1”這個概念的理解上進行了微調,將原先的“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幾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都可以看作單位“1”這項內容調整為比較符合認知習慣的“一個物體、一些物體都可以看作一個整體,通常用單位‘1’表示”。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掌握分子、分母和分數單位的含義。

  2、通過分數的學習,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學生體會到分數就在我們身邊,運用分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認識單位“1”和概括分數的意義

  五、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上學期的學習中,已借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會加減簡單的同分母分數。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將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讓學生經歷整個概念的形成過程,幫助他們從中獲得感悟,促使其主動參與建構。

  六、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以構建主義基本理念為依托,注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做數學中體驗分數的價值,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數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為了比較完整的建立起分數的概念,利用孩子們在三年級對分數的初步認識已有的知識為基礎,提供平臺讓學生舉例說明分數的含義,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動獲取知識,找到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與把一個物體平均分之間的內在聯系,抽象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并強調了單位“1”的概念,揭示了分數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的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感,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找次品的操作活動和分析、歸納的理性思考,發現解決這類問題的最佳策略-把待測物品平均分3組。

  2、以“找次品”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推理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3、讓學生體會用縮小范圍逐步逼近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嚴密性和口頭語言表達的邏輯性。

  學情分析

  解決問題的策略研究學生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此前學習過的“沏茶”、“田忌賽馬”、“打電話”等都屬于這一范疇,在這幾節課的學習中,對簡單的優化思想方法、通過畫圖的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等都有所滲透,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學生的探究活動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學習等式的性質時,學生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課程實施以來,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為廣大學生所接受,成為學生比較喜愛的主要學習方式,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組學習中學生能夠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較好地完成探究任務。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發現解決這類問題的'最佳策略。

  教學難點:

  理解并認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看視頻,談感受。

  播放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的視頻。看后你從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發現次品。

  生活中經常會有一些產品與合格產品不一樣。有的是外觀瑕疵,有的是成分不過關,還有的是產品的質量與正常的不同……我們把這些不合格的產品稱為“次品”。(板書:次品。)你身邊有哪些次品?和同學交流。

  今天我們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觀一樣,質量不同,或輕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書:找)

  活動2【講授】初步感知、尋找方法

  1、出示例題。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辦法把它找出來呢?

  數一數,掂一掂,搖一搖等方法,選擇最優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兩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輕的一端上揚。

  3、華羅庚的數學思想。

  讓學生自由猜測稱的次數。

  師:同學們猜的結果不一樣,可能是數量太大了。數學中有種方法叫做“化繁為簡”,這正和華羅庚思想不謀而合,讓我們從數量較小的來研究吧!

  活動3【活動】自主探究、方法多樣

  1.研究2瓶

  師:如果利用天平來測量,至少需要幾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書做好記錄:2次(1,1)

  2.討論3瓶的問題

  如果利用天平來測量,至少要稱多少次才能保證找出來呢?生敘述稱球的過程。板書記錄: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個空間可以利用,這樣節省次數。 生將探究結果填入導學案中。

  3.研究4-8瓶的問題

  如果利用天平來測量,至少要稱2次才能保證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幾瓶?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手中的小圓片動手操作,并記錄在導學案中。

  課件出示小組活動要求。

  (1)把待測物品分成了幾份?每份幾個?

  (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點匯報8瓶的設計方案。

  (1)師引導學生:比較3、4種分法,并展開討論:想想為什么方法3的次數是最少的?你覺得它會和什么有關系呢?

  (2)師小結:所以我們在找物品的次品時,把待測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書:把待測物品分3份。

  (3)師:比較1、2、3種分法,討論為什么同樣分3份,為什么第3種方法只用了2次哪?

  (4)師小結:所以我們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時,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盡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間的差盡可能少。板書:每份之間的差盡可能少。

  5.研究9瓶

  學生根據總結的方法直接說出次數,小組驗證。

  活動4【練習】拓展提高,優化方案

  1.運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幾次能找到次品?

  2.舉一反三: 從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個次品,至少稱幾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導學案上完成。

  3.發散思維:有2187瓶礦泉水,其中2186瓶質量相同,另有1瓶是鹽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這瓶鹽水?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經歷設計打電話方案并找出最優方案的過程,體驗畫圖分析、交流討論的學習方法。

  2、通過這個綜合應用,讓同學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以和優化思想在生活中的應用

  3、通過畫圖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

  學情分析

  《打電話》所使用的素材是學生所熟悉的,問題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結合,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很有興趣。“打電話”這一問題正是為學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間,學生嘗試尋找“答案”時,不是簡單地應用已知的信息,也沒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盡管不是所有的學生最終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務,但是他們都盡自己的思維能力“走”得足夠遠。很有讓學生去研究的價值。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打電話的各個方案并從中優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學難點】

  能夠運用打電話的最優方案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

  一、引入新課(出示半開放性素材)2分鐘

  問題:學校剛接到教育局通知,讓我們學校馬上派15位同學馬上趕到二小參加現場科技制作比賽,由付老師負責通知他們,你們幫付老師想想,付老師可以用什么方法通知他們?

  師由這個問題引出最直接、最能保證通知到位的方式:打電話(板書課題)

  (聽+想+講)

  活動2【活動】

  二:自主合作(學生呈現多個項度+確定項度)(6分鐘)

  學生自主學習課本P132-133,并同桌或前后兩人交互打電話的方案,時間3分鐘

  (看+想+講+聽)

  (師巡視,并對自主學習認真的同學及予表揚)

  自主學習要求:

  a、看課本P132———133,看完以后,同桌或前后兩人交流下討論打電話的方案。

  b、通過自學,看課本中介紹了哪幾種打電話的方案。

  c、時間3分鐘。

  通過自學,我知道課本中介紹了哪幾種打電話的方案?

  (師根據學生回答,整理項度并板書:)

  項度呈現:

  主氣泡:打電話

  子氣泡:分組通知、逐個通知、每個人不空閑通知

  其中“分組通知”又包括分三組、四組、五組等三個向度。

  3、生在團隊長的帶領下團隊共同確定其中的1個項度進行討論,團隊長并做好組內分工。

  (講+看+小動)

  活動3【活動】

  三:合作探究(交互+強化)14分鐘

  1.團隊長根據自已團隊選擇的問題帶領組員開展4—6人的小組交互,強化學習,并把學習的'成果記錄在白板上,并作好發言準備。

  (通過小組的共同交互學習,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達到6—8次的強化學習,師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

  (做+想+講+聽+大動)

  合作探究要求:

  a、團隊長根據選擇的問題,帶領組員開展小組討論,強化學習,并把團隊學習的成果記錄在白板上。

  b、每個團隊做好上臺展示交流的準備。

  c、時間是7分鐘

  2:師巡視:提醒有關的小組做好展示交流的準備。

  活動4【活動】

  四:展示交流(匯集+強化)

  1、選擇四個團隊上臺展示匯報,涵蓋所有項度的知識點。

  (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匯報情況,給予鼓勵和表揚)

  (講+聽+看+做)

  2、教師精講,師生共同完成2n的推導過程,小結出最優方案。

  (看+講+做+聽+想)

  活動5【練習】

  三:鞏固練習

  ⑴有一棵奇妙的樹,原來只有1個樹枝,第一年長出1個樹枝,第二年每個樹,枝分別長出1個新枝,第三年每個樹,枝又都分別長出1個新枝,照這樣計

  算,第五年這棵樹上一共有幾個樹枝?

  ⑵小鴨子想開一個游泳會,如果通知一只鴨子要3分鐘,你能幫它想一想,有什么辦法在最短的時間內通知到30只鴨子來參加游泳會嗎

  活動6【活動】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們學會了什么?把你的收獲告訴大家?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1

  【教學內容】

  教材第20頁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認識正方體的特征,形成正方體的概念。

  2.通過觀察、比較,明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3.經歷正方體的認識過程,初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物體。

  4.體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學習目的性的教育。

  【教學重點】

  掌握正方體的特征,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一、情境導入

  1.回憶長方體的特征,請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別說出長方體的棱在哪兒?幾條棱可以分別分成幾組?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叫做什么?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一種特殊的立體圖形。(板書課題:正方體)

  二、探究新知

  1.觀察正方體模型,組織學生展開交流,討論。

  師:正方體具有哪些特征呢?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關系呢?

  2.小組匯報學習結果。

  組1:我們組發現正方體所有的面完全相同;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而且正方體12條棱的長度都相等;長方體相對的4條棱的長度相等。

  組2:我們組還要補充很重要的一點,正方體的長、寬、高都相等,長方體的長、寬、高不會出現都相等的情況。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關系呢?

  組3:我們組發現正方體和長方體都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

  組4:我們組發現正方體相對的面也完全相同,正方體相對的4條棱長度也相等。因此,我們組認為:正方體也是長方體,只不過它是特殊的長方體。

  3.小結。

  (1)師:同學們的研討交流非常好,的確像同學們所發現的,正方體完全符合長方體的特征,它是一種長寬、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長方體。誰能完整地概括一下正方體的特征呢?

  生1:正方體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生2: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且完全相同,有12條棱且長度都相等,有8個頂點。

  (2)師:正如同學們所說,正方體是由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它是一種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那么正方體和長方體之間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呢?

  生1:它們都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生2:正方體的棱長度都相等,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三、鞏固練習

  1.教材第20頁“做一做”。

  2.教材第21~22頁練習五第4、5、8、9題。

  四、課堂小結

  想一想,我們這節課都研究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你學到了什么?

  【板書設計】

  正方體

  6個面 12條棱 8個頂點

  6個面都是正方形,6個面完全相同

  12條棱長度相等

  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教后思考】

  正方體特征的研究是以長方體特征的研究為基礎的,在教學中把兩者聯系起來,通過長方體特征的研究方法的遷移,使學生自主進行正方體特征的研究,學生運用實物、抽象的幾何圖形,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認識了正方體的特征,并明確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發展了空間觀念,也使學生獲得了探究知識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習的信心,這是這節課做得較好的地方。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2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5第6頁《因數與倍數》

  教材分析:

  整除概念是貫穿這部分教材的一條主線。簽于學生在前面已經具備了大量的區分整除與有余數除法的知識基礎,對整除的含義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不出現整除的定義并不會對學生理解其他概念產生任何影響。因此,教材中刪去了“整除”的數學化定義,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學情分析:

  因數和倍數是最基本的兩個概念,理解了因數和倍數的含義,對于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等結論自然也就掌握了,對于后面的奇數、偶數、質數、合數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導學生用聯系的觀點去掌握這些知識,而不是機械地記憶一堆支離破碎、毫無關聯的概念和結論。數論本身就是研究整數性質的一門學科,有時不太容易與具體情境結合起來,而學生到了五年級,抽象能力已經有了進一步發展,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讓學生通過幾個特殊的例子,自行總結出任何一個數的倍數個數都是無限的,逐步形成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推理能力,等等。

  教學目標:

  1.學生掌握找一個數的因數,倍數的方法。

  2.學生能了解一個數的因數是有限的,倍數是無限的;能熟練地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能熟練地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自主探索

  1、出示書上主題圖,學生列出乘法算式

  2×6=12,在這里,2和6是12的因數。12是2的倍數,也是6的倍數。(教師板書因數,倍數)

  2、出示書中主題圖,學生列出乘法算式。

  3×4=12,能試著說一說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嗎?

  學生口答,鞏固因數和倍數的含義?

  3、兩個數在什么情況下才能說是因數和倍數關系?能不能說3是因數,12是倍數?為什么?

  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總結:因數和倍數必須是成對出現,它們是相互依存的。不能說3是因數,12是倍數。

  4、你還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數嗎?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總結:為了方便,在研究因數和倍數的時候,我們所說的數一般指的是整數(不包括0)。

  5.小結引出課題。

  師:在整數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數而沒有余數,我們就說被除數是除數和商的倍數,除數和商是被除數的因數。例如,12÷2=6,12是2和6的倍數,2和6是12的因數。(教師板書)

  6.例題學習

  出示例題:18的因數有哪幾個?

  學生獨立試做,集體訂正

  (1)想誰和誰相乘是18?

  18=1×1818=2×918=3×6

  所以18的因數是1,2,3,6,9,18。

  (2)列出被除數是18的.除法算式

  18÷1=1818÷2=918÷3=6

  18÷6=318÷9=218÷18=1

  分析:18最小的因數是哪一個?1還是哪些數的因數?18最大的因數是那一個

  7.出示做一做:

  30的因數有哪些?36呢?學生獨立練習,并口述方法,

  由此你發現了什么?一個數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本身,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一個數的最小倍數是它本身,沒有最大的倍數。

  8.小結:用字母表示數的知識表述因數和倍數的關系

  M÷N=PM、N、P都是非0的自然數,N和P是M的因數,M是N和P的倍數。

  A×B=CA、B、C都是非0的自然數,A和B是C的因數,C是A和B的倍數。

  二、鞏固練習

  1.(出示主題圖)下面的四組中,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

  4和2426和1375和2581和9

  2.課本練習

  三、總結反思:

  由學生回憶本節課所學內容。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結合具體實物說出體積的含義。知道常用的體積單位,并且能用體積單位合理估計物體的體積的大小。

  2.學生通過具體的觀察比較、思考交流、感悟體驗等學習活動,經歷物體體積概念的形成過程,逐步建立空間觀念。

  3.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細心觀察,認真分析,交流傾聽,善于比較的學習習慣。

  學情分析

  在原來知識結構里:學生學習了線段的長度、面積的大小及相關的計量單位,學生初步建立了一維二維的空間觀念。這些為學習新知奠定了基礎。

  體積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發展。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我對北師大版、蘇教版、人教版的本課內容做了比較。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通過實驗演示或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理解體積的含義,構建體積單位的表象。因此,我由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回顧、感知、操作、想象,讓學生在體驗中感知,在對比中學習,逐步達到對概念的認識與理解。

  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在觀察思考、感知體驗、操作想象等活動中建立體積概念及體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

  在具體的體驗活動中理解體積的含義,經歷體積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的表象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體積和體積單位

  一、對比引入新知。

  學生匯報:分別是線段,長方形和正方形,長方體或正方體。

  教師引導:

  線段有長短之分,長(正)方形和長(正)方體有大小之別。

  為了表示物體的長短,我們認識了長度。

  為了表示物體平面部分的大小,我們學習了面積。

  如果要表示整個物體的大小,那又將產生什么呢?

  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一塊來學習。

  【設計意圖】對比引入,既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同時又引發學生的思考:這三者相互之間有聯系嗎?

  活動2【活動】體積和體積單位

  二、活動揭示概念。

  活動一:體驗書包里的空間。

  提出問題:觀察一下自己的書包,是不是還可以再放些東西?

  學生匯報:有的已經裝滿,有的還可以再放些東西。

  教師引導:書包沒塞滿說明它還有一定的空間。書包已經塞滿,說明它沒有了空間。它的空間被占據了。(板書:空間)

  追問:書包的空間被誰占據了?

  學生匯報:書占據了書包的空間,學習用具也占據了一定的空間,還有一些喜歡吃的食品,同樣也可以把書包的空間占據了。

  追問:這說明什么?

  學生匯報:任何物體都會占據一定的空間的。(板書:物體占空間)

  教師進一步引導:大家可以舉例說一說生活中物體占有空間的現象。

  學生交流:我們占據教室的空間教室占據學校的空間學校占據小區的空間……

  【設計意圖】學生身邊引入,通過引導觀察和思考,讓學生體驗書包里有“空間”。并隨之拓展,將空間這一概念形象化,具體化,豐富學生的空間表象。

  活動二:觀察演示實驗。

  1.盛水的杯子裝入石頭,水面升高。

  2.裝滿沙的杯子倒出沙子,放入石塊,結果沙子不能全部被裝入。

  3.與第一個實驗相比,盛水的杯子裝入一塊較大石頭,水面升高的幅度較大。

  提出問題:你能解釋實驗現象嗎?

  學生交流:水面升高,是因為石頭把水的空間占據了。

  沙子不能被裝入,是因為石頭占據了沙子的空間。

  石頭較大,占據的空間就較大,水就升的高。

  教師歸納:物體要占據空間,并且所占的空間大小是不一樣的。(補充板書: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

  教師引導:粉筆盒與電腦桌比,粉筆盒占據的空間小,電腦桌占據的空間大……為了更加簡潔地表示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我們引入了“體積”(板書)

  引導學生敘述:書包的體積是書包所占空間的大小,電腦的體積是指……教室的體積是指……

  引導概念:物體的體積是表示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

  【設計意圖】為了進步加深學生對“空間”的理解,以及對概念的完善,繼續通過演示實驗,幫助學生直觀感受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步步相扣,層層推理,逐步引出物體的體積概念,較好地處理好了體積概念的抽象。

  三、多角度認識單位

  1.認識單位產生的必要性。

  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所占空間大就是體積大,所占空間小,就是體積小。

  下面的電冰箱、小水杯和籃球,哪個體積大?哪個體積小?

  學生交流:電冰箱體積最大小水杯的體積最小。

  問題引導:上面的物體,體積大小非常直觀,若是像這樣的兩個物體,你能一子比較出它們體積的大小嗎?

  學生建議將它們分成若干個大小相同的小立方體。教師課件演示。

  結論:要想比較它們的大小,必須要有統一的體積單位。

  2.對比加深記憶。

  同學們打開課本第39面,自學書上內容,看看常見的體積單位有哪些?書上是怎樣描述的。

  學生匯報: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

  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

  棱長是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填寫表格:通過比較,使學生能夠感受單位的共同結構與特征。從而加深記憶。

  意義

  常用單位

  簡寫符號

  長度

  面積

  體積

  3.建立單位表象。

  教師出示準備好的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模型和其它實物。

  辨認:讓學生找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并說說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

  舉例:一個手指尖的大小、一個篩子的大小、一個鍵盤字母按鍵的大小等。動手摸一摸,親自學生感受1立方厘米實際大小。

  操作:用1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有幾種擺法?

  想象: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2個這樣正方體,體積是2立方厘米,10個呢?100個呢?1000個呢?那么1000立方厘米又有多大呢?

  ②找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說說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分米。

  感受1立方分米實際大小或幾立方分米。

  認識1立方米

  先讓學生比劃。看看教室里面那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米。

  學生體驗:三把米尺借助教室的一個墻角共同來做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1立方米的空間到底有多大,老師想讓幾個同學站到我們做的這個1立方米的空間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學?”

  教師可進一步舉例:一個櫥柜的大小,一個電腦柜的大小約是1立方米。

  1立方米的水可以裝滿500個暖瓶。

  【設計意圖】學生對一個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斷地體驗和強化,本環節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感知、操作、想象等活動逐步建立單位的表象,較好地滲透了單位化的思想。

  活動3【練習】體積和體積單位

  四、鞏固運用提升。

  1.結合具體實物說一說體積的含義。

  電腦的體積是指電腦所占空間的大小。

  2.在下面括號里填上適當的單位。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09-28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5-24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2-10

數學五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01-12

五年級下冊數學的教案03-12

小學數學下冊教案12-27

小學數學下冊教案11-15

五年級數學下冊復習教案01-14

五年級數學下冊人教版教案01-12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旋轉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