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教案匯編(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科學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科學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根據這些現象可以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化學變化。
2.知道硫酸銅溶液和鐵釘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3.繼續學習“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方式。
4.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系,體會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
5.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生活,及時記錄的習慣。
6.讓學生認識到人們認識化學變化是不斷進步的。
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化學反應伴隨的現象。
難點:硫酸銅和鐵反應的實驗。
三、教學用具學生準備:
每組半杯硫酸銅溶液、兩枚鐵釘、鑷子、記錄單。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
四、相關資源
知識解析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mp4。
五、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展示火柴燃燒、加熱白糖、淀粉遇碘、鐵釘生銹等化學變化。
提問:這些都屬于什么變化?預設:化學變化。
提問:為什么說它們都發生了化學變化呢?預設:都有新物質生成。
過渡:化學變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質生成,很多現象可以幫助我們判斷物質是不是發生了化學變化?化學變化一般伴隨哪些現象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化學變化伴隨哪些現象。
新知講解:知識點一:觀察硫酸銅溶液與鐵釘的反應,展示:硫酸銅粉末(白色或灰白色)、硫酸銅溶液(藍色)。
講述:硫酸銅粉末是白色的,但是配制成溶液后變成了藍色。
提問:白色的硫酸銅粉末配制成溶液后為什么變成了藍色呢?講述:硫酸銅溶液為天藍色溶液,呈弱酸性,俗稱膽礬、石膽、藍礬。因為水中含有銅離子而呈現藍色。在現實生產生活中,硫酸銅常用于煉制精銅,與熟石灰混合可制農藥波爾多液。硫酸銅屬于重金屬鹽,有毒,成人致死劑量0.9g/kg。若誤食,應立即食用大量牛奶、雞蛋清等富含蛋白質食品解毒。
展示:展示硫酸銅和鐵釘。
提問:有哪位同學能說一下硫酸銅溶液和鐵釘都有什么特點呢?預設:硫酸銅溶液為藍色,鐵釘為銀色,且有金屬光澤。
過渡:如果我們將鐵釘放入硫酸銅溶液中,會有什么現象呢?請同學們按照下列步驟進行操作。
展示:展示步驟:
仔細觀察鐵釘和硫酸銅溶液,并將其特點記錄下來。
用鑷子夾住鐵釘,將半截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觀察它們的反應。
兩分鐘后取出,仔細觀察液體和鐵釘有什么變化。
提示:注意手指不要沾到硫酸銅溶液,如果不小心沾到,立即用清水沖洗。
組織活動:請同學們分組進行實驗。
學生活動:學生按照步驟進行實驗。
教師活動:教師巡回指導。
提問:現在請同學們分組說一說你們都觀察到了什么現象?總結:反應前反應后硫酸銅藍色顏色變淺(顏色變綠)鐵釘銀色,有金屬光澤有紅色物質附著提問:硫酸銅溶液和鐵釘發生了的反應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預設:發生了化學變化。
講述:硫酸銅溶液和鐵釘發生了化學變化,因為產生了新的物質銅和硫酸亞鐵溶液。有新物質生成,所以是化學變化。由此我們又一次得出了化學變化伴隨著顏色的改變。
知識點二: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過渡:在我們周圍,有很多變化都在進行著。物質的化學變化往往伴隨種種現象,請同學們仔細回憶都有哪些現象?展示:火柴燃燒、加熱白糖、白醋和小蘇打反應等。
提問:請同學們說一說這些化學變化伴隨了哪些現象?預設:火柴燃燒發光放熱、加熱白糖的過程中顏色發生改變、白醋和小蘇打反應伴隨的現象是產生氣體。
總結: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好,化學變化還伴隨一個現象就是有沉淀生成,這將在我們以后的學習中學到。
提示:需要同學們注意的是,有發光放熱或氣體產生的現象的不一定是化學變化,例如燈泡通電發光就是物理變化,而燒水過程中也會有氣體生成,但它只是水的狀態改變,并沒有新物質生成。
總結:我們通過一個視頻來了解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
展示:展示知識解析: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
插入知識解析: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mp4。
課堂小結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發生的是化學變化,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常常伴隨的現象有發光放熱、顏色改變、生成氣體、生成沉淀等。
板書設計6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改變顏色發光發熱產生氣體產生沉淀
六年級科學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人們在生活中會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這些垃圾一經丟棄會給環境帶來污染。
過程和方法:調查統計家庭中一天產生垃圾的名稱、重量和種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識到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垃圾,這些垃圾對環境會造成破壞。關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難點:布置學生按要求帶垃圾來進行稱重測量。
重點:引導學生對垃圾產量大帶來的問題進行討論。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做好分類和稱重統計。
2、收集垃圾堆、垃圾場的圖片和垃圾污染的圖片。
3、教師準備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安排同學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做分類統計工作。(學生可以視頻記載,但一定要事實求是。教師把自家垃圾利用微課做分類和稱重演示。)因垃圾的危害,及保護環境需要讓家長幫助孩子完成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
二、一天垃圾的分類、稱重和填寫記錄表
1、我們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垃圾。我家一天會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師微課展示自家“垃圾的分類和稱量”情況。
2、學生展示填寫“我家一天產生的垃圾統計表”。
三、關于垃圾的討論
1、請學生說說各種垃圾的來源。
2、教師匯總統計全班所有家庭產生垃圾的總重量。
3、學生匯報后填寫表格,計算平均每人每天產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閱讀有關垃圾量資料,分組交流你對垃圾產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明確以下幾點:
(1)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產生大量的垃圾。
(2)各類生產、商業活動,學校學習等均會產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丟棄后,會造成環境嚴重污染,從而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必需要科學的處理,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5)垃圾的處理是一件費時費力消耗資源的工作,并且處理垃圾的過程會對環境有二次傷害。
四、課堂小結:
懂得的與垃圾相關的知識,思考如何解決垃圾問題。
六年級科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電磁鐵的特性作假設性的解釋;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會設計簡單的實驗記錄表和試驗報告。
2、知道電磁鐵在通電條件下有磁性,電磁鐵也有兩極,它的兩極是可以改變的。
3、培養學生的制作能力(學會制作電磁鐵的方法)、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4、尊重證據;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培養探究問題的興趣和態度。
教學方法:
1、本課通過課題直接引入新課,以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
2、教師在組織制作電磁鐵這一教學環節上,往往采取教師教,學生做這種方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本課教學時,教師可課前組裝好電磁鐵,課上實驗完畢后,讓學生自己拆開電磁鐵,觀察結構,再組裝好。既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探究電磁鐵的特性,又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也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收集的用電磁鐵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辦法及感受、體會、從而導入新課。
教學重點:
知道電磁鐵的磁性。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出示課前收集的各種用電磁鐵做成的物品(板書通電的線圈)
2.提問:
他們是怎樣工作的?(引導學生說出電磁鐵是否有磁性和兩極)
二、猜想假設
學生質疑。猜想原理
三、制定方案
學生討論并制定探究方案
四、實施探究
1.演示實驗:
(1)做個電磁鐵,不接電源,用它接近大頭針。
(2)將電磁鐵連接電源,再用它接近大頭針。
(3)將電磁鐵電源切斷,再用它接近大頭針。
2.談話:
剛才的實驗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發現?
3.討論:
這個裝置有時有磁性,有時沒有磁性。你認為這與什么有關系?
4.談話:
你想親自動手驗證自己的想法嗎?實驗完畢后,請你拆開這個裝置,看看它的結構是怎樣的?還要把它組裝好。
5.學生分組實驗、觀察:
學生自己動手做個電磁鐵,(分有鐵芯和無鐵芯兩種情況)
五、展示交流
小組匯報結果
(1)有鐵芯的電磁鐵磁力大。(2)電磁鐵通電時有磁性,切斷電流后沒有磁性。(板書通電有磁性斷電沒磁性。
六、拓展創新
生活中利用電磁鐵來工作的物品很多,找一找,說一說它們都有什么作用。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知道了電能產生磁,學會了制作電磁鐵,了解了電磁鐵的應用。
六年級科學教案4
教材分析:
《登月之旅》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探索宇宙》單元的第一課。本課內容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人類對月球的認識——了解月球概況——解釋環形山——激發學生探月興趣,讓學生對月球有個初步的了解。內容是遵循了人類認識月球的歷程,所以教學時要將人類對于月球的認知以及人類探索月球奧秘的足跡作為本課教學的重中之重。同時鑒于六年級學生對于從互聯網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已能充分掌握,因此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成分更要多一些。而解釋環形山的形成,因其是一個典型的科學探究問題,所以需要通過模擬實驗來進行解釋。
學情分析:
學生對月亮和有關月亮的神話有簡單的了解,六年級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已能熟練運用互聯網搜索相關信息,同時他們的求知欲和獨立意識增強,有自我表現的欲望,所以在自主探究環節,他們能較好地完成相關內容,并能有效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學目標: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知道環形山的形成及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體會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了解宇宙的幫助。
3、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宇宙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做模擬環形山形成的實驗。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盤子、細沙、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手電筒等。
學生:收集有關月球及人類探月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引入。
師:同學們,讓我們來欣賞一段有關中秋月的視頻。(出示不同風景區的月亮視頻)
師:看了這段視頻你想說些什么?(美麗、誘人、月亮上有什么、想上去看看……)
師:是呀!這么美麗的月球上究竟有什么那?這個問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想弄清楚,但是因為當時的科技不發達,從而編制許多有關月亮的神話故事。你能說出一、兩個有關月球的神話故事嗎?(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等)
師:月球上真的有嫦娥、吳剛、玉兔嗎?(沒有)那么月球上到底是什么樣的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月球,來一場登月之旅。(板書:登月之旅)
二、初識月球,了解環形山。
師: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意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出示伽利略和他自制的望遠鏡圖片)1609年伽利略用他自制的天文望遠鏡觀察了月球。(出示伽利略觀月圖)
師:他觀察到的月球表面是什么樣的呢?(出示月面圖讓學生說)。
通過學生的觀察教師適時讓學生認識“月陸”、“月海”、“環形山”。(板書:環形山)
師:你能說說這些環形山有什么特點嗎?你們知道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嗎?
師:300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環形山是由于火山噴發所形成的。后來在地球上發現了被流星撞擊形成的隕石坑,科學家們經過比較,在大約50年前,得出了新結論:認為這些環形山是由于來自宇宙的流星和隕石的撞擊而形成的。(板書:隕石撞擊)
三、探究環形山形成的秘密
1、質疑探究,討論實驗
師:看著這些環形山,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生1:隕石為什么會撞擊月球?
生2:撞擊的隕石哪去了?
生3:為什么環形山有大有小、有深有淺?
師:同學們的探究欲望真濃,這些問題也正是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的問題,今天我們著重研究環形山為什么會有大有小、有深有淺這個問題。(板書:大小、深淺)
師:大家想一想,環形山的大小可能會和什么因素有關系?
生1:環形山的大小可能會與隕石的大小有關;
生2隕石大撞擊出的坑就大而且大,隕石小撞出的坑就小。
師: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確呢?我們得用實驗來證明,下面我們就來模擬一下隕石撞擊月球表面的情景。
師:大家想一想,我們可以用什么來模擬隕石?用什么來模擬月球表面的土壤,也就是月壤?
生:用沙子模擬月壤、大小不同的石子模擬隕石。
師:你怎么想到用沙子呢?
生:因為月球表面相對比較松軟。
師:好,現在模擬的材料我們都有了,如果我們假設環形山的大小與隕石的大小有關,這個實驗該如何來做
生:將大小不同的玻璃球從同一高度落下,觀察在沙盤上形成的坑的情況。
師:為什么一定要從同一高度丟下呢?
生:因為在同一高度才能比較石子大小對環形山的影響。
師:下面請同學們來做這個模擬實驗。做實驗前老師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幾點(出示實驗注意事項)請大家在組長的帶領下開始實驗,完成“模擬環形山”實驗記錄表(一),看看哪組做的又快又好。
學生完成實驗后進行小組交流,得出結論:環形山的大小與隕石的大小有關(板書:隕石有關、大小)
師:你們覺得環形山的深淺可能會和什么因素有關那?
生3:環形山的深淺可能會與隕石的下落高度有關;
生4:隕石下落的高度越大,撞擊所形成的環形山就越深;隕石撞擊月球的高度越小,環形山就越淺。
師:我們怎樣用實驗來驗證環形山的'深淺與隕石下落的高度有關呢?
(生:將大小相同的玻璃球從不同的高度丟下,觀察在沙盤中形成的坑的大小。)
師(追問):玻璃球為什么要大小相同?
生:因為我們要判斷是否與高度有關,玻璃球的大小必須是相同的,否則就無法判斷。
師:請組長帶領大家開始實驗,并且完成“模擬環形山”實驗記錄表(二)看看哪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學生完成實驗后進行小組交流,得出結論:環形山的深淺與隕石下落的高度有關(板書:下落的高度)
四、日照實驗,了解觀察時間。
師:如果我們想在地球上觀察環形山,大家想一想,在哪天晚上觀察好?(生猜測)
師:是不是向你們說的那樣?下面我們來做實驗證明一下。
師:請組長拿出手電筒。用手電筒光直射“隕石坑”,其他同學仔細觀察,看看此時的“隕石坑”是什么樣的?有沒有影子?能不能看清“隕石坑”的樣子?(學生匯報觀察到的現象)
師?現在請大家從側面斜射“隕石坑”看看此時看到的“隕石坑”是什么樣的?有沒有影子?能不能看清“隕石坑”的樣子?(學生匯報觀察到的現象)
師:通過剛才的實驗誰能說說,當陽光怎樣照射月球時觀察環形山好?(斜射)
師:對,也就是說我們在選擇用天文望遠鏡觀察月球時選擇每月的初七、八或二十二、二十三,這幾天比較好。因為這幾天陽光斜射月球,影子明顯。
五、飛天登月,再識月球。
師:“今人不見古時月。”從古時候起,人們就一直渴望著了解月球,更多地認識月球,甚至幻想著能飛上月球。人類的登月夢想實現了嗎?(實現了)
師:你知道登上月球的第一人是誰嗎?他是哪個國家的?他乘坐的宇宙飛船叫什么名字?
師:1969年7月16日,美國三位宇航員乘坐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代表人類第一次登上了月球。讓我們重溫一下這激動人心的一刻!(播放《阿波羅登月》視頻)
師:誰記得登上月球后,阿姆斯特朗說的第一句話?
生: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出示這句話)
師:齊讀。你對這句話是怎么理解的?
師:對于阿姆斯特朗個人來說,他只不過是跨出了一步,做了非常簡單的一件事,但這件事對于整個人類來說卻是標志著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巨大突破,人類已經能從地球登上月球。這是人類文明的巨大成就。
師:當人類登上月球,月亮神秘的面紗被撩開后,人們有哪些發現?(學生自由回答:月亮上沒有水、沒有空氣、甚至沒有生命,晝夜溫差很大,月球很有趣,在那里引力只有地球的1/6等)
六、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師:踏上月球是征服宇宙的第一步,美國人在1969年登上了月球。我國也制訂了雄心勃勃的探月計劃。2004年,我國正式啟動探月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15年過去了,“嫦娥工程”都取得了那些成就呢?你們知道嗎?(學生匯報課前收集到的有關“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資料)
師:目前,嫦娥四號已經完成了首次月面生物實驗,棉花的種子已經在月球上發芽!
師:下面讓我們來觀看一段有關“嫦娥四號”的視頻看了這段視頻,你的心情怎樣?想說些什么?還有什么想法?
師:我國在航天領域已經邁入了世界先進行列。飛天英雄楊利偉說,我國宇航員會在2030年前后登月。同學們,為了早日實現登月夢想,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師:在你們的努力下,2030年,我們終于可以乘自己的飛船進行月球旅行了,在出發前,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學生說出準備的物品后要追問為什么要準備此物品。生1:食物、水、氧氣,生2:宇航服、排泄物收集器,生3:照明燈、無線電話)
師:你們考慮的真周到,相信你們的月球之旅一定會很愉快。
板書設計:
登月之旅
環形山 隕石撞擊
大 小 大 小
隕石 (有關)
深淺 下落的高度
六年級科學教案5
1、有利于教學工作的科學化
傳統教學中也有教案活動,主要是指教師的備課。這種教案活動的局限是,教學上許多決策都是憑教師個人的經驗和意向做出的。例如: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教師往往根據本人認為某內容是否重要,對有關內容是否熟悉和現成的教學大綱等決定教學內容。教案克服了這種局限,它是從教學規律出發,將教學活動建立在系統方法的科學基礎之上,應用系統的觀點和分析的方法,客觀地分析了教學工作的規律和特點,從教學工作的問題和需要入手來確定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選擇相應的策略和方法等。因此,學習和運用教案的原理與技術,是促使教學工作科學化的有效途徑。
2、有利于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
長期以來,教學研究偏重于理論上的描述和完善,脫離教學實際,使教學理論成為紙上談兵,對改進教學工作幫助不大。在這種情況下教案為溝通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起到了橋梁作用。一方面,通過教案,可以把已有的教學理論和研究成果運用于實際教學中,指導教學工作的進行;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師的教學經驗升華為教學科學,充實和完善教學理論,這樣就把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
3、有利于對教師的專業成長
近年來我國正進行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對教師的專業知識提出了較高要求。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提出由過去“教師對教材的忠實取向”向“教師與教材的互適”轉變,即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只關注教法,不關心為什么教、教什么的問題,教師對教材的運用只有全部地接受、執行,不存在教師對教材的取舍增添的權力。因此,僅僅是教材就極大地束縛著教師的主動性、創造性。而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予了教師一定的教材運用靈活性,強調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師生展開活動的`中介與話題,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刪減、增補教材,從而達到教師與教材的互相適應。這種教師與教材的關系轉變自然涉及到教師專業知識的延伸問題,即教師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局限于教材的知識視野、滿足于教學參考材料的知識范圍來完成教學,相應地必須根據教育對象的文化背景和認知水平、教育環境的許可與限制等因素,恰當地選用教材、靈活地增刪教材。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拓展知識視野。因此,在此要求下教師會不斷充實自我,知識更豐富,教師專業得到成長。
4、有利于提高教師處理各種教學信息的能力
教案就是教師根據正確的教學思想和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針對具體的教學對象和教材,對教學的整個程序及其具體環節、總體結構及其有關層面所作出的預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劃。它是教師教育思想、思維流程和教學藝術的體現。教案有著科學性,一是要求正確運用教育思想和教育原理,既切合教育教學的內在聯系及其規律性,又反映教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及其規律性,兩者相輔相成;二是要求這種思維流程順暢、清晰,富于條理性和嚴密性。這種思想準確性和思維邏輯性的有機結合,便是教案科學性的基本內涵。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多種要素構成的。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用系統的方法對這些要素進行合理的安排和計劃,這就要求教師有很高的處理各種教學信息的能力,在此要求下,教師不斷努力提高自身處理各種教學信息的能力。
六年級科學教案6
過程與方法:
●能夠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不同的能量。●能夠區分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的能量。
科學知識: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區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意識到能源的重要性。●能保護不可再生性能源,開發新能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P47的圖片。
師問:
請指出圖片中的物品名稱。
學生回答圖片中和物品名稱。
問:
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請學生回答。要求說得明白具體,并一一對應,不能隨便說。
師小結:
生活中,有許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們把能產生能量的.物品稱為能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能源一課。
二、新課
1、了解能源的
師問:
在生活中,我們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來的?
學生可以盡情地說,師要有規律地板書在黑板上。
師問:
同學們說了這么的物品,你們找找看,它們之間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并給它們分分類?
學生討論并匯報。
師小結:
我們生活或生產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來自煤炭、石油、太陽能、風能等這些能源。但它們有著很大的區別,像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稱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稱為可再生能源。
師問:
對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學生表達自己對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請學生閱讀P48的資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啟發?
學生閱讀資料。
請學生說說對閱讀資料后的想法。
師小結:
人們在生活生產中都離不開能量,而其中礦物燃料所占比重相當大,而這些能源都是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這些能源只要用一點就會少一點,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臨到枯竭的危險。所以,我們在使用能源時要注意保護這些能源,并且多開發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書中的一種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自行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動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六年級科學教案7
本次科學課件主要講解的是地球自轉和公轉。
一、地球自轉
1、定義:地球自轉是指地球以西向東的方向自轉一周的運動。時間為一天24小時。
2、影響:地球自轉對地球生態環境、氣候和地球上生物的生長以及人類活動都有一定的影響。
3、術語解釋:
(1)太陽直射:是指太陽光線垂直照射到地球上的某一點;
(2)晝夜交替:指地球每24小時自轉一周,形成白天和黑夜的變化;
(3)地軸:是指連接地球兩極的軸線。
二、地球公轉
1、定義:地球繞著太陽一周的運動叫做公轉。時間為一年。
2、影響:地球公轉對季節的.變化有很大的影響。
3、術語解釋:
(1)黃道:在天球中看,太陽表面上跑的軌跡叫黃道;
(2)赤道:是地球上一條假想的大圓,它與地球自轉軸交于兩極,將地球分成南北兩個半球;
(3)春分、秋分:是指地球公轉到某一位置時,太陽處于天球上的位置。春分時,太陽的位置在赤道上,秋分時,太陽的位置仍在赤道上。
總結:地球自轉和公轉都是地球的基本運動之一。地球的這兩種運動,影響著整個地球的物理、地理和氣候環境,對于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
六年級科學教案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
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 發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教學重點】能通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于昆蟲的細節
【教學難點】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造
1、科學家故事導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量繁多,每一種都有著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于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著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家伙為伍并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里對昆蟲進行觀察,發現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現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設備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師播放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 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現些什么?把你們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 師:這些家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同樣把你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交流觀察發現: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現。通過觀察發現,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了解,激發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于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閱讀第6頁觀察實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為你們的觀察對象,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筑巢……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可供觀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造:復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構各異
足——密布細毛,有鉤爪
……
實踐活動:借助放大鏡觀察昆蟲的生活
教學后記:
六年級科學教案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2、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
過程與方法:
1、持續地觀察月相的變化過程。
2、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而做出假設,同時能在小組學習中收集整理別人的觀點,并且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假設進行調整。
3、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初步意識到宇宙是一個變化的系統。
2、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教學難點】要求學生持續一個月進行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詳細記錄月相的形狀、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太陽在天空的位置。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用于貼月相的掛圖、月相成因示意圖、月相變化的課件、皮球、電燈(瓦數大的)。
學生準備:圓紙片、剪刀、活動記錄等。
【教學過程】
一、畫月相
1、創設情境,引出月相話題:
同學們,蘇軾的《水調歌頭》里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有陰晴圓缺”的詞句,看來人們很早就發現了月球有圓缺變化的情況,說說你曾經見到過的月亮是什么樣的?
(當學生說到滿月時,請他說出陰歷時間)
2、講解:月亮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過的月相畫下來嗎?
(教師給每個學生幾張相同大小的圓紙片,請學生在紙上畫月相,然后把它們剪下來。)
4、讓幾位學生把畫月相的紙片貼在黑板上,全班觀察分析。這些月相相同嗎?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見到這樣的月相,為什么?
5、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并且判斷黑板上所畫月相的正誤。
6、說說這些月相分別是什么時候能看到的?
二、給月相排序
1、請每位學生再畫一個月相,并剪下來。
2、在小組中討論,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農歷什么時候的?
3、(出示一組標有時間的圓圈的掛圖)你能把剪下來的月相準確地貼在上面的圓圈里嗎?
(學生根據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測時間,在黑板上的相應位置貼上月相。)
4、觀察黑板上的掛圖上貼出的許多月相,小組討論并交流:有什么發現?有什么問題?
5、教師出示農歷上半月的月相變化過程圖,讓學生們討論:你們認為月相的變化是否有規律?有什么規律?你們認為下半月的月相將如何變化?
6、小結:月相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性的。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下半月再由圓到缺。
(其他的說法也正確:1、一個月中月相的變化規律是:初二向左彎,初八右半邊明亮,十五月圓,二十二左半邊明亮,二十八向右彎(記憶訣竅:“殘”字拼音第一個字母“C”的形狀)。2、月相的變化經歷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的過程。3、上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大,直到滿月,亮面在右側;下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側。)
三、模擬月相變化
1、設疑:月相的.變化是月球的形狀在變化嗎?是伴隨著月球的什么運動發生變化的?
2、小組內討論交流:能否用做模擬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月相變化?用什么來模擬,怎樣模擬?
3、可參照課本第49頁進行模擬實驗,觀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樣嗎?亮面朝向一樣嗎?
(或者在教室里準備一盞瓦數大的電燈,用這盞燈當作太陽,學生自己當作地球,用皮球當作月球;把“月球”舉在空中,使“陽光”照到“月球”上,觀察此時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狀;然后使“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周,觀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變化?)
(模擬實驗成功的關鍵在于:用來模擬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體,它的明亮一面始終向著“太陽”。即“月球”圍繞“地球”轉動一周時,它只自轉了一周。)
4、提問:通過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你有什么發現?
5、學生思考回答。
(預設:月相的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發光、太陽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關,不是因為月球的形狀在發生變化。)
6、播放月相變化的課件,鞏固并小結:月相變化跟月球不發光有關,跟太陽照射有關,跟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有關。
(解釋: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月相實際上就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對比一下,我們前面排序時所貼的月相,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
四、觀察白天的月相
1、談話:在給月相排序和模擬月相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推測出了月相變化的規律,同時還產生了許多問題。要知道規律是不是存在,以及問題能否得到圓滿解決,需要我們進行實地的觀察。
2、你們認為什么時間觀察月相比較合適?
3、引導學生確定觀察月相的時間,清晨或傍晚觀察月相。
(教師教學時應確認一點:如果自己的教學時間在農歷的上半月,請引導學生在傍晚觀察;反之,則應在清晨觀察。從農歷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來越晚,因此在清晨觀察比較合適。)
4、思考討論:觀察月相,主要觀察記錄月相的哪些內容?
5、引導學生了解月相的記錄內容:月相的形狀、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以及觀察時的具體時刻等。
6、討論:如果我們觀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該怎么辦?
7、說說你們認為在觀察過程中,還會有什么問題或困難存在?
五、課外拓展:
1、動腦筋:今年春節晚上,某商店被盜。第二天,公安人員審詢了最有嫌疑的兩個嫌疑犯張三和李四。張三說:“昨晚十點鐘,借著月光我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李四說:“十點的時候,我正在家里睡覺。”請你幫助公安人員判斷,誰最有可能是罪犯,為什么?
(答案:張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為春節是正月初一,根本沒有月亮,可李四說他借著月光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是在撒謊,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學后的傍晚時分和上午上學前的清晨時分進行觀察,并記錄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著農歷變,初一初二看不見,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邊,到了十五滿月圓,以后月相逐漸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見。)
板書設計:
2、月相變化
一、規律: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
二、成因:月球圍繞地球公轉
六年級科學教案10
過程與方法:
●能夠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不同的能量。
●能夠區分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的能量。
科學知識: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區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意識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護不可再生性能源,開發新能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P47的圖片。
師問:請指出圖片中的物品名稱。
學生回答圖片中和物品名稱。
問: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請學生回答。要求說得明白具體,并一一對應,不能隨便說。
師小結:生活中,有許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們把能產生能量的物品稱為能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能源一課。
二、新課
1、了解能源
師問:在生活中,我們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來的?
學生可以盡情地說,師要有規律地板書在黑板上。
師問:同學們說了這么的物品,你們找找看,它們之間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并給它們分分類?
學生討論并匯報。
師小結:我們生活或生產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來自煤炭、石油、太陽能、風能等這些能源。但它們有著很大的區別,像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稱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稱為可再生能源。
師問:對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學生表達自己對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請學生閱讀P48的'資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啟發?
學生閱讀資料。
請學生說說對閱讀資料后的想法。
師小結:人們在生活生產中都離不開能量,而其中礦物燃料所占比重相當大,而這些能源都是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這些能源只要用一點就會少一點,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臨到枯竭的危險。所以,我們在使用能源時要注意保護這些能源,并且多開發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書中的一種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自行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動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六年級科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類,它們的區別在于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2、一些物質在變化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
教學重點:觀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過程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
教學難點:觀察蠟燭燃燒過程中的變化
教學方法:實驗、觀察、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每組一杯沙子、一杯黃豆、一支蠟燭、一張白紙、一個勺子、一小包白糖、一根銅絲、一根小棒、一個篩網。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上一節課我們研究了《身邊的物質》,知道世界是由什么構成的?(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也知道“物質總是在不斷地變化”。
師出示銅絲,我不管怎么扭、彎,這還(銅絲)有沒有生成新的物質?只是改變了銅絲的形狀。師出示一張紙:撕成兩半,舉半張紙問“這不是紙么”跟原來的紙相比,只是什么不同(大、小)
二、觀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變化。
(1)觀察沙子和豆子、出示沙子和豆子。請材料員分別倒少量的沙子和豆子在白紙上,大家仔細觀察豆子和沙子,看清楚它們的特點了嗎?不要動它。
(2)我們把杯里的沙子和豆子混合,看沙和豆會不會發生變化。你的猜測是怎樣的?實驗。
(3)進行混合、攪拌。(沙子倒在豆子的杯里進行攪拌)師:混合后的.豆子和沙子發生了什么變化了呢?有什么證據說明沒有發生變化?(用篩子分離沙和豆子進行觀察。)
(4)分離混合物。與原來的沙子和豆子進行比較、對照,看有沒有發生變化?(攪拌產生的碎屑,只說明沙子和豆子形態發生了細微的變化,特征和性質沒有變,沙還是沙,豆還是豆。)
板書:沒有產生新的物質。三、觀察加熱白糖的變化。
(1)、每組一包白糖,展開放桌上觀察,將白糖的特點記錄在表格中。(2)、預測:給白糖加熱,會發生哪些變化,填寫在記錄表中。
(3)、講解給白糖加熱的方法和注意點
師演示:師先點燃蠟,問:“蠟燭的火焰分三部分,哪部分溫度最高?”在觀察白糖變化的同時還要觀察蠟燭的變化。(4)、學生進行加熱白糖的活動,并及時記錄觀察到的現象。
(5)、交流觀察到的現象。(白糖在加熱的過程中,首先會發生物理變化,即固體的白糖在加熱的情況下變成液體的白糖,繼續加熱,白糖的顏色到褐色再到黑色逐漸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聞到焦味,這時發生了化學變化。
如果繼續加熱,黑色的炭還會燃燒。)狀態變化:白色————褐色—————黑色氣味變化:白糖香味—————焦味(6)白糖充分加熱后留下的黑色的東西還是原來的白糖嗎?說明了什么?(說明白糖在加熱過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質。)
板書:產生新的物質。在白糖加熱過程中還有一種物質也在發生變化你們發現了嗎?(蠟燭)蠟燭燃燒后又有什么變化呢?蠟燭燃燒變成了什么?請同學們閱讀資料庫。
四、總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特點。
師講述:物質的變化一般分成兩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像白糖加熱、蠟燭燃燒那樣會產生新的物質變化,我們稱為化學變化。板書:化學變化而像彎曲銅絲,撕碎紙片,混合沙,只改變物質的形狀、大小、狀態等,沒有生成新的物質的變化,稱為物理變化。
板書:物理變化出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讓學生閱讀:物質的變化有快有慢。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形狀、體積、狀態等,沒有產生新的不同于原來的物質,我們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
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你們說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是什么(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是有沒有生成新的物質)五、課外延深:1、討論:白糖加熱發生化學變化的過程中有沒有產生物理變化?蠟燭燃燒發生化學變化中有沒有產生物理變化?
(1)、固體的白糖變成液體的糖與白糖變成黑色的炭進行比較,這兩種變化有什么區別?
(2)、把蠟燭變成蠟燭油與蠟燭油燃燒變成氣體進行比較,這兩種變化有什么區別?2、結論: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
也可以這么說,化學變化過程中常常伴隨著物理變化,希望同學們都做個有心人隨時發現我們周圍世界物質的變化。
板書:物質發生了什么變化沒有新物質產生————物理變化有新物質產生————化學變化。
六年級科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逐步形成主動積極收集資料、依據計劃進行研究的探究習慣。
2、能和小組同學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3、能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獲取科學的結論。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鏡的反光作用,知道物體反光能力的強弱與物體表面粗糙程度有關。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悅。
教學準備:
教師:下載并整合的遠程教育資源中關于光的傳播教學課件;鏡子,鋁板,紙板,凸透鏡等。
學生:模擬建筑物(紙箱),電筒,彎管吸管;鏡子,鋁板,紙板等。
一、談話導入。
醫院的長通道為什么會出現采光問題?
(2)思考:光是怎樣傳播的?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內部?為什么會出現影子?
學生猜測,大膽假設。
師生共同利用彎管吸管觀察日光燈,通過這一小實驗探究光的`傳播路線。
(1)談話:通過彎管不能看見日光燈,說明了光傳播的路線是怎樣的?
學生交流,師生評議。(日光燈不能透過彎管進入我們的眼睛,說明了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了解什么是光源。教師和學生共同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光源。
(3)課件演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師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利用課件直觀地演示光直線的傳播的現象,了解古人怎樣研究和利用光直線傳播原理的。(墨翟)
1、談話:光是直線傳播的,能不能讓光改變方向?怎樣才能解決采光問題?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大膽進行假設。
2、實驗探究:我們能利用手中的鏡子,讓手電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個地方嗎?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師生共同利用鏡子做改變光傳播路線的實驗,教師可以指定某一個方位,讓每一組學生利用鏡子把手電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鏡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邊常見的材料再次實驗。
師生利用各種粗糙程度不同、顏色不同的材料,依次進行反光實驗,通過實驗了解各種材料的反光特點。通過實驗學生會發現: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強;材料顏色越淺,反光能力越強;什么顏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顏色的光;
4、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有哪些發現?把我們的發現記錄到記錄本上。
學生交流,師生評議。
1、談話:同學們收集到哪些關于光傳播的資料?誰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學生交流收集的資料。
運用遠程教育資源中的課件把生活中難以見到的光導纖維等高科技,以直觀的圖片或視頻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改變光傳播路線的新方法。
1、談話:我們剛才交流了這么多改變光傳播路線的資料,我們怎樣解決采光不足的問題呢?請各小組利用文字、圖畫或者圖結合的方式,分組設計解決方案。
2、交流展示:我們的方案設計好了,請各小組向大家展示你們的設計,其他小組同學注意傾聽,提出好的建議。注意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4、改進方案:請各小組根據剛才同學們的建議,結合科學自助餐里的啟示,對自己的方案進行進一步的完善。
實驗驗證我們的方案能否成功。
六年級科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定滑輪固定在一個地方,不能隨著物體的移動而移動。
知道動滑輪不固定,可以隨著重物的移動而移動。
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不相同。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發展探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滑輪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通過實驗來認識其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鐵架臺、滑輪、鉤碼、線、測力計、實驗計劃表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播放學校早晨升國旗的過程,并提問:“升旗的時候,我們的隊員是往下拉繩子,為什么國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學生回答:因為旗桿頂部有一個輪子)
2、概念引入:像旗桿頂部的滑輪那樣,固定在一個位置轉動而不移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
二、研究旗桿頂部的滑輪
1、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做一個定滑輪,模擬升旗的情形,并思考:當我們利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時,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有什么作用?
2、根據學生回答進行引導“定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況下,學生已習以為常地認為我們所學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請同學們自行設計研究定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提供實驗設計方案表)
要研究的問題 定滑輪是否能省力
預測 是( )否( )
要改變的條件
不要改變的條件
實驗設計(可附圖)
4、小組合作進行實驗,并記錄下研究的數據。
左邊鉤碼個數 右邊鉤碼個數 定滑輪的狀態 我們的發現
5、全班內進行交流匯報。
小結:定滑輪的作用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會移動的輪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輪圖,并問:“這個滑輪是定滑輪嗎?”
2、 認識動滑輪的定義。
3、 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安裝一個動滑輪。并思考:“動滑輪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時,我們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能否改變用力方向?
5、 用測力計研究動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學習使用測力計,認識力的單位:牛頓。并進行鞏固練習,拉出3N、5N的力。
2)教師示范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不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示范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
3)請學生小組合作用測力計按順序分別測量不同個數(1~5個)的鉤碼直接提升的重力讀數和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的重力讀數,并把實驗結果填寫在P13的表格內。并比較表內數據,發現了什么?
4)全班內進行交流動滑輪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有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定滑輪,什么情況下使用動滑輪?
教學反思:
本課將研究“滑輪”這一新的簡單機械,通過教學,認識什么是定滑、什么是動滑輪,研究定滑輪、動滑輪工作時是否改變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兩個特征。
在教學一開始讓學生利用一個滑輪,繩子,支架把鉤碼充當的重物提升到高處。看有幾種不同的方法。然后讓學生從兩種不同的組裝方式找出它們的區別,從而引出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概念以及定滑輪改變力的方向,動滑輪不改變力的方向。
其次讓學生再次通過滑輪來提升物體,感覺用哪個滑輪提升重物,拉的時候,誰比較輕松。有的學生感覺定滑輪輕松,有的學生感覺動滑輪輕松。那大家的感覺是否正確呢?我們需要用實驗來驗證。自然而然的引出驗證滑輪是否省力。
在研究“滑輪是否省力”的實驗中,原先教材中,對于定滑輪實驗的設計,教材是安排繩子每端各掛同樣多的鉤碼。一邊掛著鉤碼當重物,一邊掛上鉤碼當所用的力。而動滑輪實驗的設計則是運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從思維的銜接上來說,在定滑輪實驗安排用測力計測力,發現不省力。然后再測動滑輪發現讀數小了,得出動滑輪是可以省力的。思維很順暢,更利于理解和區別兩種滑輪的作用。但由于學校的測力計有誤差,學生用的測力計測出定滑輪實驗中的拉力都偏小,容易讓學生形成一個錯覺,定滑輪也是省力的,于是定滑輪的實驗驗證便由老師來演示,學生記錄。雖然沒讓學生分組做定滑輪的實驗,只是讓學生分組做動滑輪的驗證實驗。由于改變教材中定滑輪實驗的設計,利用彈簧秤測出定滑輪實驗中拉力的大小,也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讓他們學會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現象。
教學最后一個思考“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定滑輪,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動滑輪?如果我們既想省力又想改變力的方向該怎么辦呢?”即是對本課教學的總結,也是為下節課做的鋪墊,另外也增加了學生課后自主觀察的問題“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到定滑輪和動滑輪?”使學生對定滑輪和動滑輪有進一步的認識,從而增加學生觀察周圍生活的興趣。
六年級科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能區分聲音的大小與高低。
2、能找到改變樂器發聲的響度與音高的方法。
3、培養學生敢于猜想、尊重證據、樂于合作的科學研究態度。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敢于猜想、尊重證據、樂于合作的科學研究態度。
教學難點:
能找到改變樂器發聲的響度與音高的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適合制作樂器的材料。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學生說一說自己準備制作什么樂器,激發學生制作的欲望和興趣。
二、動手制作。
1、選擇材料。
學生小組合作,根據自己的設計選擇合適的制作材料。
教師巡視指導。
2、動手實驗。
學生小組實驗各種不同材料發聲的大小、高低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代表匯報交流,師生評議。
3、制作樂器。
小組合作制作樂器。(教師強調在使用小刀、剪子時要注意安全)
4、改進樂器。
學生小組演奏樂器,發現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進。
三、總結。
各組派代表匯報自己的制作成果。
第二課時
一、檢查同學們的準備情況
◆模擬課堂
師:同學們的工具和材料都帶來了嗎?
(如果有沒帶齊的情況,則在批評之后,安排他們:
1.向其他小組借同類材料;
2.教師幫助他們在實驗室里尋找替代材料;
3.臨時更換可制作的樂器。)
二、提出制作要求
◆模擬課堂
師:制作過程中同學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團結合作,井然有序;
2.專心致志,不要大聲吵鬧;
3.講究衛生,不亂扔垃圾;
4.注意安全,有緊急情況馬上匯報。
5.節約時間。
三、同學們分組制作樂器
◆模擬課堂
教師巡回指導,為學生提供知識和技術上的幫助。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有限,一些數據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避免他們走太多的彎路。如:
四、調試樂器
◆模擬課堂
師:如果有提前做完的,就嘗試演奏并調試自制的樂器,使它能真正奏出一首簡單的樂曲。
如果一節課還沒有做完,下課后或放學后,接著把它完成。
下節課我們將舉辦自制樂器演奏會,請同學們做好準備。
六年級科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 、能夠制作出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2 、能用畫圖(模式圖、卡通圖)的方法揭示能量轉換的過程。
3 、能夠選擇合適的方式表述研究的過程與結果。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能量轉換就是一種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2 、知道能量轉換的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3 、知道模式圖、卡通圖是用來結實研究過程和結果的一種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意識到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蘊藏著科學道理。
2 、愿意合作與交流。
3 、體驗到能量的神奇。
教學重點:知道能量轉換的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教學難點:能夠選擇合適的方式表述研究的過程與結果
教學準備:紐扣、線、賽車、電池、剪刀、畫筆等。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復習:什么是能量?
舉例說說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有什么關系?
2 、揭題:今天我們繼續研究能量的知識。
二、認識什么是能量轉換。
1 、游戲研究:搓手。
請大家做個游戲,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這個游戲過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 、學生游戲思考,學生匯報。
3 、這些能量是怎樣產生的?
板書:食物的化學能—人運動的機械能—摩擦產生的熱能
4 、通過簡單的分析,你有什么發現?
5 、小結:我們發現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這是能量一個重要特征。
6 、請你舉例: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轉換的事例。
7 、學生匯報。
8 、實物投影或看 P45 圖分析:
圖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這些能量是如何轉換的?
9 、學生討論分析并匯報記錄。
10 、小結。板課題。
三、了解并描述能量轉換的`過程。
1 、過渡:在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一些能量轉換的問題,它們之間是怎樣轉換的呢,我們通過研究已經有共識了,那怎樣具體的表現出來了?我們可以繼續運用上節課畫卡通畫的形式來表現。
2 、學生自由構思繪畫。
3 、展評小結。
四、做一個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1 、過渡:我們每個人都有玩具,在這些玩具中也隱藏著能量轉換的科學知識。
2 、如:小三輪車、小火車、遙控賽車、溜溜球……,你說說。
3 、我們一起來做個玩具,來研究它的能量轉換方式。
4 、學生看圖制作。
5 、學生分析,匯報。
6 、小結:科學知識隱藏在生活中,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
五、布置作業
1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2 、回家觀察各種物品使用能量的情況。
【六年級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六年級科學教案04-25
六年級科學教案05-29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04-29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8-30
六年級科學教案優秀06-21
六年級科學教案(優選)05-30
六年級科學教案(熱門)06-03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06-07
六年級科學教案[優選]05-30
科學教案六年級下冊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