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六年級科學教案

時間:2024-10-20 14:42:41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級科學教案【優選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科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六年級科學教案【優選15篇】

六年級科學教案1

  教材簡析:

  本課將帶領學生進人另一個新的觀察領域一一晶體世界。晶體指組成物質內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間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比如食鹽是氯化鈉的晶體,味精是谷氨酸鈉的晶體,冬天窗戶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飄下的雪花,是水的晶體。

  晶體是美麗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產、生活及科研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數物質的晶體是用肉眼看不見的,我們只有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甚至X光才能看到。晶體是許多固態物質的一種結構。過去學生觀察物質,很少從結構的角度去觀察,本課的觀察活動將使他們對身邊的物質有著更深一層的了解。相信在我們帶領學生走進這個世界之后,學生很快就會對奇妙的晶體世界著迷,從此對它熱情關注。

  教學背景:

  “微小世界”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單元,所涉及的內容很廣,但教學重點不是這些方面的知識,而是拓展學生觀察的范圍,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在活動中讓他們學習和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獨立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課題。

  學生對晶體是陌生的,但晶體是美麗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都有著很廣泛的用途。本課教學是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知道物質內部是有一定結構的,晶體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對拓展學生對自然界物質的認識是有意義的。

  教學設計:

  (一)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教科學詞匯:晶體學

  (二)過程與方法:

  目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用圖記錄觀察結果;自制食鹽等晶體。標科學方法:實驗探究、記錄分析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重難點:

  制作晶體

  教具學具

  說明與提醒各種晶體及晶體用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

  1.選擇大顆粒結晶的教學途的圖片或多媒體鹽、味精、燒杯、滴管、玻味精,不要選粉狀的。準備課件,制作好的大晶璃片,礦物晶體。

  2.課外搜集有關晶體體及器材。的資料,包括圖片、用途等。

  教學流程

  回憶用放大鏡觀察后賞一賞做一做談一談畫一畫看一看說一說晶體圖片食鹽晶體晶體用途活動過程基礎設計

  一、畫一畫

  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同學們,白糖、食鹽、味精這三種物質你們認識嗎?首先請你在記錄單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二、看一看

  看一看放大鏡下的食鹽、白糖、味精的小顆粒。食鹽、白糖和味精真的是我們記憶中的形狀嗎?接下來我們借助放大鏡觀察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么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記錄單上。

  三、說一說

  說一說晶體形狀我們借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是怎樣的呢?(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它們的形狀有什么特點呢?

  教師小結:在放大鏡下看到的食鹽、白糖、味精,雖然它們的形狀各不相同,但同一種物質的顆粒都是有規則的幾何形體,人們把這樣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板書:晶體

  四、賞一賞

  老師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我們一起來欣賞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體物質都是晶體或由晶體組成的。晶體的形狀多種多樣,但都是有規則的。有的.晶體較大,肉眼可見,有的較小,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見。今天我們就用放大鏡來看看它們的真面目。播放晶體課件。

  五、做一做

  在自然界里很多物質都是晶體,有的晶體是從溶液中產生的,比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晶體,有的晶體是在壓力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巖漿冷卻后形成礦石的晶體。其實我們也可以自己動手制作出一些晶體,你們想試一試嗎?制作晶體通常有兩種方法:減少水分、降低溫度。今天我們就利用第一種方法——減少水分法,你們認為這個實驗怎么操作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我們再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也許能給你一些啟發。同學們,你們會做了嗎?不過老師還有一些要求:(出示實驗要求的有關課件)記住了嗎?開始吧!學生活動、匯報。結合課件介紹食鹽的形成。食鹽來之不易,以后實驗用鹽時、生活中,我們該怎么做呢?

  六、談一談

  這些美麗的晶體是怎么形成的?它們有什么用途呢?你們課外搜集到了哪些有關晶體的資料呢?誰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學生交流。老師也找到一些這方面的資料,大家一起看一看。自然界中的絕大多數物質都是晶體,晶體是一類美麗、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體,它既具有特殊的結構,又有著優異的性能,但是,到今天為止,還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著我們去探索。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有什么體會呢?誰想和大家說一說?老師希望你們在課后的探索中能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

六年級科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簡潔的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自己身高、體重等方面的數據;能選這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討論過程和結果。

  2、喜愛大膽想象;敬重證據,情愿合作溝通;珍愛生命;樂于用學到的科學學問改善生活。

  【教學重、難點】了解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了解青少年身體發育的特點;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進展特點,關注個人保健。

  【教學預備】預備自己不同年齡段的照片課前觀看不同年齡段的人的身體特征,并記錄下來

  【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在進展第一個環節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身邊的動物、植物的生長變化提出問題人的身體從小到大會發生什么變化?在此根底上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從小到大身體、心理、語言行為等方面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2、猜測假設學生依據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制定方案分小組制定探究方案

  4、實施探究A、探究人的一生身體進展變化特征

  (1)課前,教師讓同學們搜集了一些“人從小到大身體進展變化”的資料,有的同學還預備了上學以來的體檢表。下面請你們小組內溝通搜集的資料,看看能從資料中發覺什么。

  (2)學生小組溝通合作,教師參加學生的爭論。

  (3)除了身高和體重有變化之外,你們還發覺了其他方面的變化嗎?

  漂亮青春痘、說話的聲音變粗、喉結突出同學們發覺了許多人的身體的變化得特點。那么你認為人從小到老身體變化最明顯的階段有哪些?

  人誕生后,身體漸漸長大,直到長成強健的成年人,然后人的身體又會漸漸的年輕,直到死亡。這是一個客觀規律。一般來說,人的`一生要經受發育期(從誕生到20歲)、成熟期(20道40歲)、漸衰期(40到60歲)和年輕期(60歲以后)等4個進展階段。

  A生長、發育、年輕和死亡是人必定經受的過程。人的身體特征發育比擬緩慢,相鄰的兩個階段身體特征沒有明顯的界限。人的各個進展階段時間比擬長短因人而異。

  B、探究青春期身體變化特征同學們已經查閱了自己的體檢表,從上面的數據你感覺到什么?假如利用這些數據制成表格或圖形,討論起來就會更明顯。你想用怎樣的方式討論呢?(統計表、條形碼統計圖生、折線圖)

  請同學們先繪制圖表,然后再觀看圖表,看看有什么新的發覺,請寫在下面:

  (1)圖表

  (2)發覺青少年在10~20歲時,身高體重增長較快,這個階段稱為青春期。青春期開頭的年齡因人而異,一般女孩比男孩早兩年。青春期是由兒童發育到成人的過渡時期,是人身心進展的關鍵階段。青春期是人的身體進展變化最快的時期,人的身高、體重、胸圍、肺活量等都增長的很快,而且還有人會長出青春痘,男同學長喉結、長胡子等特征。

  C、青春期的衛生保健教育青春期是人的身體進展變化最快的時期,關系到以后的身體安康和心理健康,為了給將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好根底,我們在青春期應當留意什么?(加強熬煉、合理飲食、保證睡眠、心理詢問)寫出日常生活中你的做法:

  5、展現溝通展現探究結果,全班溝通。

  6、拓展創新請同學們課下連續收集資料,了解不同國家和不同種族的人的形狀特征。可以寫出討論報告在全班溝通,也可以出一期專題討論。

  7、教學反思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了解了青少年身體發育的特點:了解了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反展特點,注意個人保健。

六年級科學教案3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 、能夠依據生活中各種現象,對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釋。

  2 、能夠制作火箭及其發射器裝置。

  3 、能夠設計出能力大小與物體運動關系的實驗方案。

  4 、能夠選者自己擅長的方式(語言、文字、圖表、模型等)表書研究能量知識的過程和結果。

  5 、能夠在研究過程中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能量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

  2 、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3 、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體做不同的工作或運動。

  4 、知道能量大小對物體運動有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愿意合作與交流。

  2 、意識到能量對于人類和自然界的活動有著重要作用。

  二、教學重點:

  知道能量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

  三、教學難點:

  能控制變量研究能量對于物體的影響。

  四、教學準備:

  卷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筆、膠帶。

  五、課時安排:

  二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讀詩:神奇的能量。

  2 、過渡: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二、初步建立能量的概念

  1 、出示 P42 頁的圖片。

  2 、提問:這些物體靠什么“工作或運動”?

  3 、學生看圖分組討論。(認同的觀點進行記錄)

  4 、師生小結:什么是能量。

  5 、討論:能量看得見嗎?

  你能做個小實驗證明給大家看。

  6 、小結。

  三、認識各種形式的`能量和作用

  1 、過渡:生活中存在著各種能量,它們又有什么作用?

  2 、小組比賽: 說說能量,講講它的作用。

  3 、畫卡通:能將一種能量表現出來,并能反映出作用。

  4 、學生繪畫。

  5 、展評,思考:這種能量會給物體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這種變化你還在其它地方見過嗎?

  6 、提問:如果這個世界,我們這個社會沒有能量會怎樣?舉例。

  7 、小結。

  四、探究能量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1 、過渡:出示小水車,用怎樣哪些方法可以讓它轉的更快?

  2 、學生上臺演示并說出方法。

  3 、思考:這個實驗我們有沒有用到能量?

  4 、過渡:通過實驗我們再一次證明了能量就在我們身邊,能讓物體運動起來,那能量的大小與物體運動有什么樣的關系呢?讓我們通過下面實驗來進行研究。

  5 、制作火箭和發射器。

  教師說明制作方法及具體步驟。

  學生制作。展評。

  6 、設計方案。

  我們利用這套裝置來研究什么?

  (橡筋拉深后產生的能量與火箭發射高度的關系)

  這個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通過它來了解能量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設計研究方案(預測、實驗步驟、實驗結論等)。

  學生匯報研究方案。實驗中我們還注意什么問題?

  7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指導。

  8 、學生匯報實驗過程及實驗結論。

  9 、小結。

  五、鞏固應用

  1 、什么是能量?

  2 、太陽能熱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六、布置作業

  1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六年級科學教案4

  科學知識:

  通過親自觀察認識到天氣每天都在發生變化。

  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使用溫度計來測量氣溫。

  2.能運用多種感官和溫度計來收集天氣信息和數據,逼供內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日期—溫度”表中。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長期的觀察和記錄能幫助我們了解到更多的天氣信息。

  教學重點

  能運用多種感官和溫度計來收集天氣信息和數據,逼供內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日期—溫度”表中。

  教學難點

  意識到長期的觀察和記錄能幫助我們了解到更多的天氣信息。

  教學準備:

  1.畫有天氣符號的圖片一張

  2.學生畫天氣符號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氣日歷一張

  4.氣溫柱形圖表一張

  5.溫度計每組一支

  6.科學記錄本和筆

  教學活動過程:

  一、認識一些天氣符號

  1.分類介紹每一種天氣符號的含義。

  2.使用天氣符號記錄云量、云的'種類(次項可以選學)、降水量、風速和風向、溫度等天氣現象。

  3.每個學生在小紙卡上畫幾個天氣符號,制成天氣記錄卡。并提示學生在今后一個月的時間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氣記錄卡在“天氣日記”上記錄每天觀察到的天氣現象。

  4.可以小組分工,每人畫一類天氣符號的小紙卡,小組內不畫重復的。注意提示學生在卡片的上方寫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氣日歷可以每個小組完成一個天氣日歷,但全班共同完成一個天氣日歷的記錄可能會比較現實。

  6.帶領學生到戶外觀察天氣。因為,從這一次開始,學生將持續一個月的天氣觀察,并在觀察的過程中對天氣情況進行判斷。此時的學生對天氣現象的觀察能力還不強,教師應重點對在什么地方測量溫度最合適?如何判斷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陰天等方法和學生們進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導。

  7.回到教室后,教師可將“天氣日歷”貼在黑板上。提問學生:哪一張天氣符號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組舉起前面畫好的相應的小卡片。請一名同學把小記錄卡粘在“天氣日歷”今天的日期欄內。

  8.依次提問學生哪一張天氣符號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風向、風級?

  9.出示“溫度記錄表”,指導學生用填充圖(描豎條)的方法記錄今天的氣溫。

  10.討論怎樣安排每天的記錄任務?明確分配任務的方案,確定每天在什么時間來觀察天氣。

六年級科學教案5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 、能夠制作出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2 、能用畫圖(模式圖、卡通圖)的方法揭示能量轉換的過程。

  3 、能夠選擇合適的方式表述研究的過程與結果。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能量轉換就是一種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2 、知道能量轉換的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3 、知道模式圖、卡通圖是用來結實研究過程和結果的一種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意識到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蘊藏著科學道理。

  2 、愿意合作與交流。

  3 、體驗到能量的神奇。

  教學重點:知道能量轉換的`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教學難點:能夠選擇合適的方式表述研究的過程與結果

  教學準備:紐扣、線、賽車、電池、剪刀、畫筆等。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復習:什么是能量?

  舉例說說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有什么關系?

  2 、揭題:今天我們繼續研究能量的知識。

  二、認識什么是能量轉換。

  1 、游戲研究:搓手。

  請大家做個游戲,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這個游戲過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 、學生游戲思考,學生匯報。

  3 、這些能量是怎樣產生的?

  板書:食物的化學能—人運動的機械能—摩擦產生的熱能

  4 、通過簡單的分析,你有什么發現?

  5 、小結:我們發現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這是能量一個重要特征。

  6 、請你舉例: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轉換的事例。

  7 、學生匯報。

  8 、實物投影或看 P45 圖分析:

  圖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這些能量是如何轉換的?

  9 、學生討論分析并匯報記錄。

  10 、小結。板課題。

  三、了解并描述能量轉換的過程。

  1 、過渡:在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一些能量轉換的問題,它們之間是怎樣轉換的呢,我們通過研究已經有共識了,那怎樣具體的表現出來了?我們可以繼續運用上節課畫卡通畫的形式來表現。

  2 、學生自由構思繪畫。

  3 、展評小結。

  四、做一個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1 、過渡:我們每個人都有玩具,在這些玩具中也隱藏著能量轉換的科學知識。

  2 、如:小三輪車、小火車、遙控賽車、溜溜球……,你說說。

  3 、我們一起來做個玩具,來研究它的能量轉換方式。

  4 、學生看圖制作。

  5 、學生分析,匯報。

  6 、小結:科學知識隱藏在生活中,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

  五、布置作業

  1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2 、回家觀察各種物品使用能量的情況。

六年級科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道組成太陽系的星體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簡易太陽系模型。

  2.意識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資料是科學學習的一種方式。

  3.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教學準備

  1.在教室里和操場分小組教學。

  2.材料:太陽系圖片、多媒體資料、八大行星數據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課時

一、設計太陽系模型。

  1.談話:根據上節課得到的有關太陽系家族成員的信息,說一說太陽系各成員之間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2.學生匯報后組織大家在教材第43頁的空白處畫出太陽系主要成員的位置順序關系圖。

  3.提問:如果我們根據已經掌握的太陽系資料做個太陽系模型,應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

  4.學生分小組舉行深入討論交流。

  5.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后,教師從八顆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擬材料選擇以及行星模擬的大小和位置關系等三方面進行總結。

  6.指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對九大行星與太陽距離的數據進行處理,如何處理?(指導學生認識到需要按照比例來縮小。)

  (2)如果要綜合利用九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數據這兩組數據來建造模型,如何處理呢?(指導學生認識到比例要一致。)

  (3)處理數據后的結果如何?我們還能在桌面上建太陽系模型嗎?為什么?(如果兼顧體積和距離兩個數據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這個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說明部分已經有過描述,這里不再復述。)

  (4)如果要建一個較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導學生認識可以分別處理兩類數據,做不同類型的模型。)

  7.指導學生按照大小比例計算各模擬行星的體積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擬大小為0.5厘米直徑的圓球為標準,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擬的大小分別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導學生按照距離比例計算各模擬行星的遠近數據。如果以水星到太陽模擬距離為0.6厘米為標準,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陽模擬距離分別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陽系模型。

  1.講述在室內建立太陽系模型的步驟:

  (1)參照一定比例將各色橡皮泥或準備的其他材料分別加工成“八顆行星”。

  (2)由于八顆行星都是以橢圓軌道圍繞太陽公轉,且行星軌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內,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顆行星的軌道平面。然后參照八顆行星分布的圖片,調整各行星軌道之間的距離。

  (3)參照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運行軌道上。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開始制作太陽系模型,教師深入各小組舉行指導。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師組織同學分別交流自制的太陽系模型,并對同學勤于動腦、善于動手的良好品質給予充分肯定。

一、指導學生開展模擬太陽系的游戲。

  1.談話:為了進一步鞏固大家對太陽系行星運轉軌道的認識,我們進行一項做模擬太陽系的游戲。2.講解游戲方法:操場中心由一位同學舉起一只籃球代表太陽。8位同學舉著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進場。在自轉的同時繞“太陽”轉。誰走的路線離“太陽”遠近的次序錯了則出局,全部走對后開始第二局。(教師在組織這項活動時不要在地上畫出軌道圓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確定自己離太陽的遠近和“運行軌道”,同時讓那些走錯的同學說一說自己錯在哪里。)

  3.學生游戲,并在活動中熟悉行星運行軌道的認識。

二、指導學生到操場上建造模型

  1.提問:假若將太陽的直徑縮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徑是多大呢?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是多遠呢?我們能在操場上完成這樣的游戲嗎?

  2.學生思考匯報,教師小結,指出假若將太陽的直徑縮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縮小九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計算好之后會發現“土星”已經距離“太陽”有143米了,一般學校的操場已無法完成這樣的建模活動,如果算上最遠的“海王星”更是距離“太陽”有451米之遙!

  3.將一顆直徑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陽,在草場上分別量出距“太陽”0.58米、1.8米、1.5米、2.3米、7.8

  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個點,在這些位置上安排分別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學。帶領其他同學進行一次“太空之旅”,當走到某一行星前時,不僅強調該行星距離太陽的位置關系,還可以邀請同學說一說他們自己對該行星其他特點的認識。

  4.小結:說一說在建太陽系模型的過程中你們有什么體會或發現?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太陽系天體及天體運動特點。

  2.會查閱資料,并利用簡單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資料。

  教學準備

  各種有關太陽系天體介紹的書籍和多媒體資料。

  一根1.5米長的細繩、一截6厘米長的塑料管、一個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個砝碼或幾個墊圈。

   第一課時

  1.提出問題。

  (1)播放錄像:太陽系各天體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

  (2)教師提問:關于剛才播放的這段錄像,你們有什么問題需要提出?

  (3)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要點。

  2.推斷與猜想。

  (1)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推斷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例如:太陽有很強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產生的能量使得天體在慣性的作用下還在不停的運動、天體之間有磁場在不斷的吸引和排斥的過程中使得它們不停地運動。

  (2)學生思考上述問題,發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師板書要點。

  3.制定方案。

  (1)學生分小組選擇其中一個大多數同學都感興趣的問題制定研究計劃:研究方法,研究步驟,如何分工,如何記錄等。

  (2)小組匯報研究方案。學生可以吸取別人方案的長處,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別的小組方案中明顯的問題或漏洞,幫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

  4.考察與研究。

  (1)各學習小組按研究方案開展研究活動搜集相關資料

  (2)教師在各小組巡回參觀,但不發表評價意見。當學生按研究方案進行實施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提供幫助;當研究方案出現問題,到了不修改無法進行下一步研究時,教師可提供指導。

  5.交流與小結。

  (1)各小組匯報研究的過程以及得出的結論。相同的研究項目,研究結論不同的小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過程,表達自己的意見,讓其他小組幫助分析原因,最終確定合理的.結論。

  (2)選評“研究計劃最周密、結論最令人信服的學習小組”。

  6.辦專題小報。

  (1)學生小組討論完善專題小報的制作前的設計工作。

  (2)組織學生按照既定計劃制作專題小報。

  (3)根據學生專題小報制作完成情況在課內或課外進行展示、介紹和評比。

   第二課時

  1.談話: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行星繞太陽轉動都有各自的軌跡,而且轉動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轉周期與什么有關嗎?

  2.學生討論后回答。

  3.談話:猜想一下行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是怎樣影響行星公轉周期的,把你的假設寫在實驗記錄上。

  4.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

  5.在學生設計實驗匯報并給予評價的基礎上,講解探究行星與太陽之間距離和行星公轉周期有什么關系實驗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細繩穿過塑料管,一頭拴上橡皮塞,一頭拴上砝碼;其次,捏住塑料管,舉過頭頂,讓橡皮塞做勻速圓周運動,橡皮塞旋轉形成的圓代表行星的軌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繩長保持不變;第三,分別使轉動的繩長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計算橡皮塞的不同運轉周期。

  教師在組織同學開展此項活動時應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事項:

  (1)先組織學生進行假設,例如:離太陽越近的行星,其公轉周期越短。然后進行實驗并做好記錄。

  (2)在此實驗中,保持橡皮塞的勻速運動是操作難點。為此。課文設計了套管裝置,使實驗者能利用重物砝碼來顯示橡皮塞是否勻速運動。在實驗中,教師一定要強調:在橡皮塞轉動過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繩長保持不變時,說明運轉基本達到勻速,這時開始計時和記錄橡皮塞轉動的圈數。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繩子上用彩筆或貼紙、橡皮筋分別標出離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學生控制轉動橡皮塞的力量,使轉動的半徑保持恒定。

  (4)要求學生每次轉10圈,然后用轉動所用時間除以10,要至少重復3次實驗,取平均值,為其公轉周期。

  (5)注意小組內學生的分工合作。可通過小組討論或指派的方法,確定轉橡皮塞、計時、記錄、監督的人選,保障實驗的順利進行。本活動適合在操場上散開進行。

  6.學生分組實驗,并把實驗記錄和實驗結論寫下來,從而驗證假設。

  7.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教師進行小結。

  8.談話:在這個實驗中,你還發現哪些值得研究的問題?

六年級科學教案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由于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觀察的范圍擴大,發現了僅靠肉眼無法發現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

  2、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

  過程與方法:

  1、總結人類在觀察工具開發及探索范圍擴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圖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2、根據學習主題查閱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歸類、交流。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熱愛科學技術,敬佩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過程中不斷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沒有被發現的物質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學重點】知道人類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學難點】收集整理資料,并進行展示交流

  【教學準備】課前布置學生進行相關專題的資料收集,安排多媒體教室讓學生進行匯報交流。運用多媒體的學生需在課前將匯報材料放到教室電腦的桌面上,并進行試演示,以節省準備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這一單元,我們經歷了人類對微小世界的認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使用了兩種工具——放大鏡和顯微鏡。

  讓我們用流程圖來表示人類在認識微小世界上的發展過程(師一邊解說,一邊板書):

  在放大鏡發明前,我們用“肉眼”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那時我們所能觀察到的便是螞蟻等較小的動物。使用放大鏡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們看到更細小的東西,看到更多的細節,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顯微鏡的使用則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細胞和微生物,光學顯微鏡最大的放大倍數為1500倍左右,分辨率達到0。02微米。電子顯微鏡的最大放大倍數為1000000倍,分辨本領達到30埃。掃描遂道顯微鏡放大倍數為3億倍,分辨率可達0。1埃。在人類的不懈努力在觀察工具越來越先進,我們在微小世界領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請各組同學為大家介紹人類在微小世界領域的成果。

  (n是納米,u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納米)

  二、各組匯報展示

  1、課前布置學生分醫學、農業、電子、冶金、生物學……等不同領域尋找相關資料。

  2、資料內容可以是人類對微生物、細胞、晶體、電子等微小物質的最新發現、研究成果及對它們的利用。

  3、將收集到的.資料根據自己所學的專題進行整理歸類,然后以書面或電子作品的方式進行展現。可以是文字、圖片或圖文結合。也可以是錄音、錄相等音像內容。錄音、錄像及電子作品需當堂展示,書面作品如有時間可以展示。時間緊張的話可在教室里張貼。

  4、在展示匯報的過程中,匯報的小組可與下面的同學進行互動,可以提問或回答在座同學問題的方式進行。

  三、總結

  1、聽了看了各組的展示內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讓學生自由地發表感想,感嘆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嘆人類的不懈努力與聰明智慧)

  2、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類所看到的還只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沒有被發現的物質及自然界的秘密,對此我們人類探索的腳步是不會停歇的……

  板書設計:

  微小世界和我們

  肉眼 能看清螞蟻等較小的動物

  放大鏡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東西

  光學顯微鏡 能看清細胞和微生物

  電子顯微鏡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組成物質的原子、分子

六年級科學教案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定滑輪固定在一個地方,不能隨著物體的移動而移動。

  知道動滑輪不固定,可以隨著重物的移動而移動。

  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不相同。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發展探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滑輪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通過實驗來認識其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鐵架臺、滑輪、鉤碼、線、測力計、實驗計劃表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播放學校早晨升國旗的過程,并提問:“升旗的時候,我們的隊員是往下拉繩子,為什么國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學生回答:因為旗桿頂部有一個輪子)

  2、概念引入:像旗桿頂部的滑輪那樣,固定在一個位置轉動而不移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

  二、研究旗桿頂部的滑輪

  1、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做一個定滑輪,模擬升旗的情形,并思考:當我們利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時,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有什么作用?

  2、根據學生回答進行引導“定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況下,學生已習以為常地認為我們所學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請同學們自行設計研究定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提供實驗設計方案表)

  要研究的問題 定滑輪是否能省力

  預測 是( )否( )

  要改變的條件

  不要改變的條件

  實驗設計(可附圖)

  4、小組合作進行實驗,并記錄下研究的數據。

  左邊鉤碼個數 右邊鉤碼個數 定滑輪的狀態 我們的發現

  5、全班內進行交流匯報。

  小結:定滑輪的作用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會移動的輪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輪圖,并問:“這個滑輪是定滑輪嗎?”

  2、 認識動滑輪的定義。

  3、 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安裝一個動滑輪。并思考:“動滑輪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時,我們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能否改變用力方向?

  5、 用測力計研究動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學習使用測力計,認識力的單位:牛頓。并進行鞏固練習,拉出3N、5N的力。

  2)教師示范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不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示范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

  3)請學生小組合作用測力計按順序分別測量不同個數(1~5個)的鉤碼直接提升的重力讀數和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的重力讀數,并把實驗結果填寫在P13的表格內。并比較表內數據,發現了什么?

  4)全班內進行交流動滑輪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有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定滑輪,什么情況下使用動滑輪?

  教學反思

  本課將研究“滑輪”這一新的簡單機械,通過教學,認識什么是定滑、什么是動滑輪,研究定滑輪、動滑輪工作時是否改變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兩個特征。

  在教學一開始讓學生利用一個滑輪,繩子,支架把鉤碼充當的重物提升到高處。看有幾種不同的方法。然后讓學生從兩種不同的組裝方式找出它們的區別,從而引出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概念以及定滑輪改變力的方向,動滑輪不改變力的方向。

  其次讓學生再次通過滑輪來提升物體,感覺用哪個滑輪提升重物,拉的時候,誰比較輕松。有的學生感覺定滑輪輕松,有的學生感覺動滑輪輕松。那大家的感覺是否正確呢?我們需要用實驗來驗證。自然而然的引出驗證滑輪是否省力。

  在研究“滑輪是否省力”的實驗中,原先教材中,對于定滑輪實驗的設計,教材是安排繩子每端各掛同樣多的鉤碼。一邊掛著鉤碼當重物,一邊掛上鉤碼當所用的力。而動滑輪實驗的設計則是運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從思維的銜接上來說,在定滑輪實驗安排用測力計測力,發現不省力。然后再測動滑輪發現讀數小了,得出動滑輪是可以省力的。思維很順暢,更利于理解和區別兩種滑輪的作用。但由于學校的測力計有誤差,學生用的測力計測出定滑輪實驗中的拉力都偏小,容易讓學生形成一個錯覺,定滑輪也是省力的,于是定滑輪的實驗驗證便由老師來演示,學生記錄。雖然沒讓學生分組做定滑輪的實驗,只是讓學生分組做動滑輪的驗證實驗。由于改變教材中定滑輪實驗的設計,利用彈簧秤測出定滑輪實驗中拉力的大小,也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讓他們學會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現象。

  教學最后一個思考“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定滑輪,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動滑輪?如果我們既想省力又想改變力的方向該怎么辦呢?”即是對本課教學的總結,也是為下節課做的鋪墊,另外也增加了學生課后自主觀察的問題“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到定滑輪和動滑輪?”使學生對定滑輪和動滑輪有進一步的認識,從而增加學生觀察周圍生活的興趣。

六年級科學教案9

  病 毒

  教學內容:青島版P2~P4

  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提出與病毒相關的問題;

  2、會查閱與病毒相關的書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關病毒的剪貼報.

  4、會用多種形式表達、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結果。

  二、科學知識: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種類主要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有關病毒的資料

  學生準備:

  了解有關病毒的有關知識。

  四、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教師提問:關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預防呢?

  2、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

  (二)、猜想假設

  1、流感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2.學生討論,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

  1.教師講解.

  (四)、展示交流

  2.狂犬病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3.脊髓灰質炎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4.麻疹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五)展示交流

  5. 病毒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

  6. 學生討論后,教師講解.

  (六)、拓展延伸(網上學習)

  1、教師講述:關于病毒,你還知道些什么?請回去以后在網上自主學習。

  2、學生交流學習收獲和體會。

  3、課后作業:

  (1)回去查資料,了解人類與病毒的抗爭史.

  (2)利用作文、圖畫或小報的形式,說一說自己的學習體會和收獲。

六年級科學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3、理解課文,領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備堅強的意志和聰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擁有精彩人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課文的語言文字,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

  2、理解夏洛蒂成功所具有的深刻的社會意義。

  三、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

  1、齊讀課題

  學生交流對大樹和小草的認識。

  課文所寫的夏洛蒂.勃朗特成材的故事為什么要以“小草和大樹”為題呢?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交流理解。

  二、自讀課文:

  1、讀課文,劃出生字詞,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詞語:指名讀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詞以及新詞。說說對詞語的理解。齊讀詞語。

  嗷嗷待哺 要強好勝 節衣縮食 脫穎而出

  寥寥無幾 惴惴不安 孜孜不倦 大名鼎鼎

  2、讀后交流不理解的問題:

  四、理清課文層次,分段。

  1、默讀課文。

  2、給課文分段,說說段意。

  第一部分(1節):概述了《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是以為在逆境中成材的典范。

  第二部分(2-4):講述了生活在極度貧困家庭的夏洛蒂.勃朗特堅持學習、寫作,不斷遭受著打擊與失敗。

  第三部分(5-7):講述了夏洛蒂.勃朗特姐妹經過慎重思考,從寫詩改為寫小說,爭分奪秒、孜孜不倦終獲成功。

  五、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

  一、復習

  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二、學習第一大段

  1、默讀,文中把夏洛蒂.勃朗特比作什么?

  2、認識仙人掌花嗎?生活在怎樣的環境里?(感受到主人翁不屈的精神和在惡劣環境中茁壯成長的頑強生命力。)

  三、學習第二大段

  1、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主人公遭遇到了怎樣的家庭不幸?

  2、面對這些不幸,主人翁是怎樣艱難謀生的?用筆把表現主人翁艱難謀生的詞語畫下來,多讀幾遍,交流感受,體會其中所表現出來的人物性格。

  (1)抓“洗衣,燒飯、縫縫補補、拾柴、撿破爛”等一連串生活細節體會主人翁為生活而奔波而忙碌的形象,感受主人翁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性格。

  (2)抓“再艱苦再勞累,都不肯放棄學習,上不起學,在家里跟父親讀書”等細節體會主人翁熱愛學習、要強毫升的性格。

  (3)抓“始終沒有停止過寫作嘗試,希望用筆敲開幸運之門”等細節,體會主人翁不甘命運驅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3、讀第三、四自然段,

  交流:在寫作的道路上,夏洛蒂遇到的挫折:

  (1)遭遇詩人嘲諷訓誡。

  (2)自費出版詩集,只賣出兩本。

  4、體會夏洛蒂向詩人請教前后不同的心情。

  抓“惴惴不安”等,開展對話交流,想象主人翁害怕而又充滿期盼的心情。

  5、夏洛蒂熱切盼望的.結果怎樣?

  抓“原樣退回”等詞語理解詩人所說話的意思。

  6、面對這樣傲慢的訓誡,夏洛蒂又是如何表現的呢?

  抓重點詞開展想象,體會倔強、不屈服的性格。

  7、沉重的打擊,夏洛蒂屈服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四、學習第三大段

  1、夏洛蒂有沒有通過寫小說實現自己的理想,敲開幸運之門呢?

  2、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感受主人翁經過不懈努力最終取得成功的喜悅。

  五、回顧全文

  1、交流對課題的理解。

  (通過題目鮮明對比抓住讀者、發人深思的藝術,進一步體會主人翁與命運和世俗的偏見,抗爭的勇氣和堅持不懈追求理想的性格。)

  2、回顧全文,整體把握“小草”成長為“大樹”的艱辛歷程,交流夏洛蒂成功的人生啟示。

六年級科學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根據這些現象可以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化學變化。

  2.知道硫酸銅溶液和鐵釘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3.繼續學習“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方式。

  4.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系,體會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

  5.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生活,及時記錄的習慣。

  6.讓學生認識到人們認識化學變化是不斷進步的。

  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化學反應伴隨的現象。

  難點:硫酸銅和鐵反應的實驗。

  三、教學用具學生準備:

  每組半杯硫酸銅溶液、兩枚鐵釘、鑷子、記錄單。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

  四、相關資源

  知識解析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mp4。

  五、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展示火柴燃燒、加熱白糖、淀粉遇碘、鐵釘生銹等化學變化。

  提問:這些都屬于什么變化?預設:化學變化。

  提問:為什么說它們都發生了化學變化呢?預設:都有新物質生成。

  過渡:化學變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質生成,很多現象可以幫助我們判斷物質是不是發生了化學變化?化學變化一般伴隨哪些現象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化學變化伴隨哪些現象。

  新知講解:知識點一:觀察硫酸銅溶液與鐵釘的反應,展示:硫酸銅粉末(白色或灰白色)、硫酸銅溶液(藍色)。

  講述:硫酸銅粉末是白色的,但是配制成溶液后變成了藍色。

  提問:白色的硫酸銅粉末配制成溶液后為什么變成了藍色呢?講述:硫酸銅溶液為天藍色溶液,呈弱酸性,俗稱膽礬、石膽、藍礬。因為水中含有銅離子而呈現藍色。在現實生產生活中,硫酸銅常用于煉制精銅,與熟石灰混合可制農藥波爾多液。硫酸銅屬于重金屬鹽,有毒,成人致死劑量0.9g/kg。若誤食,應立即食用大量牛奶、雞蛋清等富含蛋白質食品解毒。

  展示:展示硫酸銅和鐵釘。

  提問:有哪位同學能說一下硫酸銅溶液和鐵釘都有什么特點呢?預設:硫酸銅溶液為藍色,鐵釘為銀色,且有金屬光澤。

  過渡:如果我們將鐵釘放入硫酸銅溶液中,會有什么現象呢?請同學們按照下列步驟進行操作。

  展示:展示步驟:

  仔細觀察鐵釘和硫酸銅溶液,并將其特點記錄下來。

  用鑷子夾住鐵釘,將半截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觀察它們的反應。

  兩分鐘后取出,仔細觀察液體和鐵釘有什么變化。

  提示:注意手指不要沾到硫酸銅溶液,如果不小心沾到,立即用清水沖洗。

  組織活動:請同學們分組進行實驗。

  學生活動:學生按照步驟進行實驗。

  教師活動:教師巡回指導。

  提問:現在請同學們分組說一說你們都觀察到了什么現象?總結:反應前反應后硫酸銅藍色顏色變淺(顏色變綠)鐵釘銀色,有金屬光澤有紅色物質附著提問:硫酸銅溶液和鐵釘發生了的反應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預設:發生了化學變化。

  講述:硫酸銅溶液和鐵釘發生了化學變化,因為產生了新的物質銅和硫酸亞鐵溶液。有新物質生成,所以是化學變化。由此我們又一次得出了化學變化伴隨著顏色的.改變。

  知識點二: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過渡:在我們周圍,有很多變化都在進行著。物質的化學變化往往伴隨種種現象,請同學們仔細回憶都有哪些現象?展示:火柴燃燒、加熱白糖、白醋和小蘇打反應等。

  提問:請同學們說一說這些化學變化伴隨了哪些現象?預設:火柴燃燒發光放熱、加熱白糖的過程中顏色發生改變、白醋和小蘇打反應伴隨的現象是產生氣體。

  總結: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好,化學變化還伴隨一個現象就是有沉淀生成,這將在我們以后的學習中學到。

  提示:需要同學們注意的是,有發光放熱或氣體產生的現象的不一定是化學變化,例如燈泡通電發光就是物理變化,而燒水過程中也會有氣體生成,但它只是水的狀態改變,并沒有新物質生成。

  總結:我們通過一個視頻來了解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

  展示:展示知識解析: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

  插入知識解析: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mp4。

  課堂小結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發生的是化學變化,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常常伴隨的現象有發光放熱、顏色改變、生成氣體、生成沉淀等。

  板書設計6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改變顏色發光發熱產生氣體產生沉淀

六年級科學教案12

  過程與方法:

  ●能夠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不同的能量。●能夠區分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的能量。

  科學知識: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區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意識到能源的重要性。●能保護不可再生性能源,開發新能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P47的圖片。

  師問:

  請指出圖片中的物品名稱。

  學生回答圖片中和物品名稱。

  問:

  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請學生回答。要求說得明白具體,并一一對應,不能隨便說。

  師小結:

  生活中,有許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們把能產生能量的物品稱為能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能源一課。

  二、新課

  1、了解能源的

  師問:

  在生活中,我們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來的?

  學生可以盡情地說,師要有規律地板書在黑板上。

  師問:

  同學們說了這么的物品,你們找找看,它們之間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并給它們分分類?

  學生討論并匯報。

  師小結:

  我們生活或生產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來自煤炭、石油、太陽能、風能等這些能源。但它們有著很大的區別,像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稱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稱為可再生能源。

  師問:

  對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學生表達自己對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請學生閱讀P48的資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啟發?

  學生閱讀資料。

  請學生說說對閱讀資料后的想法。

  師小結:

  人們在生活生產中都離不開能量,而其中礦物燃料所占比重相當大,而這些能源都是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這些能源只要用一點就會少一點,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臨到枯竭的.危險。所以,我們在使用能源時要注意保護這些能源,并且多開發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書中的一種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自行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動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六年級科學教案13

  教材分析:

  《登月之旅》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探索宇宙》單元的第一課。本課內容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人類對月球的認識——了解月球概況——解釋環形山——激發學生探月興趣,讓學生對月球有個初步的了解。內容是遵循了人類認識月球的歷程,所以教學時要將人類對于月球的認知以及人類探索月球奧秘的足跡作為本課教學的重中之重。同時鑒于六年級學生對于從互聯網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已能充分掌握,因此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成分更要多一些。而解釋環形山的形成,因其是一個典型的科學探究問題,所以需要通過模擬實驗來進行解釋。

  學情分析:

  學生對月亮和有關月亮的神話有簡單的了解,六年級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已能熟練運用互聯網搜索相關信息,同時他們的求知欲和獨立意識增強,有自我表現的欲望,所以在自主探究環節,他們能較好地完成相關內容,并能有效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學目標: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知道環形山的形成及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體會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了解宇宙的幫助。

  3、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宇宙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做模擬環形山形成的實驗。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盤子、細沙、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手電筒等。

  學生:收集有關月球及人類探月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引入。

  師:同學們,讓我們來欣賞一段有關中秋月的視頻。(出示不同風景區的月亮視頻)

  師:看了這段視頻你想說些什么?(美麗、誘人、月亮上有什么、想上去看看……)

  師:是呀!這么美麗的月球上究竟有什么那?這個問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想弄清楚,但是因為當時的科技不發達,從而編制許多有關月亮的神話故事。你能說出一、兩個有關月球的神話故事嗎?(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等)

  師:月球上真的有嫦娥、吳剛、玉兔嗎?(沒有)那么月球上到底是什么樣的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月球,來一場登月之旅。(板書:登月之旅)

  二、初識月球,了解環形山。

  師: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意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出示伽利略和他自制的望遠鏡圖片)1609年伽利略用他自制的天文望遠鏡觀察了月球。(出示伽利略觀月圖)

  師:他觀察到的月球表面是什么樣的呢?(出示月面圖讓學生說)。

  通過學生的觀察教師適時讓學生認識“月陸”、“月海”、“環形山”。(板書:環形山)

  師:你能說說這些環形山有什么特點嗎?你們知道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嗎?

  師:300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環形山是由于火山噴發所形成的。后來在地球上發現了被流星撞擊形成的隕石坑,科學家們經過比較,在大約50年前,得出了新結論:認為這些環形山是由于來自宇宙的流星和隕石的撞擊而形成的。(板書:隕石撞擊)

  三、探究環形山形成的秘密

  1、質疑探究,討論實驗

  師:看著這些環形山,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生1:隕石為什么會撞擊月球?

  生2:撞擊的隕石哪去了?

  生3:為什么環形山有大有小、有深有淺?

  師:同學們的探究欲望真濃,這些問題也正是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的問題,今天我們著重研究環形山為什么會有大有小、有深有淺這個問題。(板書:大小、深淺)

  師:大家想一想,環形山的大小可能會和什么因素有關系?

  生1:環形山的大小可能會與隕石的大小有關;

  生2隕石大撞擊出的坑就大而且大,隕石小撞出的坑就小。

  師: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確呢?我們得用實驗來證明,下面我們就來模擬一下隕石撞擊月球表面的情景。

  師:大家想一想,我們可以用什么來模擬隕石?用什么來模擬月球表面的土壤,也就是月壤?

  生:用沙子模擬月壤、大小不同的石子模擬隕石。

  師:你怎么想到用沙子呢?

  生:因為月球表面相對比較松軟。

  師:好,現在模擬的材料我們都有了,如果我們假設環形山的大小與隕石的大小有關,這個實驗該如何來做

  生:將大小不同的玻璃球從同一高度落下,觀察在沙盤上形成的坑的情況。

  師:為什么一定要從同一高度丟下呢?

  生:因為在同一高度才能比較石子大小對環形山的影響。

  師:下面請同學們來做這個模擬實驗。做實驗前老師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幾點(出示實驗注意事項)請大家在組長的帶領下開始實驗,完成“模擬環形山”實驗記錄表(一),看看哪組做的又快又好。

  學生完成實驗后進行小組交流,得出結論:環形山的大小與隕石的大小有關(板書:隕石有關、大小)

  師:你們覺得環形山的深淺可能會和什么因素有關那?

  生3:環形山的深淺可能會與隕石的下落高度有關;

  生4:隕石下落的高度越大,撞擊所形成的環形山就越深;隕石撞擊月球的高度越小,環形山就越淺。

  師:我們怎樣用實驗來驗證環形山的深淺與隕石下落的高度有關呢?

  (生:將大小相同的玻璃球從不同的高度丟下,觀察在沙盤中形成的坑的大小。)

  師(追問):玻璃球為什么要大小相同?

  生:因為我們要判斷是否與高度有關,玻璃球的大小必須是相同的,否則就無法判斷。

  師:請組長帶領大家開始實驗,并且完成“模擬環形山”實驗記錄表(二)看看哪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學生完成實驗后進行小組交流,得出結論:環形山的深淺與隕石下落的高度有關(板書:下落的高度)

  四、日照實驗,了解觀察時間。

  師:如果我們想在地球上觀察環形山,大家想一想,在哪天晚上觀察好?(生猜測)

  師:是不是向你們說的那樣?下面我們來做實驗證明一下。

  師:請組長拿出手電筒。用手電筒光直射“隕石坑”,其他同學仔細觀察,看看此時的“隕石坑”是什么樣的?有沒有影子?能不能看清“隕石坑”的樣子?(學生匯報觀察到的現象)

  師?現在請大家從側面斜射“隕石坑”看看此時看到的“隕石坑”是什么樣的?有沒有影子?能不能看清“隕石坑”的樣子?(學生匯報觀察到的現象)

  師:通過剛才的實驗誰能說說,當陽光怎樣照射月球時觀察環形山好?(斜射)

  師:對,也就是說我們在選擇用天文望遠鏡觀察月球時選擇每月的初七、八或二十二、二十三,這幾天比較好。因為這幾天陽光斜射月球,影子明顯。

  五、飛天登月,再識月球。

  師:“今人不見古時月。”從古時候起,人們就一直渴望著了解月球,更多地認識月球,甚至幻想著能飛上月球。人類的登月夢想實現了嗎?(實現了)

  師:你知道登上月球的第一人是誰嗎?他是哪個國家的?他乘坐的宇宙飛船叫什么名字?

  師:1969年7月16日,美國三位宇航員乘坐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代表人類第一次登上了月球。讓我們重溫一下這激動人心的一刻!(播放《阿波羅登月》視頻)

  師:誰記得登上月球后,阿姆斯特朗說的第一句話?

  生: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出示這句話)

  師:齊讀。你對這句話是怎么理解的?

  師:對于阿姆斯特朗個人來說,他只不過是跨出了一步,做了非常簡單的一件事,但這件事對于整個人類來說卻是標志著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巨大突破,人類已經能從地球登上月球。這是人類文明的巨大成就。

  師:當人類登上月球,月亮神秘的面紗被撩開后,人們有哪些發現?(學生自由回答:月亮上沒有水、沒有空氣、甚至沒有生命,晝夜溫差很大,月球很有趣,在那里引力只有地球的1/6等)

  六、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師:踏上月球是征服宇宙的第一步,美國人在1969年登上了月球。我國也制訂了雄心勃勃的探月計劃。2004年,我國正式啟動探月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15年過去了,“嫦娥工程”都取得了那些成就呢?你們知道嗎?(學生匯報課前收集到的有關“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資料)

  師:目前,嫦娥四號已經完成了首次月面生物實驗,棉花的種子已經在月球上發芽!

  師:下面讓我們來觀看一段有關“嫦娥四號”的視頻看了這段視頻,你的心情怎樣?想說些什么?還有什么想法?

  師:我國在航天領域已經邁入了世界先進行列。飛天英雄楊利偉說,我國宇航員會在2030年前后登月。同學們,為了早日實現登月夢想,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師:在你們的努力下,2030年,我們終于可以乘自己的飛船進行月球旅行了,在出發前,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學生說出準備的物品后要追問為什么要準備此物品。生1:食物、水、氧氣,生2:宇航服、排泄物收集器,生3:照明燈、無線電話)

  師:你們考慮的真周到,相信你們的月球之旅一定會很愉快。

  板書設計:

  登月之旅

  環形山 隕石撞擊

  大 小 大 小

  隕石 (有關)

  深淺 下落的高度

六年級科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蘇打和白醋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氣體。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和閱讀資料得出正確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只有足夠的證據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得出科學結論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

  【教學重點】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實驗以及產生氣體的判斷。

  【教學難點】對于實驗的合理推想和論證。

  【教學準備】小蘇打、白醋、火柴、蠟燭、玻璃片

  【教學過程】

  一、觀察小蘇打和白醋導入:

  1、材料員領取教師事先準備好量的小蘇打:觀察特點,描述,記錄特征,判斷物品(事先不告訴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又能聯系生活)板書:小蘇打

  2、領取白醋,觀察描述,記錄特征,判斷。板書:白醋

  二、混合小蘇打和白醋實驗

  1、過渡提出問題:如果我們將這兩中物質混合在一起,會是怎樣的狀況呢?為什么?說說理由。

  2、學生討論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學了解)那就讓我們用實驗來看究竟會怎樣吧!

  3、實驗:

  A我們該怎樣做這個實驗呢?

  B混合的比例大約多少呢?可以參閱課本。

  C仔細觀察發生現象(看、聽、摸等)

  4、實驗交流:在實驗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現象發生?(重點引導氣泡的產生、來源和性質)

  三、驗證產生氣體

  1、推測:究竟產生了什么氣體?怎么驗證你的設想?教師對于學生猜想和驗證方法作出評價和調整。(重點是和空氣的區別。顏色、輕重、是否含有氧氣能等)

  2、引導實驗一:燃燒的細木條放杯內,看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3、引導實驗二:將收集氣體倒在正在燃燒的蠟燭上面。看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4、根據實驗所得信息,再次判斷產生的氣體,并說明為什么。

  5、小結并延伸閱讀:并不是僅僅因為以上我們驗證的兩個特點就可以斷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質,但是經過科學家的大量研究證明就是二氧化碳,它還存在很多地方。閱讀33頁,思考科學家是怎樣確定氣體成分的`?

  四、小結:

  今天我們做了有趣的混合實驗,通過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產生氣體二氧化碳,相對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來講,是一個有趣的化學變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質會是什么呢?課外搜集。

六年級科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自然界中的風提出問題,并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能對提出的有關風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教學準備:教師要布置學生課前搜集有關風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觀察身邊哪里有風,什么地方可以產生風,并做好記錄。也可以讓學生注意觀察取暖鍋爐或工廠的煙囪、車間或煤礦鼓風機、早點攤用的風葫蘆等等,從而獲得第一手生活實例,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也為探究風的成因模擬實驗準備盡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擬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模擬實驗用的主體材料——可樂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紙筒等,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自然界風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生活中哪里有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交流,說一說生活中的與風有關的現象及自己對風的感受和體驗,從而使學生意識到風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風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提出問題“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問題展開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設。學生的猜想與假設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知識和科學基礎上,不能是空想。要讓學生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我們的猜想與假設

  2、猜想與假設:我的證據(根據)

  3、制定方案: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4、實施探究:

  自然界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師提出問題:“以上是我們對風的成因進行的猜想與假設,怎樣驗證我們的猜想呢”,讓學生思考、設計驗證實驗方案。在這之前,教師要啟發學生再現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幾張有關火爐、鍋爐等的圖片,也可以語言提示學生回憶火爐等的生活體驗或經驗,給學生以原型啟發。然后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實驗方案,相互補充和完善,進而形成1—2個模擬實驗方案,并將小組的方案在全班進行交流和評價,以實現相互啟發、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驗證方案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按照既定方案展開驗證活動,教師要提示學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時注意安全,并要求學生將實驗現象做好記錄。最后,引導學生根據模擬實驗的現象推測自然界中風的成因。可以讓學生用語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風的形成過程。

  5、展示交流

  讓學生用繪圖的方式繪制風的成因圖,并在全班進行展示和交流。活動結束,教師要組織學生總結評價活動的開展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進行鼓勵性評價,并對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肯定和表揚。

  6、拓展創新:

  本課的拓展活動主要是對課堂研究風的活動的一個延伸,主要是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師應安排一定的時間對學生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匯總,并以此為基點,鼓勵學生進一步探究與大氣層有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動只是一個指向,教師完全可以自己設計適合學生課后探究的題目或活動,如“月球上有沒有風”、“太陽風是怎么回事”、“風與我們的生活”、“風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

  先由小組交流資料,再在全班發布新聞。

  小組合作,探索研究,對于合作中表現出色的小組獎勵“合作小伙伴”

  學生按照不同的問題進行回答,同時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進行及時的表揚與肯定。

  有疑問的問題,通過交流進行解答。對于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放到課下或以后解決。

  作業設計:

  思考題:浴室里的涼風是怎么來的?

  小實驗:跳來跳去的小球。

  將兩個玻璃杯口對口的平房在桌上,兩個杯口的距離不要太遠。在一個玻璃被里放一個乒乓球,雙手扶穩杯子,往兩個杯子口中間吹氣。

  板書設計:

  風從哪里來

  生活中哪里有風?

  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驗證猜想

  風的種類:

  1、海陸風2、季風

  3、信風4、臺風

  5、山谷風6、龍卷風

  7、颶風8、火風

  課后反思:

  風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課通過做實驗使學識進一步了解了風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們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假設進行思考,如:有一個學生問:把一臺電冰箱放到一個很熱的屋子里,打開電冰箱門的時候,會感到有風吹嗎?達到了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從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鉆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能利用書刊及其他信息源獲得相關信息。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類用火的歷史。

  教學準備:

  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代人用火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注意觀察生活中摩擦生熱現象,如玩滑梯、電鋸、流星、飛機起飛、疾馳汽車的輪胎、火車道、劃火柴等,并做好記錄,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在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實驗用的主體材料——手鉆、木板、砂紙、鋼條等,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驗方法準備實驗材料。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觀看事先準備的音像資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鉆木取火的圖片或講述相關的故事。引出關于鉆木取火的話題,導入新課。

  3、提出問題:“你知道鉆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嗎?你能用能量轉化的觀點解釋其中的道理嗎?”

  二、猜想假設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設計實驗驗證

  四、實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組進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在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后,組織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和展示。引導學生利用獲取的資料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用能量轉化的觀點嘗試解釋“鉆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創新

  摩擦生熱現象有時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怎么辦呢?

  說一說,機械能還能轉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匯總。

  七、教學反思:

  學習了本課后,學生知道了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類用火的歷史;初步認識到機械能可以轉化為熱能。

  《怎樣放得更大》這節課是在前幾課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基礎上,探究如何使物體放得更大?其實是引導學生經歷人類探索發明顯微鏡的過程。

  首先進行玩中學,在課剛開始時我讓學生拿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在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用兩把放大鏡重疊去觀察物體,我就放大這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暫停觀察進入了新課。讓學生利用兩把放大鏡對比觀察前兩課上所觀察過的物體,如味精、白糖晶體,如螞蟻、蝴蝶等昆蟲,這樣,學生對兩把放大鏡組合后產生的效果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在交流匯報時,應強調焦距的調整對于看清物體至關重要,可每次調整又很麻煩。

  然后制作的簡單顯微鏡,這一環節我完全放開,讓學生做,最后匯總方法。

  最后告訴他們所經歷的過程就是人類發明顯微鏡的過程,并閱讀教材中“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學生很自豪,感覺自己也能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很有成就感。

  生態平衡一課是科學第12冊中的一節課,處于全冊第四單元的第四課,也是本單元的重點,本科以前三科為基礎,引入生態平衡的概念,通過引領學生認識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提案失衡的危害性,帶領學生學習環境科學的初級知識,倡導保護環境,共同維護生態平衡。

  深入研究了本科的教學目標,我進行了本科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中,我認為兩個環節設計特別合理,有效的使學生理解了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并能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創造能力。

  環節一,引導學生自主提問

  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張食物網,讓學生結合前三課所學知識:尋找生物的家園、有趣的食物鏈、有利于生存的本領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與生態有關的有價值的科學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問,起初對于學生來說是個難點,提問并不難,難的是這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始終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引導他們提問,教會他們提問,現在的課堂中,學生提出的問題總能緊扣中心,揭示中心。使學生不但能用科學的眼光看問題,同時能用科學的思維想問題。

  環節二,自主設計白尾鹿救助方案

  這一環節讓學生更進一步的清楚和明白了人類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境才是一個現代人的標志,破壞生態平衡的事情我們不起做,維持生態平衡的事情,我們也不盲目去做,才是一個充滿智慧的現代人。活動中,教師把主動權完全交還給學生,由學生自主討論,自主探究,最終自主獲得解決方法。

  在課堂中,學生不僅學到的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技能,一種能夠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這樣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日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嘗試并更多的運用于實踐。

【六年級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六年級科學教案04-25

六年級科學教案05-29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04-29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08-30

六年級科學教案優秀06-21

六年級科學教案(優選)05-30

六年級科學教案(熱門)06-03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06-07

六年級科學教案[優選]05-30

科學教案六年級下冊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