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科學教案

時間:2024-07-28 16:21:41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科學教案常用[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科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教案常用[15篇]

小學科學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能說出周圍常見的植物的特征。

  二、科學探究

  1、能在對具體現象與事物的觀察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2、能初步感知科學探究需要制訂計劃。

  3、能利用多種感官觀察植物的外部形態。

  4、能簡要講述探究過程與結論,并與同學討論與交流。

  5、能對本課的學習進行反思與評價。

  三、科學態度

  1、能對植物外部形態表現出深厚的探索興趣。

  2、能實事求是,客觀描述對常見植物的觀察和發現。

  3、交流過程中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對常見植物的理解,具有很好的合作意識。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在認識植物、利用植物的時候,一定要愛護植物,保護植物資源的繁盛。

  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仙人掌、白蘿卜、松枝、荷花、向日葵,銀杏葉,牽牛花,水稻,洋蔥、橘子,蔥,芹菜、月季。

  二、學生準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與問題

  1、教師出示教材圖片,讓學生說一說是否認識這些植物,然后直接引入問題“這些植物有什么特點?”

  2、這節課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些什么,大家快看?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觀察這些植物的特點!

  二、探究與發現

  活動一、觀察植物的顏色和形狀

  我們先來觀察植物的葉子、花的顏色和形狀。把觀察到的特點記錄在活動手冊第七頁。觀察完全班交流。

  活動二、聞氣味辨植物。

  游戲規則:蒙上眼睛,只能用鼻子聞,不能用手拿,其他同學不能提示。

  小組活動,其中三個成員用手幫著拿植物,一名同學用鼻子聞,組內成員輪流進行活動。

  三、應用與拓展

  1、出示不同實物。

  2、分組討論,全班交流。比較花生、葡萄、國槐的不同特征。老師適時提示。

  輪子的故事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對探究身邊的物品———衣服的科學的興趣:認真參與觀察,比較分類和制作等活動

  2、培養學生觀察和比較能力

  3、指導學生初步認識衣服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

  重點:

  1、激發學生對探究身邊的物品———衣服的科學的興趣:認真參與觀察,比較分類和制作等活動

  2、培養學生觀察和比較能力

  3、指導學生初步認識衣服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

  難點:

  1、激發學生對探究身邊的物品———衣服的科學的興趣:認真參與觀察,比較分類和制作等活動

  2、培養學生觀察和比較能力

  3、指導學生初步認識衣服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

  教法:

  探究法

  課前準備:

  1、衣服的圖片

  2、學生自帶一件最喜歡的'衣服

  3、各種特殊衣服的圖片

  4、制作材料和工具

  教學流程:

  認識學生自己的衣服,搜集衣服資料,給衣服分類,認識特殊的衣服,整理自己的衣柜

  教學過程:

  活動1:認識學生自己的衣服

  1、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

  2、引導學生在顏色,大小,圖案,材料,款式,穿著場合,穿著季節等方面比較相同和不同

  3、出示圖片

  活動2:給衣服分類

  1、觀察和比較教師和學生搜集的各種各樣的衣服

  2、學生給衣服分類

  3、匯報分類方法

  活動3:認識特殊的衣服

  1、出示書中的圖片認識特殊的服裝

  2、引導學生說出其他有特殊用途的衣服

  活動4:整理自己的衣柜

  1、學習集中存放衣服的方法

  2、作業:整理自己的衣柜

  課后小結:

  激發了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使學生能積極、團結合作地參與服裝的研究,了解服裝在不同時期的變化,初步了解了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多樣的天氣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知道陰、晴、雨、雪、風、霧等天氣現象、主要特征和相應的天氣符號。

  (2)科學探究

  初次經歷較長時間地、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并記錄天氣現象的過程。

  (3)科學態度:培養堅持性,激發學生關注天氣的興趣。

  (4)STSE:了解到人們在監測、獲取天氣信息的方法與途徑。

  二、教學準備

  各種天氣的圖片、錄像,天氣符號圖片,活動手冊

  三、教學時間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天氣,與我們密切相關。這節課,我們要開始學習有關天氣的科學。

  (二)新課學習

  1、認識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1)這是什么天氣?

  依次出示晴、陰、雨、雪、風、霧等不同天氣的圖片,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2)找晴天和陰天的特征

  首先出示不同地點的晴天圖片,找晴天的主要特征(太陽沒有被云遮住)。

  接著出示不同地點的陰天圖片,找陰天的主要特征(太陽被云遮住了)。

  (3)用符號表示晴天和陰天

  首先同時出示同一地點的晴天和陰天圖片兩張。提問:用圖形符號表示晴天和陰天,怎么畫才好區分呢?學生試畫,然后交流。最后出示教材所畫的晴天和陰天的天氣符號,與之對照。

  (4)用符號表示雨、雪、風、霧等不同天氣依次出示雨、雪、風、霧等不同天氣的多個圖片。找上述每種天氣的主要特征。學生試畫,然后交流。最后出示教材所畫的相應天氣符號,與之對照。

  (5)看符號認天氣

  出示不同的天氣符號,學生認天氣。

  2、觀察記錄一周天氣現象

  (1)明確任務

  任務1:同一地點,不同時刻,天氣會相同嗎?(例如,學校,每天9點、12點、下午3點)

  任務2:不同地點,同一時刻,天氣會相同嗎?(例如,不同區域的兩家住地,每天7點)

  (2)領取任務

  同學們選擇任務,相同任務的幾個人組成小組。

  (3)記錄指導

  (4)交待注意事項課后觀察,堅持觀察一周。及時記錄和交流。注意安全。

  3、說一說獲取天氣信息的方法

  (1)親自觀察、測量

  (2)電視、廣播中播放的天氣預報

  (3)其他有天氣信息的設備或人員

  (三)整理,下課。

小學科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參與觀察、記錄動植物的變化的活動,感受大自然在春天發生的美妙變化,激發學生親近大自然的欲望與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通過觀察春天常見的植物和動物的生活習性等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動植物的情感和對動植物的進一步了解的觀察能力。

  3、能感受春天的美好,熱愛大自然,能體驗與自然接觸的快樂和驚喜。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參與觀察、記錄動植物變化的活動。

  教學用具:

  春天里動植物的圖片、影象、剪貼畫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

  1、播放“春天在那里”音樂、

  2、提問:你喜歡春天嗎?為什么?

  二、感受春天

  1、看望植物

  展示課件:春天悄悄的來了

  2、尋找小動物

  師:同學們在尋找春天的時候,除了花草樹木發生了變化,還看到了什么?

  放課件:春天的小動物

  三、總結

  師:老師也去尋找春天了,你們想看看嗎?(放春天的錄象)

  問:此時此刻,你想對春天說什么?春天美不美?是啊!春天給了我們這么多的禮物,嫩綠的小草,芳香的花朵,溫暖的'春風,動聽的鳥鳴。你想用什么方式贊美春天呢?誰愿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贊美春天?]

  老師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贊美春天,可以嗎?(課件)

  這么沒的春天,我們都看不夠了,你看:(簡筆畫)遠山變綠了,小河的冰融化了,柳樹發芽了,再畫上什么就更美了?讓我們共同描繪一幅春景圖。

  這是課前同學們畫的,誰來帖一帖?

  老師放音樂,幾個學生上黑板帖圖,其他同學唱歌。我們的春天真美麗,那么祖國的春天就更美了讓我們共同來欣賞我們美麗的祖國。(放課件)

  齊讀:祝愿我們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小學科學教案3

  學情分析

  食物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最愛吃什么最討厭什么,談起來滔滔不絕。然而究竟吃什么才健康?這是學生所困惑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則采用卡片來記錄,擺卡片來研究,最終得出對人的食物的一般認識。使之感到了研究的快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我們一天要吃很多種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制作食物名稱記錄卡片,拼擺食物記錄卡片,對食物進行數量的統計和類別的劃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開始有意識地關注所吃的食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有意識地關注所吃的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

  難點:通過記錄一天的食物,發現問題和規律。會給多種食物組成的食品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進行食物記錄的卡片紙(每人20張)、食物分類記錄單(每組1份)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發放一天的食物調查記錄表(附后),讓學生在家里做好記錄。[學生記錄的過程不單是為上課準備資料,其實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讓學習在家里學習,實現了學習的空間的開放;讓學生的學習從課上延伸到課前,實現了學習時間的開放;讓學生向家長學習,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由此可見學生記錄的過程實際是一個開放的'科學學習的過程。]

  二、導入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研究食物。關于食物你了解多少?[學生的科學學習是在其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的學習,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是我們教學的起點,這一問題正是為了了解學生對食物這一概念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找準教學的切入點。在此要引導學生對食品與食物這二個概念加以區別,以防止在書寫卡片時兩者相混淆。]

  2、你最愛吃什么食物?

  3、你最討厭什么食物?

  4、提出研究的問題:我們究竟吃什么才健康?讓我們通過這節課的研究來尋找答案吧。

  [最喜歡吃的食物與最討厭的食物是學生很感興趣的話題。在這一話題的討論中,學生會發現同一種食物有的同學喜歡,有的同學討厭。那么我們究竟應該吃什么呢?這正是我們這節課研究的問題。]

  三、討論研究方法

  1、交流研究方法。你覺得我們該怎樣開始我們的研究?

  2、啟發學生在科學研究中應注意選取樣本。我們就以昨天的一天的食物為樣本來研究。

  [研究方法的確定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本環節的活動旨在使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選取與研究內容的關系,并初步學習選取研究方法。]

  四、記錄與統計

  我們的研究其實從昨天已經開始,拿出我們昨天填寫的一天的食物記錄,并且了解了一些食品由那些食材加工成的。想不想和同學交流一下?[這一交流活動是對家庭學習的驗收,也為下一步填寫卡片做好了準備。]

  1、下面我們就把昨天吃的食物記錄在卡片上。(投影出示以下提示語來指導填寫卡片的方法)

  2、一張卡片只記錄一種食物名稱。

  重復的食物要分多次分別記錄。

  多種食物組成的食品要用多張卡片記錄食物名。

  3、學生根據記錄表填寫卡片。

  4、初步統計。

  6、數一數共用了幾張卡片?這說明了什么?把重復的食物卡片用釘書器釘在一起。重復最多的是那些食物?這又說明了什么?

  五、整理與研究

  1、小組內將重復的卡片釘在一起。

  2、把卡片平擺在桌子上。這么多食物我們怎么研究呢?啟發給它們分類。

  3、如何分類呢?討論確定分類方法。(如,可以生食的食物與熟食的食物;主食與副食;動物類與植物類食物)

  [給物體分類學生并不陌生,但由于其生活經驗所限,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有些食物分類不清的情況。為此,組織全班同學首先將食物分成動物與植物類,分類中出現了諸如水、鹽、食品填加劑等無法歸屬的問題。這時指導用“其他”來涵概。]

  4、分組用不同的分類方法將食物分類。

  5、討論交流分類方法。組織學生間的討論,統一認識達成共識。[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同時也對人的食物的多樣性有所認識]

  六、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覺得人一天中應該吃那些食物才健康?[通過本問題的討論旨在使學生明白,人是雜食性動物,因此,沒有一種食物能包括人所需要的全部營養。從而糾正學生的偏食現象。]

小學科學教案4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知道鳳仙花的根、莖、葉的外形特點。

  2、了解植物根、莖、葉形態的多樣性。

  科學探究:

  1、能夠綜合運用感官和借助簡單的工具從多方面觀察鳳仙花的根、莖、葉。

  2、能夠運用數據、語言描述等方法,記錄和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

  科學態度:

  1、能長期堅持觀察、記錄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并能相互交流。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1、能夠體會到植物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的作用。

  2、能意識到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PPT、放大鏡、油、錐形瓶、橡皮泥、紅色色素水

  學生準備:鳳仙花、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流程:

  一、情景引入、聚集問題(6分鐘)

  出示長大的鳳仙花圖片

  1、提問:鳳仙花在生長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變化?

  預設:學生參照記錄手冊匯報觀察、記錄情況。

  2、教師強調鳳仙花根、莖、葉結構,特別是鳳仙花的枝條和主干都叫做莖。

  引導學生回憶,鳳仙花的生長,明確根、莖、葉的結構。

  二、探索(30分鐘)

  (1)、活動一:觀察鳳仙花的根、莖、葉結構(10min)

  1、提問:我們從哪些方面觀察的?

  如何觀察?

  預設:觀察形狀、顏色、高度、氣味、

  粗細等。

  觀察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

  手摸、使用工具如放大鏡、

  尺子等。

  2、總結方法及注意事項,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并完善本節課記錄手冊第一部分。

  3、小組分享,總結根、莖、葉的特點。

  (2)、活動二:比較鳳仙花和其他植物的根、莖、葉(5min)

  1、提問:其他植物的葉和鳳仙花的葉一樣嗎?舉例說明。

  預設:學生回憶低年級所學進行總結,植物葉在形狀、顏色、大小、葉邊緣等方面均不同。

  2、提問:其他植物的莖呢?舉例說明。

  預設:大樹的莖、葡萄的莖、草莓的莖等。

  教師展示不同類型莖的圖片。

  3、提問:其他植物的根呢?舉例說明。

  預設:大樹的根、大蔥的根等。

  教師展示不同類型的根的圖片。

  總結:植物的根、莖、葉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根在形態上有直根和須根,莖有木質莖和草質莖,葉的'形狀多種多樣。

  (3)、活動三:根和莖的作用(15min)

  1、植物的根、莖、葉多種多樣,這些器官有什么作用呢?

  預設:學生猜想運輸水分、養分、儲存營養等。

  2、對于根,真的能夠幫助獲取水分嗎?

  能否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預設:學生猜想植物的根能夠獲取水分,并根據猜想進行簡單的實驗設計。

  注意:分析實驗科學性、可操作性、嚴謹性,尤其是控制變量法的滲入。

  強調實驗規則:

  ①將植物的根浸入水中,然后倒入少許油將水面密封;

  ②記錄此時的水面位置;

  ③一段時間后,觀察水位的變化。

  學生進行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并完成記錄單第二部分。

  學生分享實驗結果,得出結論:植物的根能夠吸收水分。

  (此實驗需要時間較長,教師可以提前進行實驗,做好標記,展示給學生結果再引導學生課后繼續觀察自己的實驗結果)

  3、植物根吸收的水分是如何運輸的呢?能否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預設:學生猜想植物的莖將根吸收的水分運輸到植物的其他各個部分,并根據猜想進行簡單的實驗設計。

  注意:注意分析實驗科學性、可操作性、嚴謹性,尤其是控制變量法的滲入。

  強調實驗規則:

  ①將植物的根去掉,將莖浸入有顏色的水中,并用橡皮泥封住瓶口;

  ②一段時間后,觀察植物莖和葉的顏色變化;

  ③對植物的莖進行簡單解剖,觀察莖內部的顏色變化。

  學生進行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并完成記錄單第二部分。

  學生分享實驗結果,得出結論:莖將根吸收的水分運輸到植物的其他部位。

  4、總結:通過實驗證明了根從土壤中吸收水;莖把水運輸到葉。對于剛才大家提到的其他功能能找到證據嗎?

  預設:植物的根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泥石流等的發生;植物的莖可以延伸長出新的一株,起到繁殖的作用等。

  5、教師展示根和莖的其他作用圖示,并總結:根和莖可以幫助植物獲取水分,還有固定功能、營養功能,莖還有繁殖功能和營養功能等。希望課后繼續觀察探索,植物器官的其他作用。

  通過討論,明確科學的觀察方法及注意事項,綜合運用感官和借助簡單的工具從多方面觀察鳳仙花的根、莖、葉。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意識。對比觀察、比較植物的根、莖、葉,從而體會植物根、莖、葉的多樣性。發散學生思維,思考植物各器官的功能,為接下來具體探究實驗做鋪墊。通過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這一完整流程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目標。拓展學生思維,明確植物的根和莖還有其他作用,并培養學生建立證據與結論意識。

  三、拓展(4分鐘)

  1、展示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線圖,觀察并說一說說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

  2、說一說綠色植物對改善生態環境方面有哪些作用?

  利用本節課所學進一步延伸,體會到植物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的作用,建立人與應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小學科學教案5

  活動目標:

  1、通過生動、有趣的游戲,發現絲巾的特征。

  2、能愉快的參加活動,體驗絲巾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與幼兒人數相等的絲巾、箱子一只(魔術箱)。

  活動過程:

  一、魔術導入活動。(手指箱子)

  1、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什么?

  老師告訴你們,這個箱子和一般的箱子不一樣,這是個魔術箱,它會變魔術。

  今天這個魔術箱給小朋友變出什么呢?我們來看一看,箱子里有東西嗎?

  2、老師蓋上蓋子,我們一起來說變變變看老師變出了什么?

  絲巾漂亮嗎?是什么顏色的?這么漂亮的絲巾有什么用呢?漂亮的絲巾戴在脖子上,怎么樣?

  你想不想戴漂亮的絲巾,沒有了怎么辦?我們一起說絲巾絲巾快出來。

  二、了解絲巾的各種特征

  1、絲巾的顏色:

  教師:你們手里的絲巾是什么顏色的?

  請拿紅色絲巾的小朋友到前面來,我們一起數數紅色絲巾有幾條?

  (繼續引導幼兒給其他顏色的絲巾分類)

  教師結:絲巾有這么多漂亮的顏色,我們可以用什么詞來形容它多種的顏色。

  (引導幼兒說出五顏六色)

  2、絲巾的柔軟、光滑

  教師:小朋友用手摸摸你手上的絲巾,摸在手上有什么感覺?

  教師和幼兒一起總結:絲巾摸在手上軟軟的,滑滑的。

  3、絲巾的.透明與不透明

  4、游戲躲貓貓

  教師:你們想不想用絲巾玩躲貓貓的游戲,我們一起說躲貓貓,躲貓貓,快快躲好,誰也找不到。

  (教師和幼兒一起躲到自己的絲巾下)都躲好了嗎?

  怎么有的小朋友我可以看見,有的看不見啊?

  教師總結:看得見的是透明的,看不見的是不透明的。

  5、絲巾的大、小

  教師:想不想再玩躲貓貓的游戲?

  老師要和一個小朋友躲在一起,誰愿意和老師躲在一起的?

  為什么這條絲巾遮得住老師,就遮不住小朋友,遮得住小朋友就遮不住老師?

  原來是絲巾太小的緣故,誰的絲巾大?

  三、結束活動

  教師:這些絲巾真漂亮,我們一起來戴一戴。(幼兒相互幫助扎絲巾)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小司機

  活動目標:

  1.喜歡參加集體游戲。

  2.辨別一個許多,感知兩者的關系。

  3.能按指揮行動。

  活動準備:

  玩具方向盤,每個幼兒一個。皮球,每個幼兒一個。

  活動過程:

  1.布置停車場。

  出示一個玩具汽車,說說汽車要休息了,停在哪里?知道集中停汽車的地方叫停車場。

  教師帶領幼兒布置停車場,教師當停車場指揮,幼兒各拿一個方向盤當小司機,做開汽車的動作,玩一玩。要求汽車要聽指揮行動。

  2.停車場有許多車。

  汽車都停在停車場內,一個幼兒代表一輛汽車,指揮問:停車場里的汽車多不多?讓幼兒感知有許多輛汽車。

  3.一輛一輛開走了。

  指揮發出信號,讓小司機將汽車開出停車場,每輛汽車出場時,要讓小司機說:我開走了一輛車。汽車都開走了后,讓幼兒看一看、想一想:停車場的許多汽車到哪里去了?知道許多分成了一輛、一輛。

  4.一輛一輛開回來。

  指揮發出信號,讓小司機都把車開回停車場,進場時要說:回來一輛車。汽車都進場后,看一看,停車場里怎么又有許多車了?知道一輛、一輛合起來是許多。

小學科學教案6

  教學目標:

  了解植物對我們人類有哪些用途。

  教學重點:

  植物的用途

  教學難點:

  植物的用途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我們的許多食物來自植物。

  2、新課教學

  1、哪些食物來自植物?這些植物長什么樣?如:玉米、水稻、小麥、大豆等。

  2、植物還有哪些用途?穿的'、用的、住的、行的、治病的、玩的等等。

  3、植物對我們很重要,我們應該怎樣珍惜和保護植物?學生思考作答,教師認真小結歸納。

  三、拓展與應用:神奇的植物——黃花蒿。

小學科學教案7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珍珠鳥*。

  2、繼續練習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

  教學重點:

  認識珍珠鳥在“我”的照料與呵護下發生變化的過程。

  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課文為我們描寫了可愛的小動物——活潑伶俐的珍珠鳥。誰能說你了解的珍珠鳥什么樣?

  二、出示自學提示,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珍珠鳥在‘我’的照料與呵護下發生了哪些變化”,分別畫出“我對珍珠鳥的照料與呵護”與“珍珠鳥的變化”的語句。

  2、在組內討論,教師巡視。

  三、全班交流

  教師提示:珍珠鳥的動作、神態及活動范圍發生了哪些變化?

  1、珍珠鳥活動的.范圍由籠里到屋里,從桌面到“我”身上,落腳的地點從“柜頂”“書架”“燈繩”到“窗框”,再到“書桌”“稿紙”,甚至落在“我”的“肩頭上”。它一步一步地親近“我”。它的膽子越來越大,神態也越來越自在、安祥,它在“我”身邊有著絕對的安全感,對“我”完全信賴了。

  2、讓學生讀一讀自己體會深的句子,學生評讀,教師作適當的指導。

  3、提問:“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珍珠鳥*》。這句話什么意思,說說你的理解?(教師應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聯系現實生活中人際間互相信賴、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事例談談自己的感受。)

  四、總結

  說說你讀了這篇課文后有什么感想?在寫作上有什么收獲?

  五、擴展閱讀

  讀《小狗兒和大畫家》,讀后說說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要表達什么思想感情?

小學科學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在不停地繞地球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月球本身不會發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陽光;月相變化是月球在不斷繞地球公轉的過程中發生的。

  2、能夠對月相變化的原因做出合理的假設和猜想;能夠用模擬實驗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

  3、愿意傾聽其他同學對于月相變化原因的觀點和評述。

  二、教學準備

  大白紙、記號筆、黃色乒乓球、臺燈、鉛筆、粉筆。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提出研究問題

  (1)出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盈月、滿月、凸虧月、下弦月、殘月這八種典型月相的圖片,讓學生根據從農歷初一開始出現的順序排列。

  (2)提出研究問題:月相的變化是怎樣形成的?

  2、形成研究假設

  (1)讓學生以小組進行討論:月相每個月重復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2)讓學生在班上匯報自己的想法。

  (3)把學生按照不同的解釋分成小組,并且根據自己的想法作出一個示意圖。

  在繪制示意圖之前,為了讓不同學生畫的示意圖能夠被相互理解,教師提出以下幾點要求:

  ①示意圖要表示出從北極俯瞰時,地球和月球的位置;

  ②當月球處于軌道上的不同位置時所出現的月相。

  ③月球繞地球轉動的方向

  (4)學生展示并介紹自己的示意圖。其他的學生可以針對示意圖提出疑問并要求解釋。

  (5)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大家做出的不同假設以及針對各種假設存在的疑問。

  3、設計模擬實驗

  (1)讓持有不同見解的學生設計出一個模擬實驗來檢驗示意圖中展示的.假設。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①用什么來代表示意圖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陽?

  ②怎樣表示月球繞地球的運動?

  ③怎樣觀察月球在不同位置時出現的月相?

  (2)讓學生根據制定的實驗方案準備試驗所需要的材料。

  第二課時

  1、進行模擬實驗

  (1)讓學生按照不同的假設分成小組進行模擬實驗。

  (2)教師巡視、指導不同小組進行實驗的情況。

  2、匯報實驗情況

  (1)讓各組學生匯報模擬實驗中出現的情況,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引導他們回答:

  ①在實驗中你是怎樣讓月球繞地球運動的?你這樣做的根據是什么?

  ②如果要看到新月的時候,月球應該在什么位置?這時對應的日期應該是什么時候?如果要看到其他典型的月相,月球應該在什么位置?

  ③在你的模擬實驗中月相變化的順序和我們實際觀測到的月相變化的順序是不是一致的?

  ④根據模擬實驗的情況,你認為自己的假設是正確的嗎?如果不正確,你的根據是什么?要怎樣修改?

  3、總結月相形成的原因?

  (1)讓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交流總結月相形成的原因。

  (2)讓學生思考:如果月球繞地球運動的方向反過來,對于月相的變化有什么影響?

  4、布置作業

  讓學生根據實驗的結果修改自己所作的月相成因的示意圖。

小學科學教案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液體的性質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

  2、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液體有許多。

  過程與方法:

  1、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2、通過加熱液滴和調制液體來探索未知液體的性質。

  3、學會給液滴加熱的技能。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很多的證據。

  【教學重點】

  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很多的證據。

  【教學準備】

  演示實驗:一個馬鈴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組實驗:每組一個馬鈴薯、酒精燈、不銹鋼調羹2個、濃鹽水、40克食鹽、40克白糖、2只燒杯、一根筷子。

  【教材處理】

  考慮到學生往往已經有鹽水能讓馬鈴薯浮起來的認知,在演示實驗中教師有意識的把另外一個杯子里溶解味精,當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幾種物質的混合,這樣就避免了讓學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馬鈴薯的沉浮:

  1、觀察馬鈴薯的沉浮。

  (1)推測馬鈴薯放人水中是沉還是浮。

  (2)把馬鈴薯輕輕放人清水中,觀察它的沉浮狀況。

  (3)把馬鈴薯從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輕輕放人另一個杯子中,觀察它的沉浮。

  怎樣解釋馬鈴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響馬鈴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釋馬鈴薯的沉浮現象?

  二、觀察比較兩種液體:

  1、觀察兩杯液體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熱實驗,教師先指導加熱的方法,然后從兩個杯子里各取幾滴液體,分別滴在不銹鋼調羹上加熱,比較液滴變干后留下的痕跡。(液滴加熱:各取一滴液體來觀察一下:把液體滴在不銹鋼調羹上,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觀察比較液滴變干后留下的痕跡。加熱后,其中一個不銹鋼調羹上會留下比較明顯的白色顆粒物。)

  3、觀察兩種留下的痕跡,有什么不一樣,兩種液體一樣嗎?能使馬鈴薯上浮的液體有什么特點?

  三、調制一杯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

  1、提問: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質就能夠使馬鈴薯浮起來呢?

  2、每個小組調一杯鹽水試試,馬鈴薯在鹽水中能上浮嗎?

  注意調制鹽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鹽,食鹽溶解后,放人馬鈴薯檢驗是否浮起來,并做好記錄,直到馬鈴薯浮起來為止。(提示:這里不要學生一下子把全部食鹽倒人杯中,如果這樣,學生就探索不到液體濃度與馬鈴薯沉浮的關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質就能夠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濃度不夠、液體的密度不夠大,馬鈴薯是不會浮起來的學生在調制的'過程中,一次次地加鹽,馬鈴薯沒有立即浮起來,當食鹽溶液的密度超過馬鈴薯的密度時,馬鈴薯才浮起來。)

  實驗記錄

  水的量 食鹽的量 沉浮情況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3、如果時間允許,讓學生用同樣方法,制作一杯糖水進行檢驗,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進行檢驗。(設計目的:不局限于用食鹽做實驗,調制不同的液體來檢驗學生的猜想,這樣對學生形成嚴謹的思維有很大的幫助。)

  4、思考:從實驗現象和結果分析,怎樣的液體才會使馬鈴薯浮起來。

  四、閱讀資料:

  閱讀本課的資料,我們從中明白了什么?

  板書設計:

  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液滴加熱

  調制液體

  觀察—發現—推測—驗證

  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

  教學后記:

小學科學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空氣主要由氮氣、氧氣、稀有氣體和二氧化碳等組成;

  (2)、通過實驗,知道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2、過程與方法:

  (1)、初步理解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的實驗原理,知道氣體體積的測定的一般方法。通過對“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的設計,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自主設計實驗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探究的樂趣,保持和增強對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驗證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難點:初步理解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原理。

  三、教學準備

  3個集氣瓶,火柴,3個具支錐形瓶,導管若干,6套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裝置,冰水,無水硫酸銅粉末,表面皿。

  四、教學過程

  1、導入(視頻)

  師提問:空氣與人類密切相關,大家對空氣了解多少?你知道空氣是由哪些成分組成的?

  生回答

  師:根據書本活動驗證空氣中存在二氧化碳和氧氣

  生:活動,展示實驗現象

  師分析:在活動一中發現石灰水并沒有渾濁,什么原因呢?

  比較新制的石灰水和長期暴露在空氣中的石灰水。

  學生得出結論:空氣中存在二氧化碳,但含量很少。

  活動二展示:木條在空氣中與在氧氣中的燃燒情況。

  師:從實驗中得出什么結論?

  生:空氣中存在氧氣。

  師:如何驗證空氣中存在水蒸氣?

  小組討論,回答

  師總結

  師:空氣中除了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外還有什么?

  生:氮氣

  師:對,拉瓦錫通過實驗發現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并且測出氧氣體積占空氣總體積達1/5。

  師: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如何測出?

  老師演示小實驗

  提問:

  1、注射器向外拉會有什么現象?

  2、水為什么會注入到集氣瓶中?

  3、注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跟抽出水的體積有何關系?

  學生思考、討論

  提示:如果抽出的是氧氣,則注入水的體積就是氧氣的體積。

  師:用什么方法能將集氣瓶中的氧氣全都消耗完?

  生:物質燃燒

  師:用碳燃燒好還是磷燃燒好呢?提示:碳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磷燃燒會產生五氧化二磷固體。

  生思考討論

  師:由此裝置改裝而來的測定氧氣的體積分數的實驗裝置。

  師:介紹裝置、實驗原理及操作步驟、注意事項

  學生操作,記錄實驗現象。

  師:誤差分析及實驗改進

  總結:經過大量實驗,得出空氣在各成分所占的比例

  師:這些氣體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自習p72

  生總結氧氣、氮氣、稀有氣體在生活中的應用

  師:大家知道零食中充的是什么氣體嗎?請下課后自主思考。

  五、板書設計

  一、空氣的成分

  二、空氣的利用

  氮氣(78%) 制化肥、炸藥、制冷劑

  氧氣(21%) 供呼吸、助燃

  空氣 水蒸氣(0.03%)

  二氧化碳(0.93%)

  稀有氣體(0.04%) 激光技術應用、保護氣體、霓虹燈

  六、教學反思

  本堂課中需要學生理解氧氣體積分數測定實驗的原理,而這也是本堂課的難點和重點,實驗前的啟發實驗有助于學生理解,本堂課學生參與不是很多,需要學生多參與到課堂中,在誤差分析后,可以讓學生嘗試再做一遍實驗,有助于學生對本實驗的深刻理解。

小學科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繼續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調查能力。

  2、能從多種角度描述礦物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礦產與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2、認識到保護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節約能源的重要性。

  科學知識

  1、知道主要能源礦產、金屬礦產及其提煉物的名稱。

  2、知道怎樣觀察描述礦物。

  教學重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能從多種角度觀察參觀察礦物的特點。

  難點:意識到礦場與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教學準備

  礦物(黃銅礦、赤鐵礦、鋁土礦),礦物觀察資料,無釉瓷片,銅片,鐵釘,磁鐵,放大鏡等。

  教學過程

  (一)課前

  師生互動閱讀有關礦物研究的資料。

  【設計意圖:由于孩子們在日常生活的中對礦物的了解并不多,用課前資料的閱讀可以豐富孩子有關礦物研究的一些知識,可以為后面觀察礦物來提供基礎】

  (二)、導入

  出示生活中常見的三種物品(銅釘、鐵釘和鋁合金窗)和自然界中常見的三種礦物(赤鐵礦、黃銅礦和鋁土礦)讓同學生通過初步的觀察猜測他們之間是否有聯系。

  這里有三種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和和自然界中三種常見的礦物標本,通過你的觀察你覺得它們之間有聯系嗎?究竟是否像同學們所猜想的那樣我相信經過接下的學習同學們一定會有更準確的答案。(板書:走進礦產)

  【設計意圖:通過設疑提問的方式引入,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也為后面的觀察礦物創造了一個情景。】

  (三)新授

  1、想一想。

  通過老師的提問:你準備從哪些方面對礦物標本進行觀察?怎樣觀察?需要用到什么工具?來引導學生明確需要觀察些什么,應該怎樣觀察,要借助些什么工具。

  【設計意圖:通過老師的提問孩子們的回答,讓孩子們進一步的確定觀察礦物應該從哪些方面來觀察,應該怎樣觀察,需要用到些什么。這樣更能提高觀察的效果及效率。】

  2、做一做。

  (1)ppt出示觀察要求。

  分工和做,每兩人觀察一種礦物并完成相應的礦物觀察表;認真觀察,在規定時間按內完成觀察記錄;觀察時注意安全;觀察完成后材料員將材料收集保管好。

  (2)觀察礦物標本完成觀察記錄表。

  (3)匯報觀察結果。

  3、討論。

  根據剛才的觀察我們發現了這三種礦物的很多特點。請同學們根據這些礦物的特點討論以下他們之間有聯系嗎?如果有誰和誰有聯系呢?

  4、匯報。

  5、總結。

  究竟是不是像同學們所說的.這樣下面就由老師來解開謎題。(ppt出示赤鐵礦、黃銅礦、鋁土礦的基本特點,及他們在生活中的應)

  6、拓展。

  你還知道問我們生活中哪些物品與礦物有關嗎?ppt出示例子。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礦物的特點和生后中某些常見物品的聯系,讓同學意識到礦物和我們的生活是緊密相關的。】

  (四)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看來這節課我們都有了各自的收獲,同學們收獲到豐富的科學知識,老師也收獲了一群聰明可愛的學生。但是在下課前老師還有一個問題要留給大家課后思考,你覺得它們之間有聯系嗎?若果有又是怎樣的聯系呢?

  【設計意圖:總結這一堂課的同時為下一堂課設置懸念準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科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能舉例說出常見的人工制造產品。

  科學探究

  1、能對人工世界的物體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2、能對校園內和校園外的物體是否是人工制造的進行猜想。

  3、能針對尋找人工制造的物體這一活動制訂簡單的計劃。

  4、能用合適的語言簡單描述人工制造的物體。

  5、能與同學討論、交流生活中常見的人工制造的物體。

  6、能對本課的學習進行反思和評價。

  科學態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尋找人工制造的物體產生興趣并積極參與其中。

  2、能如實描述生活中的人工制造的物體。

  3、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認識人工制造的物體。

  4、愿意傾聽分享他人的觀察結果,樂于表達,講述自己的.觀察結果。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1、了解人類可以利用科學技術改造自然,讓生活環境不斷得到改善。

  2、了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需要從自然界獲取資源。

  3、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造產品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

  教學準備

  校園外人工制造產品的圖片和視頻。

  學生準備

  《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與問題

  1、看視頻,同學們,你看到了什么,除了自然物體,還有什么?

  《二》探究與發現

  活動1、尋找校園里的人工制造的產品

  制訂計劃:去哪里尋找,怎么尋找,需要帶些什么,小組同學怎么分工,觀察時需要注意什么。

  交流討論。

  搜集信息

  處理信息。完成手冊第六頁。

  表達交流

  得出結論:房屋、衣服、文具、自行車等都是人工制造的,它們構成了人工世界。

  (三)應用與拓展

  1、說說自己了解的人造產品

  2、老師從衣食住行方面進行深入交流。

小學科學教案13

  第一課時 使用工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過程與方法:常識在實踐中解決指定的科學問題(如拔圖釘、鐵釘和木螺釘),發現做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從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工具和機械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恰當地選用工具和機械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教學重點】選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選擇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原因討論。

  【教學準備】

  記錄表(學生);常用工具,剪刀、螺絲刀、開瓶器、羊角錘、小刀、鑷子、

  老虎鉗(教師);釘有三個圖釘、2個鐵釘、兩個木螺絲釘的木板一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個漂亮的窗花剪紙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來的?(出示窗花剪紙)。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還能做些什么事?(剪繩、剪指甲??)

  那么錘子能幫助我們做哪些事情?(出示錘子)

  二、我們用過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事情,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我們常用的工具(板書課題:使用工具)

  2、你還知道哪些工具?他們能幫助我們做什么事?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稱和能做的事情填在書本P2表格內。比一比,哪些同學想地更多。

  3、小組匯報:

  請一個小組上臺來介紹,并且可以使用老師講臺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4、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對工具的使用已經比較熟悉,并且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請大家來幫我解決一個問題。(啟后)

  三、選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師這里有釘有一些釘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釘子沖木板中取出來,請問我該選擇什么樣的工具比較合適?

  2)請小組內的同學先觀察一下釘在木板上的釘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說說你選擇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組長領材料,組織小組成員開展實驗

  3、全班交流:說說你們剛才選擇的工具是最合適的嗎?

  4、分組發言共同評論。

  四、完成三項任務的工具選擇

  1、請大家觀察P3的三幅圖,請你在右邊選擇最恰當的工具來完成這3項工作。 并且說說你選擇的理由。

  2、油桶通過斜面推上車,比較省力;大石頭用撬棍當趕感去撬動比較省力;利用繩子和滑輪組成定滑輪可以很方面地將國旗掛到旗桿頂上。

  3、教師小結:有一些很費力、很難做的事情,如果我們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讓我們做的更好。

  4、 請大家看P3工具的定義,深入理解。

  五、全課總結:對于簡單機械,我們還有什么問題想研究?

  六、作業布置

  第二課時杠桿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并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對杠桿尺進行研究

  【教學難點】對數據的整理和分析

  【教學準備】

  杠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杠桿類和非杠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請同學們推薦“大力士”上來抬講臺)

  哎,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

  用吊機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輪吊??(請學生出謀劃策)

  二、認識杠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什么是杠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板書分析杠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在展臺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杠桿

  觀察P4 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 學生自己體驗杠桿尺的組成及變化。

  三、研究杠桿的秘密

  1、 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

  (學生一般認為都是省力的,教師在課堂上舉例費力的事件)

  讓我們用杠桿尺這個工具,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研究。

  2、 對杠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 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請同學上臺來試一試,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4、 還有其他方法嗎 ?

  5、 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據記錄在P6上的'表格內。完成實驗之后再把實驗數據進行統計: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6、 對所有的數據進行觀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7、 教師進行總結: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各情況的比較和分析。

  四、收集數據步驟的反思

  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據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五、全課小結

  六、作業布置

  第三課時 杠桿類工具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杠桿可以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認識到杠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不同種類的杠桿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條件下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杠桿。

  【教學重點】對不同杠桿的比較和分析

  【教學難點】找出不同杠桿的三個點和是否省力情況。

  【教學準備】

  長竹筷、螺絲帽或其他重物、棉線或釣魚線、塑料盤(學生)。桿秤、螺絲刀、開瓶器、鑷子、油漆桶、啤酒、粉筆;畫有螺絲刀撬油漆桶、鑷子夾粉筆、開瓶器開啤酒瓶的圖片(教師)。

  【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戲:出示油漆桶一個、啤酒一瓶、粉筆5支;鑷子、一字螺絲刀、開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開,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開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夾5支粉筆到一個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個同學完成地快,請其他同學為他們加油。

  二、杠桿類工具的比較

  1、剛才三位同學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他們使用的工具合適嗎?(合適)

  2、思考一下,他們所使用的三種工具哪種是省力的?哪種是費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請幾位同學進行判斷,并說說理由)

  3、判斷他們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個點,然后進行比較)

  4、請同學們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圖片上畫出每件工具的三個點。

  5、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一下這些工具是否省力?為什么 ?

  6、在全班內進行交流反饋;并對學生的畫圖進行展示交流。(重點分析鑷子和開瓶器的三點位置的變化。開瓶器支點在前端,阻力點在中間;鑷子支點在末端,用力點在中間)

  7、小結:怎么樣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樣的工具是費力的?(請同學找出其中規律)

  三、給各種杠桿類工具分類

  1、請同學們在書本P8頁的10種工具上畫一畫,找出每樣工具的三個點。然后判斷一下它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費力。

  2、學生各自作圖、填表。

  3、匯報交流(請學生到展臺下進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們都知道杠桿能省力,能幫助我們抬起自己無法徒手搬動的東西;但是為什么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工具他們有的是費力的呢?為什么這樣設計呢?

  5、教師小結。

  四、小桿秤的研究

  1、俗話說:“稱砣雖小,能壓千斤”,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桿秤來,請大家來說一說,為什么桿秤的稱砣這么小,卻可以“壓住”這么重的重物。(請學生從杠桿的三點之間的關系說一說)

  2、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做一桿小桿秤。小桿秤制作過程指導。(祥見教參P17~18)

  3、指導學生用逐個放砝碼的方法在桿上畫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稱盤內放一個50克砝碼,然后使桿秤平衡,在桿上刻下刻度,放2個??)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桿秤。(稱一稱自己的鉛筆盒、書本等物體的重量)

  五、課后思考題

  出示教師用的桿秤進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繩分別進行稱重時,桿秤會發生什么變化?

小學科學教案14

  第一課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的進行。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的重點】了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的.難點】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的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的過程】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三、回憶中的大樹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第二課 校園的樹木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的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的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的觀察樹干。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的變化。

  【教學的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的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的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的相同之處。

  【教學的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的過程】

  一、觀察樹木的方法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三、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

  第三課 大樹和小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征。

  大樹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植株的高矮、莖的粗細和質地。

  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小草的主要形態特征,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的意識。

  【教學的重點】找大樹和小草的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的難點】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教學的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的小草,最好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的果實、葉片。

  【教學的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小草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小學科學教案15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重在研究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即是前兩課的延伸與擴展又是后一課的鋪墊,地位很重要。本科內容逐漸遞進,從生物間廣泛的“伙伴”關系和“競爭”關系入手,深入到具體的食物關系,引入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展現生物間復雜的食物關系,再由此啟發學生思考食物關系的斷裂將會造成的嚴重后果,以及人類在其中可能發揮的破壞作用,為下一課學習生態平衡做好準備。

  教學內容分兩部分:一是研究生物間的食物關系,認識食物鏈,初步了解食物網。二是思考破壞自然界食物關系斷裂將會造成的嚴重后果。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科學已進入小學高年級階段的科學課探究學習。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由于他們接觸《科學課》已有3年多的時間了,已形成了一定的科學素養,學生也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了解,并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學生對自然界的動植物充滿著好奇,喜歡多方位的觀察與了解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在教學中老師如何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觀察探究將受到很大的挑戰。為此,我對本課進行了精心的安排,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科學地探究思考起到有效地引導。而自然界中動植物間的食物鏈與食物網對于學生來收有一定的困難。

  三、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各種食物鏈的資料。

  2、能夠把食物鏈中的生物劃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3、能夠分析生物間的食物關系。

  (二)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食物鏈、什么是食物網。

  2、知道食物鏈的組成。知道食物鏈的營養來自于綠色植物并會書寫食物鏈。

  3、認識食物鏈上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意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于環境,又影響環境。

  2、知道食物鏈被破壞的后果,能自覺地保護生物的生存環境。

  四、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了解生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食物關系。

  (二)教學難點:能夠完整的找出、寫出食物鏈。

  五、教學方法創新:

  (一)選擇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

  本課宜采用由直觀思維到形象思維再到抽象思維的教學方法。

  (二)利用多媒體課件。

  通過圖片、動畫及影視等手段把各種動物之間食物關系演示出來,變得直觀、具體、形象,學生易于理解。

  (三)媒體、網絡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讓學生人人動手畫出幾種動物之間的食物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提高學生的演繹、歸納總結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運用問題驅動法,恰當運用信息技術,發揮“整合”的作用。

  讓師生、生生之間互動交流,使更多的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符合兒童身心、智力發展的有效活動。

  六、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

  師:在生活中,我們發現在同一個區域里往往生活著許多不同的生物,它們有的是相互合作的“伙伴”,像蜜蜂和花。有的是相互敵對的“競爭者”,像田鼠和貓頭鷹。但是,到底是什么把這些不同種類的生物聯系在一起的呢?

  【設計意圖:導入采用了激發學生的提問法。并拋出了兩個詞“伙伴”“競爭者”,學生一聽來了興趣,接下來本課的新授內容做好引導】

  2.探究新授:

  (1)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段動畫,請同學們在看地過程中思考,在這個故事中有幾種動物?這些動物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結果怎樣?(課件播放)動畫看完了,誰能回答剛才老師提出的問題?你能給這段故事用一個成語起個名字嗎?螳螂以蟬作為自己的食物,黃雀以螳螂作為自己的食物,那么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板書:蟬螳螂黃雀)科學上,規定了用箭頭來表示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箭頭要指向吃者。(統一用“→”表示“誰被誰吃”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片,為學生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那蟬又吃什么呢?(完善板書)這樣我們的食物關系就完整了,就像這些動植物一樣,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間這樣一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稱為“食物鏈”。(板書:食物鏈)

  (3)在大自然中有許多的食物鏈,像這樣的例子你還能說出幾個嗎?看來同學們的生活經驗不是很豐富,大家還需要多用心觀察生活。

  【設計意圖:教師設問,讓學生分組進行研討、交流,充分體現小組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

  (4)這次,老師請來了3位生物朋友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上(漿果、田鼠、貓頭鷹),咱們來看看他們分別是誰?請小組同學合作找到他們在食物鏈中的位置。(小組討論1分鐘、生匯報)

  【設計意圖:教師設問,讓學生分組進行研討、交流,實踐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新型教學方式,可以突破教學難點。】

  (5)我們來觀察一下這幾組食物鏈,它們有什么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這幾條食物鏈是從什么開始到什么結束的?學生討論1-2分鐘。

  (6)(食物鏈的源頭都是植物,終點都是兇猛的食肉動物)在每條食物鏈里,植物充當什么角色,我們同學能給它們起個名字嗎?科學家把像綠色植物這樣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命名為生產者。(課件出示)那么兇猛的食肉動物呢?咱們也來給它起個名字!科學家把像動物這樣以其他生物為食的生物叫做消費者。但是,植物的養料又從哪里來的呢?(生答:陽光、水分、空氣等)除了大家介紹的這些無生命物質,老師還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在植物養料供給上的重要角色,它就是分解者。(媒體介紹什么是分解者)分解者不僅分解小動物的糞便,還分解一些動植物的殘骸,把它們分解為植物可以吸收的養料。哪些生物可以充當分解者呢?同學們了解地真多,比如說:蘑菇、蚯蚓、細菌、屎殼郎等等它們都是分解者。但是,我們在食物鏈中并不能發現它們。因為他們無“捕食”行為,也沒有“被捕食”行為,所以不寫進食物鏈。

  【設計意圖:學生分組討論,然后總結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定義】

  3.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1)(課件出示圖片)咱們大家一起來看一下,下面這些生物之中,哪些是生產者?(生答)哪些是消費者?(生答)哪些又是分解者?(生答)先請一名同學說說都有哪些植物?(1名同學發言)

  (2)在清楚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后,我們來個小競賽,有信心獲勝嗎?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種生物,(鷹、青草、蛇、鳥、牛、老鼠、谷物、兔、鹿、狐貍)請一名同學說說它們都是什么?請小組同學合作在記錄單上畫、寫食物鏈。比一比,哪組畫地多。

  匯報:很好,其他小組有不同意見嗎?

  同學畫出了這么多的食物鏈,老師課前也畫好了,同學想看嗎?

  【設計意圖:本環節意在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現新知,明確難點,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給學生營造親自動手找出多條食物鏈的情景,使學生在親自動手“尋找”的過程中,把知識轉化為方法,把方法轉化為實踐能力。】

  4.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觀察這些連接在一起的食物鏈,你發現了什么?這些交叉的食物鏈構成了什么形狀呢?科學家給它取個形象的名字,叫做食物網。特別注意一下老鼠和鳥,看看它們被吃了幾次或者吃多少種食物?也就是說,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以吃多種食物。

  (2)說一說:萬一其中的一種生物滅絕了,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維護生態平衡,下節課我們來繼續學習。

  (3)人類與大自然也通過食物鏈和更復雜的一些食物網而相互聯系,如果,在這張圖上我們再增加人,你還能找出一些包括人在內的食物鏈嗎?這個研究任務就留給同學們課后去完成好嗎?

  5.板書設計

  食物鏈

  樹葉→蟬→螳螂→黃雀

  (學生舉例)

  漿果→田鼠→貓頭鷹

【小學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案01-14

小學水的科學教案05-25

小學科學教案【經典】12-06

小學科學教案(經典)01-09

小學科學教案03-05

小學科學教案(經典)03-05

小學科學教案【薦】02-14

小學科學教案【熱】02-24

小學科學教案【精】02-23

【薦】小學科學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