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案匯總[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科學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科學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水的作用,了解常見物體的含水量。
過程與方法:
提出問題,列舉事例,實驗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了解水資源狀況,珍惜水資源。
教學準備:
配套光盤、西紅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學活動建議:從小到大,孩子們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經驗使他們能夠說出許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臉洗手、能澆花、能養魚……這些的粗淺認識,正是我們帶領學生走進水單元的基礎。本課從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擴展到動物、植物的生命活動,全面提升學生對水的認識、感受到生命離不開水。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補充一些數據加以說明水是生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帶領學生做一個裝置觀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讓學生親自動手,想多種方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勵學生嘗試。
教學過程:
導課:
同學們,在上一個單元的教學中,我們認識了我們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種多樣,豐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須有一樣東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這個單元我們就來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書課題)
一、寫一首贊美水的小詩
因為有你,
小草變得嫩綠;
因為有你,
魚兒游得歡暢;
……
因為有你,
地球才這樣美麗。
學生寫完后,讓寫得優美的同學上臺朗讀,激發學生熱情。
二、了解水的作用
通過剛才同學們所描寫的優美的小詩,我想同學們了解了水在許多方面的作用。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每人說10個動物、植物和人離不開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會渴死;
洗臉、洗手、洗澡,講究衛生少不了水;
澆花、種莊稼都需要水;
……
(根據學生列舉的事例,小結歸納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離不開水)
三、探究常見物體的含水量
1、動動手。
想多種辦法,把西紅柿里面的水擠出來,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樣做?
2、也可以選擇其他含水分較多的蔬菜或水果來做實驗。
3、小組討論:
怎樣比較胡蘿卜和土豆哪個含水多?
四、活動
1、給下面的扇形圖涂顏色(用淡藍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積)
A^xxx65%是水;
B雞蛋76%是水;
C魚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試驗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實驗方法:將小草植入一個玻璃瓶子中,在瓶內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層水以防止水分蒸發,然后進行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
把觀察結果寫在記錄紙上。
五、小結
生命離不開水,水就像母親的乳汁一樣,哺育著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參考資料:
水的'重要性
地球上的人類和一切生物,都與水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它不僅孕育了生命,還為人類提供了物質資源和文明發展的基礎。據統計,一個人煤田要喝2升左右的水,如果一個人活到60歲,他一生飲水50噸。人的生命一刻也離不開水,水不僅是^xxx內重要組成部分,而且^xxx內發生的一切反應都是在介質水中進行的。沒有水,養料不能被吸收;氧氣不能運到所需要部位;養料和激素也不能大大它的作用部位;廢物不能排除,新陳代謝將停止,人將死亡。因此,水對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物質。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動都是起源于水的。^xxx一旦缺水,后果是很嚴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感舌燥,皮膚起皺,意識不清,甚至幻視;缺水15%,痛苦往往甚于饑餓。如果沒有水,植物不能直接吸收養分,因為養分只有溶于水,才能被植物的根毛吸收;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是在水的直接參與下進行的,沒有光合作用,植物也就不能生存。
水是生命的搖籃,也是人類一切經濟活動的命脈。農民灌溉需要水,據資料介紹,灌溉一公頃水稻需水18000噸,一畝蔬菜需水25~30噸,一畝小麥需水40~50噸,一畝棉花需水35~50噸。工業生產也需要水,每生產一噸鋼需水100噸,一座發電能力100千瓦的火力發電廠,每年需淡水上億噸。鋼鐵廠用水作為洗滌劑,如漂洗原料和產品,清洗設備或廠房,所有的工廠都要利用水的各種作用來維護正常生產,幾乎每一個生產環節都有水的參與。所以,水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此外,城市生活和建設每時每刻都需要水。
水的起源
地球上剛剛誕生時,沒有河流,也沒有海洋,更沒有生命,它的表面是干燥的,大氣中也很少有水分。那么如今浩瀚的大海,奔騰不息的河流,煙波浩淼的湖泊,千奇百態的萬年冰雪,還有那地下的清泉暗流和天上的云霧雨露,這些水是從哪兒來的呢?
原來,地球是由太陽星云分化出來的星際物質聚合而成的,它的基本組成有氫氣和氮氣以及一些塵埃。固體塵埃聚集結合形成地球的內核,外面圍繞著大量的氣體。地球剛形成時,結構松散,質量不大,引力也小,溫度很低。后來,由于地球不斷收縮,內核放射物質產生能量,致使地區溫度不斷增高,有些物質慢慢變軟熔化,較重的物質,如鐵、鎳等聚集在中心部位形成地核,最輕的物質浮于地表。隨著地球表面溫度逐漸降低,地表開始形成堅硬的地殼。但因地球內部溫度很高,巖漿活動非常激烈,火山噴發十分頻繁,地殼也不斷發生變動,有些地方隆起形成山峰,有些地方下陷形成低地和山谷,同時噴發出大量的氣體。由于地球體積不斷縮小,引力也隨之增加,此時這些氣體已無法擺脫地球的引力,從而圍繞著地球,構成了“原始地球大氣”,水蒸氣便是其中之一。
水蒸氣在空中達到飽和時便冷卻成云,變成雨,落在地面上,聚集在低洼處,逐漸積累成湖泊和河流,最后匯集到地表最低區域形成海洋。地球上的水在開始形成時,無論湖泊或海洋,其水量不會很多,隨著地球內部產生的水蒸氣不斷地被送入大氣層,地面水量也不斷增多,經歷幾十億年的地球演變過程,最后終于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江河湖海。
小學科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經歷設計實驗、動手做實驗、收集實驗現象、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獲取結論、把實驗結論和同學們共享的科學探究過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實驗過程中能與小組同學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實驗方案。
3、能和小組同學一起,堅持實驗觀察,并做好記載。
4、能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獲取科學的結論。
5、在實驗過程中能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產生新的問題。
6、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一人準備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組準備:探究記錄本;標簽紙4張;紙盒四只;水壺一只;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學習
1、談話:植物角的植物為什么會產生這些變化?
教學說明:通過談話,喚起學生關于植物角植物變化而產生的問題的記憶,提出研究問題。
學生可能根據上節課提出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陽光照射的方向有關;和長期只在花盆的一側澆水有關;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勻有關等。學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據,有的則是無依據的。如果出現不合理的猜想,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問:怎樣才能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教學說明:學生可能會根據以往科學探究的經驗,提出“做實驗”。猜想只有通過實驗才能驗證,本環節旨在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驗證意識。
二、設計實驗
1、談話: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小組的猜想是什么?怎樣設計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教學說明:小組內可能有不同的意見,教師要建議小組內相對集中地研究一個問題。
2、小組討論:各小組要研究的問題是什么?你們打算怎么研究?實驗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們控制的變量是什么?怎樣控制變量?請各小組討論后制定實驗方案。
教學說明:實驗方案的制定,應該由小組同學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學生經過三年的科學探究經歷,能較好地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3、交流實驗方案:你們小組研究的問題是什么?你們打算怎樣進行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哪個小組給大家匯報一下?
教學說明:一個小組的實驗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學設計實驗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師生會發現一些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有指向地指導學生設計對比實驗。
4、全班共同分析:他們的方案設計的合理嗎?你有什么好的建議?
教學說明:在學生分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以敏銳的眼光,及時發現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方案進行完善。
5、完善實驗方案:請各小組完善你們的實驗方案!
教學說明:學生在分析樣本后,會反思自己的實驗方案,然后在小組內完善自己的實驗方案。
三、組裝實驗材料
1、準備實驗材料:我們研究的問題是什么?我們需要哪些實驗材料?
教學說明:在準備實驗材料之前,學生要根據實驗方案,準備實驗需要的材料。
2、分組組裝實驗材料。請同學們根據實驗方案組裝實驗材料。
教學說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可能有一些實驗材料沒有寫進實驗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對實驗方案進行再次修改。
3、小組分工:怎樣操作?怎樣觀察和記錄?
教學說明:組裝好了,小組同學應該有一個分工:有記錄員,有操作員,有觀察員……小組內進行合理的分工,對實驗的有序進行將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實驗觀察中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與評價:在組裝實驗過程中,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你認為本組同學表現如何?
教學說明:在實驗裝置完成后,有必要對組裝實驗的過程進行反思。因為在這一過程中,是一個不斷修正實驗方案的過程,也是一個在經歷中獲得積極體驗的過程。對小組同學、班級同學積極性的評價,對本組同學經驗的反思,都會是一種深刻的探究體驗。
第二課時
一、匯報交流
提問: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實驗和觀察,我們各小組都有哪些發現?
教學說明:學生在實驗和觀察過程中,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把學生這些觀察報告在全班進行交流,有助于學生了解其他小組實驗的成果,也是師生共同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總結的需要。教師應引導向光性小組和向水性實驗小組分別進行匯報交流。
二、歸納分析
1、討論:各小組實驗的情況有相同的地方嗎?
教學說明: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發現分組實驗實驗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進一步發現,控制的變量和實驗結果之間的關系。
2、思考:這些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問題?
教學說明: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現象和變量之間的關系,得出實驗結論。陽光控制組可以得出結論:植物生長向著有光的'地方生長,這在科學實驗中是證實;而水份控制組得出的結論是:植物生長方向和澆水的方向無關,這在科學實驗中是證偽。
3、提問:在實驗中,我們還發現了什么問題?
教學說明:在實驗中不斷發現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是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時的一般經歷,這也應該成為小學生在科學探究實驗中的過程。問題意識的培養,就是要鼓勵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不斷生成新的問題。
4、小結:我們在實驗中,發現植物生長過程中,不斷地向有光的地方傾斜,科學家通過研究也發現了這個秘密,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長的方向與澆水的方向無關。
三、延伸拓展
問題:植物生長的方向與澆水的方向無關,植物的根的生長方向與澆水的方向有關嗎?怎樣知道?
教學說明:一個研究的結束,意味著一個新的研究的開始。此環節引導學生對新問題進行思考,意在為進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筆。
小學科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一些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質不能溶解在水中;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
2、過程與方法:觀察和描述幾種固體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現象;使用過濾裝置分離幾種固體與水的混合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研究溶解與不溶解現象的樂趣,激發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嚴格按規范利用溶解裝置進行實驗。
教學重點
觀察、比較、描述食鹽、沙和面粉三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與不溶解。
教學難點
1、比較食鹽、沙和面粉在水中的變化有哪些異同。
2、過濾實驗的規范操作。
3、給小學生上科學課應該準備哪些內容
一、做到“三了解”。
1、了解大綱:了解大綱可以對整冊教材、整個單元直至每節課做一個綱目性的了解,這樣教師做好課前準備就多了一把入門的鑰匙。
粵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科學在我們身邊》,就是以“學生對身邊事物已有的觀察認識的生活經驗為引領,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身邊的事物,解釋觀察到的現象,探索其中的奧秘”。每節課、每個單元、整冊教材都是這樣,做到“胸中有大綱、腹中有教材”。
2、了解教材:要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必須建立在對教材全面理解把握上。俗話說“熟讀百遍,其意自現”要反復閱讀,細細品味,深刻挖掘教材內容,才能做到對教材的舉重若輕。
3、了解學生:學生是學習主體,了解學生特點可以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在一、二年級很少系統接觸科學,有的只是對科學現象的感性認識。學習科學就是要啟發學生天性的好奇心,這是科學學習的起點,把他們對花鳥蟲魚、日月星辰的好奇心轉化成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行為,只要教師給予充分的活動機會、運用直觀的教具,學生學好科學是不成問題的'。
二、課堂上要有的放矢,給學生準備充分的有結構的材料
選擇有結構的材料供學生探究活動,是提高科學探究活動效率的前提。所謂有結構的材料就是教師經過精心設計的典型教學材料的組合。這種材料的組合,既要揭示教學內容有關的一系列現象,體現教材的科學性,又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具有趣味性,使學生喜歡并有能力通過對材料的探索,形成完整形象,進而獲取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在《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這課,我選擇了土豆、泡沫、木頭、橡皮泥、鐵塊、裝滿水的玻璃瓶六種典型的物體,它們放入水中有沉的,有浮的。而沉在水里的物體要使它浮起來辦法更多了,選擇的這些典型的物體,有的可以借助漂浮物,有的可以減輕它的重量,有的可以改變它的形狀,有的可以增加水的密度,當然有的也可以幾種方法并用。這些材料的選擇既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又注重了學科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學生的思維火花得以迸發,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廣度,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學生利用這些典型的材料,依據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實驗,在操作中驗證假設,在探究中獲取知識,在實踐中感受快樂,提高了課堂探究的效率。
小學科學教案4
教學設計:
水變成水蒸氣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水的蒸發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通過實驗了解加快蒸發的條件。
2、指導學生觀察、分析、描述水在蒸發時所發生的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學準備:
酒精燈、火柴、小燒杯、水、一塊濕抹布,毛巾等一個大燒杯,有水,一小袋鹽,小藥匙一把,一根玻璃棒。兩個中燒杯,事先貼上標號(1號和2號),半杯水,每組一塊手絹,培養皿,吹風機,小電池,熱水袋,電熨斗,小電風扇
教學過程:
一、初步了解蒸發現象
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的單元,水單元(用濕抹布在黑板上寫一個水字),請你猜測一下,這個“水”會有什么變化?
2.學會匯報,(變干了,變成水蒸氣,蒸發掉了等等)
3.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為什么嗎?)
4.你看到水蒸氣了嗎?由此,你覺得水蒸氣它是什么樣的?(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
5.小結:像這樣由水變成水蒸氣的現象,我們就叫做蒸發。(板書)
6.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的蒸發現象嗎?
7.學生舉例。
二、知道加快蒸發的三個條件。
1.從剛才的回答中,唐老師發現大家在平時生活中都是一個有心者,這一點唐老師非常喜歡。
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經驗怎么樣。比如說,唐老師這兒有一塊濕毛巾,你能想到幾種方法讓上面的水蒸發掉呢?
2.學生思考后回答。
3.不錯,其實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我們什么也不做,就讓他這樣放在這,過了一段時間后,它會不會干?對,但這樣做時間就比較長了。
4.那怎樣做能讓這塊毛巾快點干呢?看哪組想到的方法比較好。
5.小組討論。
匯報時注意說出所需的器材和實驗過程
6.匯報(按方法匯總)
7.唐老師事先準備了幾樣實物,但還有幾組的同學只能對不起你們了,加入到其它組去吧,好嗎?
8.分組實驗
9.剛才的實驗大家都做得很認真,誰能說說你們觀察到的現象?
10.現在,誰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怎樣就可以加快蒸發呢?
三、鞏固,小結
1、今天,我們主要研究了水的蒸發,關于這水和水蒸氣,你們還有什么問題想問嗎?
2.唐老師倒準備了幾個問題,看你們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鹽是從哪來的嗎?(出示鹽)現在,唐老師把它放入燒杯中,攪拌一下(邊說邊演示),現在,我又想把放進去的鹽取回來了,你有辦法嗎?
(2)有1號和2號這樣兩杯水,我想讓1號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發掉,你有什么辦法?你能讓2號中的水盡量不減少嗎?
小學科學教案5
活動目標:
1、通過生動、有趣的游戲,發現絲巾的特征。
2、能愉快的參加活動,體驗絲巾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與幼兒人數相等的絲巾、箱子一只(魔術箱)。
活動過程:
一、魔術導入活動。(手指箱子)
1、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什么?
老師告訴你們,這個箱子和一般的箱子不一樣,這是個魔術箱,它會變魔術。
今天這個魔術箱給小朋友變出什么呢?我們來看一看,箱子里有東西嗎?
2、老師蓋上蓋子,我們一起來說變變變看老師變出了什么?
絲巾漂亮嗎?是什么顏色的?這么漂亮的絲巾有什么用呢?漂亮的絲巾戴在脖子上,怎么樣?
你想不想戴漂亮的絲巾,沒有了怎么辦?我們一起說絲巾絲巾快出來。
二、了解絲巾的各種特征
1、絲巾的顏色:
教師:你們手里的絲巾是什么顏色的?
請拿紅色絲巾的小朋友到前面來,我們一起數數紅色絲巾有幾條?
(繼續引導幼兒給其他顏色的絲巾分類)
教師結:絲巾有這么多漂亮的顏色,我們可以用什么詞來形容它多種的顏色。
(引導幼兒說出五顏六色)
2、絲巾的柔軟、光滑
教師:小朋友用手摸摸你手上的絲巾,摸在手上有什么感覺?
教師和幼兒一起總結:絲巾摸在手上軟軟的,滑滑的。
3、絲巾的透明與不透明
4、游戲躲貓貓
教師:你們想不想用絲巾玩躲貓貓的游戲,我們一起說躲貓貓,躲貓貓,快快躲好,誰也找不到。
(教師和幼兒一起躲到自己的'絲巾下)都躲好了嗎?
怎么有的小朋友我可以看見,有的看不見啊?
教師總結:看得見的是透明的,看不見的是不透明的。
5、絲巾的大、小
教師:想不想再玩躲貓貓的游戲?
老師要和一個小朋友躲在一起,誰愿意和老師躲在一起的?
為什么這條絲巾遮得住老師,就遮不住小朋友,遮得住小朋友就遮不住老師?
原來是絲巾太小的緣故,誰的絲巾大?
三、結束活動
教師:這些絲巾真漂亮,我們一起來戴一戴。(幼兒相互幫助扎絲巾)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小司機
活動目標:
1.喜歡參加集體游戲。
2.辨別一個許多,感知兩者的關系。
3.能按指揮行動。
活動準備:
玩具方向盤,每個幼兒一個。皮球,每個幼兒一個。
活動過程:
1.布置停車場。
出示一個玩具汽車,說說汽車要休息了,停在哪里?知道集中停汽車的地方叫停車場。
教師帶領幼兒布置停車場,教師當停車場指揮,幼兒各拿一個方向盤當小司機,做開汽車的動作,玩一玩。要求汽車要聽指揮行動。
2.停車場有許多車。
汽車都停在停車場內,一個幼兒代表一輛汽車,指揮問:停車場里的汽車多不多?讓幼兒感知有許多輛汽車。
3.一輛一輛開走了。
指揮發出信號,讓小司機將汽車開出停車場,每輛汽車出場時,要讓小司機說:我開走了一輛車。汽車都開走了后,讓幼兒看一看、想一想:停車場的許多汽車到哪里去了?知道許多分成了一輛、一輛。
4.一輛一輛開回來。
指揮發出信號,讓小司機都把車開回停車場,進場時要說:回來一輛車。汽車都進場后,看一看,停車場里怎么又有許多車了?知道一輛、一輛合起來是許多。
小學科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了解放大鏡是不同于普通鏡片中間厚兩邊薄的鏡子。而且它還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
2、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增強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了解放大鏡的特點和功能。
教學難點:學生正確、規范使用放大鏡,體驗到放大鏡不僅能放大物體的圖像,還能看到物體的許多細節。
教學準備: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三種)、教學課件。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有不同放大倍數的)、小六字號的字條、樹葉、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學方法:實際操作。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請了特殊的寶貝過來和大家一起來玩,想必這節課會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鏡子來)你們猜這是什么呀,那有誰可以過來摸一摸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個小鏡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筆。
師:那我們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東西呢。
生:打開看看。
師:對。當你從表面不知道這是什么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打開的方法看一看。(鄭重的把包的放大鏡放在展示臺上慢慢打開上面一點)師:現在猜一下,這里會是什么。
生:鏡子。(再打開下面一部分)
師: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開)
生:是把的圓鏡子。
師: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生:放大鏡。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見我爺爺拿過。
生:我家里有。師指著另一個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師:對,它真的就叫放大鏡。(板書課題)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放大鏡的秘密好不好。(把放大鏡的圖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鏡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動一:認識放大鏡的構成
師:平時玩過放大鏡的舉手。生舉手。你是怎么玩的'?
生:老師我拿著放大鏡去照螞蟻來。
生:我去照字來。
生:我沒玩過放大鏡。但是我玩過我奶奶的老花鏡來。
師:每個小組長的桌洞里,我給每位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個放大鏡(3個低倍,1個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師:想玩可以。但是老師有要求,會玩的才能玩。老師的要求你能做到嗎?
師:小組長輕輕的拿出來。注意要求一放大鏡是玻璃做的,我們要輕拿輕放。要求二不要拿著放大鏡對著太陽,那樣會灼傷眼睛。明白我的要求了嗎?
師:老師就喜歡遵守規則的小朋友。
師:好。那我們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們普通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樣生看摸。
師:你們有什么新發現了嗎?
生:中間厚兩邊薄。
師:你是怎么發現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來的。
師:那你給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間時兩手有這么大的距離,而摸這里邊上就有這么大的距離。
師:你們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鏡都是這樣的嗎?
生:我發現放大鏡的外面都是有個塑料框。
師:他說的是真的嗎?趕快舉出你的放大鏡看看是不是這樣的呢。
師:哦,都有個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個放大鏡都有的共性告訴大家了。你是一個會總結的孩子。(板書名稱)其他小朋友還有什么發現?
生:還有個把。
師:看看是不是都有個把。我們把這個把稱作鏡柄。
三、活動二:學習放大鏡的使用
師:孩子們真聰明我們認識了放大鏡。大家想不想運用上它來觀察新事物。
師:先別著急觀察之前我們仍然有要求。大家來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鏡時,手持放大鏡柄,用放大鏡慢慢的靠近想觀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體為止,觀察你想要觀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注意放大鏡不要晃動哦)?
師:現在你明白了嗎?明白了。
師:誰再展示展示應該怎樣來使用放大鏡。生展示。
四、活動三:運用放大鏡去觀察新事物
(設計目的:學會借助工具觀察事物)?
師:真不錯。你是個活學活用的小孩子。好現在我們就去觀察個字條。能玩出新發現的孩子老師才喜歡。
師:組長拿出1號袋,拿出里面的字條。開始玩吧。師下去觀察孩子的發現。
生:能把物體放大。
生:我的放大鏡放的大。
師:放大?是嗎?那你上來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來展示臺先把字條放上去。
師:你們記住多大小了嗎?你放大給其他同學看看。生放上放大鏡來看)
師:放大了沒有嗎?真的能放大。
師:有沒有小朋友感覺你放大的比他的還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鏡上來演示。
師:老師這還有個放大鏡,老師也試試。再放上一遍。剛才我們發現放大鏡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還能放大別的嗎?同學們想不想研究一下。
師:你們想放大什么?
生:(發散思維說)放大指紋。
師:可以放大你身體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體。
生:可以放大筆,文具盒。
師:你們想用放大鏡觀察這么多的東西啊。你們感興趣的這些東西都可以用放大鏡來觀察。但是很遺憾,今天老師沒有把小朋友們想觀察的東西都帶過來。但是每個小組老師都給大家準備了(課件招打出來)昆蟲的盒子,里面有小螞蟻、瓢蟲、樹葉或標本。同學們用放大鏡來觀察這些事物,來看看它們放大后到底是什么樣子好不好?好。觀察。
五、觀察交流。
(設計目的:知道放大鏡能觀察物體的細節)
師:記住觀察的時候要告訴我放大了之后他們是什么樣子。
師:誰有新發現了。有兩個以上發現的先上來展示。生把東西放上實物展臺。先說你發現了什么。然后用放大鏡在展臺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觀察螞蟻。
生:我看到了螞蟻肚子上有斜紋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紋了。
生:我看到螞蟻的嘴巴了。
師:本身我們不用放大鏡看不大清楚這么多細節,而用了放大鏡我們能看到這么多的細節。(板書:放大鏡可以幫助我們觀察物體的更多細節)
師:誰還觀察了螞蟻。你還有不一樣的發現嗎?那你也上來展示一下吧。我們今天是運用放大鏡觀察了我們想觀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當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鏡觀察什么了呢?你們想不想知道?(放視頻看放大鏡的應用,望遠鏡是變形的放大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明了各種特殊的放大鏡,他們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業(讓學生繼續保持愛探索的精神)
科學家利用放大鏡制作了這么多的工具。那我們能不能利用身邊的事物來制作一個放大鏡呢?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滴管和水,你知道嗎,用他們也能做出放大鏡來。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里使勁一捏,滴管就吸飽了,然后我把里面的水放出來,它有可能就會變成一個放大鏡,你們信不信、你們試一試,你想放大什么,你就把吸飽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
生開始操作。
師:怎么樣你成功的發現放大了嗎?生:看到了。
原來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鏡。看來科學無處不在,在我們的身邊就有。
總結:我們這一節課都在玩什么呀?放大鏡。玩放大鏡你都發現了什么呀?我知道了……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一種科學上觀察的工具—放大鏡,以后還會有更多的工具幫助你們進行科學觀察你們愿不愿意繼續學科學呀?讓我們一起一下口號。”我們愛科學”。
小學科學教案7
一、教材
首先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聲音的傳播》是科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第三單元第5課的內容,這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聲音的大小、高低以及產生的原因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教材呈現的兩個活動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聲音的傳播方式。
二、學情
在教學過程中,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就要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
我所面對的四年級學生,他們經過一年的學習,對科學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學生考慮問題不深入,邏輯性思維不強,實驗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課當中我將通過活動引導學生,讓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進一步提升科學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與技能:知道聲音是通過物體以波的形式進行傳播的;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學會描述實驗過程和現象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從實驗中獲取事實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我將教學重點設置為:
重點:理解聲音是需要通過物質進行傳播的。
難點:知道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
五、教學方法
為了體現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講授法,小組合作法,實驗探究法,課堂討論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識。
六、教學用具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課目標,我將在每個小組準備土電話、1米唱的鋁箔條、木質米尺、棉線、尼龍繩以及實驗記錄表進行實驗活動。
七、教學過程
接下來,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導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我將展示一張有聲賀卡,悄悄將他打開,并問:同學們,你們有什么發現呢?當位于教室各個位置的學生都說出聽到了美妙的音樂聲時,我將追問:為什么大家都聽到了聲音?賀卡傳出的聲音是怎么傳到我們的耳朵里的?以此引入今天的新課:今天就讓我們通過學習新課《聲音的'傳播》,來解決這些問題。
意圖:以有聲賀卡導入能充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創設問題情景,能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帶著探索未知的心理進入新的教學。
(二)新課教學
在這一環節,我將分為如下兩個活動進行。
活動一:振動物體與聲波。
我將結合本單元第二課所接觸過的實驗:用振動的音叉接觸水面引起水面波動,指導學生動手實驗,并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并描述水面是如何波動的,以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震動的物體會引起周圍物體的振動。在這基礎上我會讓學生玩一玩“土電話”小游戲,并通過思考“聲音是怎么從電話的一端到達另一端的?”進一步感知聲音的傳播方式。游戲結束后我將引導學生總結: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意圖:通過動手實驗,小游戲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為后面活動探究做好鋪墊。
活動二: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
我將用PPT展示各種不同的實驗材料,并引導學生猜測聲音在這些物體中的傳播效果是否一致以及哪一種材料傳播效果最好,并將想法記錄下來。在此之后,我會讓學生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在實驗前我將組織學生談論實驗中的注意事項,然后我再強調三點:(1)每次敲擊音叉的力度大小要一樣;(2)將物體的一端緊連著音叉,另一名同學在另一端傾聽;(3)時刻保持教室安靜,認真傾聽各種材料物體的聲音傳播并記錄。再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將實驗結果填入實驗記錄表。
通過兩個活動,我會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聲音是以波的形式進行傳播的,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能力不同。最后讓學生結合結論解釋導入中的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實驗活動過程中領悟實驗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
(三)鞏固提高
在這一環節,我將從以下兩點進行:
1.同學們,通過實驗我們已經知道聲音能在空氣、固體中傳播,誰能說說聲音還能在什么物體中傳播?我將適時出示一個有關釣魚的flash動畫,讓學生通過回憶釣魚要在岸上保持安靜,否則魚兒會嚇跑,啟示學生說出,聲音還能在液體中傳播。
2.出示一張宇航員們在月球上利用無線電設備通話的圖片,引導學生認識到空氣是聲音傳播的重要物質。
3.自由發言階段。讓學生舉例聲音傳播的實例,并用所學知識解釋其中的原理。
意圖:這樣設計能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了解更多與科學有關的知識,體會知識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四)小結作業
在小結環節,我將引導學生結合我的板書以及簡單的問答形式對本課進行回顧。
在作業布置方面,我會讓學生課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木棒和鐵棒的聲音傳播能力,并記錄下來,下節課伊始進行分享。
這樣運用開放性且學習小組合作的形式布置作業,可以較好的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將知識的學習延伸到第二課堂。
小學科學教案8
第一課時使用工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熟悉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潔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過程與方法:常識在實踐中解決指定的科學問題(如拔圖釘、鐵釘和木螺釘),發覺做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從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工具和機械可以幫忙我們做一些事情,恰當地選用工具和機械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教學重點】選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選擇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緣由爭論。
【教學預備】
記錄表(學生);常用工具,剪刀、螺絲刀、開瓶器、羊角錘、小刀、鑷子、
老虎鉗(教師);釘有三個圖釘、2個鐵釘、兩個木螺絲釘的木板一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個美麗的窗花剪紙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來的?(出示窗花剪紙)。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還能做些什么事?(剪繩、剪指甲?)
那么錘子能幫忙我們做哪些事情?(出示錘子)
二、我們用過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用工具來幫忙我們做事情,今日我們就來討論我們常用的工具(板書課題:使用工具)
2、你還知道哪些工具?他們能幫忙我們做什么事?請大家在小組內
小學科學教案9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重在研究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即是前兩課的延伸與擴展又是后一課的鋪墊,地位很重要。本科內容逐漸遞進,從生物間廣泛的“伙伴”關系和“競爭”關系入手,深入到具體的食物關系,引入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展現生物間復雜的食物關系,再由此啟發學生思考食物關系的斷裂將會造成的嚴重后果,以及人類在其中可能發揮的破壞作用,為下一課學習生態平衡做好準備。
教學內容分兩部分:一是研究生物間的食物關系,認識食物鏈,初步了解食物網。二是思考破壞自然界食物關系斷裂將會造成的嚴重后果。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科學已進入小學高年級階段的科學課探究學習。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由于他們接觸《科學課》已有3年多的時間了,已形成了一定的科學素養,學生也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了解,并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學生對自然界的動植物充滿著好奇,喜歡多方位的觀察與了解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在教學中老師如何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觀察探究將受到很大的挑戰。為此,我對本課進行了精心的安排,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科學地探究思考起到有效地引導。而自然界中動植物間的'食物鏈與食物網對于學生來收有一定的困難。
三、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各種食物鏈的資料。
2、能夠把食物鏈中的生物劃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3、能夠分析生物間的食物關系。
(二)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食物鏈、什么是食物網。
2、知道食物鏈的組成。知道食物鏈的營養來自于綠色植物并會書寫食物鏈。
3、認識食物鏈上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意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于環境,又影響環境。
2、知道食物鏈被破壞的后果,能自覺地保護生物的生存環境。
四、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了解生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食物關系。
(二)教學難點:能夠完整的找出、寫出食物鏈。
五、教學方法創新:
(一)選擇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
本課宜采用由直觀思維到形象思維再到抽象思維的教學方法。
(二)利用多媒體課件。
通過圖片、動畫及影視等手段把各種動物之間食物關系演示出來,變得直觀、具體、形象,學生易于理解。
(三)媒體、網絡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讓學生人人動手畫出幾種動物之間的食物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提高學生的演繹、歸納總結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運用問題驅動法,恰當運用信息技術,發揮“整合”的作用。
讓師生、生生之間互動交流,使更多的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符合兒童身心、智力發展的有效活動。
六、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
師:在生活中,我們發現在同一個區域里往往生活著許多不同的生物,它們有的是相互合作的“伙伴”,像蜜蜂和花。有的是相互敵對的“競爭者”,像田鼠和貓頭鷹。但是,到底是什么把這些不同種類的生物聯系在一起的呢?
【設計意圖:導入采用了激發學生的提問法。并拋出了兩個詞“伙伴”“競爭者”,學生一聽來了興趣,接下來本課的新授內容做好引導】
2.探究新授:
(1)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段動畫,請同學們在看地過程中思考,在這個故事中有幾種動物?這些動物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結果怎樣?(課件播放)動畫看完了,誰能回答剛才老師提出的問題?你能給這段故事用一個成語起個名字嗎?螳螂以蟬作為自己的食物,黃雀以螳螂作為自己的食物,那么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板書:蟬螳螂黃雀)科學上,規定了用箭頭來表示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箭頭要指向吃者。(統一用“→”表示“誰被誰吃”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片,為學生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那蟬又吃什么呢?(完善板書)這樣我們的食物關系就完整了,就像這些動植物一樣,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間這樣一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稱為“食物鏈”。(板書:食物鏈)
(3)在大自然中有許多的食物鏈,像這樣的例子你還能說出幾個嗎?看來同學們的生活經驗不是很豐富,大家還需要多用心觀察生活。
【設計意圖:教師設問,讓學生分組進行研討、交流,充分體現小組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
(4)這次,老師請來了3位生物朋友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上(漿果、田鼠、貓頭鷹),咱們來看看他們分別是誰?請小組同學合作找到他們在食物鏈中的位置。(小組討論1分鐘、生匯報)
【設計意圖:教師設問,讓學生分組進行研討、交流,實踐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新型教學方式,可以突破教學難點。】
(5)我們來觀察一下這幾組食物鏈,它們有什么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這幾條食物鏈是從什么開始到什么結束的?學生討論1-2分鐘。
(6)(食物鏈的源頭都是植物,終點都是兇猛的食肉動物)在每條食物鏈里,植物充當什么角色,我們同學能給它們起個名字嗎?科學家把像綠色植物這樣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命名為生產者。(課件出示)那么兇猛的食肉動物呢?咱們也來給它起個名字!科學家把像動物這樣以其他生物為食的生物叫做消費者。但是,植物的養料又從哪里來的呢?(生答:陽光、水分、空氣等)除了大家介紹的這些無生命物質,老師還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在植物養料供給上的重要角色,它就是分解者。(媒體介紹什么是分解者)分解者不僅分解小動物的糞便,還分解一些動植物的殘骸,把它們分解為植物可以吸收的養料。哪些生物可以充當分解者呢?同學們了解地真多,比如說:蘑菇、蚯蚓、細菌、屎殼郎等等它們都是分解者。但是,我們在食物鏈中并不能發現它們。因為他們無“捕食”行為,也沒有“被捕食”行為,所以不寫進食物鏈。
【設計意圖:學生分組討論,然后總結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定義】
3.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1)(課件出示圖片)咱們大家一起來看一下,下面這些生物之中,哪些是生產者?(生答)哪些是消費者?(生答)哪些又是分解者?(生答)先請一名同學說說都有哪些植物?(1名同學發言)
(2)在清楚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后,我們來個小競賽,有信心獲勝嗎?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種生物,(鷹、青草、蛇、鳥、牛、老鼠、谷物、兔、鹿、狐貍)請一名同學說說它們都是什么?請小組同學合作在記錄單上畫、寫食物鏈。比一比,哪組畫地多。
匯報:很好,其他小組有不同意見嗎?
同學畫出了這么多的食物鏈,老師課前也畫好了,同學想看嗎?
【設計意圖:本環節意在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現新知,明確難點,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給學生營造親自動手找出多條食物鏈的情景,使學生在親自動手“尋找”的過程中,把知識轉化為方法,把方法轉化為實踐能力。】
4.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觀察這些連接在一起的食物鏈,你發現了什么?這些交叉的食物鏈構成了什么形狀呢?科學家給它取個形象的名字,叫做食物網。特別注意一下老鼠和鳥,看看它們被吃了幾次或者吃多少種食物?也就是說,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以吃多種食物。
(2)說一說:萬一其中的一種生物滅絕了,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維護生態平衡,下節課我們來繼續學習。
(3)人類與大自然也通過食物鏈和更復雜的一些食物網而相互聯系,如果,在這張圖上我們再增加人,你還能找出一些包括人在內的食物鏈嗎?這個研究任務就留給同學們課后去完成好嗎?
5.板書設計
食物鏈
樹葉→蟬→螳螂→黃雀
(學生舉例)
漿果→田鼠→貓頭鷹
小學科學教案10
一、課程標準:
1.知道在科學探究中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實證據為基礎,證據的收集可以有觀察、實驗等多種方法。
2.能通過栽培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
3.能指認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種器官的作用。
二、教學目的: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調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圖畫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
(二)科學知識:
1.知道植物對人類的貢獻。
2.知道我們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3.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個部分及其名稱。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植物對人類的貢獻,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1.能指認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種器官的作用。
2.知道植物對人類的貢獻。
3.意識到植物對人類的貢獻,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
四、學習成果評價
(一)概念發展:
1.不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個部分及其名稱。
2.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個部分及其名稱。
3.意識到植物對人類的貢獻,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
(二)探究能力:
1.能夠描述職植物對人類的貢獻。
2.能夠調查植物的用途。
3.能用圖畫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
五、教學材料:
圖片、自制“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圖”、布置學生收集、閱讀植物方面的資料和圖片
六、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師生互動的目的
教學反饋
集中話題
1.前面我們觀察了解了土壤。和土壤的聯系最密切的要數——?(各種各樣的植物)。
2.這個單元我們一起來看看各種各樣的植物。
3.板書課題
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植物的興趣。
探索和調查
植物對人類有哪些貢獻?
1.教師讓學生充分討論、說一說,感受植物對人類的貢獻。
2.教師補充一些學生沒有說過的植物并小結:植物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3.剛才同學們說得最多的是植物為人們提供營養,那么你們知道各種植物的哪部分能供我們吃嗎?
教師及時點撥學生認識植物的各個部分名稱。
同學們對植物的`各個部分的認識都很準確,如果請你畫一株完整的植物,會畫嗎?
評價時,引導學生從植物的六個器官方面進行評價。
認識植物對人類的多方面貢獻,感受植物與人類的和諧。
認識植物的局部。
引導學生用圖畫的方式描述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稱。
回顧和解釋
這一課學習的課題是《植物和我們》,植物和我們有哪些關系?
鼓勵學生說出這節課的收獲。主要從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的貢獻等方面說。
小學科學教案11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一冊第54-55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會數數量是10的物體,會讀會寫數字10,知道1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10以內數的大小,掌握10的組成。
2.培養學生眼、腦、口、手協調活動的能力。
3.讓學生充分感受美,初步培養學生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
4.結合主題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
教學設想: 1.通過觀察主題畫、拼擺圖案,"蘋果"連線等創造美的氛圍,通過積極的即時評價和活動,溝在通師生情感,為學生營造一個怡人、愉悅的課堂物化環境和人際環境。
2.以操作為認知的突破口,使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不斷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3.合理增加教學厚度,滲透有關數軸和數物、數形對應的思想。
教學重點:
教學10的組成。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如何有序的分解10。
教具準備:
主題畫、小圓片、小紅花、計數器、小棒、投影片、五角星圖、梨子圖片、貼在小黑板上的蘋果圖片(圖上有數)
學具準備:
直尺、10朵小紅花、10根小棒。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誘導立美
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10月1日是什么節日?對,10月1日是國慶節,今年國慶節天安門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非常熱鬧,大家想看看節日的天安門是什么樣的嗎?(出示主題畫)引導學生觀察紅旗、燈籠的數量(8),每幅標語的字數(9),幾位小朋友、幾個汽球(9)。教師拿一張帶汽球的小朋友圖片邊跑邊說,又來了一個小朋友,她手里也拿了一個汽球(貼上畫面),現在畫面上有幾個小朋友?幾個汽球?(10)
板書:10的認識
你能用10說一句完整的話嗎?
二、建構認知,操作立美
1. 初步認識數字10。
(1)領讀10。
看看10和我們前面學的0-9有什么不同?
(0-9是一個數字,10是兩個數字組成)
(2)請同學們拿出10朵小紅花,擺成好看的圖案。(巡視時發現不同圖案,有選擇地上黑板擺。然后小結:同學們經過動腦擺出了許多好看的圖案,老師也來擺幾種。
老師今天帶來了10朵小紅花,準備獎給那些守紀律、肯動腦的同學。
2.教學10以內數的順序。
(1)出示計數器,先撥9個,再撥1個。"一共有幾個珠子?""10個珠子怎樣得來的?
(2)拿出直尺。我們數數,從哪個數字開始數?(0是起點)
從0到9有幾個數字?(10)第10個數字是幾?(9)找到10,9和10的順序是怎樣的?(9在10前面,10在9后面)
誰能按從小到大(從大到小)的順序說一遍?
(3)幻燈出示:按順序填數。
①5口7口口口
②口9口口6口口
2. 比較9和10的大小。
貼第一、二幅五角星圖,板書:9 10
9和10誰大誰小?中間用什么符號連接?(左手中、食指叉開示"〈")
出示第三、四幅五角星圖,板書:10 9
10和9用什么符號連接?(右手中、食指叉開示" )" )
10還可以比哪些數大?(10比0→9中的每一個數都大)
4.教學10的組成。
請同學們拿出10根小棒,把它分成兩堆。看看有幾種不同的分法。(學生邊擺邊輕輕地說組成,教師巡
視指導。)
指名學生回答,你想出幾種擺法?怎樣擺又好記又不會漏掉呢?(按順序)
10 10 10 10 10
即↓↓↓↓↓↓↓
9 1 8 2 7 3 6 4 5 5
5 教學10的寫法。
投影片示范,10由兩個數字組成,所以寫時占兩格。第55頁書寫格學生先描后寫。
三、游戲鞏固,合作立美
1.對口令。男:我說7。女:我對3。同位合:7和3組成10。(同時手指表示)
2.找朋友。
請10位同學到講臺前來,每人一張寫上數字的梨子圖片。(叫了7名同學后問:"我還要叫幾名同學"?)分成二組,1--5一組,5--9一組。
手拿"1"的說:"我是1,誰是1的好朋友?"手拿"9"的同學迅速跑到"1"旁邊,"我是9,9是1的好朋友。全班齊答:"對對對,
請上位",兩人握手上位。
四、練習反饋,成功立美.
(1)第55頁"做一做。
第1題讓學生在數軸上填數,練習數序。
第2題讓學生用線連出組成10的兩個數。教師巡視指導,請學生板演。(小黑板上貼有寫上0-9的一個重復數字5的蘋果圖片)
(2)幻燈片出示練習題。填"〉"、"〈"號
口〉8 口〈10 口〉9
五、課堂小,整體立美。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老師拿出一個寫有0的紙片說:"我是0,誰是0的好朋友?"學生討論回答,"我是10,10是0的好朋友"。師說:"對對對,老師和同學是好朋友"。
板書設計: 10的組成.
淺議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美育滲透-.
--兼評吳曉秋老師的"10的認識"
周新高 (安徽省績溪縣實驗小學)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美育是學校美育的主要內容,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善于在教材中挖掘美的因素,在教法上體現美的因素,以充分展示美的豐采,發揮美能效應,以美激趣,以美促智,以美育德,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的能力,使美育和智育、德育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刨設情境一一學生在羹的氛圍中萌生興趣。
美外在形式的生動形象性正契合了兒童學習時的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因此,美的典型環境是激發其學習興趣的極好手段。本課教學時,吳曉秋老師創設了如下情景:以國慶閱兵典禮和天安門主題畫面導人,通過燈籠數、紅旗數、標語字數復習8、9,在9個小朋友放飛9個汽球的基礎上,跑來一個小朋友,手里拿著一個汽球,自然導出新知,接著鼓勵學生說說身邊數量是10的事物(我有10只手指,我家有10盆花等);在初步認識10的過程中,通過學生拼擺,教師補擺,用學具小紅花擺出三角形、圓形、四方形、梅花形圖案;10的組成連線練習,把數寫在紅紅的蘋果圖上。這些畫面、圖案和教師簡潔美觀的'板書、親切生動的語言、優雅大方的儀表,和圖文并茂的教例,構成一個動態組合,優化了課堂的物化環境。學生沐浴在美好的氛圍中,必然會產生愉悅之感。這種情感體驗對心靈的影響是無可替代的。
二、注重操作-一學生在美的情意中學會學習。
動作性的活動,對兒童學習中的理解,具有無比巨大的重要性。這不僅是變抽象為直觀,為理解架橋鋪路,更因為手口眼腦的協調動作,需要其全身心投入,極大地激活了思維,使學習成為-種和諧活躍的身心運動。本課中拼圖案、擺小棒、比大小、對口令等系列活動,對完成本課教學目標無疑具有決定性作用,而學生在活動中的受益也絕不僅僅是10的認識這點知識。在本課教學中,吳老師還有效地運用了合作學習的形式,并以游戲"找朋友"的全班大合作把全課活動推向高潮。合作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也是學生道德成長的重要途徑。
三、積極評價-一學生在美的心境中不斷上進
教師的每一次動情的評價不僅是學生前進的動力,也是溝通師生情感,達到共鳴,進而營造舒心、宜人的課堂人際環境的重要手段。吳老師承續幼兒教育的評價方式,以小紅花、紅五星、鼓掌等,對思考、操作、書寫、紀律各方面進行即時評價,使學生不斷體驗成功喜悅,產生良好的學習情感和持久的學習興趣。
美育是心靈的體操,美可以導真啟智,引善育德。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要求教師,不要把科學知識講成冷冰冰的真理,要與美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同時,受到美的陶冶,獲得愉快的審美體驗。
小學科學教案12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小學
2,學科:科學
3,課時:1 3
學生課前準備:釘子、大頭針、回形針
二、教學目標
教養方面: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根據所給的材料制作一個電磁鐵;
2、能夠在探究過程中比較永久磁鐵和電磁鐵的異同;
3、能夠對電磁鐵的兩極變化進行探究;
科學知識:
1、知道什么是電磁鐵;
2、知道電磁鐵的兩極變化;
3、了解電磁鐵的應用。
教育方面:
1、培養學生好學好問的良好習慣。
2、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熱愛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奧秘的熱情。
發展方面:
3、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電磁鐵在生產生活中應用很廣,讓每個學生掌握、理解電磁鐵很重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電磁鐵》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的內容,也是一節經典的實驗課,教材注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和良好的情感態度的形成。因此,本節課主要內容有:認識電磁現象、制作電磁鐵、認識電磁鐵構造、設計電磁鐵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系的實驗方案及驗證實驗。其目的在于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探索精神,加深學生對概念和規律的形成與理解。
四、教學方法
在學生學習了電和磁鐵的基礎上來認識電磁鐵,讓學生明白電磁鐵與電和磁之間的關系。電磁鐵在通電的狀態下具有了磁鐵的一些性質,其中所蘊涵的秘密將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研究電磁鐵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挑戰,但是在此研究過程中可以增強學生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本課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活動:
1、制作電磁鐵,探究電磁鐵的.性質。首先讓學生制作一個電磁鐵,這是研究電磁鐵的前提條件,一節電池、導線、大釘子可以組合成簡易的電磁鐵裝置。電磁鐵組裝完成后,接通電源測試磁性。學生組裝好電磁鐵以后馬上就想看到現象,去嘗試。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2、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系。這個活動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主要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電流的強度、線圈纏繞的匝數有關系,學生在探究活動中仍采用“假設與搜集證據”、“控制變量”的科學研究方法來完成探究任務。在活動過程中強調的是現象的觀察和數據的記錄整理。在活動中一定要提醒學生細心,因為學生制作的電磁鐵的磁力大小有的時候變化是很小的,稍一疏忽就可能忽視了一個數據的記錄,從而導致驗證數據的不準確,結果就會有問題。
3、電磁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學習就是為生產、生活服務,主要可以采取讓學生交流、資料共享的方法,認識到電磁鐵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認識到電磁鐵為人們的工作帶來的巨大方便。有條件可以用學生天天接觸的電鈴做演示來說明電磁鐵的工作原理。
五、教學過程
(一)、認識電磁鐵:展示長鐵釘:它能變成一個像磁鐵一樣能吸引鐵的工具么?你有什么樣的辦法?除此以外你還有什么別的辦法?
師:老師能讓它變成一根磁鐵,你們相信么?演示制作電磁鐵,并用電磁鐵吸引大頭針。師:你還想用哪些磁鐵具有的特征來驗證它?師:你覺得它是一個普通的磁鐵么?該起個什么樣科學的名字呢?板書:電磁鐵
(二)、制作電磁鐵師:想制作一個像老師一樣的電磁鐵嗎?你認為需要哪些材料?在制作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學生領取材料,進行制作活動。讓學生觀看制作過程:
(三)、初步分析電磁鐵的磁力
1、比一比,你們的電磁鐵,誰吸引鐵的本領比較強呢?
2 、估計一下,你們的電磁鐵要增強磁力,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3 、總結并且板書學生意見:導線圈數、電池多少、鐵釘規格、等。
(四)、探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
師:你能根據自己的推測設計一個實驗來試試看嗎?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總結整理:
1、只能改變一個單一因素。
2、如何改變這個因素。
3、怎樣記錄。
探究活動、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總結匯報;師:你通過實驗,發現你猜測的因素和電磁鐵磁力大小有關么?你們是怎樣操作的?比較了哪些數據?教師將學生的研究成果板書在黑板上。 小結:
五、了解電磁鐵兩極的變化:
師:我們通過剛才的比較,知道了電磁鐵的一些特點。現在我們來比一比,磁鐵和電磁鐵有哪些相同?學生比較。師:用磁針測一測你的電磁鐵的兩極。再和其他小組的電磁鐵比一比,你發現了什么?
師:你能解釋一下你發現的現象的原因么?怎樣才能使你們的兩個電磁鐵磁極相同么?請比較一下兩組組裝的電磁鐵有什么不同?小組活動,要求:改進組裝的電磁鐵,使同組兩個電磁鐵磁極一樣。(相同的小組則改變成不同)總結活動過程,板書學生改裝的經驗方法。師:電磁鐵的兩極是可以改變的,可以通過……
六、全文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一種新的磁鐵,我們來看看它有什么用處!指導學生看書第44頁,簡單介紹電磁鐵的各種應用。師:希望同學們把學到的知識廣泛地應用到生活中去,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
七、教學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以引導為主,全方面地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究能力:有目的地讓學生去實驗比賽,在比賽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從而達到預設目標,即實驗假設線圈數影響著電磁鐵的磁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及有根據地假設實驗的能力;又指導實驗前思考各種要素從而小組內布置安排實驗,來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檢驗實驗中,既放手讓小組內自由實驗又適時地巡視學生實驗進行適時指導,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實驗完成后組織學生對實驗中記錄的各種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暢述實驗報告,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表述實驗、反思實驗的能力,再一次培養學生進行完整科學實驗的能力。
八、教師個人介紹
省份:山東省學校:青州市南張樓小學姓名:張秀珍職稱:二級教師
電話:3578052
電子郵件:1553743479@qq.com
通訊地址:山東省青州市南張樓小學本科學歷,在工作中注重對教學方法的探索,對教育方式的研究。以愛心感染學生,以真誠感動家長。所帶班級在各項活動中表現突出,受到學校和家長的好評。所撰寫的論文分別獲得省級、市級一、二等獎,曾獲得過市級“優秀教師”、“教學能手”等榮譽稱號。
小學科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磁鐵有各種各樣的形狀。
2、磁鐵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被廣泛地應用在許多方面。
過程與方法
1、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關磁鐵的知識。
2、觀察磁鐵形狀,根據形狀給磁鐵取名。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了解磁鐵的用途,體會科學技術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2、樂于表達和交流。
3、激發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交流、整理關于磁鐵的知識。
【教學難點】知道磁鐵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被廣泛應用于許多方面。
【教學準備】各種各樣的磁鐵、塑料小車、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寶刀傳說。(課件圖片出示)古代的俠客不光武功高強,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從青銅兵器到鐵制兵器,越來越結實,但是也有了一類特殊的兵器。就一把普通式樣的刀,看上去沒什么特別的,卻說是“寶刀”。原來,其他的兵器不敢輕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會被它吸住,力氣小的人往往會讓兵器脫手。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鐵制的暗器還沒傷到人,只要用寶刀在面前揮舞幾圈,暗器就被它全部吸住了。難怪被俠客們稱為“寶刀”!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嗎?
2、聽完了寶刀的`傳說,我想小朋友們的心里一定出現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吧?呵呵!不著急,再看看老師的遙控小車吧!
3、演示遙控小車:把一塊磁鐵用紙包上放在塑料小車上,把一根條形磁鐵包裝成指揮棒狀,手拿“指揮棒”靠近小車,吸引或排斥著小車前進和倒退。小車怎么會聽我的指揮?
4、怪事還真多,你能猜猜其中的奧秘嗎?學生猜測、交流、討論。
二、我們對磁鐵的了解:
1、在我們周圍,很多物體上也都使用了磁鐵。我們知道磁鐵的哪些事情,是怎么知道的?
2、請以小組為單位,在記錄紙(我們知道的磁鐵)上畫出或者寫出對磁鐵的了解吧!再想想怎樣把小組知道的有關磁鐵的事情介紹給全班小朋友。一會兒我們開個小小交流會,比一比哪個小組知道的多,介紹的好。
3、小小交流會:我們知道的磁鐵。
(1)、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匯報以“磁鐵”為中心用網狀圖形式記錄在黑板上。
(2)、評比得出最佳表現組。
三、利用網狀圖,整理磁鐵知識:
1、形狀
(1)、磁鐵有各種各樣的形狀。(課件圖片出示)
(2)、這么多不同形狀的磁鐵,怎么進行交流介紹呢?為了方便,人們就根據形狀給磁鐵取名了。你能給這些磁鐵取個名字嗎?(凡取的名有道理的都給予肯定,但注意最后統一到通用稱呼上來:蹄形、條形、環形磁鐵等。)
(3)、為什么磁鐵要做成這么多的形狀?
2、用途
(1)、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鐵?
(2)、磁鐵在這些地方有什么作用?
(學生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圖片出示,或補充介紹或幫助學生打開思路。)
3、性質
(1)、我們知道磁鐵有一些特殊的性質,是怎么知道的呢?
(2)、我們能把這些性質記錄下來嗎?學生在記錄紙(我們所了解的磁鐵性質)上寫下自己所知道的磁鐵的性質。
(3)、交流匯報。
四、總結延伸:
1、回顧寶刀傳說和遙控小車,利用磁鐵還可以做什么有趣的小游戲呢?自己課后去設計設計哦!
2、對于磁鐵,我們還想知道些什么呢?
小學科學教案14
本次科學課件主要講解的是地球自轉和公轉。
一、地球自轉
1、定義:地球自轉是指地球以西向東的方向自轉一周的運動。時間為一天24小時。
2、影響:地球自轉對地球生態環境、氣候和地球上生物的生長以及人類活動都有一定的'影響。
3、術語解釋:
(1)太陽直射:是指太陽光線垂直照射到地球上的某一點;
(2)晝夜交替:指地球每24小時自轉一周,形成白天和黑夜的變化;
(3)地軸:是指連接地球兩極的軸線。
二、地球公轉
1、定義:地球繞著太陽一周的運動叫做公轉。時間為一年。
2、影響:地球公轉對季節的變化有很大的影響。
3、術語解釋:
(1)黃道:在天球中看,太陽表面上跑的軌跡叫黃道;
(2)赤道:是地球上一條假想的大圓,它與地球自轉軸交于兩極,將地球分成南北兩個半球;
(3)春分、秋分:是指地球公轉到某一位置時,太陽處于天球上的位置。春分時,太陽的位置在赤道上,秋分時,太陽的位置仍在赤道上。
總結:地球自轉和公轉都是地球的基本運動之一。地球的這兩種運動,影響著整個地球的物理、地理和氣候環境,對于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
小學科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能從外在形態結構和行為等方面設計不同的觀察項目。
(2)能根據各種資料客觀地描述各種鳥類的特點。
(3)能歸納出鳥類的共同特征。
(4)能科學地辨別某種動物是否屬于鳥類。
(5)能根據鳥喙的外形判定其與生活中的哪種工具的形狀和功能相近。
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概括出鳥類動物的共同特征。
教學過程
(1)能說出常見鳥的名稱。
(2)能說出各種不同形狀的喙對鳥類的生活有什么好處。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科學家對鳥類起源的看法。
二、觀察記錄
1、同學們誰能說一說自己所知道的鳥的名字?(找學生說)
2、鳥類動物是動物界中的一個大家庭,那么為什么把它們都歸為“鳥類”呢?它們有什么特征?講課下收集的資料
3、出示常見幾種鳥的圖片。(禿鷲、太陽鳥、野生鸚鵡、朱鹮、鵜鶘、翠鳥、蜂鳥)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圖片,并根據自己的經驗討論概括出這些鳥的主要特征,填寫在記錄卡中。咱們要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概括的最準確、最具代表性。
(1)觀察交流
(2)學生觀察討論,填寫記錄卡,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交流。
三、比較、推理
同學觀察得真仔細,我們找到這么多各種鳥的特征,那么都哪些是所有鳥類共同具有的呢?
你見過鳥是怎樣取食的嗎?它們的.嘴有什么特點?
(1)干旱時期,許多水塘和河流會干涸,一些開花結果的植物會死亡,這對于具有哪種類型喙的鳥的生活產生影響?
(2)一種鳥的喙比較的短,能夠磕開一些比較堅硬的種子的外殼,這種鳥的喙具有怎樣的特點?
四、學以致用
我們已經找到了鳥類的共同特征,我這里有幾只動物,請同學們判斷一下它們屬不屬于鳥類動物,并說出你的依據。(投影出示:蝙蝠、雞、蝴蝶、蜻蜓、企鵝等)
五、課堂作業
這節課就要結束了,你總結一下自己有哪些收獲與感受。我們應該如何與鳥類相處呢?把你的想法寫一份好的倡議書或制作一幅宣傳畫,向全校同學宣傳保護鳥類的措施。
【小學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案01-14
小學水的科學教案05-25
小學科學教案【經典】12-06
小學科學教案(經典)01-09
小學科學教案03-05
小學科學教案(經典)03-05
【熱門】小學科學教案02-23
【精】小學科學教案02-23
小學科學教案【薦】02-14
小學科學教案【推薦】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