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科學教案【熱】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在經歷測量的過程中感受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 在操作中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3. 培養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連接網絡、一盒自動鉛筆的筆芯;學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幣一個(或一張卡)
教學過程:
一、感受毫米產生的過程
1.用手比劃: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組比賽,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記錄估計值→反饋估計值→“怎樣驗證?”)
3.分組測量,驗證估計結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測量值→全班交流)
4.評議學生記錄方法,引出“當測量長度不是整厘米數時可以用毫米表示。”<課題:毫米>
二、認識“毫米”與“厘米”的關系
1.“毫米”是個多大的長度單位,你能把它介紹給大家嗎?(學生介紹)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數給同桌瞧瞧→課件演示(可選0到刻度1,也可選其它相鄰的兩個刻度)板書刻度關系式。
3.還可以這樣介紹: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用手比劃出1毫米,與直尺上的1毫米對照;再與同桌比比,看誰比劃得準。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體的長或寬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預設:1分硬幣、電話卡的厚度等)
3.從課本中數出幾張,捏緊后的厚度約為1毫米?(先估計,再驗證)
4.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預設:降雨量、自動鉛筆的筆芯等)
5.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長度。
四、小結
1.你學到了什么?
2.再次測量,準確讀出我們數學書的厚度,以及長度和寬度。(不同的記錄方法)
3.課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寫法——mm
在河南鄭州被發現的世界上最小的書,長約25毫米,寬約19毫米,厚9毫米。(請用手比劃,可以借數學書的一角進行比較)
五、練習鞏固:
書P3:“做一做”。
書P5:1、2。
六、作業:《課堂作業本》P1~2。
板書設計:
長 寬 厚
估計值:
測量值: 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業: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單位的物品,記錄下來。
調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區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可溶性固體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賴于三個主要因素:物質顆粒的大小(即表面積的大小)、水的溫度,以及液體是否被攪動。在前幾課的溶解實驗中,學生很自然地會注意到溶解的快慢問題,想到是什么因素影響了溶解的快慢。怎樣讓食鹽溶解得快一點?學生比較容易想到的是攪拌,因為前面幾課的實驗中多次使用了攪拌的方法,他們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經驗。本課從“攪拌對溶解的影響”這個對比實驗入手,到學生自行設計“怎樣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導學生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影響物質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怎樣加快方糖的溶解?經歷“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好的效果。
學情分析
學生對溶解已有一定認識,在前面的實驗中也用到過攪拌的方法。對如何加快溶解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對比實驗是證明各種猜想的的探究方法。學生剛剛接觸這樣的的`探究方法,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影響物質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
2、引導學生經歷“問題——假設——驗證——證實”科學探究過程和控制單個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3、在活動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科學嚴謹的科學態度,逐步發展科學探究的樂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習重點:通過實驗驗證加快溶解的方法
學習難點:對比實驗中單個變量的控制.
科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在觀察細胞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會查閱有關細胞的書刊及其他資料獲取信息。
2.知道科學探究是永無止境的,培養科學探究的志趣。
3.了解顯微鏡的構造并用它觀察細胞;知道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
二.重點:在觀察細胞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
三.難點:會查閱有關細胞的書刊及其他資料獲取信息。了解顯微鏡的構造并用它觀察細胞;知道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
四.教具:多媒體及自制課件
五.課型:講授
六.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課件) 板書:細胞
活動一:我們來觀察研究不同生物體的細胞。
這個活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利用顯微鏡觀察一些實物來研究認識不同生物體的細胞。包括三個環節。
一是學生觀察研究活動。教科書展示了兩幅學生觀察研究情景圖。在左邊圖中,一生正在用顯微鏡 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旁邊展現了洋蔥表皮細胞放大圖,其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對于用肉眼看不到的物體應當借助一定的儀器(如顯微鏡)來進行觀察。在右邊圖中,一 生邊觀察邊說:“我觀察到的洋蔥表皮是由一個個的小格子組成的”,還展示了一生觀察后用筆畫圖的情景,他邊畫圖邊說:“我把細胞的樣子畫下來”,目的是啟 發學生用語言和圖畫將所觀察到的細胞的樣子描述出來。兩幅圖僅是學生研究細胞的活動指向,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利用其他方式進行研究。
二是得出研究結論:生物體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單位。對于本結論,應在學生觀察研究和討論交流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而得出。
三是出示一個資料卡。教科書出示了一幅顯微鏡結構示意圖,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顯微鏡各主要部分名稱,具體使用方法可不要求學生掌握。
活動二:把我們搜集的資料交流一下吧。
包括兩個環節。
一是教科書提供了一幅學生交流情境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學生搜集的材料有細胞的發現——我知 道細胞是科學家羅伯特·胡克最早發現的;有細胞的種類——我知道草履蟲是由單細胞構成的;也有關于生物體生長發育過程與細胞的關系的資料——我知道生物體 生長發育的過程就是細胞不斷生長、繁殖、衰老、死亡的過程。一名學生在打手勢但沒有出示提示語,是指學生搜集到的資料還有很多。通過交流可以擴大學生認識 的范圍,激發學生研究細胞的興趣,為學生的后續研究埋下伏筆。
二是展示了幾組細胞圖譜。展示的有動物細胞:肌肉細胞、血細胞和口腔細胞;有植物細胞:葉子的`薄壁細胞、鴨跖草的下表皮細胞和水藻草細胞。目的是通過展示這些圖譜,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生物、不同部分的細胞是不同的,以擴大學生對細胞的認識范圍。
自由活動:
教科書的自由活動指向是讓學生制作細胞模型。教材展示了一幅學生制作場景圖。圖中一生說:“ 把看到的洋蔥表皮細胞制成模型吧”,目的是提示學生可根據自己用顯微鏡所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的樣子來制作模型。另一個學生說:“我來制作一個……”意在 是提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實際和興趣,自主選擇制作對象。教科書沒有展示某種成型的細胞模型,意圖是給學生留有較大的空間,可以制成平面的,也可以制 成立體的,可以制作某種動物器官的細胞模型,也可以制作植物某一部分的細胞模型等。
拓展活動:
本活動設計了一項內容,即查閱資料研究細胞是怎樣生長的。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查閱資料或采用其他研究方法,把對細胞的研究引向深入。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經典)08-06
(經典)科學教案08-24
[經典]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精選)科學教案07-27
科學教案(精選)10-22
科學教案(經典)10-15
科學教案(精選)07-30
科學教案【精選】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