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初三化學第三章物質構成的奧秘教案

時間:2023-10-13 19:16:03 博耿 化學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三化學第三章物質構成的奧秘教案(通用8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三化學第三章物質構成的奧秘教案(通用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三化學第三章物質構成的奧秘教案(通用8篇)

  初三化學第三章物質構成的奧秘教案 1

  第一節 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

  學習目標: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物質由微粒構成的,微粒不斷運動,微粒之間有間隔,微粒間有作用力,初三化學教案:第三章 物質構成的奧秘 第1-2節。

  2.了解物質性質與微粒之間的關系:微粒的性質決定了物質的化學性質。

  能力目標:

  1.能夠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

  2.能夠設計或完成某些說明物質微粒性的簡單實驗。

  3.能夠運用有關物質的微觀知識來進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標: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性質是由微粒的結構性質決定的。

  2.使學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識對周圍的一些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

  教學重點:

  物質的微粒性與物質變化的聯系。

  教學設計:

  引入:在前一段時間,我們學習一些氧氣、二氧化碳、水等物質的性質,它們各自都有著不同的性質。我們是否會提出這些問題:物質間為什么可以發生那么多的反應?氧氣和二氧化碳等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性質,原因是什么?物質到底由什么構成的?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那么各種物質是否有相同的構成?……這些問題將會在我們本章逐步為你解決。

  引入:既然要開始研究物質構成的奧秘,那么我們學會用微觀的觀點來觀察和解釋宏觀的物質或現象。

  一、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

  實驗:探究物質的可分性

  1.將高錳酸鉀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缽將高錳酸鉀再研碎,成為小顆粒。

  2.將研磨的高錳酸鉀粉末放入試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發現試管中的固體顆粒逐漸變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錳酸鉀溶液中,逐漸加入水,溶液的紫紅色逐漸變淺,直至無色。

  分析:

  1.固體顆粒為什么消失?

  答:高錳酸鉀顆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見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顏色由深到淺,直至無色,這是為什么?

  答:變淺直至無色,并不是高錳酸鉀消失,而是構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們看不見了。也就是能說明高錳酸鉀固體是由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構成的。

  3.同樣是高錳酸鉀溶液,有的顏色深,有的顏色淺,甚至無色。那么我們是否能說同種物質的微粒的物理性質不同?

  答:不能。對于一個微粒而言,毫無物理性質之說。也就是說,一種物質的物理性質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現出來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鹽水是咸的,這個現象又能說明什么問題?

  答:在水的作用下,構成蔗糖和食鹽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樣是微粒,一種是甜的,一種是咸的,說明不同物質是由不同微粒構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學性質。

  總結:物質是由極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構成的

  1.物質可以再分;

  2.物質是由極其微小的微粒構成的;

  3.不同的物質由不同的微粒構成,具有不同的化學性質,即:構成物質的微粒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

  4.構成物質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物理性質是由大量微粒體現的,化學教案《初三化學教案:第三章 物質構成的奧秘 第1-2節》。

  舉例:除了課本上的實驗,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那些現象能夠說明物質是由大量微粒構成的?

  回答:如過濾時水能夠從濾紙中滲過,

  補充實驗: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燒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鋇,慢慢將硝酸鋇溶液滴入小燒杯中,不斷攪拌,"乳白色固體"從無到有,并且不斷增多。

  說明:生成物硫酸鋇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顆粒被人的視覺察覺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濁液,靜置后小顆粒群聚而沉淀。

  二、微粒是不斷運動的.

  實驗:探究微粒運動的實驗

  步驟:實驗1:向盛有少量蒸餾水的小燒杯中滴入2~3滴酚酞試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濃氨水。

  現象:滴入濃氨水后,溶液由無色變為紅色

  說明:酚酞試液遇蒸餾水不能變色,而酚酞試液遇濃氨水后變紅。

  實驗2:重新配制酚酞與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燒杯B中加入3~5mL的濃氨水,用大燒杯罩在一起。

  現象:溶液A逐漸變紅

  原因:構成氨氣的微粒擴散在大燒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無色酚酞試劑變紅。

  假設實驗3:為了使實驗結論準確可靠,用一杯純凈水來代替濃氨水來做對比實驗,有無必要性?

  回答:沒有必要。因為在實驗一開始,已經證明了蒸餾水不能使無色酚酞變紅。

  結論:構成物質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無規則運動。

  提問:氨水中的氨氣的微粒在不斷的運動,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斷的運動。我想問:為什么不會是酚酞從燒杯中揮發,擴散到濃氨水與蒸餾水的混合物中,使之變色?你又能用什么實驗來證明,并不是酚酞擴散?這個實驗又能說明什么問題?

  回答:我們可以用氫氧化鈉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擴散的話,它也會使堿性的氫氧化鈉溶液變紅,但實驗事實可以證明,并沒有變色,所以假設是錯誤的。這個實驗可以說明,各種微粒運動的情況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擴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些物質容易揮發,有些物質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質卻不易揮發,不易溶解。

  提問:我們為了加快物質的溶解,我們一般可以用加熱的方法。我們發現相同質量的白糖在熱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樣多的冷水中快,這是為什么?這又能說明什么問題?

  回答:溫度高,構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擴散到水中。說明微粒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速率越大。

  總結:

  1.構成物質的微粒是不斷運動的;

  2.不同微粒的運動情況有所不同;

  3.微粒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成正比。

  舉例:那些現象又能夠說明構成物質的微粒是不斷運動的呢?

  討論:如聞到花香,濕衣服曬干,氯化氫與氨氣生煙實驗。

  三、微粒之間有空隙

  閱讀實驗:水和空氣的壓縮實驗

  現象:水不容易被壓縮,而空氣容易被壓縮

  說明:

  1.構成物質的微粒之間具有間隙;

  2.構成水的微粒間隙很小,構成空氣的微粒很大。

  閱讀實驗:水與酒精的混合實驗

  1.50mL水+50mL水

  2.50mL酒精+50mL酒精

  3.50mL水+50mL酒精

  結果: 等于100mL 等于100mL 小于100mL

  說明:同種微粒之間的間隙相同;不同種微粒間隙不同

  總結:

  1.構成物質的微粒間具有間隙

  2.不同種物質的微粒間隙有所不同

  3.同種物質時,液體、固體微粒間隙小,而氣體間隙大

  提問:有水能夠運用微粒的知識來解釋物質三態變化的原因?

  解釋:有關物質構成的知識主要有物質是很小的微粒構成的,微粒是不斷運動的,微粒間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運動受溫度的影響,溫度越高,微粒運動越快,微粒間的空隙就越大。當微粒間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時,成為固體,大到一定程度時,成為液體,微粒間的空隙繼續增大,就會成為氣體。

  提問:我們在一量筒中,現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兩塊冰糖,觀察液面情況。待全部溶解后,再觀察液面,試解釋。

  回答:未溶解時,冰糖固體的體積占據了水的一部分體積,使液面上升;當冰糖全部溶解后,構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構成水的微粒的間隙中,使總體積減小

  初三化學第三章物質構成的奧秘教案 2

  1、原子的構成

  (1)原子結構示意圖的認識

  (2)在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決定元素種類質子數(核電荷數)

  (3)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三決定決定元素化學性質最外層電子數

  (5)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決定原子的質量原子核

  說明:最外層電子數相同其化學性質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層電子數為2)

  最外層電子數不同其化學性質有可能相似(he,ne均為穩定結構)

  2、元素

  (1)定義:具有相同核電荷數(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x一種元素與另一種元素的本質區別:質子數不同

  注意:

  x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是單質,(如由o2、o3組成的混合物或金剛石與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號——拉丁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大寫

  a、書寫方法:

  b、意義

  注意:x有些元素符號還可表示一種單質如fe、he 、c 、si

  x在元素符號前加上數字后只能有微觀意義,沒有宏觀意義,如3o:只表示3個氧原子

  c、有關元素周期表

  x發現:門捷列夫

  x排列依據

  x注:原子序數=質子數

  d、分類

  e、元素之最:地殼:o、si、al、fe細胞:o、c、h

  3、離子

  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1)表示方法及意義:如fe3+:一個鐵離子帶3個單位正電荷

  (2)離子結構示意圖的認識

  注意:與原子示意圖的區別:質子數=電子數則為原子結構示意圖

  x原子數≠電子數為離子結構示意圖

  (3)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粒子的種類原子、離子、陽離子、陰離子

  區別粒子結構質子數=電子數質子數>電子數質子數<電子數

  粒子電性不顯電性顯正電性顯負電性

  符號用元素符號表示用陽離子符號表示用陰離子符號表示

  二、物質的組成的表示:

  1、化合價

  a、寫法及意義:mg:鎂元素化合價為+2價mgcl2:氯化鎂中鎂元素化合價為+2價

  b、幾種數字的含義

  fe2+每個亞鐵離子帶兩個單位正電荷3 fe2+:3個亞鐵離子

  2h2o兩個水分子,每個水分子含有2個氫原子

  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

  d、化合價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時表現出來的性質,所以單質分子中元素化合價為0

  2、化學式

  (1)寫法:

  a單質:金屬、稀有氣體及大多數固態非金屬通常用元素符號表示它們的化學式;而氧氣、氫氣、氮氣、氯氣等非金屬氣體的分子由兩個原子構成,其化學式表示為o2、h2、n2、cl2 。

  b化合物:正價在前,負價在后(nh3,ch4除外)

  (2)意義:如化學式h2o的意義:4點化學式fe的意義:3點

  (3)計算:

  a、計算相對分子質量=各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之和

  b、計算物質組成元素的質量比: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之比

  c、計算物質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

  初三化學第三章物質構成的奧秘教案 3

  目的

  通過探究空氣中物質構成的奧秘,介紹分子、原子、離子等物質結

  構初步知識,使學生初步學會從微觀的角度去認識物質,認識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或離子構成的,并認識物質發生的化學變化微觀本質,為今后學習化學打下基礎。

  重點 難點

  分子、原子、離子、相對原子質量等概念的建立。

  教學課時

  五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了解原子的概念,以及原子、分子之間的相似、相異和相互關系。

  用原子和分子的觀點加深對化學反應實質的理解。

  介紹人類對物質結構的認識史,初步認識原子-分子論在發展化學

  科學中的重要歷史作用。

  了解原子的實際質量和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

  以及相對原子質量和原子組成的關系

  教學重點 難點

  原子及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的形成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什么是分子?如何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引入新課]世界上大多數物質都是由不同的分子構成的。那么分子本身又是由什么構成的呢?分子能不能分割呢?經大量的科學實驗研究證明,分子還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這些微粒就是原子,也就是說,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那么什么是原子?

  [板 書]1.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另一種微粒。原子構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構成物質。

  2.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本身發生變化,分成原子,而原子本身沒有變化,只是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構成新的物質。所以,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 分子 物質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如:氧氣、氮氣、二氧化碳、水、酒精等

  由原子構成的物質如:金屬、稀有氣體等

  3.原子與分子的本質區別: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4.原子的特征: ]

  ①原子的質量、體積都很小

  ②原子在不斷運動

  ③原子間有間隙

  ④同種原子性質相同,不同種原子性質不同

  [講 述]原子雖小,但也有質量,而且各種原子的質量是不相同的。

  [板 書]相對原子質量

  以一種碳原子的質量的1/12作為標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跟它比較

  所得的值

  [講 述]相對原子質量只是一個比值,它的國際單位制單位為1,一般不寫出,不能認為相對原子質量沒有單位。

  初三化學第三章物質構成的奧秘教案 4

  【學習目標】

  1.認識一些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常見元素;

  2.會寫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

  3.知道元素的簡單分類;

  4.領悟自然界基本組成的簡單性,形成化學變化過程中元素不變的觀念。

  【教學過程】

  一、元素和元素符號

  [引入]補鐵、補鈣廣告中的“鐵”、“鈣”指的是什么?什么是元素?

  閱讀教材P73內容,要求熟記表3-4所列元素符號。

  過渡:你知道現在已知的元素有多少種嗎?把課本翻到149頁元素周期表,該表共有多少種元素?金屬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什么位置,非金屬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什么位置?它們的名稱各有什么特征?

  過渡:組成物質的元素總共只有一百多種,而知道構成我們大千世界的物質的種類卻有幾千萬種,元素是如何組成物質的呢?比如:氧元素不僅可以組成氧氣(O2),還可以組成臭氧(O3),一種元素就可以組成不同的.物質了,那不同種元素相互組合的情況可想而知。

  [疑1]既然都是氧原子,為什么再稱之為氧元素?

  [疑2]元素是同一類原子的總稱,難道同一種原子之間還有區別嗎?

  [答疑]氧原子核內質子數都是8,由于核內中子數不同,就可以有幾種氧原子。其他的大多數原子也是這樣。如果忽略這種差別,就可以把所有的氧原子歸為一類,因為它們核內的質子數(核電荷數)都是8,并且它們的化學性質相同,我們把這一類氧原子稱之為氧元素。

  [思考]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區別呢?

  [問題1]有一則飲品廣告稱:“本品純屬天然制品,不含任何化學元素”,你認為他說的對嗎?

  [問題2]“樂百氏”礦泉水標簽上印有水質的成分如下(mg/L):硒:0.0130,鍶:0.596,鋅:0.00162,鈉:18.4,鈣:4.36。這里的硒、鍶、鋅、鈉、鈣是指元素還是原子?

  [過渡]有了元素的知識,我們就可以采用一種標準將純凈物劃分為單質和化合物。

  閱讀教材P74后回答:什么是單質,什么是化合物?將純凈物劃分為單質和化合物的標準是什么?

  [活動探究]P75表3-5

  二、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

  [提出問題]自然界中千千萬萬種物質都是由100多種元素組成的,不同的物質含的元素不同,在不同的物質中元素是如何分布的呢?

  閱讀圖P75 3-21、22、23,分析在地殼、海水、人體中元素分布,太陽中呢?

  [活動與探究]查閱資料,了解在地核中主要含有哪些元素。

  三、元素與人體健康

  人體中化學元素含量的多少直接影響人體的健康。對健康的生命所必需的元素稱為生命必需元素。這些元素在人體中的功能往往不能由別的元素來替代。

  [思考]1、元素不足和過量對哺乳動物的影響

  2、膳食標準

  3、10種最好的食品、10種最差的食品

  [交流討論]從化學角度怎樣衡量食品的質量?

  [活動探究]

  請從家中找幾種食品,從包裝袋上了解該食品中主要含有哪些元素。想想看,如果讓你來給這些物質分類,你怎么分類?

  第四節 物質組成的表示方法

  知識與技能:

  能說出化學式的含義;能依據物質組成、利用元素化合價書寫常見物質的化學式;能根據化學式進行物質組成的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逐步形成對事物進行抽象概括和定量處理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養成尊重客觀實際,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

  學習目標:

  1.能說出化學式的含義;

  2.能依據物質組成、利用元素化合價書寫常見物質的化學式;

  3.能根據化學式進行物質組成的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逐步形成對事物進行抽象概括和定量處理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養成尊重客觀實際,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

  內容要點:

  1.通常用化學式表示物質的組成。

  2.可以利用元素化合價書寫化學式。

  3.寫化學式時,正價元素通常寫在左邊,負價元素通常寫在右邊。原子的數目用阿拉伯數字寫在元素符號的右下角。在金屬化合物中,金屬元素一般呈正價,非金屬元素一般呈負價;在非金屬氧化物中,非金屬元素一般呈正價。根據化合物中各種元素化合價的代數和等于零的原則,確定化合物中各種元素原子的數目。

  4.簡單化合物的中文命名原則。

  5.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在兩種元素中間用“化”字連接,如氧化銅(CuO)。

  6.化學式中元素的名稱從右向左讀,與化學式的寫法剛好相反,如氯化鈉(NaCl)。

  7.元素的原子個數在該元素之前先讀出,如五氧化二磷(P2O5)。

  8.含有復雜原子團的化合物,要根據其特征來稱呼,不需讀出原子或原子團的個數,(NaOH)、碳酸鈣(CaCO3)、硫酸鈉(Na2SO4)等。

  教學內容:

  一、化學式反映物質的組成

  1、化學式(formular),就是用元素符號和數字的組合來表示純凈物組成的式子。

  提出的依據:任何純凈物都有固定的組成,不同的物質組成不同。

  2、化學式所表示的含義(一般包括宏觀和微觀角度)

  微觀上:表示某物質;表示該物質由哪些元素組成的。

  宏觀上:表示該物質的一個分子或者一個原子;由分子構成的物質,還可以表示一個分子的構成情況。

  我們以水(H2O)為例說明

  化學式的涵義

  以H2O為例

  宏觀

  表示一種物質

  表示水這種物質

  表示該物質有哪些元素組成的

  表示水由氧元素和氫元素組成的

  微觀

  表示該物質的一個分子

  表示一個水分子

  表示一個分子里有多少個原子

  初三化學第三章物質構成的奧秘教案 5

  一、課標分析

  一級主題二級主題

  科學探究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

  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學習基本的實驗技能

  身邊的化學物質地球周圍的空氣

  水與常見的溶液

  金屬與金屬礦物

  生活中的常見化合物

  物質構成的奧秘化學物質的多樣性

  微粒構成物質

  認識化學元素

  物質組成的表示

  物質的化學變化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認識幾種化學反應

  質量守恒定律

  化學與社會發展化學與能源、資源利用

  常見的化學合成材料

  化學物質與健康

  保護好我們的環境

  (二)微粒構成物質

  標準活動與探究建議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離子等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2.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4.知道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離子可以互相轉化,初步認識核外電子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①通過實驗比較空氣和水壓縮時的體積變化情況。②觀察并解釋濃氨水和濃鹽酸接近時的“空中生煙”現象③寫科普小論文:“我想像中的原子結構”。

  (三)認識化學元素

  標準活動與探究建議

  1.認識氫、碳,氧、氮等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常見元素。

  2.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

  3.知道元素的簡單分類。

  4.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5.形成“化學變化過程中元素不變”的觀念。

  ①查找常見食品的元素組成,并列表說明。

  ②查閱資料,了解地殼中含量較大的幾種元素及其存在。

  ③收集有關人體新陳代謝必需的微量元素的資料。

  本單元可供選擇的學習情景素材:

  ·布朗運動

  ·STM(掃描隧道顯微鏡)與“原子操縱”技術

  ·原子結構的發現

  ·農作物生長必需的化學元素

  ·門捷列夫與元素周期表

  二、本單元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離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

  (2)認識分子的特性,能用分子的性質解釋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

  (3)了解原子結構的表示方法,了解原子結構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系。

  (4)初步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

  (5)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

  (6)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學生熟悉的日常現象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來探索微觀世界。

  (2)通過討論與交流,啟發學生的思維,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2)建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可分的”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觀。

  (3)逐步積累化學用浯,真正進入一個化學世界。

  三、教材內容分析

  “物質構成的奧秘”這個主題是初中化學“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標準指出初中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構成學生科學素養的基本要求。本單元從宏觀到微觀,從定性到定量,體現了化學學科發展的趨勢,是初中化學的核心內容,本單元內容,既是對前面第二單元中物質的簡單分類進行微觀小結,又為后期學習化合物、氧化物概念作以鋪墊,更為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奠定基礎,為質量守恒定律埋下了伏筆。

  本單元內容

  課題一分子和原子

  課題二原子的結構

  課題三元素

  它們包括分子、原子的基本概念,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結構,核外電子的排布觀念,離子以及離子的構成,相對原子質量,元素、元素符號的書寫,元素符號的意義,元素周期表等內容。

  這些課題所涉及的內容在初中化學課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在實現課程目標中發揮很好的教育教學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四、學生情況分析:

  本單元是物質結構理論的重要開端,是學生從宏觀世界進入微觀領域的重要開始,粒子由于看不到摸不著內容比較抽象,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距離較遠,再加上前面所學化合物知識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經驗有限,這給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分子、原子對于九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是完全陌生,在小學科學、初中生物、物理課中都接觸過。但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學生缺乏準確的內部表象,要他們真正建立清晰的概念是較為困難的。在加上元素符號、原子結構示意圖、離子符號等較多的化學用語內容的出現學習學生極易形成第一次分化。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形成,分子的性質,原子的內部結構、相對原子質量、離子的形成,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書寫和意義。

  教學難點:

  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對“原子不顯電性”的理解、核外電子排布的概念,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號的書寫和意義,能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

  六、教學策略

  根據高效課堂教學理念,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指導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讓學生參與是構建高效課堂的核心。因此,我建議本單元以實驗探究法為主線,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突出重點。同時穿插啟發討論和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形象的體驗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另外增加將元素符號制成卡片和比賽游戲等活動,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記住并能正確書寫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為了更好的幫助同學們突破重、難點。同時制定了以下教學策略:

  策略一、整合教材,分散難點,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期初,我們可以適當滲透元素符號,名稱的教學,讓學生提前進行記憶,書寫。

  策略二、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使課堂靈動、有趣、高效。

  1.借助于課本上的圖片。例“課題一分子和原子”利用書中圖3-2掃描隧道顯微鏡獲得的本分子圖像以及圖3-3通過硅原子構成的文字這兩幅圖學生認識到分子的真實存在,物質的微粒性。同時結合該圖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一些基本特征。在“課題二原子的結構”中利用書中圖3-8原子體積的大小與乒乓球和地球的類比來感受原子體積的小。利用圖3-9鋰原子的結構示意圖讀圖從而找到構成原子的基本微粒。知道原子的結構。通過圖3-11氧原子的結構示意圖知道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可用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而且各部分代表了不同的含義。圖3-13鈉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的示意圖用生動形象的漫畫圖表現了典型離子構成的物質氯化鈉的形成過程,化抽象為形象。

  2.利用表格。例“課題二原子的結構”中借助表格3-1集中原子的構成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原子的結構,還可以讓學生將表格更完善補充一欄,查并標出相對原子質量。從而學生進一步理解各微粒之間存在的等量關系。表格既可以來自課本也可以由教師自己設計。

  3.利用視頻、flash動畫、分子原子的球棍模型等。將分子、原子的運動以及分子的構成形象化。例如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就以《水分子的自白》音頻,通過活潑生動的語言讓學生認識了分子,并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以下是為突破重難點而設計的一些圖片,表格和視頻:

  策略三:重視實驗,合理設計探究實驗。

  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可以更好理解幫助學生理解微觀世界的分子和原子,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增加或者改進實驗,例如,我們可以將品紅的擴散做成熱水和冷水中的對比實驗。讓學生理解分子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有關。將酒精和紅墨水混合,讓學生對比混合前后體積的變化理解分子間有間隔。請壯而有力的男生壓縮等體積的紅墨水,瘦小的女生壓縮等體積的空氣。讓學生理解氣體分子間隔大,易被壓縮又比如我們可以進行濃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實驗改進,將“鐵樹開花”放在一上課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可以增加濃氨水和濃鹽酸相互接近時“空中生煙”的實驗。這些都會增加學生的探究欲

  策略四:鏈接中考,把握動向。

  本節知識在中考多以選擇題、填空題的形式出現,一般試題難易程度不大,主要考查學生的記憶、理解、應用,其中原子結構示意圖元素周期表的認識以及用原子分子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考察最多。

  物質構成的奧秘的整體教學設計這篇文章共9575字。

  本文題目:高三化學教案:物質的組成

  1、了解分子、原子、離子等概念的含義。了解原子團的定義。

  2、了解元素與物質的關系。

  3、了解物質的分類方法,能根據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

  4、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金屬與非金屬的概念。了解單質、氧化物、酸、堿和鹽的相互關系。

  初三化學第三章物質構成的奧秘教案 6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原子構成,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

  (2)了解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和使用,記住常見的元素符號。

  (3)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4)了解離子形成的過程。

  (5)了解化學式的涵義,記住一些常見元素和根的化合價。能用化學式表示某些物質的組成,并能利用化合價推求化學式。

  (6)了解相對分子質量的涵義,并能利用相對原子質量和相對分子質量計算物質的組成。能看懂某些商品標簽或說明書上標示的物質成分和含量。

  過程與方法:

  逐步形成對事物進行抽象概括和定量處理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養成尊重客觀實際,認真、嚴肅的科學態度。

  重點難點:

  重點:原子的構成,離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號和化學式

  難點:核外電子排布,化合價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空氣、氧氣、二氧化碳和水的知識復習,已初步具備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但化學基本概念和理論還沒有系統復習,故學生對本章知識在理解和運用方面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理念: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分析、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通過引導學生對一些問題的分析、推理,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知識再現投影展示

  二、專題討論重點提煉

  1. 分子與原子的本質區別

  在化學變化過程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從微粒的觀點認識和區分物理變化及化學變化

  從微觀的角度看,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時,僅是微粒間的間隙發生了改變,而微粒本身沒有改變;但當物質發生了化學變化時,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原子重新組合生成其他物質,即化學變化的過程就是原子重新組合的過程。

  3. 關于原子結構

  (1)在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2)電子質量很小,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對原子質量約等于質子數和中子數之和;

  (3)原子的種類是由核內質子數決定的,元素的化學性質是由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決定的。

  4. 原子與離子的區別和聯系

  粒子種類 原子 離子

  陽離子 陰離子

  區別 粒子

  結構 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粒子

  電性 不顯電性 顯正電性 顯負電性

  符號 用元素符號表示 用陽離子符號表示 用陰離子符號表示

  聯系 得電子 得電子

  陽離子 原子 陰離子

  失電子 失電子

  5. 元素性質與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的關系

  元素的分類 原子最外層電子數 得失電子的傾向 化學性質

  金屬元素 一般少于4個 易失電子 不穩定

  非金屬元素 一般多于(或等于)4個 易得電子 不穩定

  稀有氣體元素 8個(氦為2個)穩定結構 一般不參加化學反應,性質穩定 穩定

  6. 化合價與離子符號的書寫

  化合價 離子

  表示

  方法 用+1,+2,-1,-2等表示,標在元素符號正上方,(“1”不省略) 用+, 2+,-,2-等表示,標在元素符號右上角,(“1”省略不寫)

  實例

  Na、Mg、Al、Cl、OH、SO4 Na+、Mg2+、Al3+、Cl-、OH-、SO42-

  聯系 同種元素(或原子團)的化合價和離子,通常數值相等,正負號書寫位置不同

  7.化學式表示的意義

  宏觀上:(1)表示某物質;(2)表示該物質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

  微觀上:(1)表示該物質的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2)由分子構成的物質還表示一個分子的構成情況。

  8. 化學式與化合價的關系

  根據“在化合物里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這一規律,可以應用化合價解決以下幾種類型的問題:

  (1)檢驗化學式的正誤;

  (2)根據化學式判斷元素的化合價,

  (3)書寫實際存在的物質的化學式。

  9.有關化學式的計算

  (1)計算化合物中原子個數之比

  化學式中,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字就是表示該元素原子的個數,這些數字的比值就是化合物中原子個數之比。

  (2)計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質量比

  化合物中,各元素質量之比就是各元素的原子個數與相對原子質量乘積之比。

  (3)計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質量分數

  三、典例分析 思路點撥

  例1.固態碘、碘溶液和碘蒸汽中都存在碘的微粒,饅頭遇到固態碘、碘溶液和碘蒸氣都能變成藍色。這一實驗事實說明了 ( )

  A.微粒始終在做無規則的運動 B.微粒之間存在間隙

  C.微粒之間存在引力和斥力 D.微粒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

  例2.某同學在家做如圖所示實驗:在一個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在容器外壁劃一條線,然后向水中放人一塊蔗糖,再在容器外壁沿液面劃一條水平線,在原來那條線的 (填“上方”或“下方”)。過一會兒發現糖塊溶解,液面比原來水平線 (填“上升”或“降低”)了。通過這一現象請你解釋其中的原因 。

  例3.正電子、負質子都是反粒子,它們跟通常所說的電子、質子相比較,質量相等但電性相反。科學家設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構成的物質——反物質;物質與反物質相遇會產生“湮滅”現象,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領域中前景可觀。請你推測,反氫原子的結構可能是 ( )

  A.由一個帶正電荷的質子和一個帶負電荷的電子構成的

  B.由一個帶負電荷的質子和一個帶正電荷的電子構成的

  C.由一個帶正電荷的質子和一個帶正電荷的電子構成的

  D.由一個帶負電荷的質子和一個帶負電荷的電子構成的

  例4.下表是幾種原子的構成。

  原子種類 質子數 中子數 核外電子數

  氫 1 0 1

  碳 6 6 6

  氧 8 8 8

  鈉 11 12 11

  氯 17 18 17

  通過此表,可以總給出的規律有:

  (1) , (2) ,

  (3) , (4) 。

  例5. 偏二甲肼是火箭推進器的常用燃料。根據偏二甲肼的化學式C2H8N2。你知道哪些信息(即化學式表示的意義)?請寫出三點:

  (1) ;(2) ;(3) 。

  例6.由Na2SO4、Na2SO3和Na2S三種物質組成的混合物中,測得氧元素的質量分數22%,則其中鈉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 )

  A.23% B.32.6% C.46% D.無法確定

  四、牛刀小試練習實踐

  1.在分子、原子、質子、中子、電子、原子核、陰離子、陽離子中,按照要求填寫下列空格:

  (1)能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微粒是 ;

  (2)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

  (3)能直接構成物質的微粒是 ;

  (4)構成原子核的微粒是 ;

  (5)帶正電荷的微粒是 ;

  (6)帶負電荷的微粒是 ;

  (7)不帶電荷的微粒是 。

  2.由某科技節目報道,夏威夷聯合天文中心的科學家在宇宙中發現了氫元素的一種新粒子,它的組成可以用H3+表示。一個H3+粒子中含有 質子, 個電子。

  3.西漢劉安曾記載“曾青得鐵則化為銅”。這里的`“銅”是指 ( )

  A.銅元素 B.銅單質 C.氧化銅 D.銅原子

  4.甲醛(化學式為CH4O)是室內裝潢時的主要污染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甲醛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

  B.甲醛是由水分子和碳原子構成的

  C.甲醛分子是由碳原子、氫分子和氧原子構成的

  D.甲醛由一個碳元素、兩個氫元素和一個氧元素組成的

  5.關于鈉原子和鈉離子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

  A.它們的質子數相同 B.它們的核外電子數不同

  C.Na+比Na多一個電子 D.Na+最外層電子數為穩定結構

  6.1985年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組成為C60的物質,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它的分子中含有60個原子 B.它的相對分子質量為720

  C.它是一種新型的混合物 D.它是一種單質

  7.在符號2H、2SO2、2Ca、2H2O中,數字“2”表示的意義不盡相同,其中“2”的意義表示分子個數的有 ( )

  A.1個 B.2個 C.3個 D.4個

  8.現有①四氧化三鐵;②食鹽水;③水;④高錳酸鉀;⑤潔凈的空氣;⑥液氧;⑦二氧化錳;⑧鐵粉;⑨澄清石灰水;⑩堿式碳酸銅10種物質。其中屬于單質的是(填序號,下同) ;屬于化合物的是 ;屬于混合物的是 ;屬于氧化物的是 ;其中含有氧分子的物質有 ;含有物質種類最多的物質為 ;含有元素種類最多的純凈物為 。

  9.指出下列化學符號中“2”所表示的含義

  (1)2H ;(2)S2– ;

  (3)2Ca2+ ; 。

  10.用化學符號表示:磷元素 ;2個硫原子 ;鈉離子 ;n個鎂離子 。

  11.如圖所示,把充滿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和無色氫氣的集氣瓶中間的玻璃片抽走,使兩瓶口密合在一起(不要振蕩),可觀察到A中兩瓶氣體的顏色很快就趨于一致(兩種氣體不發生反應),而B中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后才能達到相同的效果。觀察、對比實驗現象,你能得出的結論有:

  ⑴ ;

  ⑵ 。

  12.人體中鈣元素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齒中,以羥基磷酸鈣晶體[Ca10(PO4)6(OH)2]形式存在,其相對分子質量為 。牛奶含鈣豐富而又易吸收,且牛奶和鈣的比例適中,是健骨的理想食品。右圖是某乳業公司純牛奶包裝標簽的一部分文字,請仔細閱讀后回答問題:

  (1)包裝標簽中脂肪≥3.3 g,是指100 mL牛奶中含脂肪質量至少要3.3 g,那么一盒牛奶含鈣至少 g。

  (2)求羥基磷酸鈣中鈣元素的質量分數為多少?(保留為0.1%)

  (3)若人體每天至少需要0.6 g鈣,且這些鈣有90%來自于牛奶,則一個人至少要喝多少盒牛奶?

  五、課堂小結

  六、課后反思

  初三化學第三章物質構成的奧秘教案 7

  一、原子的構成:

  質子:1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帶電

  原子

  不帶電 電 子(一) 1個電子帶1個單位負電荷

  1.構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種:質子、中子、電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這三種粒子構成的。如有一種氫原子中只有質子和電子,沒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核電荷數)就是質子所帶的電荷數(中子不帶電),而每個質子帶1個單位正電荷,因此,核電荷數=質子數,由于原子核內質于數與核外電子數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原子中存在帶電的粒子,為什么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原子核所帶正電荷(核電荷數)和核外電子所帶負電荷相等,但電性相反,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二:相對原子質量:--國際上以一種碳原子質量的1/12為標準,其他原子質量跟它相比較所得的比,作為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某元素原子的實際質量/(碳原子實際質量×1/12)

  注意:

  1.相對原子質量只是一個比,不是原子的實際質量。它的單位是1,省略不寫 。

  2.在相對原子質量計算中,所選用的一種碳原子是碳12,是含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質量的1/12約等于1.66×10-27 kg。

  三、元素:

  1、定義: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2、地殼中各元素含量順序:O Si Al Fe

  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 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

  3、元素、原子的區別和聯系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區分 只講種類,不講個數,沒有數量多少的意義。 即講種類,有講個數,有數量多少的含義。

  使用范圍 應用于描述物質的宏觀組成。 應用于描述物質的微觀構成。

  舉例 如:水中含有氫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如;一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

  聯系 元素的最小粒子

  元素=原子

  一類原子的總稱

  4、元素符號的意義:A.表示一種元素.B.表是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

  例如:O的意義: N的意義:

  5、元素符號的書寫:記住常見元素的符號

  金屬元素

  6、元素的分類

  非金屬元素 液態 固態 氣態 稀有氣體元素

  7、元素周期表

  四、離子

  1、核外電子的排步--用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

  2、了解原子結構示意圖的意義--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3、元素的`性質與最外層電子數的關系

  A、稀有氣體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為8個(氦為2個)穩定結構,性質穩定。

  B、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一般少于4個,易失電子。

  C、非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一般多于或等于4個,易獲得電子。

  4、離子的形成:原子得或失電子后形成的帶電原子

  原子得電子-帶負電-形成陰離子

  原子失電子-帶正電-形成陽離子

  5、離子的表示方法--離子符號。離子符號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號或原子團的化學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離子帶的是正電荷還是負電荷,“n”表示帶n個單位的電荷。例如,Al3+表示1個帶3個單位正電荷的鋁離子;3SO42-表示3個帶兩個單位負電荷的硫酸根離子。

  五、化學式

  1、定義:用元素符號來表示物質組成的式子。

  2、意義:

  (1).表示一種物質;

  (2).表示組成這種物質的元素;

  (3).表示各種元素原子的個數比;

  (4).表示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對由分子構成的物質)。

  例如:HO2的意義表示: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

  水分子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

  一個水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的

  六、化合價

  1、O通常顯-2價,氫通常顯+1價;金屬元素通常顯正價;化合價有變價。

  2、化合價的應用:依據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

  3、書寫化學式時注意根據化合價的正負,按左正右負氨特殊來書寫。

  4、記住常見元素的化合價

  七、

  1、元素符號前的數字:表示原子個數 2N

  2、化學式前面的數字:表示分子個數 2H2O

  3、離子符號前面的數字:表示離子個數

  4、元素符號右上角的數字:表示該離子所帶的電荷數 Mg2+

  5、元素符號正上方的數字:表示該元素的化合價

  6、化學式中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字:表示該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個數 H2O

  、相對分子質量::化學式中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的總和

  如: H2O的相對分子質量=1×2+16=18 CO2的相對分子質量=12+16×2=44

  NaCl的相對分子質量=23+35.5=58.5 KClO3 的相對分子質量=39+35.5+16×3=122.5

  根據化學式,也可計算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質量比.

  如:在 H2O 中,氫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是::1×2:16=2:16=1:8

  CO2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是::12:16×2=12:32=3:8

  初三化學第三章物質構成的奧秘教案 8

  1、原子的構成

  (1)原子結構示意圖的認識

  (2)在原子中核電荷數= =

  (3)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上

  (4)相對原子質量≈ +

  決定元素種類(核電荷數)

  (5)三決定決定元素化學性質

  決定原子的質量

  說明:最外層電子數相同其化學性質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層電子數為2)

  最外層電子數不同其化學性質有可能相似(he,ne均為穩定結構)

  2、元素

  (1)定義:具有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一種元素與另一種元素的本質區別:不同

  注意:

  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是單質,(如由o2、o3組成的混合物或金剛石與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號——拉丁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大寫

  a、書寫方法:

  b、意義

  注意:有些元素符號還可表示一種單質如fe、he 、c 、si

  在元素符號前加上數字后只能有微觀意義,沒有宏觀意義,如3o:只表示3個氧原子

  c、有關元素周期表

  發現:

  排列依據

  注:原子序數=質子數

  d、分類

  e、元素之最:地殼:o、si、al、fe細胞:o、c、h

  3、離子: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1)表示方法及意義:如fe3+:

  (2)離子結構示意圖的認識

  注意:與原子示意圖的區別:質子數=電子數則為原子結構示意圖

  原子數≠電子數為離子結構示意圖

  (3)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粒子的種類原子離子

  陽離子陰離子

  區

  別粒子結構質子數=電子數質子數>電子數質子數<電子數

  粒子電性不顯電性顯正電性顯負電性

  符號用元素符號表示用陽離子符號表示用陰離子符號表示

  二、物質的組成的表示:

  1、化合價

  a、寫法及意義:mg:mgcl2:

  b、幾種數字的含義

  fe2+ 3 fe2+:

  2h2o,

  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

  d、化合價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時表現出來的性質,所以單質分子中元素化合價為0

  2、化學式

  (1)寫法:

  a單質:金屬、稀有氣體及大多數固態非金屬通常用元素符號表示它們的化學式;而氧氣、氫氣、氮氣、氯氣等非金屬氣體的分子由兩個原子構成,其化學式表示為 。

  b化合物:正價在前,負價在后(nh3,ch4除外)

  (2)意義:如化學式h2o的意義:4點化學式fe的意義:3點

  (3)計算:

  a、計算相對分子質量=各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之和

  b、計算物質組成元素的質量比: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之比

  c、計算物質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

【初三化學第三章物質構成的奧秘教案】相關文章:

初三化學教案:第三章 物質構成的奧秘 第3-4節12-08

初三化學教案:第三章 物質構成的奧秘 第1-2節12-08

第四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教案)12-16

第四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 課題1、原子的構成12-08

(人教版)中考化學考點:第四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01-02

物質的構成知識點總結12-10

初三化學教案: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08-25

鮮食番茄風味品質主要因子及其構成物質研究12-10

教案-物質的溶解12-16

物質的密度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