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密度教案
密度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質自身一種特性。
(2)知道密度單位、含義及寫法讀法,會進行不同密度單位之間的換算。
(3)了解常見物體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4)初步運用密度公式進行物質密度的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和比較方法,認識到某中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是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進一步體會比值定義法在密度概念建立過程的應用。
情感態度:
用實驗探究引起學生對密度知識的直覺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密度是物質本身特性的討論,對生活中有關密度的知識或現象產生關注。
新授過程:
1、創設情境
教師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教師拿出一杯水,一杯酒精,一塊銅,一塊鋁,一塊肥皂、一塊泡沫、要求學生鑒別。
設計意圖:從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出發,通過生活中的常識,通過觀察和學生親自的體驗,讓學生覺得親切自然、物理有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初步體驗成功的喜悅。
再拿出兩塊大小不同并且涂上顏色的金屬塊,問學生能否很有把握地斷定它們是同種物質?
教師可以指出:單憑氣味和顏色這些明顯的特性來鑒別物質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研究物質的一種隱蔽的特性。
設計意圖:使學生長生困惑,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教師用紙包著一塊肥皂和一塊泡沫的長、寬、厚度一樣,也就是什么一樣?
那么怎樣知道哪個是肥皂、哪個是泡沫呢?它們的質量、體積有什么關系?
設計意圖: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相等
2、探究實驗
①提出問題
將同種物質構成的物體(如橡皮泥)分割成兩半,其中體積被分割成了兩半,物質的質量也被分割成了兩半,通過以上的體驗和實驗感知到什么?從中你受到什么啟示,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會有什么關系?
設計意圖:設置疑問,進一步激發探究欲望。
②猜想與假設
嘗試根據經驗和以有知識對問題提出猜想:想同種物質,體積越大,質量越大。如果體積增大到原來的兩倍,質量也是原來的兩倍。
③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分析實驗,要測質量和體積應選什么器材?討論得出:天平、刻度尺、物體。
設計實驗表格:
質量(g)
體積(cm3)
1cm3物質的質量m/v
鋁塊1
鋁塊2
鋁塊3
木塊1
木塊2
木塊3
進行實驗:(1)用提供天平鋁塊1的質量,用刻度值測出長方體的長、寬、高,并計算出體積,并求出質量和體積的比值;重復對鋁塊2、鋁塊3重復實驗,將數據填入表格。
(2)用提供天平木塊1的質量,用刻度值測出長方體的長、寬、高,并計算出體積,并求出質量和體積的比值;重復對木塊2、木塊3重復實驗,將數據填入表格。
④匯報實驗數據,小組討論交流,歸納推理得出結論:
由以上的實驗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什么?點名學生發言,說出自己的結論。師總結:同種物質的質量隨體積的增大而增大,切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不同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般不同。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從哪方面看數據,怎樣得出結論,對同種物質的測量數據討論時,提醒學生既要豎著比較也要橫著比較。讓學生知道每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都成正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每種物質都遵守共同的規律,滲透"異中求同"的比較方法。然后比較不同物質在遵守共同規律的前提下是否有不同之處,滲透"同中求異"比較方法。
⑤引入密度的概念
由實驗結論可見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能反映物質的種類的這樣的特性,在物理學中,把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這種物質的密度;符號為ρ。進而引出公式:展示密度計算公式:公式:ρ=m/v,單位符號以及關系。
⑥應用:觀察課本,了解密度的意義;固體、液體、氣體密度的關系。
【物質的密度教案】相關文章: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案04-28
初中物理《測量物質的密度》教案11-15
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04-17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04-08
初中物理教案:密度11-15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教案04-18
《密度》教學反思04-10
《密度與社會生活》教案設計11-29
《物質的跨膜運輸》教案(通用11篇)04-28
化學是打開物質世界的鑰匙教案設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