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初中地理教案

時間:2022-11-06 20:39:28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l、通過讀東南亞政區圖、馬六甲海峽圖并做填圖練習,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和國家,掌握聯系兩大洲和兩大洋的 地理位置。

  2、 通過讀東南亞地形圖、了解東南亞的地形特征。并通過分析對比上游和下游的河流特點,說明上游和下游的地形特點,對農業,人口分布,城市的影響。

  3、讀“新加坡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圖”、“曼谷各月氣溫與降水兩的分配圖”、“熱帶雨林的天氣示意圖”了解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兩種氣候的特征和分布。

  4、通過學習本節內容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自然環境特點,認識一個地區的 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人地關系相互作用的情況。培養學生從綜合的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東南亞的自然環境特征,區內差異,培養學生的區域分析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從讀圖開始,首先讓學生看清半島,群島和國家的位置特點,為下面講述自然環境和經濟特征打好基礎。用“東南亞的政區圖”來說明東南亞的國家組成和分布。東南亞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共十個國家,中南半島南部的狹長部分稱為馬來半島,馬來群島因在我國南面的`海洋中,我國習慣上又稱之為南洋群島。課文中出現的地名較多,但都是學習和生活中常用的知識。特別是把東南亞和剛學過的東亞的緯度位置進行比較,使學生很容易得出東南亞的緯度主要在熱帶,為這里盛產的熱帶經濟作物和水稻打下了基礎。

  教材用一個獨立的標題突出東南亞的交通位置“十字路口”,不僅指出了它是世界海運運輸的樞紐之一,在 歷史上也有重要的作用,對于這部分內容,可以通過讓學生分析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稱為“海上生命線”的原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關于東南亞的自然環境,教材也突出了 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以及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例如,中南半島的地形地勢對河流的制約作用,形成了上游的水能資源豐富以及下游三角洲人口稠密,農業發達,城鎮集中的 地理格局,爪哇島由于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們都愿意到這里耕種,造成了人多地少的稠密區。

  東南亞國家的一個重要的共性是都處于熱帶,有兩種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用“新加坡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與“曼谷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說明兩種氣候類型的特點。特別用“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介紹了熱帶雨林氣候區一天變化的情況。使學生對此種氣候的特點有較深的認識。

  教法建議

  建議本節用讀圖講解法和學習指導法結合起來授課,由于本節出現的地名較多,都需要落實,因此必須自始至終圍繞著讀圖,問圖,講解圖進行授課。

  對于東南亞的范圍,國家和位置,通過讀“東南亞政區圖”,并指導學生填圖。首先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明確在世界和亞洲的部位,并說明“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由來。然后,在地圖上找出東南亞的十個國家,明確那些國家和中國相鄰,哪個是內陸國,說明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分析亞洲地形圖看東南亞所處的 地理位置(南緯10°和北緯25°),與東亞相比有什么不同(東南亞位與低緯,東亞位于中緯),赤道橫穿哪些國家,明確東南亞絕大部分位于熱帶。

  東南亞重要 地理位置的講述

  首先找出東南亞在哪兩個大陸和哪兩個大洋之間,然后,說明從古到今東南亞多時東西方交通要道的原因。閱讀“馬六甲海峽航海圖”,看清它是兩洋之間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

  講述中南半島地形時,說明中南半島和中國山水相連的密切關系。然后,讓學生指圖,找出中南半島的主要河流——紅河、湄公河、湄南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指出湄公河流經的國家(中緬老泰柬越)。

  結合讀圖在地圖上找出重要城市,分別位于哪條河流附近,是哪個國家的首都,說一說為什么許多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觀察“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示意圖”、“河口三角洲”圖和“泰國水上市場”彩圖,分析河流對地形的影響,及河流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

  講述馬來群島地形時,可先閱讀地形圖,了解地形崎嶇河流短促,平原較小的地形特征;再看“閱讀材料”,找出火山的分布區,了解印尼“火山國”名稱的由來。多火山的原因,可聯系已學過的知識,讓學生自己說明。

  講解東南亞的氣候,可首先利用“新加坡各月氣溫與降水的分配圖”,指導學生分析熱帶雨林氣候的特點和分布地區;然后利用“熱帶雨林的天氣示意圖”來理解熱帶雨林氣候和特點。在分析熱帶季風氣候時,應配合“曼谷各月氣溫與降水兩的分配圖”來說明熱帶季風氣候有旱、雨兩季的氣候特點及其分布地區。

初中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二)教學難點

  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教學媒體

  地圖冊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第1課時

  同學們:長城、日本富士山、喜馬拉雅山脈在哪里?

  學生發言:中國、亞洲、日本??

  (講授新課)

  板書第一章認識大洲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閱讀圖6-1,進行討論后總結。

  提問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范圍:南緯10度(S)~北緯80度(N)之間;

  經度范圍:東經25度(E)~西經170度(W)之間;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應該明白,當談及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我們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通過老師剛才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現在請你們來分析一下歐洲的地理位置。

  學生通過讀地圖6-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

  (1)讀圖6-1:歐洲大陸經度范圍:西經9度(W)~東經66度(E);緯度范圍: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課堂總結)

  通過剛剛的學習我們重點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了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知識導入)

  我們現在是北京時間上午11點的時候,那么現在美國應該是什么時間呢?

  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這與什么有關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世界上的時間?(講授新知識)

  板書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講述把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候定為當地的12點,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地方時間,簡稱世界時。

  板書2.時區及換算

  講述全球一共劃分成24個時區,每一個時區跨15度經度。

  其中零時區(也叫中時區),從西經7.5度~東經7.5度。

  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和為一個時區,稱東西十二區。172.5°E~172.5°W

  依據數軸圖示法討論、完成課文中的思考題。

  閱讀材料: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學生小組討論:

  1.為什么會產生“地方時”?

  2.時區是怎樣劃分的.?

  3.我國采用的是哪個時區的區時?

  4.地球上“今天”與“昨天”的分界線在哪里?

  板書3.北京時間

  講述北京時間即為東八區的區時。

  板書4.國際日期變更線

  講述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亂,國際上規定大致以180度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自西向東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日期要減去一天。

  (課堂總結)

  本節學習世界時區的知識,同學的掌握情況不是很好。作為初一的學生,對于時區,國際日期變更線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學生形成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板書設計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2.時區及換算

  3.北京時間

  4.國際日期變更線

初中地理教案3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在掌握經線的基礎上,了解經度的概念。

  2.使學生掌握經度的劃分方法。

  二、教學時間

  約10分鐘。

  三、教具

  地球儀,一張直徑30cm的圓紙,一條注出經度的寬3cm的長紙條。

  四、教學過程:

  師:[指地球儀上經線]我們已經講過了經線,它是連接兩極的`半圓線;所有經線長度都相等;兩條相對的經線組成經線圈;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為了區別每條經線,給經線標出度數,這叫經度。它是怎樣劃分的?[出示一張直徑約30cm的圓紙片]我們來看,這圓紙的兩邊是兩個半圓線,代表兩條經線,它們現在是相對的,組成了一個……[指圓紙周邊]

  生:經線圈。

  師:對,現在把圓從中間折起,這折出的直線相當于地軸,它和經線之間形成兩個半圓的面。請看現在這兩條經線之間[折成直角]所夾的角是多少度?

  生:90°

  師:[又縮小一半]這樣呢?

  生:45°

  師:對,[展示圓面]現在這兩條線中間多少度?

  生:180°

  師:很好,[指圓紙背面]如果再看這面呢?

  生:也是180°

  師:對,所以經度一共有360°,為了區別清楚,要找一個0°作起點,經過各國共同商定,以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板書]的經線作為0°經線[指地球儀],叫作本初子午線[板書],現在大家都從圖上找一找。

  生:[看圖]

  師:0°經線確定后[在地球儀上指出并演示]向東10°、20°、30°……越向東度數越增加,到180°;從0°經線向西10°、20°、30°……越向西度數越增加,也到180°。[板書]向東為東經度(E),向西為西經度(W)。0°和180°是東、西經共有的。[畫板圖]請看這兩幅圖(圖1)有什么不同?并和我一起畫。

  生:0°經線向東是東經度,數字遞增;0°經線向西為西經度,數字也是遞增的。

  180°經線向東為西經度,數字遞減;180°向西為東經度,數字也是遞減的。

  師:對,我們注經度時一定要注明東經度或西經度。地球儀的經度常注在赤道上,地圖多注在圖下。

  [出示注好經度的紙條,并圍成一圈]

  大家回去裁一張紙條(2cm—3cm寬,40cm長)從0°開始,注上經度(每1cm作10°),最后在180°處粘在一起,成一紙圈,幫助你加深對經度劃分的了解。

初中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識別常見的天氣符號,能看懂較簡單的天氣形勢圖;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和保護大氣的重要性。

  2、知道氣溫的含義及測定方法,理解平均氣溫的含義;初步學會計算日、月、年平均溫度及年較差的方法。

  3、學生能夠利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并根據氣溫曲線圖說明某地氣溫日變化、月變化與年變化的規律。

  4、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5、培養學生利用地圖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加強與他人合作、共同研究問題的意識。

  教學建議

  關于“氣溫和氣溫的分布”的總體教材分析

  氣溫是天氣和氣候的主要組成要素,涉及面廣、理論性強,所以應采用理論聯系生活實際和學生的親身體驗的方法,利用對比法、多媒體手段進行學習。

  氣溫的測定,主要講解氣溫的表示符號及讀法,氣溫的觀測和計算方法

  氣溫的變化,教材從三個方面闡述:氣溫的日變化;氣溫的年變化,主要從兩個側面說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氣溫最高值與最低值的時間,而是熱、溫、寒三帶四季氣溫變化的特征不同;氣溫的年際變化。

  氣溫的世界分布,首先講解了等溫線知識,它是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圖的關鍵。本部分即重“地”又重“理”,將世界氣溫水平分布的規律與影響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緯度、海陸、地勢、洋流等結合,使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結合。又為后面分析氣候的影響因素和氣候特征打下基礎。

  關于“世界氣溫的分布”的教法建議

  對于氣溫的“空間變化(即世界的分布)”,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地圖,學會從“整體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注重從圖上直接得出結論,將分布規律與影響因素聯系起來分析。

  1、全球年平均氣溫曲線變化規律---緯度位置(太陽)

  2、南北半球的不同---海陸影響

  3、陸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勢影響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響

  5、極值---局部最冷最熱的地方

  6、人類對氣溫的影響,可以簡單的講解。

  為了避免單純的灌輸, 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充分利用課本提供的實例,引導學生思考、分析,使學生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切忌 教師不要直接給結論。

  對于“氣溫的測定”的教法建議

  對于“氣溫的測定”的學習,應該適當地補充氣象觀測的內容,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參觀氣象園中的百葉箱,實際讀一讀溫度計,或利用投影等多媒體使學生對氣溫的測量方法(溫度計安放的位置、觀測時間的設定)、數值的采集與處理等有所了解,并進一步了解我們所說的溫度是指一個時期內的平均溫度。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步步的觀察,但是不要只告訴結論。

  關于“氣溫的變化”的教法建議

  關于“氣溫的變化”,主要講解氣溫的時間變化,建議步驟如下:

  1、從學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熱,一年中有冷熱,為什么?(因為熱量主要來于太陽照射)

  2、是否太陽一照射溫度就會立刻升高呢?太陽一落山溫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

  3、出示動畫,使學生明確大氣溫度的直接來源是地面,太陽的熱量先傳到地面然后到大氣,有一個過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溫不是12時而是14時,最低溫出現在日出前后。同樣道理,一年中溫度最高值并不出現在太陽直射或接近直射時,而是稍有滯后,最低值也不出現在太陽最斜射的時候。如北半球最高溫出現在7月,最低溫出現在1月,南半球相反。

  4、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才能將氣溫連續變化的過程更直觀地表示呢?(用氣溫曲線圖,氣溫指平均氣溫)

  5、如何利用月氣溫曲線說明一個地方、不同季節的氣溫特點呢?(熱帶、溫帶、寒帶氣溫特征的描述)

  關于“天氣和氣候”的教材分析

  氣候是本章的關鍵性知識,也是學習區域 地理知識的基礎知識。氣候是多年天氣狀況的綜合,所以要掌握氣候知識必須從天氣入手。教材以天氣預報為例,引出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與區別。這種處理形式,比較貼近社會實際,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氣與氣候的共性與差異,即天氣是對大氣狀況的定量描述,而氣候是對大氣狀況的定性描述;天氣是多變的,氣候是相對穩定的。 對于天氣部分,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所以重點應放在使學生能夠明確天氣預報中各符號和數字的含義,能夠從 地理角度理解“天氣預報”中各項內容的含義。

  這部分教材緊密結合實際,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關于“天氣和氣候”的'教法建議

  建議將討論法、學習指導法和講授法等結合起來進行授課。

  對于“天氣”的學習,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實例或多種媒體資料,引導學生讀天氣形勢圖、聽天氣預報,考慮天氣預報中包括的主要項目是什么?狀況如何? 教師在學生思考、討論、回答的基礎上,給予指導訂正。并及時反饋,使學生明確天氣預報中各種符號和數字的含義,真正從 地理角度理解天氣預報各項內容的含義。

  關于“氣候”內容較為抽象,在授課時 教師可以采取下列步驟:

  1、根據學生實際生活,列舉本地區的氣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溫多雨”

  2、引導學生思考“氣候特征是如何得出來的?它與每一天的天氣什么關系?”(是由多年的天氣特征綜合出來的)

  3、氣候特征是否像天氣一樣經常會變呢?(不會,氣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較穩定)

  4、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將天氣與氣候的關系填表,以增加學生的印象。

  5、為了及時鞏固,應給出一些天氣與氣候的實際內容讓學生判斷,以徹底區分這兩個概念。

  關于“氣溫和氣溫的分布”的 教學設計示例

  【 教學重點】氣溫曲線圖、等溫線圖的繪制與分析

  【 教學手段】

  錄像:天氣觀測過程

  動畫:大氣的受熱過程

  投影片:(1)氣溫觀測數據;

  (2)日(周、月、年)均溫的計算公式;

  (3)日氣溫曲線圖;

  (4)三帶氣溫曲線圖;

  (5)等溫線的畫法;

  (6)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

  【 教學過程】

  (提問引入)天氣與氣候中主要的組成要素有哪些?(氣溫、降水)

  (講解)我們先來學習有關氣溫的內容。氣溫是如何測量的?

  ( 板書)一、氣溫的測定

  (天氣觀測的錄像)包括百葉箱、溫度計、觀測時間和數據采集等

  (投影片1、2)一組觀測數據,怎樣計算出日均溫?(生思考回答)。出示計算公式,驗證學生回答及計算結果

  (提問)為什么一天中有冷熱,一年中有冷熱?(因為熱量主要來于太陽照射)

  是否太陽一照射大氣溫度就會立刻升高呢?太陽一落山溫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動畫并講解)使學生明確大氣溫度的直接來源是地面,太陽的熱量先傳到地面然后到大氣,有一個過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溫不是12時而是14時,最低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同樣道理,一年中溫度最高值并不出現在太陽直射或接近直射時,而是稍有滯后,最低值也不出現在太陽最斜射的時候。如北半球最高溫出現在7月,最低溫出現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才能將氣溫連續變化的過程更直觀地表示呢?(用氣溫曲線圖,氣溫指平均氣溫)請將你的設想畫出來(學生活動)

  (投影片3)橫坐標表示時間,縱坐標表示日均溫,將二者的交點用平滑曲線連接起來就是氣溫曲線。你能畫出一個地方一年的氣溫曲線圖嗎?(縱坐標用月平均溫,橫坐標從1月---12月)

  (提問)如何利用氣溫曲線說明一個地方、不同季節的氣溫特點呢?

  (投影片4)課本P40圖4.6,三地氣溫曲線圖

  (學生討論)圖中的橫縱坐標分別表示什么?三個溫度帶的氣溫變化特征是什么?在語言敘述上有什么規律?

  (說明:因為溫帶的范圍較廣,所以接近熱帶或寒帶地區的語言敘述冷熱的程度有所不同)

  (承轉)前面所學是氣溫的時間變化,而對于全球來說,同一時間各地氣溫也是不同的。

  ( 板書)三、世界氣溫的分布

  (投影片5)圖中各點表示年平均溫度,請在這張圖上畫出13℃、15℃溫度曲線(用平滑曲線連接氣溫值相等的點)

  (投影片6)此圖表是世界不同地區多年的平均溫度,圖中氣溫相等的點連接的線就是等溫線。我們借助等溫線來研究氣溫的空間分布。

  ( 教師指導讀圖方法)分析等溫線圖,可以采用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請大家討論世界氣溫分布的規律,并分析形成此規律的主要影響因素(學生分組討論)

初中地理教案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在地圖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圖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點,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圖文資料,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小組合作能力,樹立團隊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日本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求知欲,增強安全防震意識,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日本的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

  難點: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學方法

  讀圖(資料)分析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準備

  地理填充圖冊、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講述時事政治,對于我國的釣魚的島問題一直爭執不休,大做文章的國家是哪個?并強調釣魚的島是我國的.固有領土。這節課就讓我們拋開愛恨,用地理的視角充分認識這個復雜的國家。

  過渡:我們應從哪些方面認識日本呢?請大家打開課本快速瀏覽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課教學

  【提問】看看教材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日本的?引導學生歸結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兩個方面。這是認識一個國家的基本方向。

  【環節一】認識日本的自然環境。

  活動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和日本地形圖,設置任務讓學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征。

  活動二:日本的位置和組成對自然環境會有什么影響呢?讓學生同桌之間相互配合完成內容根據地圖和其他資料概括日本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日本輪廓和城市分布特點以及原因。

  活動四:播放視頻和圖像資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習俗。繼續認識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環節二】認識日本的火山地震狀況。出示火山地震帶分布圖,讓學生思考: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問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呢?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引導學生看課本資料。

  【小組討論】1.探討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15圖文資料分析總結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資料。日本是如何防震減災的?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我們應向日本學習哪些防震減災知識?

  (三)鞏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圖冊》相關內容;看圖思考:日本的自然環境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四)小結作業

  通過提問的方式回顧本節課內容。并說明作業任務:自然環境決定了經濟文化的發展。日本的經濟狀況怎樣?請大家課下做一個調查。帶著以下問題你們家有哪些日本產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產品?與同類產品相比,在價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為四個小組歸類做個統計圖表。

  六、板書設計

  第七章 第一節:日本

  一、地理位置

  1.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 2. 大洲位置——亞洲東部

  二、地形特點

  1. 島國——四大島為主體

  2. 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海港

  3. 山地地形為主 ---多火山、地震 日本多火山的利與弊

初中地理教案6

  河北省

  教學目標:

  (1)了解 河北省作為我國農業大省在發展農業過程中的優勢和問題。

  (2)了解河北省利用其區 位優勢,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 發展新型農業的意義。

  (3)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歷史,認識美麗壯觀的新唐山。對學生進行"艱苦奮斗,愛我家園,建設家園"的情感教育。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方案①:大家都學過歷史上 的"戰國七侯",即齊、楚、燕、韓、趙、魏、秦。你們知道當時趙國和燕國所在的地理位置嗎?今天, 我們就來進行我們沿海萬里行的第三站:"燕趙大地"--河北省。

  方案②:設問:在"中國政區"圖上,環抱北京、天津兩中央直轄市 的省份是哪個?

  講述河北省"自然環境"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出示"中國政區"掛圖,請學生說出河北省地理位置:環抱 北京、天津,東臨渤海,四周與遼寧、內蒙古、山西、河南、山東為鄰。

  2.用多媒體展示"河北地形"圖,或出示"河北地形"掛圖,請學生回答河北省的主要地形特點:西北多山地,東南以平原為主。并讓學生在圖中找出黃河、海河、燕山、華北平原、太行山和長城。

  3.出示課前搜集的資料:"元明清時期的國都位置"。說明河北省長期鄰近國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4、 在河北省城市與交通圖上,找出穿越河北省的鐵 路干線及海港。

  5.小結河北的區位優勢:環渤海、環京津、水陸交通便利。

  講述"唐山大地震"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讓學生學習"唐山大地震"的閱讀材料。

  2、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地震后被夷為廢墟的唐山,隨后切換畫面,展示高樓林立,環境優美的新唐山,并對學生進行"奮發圖強,愛國愛家"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講述"以農業為主的省份"時,可按下列步驟:

  1.設問:河北省的自然條件如何?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有什么影響?(河北省屬溫帶季風氣候,其中南部為華北平原一部分,地勢平坦,耕地面積多,土地肥沃,光照條件好,是我國的.小麥和棉花的重要產區;但華北平原也存在著不利于農業生產的劣勢:地表排水不暢,土壤鹽堿化,由于是季風氣候,春旱夏澇,農業生產不穩定。)

  2 討論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北省 ,除了自然條件外,有哪些良好的社會經濟條件促進了河北農業的發展?要指導學生列舉一些社會經濟因素如:區位優勢、市場需求、農業結構調整等。這部分內容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作如下講解:(1)環京津一一農產品市場需求量大;(2)交通發達--農產品外運銷售便利;(3)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反季節蔬菜、花卉、草皮、中高檔水果。物以稀為貴,經濟效益高。

  3.讓 學生完成教材P.37活動題,教師可補充說明反季節蔬菜的含義:

  我們知道,一年中有的季節寒冷 ,有的季節炎熱,有的季節溫暖。對于蔬菜來說,有的種類怕冷,有的種類怕熱。在通常情況下,怕冷的蔬菜在寒冷季節難以生長;怕熱的蔬菜在炎熱季節不適合種植,從而形成蔬菜生產和市場供應的季節性。所謂反季節蔬菜,就是通過一定技術,使炎熱或寒冷季節能成功種植怕熱或怕冷的蔬菜種類供應市場。反季節蔬菜由于是在 市場缺乏某種類型菜時上市這種類型蔬菜,由于物以稀為貴,所以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

  課后活動:

  1.在互聯網上查詢:反季節蔬菜栽培方式有哪些?經濟效益如何?

  2、查詢資料_了解人們在華北平原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克服農業生產中的不利因素。

  3.搜集資料了解河北省的礦產資源及其主要工業部門。

  4.走訪附近的集貿 市場,調查一些反季節蔬菜和水果來源。

  附板書:

  一、自然環境

  (1)地理位置

  (2)地形特點

  (3)區位優勢

  二、唐山大地震

  三、以農業為主的省份

  1.自然條件

  2.社會經濟條件

  (1)市場的需求

  (2)發達的交通

  (3)農業結構的調整

初中地理教案7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學目標 知識 與 技 能 讓學生知道地球是個不規則的球體,地球與赤道的平均半徑以及赤道周長

  過程與 方 法 通過設計探討地球形狀的滑動和相關事例,用簡單的方法證明地球的形狀

  情感態度

  價 值 觀 激發學生探索地球奧秘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受到科學史和辨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 地球的大小

  教學難點 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學具器材 地圖

  導 學 過 程 批 注

  (一)新課引入

  課前:[歡迎畫面]自制歡迎畫面:世界地圖和一個小姑娘探究頭像及歡迎詞:歡迎你進入地理知識殿堂!(制造一個研究地理學科的學術氛圍,利用文字和女孩頭像使氣氛嚴肅而不失親切。這對剛剛進入地理學習的學生來說很重要,他們有了被尊重的感覺,也激發他們熱愛地理科學,愿意學習地理學科的愿望。)

  (二)新課講授

  上課:歡迎大家進入我們的地理知識殿堂!作為一個地球人,你合格嗎?(老師親切地說,配合黑板文字進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據課堂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設計1﹏5個有關問題,在考察學生的同事引入教學,下劃線處是連接內容。)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狀的?

  2、小時候你是否想過“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問題?

  3、現在你認為地球是什么形狀的'?你能舉出相關事實進行說明嗎?

  4、你怎樣用數據描述籃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這些問題可以指定學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討論回答,回答的過程就是談話過程,是師生交流過程,學生討論過程,也是從生活升華到科學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地理學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問題1:太陽是圓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陽是球形的結論;月亮看起來不同時間形狀不一樣,實際上也是球體,至于為什么不一樣,有的學生也許能夠說出來,說不出來也不要緊,告訴學生以后我們會研究;星星是點狀的,其實也是球形的,只是因為離我們太遠,就縮小成點了……

  問題2:實話實說,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觀察。

  問題3:球體,這點學生已經知道,為什么呢?不同學生獲取這一概念的來源不同,可以任由他們敘說,重在激發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追問:如果只是根據你觀察的現象,你認為地球是什么樣的?平的……古人也和你們有同樣的想法,圍繞地球的形狀問題,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學者曾經提出過不同的主張。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

  引申總結:哪些證據可以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遠——大地不是平的。2、月食——地球也是圓的。

  3、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地球是個球體。

  學生朗讀《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根據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請同學們談感受,各抒己見,引導學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學是經過人們的不斷探索,不斷積累而來的,今天認為正確的真理,明天也許就會……所以我們要相信科學但不迷信書本,要敢于質疑并勇于證實之。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們對地球的認識更設更正確。

  ●追求真理很多時候要以付出生命為代價,讓我們向為真理獻身的勇士們致敬!

  4、地球衛星照片——證實地球是一個球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問題4、用手可以比畫出籃球的大小,可要用數據說明,就要用到數學知識,根據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應該能夠回答出用半徑就可以求出籃球體積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計算方法同理。

  分組活動,完成書中第11頁要求填寫的內容。

  教師給出準確的地球周長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徑等數據,并通過以下形象的說法讓學生體會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們乘坐每小時飛行800千米的飛機,沿著赤道繞地球飛行一周,得用50個小時。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這個面積相當于53個我國領土(960萬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先有學生來說,老師最后總結。

  板書設計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狀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

  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 赤道半徑:6378千米

  極半徑: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作業設計 復習

  小結

初中地理教案8

  [教學目標]

  (一)在法國地圖上指出其輪廓特點、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二)根據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斷法國的地勢特點。

  (三)根據法國地形和氣候特點,歸納該國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

  (四)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法國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文化特征,歸納該國發展旅游業的優勢。

  (五)運用資料,綜合評價法國的經濟和文化特征。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分2個小標題:“歐洲的經濟大國”和“文化與旅游”。分別介紹法國的經濟特征和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內容。

  “歐洲的經濟大國”通過地圖和文字材料,敘述法國的基本概況、地勢地形特點和氣候特點,在此基礎上,再介紹法國農業的基本情況和葡萄酒的生產,最后介紹其工業特點。“文化和旅游”部分既是“經濟大國”的補充,同時也是法國的特色,教材用閱讀資料“藝術之都——巴黎”來說明法國是一個文化大國和旅游大國,培養學生運用資料歸納總結的能力。因此,本節教材的.編排結構如下:

  本節教材提供了1幅“法國地形”圖和3張景觀圖。法國地形圖設計了6道活動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法國輪廓特點)、定位能力(臨海和鄰國、城市位置特點)、判斷能力(河流流向和地勢特征)、歸納綜合能力(地形、氣候與農業)等;三張景觀圖分別為“葡萄種植園”、“凱旋門”和“埃菲爾鐵塔”。法國葡萄酒行銷世界,葡萄種植園風光為其作了注釋。凱旋門和埃菲爾鐵塔既是法國首都巴黎的象征,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藝術極品。這兩幅景觀圖無疑使我們恍如置身其中,來到藝術之都。

  本節的補充資料對法國的文化和旅游作了詳細闡述,除上述兩張景觀圖外,補充資料還列舉了眾多的藝術景觀名勝和繪畫雕刻稀世珍品以及時裝、香水、藝術表演等,而這些又吸引了世界最多的游客,文化為旅游奠定了基礎,旅游又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條件,文化大國和旅游大國相得益彰。

  教學提綱(板書)

  一、歐洲經濟大國

  1.概況(面積、人口、首都、地勢地形)

  2.氣候與農業

  ①法國是歐洲出口小麥最多的國家

  ②葡萄酒暢銷世界

  3.工業發達,核電比重大

  二、文化和旅游

  1.接待外國游客人數最多的國家

  2.旅游業成為經濟支柱

  [教學重難點]

  法國的位置、地形特征

  法國農業與氣候、地形的關系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具準備]

  法國地形圖

  [教學方法]

  讀圖法、討論法、談話法

  [教學過程]

  新課導人:

  方案①:出示埃菲爾鐵塔圖片,設問:“這是哪個國家的著名建筑?”取一瓶法國造葡萄酒,讓學生看法語商標,猜測:“這瓶葡萄酒是在哪個國家釀造的?”創設情景,讓學生對法國有感性認識。

  方案②:有一位偉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你知道這是誰說的一句名言?他上哪國人?引入法國

  一、 歐洲的經濟大國

  法國概況部分:

  1、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圖”上找到法國的位置,指出起位置特征:歐洲西部,大西洋沿岸

  2、引導學生觀察P81圖3-27,觀察:法國的輪廓有什么特點?

  (過渡)法國的具體位置如何?請同學們討論完成活動2、3題

  3、學生討論完成上述問題,而后教師結合板圖填注

  4、引導學生觀察“法國地形圖”上的顏色,得出結論: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5、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法國的主要地形區:巴黎盆地和盧瓦爾平原,西歐平原、中央高原、阿爾卑斯山

  (過渡)法國東南高、西北低的地勢特點對于法國河流影響較大

  6、引導學生找出法國境內的主要河流名稱并分析其流向

  7、在地圖上查找法國的主要城市,并分析法國城市分布特點:沿河流、海邊分布。

  8、學生閱讀教材P81第一段文字,說出法國的面積、人口和首都

  法國農業部分:

  方案①:1.自行設計“法國小麥種植區和葡萄種植區分布圖”,引導學生歸納其分布特點:小麥主要分布在巴黎盆地和盧瓦爾平原,葡萄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區。

  2.設問:小麥和葡萄分布在該地區的原因是什么?指導學生從教材中尋找答案。

  3教師小結法國是歐洲出口小麥最多的國家,巴黎盆地是歐洲重要的小麥產區;法國葡萄酒雖價格昂貴,但暢銷世界各地。此方案較適合一般地方學校選用。

  方案②:1、引導學生查閱“歐洲的氣候類型圖”,找出歐洲西部法國的主要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2、展示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的氣溫曲線和降水資料圖,引導學生分析這兩種氣候的特征。

  3、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34法國工農業分布圖觀察:法國的小麥主要分布在哪里?葡萄主要分布在哪里?

  4、設問:為什么小麥和葡萄分布在這些地區呢?(學生聯系氣候、地形等因素分析)

  5、教師小結:巴黎盆地和盧瓦爾平原為溫帶海洋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氣溫年較差小,雨日多,日照少,且土地肥沃,地勢平坦,適宜種植小麥,而地中海沿岸為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日照充足,最適宜葡萄的種植。。

  6、小結法國小麥和葡萄酒的生產情況。突出法國小麥和葡萄酒在世界的地位

  法國工業部分:

  1.介紹法國洛林高原的煤、鐵礦產資源,可簡單介紹其臨海型鋼鐵企業敦刻爾克和福斯。

  2.介紹法國最大的汽車公司雷諾汽車公司和法國生產的“空中客車”寬體客機是世界最先進的客機之一。

  3.介紹法國發電量中核電比重為世界之冠,核電站數量和核電裝機容量均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本部分教材可提供給學生的有關數據:①法國國內生產總值僅次于美、日、德,居第四位。②法國進出口貿易額僅次于美、德、日,居第四位。③法國谷物產量次于中、美、俄、印,居第五位,農產品出口量僅次于美國,是世界上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④法國是世界上第四工業大國。⑤法國航空和字航工業、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僅次于美國居第二位。⑥法國是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煤炭進口國。⑦法國95%的水能資源已充分開發利用。⑧法國汽車制造僅次于日、美、德,居第四位。⑨法國葡萄產量僅次于意大利,居第二位。法國葡萄酒產量居世界首位。

  (過渡)法國是歐洲的經濟大國。不僅如此,法國經濟的強大還體現在文化和旅游上,它有世界上眾多的藝術極品,也是世界上接待外國人數最多的國家,旅游成為法國的經濟支柱之一。

  二、文化和旅游

  1、由學生閱讀材料,分組討論:a.上述資料,從哪些方面說明法國是一個文化大國和旅游大國?b.作為工業產品的香水、葡萄酒、時裝在法國具有顯著的文化特色,為什么也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內容?教師對討論結果中具有獨創性的觀點應予以鼓勵和肯定。

  2、引導學生思考法國作為文化大國,和旅游大國之間的聯系是什么。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什么啟示?

  3、學生齊讀P82第二段文字,了解法國的文化和旅游

  本節圖表指導;

  1.圖3-27:①識圖定位:法國的六邊形輪廓、臨海和鄰國;巴黎盆地、盧瓦爾平原、中央高原、勃朗峰;巴黎、里昂、馬賽等城市。②判斷:根據勃朗峰、塞納河、盧瓦爾河等地理因素綜合判斷法國的地勢地形特點。③歸納綜合:地形與氣候因素與法國農業之間的關系。

  2.景觀圖可以圖旁配備說明性文字,以小型圖片展覽的形式介紹給學生,也可補充收集法國的其他藝術景觀圖片。

  [作業布置]

  略

初中地理教案9

  【學習目標】:

  1、了解不同類型國家的人口、面積、制度等方面的不同

  2、知道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分布的特點

  3、理解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差異

  【學習重點】:

  1、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分布的特點

  2、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差異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學習任務一:閱讀課本P87文字,結合1999年資料,了解世界不同類型國家的`情況

  1、目前,全世界______億人,分別居住在________多個國家和地區。

  2、俄羅斯的領土面積廣大__________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_________的國家,_________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被稱為___________。

  3、中國是世界_________人口大國,澳大利亞是一個____________的國家。

  4、從政治體制看,中國是______________國家,美國是______________國家

  5、背誦課本P87的1999年資料中,面積前10位的國家,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國家

  學習任務二:閱讀課本P88文字,了解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分布的特點

  1、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通常可把世界上的國家劃分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發達國家大多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這些發達國家,除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外,都分布于____________。

  2、發展中國家以_______、非洲和_____________的國家為主,絕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目前中國也是____________。

  學習任務三:閱讀課本P88-P91,理解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差異

  1、閱讀第一段,思考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有哪些不同?(課本上劃出)

  這些差異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的差異造成的。

  2、發達國家利用其掌握的__________和從發展中國家購買來的_______________,制造_______________的工業品,并銷往到世界各地,獲取__________,因而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

  3、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由于歷史上長期受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侵略剝削,大量資源被掠奪,生產品種_______,建設資金_______,生產效率_______,導致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有些國家還處于非常貧困的狀態。

  4、閱讀“南北關系“了解”南北差距“、”南北對話“、”南南合作“

  5、閱讀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人口與國內生產總值比較,填空:

  (1)圖5-3發達國家占世界總人口的________發展中國家占________。

  (2)圖5-4發展中國家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________,發達國家占___________。

  6、閱讀圖5-5,了解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工農業生產發展差異

  7、完成活動題的填表

  8、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各國都應該遵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項原則,以求得共同發展與進步。

  二、合作共建

  1、讀”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與國內生產總值比較圖“,完成下列要求

  (1)在圖中填出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所占的比例

  (2)將下列國家同它們所屬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所在的大洲,用直線連接起來

  (3)根據以上連線并聯系”世界政治地圖“可以知道,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_________洲、________洲和__________洲,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洲、________洲和_________洲,從北半球位置分析,發達國家主要位于_______半球北部,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_______半球的南部和_____________半球。

  三、系統總結

  發與一、不同類型的國家(數量、面積、人口、政治體制)

  展發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分布特點:發達國家:主要在______半球,

  中達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_____半球的南部和南半

  國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差異

  家家三、發展中國家與人口與國內生產總值差異

  發達國家差異工農業生產發展差異、導致差異的主要原因

  四、診斷評價

  1、有關世界上面積居第二位的國家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人口也居世界第二位②地廣人稀③屬于發達國家④發展中國家⑤資本主義國家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④D、②③⑤

  2、下列不是我國五項原則內容的是()

  A、各國應該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B、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

  C、和平共處,平等互利D、求同存異

  3、發達國家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B、北半球C、亞洲D、非洲

  4、下列敘述中,不符合歐美發達國家狀況的是()

  A、交通擁擠,人口增長快B、工農業生產發達,生產水平高

  C、市場繁榮,環境幽雅D、受教育程度高,生活質量好

  五、課后反思

  發展中國家應采取哪些措施來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以縮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

初中地理教案10

  [課標要求]

  1、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2、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臧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在地圖上識記秦嶺—淮河線的位置

  2、根據已學的知識,說明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3、運用地圖指出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位置。

  4、培養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組內的討論探究,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通過必答和搶答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認識我國遼闊的美好河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 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教學方法] 利用多媒體的輔助工具,啟發引導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地理問題

  [學習方法] 討論法、讀圖分析法

  [教學準備] 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由《晏子使楚》這篇課文中的“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的這句話提出為什么?從而引出秦嶺—淮河一線這一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一、秦嶺—淮河的位置

  (一)認識秦嶺—淮河的位置設計了以下4個問題:

  1、 根據地圖請你說說秦嶺的走向?

  2、 淮河的流向是自 至 。

  3、 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經 注入東海。

  4、圖上填注秦嶺—淮河經過的省級行政區

  5、判斷下列,位于秦嶺—淮河線以南的有哪些?

  A、湖北 B、山東 C、江西 D、山西 E、河北 F、浙江

  (第1、2題為讀圖基礎題;第3題為知識拓展題;第4、5題既復習了省級行政區的分布,又為進一步明確位置奠定基礎)

  (二)、介紹秦嶺和淮河

  1、 介紹秦嶺:學生看景觀圖并閱讀課文材料

  2、 介紹淮河:學生在閱讀材料后,完成下列問題

  A、 黃河奪淮入海是怎么回事? 黃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

  B、黃河奪淮入海后,淮河成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黃河攜帶的泥沙,沉積在淮河的河道中,使淮河水流不暢

  二、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1、從復習我國一月平均氣溫圖、溫度帶的分布、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干濕地區的分布、水資源的分布,加深對秦嶺—淮河線地理意義的.理解。( 0℃、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800mm年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濕潤區的分界線。)

  2、課本P76活動

  3、課本P77活動

  1955年1月發生強寒潮時,秦嶺北側的西安最低氣溫為-20.6℃,秦嶺南側的安康最低氣溫為-7.6℃。請你解釋兩地氣溫差異的形成原因?(由于秦嶺的阻擋,冷空氣的影響,在秦嶺南側減弱。)

  4、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 (競賽)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拓展)

  綜上所述: 秦嶺與淮河是我國東部重要的地理界線。在它的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有顯著的差異。(課本P77)

  三、四大地理區域 (課本P78活動)

  看一看下列山脈是哪些地區的分界線。并用線連接起來。

  陰山 第二階梯與第三級階梯

  太行山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

  秦嶺 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

  課本P79活動根據課本閱讀材料,用直線將下列地理事物合理地連接起來。

  沙漠廣布

  東南半壁 農耕為主

  牧業為主

  西北半壁 人口眾多

  四、課堂小結及課后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11

  教材分析

  1.本節要求掌握降水的季節變化規律以及地區分布規律。降水的的測定、變化及分布,是天氣預報的兩大主要指標之一,也是研究氣候的兩大要素之一。本節內容承上啟下,上一節探究氣溫和氣溫的分布,本節通過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歸納出氣候的主要影響因素。

  2.降水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有密切的聯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交通是否順暢,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學情分析

  本節課規律多、知識容量大,對七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大。但是該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密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聯系身邊的地理事物或現象,激活書本知識,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具,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所學知識。

  學生認知障礙點:影響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舉例說出降水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過程與方法:

  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情參與,了解降水,了解人類的生存條件,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降水的多少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降水的季節變化。

  全球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難點: 繪制降水柱狀圖,總結各地降水的變化規律。

  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規律。

  教學過程

初中地理教案1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閱讀圖文資料,了解我國礦產資源的分布特點。

  2.使學生熟悉我國主要的煤礦、油田、鐵礦和有色金屬礦的分布地。

  3.使學生了解我國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

  4.通過分析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的主要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合理開發、節約、綜合利用礦產資源、尋求替代品的必要性與責任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

  教學建議

  關于“礦產資源”的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包括四部分,首先介紹了礦產資源總的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分布相對集中帶來的有利和不利方面;第二部分介紹了能源礦產,包括它們的分布、儲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我國能源資源的短缺形勢;第三部分介紹了金屬礦產,這部分是分類介紹的。與鐵礦相比,有色金屬礦對于初中生來說,可能不太熟悉,因此教材中舉了許多實例,以使學生認識到有色金屬的重要性。前面三部分都是以關于煤礦、鐵礦、有色金屬礦和油氣田的分布的四幅圖為基礎的,目的就是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在最后一部分里,教材通過大量實例介紹了我國在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對策。

  關于“礦產資源”的教法建議

  關于礦產資源的分布,建議指導學生讀4幅我國礦產資源分布圖,從宏觀上分析煤礦、油田、鐵礦和有色金屬礦分布的特點是廣泛且相對集中。關于礦點名稱,教師要具體指導學生利用省區、江河、山脈等參照物,尋找礦點與它們之間的方位上的聯系,并通過讀圖、填表、圖表對照、看圖連線等方法鞏固地名的記憶,進一步培養讀圖技能。教學中要用資料、數據說明能源礦產豐富,同時聯系生產實際說明煤和石油的生產還不能完全滿足需要。教師要結合實例說明礦產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要針對問題提出相應實際的解決辦法。在這節內容的講授中,有三個點老師應該特別注意:

  一個是金屬礦產的作用,很多學生對于煤、石油、天然氣和鐵礦的作用非常熟悉,但是容易忽視金屬礦產,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特別強調,因為這會幫助學生充分認識礦產資源與我國經濟發展(尤其是工業)的密切關系;

  第二是對新能源的.開發,在談到對礦產資源問題的對策時,學生往往容易把目光集中在問題的治理上,其實治理是一方面,同時還應當引導學生開闊思路,想辦法找出更多的新能源,但是要使學生認識到,開發新能源是以科學技術的進步為前提的;

  第三,礦產資源與前面介紹的兩種資源以及后面的海洋資源相比,有一個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是非可再生的,在教學中,要對我國礦產資源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開發利用中的問題講得適度,避免出現盲目的樂觀和悲觀情緒,教育學生要以客觀、實際的態度看待我國礦產資源問題。

  [導入]大家知道,土地資源是農業發展的基礎,那么工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什么呢?(礦產資源)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我國的礦產資源。

  [板書]第四節礦產資源

  [活動]讀教材中四幅我國礦產資源分布圖,分析我國礦產資源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對不同礦產資源分別回答。

  [教師小結]煤礦、石油、天然氣、鐵礦和有色金屬礦的分布都具有既廣泛又相對集中的特點;其中,煤、石油、鐵礦北方居多,有色金屬南方居多。

  [提問]這樣的分布特點,對于礦產資源的開采、運輸會帶來什么影響呢?

  [學生討論、教師小結]集中分布,有利于礦產資源大規模集中開采,形成全國性礦產基地;但是不同地區需要進行礦產資源的流通交換,加重了對運輸的負擔。

  [轉折]結合“做一做”第一題,我們一起找一找主要的煤炭生產基地和石油基地。

  [補充]礦產資源按照用途可以分為能源礦產和金屬礦產,煤、石油和天然氣都屬于能源礦產。我國雖然是一個能源大國,但是人均量比較少,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能源已經漸漸不能滿足需要了。

  [提問]如何解決能源短缺的問題呢?

  [學生討論]略

  [教師小結]加強能源勘探開發;加強能源基地建設;因地制宜,尋找新能源。

  [承轉過渡]再來關注一下我們國家金屬礦產的情況。

  [板書]三、金屬礦產

  [講述]金屬礦產包括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其中黑色金屬一般指鐵和鐵基合金。你們知道鐵礦有什么作用嗎?(制造鋼鐵)我們平時的生活中哪些方面需要用鋼鐵?

  [學生討論回答]略

  [活動]請學生結合“做一做”中的練習,讀“我國主要鐵礦分布圖”,找找我國主要的鐵礦。

  [轉折]有色金屬礦產有什么作用呢?請大家讀教材中的“讀一讀”材料,結合你們在課下查找的資料,說一說有色金屬礦產都有哪些用途。

  [學生回答]略

  [活動]分組找一找主要的銅礦、錫礦、鎢礦、銻礦、稀土礦等等,并且以競賽的形式做連線題,看誰做得又快又準。

  [強調]有色金屬為我國的現代工業和尖端科學技術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我們決不能忽視。

  [轉折]像其他資源一樣,我們在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時,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板書]四、問題和對策

  [活動]讀教材中的“問題和對策”這一框題的內容,討論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學生討論]略

  [教師小結]主要問題包括:亂采濫挖、嚴重浪費、破壞環境。

  [提問]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學生討論]略

  [教師小結]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節約、合理使用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尋求替代品。

初中地理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說出我國河湖眾多的特點;找出中國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分界線,分析我國內、外流河的分布特征;運用地圖和統計資料說明內、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通過讀圖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總結我國內、外流河的分布特征,提高讀圖析圖能力。

  3.加深對祖國的認識和熱愛,提升對自然的熱愛與保護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中國主要的內流河和外流河的分布及其特征。

  【難點】

  內、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歌曲導入。播放歌曲“黃河大合唱”,請同學們猜猜是哪一條河流,你還知道我國的哪些河流?接著進一步提問:我國的這些河流都分布在哪?它們又有怎樣的特征呢?從而引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總特征

  【教師活動】展示“中國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圖,談一談看完這張圖的感受。

  【學生回答】我國疆域遼闊,有許多大江巨川源遠流長,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羅棋布,呈現河流湖泊眾多的特點。

  2.河流

  (1)分布特征

  【教師活動】展示中國水系分布圖,學生在圖上填出河流的名稱,并找到他們的歸宿。

  【學生活動】

  注入太平洋:黑龍江、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瀾滄江

  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魯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額爾齊斯河

  未注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

  【教師總結】我國眾多的河流中,長江、黃河等最終流入海洋的河流,屬于外流河。外流河分布的區域,稱之為外流區。而塔里木河等最終沒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屬于內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內流河分布的區域,稱之為內流區。

  【教師活動】提問:我國的內流河和外流河是相間分布嗎?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分布呈現出怎樣的`特征?

  【學生回答】我國內流區和外流區的界限與之前所學的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限大致相同,即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外流河主要分布在氣候較濕潤的東部季風區,內流河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內陸地區。

  【教師總結】注意在西北地區也有外流河,如新疆北部的額爾齊斯河;東部地區也有內流區,如大興安嶺以東地區就有部分為內流區。

  (2)水文特征

  【教師活動】展示“中國主要河流流量的年變化曲線”圖,結合中國的氣候分布特點,將全班分為三大組,從流量、汛期、含沙量、結冰期等方面分析外流河(北方和南方)和內流河的水文特征。

  【學生回答】外流河大致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北方地區的河流一般汛期較短、有結冰期,除東北地區部分河流外,它們大多流量小、含沙量大;南方地區的河流大多流量大、汛期較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內流河水量小,夏季接納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后形成汛期,此后,河流水量逐漸減少,甚至斷流。

  【教師總結】根據學生的回答,繪制表格。

  3.湖泊

  【教師活動】展示“中國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圖,找出我國的主要湖泊及其分布特點。

  【學生回答】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東部平原地區。

  【教師總結】我國湖泊眾多,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0xx多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東部平原地區。著名的湖泊有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作業:根據本節課內容,搜集資料,描述本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四、板書設計

初中地理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并能在生產、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識別常用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認識氣候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相互關系,形成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2、通過閱讀地圖,小組討論的方式,學生能夠正確的區分天氣與氣候的概念,認識基本的天氣符號,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3、形成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思想觀念,同時樹立人地協調的.理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區別,學會閱讀簡單的衛星云圖和天氣預報圖。

  【難點】

  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區別。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生活實例導入。通過提問學生“今天你們覺得外面怎么樣?陰?晴?冷?暖?這些都是描寫哪些方面的知識?”并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常說的天氣與氣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點?它們有區別嗎?”導入新課。

  環節二:講授新課

  1、天氣和氣候

  結合教材,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教師講解補充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練一練】下列詞語哪些描述的是天氣,哪些描述的是氣候?

  “風和日麗”—天氣、“四季如春”—氣候、“東邊日出西邊雨”—天氣

  2、天氣預報和常見天氣符號

  【過渡】那么怎樣才能準確知道每天的天氣狀況呢?(多媒體播放收看天氣預報)

  【問題】

  (1)通過什么來知道天氣狀況呢?

  (2)衛星云圖上的藍色、綠色、白色分別代表什么?

  (3)在天氣預報圖上怎樣識別天氣情況呢?

  【學生活動】

  (1)看衛星云圖。

  (2)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云區。

  (3)根據天氣符號識別天氣情況。

  【教師活動】投影“常見天氣符號”圖,指導學生逐一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學生活動】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記憶天氣符號的比賽,看哪一組記得又對又快。

  (2)選擇幾個天氣符號,看誰畫得好。

  【教師活動】展示“沙塵暴”、“風”的符號。

  【提問】

  (1)結合“沙塵暴”的符號,思考我國西北地區為什么經常發生沙塵暴?應采取什么措施?

  (2)如何識別不同的風呢?

  【學生活動】

  (1)干旱、風力大、植被稀疏;防風固沙。

  (2)第一,風桿、風尾、風旗。第二,風向的判斷。第三,風級的表示方法。

  環節三:鞏固提高

  展示“世界主要城市天氣預報圖”,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城市,充當播報員,發布天氣預報。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

  【作業】

  思考問題:氣候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的?我們和氣候變暖有關系嗎?如何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

  四、板書設計

初中地理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了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通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 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通過 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四季的劃分的 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這里需要強調季節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后,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后,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于五帶的劃分的 教學建議

  這部分 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最后, 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 地理意義。

  關于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 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 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 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后找出變化規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現,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 教師在 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于晝夜長短的變化的 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 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晝現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夜現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周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設計方案

  〖導入新課〗復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 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 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說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 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 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 北回歸線最大,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 教學〗

  1. 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 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說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 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于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漸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

  4.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 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 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 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 教學〗

  1. 讀圖:《二十四節氣與四季》

  2. 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3. 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為一個季節;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定為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定為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定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后。我國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開始早于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4.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 以“四立”劃分

  歐美 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 教學〗

  1. 讀圖:《五帶的劃分》

  2. 提問:說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 講解:在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溫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布規律的基礎。

  4.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劃分的依據

  探究活動

  【活動主題】

  南極圈內地區與北極圈內地區相比,其同緯度的地區的極晝、極夜天數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會不一樣?

  【活動步驟】

  理解極晝和極夜的產生的原因

  理解產生極晝和極夜有何規律

  地球公轉的規律(尤其是在公轉軌道上不同位置的線速度變化規律,以及這種變化如何影響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時間的相應變化)

  描繪發生極晝時太陽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

  查找與以上資料相關的媒體資料(圖片,錄像等)

  制作多媒體演示材料

  制作能說明本主題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選擇這樣兩種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極晝和極夜相關的知識制作成板報

  (2)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區域地理教案11-03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0

初中教學地理教案10-26

初中地理教案【薦】02-15

初中地理教案【推薦】12-24

初中地理教案【精】01-01

初中地理教案【熱門】01-09

【推薦】初中地理教案01-10

【熱】初中地理教案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