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錦集八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教案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課標要求]
1、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2、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臧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在地圖上識記秦嶺—淮河線的位置
2、根據已學的知識,說明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3、運用地圖指出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位置。
4、培養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組內的討論探究,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通過必答和搶答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認識我國遼闊的美好河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 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教學方法] 利用多媒體的輔助工具,啟發引導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地理問題
[學習方法] 討論法、讀圖分析法
[教學準備] 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由《晏子使楚》這篇課文中的“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的這句話提出為什么?從而引出秦嶺—淮河一線這一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一、秦嶺—淮河的位置
(一)認識秦嶺—淮河的位置設計了以下4個問題:
1、 根據地圖請你說說秦嶺的走向?
2、 淮河的流向是自 至 。
3、 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經 注入東海。
4、圖上填注秦嶺—淮河經過的省級行政區
5、判斷下列,位于秦嶺—淮河線以南的有哪些?
A、湖北 B、山東 C、江西 D、山西 E、河北 F、浙江
(第1、2題為讀圖基礎題;第3題為知識拓展題;第4、5題既復習了省級行政區的分布,又為進一步明確位置奠定基礎)
(二)、介紹秦嶺和淮河
1、 介紹秦嶺:學生看景觀圖并閱讀課文材料
2、 介紹淮河:學生在閱讀材料后,完成下列問題
A、 黃河奪淮入海是怎么回事? 黃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
B、黃河奪淮入海后,淮河成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黃河攜帶的泥沙,沉積在淮河的河道中,使淮河水流不暢
二、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1、從復習我國一月平均氣溫圖、溫度帶的分布、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干濕地區的分布、水資源的分布,加深對秦嶺—淮河線地理意義的理解。( 0℃、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800mm年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濕潤區的分界線。)
2、課本P76活動
3、課本P77活動
1955年1月發生強寒潮時,秦嶺北側的西安最低氣溫為-20.6℃,秦嶺南側的安康最低氣溫為-7.6℃。請你解釋兩地氣溫差異的形成原因?(由于秦嶺的阻擋,冷空氣的影響,在秦嶺南側減弱。)
4、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 (競賽)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拓展)
綜上所述: 秦嶺與淮河是我國東部重要的地理界線。在它的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有顯著的差異。(課本P77)
三、四大地理區域 (課本P78活動)
看一看下列山脈是哪些地區的分界線。并用線連接起來。
陰山 第二階梯與第三級階梯
太行山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
秦嶺 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
課本P79活動根據課本閱讀材料,用直線將下列地理事物合理地連接起來。
沙漠廣布
東南半壁 農耕為主
牧業為主
西北半壁 人口眾多
四、課堂小結及課后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水資源時空分布的特點,知道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應的解決途徑,了解南水北調工程。
2、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各類圖表,逐步培養和提高讀圖、用圖和析圖的能力。
(2)通過學習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原因及解決途徑,培養分析、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節水意識,教育學生樹立十分珍惜、倡導節約的資源觀。
二、教學重難點
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以及對應的解決途徑。
三、教學過程
1、導入:視頻《我國東部地區今夏南澇北旱》,引出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勻。
2、空間分布:
【情景一】住在南方的農民伯伯,搬到北方種糧食,由于他對北方的水土情況不太熟悉,在種植的過程當中遇到一些問題,需要同學們為他分析情況,并出謀劃策解決問題。
【小組討論】(1)他應該種植的是什么糧食作物呢?
(2)為什么要種植這種糧食作物?你可以圖文并茂告訴農民伯伯嗎?
【情景二】當農民伯伯種植小麥的時候,他發現這里的地形平坦有很多耕地可以利用,可惜的是水資源不足,干旱嚴重的時候,農作物甚至無法生長。
【小組討論】(1)1、請結合右圖為農民伯伯分析我國南北方水土配置的.情況?并分析這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2)請為農民伯伯想想對策,解決問題。
【思維拓展】為什么要把水主要調到華北地區而不是西北地區?
3、時間分布:
【情景三】春天來了,當地流傳著這么一句話:“春雨貴如油”,農民伯伯準備播種的時候,剛好遇上了干旱,小麥遲遲不能發芽。
【小組討論】
(1)為什么春季會遇上干旱呢?(通過看圖指出我國水資源時間分布的特點)
(2)這種分布特點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有利和不利方面)
(3)請為農民伯伯想想辦法,并且說說你是怎樣操作的?
4、結束:“節水比調水更重要”(為后面“保護水資源”作鋪墊)
四、板書設計
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空間:南多北少,東多西少跨流域調水
時間:夏秋多,冬春少興建水庫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知道我國民居、服飾、飲食的地方特色,了解我國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國豐富的旅游資源及旅游資源的分類。
3、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記住地理知識的能力,著重培養學生獲取、處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4、增強學生保護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1、我國的民俗。2、 我國豐富的旅游資源。
【教學難點】 我國不同地方民俗的成因與該地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方法】:講授式、讀圖分析法 、自學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準備】 課件學案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提問:同學們喜歡旅游嗎?談談旅游中的感受。(學生自由發言)展示圖片
[轉承]我國疆域遼闊、地域差異明顯,各地區、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構成了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 ”。(板書)
二、民俗與環境
1、 [自主學習] 結合學案問題提示,認真預習教材P92-94頁內容,仔細研讀教科書。
2、 【解釋】民俗即民間風俗。
3、 活動:閱讀“地方美食圖”、“中國民居圖”、“中國民族服飾圖”和有關資料,體會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飲食、民居、服飾的地方特色。
4、 [講述]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各個民族,由于地理環境、歷史差異、風俗習慣不同,飲食文化、建筑藝術、節日慶典、衣著禮儀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5、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分別從食 、住 、衣 、行 、節日慶典等方面探究各地民俗差異。
(1)食:學生讀【知識之窗】 了解我國的八大菜系 課件展示地方美食圖片
【學生活動】 課本P92 活動、P93活動1、2。
(2)住: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藝術形式上百花盛開,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展示圖片中國民居 【學生活動】 課本P94活動1
(3)衣:服飾的產生和服飾民俗的形成和人類居住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以及各民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展示圖片中國民族服飾
【學生活動】 課本P94活動2
(4)行:學生交流 南方與北方的交通差異
(5)節日慶典(視頻播放)
6、拓展練習:
三、旅游與文化
(1)旅游業及其意義(播放視頻)。
(2)我國旅游資源的分類.
(3)世界遺產的分類方法以及分類,找出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等景點,并完成P96活動1
(4)旅游業的開發與保護因注意些什么?(視頻播放)
四、作業 完成學案 練習冊
板書設計
一、民俗與環境
1.民俗差異
衣、食、住、行、節日和宗教
2.民俗差異因素
地理環境
歷史習慣
風俗因素
二、 旅游與文化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把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為關注的天氣狀況作為切入點,誘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對天氣狀況的描述。接著介紹天氣和氣候兩個不同的概念,要求學生說出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天氣"與"氣候"是日常接觸較多,但有時又不太注意區分的兩個概念,正確區分這兩個概念;
2.本節核心內容是區別天氣和氣候;功能和價值:學習了本節課后能閱讀天氣預報和衛星云圖。
學情分析
天氣是七年級學生認識較深刻的一種自然現象,但是這種認識是停留在感性認識上的,要讓學生進一步總結和歸納出天氣特點,天氣和我們之間的關系,掌握未來天氣的信息,更好地為生產和生活服務,建立起對大氣的理性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看圖討論培養分析和比較的能力,區分出天氣與氣候的不同。天氣是描述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氣候是長時段的大氣狀況;天氣是多變的,氣候是相對穩定的。
2、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運用知識的能力,知道了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在認識了常用的天氣符號后,要學會收看天氣預報,看懂簡單的城市天氣預報圖。
3、注重培養學生閱讀天氣預報圖和衛星云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通過看圖聯系實際培養比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過學生播報天氣預報,讓學生體驗做天氣預報員的感受,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讓學生發現問題、師生探究解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習地理的興趣,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2、通過記錄天氣預報(課后觀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3、通過師生互動,構建一種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師生關系。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區別“天氣”與“氣候”兩個不同的概念。
2、認識常用的天氣符號,學會收看天氣預報。
難點:
1、區別“天氣”與“氣候”。
2、 記住常用的天氣符號
教學過程
一、天氣與氣候
教師活動:出示圖片:讓學生判斷這些是什么自然現象
學生活動:說出圖片中幾種天氣的概況
引出天氣的概念:天氣是短時間的陰晴冷熱風雨等的大氣狀況。是指一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可以用陰、晴、冷、熱,風力大、小等來描述。
教師活動:舉出身邊的例子,提問天氣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活動:說出天氣是多變的,不穩定的。
教師活動:什么是氣候,舉出實例讓學生總結
學生活動:說出氣候是指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狀況,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教師活動: 小結天氣與氣候的'區別與聯系
列表總結:區別: 天氣——短時間、多變;(概念略)
氣候——長時間、穩定性(概念略)
聯系:兩者都是指大氣的狀況,氣候是對長時間天氣的綜合
學生活動:練習:下列詞語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氣,哪些是氣候?
(風和日麗——天氣;四季如春——氣候;清明時節雨紛紛——氣候; 東邊日出西邊雨——天氣。)
引入:我有個問題想要請教同學們,這個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為帶什么服裝犯了愁,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給我參謀一下?(生答略)。你去過海南嗎?(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帶單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熱帶,氣候四季炎熱。我打算1月1日出發去海南,在去之前,我買好了車票,準備好了必需品,還要關注一下什么?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還要關注天氣預報。那么,天氣是怎樣預測出來的呢?
二、天氣預報和常用天氣符號
教師活動:展示衛星云圖。
講解:氣象衛星從太空不同的位置對地球表面進行拍攝,大量的觀測數據通過衛星傳回地面工作站,通過計算機處理,再合成精美的云圖照片。
1、一道風尾為 2 級
2、一個風旗為 8 級
學生活動:判斷出圖片中的符號分別代表風的方向和級數。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一天氣預報員的身份來預報天氣。
(可先給學生放一段天氣預報的視屏)
生活動:講解全國各大城市的天氣預報。(注意在預報過程中要按緯度從高到低的順序以及天氣變化怎樣表達等)
教師活動:
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學習的收獲。
提問:衛星云圖照片中,我們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綠色,而另一些地方卻呈藍色等等。那么這些顏色都有些什么含義呢?
學生活動:試回答出衛星云圖上不同顏色的含義。
小結:白色:代表云雨區,白色程度越濃,代表降水量越大。
綠色:代表陸地,有綠色的地區,說明該地區晴。
藍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知道氣象站是怎樣分析和預測天氣的
引入:我們在收看天氣預報時常常看到天氣預報圖上有很多的符號,這些符號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圖片,請學生速記常用的天氣符號。
學生活動:把全班分為四組以競賽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氣符號的意義。并能把天氣中的變化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師活動:表示風的符號比較特殊,不僅有大小,還有方位。講解風的表示方法。
風向:指風吹來的方向。
畫有風尾或者風旗的一方即為風向
提問:衛星云圖照片中,我們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綠色,而另一些地方卻呈藍色等等。那么這些顏色都有些什么含義呢?
學生活動:試回答出衛星云圖上不同顏色的含義。
小結:白色:代表云雨區,白色程度越濃,代表降水量越大。
綠色:代表陸地,有綠色的地區,說明該地區晴。
藍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知道氣象站是怎樣分析和預測天氣的
引入:我們在收看天氣預報時常常看到天氣預報圖上有很多的符號,這些符號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圖片,請學生速記常用的天氣符號。
學生活動:把全班分為四組以競賽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氣符號的意義。并能把天氣中的變化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師活動:表示風的符號比較特殊,不僅有大小,還有方位。講解風的表示方法。
風向:指風吹來的方向。
畫有風尾或者風旗的一方即為風向
風級的表示方法:
1、一道風尾為 2 級
2、一個風旗為 8 級
學生活動:判斷出圖片中的符號分別代表風的方向和級數。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一天氣預報員的身份來預報天氣。
(可先給學生放一段天氣預報的視屏)
生活動:講解全國各大城市的天氣預報。(注意在預報過程中要按緯度從高到低的順序以及天氣變化怎樣表達等)
教師活動:
課堂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學習的收獲。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學習的收獲。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二)教學難點
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教學媒體
地圖冊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第1課時
同學們:長城、日本富士山、喜馬拉雅山脈在哪里?
學生發言:中國、亞洲、日本??
(講授新課)
板書第一章認識大洲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閱讀圖6-1,進行討論后總結。
提問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范圍:南緯10度(S)~北緯80度(N)之間;
經度范圍:東經25度(E)~西經170度(W)之間;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應該明白,當談及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我們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通過老師剛才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現在請你們來分析一下歐洲的地理位置。
學生通過讀地圖6-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
(1)讀圖6-1:歐洲大陸經度范圍:西經9度(W)~東經66度(E);緯度范圍: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課堂總結)
通過剛剛的學習我們重點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了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知識導入)
我們現在是北京時間上午11點的時候,那么現在美國應該是什么時間呢?
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這與什么有關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世界上的時間?(講授新知識)
板書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講述把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候定為當地的12點,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地方時間,簡稱世界時。
板書2.時區及換算
講述全球一共劃分成24個時區,每一個時區跨15度經度。
其中零時區(也叫中時區),從西經7.5度~東經7.5度。
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和為一個時區,稱東西十二區。172.5°E~172.5°W
依據數軸圖示法討論、完成課文中的思考題。
閱讀材料: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學生小組討論:
1.為什么會產生“地方時”?
2.時區是怎樣劃分的?
3.我國采用的是哪個時區的區時?
4.地球上“今天”與“昨天”的分界線在哪里?
板書3.北京時間
講述北京時間即為東八區的區時。
板書4.國際日期變更線
講述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亂,國際上規定大致以180度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自西向東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日期要減去一天。
(課堂總結)
本節學習世界時區的知識,同學的掌握情況不是很好。作為初一的學生,對于時區,國際日期變更線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學生形成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板書設計
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2.時區及換算
3.北京時間
4.國際日期變更線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一、分析本課在地理教學中的位置
本節課放在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第一冊的第一節,是為學生從小學階段向中學階段轉換而設置的銜接課。通過給學生講解有趣的地理現象和人地關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識,以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新認識,提高學生上好地理課的自覺性,使學生逐步養成熱愛地理科學、鉆研地理科學的良好風氣。
二、分析教學對象
學生由小學升入初中,由于環境的巨大變化,往往給心理上造成了不適應。為了扭轉這種情況,除社會、家庭、學校采取一系列針對性的措施外,作為地理教師也應從心理學、教育學、地理教學法上入手,從這節課開始就使學生認識地理與社會環境的關系,教育他們認識地理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巨大作用。
三、分析教材內容
1.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了解學習地理的內容和意義,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強烈欲望和興趣。
②引導學生懂得學習地理課的方法,為學生學好地理課指出正確的途徑。
2.知識結構(如下表)
3.教學重點 介紹學習地理的內容和學習方法。
4.教學難點 教師要用“磁性效應”強烈地吸引住學生,使學生有效地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
5.教學思路 ①采用提問、講解、讀課文等綜合方法,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告訴學生,學習地理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②通過“想一想”,利用彩色圖片、地圖冊、電化教學等教學方法,演示一些有趣的地理現象,讓學生初步掌握從5個方面思考的學習地理方法。③課后組織課外地理興趣小組。從課外閱讀、看電視、看電影、聽廣播中增加地理知識的學習。辦地理小專刊、黑板報。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地理課外興趣小組。
6.課程類型 閱讀欣賞課。
7.課時安排 1課時
8.教具準備 ①自制本課知識結構圖。②自制學習地理五步法圖表(貼在教室)。③收集有趣的地理知識圖片2~3張。
9.學具準備 課本、地圖冊、填充圖、紅藍鉛筆。
10.組織教學(3分鐘)
四、教學過程
1.教師用信任的目光,將學生看一遍,然后充滿激情地向學生講道:“寧靜的夜晚,我們看到天空密密麻麻的星星,它們每一個都像地球一樣,甚至比地球大得多,滿天的星星組成了龐大的銀行系,銀河系外面還有更大的河外星系。地球僅是銀河系內的一個成員,太陽系里的一顆行星。如果說,河外星系就像我們的學校,銀河系就像我們的班級,太陽系則是班上一個小組,地球就是我自己”。我們今天就學習地理課第一節‘學習地理 認識人類之家’板書課題。
2.講授新課
①為什么要學習地理(13分鐘)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但對地球的'真正面目還認識不清楚。例如,我國“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研究”測量出我國大陸每年向東偏南運動8毫米;科學家預言地球軌道正面臨隕石進入的高峰期,美國科學家自1994年開始利用衛星控測隕石突破大氣層后的軌跡;我們附近的小造紙廠給我們環境造成的嚴重污染。這些問題都是地理課中要研究的問題。教科書中講了7個地理學中學生們最感興趣的問題,同學們分成小組討論一下,就可以對這些問題作出正確的回答。
教師板書7個問題將在地理課本中的那些章節詳細講解:地球運動──氣候──地形──地殼運動──資源的利用及工農業生產──人口分布──環境保護等章節。
教師小結:地理課的內容遠比這些問題廣闊的多,中國的、外國的、本地的,同學們在初中、高中、大學的地理專業學習的內容都有很大差別,學習研究的目的都是了解認識人類之家,讓人們在地球上生活得更好。
②看彩圖,想一想我們生活中的地理知識(8分鐘)
引導學生看彩圖:火山噴發
東方明珠香港圖片
初中地圖冊
讓學生想一想:舉例說明地理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的用途。“旅行、書報、看電視、天氣預報、筑路、治理環境等等”
③怎樣學好地理(13分鐘) 教師將學好地理應思考的5個方面貼在黑板上引導講解。學習什么內容──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同人類有什么關系──用什么方法處理好人類同自然環境的關系。
學會閱讀地圖,掌握繪制地理圖表的技能,初步形成觀察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能力。
引導組織地理課外活動,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小組,辦地理小專刊,收集地理自然景觀圖片等,以豐富自己的地理知識和才智,啟發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和興趣。
④地理小游戲(3分鐘) 話說世界稀奇事。活動內容始終圍繞地理題材,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3.課后小結(5分鐘)
講地理科學的發展前景。培養熱愛“人類之家,建設人類之家──地球”的遠大情懷。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 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知道南極洲是冰雪覆蓋的大陸;酷寒、干燥、烈風的 冰原氣候;豐富的淡水、鐵、煤、鯨、企鵝、磷蝦等自然資源。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 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3。 教育目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是科研的寶地,理解人類對南極 洲的科學考察,了解我國在南極洲建立的長城站、中山站和科學考察的近況,培養學生熱愛 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在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人類對南極洲的科學考察。
教學難點:在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請你說說南極和北極地區的位置特點和氣候特點。
二、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走進了冰天雪地的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在那么冷的環境中,有沒有動物呢?(學生回答有,并且舉例說明。)那么,這些動物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動物資源 。20xx年我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 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人類對兩極地區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好各課的知識。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許多的有關兩極地區的小材料,各種趣聞,小故事。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三、講述新課:
指導學生以閱讀形式,找出有關的答案。
㈢北極地區和南極地 區的 自然資源
1、 淡 水資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儲于兩極地區。淡水資源十分豐富。
2、 礦產資源
南極地區,已發現220種礦物,煤儲量豐富,查爾斯王子山脈上有是節上最大的鐵礦床,另外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3、 生物資源
請同學們看一下圖片,62頁“兩極地區的動物”。
63頁,活動題。
㈤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指導學生閱讀64頁,《南極探 險》。了解人類征服南極的過程。
1、 人類對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2、 我國在南極建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
3、 我國對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指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這兩個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師引導:20xx年我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人類對兩極地區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好各課的知識。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許多的有關兩極地區的小材料,各種趣聞,小故事。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學生活動: 學生站到講臺上,給大家講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極趣聞、故事等等。
作業:目標檢測的相關內容。
教學后 記:
后半節課,學生自主交流,講 一下關于兩極地區的小故事,學生們的積極性都很高,課堂氣氛熱 烈,下課后,學生們的發言仍沒有結束。以后可以上一節關于兩極的地理知識交流課。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東南亞地形、氣候的一般特點,及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在地形、氣候方面的差異。
2.通過指導學生使用地圖,分析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特點,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并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3.通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東南亞的地形、氣候特點。
教學用具
《東西半球圖》、《東南亞地形圖》、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
教學方法
講述法與談話法相結合。
教學提綱
第一節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一、范圍、地理位置及國家
1.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2.聯系兩大洲、溝通兩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
二、自然條件
1.地形: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馬來群島多火山、地震。
2.氣候:①熱帶雨林氣候②熱帶季風氣候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我們在學習東亞區域地理時,是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東亞的?(范圍、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條件和經濟特點。)
引入新課我們今天學習東南亞的區域地理,仍然是從這幾個方面分析,找出它與東亞的差異,/Article/Index.html>總結出東南亞區域地理特征。
學習新教材
一、范圍、地理位置及國家(板書)
[讀圖]讀《東西半球圖》,教師指圖明確范圍,在圖中找出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教師做簡單介紹。
[提問]從圖上看東南亞位于哪兩個大陸和哪兩個大洋之間?(從海陸位置看,東南亞在亞洲東南部,瀕臨太平洋和印度洋,正處于亞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從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馬來半島南面的馬六甲海峽,是通過這個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2.聯系兩大洲、溝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讀圖]讀“馬六甲海峽的航線”圖。教師介紹馬六甲海峽。
[提問]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這是為什么?提示學生可參看“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源示意圖”回答。(日本的工業原料依賴于進口,需從亞洲、非洲等地進口石油、鐵礦石等,而馬六甲海峽是它必經之地。日本向亞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業產品,同樣需經馬六甲海峽,它直接關系到日本經濟的發展。)
[讀圖]讀《東南亞政區圖》引導學生思考,東南亞地區和東亞地區所占緯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國家位于赤道兩旁?(東亞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北,東南亞則位于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絕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位于赤道兩側。)指導學生從圖上找出東南亞包括的國家和地區,參看課本附表,東南亞國家概況,做/Article/Index.html>總結歸納。
3.位于南緯10°至北緯25°之間
東南亞的這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對其自然環境有什么影響呢?
二、自然條件(板書)
1.地形
[讀圖]讀《東南亞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并回答下面的問題:總的看地形有什么特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有什么區別?(學生回答略)教師指圖介紹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師歸納]總的看東南亞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從中南半島看,(教師邊講邊繪中南半島山河示意圖,要求學生從圖上找出主要山脈及河流名稱)與我國西南部山水相連,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
[提問]這種山河大勢給當地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什么影響呢?(上游流經山區,地勢險峻,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為工農業生產提供動力。下游水流緩慢,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土質肥沃,灌溉便利,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提問]在圖上找出中南半島上五個國家的首都,它們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點?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這一帶為沖積平原,自然條件優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寫課本第114頁表格。
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板書)
[提問]指導學生讀《東南亞地形圖》后問馬來群島與中南半島相比較,地形有什么區別?(同樣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嶇,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有“火山國”之稱。)
[看景觀圖]指導學生看課本“坦博臘火山大爆發”圖。
[讀一讀]指定學生朗讀課本第115頁的“讀一讀”。
[提問]為什么馬來群島多火山?提示學生參看《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圖》,并注意與日本比較。
[教師歸納]馬來群島與日本群島一樣,也是位于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不穩定。所不同的是,馬來群島處于印度洋、太平洋兩大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
[提問]火山爆發會給當地帶來什么影響?(一方面會帶來巨大的災難,另一方面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富多種元素,也會使當地的土壤肥沃。)
馬來群島多火山、地震(板書)
總的看東南亞的多山地形與其所在位置是分不開的。它不僅影響了東南亞的地形,也影響了東南亞的氣候,我們來分析一下本區氣候特征。
[提問]東南亞屬于哪個氣候帶?提示學生參看“世界氣候的地區差異”圖。(屬熱帶多雨地帶。)
[提問]這里的.氣候有什么特點?指導學生看《世界年平均氣溫圖》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圖》(這里年均溫可達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xx毫米以上。因此是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
[教師講述]但由于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所在位置不同,它們之間的氣候也存在差異,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為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
2.氣候
①熱帶雨林氣候(板書)
[讀圖]指圖,明確熱帶雨林氣候的分布地區——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
[提問]這一帶緯度位置特點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問]這一帶每天的天氣變化過程怎樣?指導學生讀熱帶雨林氣候的天氣示意圖,請一學生按圖分析一天的天氣變化情況。(日出以后,氣溫逐漸升高,地面上的空氣受熱上升,天空云量逐漸增多;午后兩三點鐘,天空濃云密布,雷電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減少,天氣轉晴。)
[提問]這里為什么會經常產生這樣的天氣變化叱?提示學生可參考“降水的分布和變化”一節的內容。(馬來群島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氣溫高,氣壓低,同時四周為廣闊的海洋,水汽來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氣受熱上升,上升過程中溫度不斷下降,空氣中的水汽容易達到飽和而凝結成水滴,產生對流雨。)講課過程中,繪制上升氣流降水示意圖。
正是由于這里有充足的熱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長終年常綠茂盛的森林,我們叫這種植物類型為熱帶雨林。并且這里的農作物全年可以播種,都能收獲。
②熱帶季風氣候(板書)
[讀圖]指圖,明確熱帶季風的分布地區——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
[提問]什么是季風氣候?中南半島的風向有什么變化?指導學生參看“亞洲東部一、七月的氣壓和風向”圖。(季風氣候是指在一年之內,隨季節不同,風向有規律的變。這里一月為東北風,七月為西南風。)
[教師講授]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東北風,是來自亞歐內陸的風,所以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風,它來自濕熱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問]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最大的區別是什么?(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而熱帶季風氣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師補充]由于熱帶季風氣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這里的農作物多在雨季播種,在旱季收獲。
復習鞏固按照板書,引導學生回憶本課所學的重點知識。
布置作業填寫課本第116頁[做一做]中表格;閱讀第116頁“讀一讀”。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區域地理教案11-03
初中地理教案11-06
初中地理的教案01-05
初中地理教案04-14
初中地理教案【精】01-01
初中地理教案【推薦】12-24
【推薦】初中地理教案01-10
初中地理教案【熱】01-13
初中地理教案【熱門】01-09
【熱門】初中地理教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