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水和干濕地區地理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降水和干濕地區地理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降水和干濕地區地理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降水和干濕地區地理教案1
教學目的
1.了解我國冬夏季風的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及降水狀況;理解我國東部季風區雨帶的形成,并初步掌握雨帶的移動規律;理解并掌握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掌握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及分布。
2.通過閱讀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和降水量各月分配柱狀圖,提高學生閱讀和分析氣候圖的能力。
3.通過我國干濕狀況對農業類型、植被和自然景觀影響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在自然環境中,干濕狀況與其他環境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重點:我國東部季風區雨帶的移動規律;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我國干濕地區劃分狀況。
本節難點:我國季風區雨帶的形成和移動規律;我國四類干濕地區的分布及其對植被和農業的影響。
教學方法 主要應用談話法。
教具 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自制投影片)、影響我國冬夏季風示意圖(自制投影片)、我國東部地區雨帶的移動示意圖(自制投影片)。
課時 2課時。
講授提綱
一、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
1.夏季風和冬季風的形成及特點
2.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范圍
3.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降水狀況
4.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
二、降水的時間分配規律
1.我國降水的季節分配
2.我國東部季風區雨帶的形成
3.我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帶的移動規律
4.我國降水的年際變化
三、干濕地區
1.劃分干濕地區的依據
2.干濕地區的類型
3.干濕地區的分布
4.干濕狀況對自然景觀和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提問] 什么叫降水?(從大氣中降落到地表的雨、雪、雹統稱降水)。
大家知道氣溫和降水是構成一地氣候的兩個重要的因素。上節我們已學習了我國氣溫的特點。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國降水的基本特點。
學習新教材
第三節 降水和干濕地區 [板書]
一、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 [板書]
1.冬夏季風的特點及形成 [板書]
[提問] 大家記得我國東部地區冬季和夏季各吹什么風嗎?它們的特點如何?
[教師歸納] 我國東部地區冬季主要吹偏北風,叫冬季風,其特點是寒冷干燥;夏季主要吹偏南風,叫夏季風,其特點是溫暖濕潤。通常把夏季風能夠吹到的地區叫做季風區,夏季風不能到達的地區叫非季風區。
2.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范圍 [板書]
[展示投影片] 看“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分界示意圖”。
[提問] 結合我國地形考慮,我們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大致以哪些山脈為界?(大致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為界)。
3.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降水狀況 [板書]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閱讀“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完成下列的練習:
(1)找出年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的地區。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哪些地方?它與我國一月等溫線圖中的哪條等溫線大致相同?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哪些地方?它與我國的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分界線有何關系?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
(5)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分布上有什么特點?
4.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 [板書]
[教師總結] 從同學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是有明顯的規律的:我國季風區降水多,非季風區降水少。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閱讀課本]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51頁“讀一讀”的課文,并且觀察有關“蔭房”的景觀圖。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提問] 我國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點?這一特點是怎樣形成的?
[教師講解] 同學們所說的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反映了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的規律。那么我國降水在時間分配上又有何特點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學習新教材
二、我國降水的時間分布 [板書]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上的“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降水量月份分配示意圖。
[提問] 分析這四個地區各月降水的分配情況,有什么共同特點和差異?
[教師歸納] 共同性:降水相對集中,都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這說明我國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差異性:南方降水多,雨季開始早、結束晚,即雨季長;北方降水少,雨季開始晚、結束早,即雨季短。
[過渡] 為什么我國東部地區降水的季節分配有這些特點呢?我們可以從降水形成的原因來解決這個問題。
2.我國東部季風區降水的形成 [板書]
[教師講解] 我國東部地區氣候受夏季風影響強烈,雨季的開始和結束,主要受夏季風影響。當夏季風帶來的溫暖濕潤的空氣和冷空氣相遇時,暖空氣因較輕而上升,在上升過程中暖空氣降溫,水汽冷卻凝結形成鋒面雨(看“鋒面雨’示意圖投影片)。由于降水地區大致呈帶狀延伸分布所以叫“雨帶”。這個雨帶是隨冷暖空氣交匯面的移動而移動的。
3.我國東部地區雨帶的移動規律 [板書]
[讀圖練習] 結合中國政區圖和課本第52頁雨帶圖說出五月,六月,七、八月,九月主要雨帶的分布地區。
五月:南部沿海;六月:長江中下游地區;七、八月:華北和東北地區;九月:南部沿海和四川盆地。
[提問] 分析六月和七、八月兩幅雨帶圖,當華北地區進入雨季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什么天氣?為什么?(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 六月份時長江中下游處于雨季,進入七月份后雨帶移至華北地區,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受單一暖氣流影響,天氣晴朗,降水較少,形成了伏旱天氣。
[讀課文] 指定一學生朗讀課本53頁“讀一讀”中的短文“江南的伏旱”。
4.降水的`年際變化 [板書]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閱讀“北京1951~1978年降水量曲線圖。”
[提問] 從曲線圖中看,北京哪年降水量最大?哪年降水量最少?兩年之間年降水量相差多少?(1959年,1965年,約相差1000毫米)
[教師歸納] 可見我國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足很大的。但是各地的年際變化也不相同。一般說來我國南方降水量年際變化小,北方大,西北最大。
降水的年際變化大,容易造成旱澇災害,在降水過多的年份,常常引起水災。相反,在降水特別少的年份,則容易發生旱災。
三、干濕地區 [板書]
1.干濕地區劃分的依據 [板書]
一個地區是濕潤還是干旱,不僅取決于降水的多少,還取決于該地區的蒸發量的大小。若降水量大于蒸發量,則空氣濕潤;反之空氣干燥。人們依據這一關系把全國劃分為四個干濕地區。
2.干濕地區的名稱[板書]
[讀圖練習] 在“干濕地區分布圖”中讀出干濕地區的名稱。
濕潤區、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和干旱區。
3.干濕地區的分布 [板書]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對照“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可用投影片),識讀“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回答下列問題:
(1)濕潤地區主要分布在哪里?它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于哪條等降水量線?
(2)半濕潤地區主要分布在哪里?它與半干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于哪條等降水量線?
(3)半干旱地區和干旱地區各主要分布在哪里?它們的分界線大致接近哪條等降水量線?
(4)從上述分析看,我國干濕區的分布與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關系?
[教師總結] 從總體看,我國干濕地區的分布與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大體一致。但又有區別。例如,東北三省的濕潤地區,有些地區的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可是由于氣溫低,蒸發量小,也屬濕潤區。正是因為各干濕地區的水分條件不同,所以它的分布狀況對各地農業生產和自然景觀也產生顯著的影響。
4.干濕地區對自然界景觀和農業的影響 [板書]
[教師講解] 濕潤區、半濕潤區氣候濕潤,降水較多,自然條件優越,成為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區。南方濕潤區主要是水田,北方半濕潤區主要是旱地農業區。濕潤和半濕潤區自然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為主。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氣候條件較差,適宜發展畜牧業。干旱地區多以荒漠為主,半干旱區以草原為主。
[展示投影片] 指導學生看“各干濕狀況比較表”(課本42頁表),總結我國干濕地區的特點。
降水和干濕地區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1.閱讀有關圖像,知道我國降水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分布特點,記住400㎜、800㎜等降水量線的分布。
2.知道季風的概念、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以及我國的干濕地區。
3.理解季風與我國降水空間和時間分布的關系,培養學生空間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滲透熱愛祖國的教育和辯證法的教育。
教學建議
知識結構:
教材開門見山讓學生明確我國降水的突出特點就是時空分布不均。時空分布怎樣不均,為什么造成這種不均,教材首先指導學生通過讀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找尋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特點: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利用已學過的東亞季風的知識,分析季風對我國降水產生怎樣的影響,并明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及區域降水特點,結合"讀一讀",進一步了解我國降水的地區差異。通過閱讀《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四城市降水量變化柱狀圖》,指導學生找尋規律,并分析東部地區雨帶的南北移動所造成對降水的影響。通過閱讀《北京1951~xxxx年降水量變化曲線圖》發現降水的年際變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響。對于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教材明確指出是根據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劃分,并通過表格對比分析了我國四個干濕地區的特點、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點和難點:
重點:
1.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
2.理解我國降水時空分布的成因。
難點:理解我國降水時空分布的.成因。
價值觀念、學科能力、基礎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教育契機及課內外內容聯系:
降水作為氣候要素的組成,是描述氣候特征的重要一環。由于我國國土遼闊,加之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了獨特的降水特點,主要體現在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國降水時空分布不均的原因歸根到底是由于季風造成的。夏季風的影響范圍、夏季風登陸的早晚及它的強弱都直接影響到我國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過程中讓學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難點。
針對選學部分,教師可就教學情況,適時加入,這對學生把握我國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節課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圖和降水量柱狀圖的判讀是讀圖訓練中的一個重點,教師應加強學生這部分訓練。并明確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標,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線的分布。
教法建議
本節課所得結論是通過分析得出,在教學中教師所做的應是提供數據和資料,讓學生去分析和歸納,去探索成因,培養學生的能力。
本節計劃授課2課時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請去過西北地區的同學描述一下不僅如此,我國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懸殊。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我國降水的特征。
〔板書〕第三節降水和干濕地區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黃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問〕為什么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異,這與當地降水有何關系?
〔講授〕要了解這些,離不了“中國年降水量圖”(出示地圖)。
〔提問〕同學們注意觀察800㎜、400、50㎜等降水量線的位置。然后請三位同學分別扮演這三條等降水量線所在地區的居民,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一下當地的降水特點以及降水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3.季風區和非季風區
4.雨帶移動與雨季
干濕地區
探究活動
活動目的:
使學生增強讀圖和分析圖表的能力;幫助學生記住我國東部地區雨帶移動的規律。
活動具體思路:
1.安排學生讀圖4.15,并且描述各個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2.以100毫米降水為界線,看看四城市的降水是什么時候開始增多,什么時候開始減少的。
3.思考:降水量的增多與減少意味著什么?(降水量增多意味著隨著雨帶的移動,該城市已經處于雨帶控制的范圍;降水量減少意味著雨帶已經南移)
4.給學生幾條紅色的紙帶,用它來表示雨帶,安排學生按照圖中所示,按照時間的順序,將雨帶貼在不同位置,并在旁邊標明時間,最終總結出規律。
降水和干濕地區地理教案3
教學目標
1.閱讀有關圖像,知道我國降水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分布特點,記住400㎜、800㎜等降水量線的分布。
2.知道季風的概念、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以及我國的干濕地區。
3.理解季風與我國降水空間和時間分布的關系,培養學生空間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滲透熱愛祖國的教育和辯證法的教育。
教學建議
知識結構:
教材開門見山讓學生明確我國降水的突出特點就是時空分布不均。時空分布怎樣不均,為什么造成這種不均,教材首先指導學生通過讀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找尋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特點: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利用已學過的東亞季風的知識,分析季風對我國降水產生怎樣的影響,并明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布及區域降水特點,結合"讀一讀",進一步了解我國降水的地區差異。通過閱讀《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四城市降水量變化柱狀圖》,指導學生找尋規律,并分析東部地區雨帶的南北移動所造成對降水的影響。通過閱讀《北京1951~20xx年降水量變化曲線圖》發現降水的年際變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響。對于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教材明確指出是根據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劃分,并通過表格對比分析了我國四個干濕地區的特點、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點和難點:
重點:
1.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
2.理解我國降水時空分布的成因。
難點:理解我國降水時空分布的成因。
價值觀念、學科能力、基礎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教育契機及課內外內容聯系:
降水作為氣候要素的'組成,是描述氣候特征的重要一環。由于我國國土遼闊,加之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了獨特的降水特點,主要體現在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國降水時空分布不均的原因歸根到底是由于季風造成的。夏季風的影響范圍、夏季風登陸的早晚及它的強弱都直接影響到我國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過程中讓學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難點。
針對選學部分,教師可就教學情況,適時加入,這對學生把握我國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節課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圖和降水量柱狀圖的判讀是讀圖訓練中的一個重點,教師應加強學生這部分訓練。并明確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標,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線的分布。
教法建議
本節課所得結論是通過分析得出,在教學中教師所做的應是提供數據和資料,讓學生去分析和歸納,去探索成因,培養學生的能力。
本節計劃授課2課時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請去過西北地區的同學描述一下不僅如此,我國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懸殊。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我國降水的特征。
〔板書〕第三節降水和干濕地區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黃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問〕為什么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異,這與當地降水有何關系?
〔講授〕要了解這些,離不了“中國年降水量圖”(出示地圖)。
〔提問〕同學們注意觀察800㎜、400、50㎜等降水量線的位置。然后請三位同學分別扮演這三條等降水量線所在地區的居民,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一下當地的降水特點以及降水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學生討論,準備表演。
〔提問〕
(1)請三位同學分別表演。
(2)請同學總結我國降水的地區分布規律。
〔板書〕一、降水的特征
降水量地區分布不均:東多西少,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減少
〔講授〕我國降水量在空間上分布不均,在時間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爾濱、北京、上海、廣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狀圖。
〔啟發提問〕請注意老師出示城市的順序,它們的降水在季節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降水和干濕地區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1.理解季風活動與我國降水量年際變化的關系,知道我國干濕地區劃分的大致情況。
2.讀我國干濕地區分布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3.使學生懂得在自然環境中,干濕狀況與其他環境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以及利用不同的干濕狀況進行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教育。
教學重點
1.干濕地區的分布。
2.我國降水量年際變化的成因。
教學難點
我國降水量年際變化的成因。教學方法
講授法與讀圖法相結合。
教學媒體
中國的干濕地區分布圖、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
教學過程
【組織教學】
【導入提問】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出現在幾月份?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學生回答。
【教師訂正】每年的7月、8月份,雨帶移至華北、東北地區,長江中下游則出現晴朗少雨的天氣。正值伏天蒸發旺盛,而降水不足,但此時恰值水稻生長旺期,極需水分形成伏旱。
【提問】1998年長江流域出現了伏旱嗎?
學生回答。
【教師訂正】1998年夏季,長江流域發生了特大洪水,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我們同學也積極為災區捐物捐錢,貢獻了我們一份愛心,那么為什么1998年伏天長江中下游地區沒有出現“伏旱”而出現了特大洪水呢?今天我們一起討論這個問題。
【講授新課】1998年夏季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導致了這個地區的年降水量猛增,遠遠地高于往年。也就是說,一個地區的降水量年與年之間并不相同,這就是降水量的年際變化。
【板書】二、降水的年際變化
【讀圖4.21】北京1951年至1980年的30年間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約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約多少毫米?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北京在1951年至1980年30年間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59年約140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1965年約250毫米。
【組織學生討論】
(1)為什么北京的降水量年際變化大?
(2)為什么在1998年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特大洪水?
【教師總結】上述現象的形成與夏季風的`強弱相關。若夏季風強,向北挺進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就偏少;若夏季風弱,向北挺進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就偏多。因為每年夏季風的強弱不同,所以北京的降水必然會出現年際變化。1998年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就是因為夏季風弱,向北挺進慢,7月、8月份雨帶仍停留在長江流域所致。
我們現在知道了夏季風既影響我國降水的地區分布,還影響我國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
【出示景觀圖】江南的稻田、西北的沙漠圖。
【教師小結】南方以水田為主,西北以荒漠為主,二者的干濕狀況不同、南方濕潤而我國的西北干旱。
【提問】什么因素導致兩地區干濕狀況不同呢?
學生回答:降水不同。
【提問】是否降水量相同的地區,干濕狀況一定相同呢?請結合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和我國干濕地區周,找出與我國東北地區東部年降水量大致相同,但卻分屬于半濕潤或半干旱的地區。
學生討論。
【教師總結】東北地區的東部屬于濕潤地區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蒸發量小,為什么蒸發量少呢?其原因是因為氣溫低。
所以決定一個地區的干濕狀況是要看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系。當降水量大于蒸發量時,空氣濕潤;反之,則空氣干燥。科學家把我國劃出四個干濕地區。
【板書】三、干濕地區
【讀圖4.22】我國有哪四大類干濕地區。
學生回答。
【小結并板書】我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
【討論】
(1)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于哪條等降水量線?
(2)半濕潤地區與半干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于哪條等降水量線?
(3)半干旱地區與干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于哪條等降水量線?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輔導】
(1)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于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半濕潤地區與半干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3)半干旱地區與干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讀圖4.22】請同學找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各自的分布地區。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濕潤地區:秦嶺—淮河以南,東北三省的東部、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半濕潤地區: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南部、青藏高原的東南部。半干旱地區: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區:新疆、內蒙古高原的西部和青藏高原的西北部。
【思考】在上述地區,人們是如何利用其自然條件發展生產的?
學生討論。
【教師小結】濕潤和半濕潤地區,主要是我國的農耕區,秦嶺—淮河以南多利用為水田,秦嶺—淮河以北半濕潤地區為主的地區多利用為旱地,半干旱和干旱地區主要是我國草原牧區。所以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為我們提供的生活和生產條件不同,我們在發展生產時,就要因地制宜,保護好當地自然條件和環境以達到可持續發展。
【鞏固新課】
【學生討論】
(l)為什么北京地區既要抗旱,又要防洪。
(2)為什么北京地區的降水會出現年際變化,對北京的經濟建設有什么影響?
(3)能否在內蒙古高原廣泛地種植水稻?
【作業和練習】
(1)填充圖冊,第11頁作業。
(2)秦嶺—淮河是我國哪些溫度帶和干濕地區的分界線。
板書設計
二、降水的年際變化
三、干濕地區
我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
降水和干濕地區地理教案5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并記住400、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的分布。
2.使學生理解季風活動對降水季節變化、年際變化的影響,并記住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范圍。
3.使學生知道我國四類干濕地區的分布。
4.使學生學會閱讀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分析我國降水量地區分布的特點。
5.使學生學會運用年降水量分配柱狀圖,分析我國降水量季節分配的特點;學會運用降水量年際變化曲線圖,分析、概括我國降水年際變化特點。
[教學重點]
1.我國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季節分配和年際變化的特點及其成因
2.我國干濕地區的分布。
[教學難點]
季風活動、鋒面雨帶與降水的關系
[教具準備]
1.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
2.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新課引入)
氣溫和降水是最重要的氣候要素。前面二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我國氣溫和溫度帶方面的知識,下面我們學習有關我國降水和干濕地區的知識。
[板書]第三節降水和干濕地區
(講授新課)
[提問]讓學生看本節課文前面的“想一想”小欄目,提問:七月份正值雨季,這時候出差去吐魯番是否需要帶雨具?九月份我國多數地方秋高氣爽,這時期出差去廣州是否要帶雨具?為什么?(答案:七月份出差去吐魯番不需要帶雨具,因為吐魯番的全年降水很少,即使在七月份也很少降雨;九月份出差去廣州應該帶上雨具,因為這時雖然我國大多數地方秋高氣爽,但廣州雨季還沒有結束,經常有陰雨天氣。)
[講述]從上面回答的問題可以看出,了解我國各地降水的時間和空間分布,在生活實際中是有用處的。在生產建設中也要具有這方面的知識。如修建水庫或建橋梁時,要考慮當地夏季最大降水量和降水強度。否則,遇有特大暴雨,水庫有溢洪、橋梁有坍塌的危險。
[讀圖]展示《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讀圖完成以下練習:
1.找出年降水量超過1600毫米的地區。
(答案:我國東南沿海一帶。)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什么地方?它與一月份的哪條等溫線大體上是一致的?
(答案:①大致通過淮河-秦嶺一線,西接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②0℃等溫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哪些地方?
(答案:大致從大興安嶺斜向西南,經過張家口、蘭州和拉薩附近,到達喜馬拉雅山脈東段。)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
(答案:西北內陸地區和青藏高原的西部、北部)
5.找出學校所在省、區、市的年降水量大約是多少毫米。(答案:略)
4.比較圖上東南沿海地區與西北內陸地區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這與當地降水情況有什么關系?
(答案:東南沿海的房屋多有屋脊,房頂坡度較大,上面砌有防水的磚瓦,并留有流水溝,易于排水。西北內陸地區房屋多為平頂,上面也沒有流水溝。這兩種不同形式的房屋建筑,反映了東南沿海地區降水豐沛,而西北內陸地區降水稀少的特點。)
[提問]從以上讀圖活動可以看出,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分布的總趨勢是什么?
(可讓學生討論,然后再回答)
[歸納]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板書]一、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
[復習]引導學生回憶、復習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對東亞、南亞降水的影響。
[提問]為什么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具有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的特點呢?
(讓學生充分討論后,再回答)
[歸納]主要是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
[板書]1.原因: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
[讀圖]讓學生閱讀課本圖4·11和圖4·12,回答下列問題:
1.東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哪些地區?西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哪些地區?
(答案:①東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東部地區。②西南季風主要影響我國西南、華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甚至黃河中下游地區。)
2.從海陸位置和地形影響考慮,為什么西北內陸地區受不到夏季風的影響?
(答案:①深居內陸,距海遠。②地形閉塞,有山脈阻擋)
3.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大致以哪些山脈為界?
(可輔以《中國地形圖》,或使用疊加投影片效果會更好。)
(答案: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講述]習慣上,我們把受夏季風影響顯著的地區稱為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不顯著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一般來講,季風區內降水較多,非季風區內降水稀少。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大致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為界。此線西北是非季風區,此線東南是季風區。
[板書]2.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讀圖]讓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降水量年變化柱狀圖”,回答以下問題:
1.四個城市降水較多的各是哪幾個月?
(答案:廣州5~9月,武漢5~8月,北京7、8兩月,哈爾濱7、8兩月。)
2.比較四地降水量的年變化有什么共同點,又有什么明顯的.差異?
(答案:共同點是降水集中在夏季,7、8兩月降水多。不同點是廣州、武漢雨季時間長,年降水量比較大;北京和哈爾濱雨季時間短,年降水量比較小。)
[小結]我國各地降水量的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就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兩季,這個時期的降水量約占全年的80%。
各地的雨季長短也不一樣。一般來講,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板書]二、降水集中夏秋兩季
1.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承轉]那么,為什么我國南方和北方的雨季長短不一樣呢?
[板書]2.季風活動與鋒面雨帶
[講述]在我國東部地區,各地雨季開始和結束的遲早,主要是由季風活動、夏季風的進退所決定的。請同學們看課文中的“鋒面雨帶示意圖”:當夏季風的暖濕氣流登陸北上時,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暖空氣輕,冷空氣重,較輕的暖濕氣流上升到冷空氣之上。暖濕氣流在上升過程中,由于氣溫降低,水汽冷卻凝結,成云致雨,形成鋒面雨,從而在我國東部地區冷、暖氣流交匯的地帶出現一條降水較多的鋒面雨帶。
(教師可邊講述邊畫出冷、暖氣流交匯和鋒面雨帶形成的示意圖。)
[板書]3.雨帶推移與各地雨季
[讀圖填表]閱讀我國東部地區雨帶推移示意圖(圖17~20),并結合課文內容,填出下表:
[提問]說出我國東部地區夏季風進退和雨帶移動的規律是怎樣的。
[歸納]一般年份,從五月中旬開始夏季風便在我國南部沿海登陸,這里最早進入雨季。隨著夏季風勢力增強北進,鋒面雨帶隨之向北推移。六月中旬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七、八月份到達華北、東北。我國由南向北開始進入雨季。九月,夏季風勢力減弱南退,雨帶隨之迅速南撤,我國由北向南雨季雨帶結束。因此,我國各地雨季長短差別很大: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板書]4.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和伏旱
[讀圖]看我國東部地區雨帶示意圖,說出六月和七、八兩月雨帶的分布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關系。
[講述]六月,夏季風北進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北上的暖濕氣流與冷空氣交匯、相持,使鋒面雨帶在這里徘徊時間長達一個月左右,形成連綿細雨。這時正值梅子黃熟季節,因此人們稱之為梅雨。七、八月份,雨帶移出長江中下游地區,這里隨之出現晴朗天氣,降水相對減少,形成伏旱。伏旱時期,炎暑驕陽,蒸發旺盛,又正是水稻生長旺盛
【降水和干濕地區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降水和干濕地區地理教案5篇08-26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02-25
高三地理南方地區教案10-12
七年級地理《氣溫和降水》教案08-25
高中地理《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教案08-25
七年級地理極地地區教案08-27
地理《位置和范圍》教案02-21
七年級地理下冊《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教案08-26
高二地理中國北方地區教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