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初中地理教案集合6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大致了解我國農業結構。
2、使學生初步了解我國農業發展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
3、培養學生利用圖片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建設祖國、建設家鄉的情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授課類型】新授
【教學重點】科技興農
【教學難點】調整農業結構,走農業產業化之路
【教 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前面兩節的學習,我們已經基本了解了我國農業生產各部門目前的狀況。這節課,我們把我國農業的整體情況作一個總結。要講發展,首先要知道基礎,要了解我國的農業是在一個什么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的農業很落后,廣大農民辛辛苦苦勞動一年,仍然是吃不飽,穿不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農業得到了巨大發展,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更是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提問)誰能說說我國農業在新中國成立以來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啟發學生討論我國農業方面的成就。
(講述)首先要逐步的吃飽穿暖,那就要大力地提高主要農產品的產量。
(課件展示)1999年我國農業主要產品產量居世界的位次表、中國糧食總產量的增長、中國農林牧漁業產值的增長圖
隨著人們的吃飽穿暖,人們還要吃好穿好,這就要不斷地豐富農作物的品種。
(提問)請大家說一說你知道的農產品,以及農產品的種類在冬季和夏季有什么不同?能大概說一說為什么嗎?
(討論)我們都知道,新中國成立以來,耕地的數量幾乎沒有增加,而人口增加的很快,農業生產不僅基本解決了廣大農民的溫飽問題,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邁進,一些經濟發達的農村已達到富裕水平,這是怎么回事?
(回答):農業生產條件大大改善。
綜上所述,我國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已基本擺脫了貧困,這不能不說是舉世公認的奇跡。
(課件展示)請學生欣賞農業機械化的錄像,加深對中國農業巨大成就的印象。
(講述)我國農業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業生產開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也就是說,還沒有實現現代化;這有許多的因素影響,其中最關鍵的是: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地資源,而我國的土地資源已十分有限,而且,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城鎮發展,工礦業、交通、水利等各項事業都還要繼續占用一部分農業用地。因此,今后我國的農業用地不僅不能增加,還可能減少。
(課件展示)圖片:中國人均耕地和人均糧食產量的增長。
指導學生分析:我國農業想通過擴大耕地面積來發展,是不可能的。
(提問)我國農業今后應如何發展?
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意見。
誰愿意為政府出謀劃策?
引導學生討論,啟發學生得出:積極調整農業結構。
(講述)什么叫做農業結構呢?我們把不同部門在農業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關系叫做農業結構。
(課件展示)我國農業產值構成圖。
圖中所示,我國農業各部門中,種植業占主導地位,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畜牧業只占27%,這與世界發達國家農業以畜牧業為主的狀況差異很大。再看林業和漁業(讓學生讀出所占的比例),它們所占的比例太小了。而林業和漁業與我們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
許多畜、林、水產品的營養價值很高,作為商品的經濟價值也很高,這可以使從事這方面生產的農民脫貧致富,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
(講述)請大家閱讀教材中的“廣西宜州市楊家屯農民調整農業結構見成效”。
(講述)從我國農業產值構成圖中可以看出,林業和漁業所占比例太小,顯然是不合理的,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 (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業)
(提問)大家想的辦法很好,但如何保證既能提高種植業單位面積產量,又能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業?請學生思考回答(科技興農)。
(提問)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農業會產生哪些深刻的影響呢?
(課件展示)農業機械化、噴灌、農業機器人、大棚種植等的圖片及錄像
請學生閱讀“袁隆平與雜交水稻”的閱讀材料
(講述)科技興農的結果,加快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講述)農業現代化,不只是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只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方面,農業現代化是指從育種到農產品推向市場,從生產到組織、管理的全面現代化。到現在為止,我國農村的大部分地區,仍在采用以手工作業為主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離農業的現代化還相去甚遠。
(提問)請同學們想一想,當地農業生產使用了哪些農具?其中有哪些是現代農業機械?(除了農具外,其他如育秧、灌溉方式、管理方法等都可以討論)。
(講述)所以,要進一步發展我國農業,就必須加快各地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講述)目前,我國農村的大部分地區仍采用個體分散的經營模式,不能夠適應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的發展趨勢,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提問)閱讀教材中的材料“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你能得出什么結論?(我國要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好了,我們下面小結一下,我國農業發展在哪些方面有較大的潛力?
請學生小結。
(提問)同學們,我們想出這么多辦法,按著這些辦法發展,今后我國農業會怎么樣呢?
請學生暢想。
(講述)在耕地有可能減少、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下,我國抓緊了糧食生產,以保證人民最基本的糧食需要,同時積極開展多種經營,以滿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各種農產品要力爭高產、優質、高效,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
這個過程中,農業逐步現代化了,農村會有許多的勞動力富余出來,這怎么辦呢?我們也想想辦法吧。
請學生回答,之后教師概括。
(講述)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超過1.5億人。現在他們主要有兩個出路:涌向城市,成為流動人口;這會產生許多問題。再者,近年來,我國農村鄉鎮企業的飛速發展以及農村社會化服務的興起,使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有可能轉移到鄉鎮企業和服務行業。這樣,使農村剩余勞動力找到就業出路,也使農村的工業、商業、交通、建筑、文化教育事業得到發展,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已同附近城市沒有什么區別,生活條件甚至比附近城市居民還好。
(閱讀)請學生閱讀教材最后的選學部分內容。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發展的成就、存在問題和開發的潛力所在,明確了今后的發展方向,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將來為我國農業現代化貢獻力量。
下面,我們在我國農村現代化蓬勃發展當中結束這節課。
(課件展示)請學生欣賞圖華西村的圖片,同時教師講解華西村的發展。
【板書設計】
第三節 農業的發展
一、農業發展成就
二、積極調整農業結構
1.農業結構的概念
2.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業
三、科技興農
四、走農業產業化之路
五、農業發展前景
教后記:
本節課是對我國農業發展的總結,并概括了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課堂傳授中較好把握了這一關鍵點,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都做了較好的處理,整個設計體現了以下特點:(1)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分析透徹。(2)教法得當,靈活多樣。教案根據本節教材特點,采用啟發、復習、歸納、延伸等多種方法,自始至終以教師啟發貫穿全過程,引導學生動腦、動口,主動參與教學。(2)將多媒體有機地溶于課堂教學,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把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為關注的天氣狀況作為切入點,誘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對天氣狀況的描述。接著介紹天氣和氣候兩個不同的概念,要求學生說出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天氣"與"氣候"是日常接觸較多,但有時又不太注意區分的兩個概念,正確區分這兩個概念;
2.本節核心內容是區別天氣和氣候;功能和價值:學習了本節課后能閱讀天氣預報和衛星云圖。
學情分析
天氣是七年級學生認識較深刻的一種自然現象,但是這種認識是停留在感性認識上的,要讓學生進一步總結和歸納出天氣特點,天氣和我們之間的關系,掌握未來天氣的信息,更好地為生產和生活服務,建立起對大氣的理性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看圖討論培養分析和比較的能力,區分出天氣與氣候的不同。天氣是描述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氣候是長時段的大氣狀況;天氣是多變的,氣候是相對穩定的。
2、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運用知識的能力,知道了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在認識了常用的天氣符號后,要學會收看天氣預報,看懂簡單的城市天氣預報圖。
3、注重培養學生閱讀天氣預報圖和衛星云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通過看圖聯系實際培養比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過學生播報天氣預報,讓學生體驗做天氣預報員的感受,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讓學生發現問題、師生探究解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習地理的興趣,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2、通過記錄天氣預報(課后觀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3、通過師生互動,構建一種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師生關系。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區別“天氣”與“氣候”兩個不同的概念。
2、認識常用的天氣符號,學會收看天氣預報。
難點:
1、區別“天氣”與“氣候”。
2、 記住常用的天氣符號
教學過程
一、天氣與氣候
教師活動:出示圖片:讓學生判斷這些是什么自然現象
學生活動:說出圖片中幾種天氣的概況
引出天氣的概念:天氣是短時間的陰晴冷熱風雨等的大氣狀況。是指一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可以用陰、晴、冷、熱,風力大、小等來描述。
教師活動:舉出身邊的例子,提問天氣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活動:說出天氣是多變的,不穩定的。
教師活動:什么是氣候,舉出實例讓學生總結
學生活動:說出氣候是指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狀況,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教師活動: 小結天氣與氣候的區別與聯系
列表總結:區別: 天氣——短時間、多變;(概念略)
氣候——長時間、穩定性(概念略)
聯系:兩者都是指大氣的狀況,氣候是對長時間天氣的綜合
學生活動:練習:下列詞語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氣,哪些是氣候?
(風和日麗——天氣;四季如春——氣候;清明時節雨紛紛——氣候; 東邊日出西邊雨——天氣。)
引入:我有個問題想要請教同學們,這個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為帶什么服裝犯了愁,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給我參謀一下?(生答略)。你去過海南嗎?(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帶單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熱帶,氣候四季炎熱。我打算1月1日出發去海南,在去之前,我買好了車票,準備好了必需品,還要關注一下什么?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還要關注天氣預報。那么,天氣是怎樣預測出來的呢?
二、天氣預報和常用天氣符號
教師活動:展示衛星云圖。
講解:氣象衛星從太空不同的位置對地球表面進行拍攝,大量的觀測數據通過衛星傳回地面工作站,通過計算機處理,再合成精美的云圖照片。
1、一道風尾為 2 級
2、一個風旗為 8 級
學生活動:判斷出圖片中的符號分別代表風的方向和級數。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一天氣預報員的身份來預報天氣。
(可先給學生放一段天氣預報的視屏)
生活動:講解全國各大城市的天氣預報。(注意在預報過程中要按緯度從高到低的順序以及天氣變化怎樣表達等)
教師活動:
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學習的收獲。
提問:衛星云圖照片中,我們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綠色,而另一些地方卻呈藍色等等。那么這些顏色都有些什么含義呢?
學生活動:試回答出衛星云圖上不同顏色的含義。
小結:白色:代表云雨區,白色程度越濃,代表降水量越大。
綠色:代表陸地,有綠色的地區,說明該地區晴。
藍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知道氣象站是怎樣分析和預測天氣的
引入:我們在收看天氣預報時常常看到天氣預報圖上有很多的符號,這些符號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圖片,請學生速記常用的天氣符號。
學生活動:把全班分為四組以競賽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氣符號的意義。并能把天氣中的變化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師活動:表示風的'符號比較特殊,不僅有大小,還有方位。講解風的表示方法。
風向:指風吹來的方向。
畫有風尾或者風旗的一方即為風向
提問:衛星云圖照片中,我們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綠色,而另一些地方卻呈藍色等等。那么這些顏色都有些什么含義呢?
學生活動:試回答出衛星云圖上不同顏色的含義。
小結:白色:代表云雨區,白色程度越濃,代表降水量越大。
綠色:代表陸地,有綠色的地區,說明該地區晴。
藍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知道氣象站是怎樣分析和預測天氣的
引入:我們在收看天氣預報時常常看到天氣預報圖上有很多的符號,這些符號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圖片,請學生速記常用的天氣符號。
學生活動:把全班分為四組以競賽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氣符號的意義。并能把天氣中的變化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師活動:表示風的符號比較特殊,不僅有大小,還有方位。講解風的表示方法。
風向:指風吹來的方向。
畫有風尾或者風旗的一方即為風向
風級的表示方法:
1、一道風尾為 2 級
2、一個風旗為 8 級
學生活動:判斷出圖片中的符號分別代表風的方向和級數。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讓學生一天氣預報員的身份來預報天氣。
(可先給學生放一段天氣預報的視屏)
生活動:講解全國各大城市的天氣預報。(注意在預報過程中要按緯度從高到低的順序以及天氣變化怎樣表達等)
教師活動:
課堂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學習的收獲。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學習的收獲。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了解地勢的概念,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基本特點。了解地勢對我國氣候、河流的影響。
掌握三級階梯的界線。了解我國近海大陸架的分布。
掌握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特點及其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
2.通過對地勢特征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并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的能力。
3.通過對我國地勢及地形等知識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祖國面貌的了解,進而激發他們學習中國地形的興趣和自覺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重點是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本節難點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中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
教學方法
講解法為主。
教具
中國地形圖,中國階梯狀示意圖的投影片,中國地圖冊。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當我們了解了我國疆域和行政區劃之后,為進一步認識我們的祖國,就該學習我國的自然地理特征。請問,一個地區自然環境由哪些要素組成?(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根據大家在世界地理學習中的經驗,說說應該先學習哪個地理要素呢?(地形)今天我們首先來學習我國的地形情況。
學習新教材
第二章 中國的地形 [板書]
第一節 地形概況 [板書]
[讀圖練習] 觀察分析“中國地形圖”,然后沿北緯32°緯線畫一幅東西方向的地形剖面示意圖。請一同學到前面在黑板上畫一幅示意圖。
[提問] 通過對地形剖面示意圖的分析,說出我國地形高低起伏變化有什么特點?(西部高,東部低,由西向東像階梯似的一階一階地降低的。)
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板書]
1.地勢的定義:地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板書]
[讀圖練習] 讀“我國地勢階梯分布示意圖”,結合“中國地形圖”說出三級階梯各自的海拔高度、主要地貌類型及階梯間分界線的山脈名稱。(學生回答后,教師將正確答案填入下表內)。
2.三級階涕的概況 [板書]
注:括號內為要填寫的內容。
[教師講解] 我國大陸上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東延伸就進人了海洋。這部分被稱為大陸架。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用較淺的藍色表示大陸架。
[讀圖練習] 讀“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大陸架的分布狀況。
3.我國近海大陸架的分布[板書]
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黃海的全部海底,東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
[過渡] 前面我們從整體上分析了我國地勢的總體趨勢,下面我們來具體地分析一下我國地形的特點。
二、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板書]
[提問] 什么叫地形?地形的主要類型有哪些?(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 地形是指陸地表面各種各樣的具體形態。根據海拔高度和形態大致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種類型。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看“中國地形圖”分析我國都有哪些地形類型?(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各種類型都有。)
1.五種地形齊全 [板書]
[分析示意圖] 讓學生看課本第12頁“各類地形面積比例示意圖”,說出哪種地形最多,哪種最少?(山地最多,丘陵最少。)
[教師講解] 人們習慣上把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那么大家再根據“各類地形面積比例示意圖”來分析我國地形類型的組成時,就可以看出,我國山區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說明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
2.山區面積廣大 [板書]
[小結] 地形種類齊全和山區面積廣大,是我國地形的主要特點,這種地形特點對我國農業生產有著重要的影響。
3.地形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 [板書]
[討論] 我國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對農業生產會產生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教師歸納] 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發展農、林、牧、副等多種經營形式提供了有利條件:廣大的山區為我國發展旅游業和采礦業提供了條件。不利方面:平原面積少不利于耕作業和糧食生產的發展;崎嶇的山區又使交通不便。
復習鞏固
[填圖練習] 在“我國地勢階梯分布示意圖”的空白圖上,填注三級階梯、主要地形區、階梯間分界的山脈。
[思考] 根據我國地勢的特點,說明我國哪些地區水能資源可能最為豐富,其原因是什么?
教案說明
地形概況一節主要從整體講述我國地形的主要特點,揭示我國地形分布的基本規律,在全章起著重要整體控制的作用。但是全節知識內容淺顯易懂,所以本教案主要采用了指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和掌握知識的方法。具體的做法例舉說明如下。
1.讓學生畫出地形剖面圖的簡化示意圖。初看起來,讓學生畫地形剖面示意圖好像過于簡單,也不必要。但是真的讓學生畫時,他還必須花費一定的精力、認真思索才能完成。因為這里需要學生對原剖面圖作一次仔細的分析,還要他考慮簡化示意圖的繪圖的方法。通過這樣一畫,學生對我國三級階梯的`地勢分布特點認識更加深刻;同時還提高了他們抽象、概括圖象知識的能力,進而有益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2.讀圖、填表。在學習我國三級階梯具體特征時,教案中使用了讀“我國地勢階梯分布示意圖”與“中國地形圖”并填注表格的方法。這一方法除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獨立學習能力的作用外,還有兩個突出的特點。其一,將示意圖與地圖結合使用,既能使學生從中獲得更多知識,又拓寬和提高了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其二,用表格概括、總結學生口述的知識,有利于學生掌握重點知識,并提高總結概括知識的能力。
3. 組織學生討論問題。對于地形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這一類知識,學生已在世界地理的學習中接觸過。所以通過討論的方法,讓他們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是可以獲得完整的知識的。
板書設計
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1.地勢的概念
2.三級階梯的概況
3.我國近海大陸架的分布
4.我國地勢對降水、河流的影響
二、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1.五種地形齊全
2.山區面積廣大
3.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設計
1.了解農業的主要部門、農業的重要性、我國農業分布的差異。
2.學會用網絡查閱資料,能夠進行信息的分析與綜合。3.培養識圖能力。明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增強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地理知識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在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其“自主-協作”的學習習慣。農業是很重要的生產部門,但要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農業分布情況,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
重點:農業在我國地理分布上的差異。
難點:理解農業分布差異的原因。
三、教學模式
這節課是基于局域網絡下的“學”與“教”,上網查閱著力于培養學生自主協作學習和動手動腦的能力。教學過程中通過人機交互、生生交互、師生交互開展教學活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如下。
四、教法設計
本節課利用網絡,采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實現知識的落實。
五、教學過程設計
授課程序教 師 活 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網絡應用分析導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都和農業有關,說明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農業。回憶。復述。創設情境,引起興趣。新課探究(過渡:農業與我們有怎樣的關系呢?板書課題)我們先來談談農業與我們的關系。
(一)農業與我們〖明確〗我們的吃、穿、用都來自農業。什么是農業?農業的主要部門有哪些?發展農業有什么意義?(教師小結)學生閱讀課文后舉手回答。發揮學生的觀察力,培養表達力。過渡:我國的農業是怎樣分布的呢?
(二)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1.我國的種植業分布在哪里?以種植什么作物為主?為什么這樣分布,與什么有關系?2.畜牧業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業的分布與降水有怎樣關系?我國有幾大牧區?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種?3.我國的林業主要分布在哪里?屬于什么地形區?降水情況怎樣?屬于什么干濕地區?4.我國漁業是怎樣分布的?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是哪里?(教師評價、小結)〖明確〗表現為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
上網查詢,把全班分成四個大組,每組查一個問題。師生互動。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合作、交流的精神。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把范圍大的事物縮小化。創設視覺平臺。分析我國的農業為什么這樣分布。(師生互動共同完成)學生思考、回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反饋練習
課本活動1(教師指導并評價) 學生讀圖分析、填圖。訓練讀圖能力。
課本活動2(教師指導并評價)學生思考、分析、作答。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響農業的因素除了氣候、地形之外還有海拔。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查漏補缺,重申重點,進行愛國教育課外作業設計十年后理想農村的圖畫。創設學生大膽設想的平臺。
六、板書設計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
農業與我們 (二)
農業的地區分布1.農業 1.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的分布
2.農業的主要部門 2.分布特點
3.農業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聯系。
2.使學生認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關系。
3.使學生掌握我國工業發達地帶和主要的工業地區、工業城市分布,初步學會分析工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的條件。
4.使學生了解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
結構分析
本節教材分為“工業與我們”“工業的空間分布”和“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三個標題內容。這三部分內容是前后聯系的,形成一個整體。教材內容貫穿的一條主線是:發展工業的重要性,我國工業的分布現狀,工業未來發展方向。
教材第一個標題下,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以鋼鐵工業和汽車工業為例,利用景觀圖片結合文字說明,形象地介紹了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學生對工業生產有一個概括的了解;其次,強調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工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第三,強調了工業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每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工業品,享受工業帶給我們的幸福和快樂。并且,教材通過活動練習“觀察我們的家……”,使學生加深對工業生產過程的認識,培養學生聯系實際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通過第一個標題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要實現國強民富,必須大力發展工業生產,充分認識到發展工業的重要性。
教材在第二個標題下,內容安排上采取了“由面到點”的呈現方法。首先是概括地介紹了我國工業的分布大勢,使學生對我國工業的空間分布現狀有一個總體了解。然后,在活動練習中,以“遼中南工業區”和“滬寧杭工業區”為例,分析其工業分布的類型及特點,分析影響工業的形成和分布的各自條件,從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教材在第三個標題下,首先介紹了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和特點;第二,介紹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第三,講述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地區發展差異和不同的產業開發重點。教材在最后安排了活動練習。通過活動練習內容可以使學生明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代表了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內容點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紹了什么是工業,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的相互聯系性。教材運用圖4.24直觀地進行了說明。處于工業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將出現不同的工業部門和類型。例如開采礦產,采伐森林等,是“從自然界取得物質資源”的工業;冶煉鋼鐵,制造水泥等,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的工業;生產汽車,制造機器,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后再加工”的工業。工業生產過程中上一個生產階段的產品,是下一個生產階段的原料,體現了工業生產具有階段性、相互聯系性和計劃性的特點。
2.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教材利用插圖表現了農業生產、城市建設、科學研究、國防現代化與工業的關系。通過幾個側面,使學生認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3.工業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每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工業品,享受工業帶給我們的快樂和便利。教材在活動練習1中,設計了“仔細觀察我們的家……”的內容,讓學生由某一件家具找出人們生活與各工業部門的聯系,同時找出在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各工業部門的相互聯系。通過活動練習,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工業生產的理解,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了解我國工業的分布大勢。我國的工業分布,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線分布的特點。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集中在沿海地區,包括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教材運用圖4.26(“我國工業的分布”)突出了上述重點內容。
5.合理分布工業是工業建設中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需要綜合考慮。首先,要考慮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第二,要考慮發揮地區條件的優勢,揚長避短;第三,要考慮城鄉結合,帶動鄉鎮經濟的發展;第四,要考慮帶動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發展;第五,要考慮當地的工業基礎和勞動力構成;第六,要考慮國防安全等。教材在活動練習1中,以資源配置較好的遼中南工業區為例,提出了本地資源條件對工業分布的影響的問題;在活動練習2中,以資源配置不好的滬寧杭工業區為例,提出了如何發揮本區市場條件和交通運輸條件優勢的問題。通過這些練習,可以使學生掌握分析工業分布問題的方法。在活動練習3中,安排了由學生選取一些例子,分析交通運輸條件對工業分布的影響,這使學生又一次獲得鍛煉其分析能力的機會。在活動練習4中,涉及到工業的分布與鄉鎮企業發展的關系,這在我國當今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6.關于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和特點。高新技術產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現代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科技投入的含量很大,產品更新換代很快。
7.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于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教材運用圖4.31(“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展示了我國沿海開發區、內陸和沿邊開發區的分布。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除青藏地區外,各省區多在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建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形成了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空間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
8.關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結構。沿海地區科技力量雄厚,經濟發達,形成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沿邊地區利用其地理優勢,依靠國家的開發政策,發展了以組裝、加工為主的貿易導向型產業;內地地區依靠資源優勢和工業基礎,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機械制造、電子、航空航天等工業為主的`與國防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
9.教材在最后的活動練習中,安排了材料閱讀內容。三則短文中,第一個短文介紹的是高新技術產業對上海這個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所起的作用;第二個短文介紹的是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對北京市的經濟發展所起到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第三個短文介紹的是國際互聯網這一快捷的信息傳遞方式,應用于工業企業的供、產、銷中,將會改變企業的傳統生產方式,帶來一場新的工業革命。三則短文共同明確了一點,即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
【引入新課】
1.引導學生觀察:①圖4.25“張夢的家”,②我們的教室,找出工業產品,并說出相關的工業部門,使學生認識到工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學習工業生產的興趣。
2.播放有關工業生產過程的錄像,增加學生對工業生產過程的感性認識,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
【工業與我們】
1.關于工業生產過程的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讀圖4.24“什么是工業”,并分析得出工業生產的過程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從自然界取得物質資源階段,對原材料進行加工階段,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后再加工階段。然后,可以汽車的輪胎為例,“追根尋源”上個生產階段,即合成橡膠工業和石油工業。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汽車工業和輪胎制造業相互的按比例發展關系。由上述內容可讓學生歸納出工業生產過程的階段性、相互聯系性和計劃性的特點。
2.關于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的教學設計。
引導學生閱讀農民、建筑師、科學家、軍人對工業重要性的評述,使學生認識到工業是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之一。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扮演多種角色,例如醫生、記者、電視節目主持人、售貨員等,從各自行業角度尋找與工業生產的聯系,體會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
3.完成活動練習1、2兩題內容。
由于電視機內部零件復雜,學生繪制生產聯系圖的難度較大,故只要求學生繪出燈具、餐桌、食品的生產聯系圖。在此基礎上,再找出分屬于重工業和輕工業的各個部門。
【工業的空間分布】
1.引導學生讀圖4.26“我國工業的分布”,分析我國工業的分布大勢。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出:京廣線、京滬線、哈大線等鐵路沿線的工業城市;黃河、長江沿線的工業城市;沿海四個工業區的位置和范圍,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的工業區是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應作為重點內容。
2.完成活動練習1內容。引導學生讀圖4.27“遼中南地區”,識別礦產符號,了解遼中南地區有哪些主要的資源;識別表示各種工業部門的圖例符號,了解遼中南地區的工業分布。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①遼中南工業區資源條件對工業分布的影響;②遼中南工業區各工業部門的相互聯系。
3.完成活動練習2、3內容。引導學生讀圖4.28“滬寧杭地區”,組織學生討論:①上海有哪些主要工業,對比遼中南地區的工業有什么不同?(上海的輕、重工業都很發達,遼中南的工業則以重工業為主)。②上海附近煤、鐵資源匱乏,從市場的角度,分析上海發展鋼鐵工業的原因。③讀圖分析滬寧杭地區有哪幾種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交通運輸條件對其工業分布的影響。
4.完成活動練習4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鄉鎮企業蓬勃發展,使工業的分布和農業的分布緊密地結合起來。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有利于因地制宜地發展工業,促進農業的發展,縮小城鄉差別,增加農民收入,整體脫貧致富。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給學生介紹鄉鎮企業的典型事例,例如江蘇的華西村、北京的韓村河等,然后組織學生討論。針對活動練習4內容,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搜集有關的資料(報紙、雜志、因特網),組織學生課堂討論。
【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1.教師引導學生讀圖4.30“高新技術產業結碩果”,幫助學生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內涵: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2.教師引導學生讀圖4.29“北京高新技術園區”,找出中關村科技園區的位置。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有關中關村科技園區或其他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錄像,引導學生分析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特點。
3.教師引導學生讀圖4.31“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析得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分布特點: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除青海和西藏外,其他省區的中心城市都建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4.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具有不同的產業開發重點。針對這一內容,教師可以舉出我國沿海、沿邊和內地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實例,向學生介紹。
5.完成活動練習1、2、3內容。教師可讓學生閱讀三則短文,然后重點針對練習2內容,進行分組討論,最后班級交流。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學目標 知識 與 技 能 讓學生知道地球是個不規則的球體,地球與赤道的平均半徑以及赤道周長
過程與 方 法 通過設計探討地球形狀的滑動和相關事例,用簡單的方法證明地球的形狀
情感態度
價 值 觀 激發學生探索地球奧秘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受到科學史和辨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 地球的大小
教學難點 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學具器材 地圖
導 學 過 程 批 注
(一)新課引入
課前:[歡迎畫面]自制歡迎畫面:世界地圖和一個小姑娘探究頭像及歡迎詞:歡迎你進入地理知識殿堂!(制造一個研究地理學科的學術氛圍,利用文字和女孩頭像使氣氛嚴肅而不失親切。這對剛剛進入地理學習的學生來說很重要,他們有了被尊重的感覺,也激發他們熱愛地理科學,愿意學習地理學科的愿望。)
(二)新課講授
上課:歡迎大家進入我們的地理知識殿堂!作為一個地球人,你合格嗎?(老師親切地說,配合黑板文字進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據課堂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設計1﹏5個有關問題,在考察學生的同事引入教學,下劃線處是連接內容。)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狀的?
2、小時候你是否想過“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問題?
3、現在你認為地球是什么形狀的?你能舉出相關事實進行說明嗎?
4、你怎樣用數據描述籃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這些問題可以指定學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討論回答,回答的過程就是談話過程,是師生交流過程,學生討論過程,也是從生活升華到科學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地理學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問題1:太陽是圓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陽是球形的結論;月亮看起來不同時間形狀不一樣,實際上也是球體,至于為什么不一樣,有的學生也許能夠說出來,說不出來也不要緊,告訴學生以后我們會研究;星星是點狀的,其實也是球形的,只是因為離我們太遠,就縮小成點了……
問題2:實話實說,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觀察。
問題3:球體,這點學生已經知道,為什么呢?不同學生獲取這一概念的來源不同,可以任由他們敘說,重在激發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追問:如果只是根據你觀察的現象,你認為地球是什么樣的?平的……古人也和你們有同樣的.想法,圍繞地球的形狀問題,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學者曾經提出過不同的主張。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
引申總結:哪些證據可以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遠——大地不是平的。2、月食——地球也是圓的。
3、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地球是個球體。
學生朗讀《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根據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請同學們談感受,各抒己見,引導學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學是經過人們的不斷探索,不斷積累而來的,今天認為正確的真理,明天也許就會……所以我們要相信科學但不迷信書本,要敢于質疑并勇于證實之。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們對地球的認識更設更正確。
●追求真理很多時候要以付出生命為代價,讓我們向為真理獻身的勇士們致敬!
4、地球衛星照片——證實地球是一個球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問題4、用手可以比畫出籃球的大小,可要用數據說明,就要用到數學知識,根據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應該能夠回答出用半徑就可以求出籃球體積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計算方法同理。
分組活動,完成書中第11頁要求填寫的內容。
教師給出準確的地球周長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徑等數據,并通過以下形象的說法讓學生體會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們乘坐每小時飛行800千米的飛機,沿著赤道繞地球飛行一周,得用50個小時。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這個面積相當于53個我國領土(960萬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先有學生來說,老師最后總結。
板書設計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狀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
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 赤道半徑:6378千米
極半徑: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作業設計 復習
小結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的教案01-05
初中地理教案04-14
初中地理教案:地形05-03
【熱】初中地理教案01-08
【薦】初中地理教案01-11
初中地理教案【熱門】01-09
初中地理備課教案05-01
【推薦】初中地理教案01-10
初中地理教案【精】01-01
初中地理教案【熱】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