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素材的來源及處理
[HTML]<br>[/HTML] 素材何來?這本是不該成為問題的問題。生活近廿年,讀書越數(shù)載,我們怎會缺少素材呢?文章素材,不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走獸飛禽,英雄美婦,君子小人,賢達野老,逸事寓言,典故諺語……試問,這些東西,我頭腦中沒有?看他人文章所用材料,以為是自己大腦里的東西太少?其實別人用的素材大多數(shù)自己大腦里也曾有,正如裝修房子,你家我家的用材都差去無幾。所以,文章素材單薄的根本原因不是我們頭腦中沒有素材,而是我們不知如何激活大腦里的素材。要激活大腦中素材庫,思維方式至關(guān)重要,這一點后文將說,此處先說兩個方略:
其一,明曉素材提取的途徑和方向——生活、閱讀、教材、課堂、想象。這是我們素材庫的五大“源頭活水”。其中不難理解的是生活和閱讀,只要多多體驗和觀察,將語文學習生活化,將生活語文化,素材便豐厚無比。而最易忽略的是教材和課堂,從不想動用的卻是我們的想象。十二年的教材該有多少素材啊,我們的作文里卻很少提及,這真可謂守著金山哭窮。譬如以“墻”為話題,我們就可以在教材里發(fā)現(xiàn)這些素材:魯迅和潤土之間成年后有了一道墻——封建禮教;祥林嫂與魯鎮(zhèn)人之間有一道墻——封建禮教;《藥》《阿Q正傳》中群眾與革命者之間有一道墻——忽略輕視與愚昧麻木之間的墻……僅舉魯迅文章,便可得許多。另外,課堂上,老師也會告訴我們許多素材,作家介紹,名人逸事等,我們應(yīng)當留心積累。而我們的想象力更是我們?nèi)≈唤哂弥槐M的素材源頭。一部《南華經(jīng)》,寓言十之八九,無論鯤鵬之喻,還是莊周夢蝶,不都是莊子動用想象的結(jié)果嗎?
其二,凝固思維火花方法——動筆記述。我們還有一個壞習慣:喜歡支著腦袋悶想而不愿動筆。總想等想好了才動筆,結(jié)果永遠也想不好。我們的大腦在思考時,常會不斷閃現(xiàn)一些精彩的思維火花,這些火花稍縱即逝,不用筆記下,便是浪費。
素材的處理也有兩個方略:
其一,主觀聯(lián)系。占有觀點或材料后又輕易拋棄觀點或材料,這是同學寫文章構(gòu)思階段最容易犯的毛病。手上有了觀點、材料,卻又因為一下子聯(lián)系不起來而輕易拋棄,另起爐灶。結(jié)果,他“閱盡人間春色”,爐灶造得足夠一支軍隊使用,卻就是沒有煮出一鍋飯來。其實,觀點和素材兩者之間總有聯(lián)系,便是發(fā)現(xiàn)不了客觀聯(lián)系,也可主觀聯(lián)系。
記得以前有學生曾問我,“面對大海”的話題,與“老子騎青牛,出函谷,西渡流沙”的素材如何聯(lián)系呢?是啊,一個是朝東面對大海,一個是向西走向沙漠,仿佛八竿子打不著。其實,只需附加一個條件:假如老子有朝一日面對大海,老子會怎樣呢?他或許從此改變他的哲學思想,重寫一部《道德經(jīng)》。因為大海容納污溪濁流的寬廣的胸襟點化了老子,他覺得自己為了個體生命的愉悅而棄世,為世間有齷齪的不平事而出關(guān),實在是一種悲觀的人生,一種狹隘的人生。從此,老子策回牛首,回到人間,以大海般的胸襟包容人間一切。你看,這樣一“假如”,這樣一聯(lián)系,思路不就拓展開了嗎?如此思考問題,這天下還有什么文章寫不出來呢?治大塊文章也如烹小鮮也!
其二,強化渲染。在敘述材料的過程中,我們最易犯的毛病就是老老實實地敘述整個材料,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取舍,不知詳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凡不能證明觀點的材料,我們就應(yīng)大膽舍去;而能證明觀點的材料,我們就要強化渲染。
一則證明論點的材料由兩部分構(gòu)成:一是表現(xiàn),即材料敘述部分;一是結(jié)果,即材料分析和判斷部分。表現(xiàn)和結(jié)果組合起來就能證明論點。而論證的力度,就體現(xiàn)在強化渲染材料的表現(xiàn)和結(jié)果兩部分。請看下面這段文字及點評:
“學問”是“問”來的,不問哪來學問?(一陳述,一反問,提出論點,論點的核心是“問”,所以后文應(yīng)強化渲染的就是“問”的表現(xiàn)及結(jié)果)有這樣一個故事:山里的先生到水鄉(xiāng)做客,朋友請他吃菱角,他竟連殼一起嚼。朋友教他去殼吃,他冒充內(nèi)行,說連殼吃可清火解毒。朋友問他:“你那里也有?”他回答:“山前山后都有,多的是。”(這是表現(xiàn),即敘述部分,作者進行了強化渲染:吃菱角不去殼,反說可清火解毒,不問之一;胡說菱角(生于水中)山前山后都有,不問之二。單說其中一點,自然也可證明觀點,但諷刺“不問裝懂”的力度不夠)這真叫人捧腹。(這是結(jié)果,屬材料判斷,“不問”的人只能制造笑話,因此證明,我們應(yīng)當多問)學習可不能像這位山里先生吃菱,既不虛心求教,卻又自以為是。(對材料下了判斷,還不等于論點就得到了證明,因為材料和論點之間尚屬“分立”階段,準確說,二者的關(guān)系雖然已經(jīng)達到“神合”,但還只是“貌離”狀態(tài)。這句話恰是圍繞結(jié)果的分析,在論題“學習”和材料“吃菱”之間架起橋梁,使論點和材料不僅“神合”,而且“貌合”)人們把“有知識”說成是“有學問”,(這是從人們的習慣看法處談“問”的必要性)學問學問,學了要問,學與問相輔而行。(對“學問”本身進行解釋,很好地證明了“學”與“問”的關(guān)系)不學無以致疑,不問無以決疑。釋其一疑,便長一智。口不常問,心便常悶。(分析“學而問”和“學而不問”的結(jié)果,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強化渲染)有人說,孔夫子的學問是問來的。他“入太廟,每事問”,他以“己能問不能”。(孔子的學問世人皆知,所以作者沒有刻意強化“問”的結(jié)果,只是強化“問”的表現(xiàn)。用孔子的兩個表現(xiàn)來使論證更有力度。至于孔子“韋編三絕”讀《春秋》就不用說了,因為與“問”無關(guān)。)明朝醫(yī)學家李時珍踏遍青山綠水,拜師訪問,問藥農(nóng),問長者,問一切有經(jīng)驗的人,(列舉“問”的表現(xiàn),也即強化渲染,三“問”構(gòu)成排比句式,論證的力度便出來了。至于李時珍在途中如何盡千難萬險就不必寫了,因為這些與“學”“問”無關(guān)。)虛心求教,終于寫出了著名的醫(yī)學著作《本草綱目》,(強化“問”的結(jié)果,這是其一)對人類醫(yī)學事業(yè)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強化“問”的結(jié)果,這是其二)所以,學不可缺,問就不可少。
材料的兩部分,表現(xiàn)和結(jié)果,固然不用都強化渲染,但論證一個觀點,強化渲染卻一定要有。表現(xiàn)部分的強化渲染不難,只需吃透觀點的重心,然后列舉能表現(xiàn)重心的事實、現(xiàn)象、數(shù)據(jù)等即可;結(jié)果部分的強化渲染則除了列舉各種可能的結(jié)果外,我們還可以用“升華”結(jié)果的方式。所謂“升華”結(jié)果,就是將事情可能有的結(jié)果(意義或作用等)合理地擴大、拔高,把事情放到歷史、文化、哲學等大背景下去探討結(jié)果,試圖將事情與歷史、文化、哲學建立聯(lián)系。如下例子:
【原稿】勾踐沒有怕,于是他完成了自己滅吳的大業(yè);文天祥沒有怕,于是他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篇;布魯諾沒有怕,于是人們知道了“太陽中心說”……他們是勇敢的,因此他們是成功的。
【修改稿】勾踐沒有怕,于是他完成了自己滅吳的大業(yè);文天祥沒有怕,于是他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篇;布魯諾沒有怕,于是人們知道了“太陽中心說”……他們是勇敢的,因此他們是成功的。這,其實也是人類史上的大幸。如果沒有這些無畏的先行者,人類的脊梁支撐在歷史里,人類的歷史不知要暗淡多少!文化的鮮活之氣將減淡多少!大江東去,“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壯麗景色,不就是那些無畏的巨石大礁演繹的嗎?
其實,文章也就是這樣,只有通過強化渲染,敘述描寫才有激情,論證才有力度,文勢才能形成。說得偏激一些,沒有強化渲染,不能煽情造勢,就沒有動人心魄的文章。“我現(xiàn)在很苦。”這只是一個判斷,不是文章,但如果把“苦”的狀態(tài)強化渲染一番,則成為文章了。總之,用素材,關(guān)鍵在兩點:一是得知道自己文章的表現(xiàn)重心之所在,二是要有強化渲染的意識和手段。正如射箭,既知道靶子所在,又有箭術(shù),那“百步穿楊”便不是神話,只是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