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構筑靈動的寫作三維空間
意象是傳統的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寫作過程是一個觀察、感受、醞釀、表達的過程,作者對寫作對象心有所感,便將之寄托給一個所選定的物象,使之融入自己的某種感情色彩,并創造出一個詩意的藝術天地,而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則據此在內心進行二次創作,還原作者所創造的形象。——意象,立體交流的樞紐。
意象是創新的花朵。作者憑寬厚的知識結構、敏銳的觀察能力、豐富的聯想想像和活躍的創造靈感,創造出迥異于生活原態而能又為人所感知的具體藝術形象,并調動讀者介入自己的經歷與體驗與寫作對象和作者進行“對話”,從而變閱讀為“悅讀”;而鮮活的意象有著比抽象的概念更豐富的內涵,為讀者提供了更多的想像和品味空間。——意象,作文創新的奧秘。
一、捕象煉意——心有靈犀一點通
如何運用意象手法進行寫作呢?首先要建構作者與客觀對象之間的“心靈對話”平臺。
勤于觀察捕捉,融入自我人格。“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就要求我們用聰慧的眼睛去觀察、親近客觀物象,并滲入我們的審美體驗;還要通過我們思想情感的化合與點染,使之融入我們的人格與情趣。如筆者曾要求每位同學從自然、社會等領域找出自己的形象代言人(能承載自己的個性和追求,給人以審美愉悅),許多同學對此深感興趣,于是斑斕多彩的“形象代言人”紛至沓來,如一位同學的“形象代言人”是牽牛花。
善于感知領悟,心靈互動對話。對那些具有個別性、真實性、新穎性的客觀物象,我們要與之“對話”,把握其內涵,領會其意旨,探幽索隱,觸類旁通,進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漸悟”境界,再廣聯系,巧延伸,深挖掘,把分散、朦朧的感悟點予以具體化、明晰化、豐富化,“或移于他物,或通于他文,忽然心竅頓開”,進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頓悟”境界。如筆者校門口有兩棵大樹,一棵是根深葉茂的香樟樹,一棵是枝干盤曲的木瓜樹,許多學生對此熟視無睹,然而一位領悟能力強的同學卻敏銳地感覺到:從人才學上說,固然香樟樹是國家的棟梁之材,而木瓜樹也可能是偏才、怪才、奇才……
二、因意造象——腹有詩書氣自華
我們在寫作時,不僅要有“形”有“象”,還要有“意”的主觀融注,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融入客觀物象中,并使讀者“心有戚戚焉”,這就需要我們——
營造富有創新美的意象,做到“守正”和“出新”。“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要積累大量的傳統意象,如自然意象:月、霜、斜陽等(自然景觀類),松、萍、楊柳等(植物類),蟬、鴻、杜鵑等(動物類);人或事意象:舟、燈、長亭等(人造物象類),憑欄、飲酒、折柳等(行為類)。同時,又憑借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和情感體驗,既對傳統意象襲舊和繼承,又別出心裁,推陳出新,使看似平常的意象變得不尋常,從而將表達的意旨含蓄托出。
創設富有視覺美的意象,巧妙“造境”和“移情”。我們要將心中的情感“詩書” 曲曲逸出,一般說來,可用“蒙太奇”方法“造境”,以特寫鏡頭藝術地組接一系列意象(或單個意象),使之具有鮮明靈動的視覺美,而讀者憑此視覺形象即可自然地調動個人體驗,形成多向交流。另一方面,要善于“移情”。我們或情景交融,或虛實相生,“神與物游”,物我一體,將主觀的思想感情移入客觀物象之中,使兩者相契相合。這樣,讀者就被這些鮮活的意象所感染,進入特定意境,浮現系列形象,引發相似感情,甚至如托爾斯泰所說,“感受者和藝術家那樣融洽地結合在一起,以至感受者覺得那個藝術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創造的,而是他自己創造的,而且覺得這個作品所表達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經想表達的”,達到與客觀物象、作者“心電感應”的共鳴境界。
如此,靈動的寫作三維空間便構筑而成。
【構筑靈動的寫作三維空間】相關文章:
靈動遼河04-26
靈動與沉穩04-29
靈動的西湖作文04-30
構筑綠色長城04-28
構筑快樂課堂04-29
山的穩重水的靈動11-16
水,靈動的歷史作文05-01
水,靈動的歷史作文05-01
我贊美靈動的風兒作文05-01
構筑綠色網絡平臺04-28